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教育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教育的发展范文1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智造、互联网+等一个个新名词都在为传统生产与物流产业注入“智能”的基因,智能物流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十三五”规划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是其中的核心。智能物流作产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本概念综述
1.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智能物流的未来发展将会体现出四个特点:智能化,一体化和层次化,柔性化与社会化。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大量运筹与决策的智能化;以物流管理为核心,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层次化;智能物流的发展会更加突出“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智能物流的发展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化。通过智能物流系统的四个智能机理,即信息的智能获取技术,智能传递技术,智能处理技术,智能运用技术。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3.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是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从国内研究情况看,2011年8月教育部拟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内学者多从不同的关注点与视角展开对职业教育协同的研究,其中关注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尤为突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出台,智能产业在研究迅猛升温。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国外的研究主要从教育资源的协调、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展开,但更多集中在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力及其治理机制构建等方面。德国在双元制教育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互补,为工业化提供高技术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主题。本世纪初,提出职业教育在终身化理念。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智能物流作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核心环节,是智能工厂必不可少的剂,肩负着产品智能化生产的桥接作用,有望成为未来自动化领域最好的细分市场之一。对产品周期的缩短和对生产节奏的加快催生了对生产运送过程更精确、更高效的要求,智能物流是连接供应和客户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未来智能工厂的基石。
职业教育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时代背景下,信息化与全球化融合、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生活等等新技术的和理念的涌现,都给现代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质量和教育创新的双向提升;有利于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师资培养、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的分享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物流产业之间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进一步提高。
四、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方向探讨
1.构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群深度融合产教形态
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径进行分析,通过科学构建其理论与实践相交叉在课程体系,促使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群深层次融合,形成学校、企业、社会机构和公众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产教形态。
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背景下人才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拓展为社会培训、企业内训、社区教育,也不局限于正规教育,还有非学历培训;有虚拟课堂,也有企业实践、网上课堂、在线学习;有学校学习,也有终身学习的观点。
2.制定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在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职业教育与物流产业发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职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应的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建设群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探讨;探讨与其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3.提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在技术与服务方面的创新
通过对物流产业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在技术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对智能物流产业在技术与服务创新方面的研究。
智慧教育的发展范文2
博物馆 湖北武汉 430060
[摘要]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社会教育职能,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都在不断的受到所谓“新思想”的冲击,容易变得浮躁而迷失自我。现在的博物馆,应在展示其领域内成果的同时帮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广大民众提供学习求知的场所。
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因其时效性、多样性、专题性可以更加灵活的向民众传递正面的价值导向。因此,临展作为一种短期内针对性极强的展览形式,在当代社会文化日益多元,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值得推广。
[
关键词 ]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临时展览
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性
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人类文明历史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明成果、普及科技知识、宣扬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维也纳大会这样定义博物馆:“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盈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作为向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单位,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社会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努力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推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组成更加健全的社会教育网络,有利于普及博物馆文化,提高全民文明素质1。
当今的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广大民众在满足于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并且对于知识的渴求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电视媒体、电脑网络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但是其明显的弊端还是不断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博物馆是让人信赖的文化传播媒介,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向所有的公民敞开大门,用“实物生动形象的信息语言与引人入胜的内容,对人们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大众来说,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既有效又高雅,且乐趣无穷的学习途径。博物馆仿佛一本立体生动的“百科全书”2,其中包罗万象,可供人们用心阅读。“它既凝聚了先人智慧之精华,又展示着人类现阶段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它能让世人益智励志,学飞借鉴,也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公众的责任心与自豪感”。正是由于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需要,现代的博物馆不仅不断丰富、充实着基本陈列展览的内容,增设了许多教育辅助设备和专门场所,而且面向社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扩大教育的影响范围,其中,临时展览的举办是博物馆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二、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对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的促进作用
2.1临时展览的特点和优势
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的教育方式有别于其他文化教育事业,是通过收藏和征集的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形象化的陈列展览,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陈列和展览是博物馆主要业务和教育形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来完成。陈列与展览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中心环节和纽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3。基本陈列大多按照年代、类别或者其他内在的逻辑关系将主题完整串联,在现代博物馆,特别是近年来新建的馆,高科技技术的运用配合先进的展览形式设计使固定的基本陈列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但是与此同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如果没有生动活泼、与时俱进的临时展览对其进行辅助,基本陈列就会慢慢失去生机,观众也无法保持参观的新鲜感。与基本陈列相比,临时展览一般规模较小但是形式多样,陈列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比较灵活,它可以对基本陈列内容进行补充和辅助,也可以不受博物馆性质的约束。临时展览对藏品的要求相对不高,投资少、周期短、针对性强、效益明显等特点,使它在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作用方面,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一个博物馆如果能经常举办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临时展览,既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又可以让人们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为博物馆增加人气,注入活力。
2.2临时展览实现社会教育职能的体现
首先,从对基本陈列的补充方面来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经过长期的研究,精密的制作和仔细的审核而形成的,是一个博物馆存在的灵魂。因此,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可能被改变的。但是人们对历史、对文物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陈列的内容会渐渐满足不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举办与基本陈列相关的临时展览,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与时俱进的为观众展示新的研究成果,可以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也可以最大程度上延续观众对博物馆的探索热情。
其次,从丰富博物馆的陈列内容来看,临时展览内容多样形式灵活,可以不受博物馆性质的约束,这就使得博物馆可以根据民众的兴趣和关注对象来不断调整临时展览。比如,在6.1儿童节时举办孩子们喜欢的玩具、食品等展览;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和传统风俗有关的展览,等等。其内容可以涉及不同领域的各个学科,展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文明精髓。这样类型的临展,往往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只有大家愿意前往参与,主动的走进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三,举办临时展览,就意味着博物馆不但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临展时博物馆之间进行交流的最好平台,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要求馆与馆之间绝不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的联系,组织展品、展览的交流,把其他馆展览中有特色的引进来,不仅可以学习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还可以使展览中的精品为更多的民众所了解,进一步扩大了知识涵盖范围。
三、总结
目前,众多博物馆的临时展览举办频率、发展速度比较不统一,还是以一些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博物馆为主,中小博物馆的展览更新相对缓慢。这就要求博物馆界不断更新临展举办理念,积极调动社会资源、馆藏资源以及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做出精品临展来吸引公众,从而促进新的临展诞生,让博物馆临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对此,博物馆应重视建立各种层次的社会关系,逐步突出其在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上的重要地位,在临展内容选择上要有创新,在结合本馆特色的基础上做出精品的展览,而且要深入挖掘馆藏文物,从藏品中寻找办展灵感,也可以让幕后的藏品走向台前帮助临展发挥影响,让博物馆临展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博物馆功能和职能的加强与完善——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管理委员会学术会议上的发言[J].中国文物报,2010年11月3版.
[2]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的进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8期.
智慧教育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社会转型;职业教育;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48
在当前社会形式下,国家正在面临全面快速的社会转型。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多新的发展要求。但是在职业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社会转型之间出现矛盾,既不利于社会的转型,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对社会转型视角下的职业教育进行探索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之处,才能使社会转型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和进步。
1 社会转型之下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缺乏高素质人才。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经济也在发生转型,单一的经济模式逐渐转变为社会经济模式[1]。不再只去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更加的重视经济、社会、资源的共同发展与转变。为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主要是由增加物资的消耗向依靠科技、依靠劳动者和管理创新的发展转变。从目前来说,产品廉价劳动力在日益减少,这使得价格的优势也就相对削弱,这一现象,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速度不断加快,从而导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但是当前形式下,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不足以满足经济转型的需求,如此就出现了人才缺少的情况。这方面问题的出现,就可能使失业的情况频发。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失业的人数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对于企业转型的要求,使得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增多,但是却没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人才,所以就目前的形式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2]。如果不解决高素质人才稀缺问题,就可能产生更多的矛盾问题。
(2)职业教育办学发展出现问题。中国曾经的经济体制是一个完整的计划体制,发挥着主导作用[3]。但是在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市场就占据了主导作用。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来说,体制的转型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也要跟着转变,在办学的过程中发挥出市场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但是受传统体制影响,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还过于传统单一,不能有效的发挥市场所具有的作用,办学的意识不强,所以在数量和质量上,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问题,并且质量有待提高。随着社会转型,办学模式也应该进行发展,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职业教育的发展。
(3)专业发展出现问题。随着社会分化转型,专业化的水平也在逐渐提升,这就使得新型的职业出现。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不同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4]。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和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也影响着一个学生就业前途的好坏。随着社会深化转型,有些职业在社会中消失,同时会出现新型职业,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跟上社会对职业要求的步伐,大力发展新兴专业,逐渐淘汰消失职业的专业培养,建立出适应当前社会新要求的专业。
2 职业教育发展措施
(1)注重培养高端技术人才。随着社会的转型,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提升,技术的高端程度和含金量成为了竞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技术产业模式不断加大,在这样情况的影响下,对高端的技术人员要求也就不断加大,所以应该在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做出改进,提高重视[5]。还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和技术,才能更好的发展培养高端技术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2)注重职业教育及培训。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以学校为本体进行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具体的教育实施起来会有所限制,也使得学校的职业教育和社会的沟通缺少。单一的以学校为本体进行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转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需要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来,并且创办新的教育培训体制,发挥出所具有的优势,丰富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在社会转型中使教育的发展更加出色。
(3)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创建专业。在社会转型中,要不断调整、培养出新的专业人才,才能满足现在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职业院校要对专业设置进行充分调整,还应当保持理智,保证专业建设稳定性,才能够更好的对专业开展建设。综上所述,在建设新专业过程中,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专业的调整和创建,这也是发展中最橹匾的部分。
3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社会转型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探索和研究,得出了想要更好的培养出专业人才,就要符合市场新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专业,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端技术人才,才能使职业教育发展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郝天聪.社会转型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5(03):9-14.
[2]薛天祥.坚持唯物辩证法指导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读《社会转型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15(06):3-5.
[3]刘克勇.县域职业教育现代化:使命与契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5).
智慧教育的发展范文4
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高质量人才的主要内涵,能否培养出具有这种内涵的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的重要标准。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和想象力。大学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个性特色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教育创新是教育思想和教育机制的创新,而创新教育是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创新。对照发达国家,国民素质不高成为了中国快速发展的隐忧,而排除这一隐忧的出路就在于素质人才的培养。根据中国教育现状,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应着重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研究生的教育阶段应着重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处理某件事或发现某一事物的思维过程。主动的求异、灵敏的观察、创造性的想象、独有的知识结构加上活跃的灵感,是创新思维的五个特征。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及时解决产生的新问题,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因而,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规律,是创新思维能否被正确引导的关键。
2.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是单一的,而应是横向的、有深度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充分挖掘,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成为有独到见解、个性完善的人。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
3.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新需要智力因素,同时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素质全面,尤其是有着科学批判精神以及拥有探究和发现能力的人才,就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所以,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务实的作风、坚定的信念和浓厚的兴趣是当务之急。
二实施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培养创造性人才。传统教育思想必须改变,重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使传统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创造性的教育,大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部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知识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建构,才能最终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把衡量的尺子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成为新事物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他们会发现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自己,最终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还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然后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为他们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教育的守旧成分很强,往往一本教材,年复一年地教,沉重的教学、科研等对教师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素质教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他们也需要驰骋的空间,仅靠重复旧讲稿,是走不到素质教育的彼岸的。
三结束语
智慧教育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黄河金三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30-04
一、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意义
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靠山西、西依陕西、东连洛阳、西接南阳,是连接豫晋陕三省的重要枢纽。自2008年实施黄河金三角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战略以来,三门峡获得迅猛发展,2011年三门峡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2.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7664元位列全省第二,是河南省西北部重要的经济大市。
三门峡交通便利,铁路方面有国家东西铁路大动脉郑西高速铁路以及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通过,公路方面既有连霍高速又有310国道穿越三门峡,是河南省西北部也是豫晋陕三省交界重要的交通枢纽。
三门峡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发现的矿藏达到66种,已探明储量的矿类有50多种,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及能源矿产基地,素以“黄(黄金)、白(铝矿)、黑(煤矿)”著称。同时三门峡有丰富的特产:灵宝苹果、大枣,仰韶酒,鹿茸等闻名全国。
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有利于河南省探索跨省际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涵盖东南、暨南、鲁西南、皖西北、鄂北、苏北等周边地区,三门峡处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有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推动跨省际合作建设中原经济区。
有利于河南省以及中西部交通建设。三门峡交通位置重要,而且近年来三门峡一直致力于构建“三纵四横”综合交通体系,届时将大幅改善中西部的交通状况。
二、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
面对当前的发展机遇,三门峡提出了“三大战略定位”,即把三门峡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三大战略定位”的基础上,三门峡具体提出了“四大一高”战略,即大力推进“大通关”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大力推进“大交通”建设,增创区位环境新优势;大力推进“大商贸”建设,引领第三产业新发展;大力推进“大旅游”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支柱;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转型新突破。
三门峡应以建设中国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三门峡海关为契机力争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在建设“三纵四横”综合交通体系背景下努力建成河南省西北部以及中国中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成为黄河金三角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中心;以黄河景观为主线,努力打造旅游业,成为河南省新的旅游亮点城市;坚持发展高兴技术产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成为河南省西北部高新技术中心。
三、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三门峡是中原经济区、黄河金三角实验区的交集地,在积极参与金三角区域协作的过程中三门峡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当前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三门峡应充分利用金三角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种政策,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一)发挥本身交通优势
《中原经济区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商丘、三门峡等城市的支撑作用,形成沿陇海发展轴。三门峡目前正实施的“三纵四横”战略恰恰符合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要求,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趋势下,应争取各种有利政策大力推进“三纵四横”战略的建设,利用本身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地的物流业、商贸旅游业等,并能争取更多的企业落户。
(二)发挥本身自然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郑州、洛阳、焦作、三门峡、商丘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料产业方面的要求,三门峡可以以此为指导,充分利用本地矿业资源,大力推动铝精深加工产业以及其他矿业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矿产业聚集,做大做强本地矿业。
(三)坚持突破行政界限
黄河金三角实验区已经进行了突破行政界限的尝试,这对中原经济区跨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三门峡地处三省交界处而且远离郑州、洛阳等经济中心,所以应该自己探索一条远离省中心的发展道路。突破行政界限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区域集群效应,三门峡应坚持突破行政界限的尝试,创造自己的发展环境。
四、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各式人才,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工具。特别是职业教育,更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直接结合点,职业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各式各样的技能型人才。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人财物各方面的支持。而职业教育又从所在的区域得到办学的经费和各种资源,根据区域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进行专业设置,生源大部分都来自本区域,毕业生大部分也都继续服务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它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从这一角度看,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那么,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职业教育有利于将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增加人才类型
劳动,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技能,是人类体力和智力的结合。每个人都有某种潜在的劳动能力,这都需要后天的发掘和提升,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某一专业化的技能,并使其作为职业发展方向的途径[1]。职业教育直接将人由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是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教育来实现的。
现代社会各种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也加速了各种新型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职业教育正是通过对受教育者劳动能力的提升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提升他们分析,解决各种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使得潜在的劳动力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用人单位也对人才的类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类型的增加以及各种要求的变化,都是职业教育相比其他教育类型而言可以优先做到的。
(二)职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劳动力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职业教育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技术知识的传授,以及生产技能的训练。通过提高受教育者对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能力,促进技术的革新。通过对受教育者职业道德,劳动态度,专业操守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提高,提升他们的素质,进而可以间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职业教育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分流,促进就业再就业
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关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是就业型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某种技能的培养使其尽快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当今世界以知识和通信为主要特征,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与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仅仅依靠资源这些先天的优势,而更多地是依靠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2]。因此,人们的职业和岗位的变化就更加频繁,新的职业和产业领域不断出新,对劳动力的配置也在逐渐更新,这就需要劳动者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劳动者只有不断的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通过不断地培训和教育,劳动者的素质整体得到提升,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四)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充分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的充分发展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并通过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培养,使人的智力等得到全面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它对于促进人的充分发展的作用最突出也最明显。每个人天资禀赋各不相同,在当今的条件下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以及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来使得自己具备某些专业特长并有利于将来的工作[3]。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训,不仅可以使人们已有的特长得以更好地培养和发挥,也可以对受教育者的能力进行培养,促进自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拥有某种可以找得到工作的技能,这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极有利的。
五、三门峡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不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性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应经成为一种共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1年,三门峡市生产总值达到1062.92亿元,较2010年增长12.8%。三门峡市若希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黄河金三角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多层次实用性人才的需要更为迫切,因此,作为三门峡地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就成为促进三门峡地区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角色。
然而,三门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该地区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宏伟目标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大部分体现在相关的文件当中,对于实际操作层面中财政的支持力度并不大,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等等并得不到很好的支援。每年财政向学校建设方面的拨款(几乎没有)。还没有建立起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招生量偏小,收费偏低,宣传成本颇高,经费的经营着实困难。
(二)受传统观念束缚严重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都被人们嗤之以鼻,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是“差生收容所”,其地位和声誉都比普通教育逊色不少,学生和家长大多数会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够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职业院校培养不出高级白领,跨入了职业院校的大门就只能学习生产工作,一辈子低学历,低工资,低地位。
过于看重身份而忽视了技术这样的传统观念长期束缚着广大的家长以及学生,俗话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这样,人们就会认为只有享受了高等教育才能驾驭别人,而学习某种技能就只能受人领导[4]。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便对普通教育趋之若鹜,致使普通教育门前“车水马龙”而职业教育门前却“门可罗雀”,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办学条件不理想
目前学校虽然各项教学生活设施较为齐全,布局颇为合理、功能比较完善;已建成建筑、模具、数控、汽车、金工、电力、生物、化工、旅游、物流和应用电子、软件技术等校内实训基地109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6个),并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1个,还建有面积3000的体育训练馆和面积1万多的图书馆,馆藏图书100万余册。,然而校区总占地1200亩,但实际可利用的占地仅为400多亩。全校学生数18000余人,虽然另有2000亩新校区正在规划建设中,但市政府方面并没有相应的文件表示会有拨款来援助校区的搬迁以及建设,这对于学校以后的建设以及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四)教师结构不合理
目前学院拥有教师9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15人,博士、硕士246人。然而,“双师型”教师数目仅为100余人,只占到了九分之一,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能,特别是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为了职业发展而选择职业教育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对于学生的技能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要在实践中领会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的纸上谈兵。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匮乏严重的阻碍了该院校的发展步伐。
六、三门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一)政府政策应有所倾斜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三门峡市区域经济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要解决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应把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应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多层次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更是素质的培养,院校内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灵宝,卢氏等周围偏远贫困地区,只有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才能更顺利的发展经济,才能使得他们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社会成员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性
1.学生应从自身兴趣爱好着手选择教育类型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职业岗位,并且这些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也尽相同。因此,人才是分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不是说只有从事高精尖的科技工作者和各种专业人士才称得上人才,那些有着良好职业道德,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也是人才的一种。当今时代的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少数的“精英”更多的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掘自身的潜能,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5]。
作为学生,应冲破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脚踏实地的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模式,并不是说只有享受了普通高等教育才能出人头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从自身兴趣以及自身条件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2.家长应转变观念
当今社会的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考上最好的大学,读硕士,读博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面子,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殊不知,这样片面的强调对于书面知识的学习以及对高学历的过分追求,反过来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家长都是用心良苦,想让孩子以后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可是,若是全体学生都去报考本科院校,都去接受普通高等教育,那么我们社会的人才分类会出现断层,反过来,接受普通教育的人多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少,物以稀为贵,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了更专业个性化的教育培训之后,就业也就更加容易。
因此,家长们应切实转变观念,从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条件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的随大流。
3.用人单位应该更看重学生的能力,而非学历和学校名气
学历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一种体现,但学历与能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由于各种原因,每个人获得的教育机会并不均等,若用人单位只看重学历而轻视了能力的发掘,势必会使得一些有真才实学而没有高学历的人受到伤害,使得他们的技能被埋没,同时也使得一些拥有高学历的人凭借自己的高学历而沾沾自喜,而松懈。
企业在用人价值取向上不能过度的狭隘,那些攀比,虚荣,不计成本的使用高学历人才,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鉴别的作法是大错特错的。应当更加重视求职者现实技能的考核以及职业道德的评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选取适合的人才。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方案
1.推进校企合作
在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下,职业院校应发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特点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产学研一体的复合型职教体系建设,尽可能的发挥学习与实践的契合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区域发展,企业发展,学校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共赢。在2009年,由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的11所中等职业学校,7所高等职业院校,130多家企事业单位,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共同组建了河南省豫西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三门峡市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3.推进员工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不断涌现出新的职业或者岗位,这就要求当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转换角色的准备[6]。“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推动着我们迈向前进。因此,超越于特定职业技能之上的“基本技能”或“核心技能“也应该逐步归入职业教育体系的课程之内。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企业员工培训教育,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这样可以有效的完善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体系,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及带动性,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
(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1.严格教师准入制度
优化教师队伍,合理调整教师结构,要对教师进行有重点的培训,开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的培训指导,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的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新增教师编制应侧重于增加”双师型“教师的人数,促进良性用人机制。
2.完善教师的管理和培训
增加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实行先学习培训再上岗就业,考核上岗的劳动准入制度,培育良好职业道德,为在岗,转岗提供保障。还要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与资格评价机制。做好教师专业学历与教授课程的衔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捷.浅谈职业教育的地位及作用[J].当代医学,2009.
〔2〕孙伟国,曲春生.关于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3〕张苏里,航宇,王粤平.论职业教育在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J].职教论坛,2009.
〔4〕巢淑娟,张贵明.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以河南许昌市为例[J].电子世界,2012.
智慧教育的发展范文6
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面向青年、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大责任,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职业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政府职能部门、职业教育决策者、广大教职员工、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都密切关注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梧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满足梧州市经济高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推进富民强梧新跨越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对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一、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大梧州”、“大教育”的理念,打破部门界限,将行业举办的学校和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纳入全市大职教体系,整合资源,优化组合,完善市县两级联合办学机制,探索中高职一体化、集团化办学机制,促进全市大职教的统筹发展。“十二五”期间,梧州市立足于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优化现代产业布局,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再生资源、陶瓷、不锈钢制品、医药、食品、光电信息、化工和机械造船等特色产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本文由收集整理型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职业教育面临着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强大、更多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新使命,其发展事关富民强梧战略的实施。对此,梧州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应倍加重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把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作为梧州市经济社会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摆上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加大人财物投入,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和内涵建设,调整学校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需求“零距离”衔接,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为梧州市经济建设培养大批技能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技与研发等社会服务。
二、培养大批急需人才。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
当前,梧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急增,培养大批产业一线急需人才,是梧州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可通过以下途径,加强职业教育对急需人才的培养。
(一)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发展氛围。应进一步优化舆论导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人才观;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突出贡献,营造有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社会舆论氛围,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职业教育切实为梧州市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围绕产业升级、产业布局调整和“五园八区”建设,着力培养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用好职教政策,促进职校发展。应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环境。一是政府加大投入,落实专项经费政策。确保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用于教育部分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0%;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落实国务院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tt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保障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充分发挥梧州市民间资金丰裕的优势,按照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地位对等原则,出台更加科学的保障政策,建立多元化办学投入机制和激励措施。三是规范办学常态管理。重点是完善招生政策,加强招生宏观调控,规范招生秩序,严厉打击有偿招生。四是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实现职业教育教师在职称评审、送培进修等方面与普通教育教师同等待遇,对职业院校教师引进和编制使用等方面要给予特别支持,稳定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五是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加强劳动监察,落实职业院校毕业生相应的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等政策,打击歧视性就业行为;严格执行劳动者在就业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加强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主阵地作用。六是完善奖励政策。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三级奖励机制,表彰在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工作中表现优秀、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重奖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种技术革新成果,表彰生产和服务一线优秀员工,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政府特别津贴。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安排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突出抓好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自主创业紧密结合。加强学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推进学校改革,提升学校发展水平;重视专业建设,加强专业领军人物培养,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增强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加强校企、校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与市场的接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实践形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四)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教育和人社部门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控机制,根据梧州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和西江经济带,构建“一带两地一枢纽一园区”的发展新格局,建设“五园八区”和“两城市一基地”的战略决策,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产业调整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预测未来变化趋势,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实习基地、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等项目内涵建设。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确保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切实培养梧州市产业急需的大量高素质基层劳动者和一线技能型人才。
三、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校企合作现状。历经三年攻坚,梧州市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其现状却步履维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建立实训基地、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协议、为企业职工开展短期培训等小范围小项目的浅层次上,校企利益不对称,文化交融肤浅,合作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一是校企合作政策措施缺失,难以促使校企合作正常化、制度化;二是企业受益机制缺失,企业有正常的生产任务,让学生参与生产,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带来影响。可见,梧州市职业院校与企业亟须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实现最大化的多赢。
(二)推进校企合作,谋求多赢之路,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政府牵头,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制度,将推进校企合作上升到政府行为,纳入政府统筹的重要内容,出台地方性政策措施,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的“四方联动”运行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能力。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以人力、技术、市场、产品、设备和经费等多种方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学校办学。在政府主导下,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费用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三是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经常性的教育与产业对话协商合作机制,职业院校主动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加强联络、交流和相互服务,促进学校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三)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广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完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生产实习管理和社会实践教学,创新校企共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突出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是让职校生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吸引更多职业人才投身梧州市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一)完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梧州经济建设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教育、人社部门和职业院校都要建立健全相应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机构,保证人员、办公场所、设备、经费“四到位”,切实履行推进就业创业职能。二是配套安排专项经费,保障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正常运行。三是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控、评价和服务体系。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为评价学校办学能力提供可测和有效的依据;面向社会公布就业工作信本文由收集整理息,不断提高职业指导与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信息沟通“零距离”、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四是加强人本服务,帮助毕业生就地就业创业。加强校企联合,鼓励和引导企业与职校建立合作机制,开展招生、培养、就业协作等深层次合作,畅通就业创业渠道,让更多毕业生留在梧州市工作,为建设家乡服务。争取在2012年至2015年,实现职业院校各年度毕业生留梧工作率分别不低于35%、45%、55%和70%,服务梧州市经济建设。
(二)加强就业市场跟踪调查,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教育与人社部门应加强人才培养调研,深入学校、用人单位和经济较发达地区,掌握就业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学习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指导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调查,建立就业档案,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要重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为梧州市经济发展
储备人力资源。坚持短期培训、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结合,探索适应梧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全面推进初、中、高各级人才培养,缓解企业用人紧张局面。充分用好各部门的培训专项经费,组织各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三)完善信息网络建设,促进本地人才供需对接。应认真总结和推广近年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结合职校招生工作安排,经常性地组织学校和企业举办人才招聘“大篷车”宣传活动,分赴市县、乡镇和农村,大力宣传本地产业发展情况,宣传本地企业优势,宣传本地企业优秀技能人才和一线劳动者突出事迹,提高全社会对本地企业的认识。企业应加强网站建设,展示企业文化,让社会充分了解地方行业用人需求,引导广大群众就近就业。还可由企业投资设立或利用城市、乡镇街道和学校电子广告屏滚动播出企业信息,或设置专门宣传栏,加强企业形象宣传,吸引人才入企。完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互动的信息平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本地人才供需对接。
五、完善用人机制。是促进职校毕业生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的根本保障
(一)加强政府对企业的服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供需见面会、双选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加强人才与企业的沟通,搭建就业平台,及时向社会传递企业用工需求信息,为人才交流提供一切便利,形成长效机制。
(二)鼓励企业优先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促进企业发展。鼓励企业主动走进职业院校、城市和乡村,宣传企业形象、规模和实力,让社会认识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吸引更多本地人才到企业就业。出台政策引导企业优先录用本市户籍城乡劳动力,将招用本市城乡劳动力比例纳入就业工作综合评定考核内容。进一步推进《梧州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基金实施方案》等惠民政策的实施,鼓励梧州人为梧州市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