民营企业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营企业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营企业的作用

民营企业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 企业文化 相互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民营经济占我国GDP比重已超过65%,占出口总额的68%,民营企业已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我国经济增量的70%~80%来自民营经济(刘汉元,2009)。民营企业的崛起与迅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富活力、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经济转型、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源。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是推动民营企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一方面,成功的民营企业需要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来统领;另一方面,成功的民营企业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孕育。企业家与企业文化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成败的两个关键要素,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探索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民营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牵引力

民营企业家是企业的创立者,也是企业经营方向的掌控者,他们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的品质、才华、胆识,对企业文化的构建以及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一种牵引力。

(一)民营企业家设计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的规模大小不等,数量众多。每个企业因其行业特点、地理位置、产品属性、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企业文化建设也必然不同。民营企业是民营企业家一手创办的,他们对自己的企业了解最透彻,他们一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设计者,把握着企业文化的准确定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既要成为管理专家,又要成为文化专家。他们的任务就是要设计或塑造科学的企业价值,培育企业新精神,把文化融入企业,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家要在全面客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历史、文化、经营范围和发展战略等各种要素。对企业内部现有文化基础、企业外部文化环境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详细诊断,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文化进行整体设计,精心提炼出本企业的理念,并将这些理念渗透到企业精神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适合本企业的优质企业文化。

(二)民营企业家推动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少数人的思想变成群体意识,把企业价值和经营理念内化为统一的企业行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概念模型后不会主动扩散,企业员工也不会主动接受,原有的企业文化也不会自动瓦解。因此,民营企业家必须做一名企业文化的推动者。一方面,重新构建企业文化层次,打破多等级企业文化界限,减少企业文化形成传播与扩散程度,缩短企业文化渗透流程。另一方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明确地表达基本价值观,并始终不渝地向大家宣传,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自身价值的体现与企业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企业文化说起来是一些理念和精神,但实质上是“行为”,要靠每天的决策、做事、待人方式来形成。民营企业家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推动力,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民营企业家本身就应该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

(三)民营企业家变革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动态建设过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家要经常对本企业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和发扬那些支撑企业成长的精神柱石,更新那些跟不上时代潮流、不适应新的经营环境的落后文化。一般讲来,当企业经营环境发生根本变化时,当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出现危机时,当企业规模扩大、人员增加,原有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要求时,民营企业家就要充当企业文化的变革者。思想敏锐的民营企业家常常能及时发现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并大胆创新,打破束缚企业发展的惰性文化,建立能够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向前发展的新文化。通用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认为:世界在不断变化,企业也必须在不断改变自我的过程中来把握命运。由此,韦尔奇从上任开始起,便对通用公司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刀阔斧的全面变革,并取得巨大成功,使通用电气长期居世界500强前列。正如美国前康柏电脑公司董事长杰明・罗森所言,由于韦尔奇对通用企业文化进行成功的变革,创立了快速适应市场动态和团队合作的文化机制,才使通用电气成为企业界的奇迹。

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家的驱动力

民营企业家牵引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优质企业文化又培育着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家有着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一)企业文化促进民营企业家成长

文化具有知识传承功能。每一代人都是以前一代人所取得的成就为基础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文化起着把每一代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断传承下去的作用。企业文化形成以后不断地传递和继承,影响着企业每一代人的思想、认识和感情模式,因此也就导致了某种类型的企业家易于接受。在此意义上,成熟的民营企业通过他们的文化促进着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文化依次创造了它们下一代的企业家,创造了一种不称职的企业家无法干下去的环境。所有的民营企业家都不能不受到他们企业前文化的影响,而且,他们一旦倡导了一种文化,就不能不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

(二)企业文化培育民营企业家品质

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即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企业文化同样具有这种教化功能。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家既是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又是普通一员。他与企业员工一起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激励,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坚定的信念,培育优秀的品质。同时,民营企业家凭借自身领导者的影响力,运用企业文化的这种功能去培育企业员工,带领他们共同前进,从而提升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民营企业家逐渐成熟,具备了一个企业家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三)企业文化塑造民营企业家形象

文化具有稳定的功能,它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民营企业家根植于所经营的企业,其品质、作风、价值观念、经营风格都带有企业所沉淀的文化特征,具有企业的特色。事实说明,企业文化塑造了民营企业家,也塑造了他们的形象。民营企业家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民营企业的形象。企业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大力宣传企业家。这实际上是通过对企业家形象的塑造来宣传该企业文化特定的价值观。

民营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相互作用力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民营企业的软实力

民营企业的软实力包括企业难以模仿的盈利模式、企业文化、团队凝聚力、企业学习力、企业运营机制、企业执行力和企业品牌力。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质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考察中外民营企业不难发现,真正使企业久盛不衰的秘密往往是隐含在商品和销售后面的文化。而不是经济实力。

优质的企业文化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企业风气、积极的精神面貌。使员工真正能够完全融入企业,在企业中工作能够得到一种满足,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当企业文化被传达给社会时,社会将对企业监督。这种监督要求企业管理者注重形象,企业员工注重工作质量,企业做出承诺要兑现,一切与企业价值观相违背的行为企业都不能做。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行之有效的途径。使企业员工能严格按一定的规则、程序办事。去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使生产经营中员工人际关系得到调节,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优质的企业文化往往使企业员工以企业为荣,为企业骄傲,达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协调一致。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民营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的竞争。这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整体的对内、对外的印象,而企业形象的形成也必须经历长期的发展且融入企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通过其所展现出来的优质管理,最终通过多种途径传达到企业品牌、企业形象上来i同时,在企业形象的聚合、感召下,形成更大范围资源的整合,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优质的企业文化又使企业内部制度更健全、管理更规范,工作更高效,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民营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提高民营企业的软实力。

(二)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强力粘合剂”,可以将企业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将民营企业员工通过共同价值观、精神理念凝聚在一起,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凝结成极大的群体合力,产生出奋发进取的集体意识,焕发起员工的能动精神,最有效地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把提高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文化生活,看成是员工搞好经营生产的基础。也是形成企业统一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前提条件,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与企业共命运,为企业发展尽力。企业文化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员工之间情感交融、亲密相处。对企业产生一种依恋之情,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企业这个团体,把企业发展视为个人最为崇高的任务,与企业共甘苦、共命运,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一项新技术或一个新产品很容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模仿,使得产品和服务的趋同化现象日益明显,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企业文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竞争力不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提高其竞争力。红蜻蜓集团的创始人钱金波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文化的企业和重视文化的企业才是有持久竞争力的企业:虽然文化的功能是间接的,但它是作用于人的,所以是持久的。红蜻蜓集团投资1000万元来建设企业文化,成立中国第一家鞋文化研究中心,根据企业特色和经营理念形成了“亲情、自然、走过四季都是情”的红蜻蜓文化,成为当今中国鞋文化的第一发言人,企业凝聚力增强,员工素质提高。企业形象提升,品牌更具亲和力,从而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是优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典型案例。

民营企业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民营企业;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28-1

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社会各界力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为新农村建设献策献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作用农村社会经济的重要成员之一,民营企业也发挥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忽视的力量。

1 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1.1 公益捐助模式

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除了国家财政投入外,还需要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建设。而公益捐助则是社会力量最容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也是民营企业参与面最广的一种模式。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民营企业捐助的重点集中于农村的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项目,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室、卫生室、文体设施、村内道路等,以及帮扶贫困学生、资助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为农村和农民改善生活条件、脱贫解困提供帮助,为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作出贡献。

1.2 结对帮扶模式

结对帮扶模式往往由政府部门、民营企业和村集体共同完成。在实践中,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民营企业,以村企共建的方式,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结对村集体给予支持,收购结对村的农副产品,安排结对村农民进企业参加培训就业等,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结对帮扶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民营企业在信息、市场营销、新技术推广、现代经营管理、资金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

1.3 直接投资模式

以市场化的手段参与农村的产业开发与建设,则是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形式之一。新农村建设在农业生产、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商机的投资空间。民营企业尤其是地处农村区域的生产企业及服务型企业,可以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积极投资农业园区、牧业小区、先进技术示范园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多元化来源。

1.4 能人治村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都大力吸引本地外出发展的企业家和技术能人回乡建设,并为之提供了优厚的政策和待遇。鼓励企业家和技术能人兼任村主要领导,使他们能够以经营企业的理念来建设新农村,通过理思路、找出路,促使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全面推进。通过能人治村模式,充分发挥了他们知识全面、发展经济能力强、办事规范、主动奉献等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能人治村模式,能更好地带领本村广大农民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支具有特殊地位和身份的带头人和推动力量。

1.5 产业带动模式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了带动示范作用,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带动模式,通常以“公司+基地+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利益共享。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产业建设,有利于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形成产权与生产经营的合作体、利益与风险共享共担的共同体。

1.6 吸纳劳动力模式

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劳动力转移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可以广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努力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提供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或技术农民,为培养新型农民作出了很大贡献。

2 民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2.1 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理念

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经济发展因素带来巨大改变,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也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村民主管理、农民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变革,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促进农业增效

民营企业通过农业项目投资、村企共同开发,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高。使得农业由千家万户的分散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可以说,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3 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参与新农村建设,民营企业不仅通过投资、共建、发展农业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带动、劳动力培训等方式,提升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促进了农民创业,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的空间。

2.4 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参与新农村建设,在为民营企业发展获取丰富资源和劳动力、开发广阔市场的同时,也为农民创业、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平台,为农民致富和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和农村、农业、农民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可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仅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宋良金.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J].唐山学院学报,2008(03).

[2] 詹碧英.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民营企业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秘书;招聘;态度;第一印象;途径

随着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一般而言,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了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经营成本,企业秘书工作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除负责秘书本职工作外,还担负很大部分的非秘书性质的工作,如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招聘与培训、企业文化、公关宣传及新闻工作等。可见,中小民营企业秘书人员面临重要的转型要求,秘书的角色职能由传统型向外向型、全能型转变,秘书要既能文又能武,既会管理又懂专业,既当信息员又当公关人,既做谋士又做助手,为企业及领导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但是,不少中小民营企业秘书面对工作要求的提高、工作性质的转变、工作跨度的加大等一系列要求一时难以适应。仅就秘书在从事员工招聘工作环节而言,就由于工作量大、人员流动性大及面试人数较多、面试对象层次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常有以下礼仪缺失的现象出现。如:招聘过程中相互大声谈笑;招聘工作当天着装随意;招聘交谈时坐姿懒散;言谈举止中时有轻视应聘人员的表现等。这些都是招聘工作中秘书礼仪素质缺乏的种种表现。

秘书形象常常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在招聘工作环节中给应聘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是应聘者对企业形成的第一印象。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礼仪意识,掌握相应的礼仪技巧,以提高企业的形象与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及社会形象。因此,秘书应当自觉地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这就要求秘书应当从各方面明确礼仪规范要求,并熟练地运用到工作过程当中,为招聘工作环节的顺利进行及企业招聘到满意的员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态度至上

尊重是一切礼仪的基础。礼仪规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尊重为本,以人为本,态度至上。在招聘工作中,秘书担当企业与企业需求人员之间的桥梁作用,是应聘者进入企业的第一道把关人。因此,秘书在工作中应处处以企业需求为中心,以为企业服务为重点,以招募适合企业需求的员工为目的,尊重应聘者,诚恳、热心地为企业和应聘者服务,不应以老员工自居,以秘书身份自大,居高临下,轻视对方,给应聘者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据美国华盛顿一家市场调查机构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应聘人员在企业及与企业进行接触时受到非礼待遇后,96%的人不直接抱怨,但有91%的人不愿再到这个企业来。而且受到非礼待遇的人平均要向他周围的9个人讲述,其中13%的人要向他周围的20个人讲述。可见,企业的不良形象会造成比较大范围内的负面影响,企业对应聘者应保有尊重、良好而热情的态度。

二、营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强烈的定势作用。秘书在接待应聘者时,端庄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得体的语言以及整洁的服饰往往可以留给应聘者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既是对应聘者尊重的一种表现,也是让应聘者产生乐于与之交往的魅力所在,是形成良好的面试关系的开端。

(一)仪表端庄

适度地修饰自己的形象,其实也是对自我人格的一种塑造和珍惜。秘书在招聘工作中应注重自身的仪表美。仪表端庄是指秘书的服饰、发型、脸部化妆的综合形象,要求秘书在工作中要做到职业、稳重、可信、可亲。如果秘书给应聘者的第一印象很差,如着装不整洁等,应聘者则会对秘书的工作缺乏尊重和支持,使双方面试的交往和沟通陷于困境,今后工作中秘书也难以得到未来员工更多的依赖与配合。

1.干练的发型。首先,发型比面部特征更能吸引对方的注意。长发暗示着健康和性感,短发看起来自信而成功,自然、中长、没有特定款式的发型,则让人感觉智慧和真实。秘书在招聘工作中可采用束发或盘发等方式体现出职业、干练的企业形象。

2.淡雅的妆容。出于尊重和自信的角度,秘书在招聘场合应化淡妆,不能化浓妆,才能体现出职业和自然、美丽的形象。

3.得体的衣着。根据tpo原则,秘书在招聘工作中应注重自身的着装,应得体而郑重,不应穿着随意或穿休闲服参与招聘工作。

(二)语言得体

常言道“言为心声”。语言是招聘场合双方人员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建立良好招聘关系的礼仪要求。语言往往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和精神风貌。语言得体是指秘书与应聘者之间交流使用的语言准确、友善、亲切,包括言之有礼、言之有意、言之有利、言之有体和言之有技。

1.重在交流。在应聘者面前,应提倡用礼貌的语言、鼓励性语言。秘书首先要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的十字用语,即“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其次要注意正确而礼貌地称谓应聘者,如可称先生、小姐、同学等。此外,还应当注重倾听礼仪,注意询问技巧等。

2.善于倾听。听别人说话实际上就是对别人的肯定和尊重。有人说,上帝之所以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希望我们多听少说。在招聘工作中,秘书应把应聘者放在首要的位置,让应聘者多讲多谈,以更全面地了解对方的各种信息,以吸纳为企业所用的人员。

3.多用询问。秘书在招聘环节中应多用询问,了解企业需求的信息,并通过应聘者对于询问的回答来分析该人员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

第一印象有大约40%的内容还与声音有关。音调、语气、语速、节奏都将影响第一印象的形成。因此,双方在交流过程中也要注意语调优雅、吐字清楚、声音高低得当、语气柔和、情感真挚、以诚相待,处处注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秘书掌握沟通的语言交流的礼仪与技巧是密切面试双方关系的关键。秘书学会合理运用语言的特点,在交谈中使用礼貌性语言,善于运用理解、含蓄、亲切及灵活多变的语言交际方式,就能促进心灵相通,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达到与应聘者交谈取得圆满的结果、吸引人才等目的,使招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三)举止文雅

秘书在招聘工作环节中,除了注重仪表和谈话礼仪外,还要掌握辅助语言礼仪,即态势语言。态势语包括表情语、动作语和体姿语。

1.文雅的动作。招聘工作中,秘书可使用恰当的手势请应聘者坐下,并在与应聘者进行应聘资料的交接时注意双手递接,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手势活动幅度不宜过大,应节奏明快、自然文雅。

2.微笑的表情。卡耐基说过:“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他的人,像是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微笑可以反映出一个积极的形象,表现友善,同时它也是与人沟通的催化剂。面带微笑,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和礼貌,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表现诚意。

3.亲切的眼神。微笑离不开眼睛的神采,在招聘环节中,秘书应面带微笑,双目平视对方,眼神真挚,体现出平易近人的感觉。交谈中应时时注意眼神的关注,体现出对交谈对象的尊重,不应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4.正确的姿态。秘书在招聘过程中,姿态使用主要包括立姿和坐姿。立姿要求脊背挺直、胸部挺起,不要弯腰曲背;坐姿要求是腰部挺起,上身要直,不要给人以“瘫倒在椅子上的感觉”,身子可适当前倾让人感觉你对谈话内容有兴趣。优雅的坐姿传递着自信、友好、热情的信息,同时也显示出高雅庄重的良好风范。就坐后,要注意单手或双手放在桌下或是双肘支在面前的桌子上、夹在两腿间都是不允许的。

  总之,采用“soler”是一个有效的方法。s——sit:坐要面对别人;o——open:自然开放;l——lean:身体微微前倾;e——eye:目光接触;r——reaction:放松。秘书在招聘环节善于运用手势、表情等非言语交流的形式,学会运用“体态语言”,实践良好的礼仪规范,必将有利于招聘工作质量的提高。

秘书人员在招聘工作环节中注重礼仪是职业礼仪的需求,也是秘书职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秘书素质、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招聘工作中能注重礼仪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礼仪素养,在招聘工作环节中很好地运用呢?

首先,随着经济社会和企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礼仪意识不断加强。秘书在招聘工作中注重礼仪形象,能较好地树立企业形象,有助于提高秘书自身的整体素质,有助于继承“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礼”的根本是“修身”,而实现秘书礼仪规范的关键,说到底就是秘书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秘书必须首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企业责任心的职业人。同时,秘书应加强职业修养意识,秘书的职业形象以秘书群体形象为首要前提,需要每一位秘书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个别秘书由于心中没有一个完善的自我形象设计,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及内在修养,在行为上表现为专业性不强,致使秘书的职业形象只有与世俗上的小蜜定义相吻合。特别有少数行为粗鲁、言语庸俗者,更是严重影响了秘书职业整体的社会形象。作为秘书,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身良好的言行及工作作风赢得人们的瞩目。诚然,素质的提高并非来自一朝一夕,需要平时在一点一滴的言行举止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逐渐积淀而成。

其次,秘书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架构。秘书人员要自觉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终身努力学习。作为一名“知书达礼”的秘书,除了要认真学习秘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学习企业管理及其他与企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同时,对与秘书工作各环节相关的礼仪规范要求等知识也应当加以重视。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增加自身修养,为企业提供更为周到细致的服务,才能赢得广泛的赞誉和尊重,获得良好的社会舆论及评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秘书人员在招聘工作环节中,其形象、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能对应聘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招聘工作的效果。这就要求秘书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与修养,自觉履行相关的礼仪规范。可见,秘书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和履行礼仪规范,已是当代中小民营企业秘书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毓代,杨群欢.秘书理论与实务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民营企业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国贸专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85

1前言

高校改革基调已定,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类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这使得职业教育的竞争将会更严峻。在教育部大刀阔斧改革的过程中,先后下发了很多政策来引导高校一步一步地向职业化转型,然而就目前所指定的政策而言,主要是针对公办院校和职业院校进行,它们优先享有这些政策红利,而民办高校几乎很难享受到这种政策,很明显在政策上处于很弱势的状态。再加上民办高校本身地位界定模糊,因此在国家政策扶持,还有办学理念、资金实力等方面跟一本和二本大学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改变,因此,利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提高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突破传统教育的困局,显得尤为重要。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前身是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成立于2006年4月,由华中农业大学与武汉冈部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新型民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华中农业大学的独立学院。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从华中农业大学独立出来,转为独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其办学的宗旨是“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特色立校”,以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根本。自2006年建院至今,国际贸易专业已经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000多位优秀毕业生,企业反馈较好。由于我们最初是华中农业大学的独立学院,所以我们很多人才培养方案是借鉴华中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的管理模式也是按照华中农业大学的模式来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本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不适合于我们的民办高校,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2民办高校应用型国贸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已初见成效,合作的形式日益丰富,合作的领域也日益扩大。

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修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企业也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和教育过程中来。合作企业可以直接接受学生的实习就业,实现校企融合,企业主动适应学校的过程。“订单式培养”是我们专业在校企合作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突破。2012年,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国贸专业跟“新航线”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订外贸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到学生大四期间,直接接收学生到各大外贸企业实习,让迅速掌握从事跨境电商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为实现实习即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至此,我们主动顺应人才市场发展规律,开始了全面实施专业与市场对接、学生与社会对接、教学与就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战略。

22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导学”

学校定期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家来学校进行讲学,甚至聘任客座教授或者兼职教授,对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比如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它们国贸专业的特色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国贸专业自成立以来,跟企业联系非常密切。我们邀请了很多行业的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跟学生直接互动,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同时我们也经常带领学生走访外贸企业、港口、相关政府部门,让学生了解工作体系和外贸办事流程,把握外贸行业最新的情况。

23开办校企合作试验班

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校企合作的实验班级,当然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实验班级的针对性的技能知识学习,学生具备的实习基础,企业便会直接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一般来讲,实验班的授课内容针对性也非常强。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2014年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国贸专业跟汉口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和实习。汉口北武汉最大的商贸中心,也是中南地区交易量最大的市场之一。汉口北承接了原汉正街30000多名商户整体转移,汉口北地区商品流、物流建设、资金流等一些配套建设都是非常完善的。为我们大学生实习创业提供非常好的外部条件。而我们国贸学生大四下学期是没有课的,所以利用这段时间,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去汉口北大学生实训基地进行集中的培训和实习,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24“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但是民办高校想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有一定的实践困难,最大的难度一方面是师资力量的欠缺,另一方面是研究支持的力度非常小,很难形成成果。在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和实践的过程中。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国贸专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这一块有着很优秀的传统,我们培育的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很多信息和知识已不再有门槛了,这也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校也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2016年,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成为了湖北省省级大学生创业中心,继续在学校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更大的便利和优惠。

3民办高校应用型国贸专业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第一,校企合作模式处于浅层次的合作模式,合作深度普遍不够。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 很多学校为了做好面子工程,应对相关部门的检查,也有的是被逼到没有办法,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和适应市场需求, 而主动通过各种关系寻找企业合作, 相反来学校寻求合作的企业少之又少。很多企业跟学校的合作,停留在捐赠设备,创立企业奖学金,或者在学生开设店铺这类低端的合作, 合作的概念应该是互惠互利才会有合作的长期存在。如果只寻求企业的牺牲和奉献,这种合作是不可能长期维系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理念,应该想办法让我们学生的价值被企业发现和认可,然后让企业自发寻求与学校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根源依然在学校本身的建设上。

第二,校企融合和度不高。首先,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生产”环节链,即对学生的教育培B的开始便与企业脱节的。很多民办高校在制订人才计划时沿用母体学校的全套人才培养方案,应用母体学校的管理体制,而忽略企业的需求。四年培养出来,一定会使学生与市场脱节。其次,外贸公司并不是工厂,无法吸收大范围的国贸毕业生,如果一定要学校解决大规模的实习问题,这要求相当数量的外贸公司,这也对国贸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非常高。一般院校难以做到。同时,企业以利益为优先原则,吸纳大量学生实习,增加企业成本,企业是不愿意的。这使得校企融合矛盾加深。

第三,从根本原因来讲,首先,民办高校本身地位界定模糊,国家政策扶持上是一种弱化的状态,因此很多民办高校在校企合作上都持谨慎态度,都在观望别的同类院校的举动,整个行业保守的心态实际上很不利于新的校企合作模式的产生。其次,很多民办高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选择和母体学校的趋同发展,一方面,有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及相关所有资料可以直接拿过来用,节省了不少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母体学校的老师用自己的经验直接参与教学管理。两者确实节省了很多资源耗费,同时也有足够的资源保证这种模式的成功维系,但是却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那便是我们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弱于母体学校学生的。使用高于学生知识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尚且不论学生四年出来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单纯从学生自身四年的知识掌握程度,便是已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最后,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我国是一个外贸大国,每年的外贸形式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我们国贸行业迄今为止,所有教材中所列举的知识仍然停留在20世纪,几乎没有更新。同时,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企业融合程度不够,使得市场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价值取向之间存在错位,因此,国贸专业沿袭一般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是非常困难的。

4加强民办高校应用型国贸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思路

第一,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应该引入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和行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岗位工程师、一线经验者,让其参与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家组,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从课程结构、知识程度、能力要求、考核标准等方面对培养人才类型、规格目标进行设计、“量化”,以使应用型要素融入国贸教学的各个环节链中。

第二,要改变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思维。合作的概念应该是互惠互利才会有合作的长期存在。所以在校企合作上,不是学校去委托各种关系寻求企业的帮助,要求企业去为学校提供实习平台,接受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而是应该让我们的学生首先具备能够去实习就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我们再校企合作就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也会主动寻求学校的合作。毕竟,人才依然是稀缺的资源。所以校企合作的核心还是我们学校自己如何出培养学生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才是合作的基础。

第三,在师资引进上,课程设计上引入企业职业外贸人才为学生提供更为贴近市场需求的知识体系。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让国贸专业老师去企业工作、实习,去更好地融合理论和实际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彩“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双师型”教师团队[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5).

[2]覃仲欣, 余玲, 蔡锦源浅谈基于“卓越计划”下的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广州化工,2012(24).

[3]丁彦,周清明浅析独立学院校企联教机制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民营企业的作用范文5

截止2013年底,民营企业的数量已经高达1870万户,已经是全国企业总数的84%。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命脉,每年缴纳的税收是全国总税收的70%,民营企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2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贷款。调查显示,30%的民营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调查了100家民营企业,其中25家企业在中国银行有贷款,30家分别在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有贷款,45家在三家或更多家有贷款,数据显示,大多数民营企业在银行都有贷款,银行贷款仍然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民间融资。在民营企业融资方式中表现较为活跃,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均有过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进行融资的经历,融资利率在上44%左右,是典型的高利贷。有项数据表明大部分民营企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15%的民营企业表示从银行贷款还算顺利,35%的民营企业表示较难,50%的民营企业表示十分艰难。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已经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3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原因

3.1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原因

3.1.1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会计核算混乱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民营企业常常不设立专门的财务机构,有的民营企业准备一套账本,专门应付税务部门检查。实则,账目不清,有的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也存在缺陷,管理者只考虑是不是自己家人而不考虑业务水平,财务人员身兼会计、出纳、稽核等多个岗位,无法有效地实现财务的管理监督作用,财务制度落实不到实处,资金管理混乱,经营决策不靠财务分析而是经营者自身的经验,没有科学化的依据。

3.1.2资金链存在风险民营企业银行贷款难度较大,民间借贷数额较小,自有资金周转频率有限,压资本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府扶持惠及民营企业的机会较少。民营企业的资金链随时存在崩溃的可能

3.1.3抵押、担保困难缺乏可以抵押担保的优秀资源,民营企业由于规模有局限性,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少,可以抵押的固定资产少、设备老化、厂房建筑物少之又少、无形资产更是罕见,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品,也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民营企业贷款常常因为找不到担保人、抵押物而不能实现。自然而然形成融资能力低下的情况。

3.2金融机构的存在原因商业银行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民营企业信贷支持机构的缺位和多元化债务融资工具的缺乏,使民营企业不能像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那样通过债券市场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

3.2.1融资费用高,地区差异明显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民营企业在贷款申请环节,都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抵押登记、信用评估、财务审计费用的支出,民营企业一般融资金额较少,筹集资金的费用所占比例较高。据中国人民银行(行情专区)调查统计,2013年度终了,东、中、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分别是8.98万亿元、2.76万亿元、2.36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额的52%、18%、16%,区域不平衡状况明显。

3.2.2从金融机构的设置上分析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从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设置情况来看,缺乏对民营企业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随着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以及中国民生银行等他们的数量和资金实力还远远不够,不足以提供融资支持。

3.2.3限制条款多,数额有限股权筹资与债务筹资相比存在资本成本高、股利一般会在税后支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行公司债券、股票的费用。降低净利润。并且都有比较严密的制度限制,造成与大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融资来源狭窄。

3.2.4银行体系制约民营企业融资民营企业融资主要通过银行业,银行事先会对融资单位进行调查其偿还能力和资信状况、抵押担保能力、贷款管理成本等才签订合同。与大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无论从其哪一方面都存在缺陷和漏洞。银行就会区别对待大企业与民营企业。典型的结果就是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贷款给规模大、管理健全、信用等级高的大型企业而民营企业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融资需求。

4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路径研究

4.1从银行方面解决融资困境

4.1.1深化金融业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制度。①增加融资服务窗口,适当放宽对民营企业融资门槛,改善审批环节复杂、繁琐的弊病,提高服务质量,开发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品种。②积极发展资本市场,营造上市环境,使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尝试债券与股权融资,同时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采取兼并、联合等手段积极吸收资本,扩充民营企业自身实力。

4.1.2建立和发展直接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民营合作银行或合作金融组织。①针对民营企业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②发挥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面向民营企业,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并且多发放小额贷款。③发挥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机构金融租赁、典当行的作用。④建立民间信贷融资平台。利用民间资金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引导民间融资成为银行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纽带。⑤大力发展以股份制为主体的非国有金融机构,并放宽政策,提供优惠,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自由、平等、广阔的融资平台

。4.1.3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融资担保,即借贷活动的信用保证,是融资活动中担保机构以一定的财产为基础约定的保证债务的履行和保障债权人实现债权的各项法律措施和手段。简单地说,就是担保机构为债务人融资所做的保证。为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担保,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担保的扶持力度,缓解民营企业融难的关键性问题,许多地方财政局决定对担保机构提供贷款担保费补贴,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1.4改变银行信贷的规模经济,从投资浮动、投资结构、基本建设贷款等方面入手优化投资机构,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有效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

4.1.5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资信评级制度。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是极具生命力和成长性的因素,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交易链条,信用出现问题双方的交易成本自然偏高,建立民营企业贷款信用评级制度是维护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改变以往评估机构技术落后、管理单一、可操作性差、机构数量少,服务水平不足的缺陷。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资信评估体系,加强评估人才培养。

4.2民营企业从自身解决融资难困境

4.2.1加强财务管理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调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积极热情,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能够改善民营企业财务基础薄弱,账目不清,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完善的财务体系是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4.2.2发展行业协会各民营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协会当中,经常与会员交流、探讨,许多会员熟悉行业内部事务,协会一般与政府还保持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效地实现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沟通,维护各方利益的同时,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地解决。

4.2.3有效利用P2P贷款模式P2P—可以简单解释为“人人贷”有资金、有理财想法的个人,通过中介机构,使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有借款需要的单位或个人。无需抵押,通过了解身份信息、银行信用记录来确定贷款额度和贷款利率。双方签订借款协议。P2P模式能够直观、透明地感受到自己为他人创造的价值,风险分散、门槛低、渠道成本低、每个人都有可能是P2P信用的受益人和传播者,使闲散资金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利用,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便捷服务。

4.3政府层面解决融资难困境为了贯彻十精神,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方式,完善服务体系,改善融资环境,促进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4.3.1为民营企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政府制定中央财政预算时可以按比例提取一部分资金设立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改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民营企业可以利用专项资金,研究和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核心技术,发挥专项资金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引导作用。

4.3.2改善融资环境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优化建立办法,实施服务品质奖励等机制,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努力,鼓励民营企业参股担保公司,制定合理的担保金比例,理清各方面利益关系,使信用担保机构发挥最大作用。

4.3.3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服务机构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实现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行,争取能够建立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专业、便捷的服务体系。例如:组织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针对民营企业中存在的财务管理、数据共享、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技术升级和改造、创业指导、法律顾问、风险评估、质量标准等,进行一对一的公共服务。

4.3.4促进民营企业国际合作发挥中央财政在民营企业国际合作的统筹和协调作用,鼓励加快引进先进技术,避免盲目引进和恶意竞争,鼓励民营企业从国外合作单位引进先进技术,提升我国技术研发水平,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民营企业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民营企业;监管;安全生产;企业员工;对策

0 引言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企业通过科学组织生产,实现生产过程中事故发生率最低化,实现产品在使用前无事故隐患。安全生产管理是生产经营的保证,是调整劳动者和经营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市场个体获取经济利益的必要条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融入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贯穿于企业业务的全过程。因此,企业安全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全员全面的管理过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避免财产损失、环境免遭破坏、人员免受伤害,实现稳定生产,利益最大化和创造良好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安全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是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政策优惠引进大量外资,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经过30多年发展,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已是十分严峻的问题,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未能予以足够重视,近年来已经发生了众多安全生产事故。我国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国家下达了一系列文件,各省市也有不少相关文件规定,但缺乏一套简便的规范化管理方法[2]。安全生产事故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造成社会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还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对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与难点,进而找到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对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安全生产管理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

1.1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概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我国安全生产面临着种种问题,安全生产形式严峻。针对我国特有国情与特点,早在1993年,国务院已经在《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劳动者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实践证明,该体制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事故死亡人数依然较多,重大事故仍然多发,事故隐患还比较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尤其在民营企业中,安全生产各种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应当明确民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各涉及主体的职责与作用,将民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率降到较低水平。

1.2 各涉及主体在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

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涉及主体有民营企业自身、行业主管部门、各级行政部门、劳动者和人民群众。只有各个涉及单位与个体充分发挥和履行自身义务,民营安全生产才能落到实处,以下是各涉及主体在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和作用。

1.2.1 民营企业自身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直接实施者,按照“企业负责”规定,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的基础和根本。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把“企业负责"放在第一条,表明企业在安全生产中所占的重要位置。由于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涉及领域广泛,吸纳社会劳动力众多,而其自身安全生产管理粗放、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因安全事故造成损失严重等特点,决定了民营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必须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

1.2.2 行业主管部门

民营企业涉及众多行业,并且大多企业主安全生产意识及专业管理能力较为薄弱,行业主管部门对其所管行业安全生产方面有深刻认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民营企业的安全生产做好指导和监管工作。按照“行业管理”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应对民营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加强指导,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职业健康安全工作进行管理的作用。

1.2.3 各级行政部门

各级行政部门要做好工作,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的落实。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特点:规模小、投资少、生产粗放、快速收益等特点,使其缺乏自律意识,需要国家机关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监察”的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应对民营企业遵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并对民营企业中违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1.2.4 劳动者

劳动者是企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是安全生产的直接关系者,只有民营企业劳动者的人身健康与安全得到保障,企业生产才能正常有序进行。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要“珍惜生命,爱护自己,勿忘安全”,广泛深人地开展“三不伤害"活动,自觉做到遵章守纪、遵纪守法,确保安全。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根本取决于民营企业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劳动者能否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1.2.5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应该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的监督,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这将有利于安全生产体制在民营企业中的贯彻实施,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的进步。按照“群众监督"的要求,规定工会依法对民营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实行监督,劳动者对民营企业中违反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危害生命及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2 我国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在国有企业中进行的还比较好,能够有效地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但在多数民营企业中,安全生产没能有效较好地执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多民营企业主对安全生产管理不了解、了解少、意识薄弱

受快速致富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多数民营企业主选择工期短、投入少、成本回收快、的粗放投资方式,很少或基本不在安全生产方面进行配套建设,即使建厂初期安排了专项资金,之后也并不能持续投入,并且资金利用不合理。许多民营企业的投资受市场影响极大、投资灵活,当前市场某种商品盈利最好,他们便很快投资生产,然而当该种商品营利状况变差时便很快退出,这种模式决定了民营企业主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不重视。

2.2 民营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相比较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式,其存在明显不足

因为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将工作重点放在事后阶段,即安全事故发生后,调查事故诱因,根据调查结果对安全管理系统进行修正,可以看出这种“事后处理”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企业安全生产事故。而现代科学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工作重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分析、识别和排除,改变“事后处理”的被动状态,实现“事先控制”,防患于未然,这将极大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专业、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处在社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最基层,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中作用最直接、最重要、数量最庞大的安全管理力量。企业安全管理员是预防生产事故发生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作用发挥的程度对社会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我国民营企业这种安全生产管理现状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家、企业自身,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对劳动者的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3 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的问题与监管难点

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分析,能够清晰发现我国民营安全生产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给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带来众多难点。

3.1 民营企业主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由于安全生产没有显性收益,这与企业主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在收益时间上追求周期最短化相悖,企业主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关注比较少,兴趣不高。这导致民营企业主形成了长期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使安全生产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认识,致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处于松懈的状态。民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为各个企业主,他们对企业的生产起决策和指挥作用,转变他们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意识,能够直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

3.2 民营企业职工文化素质普片不高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对安全生产认识比较模糊,甚至不知道有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他们对各岗位潜在危险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差,而且时有违规操作、违章指挥等现象发生。工作中紧紧凭经验,对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条例规定嫌麻烦,不重视,结果伤亡事故频繁发生。

3.3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式落后、粗放

前文已提到我国多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方式落后,这严重限制了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开展。因此急需改变我国企业粗放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水平。

4 总结

关注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有助于我国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与竞争力提高,有助于企业员工切身利益的保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以人为本,是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和各个民营企业应充分认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使我国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傅传豪.企业安全管理应处理好七个关系[J].电力安全技术,2008,10(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