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教育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教育背景范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体育 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理念是结合我国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所需而科学研发一种高效教育理念,它要求学校在教育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智体艺美劳等全方位的个性化发展,而小学体育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正是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特色教学手段之一,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生存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等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质量,必须积极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教学与设计,从而有效实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
1.优化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提高教学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是小学体育教师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应用中介之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合理性,首先应当加强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小学学生体育发展的需求。根据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小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注重小学学生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结合体育健康训练技巧、快乐运动的心理健康培养、文化传统等方面内容开展教学,因此,小学教师在设计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应当将这些教学需求元素有机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比如以我国某城市的一所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为例,该所小学以现代素质教学改革为改革背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局的科学素质教育精神,给予学校本身的课程资源开发、教育基地的开发及教育科研的开发等多方面内容的需求,合理地确定其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运用、身心健康发展为主,并合理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为小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平台,科学地进行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合理地探究素质教育对于现代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帮助作用。
2.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要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是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型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明确提出,现代小学体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科学地发展小学生的个人性格特点,注重小学生的大脑智慧潜能和创造潜能的挖掘。因此,小学教师要有效地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就必须在教学时,注重小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需要不断创新来推动,提供动力,而创新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创造的人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性,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因此,为了避免由于同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抑制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和个性发展,小学教师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小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强化,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智慧潜能的挖掘。
3.建立科学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智慧教育背景范文2
近年来,北京交通事业实现了大发展。作为北京市首个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职教集团,北京交通职教集团以优质的教育质量保障了北京交通事业的发展,并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理事长、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怡民,向参加活动的媒体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意义。他说,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成才梦,学生承载着家庭希望和嘱托,所以也是每一个家庭的梦。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交通职业教育,关心交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副院长施建年,从“学院办学基本情况”“依托集团化办学,助力交通行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帮助学生实现成才梦”“探索职教改革途径,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学院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果。
北京地铁机电公司经理赵宏飞作为企业代表,就北京地铁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学院对技能人才的支持、集团化办学条件下新员工适应性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说,当前北京地铁迅速发展,对轨道运营能力、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及数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北京交通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铁人才的缺口,并且有效缩短了新入职员工对岗位的适应时间。他表示,今后将开展更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广汽丰田博瑞东贸4S店总经理孟祥震,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着重介绍了汽车维修后市场的发展现状、用人需求等。交流过程中,孟祥震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给予了充分认可。他说,东茂店里40%员工都来自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大部分人是技术或管理骨干,充分体现了学院的办学质量。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王国文作为教师代表就依托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对教育教学影响及带来的一系列变革谈了自身的体会。他说,集团化办学、订单式培养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深入企业定岗实习,了解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源。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在实践技能方面提升自己,还要针对企业需求,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实用的技术技能人才。
智慧教育背景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1、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一项管理活动。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越重要。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而当前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定位不准确。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普遍存在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有的直接按照本科的教育目标,力求培养成综合素质都很强的“通才”;有的则认为高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接受能力很差,只要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就行了,谈不上什么培养目标。很多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散乱,对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科学的研究,无从树立明确、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目标。
(2)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单一。由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参考本科院校设置,教材与本科教材相差不大,没有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材的适用性差,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没有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主要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法,多数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课堂输出信息量少,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培养,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训实习力度不够。当前的会计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通常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教师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如何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能力,实践性教学明显带有强烈的理论色彩。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开设了实训课程,但方式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校外实训采用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的方式,比较分散,给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实训流于形式,校外会计实习缺乏有效监督。
(4)教学师资缺乏,师资队伍不稳。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会计专业的师资缺口日益明显,尤为突出的是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没有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尤其是优秀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5)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机制落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采用卷面考试作为考核的主要手段,考评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缺乏多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没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2、鉴于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现状存在的以上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革会计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1)准确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是各层次教学的核心,高职会计教育必须适应会计职业的要求,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各类大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会计专业学习的内容必须根据新准则的内容进行组织,培养学生掌握财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选择性传授金融、营销、管理、证券方面的基本理论,对学生就简单的会计业务和简单的会计技能进行重复性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会计核算、电算化、税务、财务能力的综合性复合人才,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能够胜任多种类的相关工作。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阎达伍、王化成在《关于面向21世纪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会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分析和判断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特别是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这是会计教育的着眼点。”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需要,设定培养目标。在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诚信、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财务管理、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从事会计业务工作,能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规划和维护等服务。
(2)合理设置课程,革新教学方法。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依据教材使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全国统编的高职高专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课程设置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还应开设经济数学、英语、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可以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还应加强学生财务软件、办公软件、数据库等计算机机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考试,努力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助理会计师证等。
为了确保教育效果,必须实行小规模班级上课,积极倡导不超过40人的单班小教室上课模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体验式学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努力践行“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兼顾”和“教、学、做”合一的课堂和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的渐进式全程实践的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法案例研究法等教学方法,要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3)强化实践教学,夯实实训实习。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应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会计实践教材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可以校企合作编写实训教材,必须体现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行有机结合。
应加大实训教学的课时比重,课堂实训应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由于学生到具体企业实习往往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了解企业会计工作情况,因此,可以针对课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完善校内的手工模拟实验室和财会电算化实验室,为学生开设模拟实验课。也可以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可以推行校企协作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教、学、
做”一体化,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还可以让毕业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和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学校应加强对实习的组织指导。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队伍稳定。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在专业课上具有雄厚的实力,但是普遍缺乏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而当前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会计师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按先急后缓、按需培养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规划,着重培养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更新理论知识,积极地创造学习交流机会,让教师能走出去,经常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丰富会计经验。
(5)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机制多元化。要改革考核方式,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模式,考评的内容力求全面系统,除了笔试之外,可以通过口试、动手实践、上机操作、案例分析、分组辩论、证书考试等方式。要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注重实效和学生职业能力考核。激励学生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各类考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并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为考核标准。
采取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形式。建立以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可以引入激励机制,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也可以实行证书置换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评价学生成绩参与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训小组的同事,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模拟实训的考评,可采取层层量化,最后等级化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马连华: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6).
[2]邓虹杰: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版),2003,6(2).
智慧教育背景范文4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职业判断;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120-03
引言
自2006年2月15日起,中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这一新体系的颁布,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同时它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基础,留给企业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新会计准则职业判断空间的增大,难度的增加,一方面使企业管理层与会计从业人员可以根据其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判断,从而选择适合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作出恰当的估计,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相关性;另一方面它也带给了企业管理层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在监管制度与措施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会计职业判断的滥用,诱发利润操控,这样反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可靠性。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会计职业判断的有效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即如果会计职业判断运用的得当,会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提升了会计工作的价值;反之,则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和不可靠,从而使会计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不断加大,这些都留给管理层越来越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因此研究会计职业判断及其特点,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必要性,不断提升职业判断能力水平,对于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会计信息质量的稳步提高与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职业判断含义
要准确把握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首先应该先从“判断”一词谈起。迈克尔・杰宾斯、阿里斯特・K.梅森等人(2005)认为,“判断”是一个选择、决策并导致行动的过程。根据《现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即是肯定或者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出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1]。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判断就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过程。对于会计职业判断,正是判断的思维过程在人们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运用,并存在于各个行业,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于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最早是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西方国家率先提出,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可以说对于这一领域我们涉足得很晚。而在众多的国外研究中,加拿大人走在了最前面。在“财务报告的职业判断”研究报告中,加拿大人将会计职业判断定义为:“职业判断”是这样一种判断,它由有经验和有知识的人进行,在适当的职业框架之内,以必要关注、客观和正直态度作出的判断[1]。同时,定义的内涵还特别说明:这种定义下的职业判断在复杂的、界定不清楚或是动态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准则本身不完善的情况下最有价值;这种职业判断通常还包括向其他同行业的人咨询,确定潜在的后果,并记录形成决策的分析过程。
而国内由于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未有比较公认的定义。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存在以下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1)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2]。(2)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处理中,肯定或否定某项交易(事项)的发生或完成,以及指明会计各要素的存在状况的思维过程[3]。(3)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范围内,根据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他具有专业性、目标性、权衡行等特征[4]。(4)会计职业判断是指职业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在会计政策许可范围内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5]。尽管以上表述不尽相同,但实质的差异并不大,笔者通过对比寻求其共同点,将会计职业判断定义为: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等会计标准的框架下,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特点,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持有客观、正直的职业态度,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
1.技术性和社会性。从事会计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是一项高度专业化、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会计职业判断正是会计从业人员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经济业务的判断和分析过程。苏卫华(2011)“会计工作的专业性极强,企业会计政策的设计和会计事项的处理只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6]。同时会计职业判断也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其社会性一方面表现在其本身具有的社会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其经济后果的社会性上。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后果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这主要体现在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会影响财富的再分配,从而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和潜在的投资者等人产生显著的经济影响,以此间接地产生出不同的经济后果。
2.主观性和客观性。会计职业判断基于判断的基础,决定了本身就具有一定主观性。而新会计准则同时赋予了企业经营者与会计人员较大的选择权和判断空间,在比较、权衡、取舍的过程中,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掺杂着会计主体的主观臆断性。苏卫华(2011)“会计准则赋予较大的选择会计方法的空间,允许会计人员为了更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哪种方法使结果更贴近实际”[6]。另一方面,会计职业判断也是一种客观的行为。这是因为会计职业判断是基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基础上,也必须受到准则、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约。
3.权衡性与动态性。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中需要权衡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同时各利益主体总是对与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好,并通过影响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过程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陈菲菲(2010)认为会计人员在运用职业判断进行选择和估计的过程中,始终是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优选[7]。与此同时,会计职业判断的方法和结果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会计业务发生的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的不断完善、会计业务所包含的内容的不断丰富,而发生变化,重新作出新的会计职业判断,因此,会计职业判断也是个动态过程。
4.会计职业判断是一把“双刃剑”。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程序,如果运用合理得当,便有助于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透明度。当然,如果会计职业判断被滥用,便会扭曲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和可能,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大幅下降,进一步地危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方向红(2006)“会计职业判断被歪曲,甚至成了会计造假的手段”[8]。
三、实际工作中,中国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缺乏会计职业判断意识。由于中国经济制度的原因,即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活动单一,较为简单,很少有财产决策的自,同时由于计划经济,对会计的要求不高,更谈不上会计的确认、计量。当时会计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记录和报告,而其确认和计量工作均由国家作出详尽的规定。而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只需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作出简单的非判断,并参照现有的模式形成记录并报告,邓敏(2009)认为,会计人员在平常的工作中,只需要根据既定的会计制度的一些相关规定作出简单的是非判断,并依照会计制度作出的现成模式进行记录,很少甚至根本不需要作出深入思考,从而使得会计变得固定和教条[9]。由此可见,在这种环境下,会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弱化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陈菲菲(2010)“没有独立思考、进行职业判断的意识,更谈不上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忽视了职业判断的作用” [7]。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限制了会计职业判断。王丽杰(2008)“中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的现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虽然大为改观,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会计人员队伍虽然庞大,但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会计人员只经过基本培训,整体素质仍然偏低” [10]。中国部分会计人员不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甚至专业知识也达不到要求,业务素质较低。此外,现在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和高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部分,也就是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常忽略掉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技巧和操作,更缺乏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刘永锋、舒昌(2007)“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的判断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处在核算层次,不具备达到准确进行职业判断的水平”[11]。王丽杰(2008)“高校中会计专业侧重的仍然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尤其是案例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开展得很少,导致从高校中走出来的会计人员理论知识具备,但不会应用到实际中,某种程度上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很差。”[10]
2.会计职业判断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精炼了会计规范,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和自由度,这便要求企业管理层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作出符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恰当处理。但是,一些企业却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故意造假,肆意操纵会计信息。其实,会计职业判断是在准则和制度提供的会计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判断。只有会计准则和制度都没有作出规定的,才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原则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作出职业判断,以确保信息的质量。陈菲菲(2010)“会计政策选择自由度的扩大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了肆意操纵会计信息的机会,才会发生管理人员利用会计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肆意造假、提供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等行为”[7]。
3.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盲从现象。会计职业判断是基于会计理论指导下所作出的带有经验性的判断。有些会计人员在遇到自己陌生的业务时,总是首先试图从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是靠自身平时在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进一步地便表现出了对相关制度和管理层的依赖和盲从;其次,当上述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会计人员便表现出对其他企业的盲从,即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就将其他企业相关的类似业务的处理方法照搬照抄过来;再次,还有一些会计人员过分地盲从企业的领导,毫无原则地按照领导的意见和看法来处理会计实务,甚至为了谋取利益,作出造假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陈菲菲(2010)认为当会计人员在遇到一些制度和准则尚未作出规定的新情况或者复杂业务时,便会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已有的政策制度,或者不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就将其他企业对类似业务的处理方法照搬照抄。再次,一些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过分地盲从,毫无原则,一味地接受和附和企业领导的态度和看法,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自动放弃应有的职业判断[7]。王丽杰(2008)“容易受到利益驱动而放弃原则,不敢同违规违纪的行为作斗争,甚至主动为领导违规违纪出谋划策、做假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造假现象严重,极大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10]
四、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增强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一直以来,在以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实务的实践中,会计从业人员要么缺乏一定的独立判断的意愿和行动,要么就是因为经营者的不合作甚至抵制而难以实施,进一步地,导致会计人员丧失独立判断的积极性,处理会计实务时照抄照搬以往的做法,墨守陈规,或者请示上层领导的指示办事。然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且其与国际趋同的趋势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能处理会计准则已作出明确规定的业务,同时对于规定不明确或者没有规定的业务也能够根据原则和制度作出相应合理的判断。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新的经济环境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我们会计人员应当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照搬照抄或者请示领导的旧习,不断创新、更新思维,增强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以此来适应多变的会计环境。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好会计职业判断这样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以新会计准则体系培训为契机,引入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合理地参照中国实际情况传授给会计人员,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会计人员应当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对于刚刚涉足会计行业的人员来说,打好基础尤为重要。会计人员应当不断更新改进知识结构,努力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为做好会计职业判断积累充分的知识。
3.不断训练提升会计职业判断技能。实质上职业判断能力是一种职业培养、职业训练的结果,需要持续、不间断的培养、训练与不断的积累。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善于分析、判断。综合与总结,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形成并不断地提高。此外,会计人员还应自觉地在反馈中学习,积极防止判断偏差。同时应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知识资源,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总之,在“判断―行动―结果―再判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其判断偏差,从而使判断能力不断提高。
4.改革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一方面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其中包括建立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课程体系;加强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广泛开展案例分析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并学以致用;培养并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在各种会计职业技能的考试中,相应地增加会计职业判断的科目和题目,作为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手段。
5.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恪守公正、客观的职业道德,做到反应真实、不偏不向,使其判断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更具质量。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建立会计职业判断跟踪监督评价系统,不断更新完善道德奖惩机制,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形成一个具有诚信观念的有利氛围。此外,应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经济报酬,使其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重视,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防范道德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加]迈克尔・杰宾斯,[加]阿里斯特・K.梅森.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 杨荣辉.会计职业判断探微[J].财会月刊,2001,(14).
[3] 朱星文.会计职业判断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当代财经,2002,(11).
[4] 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J].会计研究,2003,(4).
[5] 周一虹.职业判断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商业时代・理论,2005,(14).
[6] 苏卫华.提升会计职业判断,提高会计监管效果[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6).
[7] 陈菲菲.浅析如何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10,(8).
[8] 方向红.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势在必行[J].商场现代化,2006,(4).
[9] 邓敏.新形势下会计职业判断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智慧教育背景范文5
残疾人就业对策尽管《残疾人就业条例》于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在常务会议上通过,于2007年5月1日起实施。但是现阶段残疾人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残疾人的发展,也是我国治国安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和谐社会中,如何让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通过特殊教育而能够相对独立生存,对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更应该寻找合理的途径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
残疾人渴望社会关注并期望在社会中体现自我价值,他们渴望靠自己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难的现有条件下,作为残疾人群体,他们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尽管他们有强烈的生活和就业的欲望,但在社会中仍然存在许多残疾人无法就业的现象。
首先,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从整个的社会大环境下,劳动力已经供大于求了,并且每年的劳动力不断的在增加,同时,还面临着很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所以,从残疾人就业的问题看,矛盾更加突出。
其次,尽管我国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已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在我国,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提供1.5%到2%的残疾人就业的比例,用人单位如果未安排残疾人就业,应根据上一年度平均工资和年度的差额人数来为残疾人支付就业保障金额。但有些用人单位宁愿缴纳残疾人的就业保障金额,都不愿意为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个别单位甚至拒绝接受残疾人。
第三,残疾人在社会上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和一些执法单位的执法力度不够,使得现在的残疾人保障体系和职能没有发挥,而且存在其实残疾人就业,个别企业对残障人士靠“名义”的虚挂和只得到“生活费”等现象,不仅骗取了国家的税收,并且侵犯残障人士的个人权益。
第四,很多残疾人的就业观念素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他们的文化素质低,学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就业需求,也不适应当下的竞争机制。部分残疾人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并且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因此容易受到同事的排挤,也容易被解雇,失去很多的就业机会。更严重的是,一些残疾人有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竞争和自我完善意识。
由上述看出,残疾人在寻找成功的路上要比正常的人困难许多,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所以,针对残疾人当前的就业形势,谈谈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一些对策:
第一,政府应宏观调控残疾人就业政策并对残疾人就业加以重视,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环境。
要做到认真落实好残疾人就业比例的有关规定。税务、工商、金融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保证就业的保障金足额缴纳。综合利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支持和大力安排残疾人就业。在产业调整、企业改革中,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企业福利改革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使残疾人就业的企业重组或使他们下岗。
完善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使残疾人的就业联合会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并能做出相应的处罚。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保险,福利,工资等等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障残疾人的权利。
第二,社会要全面展开助残的宣传力度,组织助残活动。
尤其是媒体宣传方面的加强,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舆论环境,开展残疾人企业的宣传工作,如问卷、传单,以便广大残疾人能够有一个正确认识,真正从残疾人的意识形态转型,全社会要尊重并接受残疾人,残疾人与常人平等。
社区、街道和其他服务单位也要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帮助残疾人找到就业机会,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残疾人的就业,使全社会能充分认识到实现残疾人的就业不仅是追求目标,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第三,残疾人群从学生时代开始要加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
残疾人从学生时代就要意识到今后要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培养自身技能,是解决残疾人学生毕业后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特殊教育的学校要培养的目标。
1.学校教学生要根据他们的能力,扬长避短,建立职业教育课程。
例如,由于严重的耳聋学生的听力损失无法形成听觉,认知不全面,影响发展的能力感知的东西。但比普通学生的视觉图像更有发展。他们的视觉意象丰富,容易找到的东西所有的小细节,所以在艺术或设计上的选择职业教育,很容易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个性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再如,选择和使用很弱或没有听力和视力有更高的职业需求的残疾人进行职业教育,开设专业课程。根据当地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长期的专业课程培训,或短期培训课程,以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然后进入社会,被社会所接受。
2.课堂教育要走出去,打破封闭式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
职业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它是社会性的教育。和“校厂联办”,“校厂挂钩”是解决残疾人学生就业有效的途径。学生学习一些技巧,使他们在社会中生存,学校可以走出课堂,让学生进车间,并采取请专家,民间艺人为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教学。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职业教育的教师缺乏的问题。
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创造就业渠道。现代社会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的工种,所以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去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使企业了解残疾学生的技能和工作能力。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学生自身也可以推荐给企业和机构,并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和就业。
3.使学生认识到就业的形势,加强其对传统美德的教育
努力工作,坚定地专注于创业,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成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特殊教育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加自愿劳动、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努力工作、奋斗、努力、勇敢的精神。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看到社会就业形势,通过形势教育,加强学生对当前的就业竞争形势的理解,这样他们能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努力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和进行社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毅.中国残疾人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
\[2\]赵闽琴.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
\[3\]孙宝建.残疾人就业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
\[4\]任友媛.社会转型时期苏州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9.
智慧教育背景范文6
关键词:移动智能设备;英语词汇教学;互联网+;碎片化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5-0075-05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交流与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获取知识的媒介渐渐由传统的纸质书籍转移至网络。此时,教师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教师讲解的许多内容是学生没有兴趣或者已经通过互联网了解了的。教师因此阻止学生在课上使用移动智能设备,认为这是学生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讲的元凶,尖锐的矛盾就此形成。
移动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Kindle Fire等。移动智能设备因其携带方便等优势,其与教学的结合必将使教育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移动智能设备参与学习活动的场所可以是在传统课堂或传统课堂以外的空间,不再受时间、设备、人员、网络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在信息超载和碎片化的今天,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中山大学王竹立认为“手机公开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与课堂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可以说,不会很久,我们的教师将不得不与手机这个‘第三者’在课堂上和平共处,学生会越来越频繁地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查找资料、做练习、看微课视频、交流信息、发信息、录音录像、直播课堂教学……甚至,可以做到教学相长,纠正教师讲课时的一些错误等。”[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互联网必将成为教学的主战场。因此,移动智能设备在教学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英语词汇学习是大学英语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它和语音以及语法共同构成了语言三要素。词汇基础直接影响着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进入大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英语词汇量激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的陈旧,加之无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效甚微。此时,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前比较普遍的还是翻译法,即教师呈现词汇,讲解释义,给出例句并进行翻译。词汇学习方法还包括词根词缀法、联想记忆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互动效果差,输入和输出严重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词汇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相关平台,教师以多模态的形式将词汇呈现给学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的很多消极词汇可以通过学习转变为积极词汇,进而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
我国的“移动学习研究热点集中在技术的可行性分析、系统终端软件的研发和理论研究这三个方面。还存在着学习系统不稳定、操作性较差、课程学习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这说明移动学习有着较为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2]关于移动智能设备进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目前国内还非常少,存在着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二、移动智能设备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使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有其理论和实践基础,下文将分别进行阐述。
1.理论基础
(1)新建构主义
新建构主义(New Constructivism)是2011年由中山大学王竹立在《远程教育杂志》杂志所发表的《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文中提出。
新建构主义提出,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是网络时代学习的两大挑战。该理论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即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构建个性化的蛛网式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采用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来整合信息与知识碎片,实现知识内化乃至知识创新。”[3]“‘互联网+’不是简单的相加,加完之后一切都会发生变化。互联网是刀、是斧、是锯,将原来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然后再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组建起来,成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碎片与重构呀!”[3]
新建构主义恰好为使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大学英语词汇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移动智能设备,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碎片化词汇知识,再以个人需要为出发点进行选择,以达到知识结构的重构。这种零存整取的方式最终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创新。
(2)双重编码理论
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是上世纪60年代由著名的加拿大心理学家佩维奥(Allan Paivio)提出。
“双重编码理论提出,人类的大脑拥有两个处理信息的认知系统,语言认知系统和非语言认知系统,这两个系统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语言认知系统处理语言信息,非语言认知系统加工非语言信息,二者可以被相应的刺激激活。双重编码理论最重要的观点是,当教学材料同时以语言形式和视觉材料形式呈现给学习者时,学习者的记忆和识别会被增强。”[4]
在移动智能设备参与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多模态的形式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激发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词汇学习效果。
2.实践基础
(1)硬件与软件基础
硬件基础。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移动智能设备的拥有率为100%,这为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这些移动智能设备均拥有独立操作系统,且可以连接互联网。
软件基础。目前,大量智能化的第三方软件为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软件基础。这些“移动应用程序具有4A元素(anytime-随时,anywhere-随地,anyone-任何人,anything-任何事)。”[5]它们可以安装到移动智能设备上,且功能强大,学生完全可以自行安装。同时,这些移动智能设备一般都安装有多媒体应用程序,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可以是多模态的,这为英语词汇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语义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移动智能设备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最终实现知识结构的重构和创新。
(2)学生接受度调查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125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25份,收回121份,有效问卷121份。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使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英语学习的接受程度。
调查结果如表1。本调查问卷使用李克特5级量化表。
根据以上调查问卷的反馈可以发现,学生对使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接受度较高,这为进一步开展相关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移动智能设备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研究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按照教学班划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被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英语学习经历、生源地等因素未被考虑在内。
2.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以蓝墨云班课APP为主要平台,同时配合使用扇贝单词APP和“石化英语频道”微信公众平台。研究过程中,实验组学生须首先安装、关注、注册以上工具。
问卷调查。用于了解学生对使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英语学习的接受程度。
3.研究步骤
(1)安装与关注
实验组学生在研究开始前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搜索下载安装“蓝墨云班课”和“扇贝单词”应用程序到移动智能设备,同时关注“石化英语频道”(微信号:biptenglish)微信公众号。对照组仍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词汇教学。
(2)第一次词汇测试
在研究开始前,对两个组进行词汇测试。测试使用蓝墨云班课APP中的测试功能进行。教师将题目顺序打乱,即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回答的题目相同,但顺序不同。测试结果留作与第二次测试对比使用。
(3)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筛选、上传相关词汇学习资源至蓝墨云班课,另外还包括来自“石化英语频道”微信平台的部分内容、音频、课件等多模态内容。学生以个人需要为中心,选择碎片化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提供的数据支持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必学内容,教师对未进行学习的学生通过提醒功能进行提醒。此时教师应避免提供不相关信息和知识,减少认知负荷,避免超载。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同时,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扇贝单词相应的教材进行日常学习,学生在完成扇贝单词的学习任务后打卡至朋友圈,再兑换以虚拟经验值计入个人成绩。
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头脑风暴功能进行听写活动,成绩以虚拟经验值的形式添加给学生。针对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的老难题,答疑讨论功能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提升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参与活动时需要手动输入英文词汇,拿捏不准的词汇学生会通过扇贝单词进行查阅,整个过程体现了以输出为导向的理念。测试功能的及时反馈对教学提供了反拨,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参与情况并可以适时提醒。
课后。教师布置词汇任务,之后要求学生使用作业功能提交,教师根据作业内容设定批阅方式,学生间还可以进行互评,也可以制定学生进行评价。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激励机制的引入使得词汇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另外,学生利用微信平成词汇拓展学习,并配合使用扇贝单词的查词功能。
综合以上,网络环境下基于智能移动设备的英语词汇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
(4)第二次词汇测试
在实验组进行过12周的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英语词汇教学后,对两个组再次进行词汇测试。测试依然使用蓝墨云班课APP中的测试功能进行。教师同样地将题目顺序打乱,即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回答的题目相同,但顺序不同。两次测试题目难度系数相当。测试结果留作与第一次测试对比使用。
4.研究结果分析
经过对第一次词汇测试与第二次词汇测试进行对比后,得到了以下结果。
(1)在移动智能设备参与词汇教学活动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英语词汇成绩差异不大
表3显示,在移动智能设备参与词汇教学活动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英语成绩相当,均值差仅为+0.580。此数值将留作与第二次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
(2)在进行过12周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英语词汇教学后,实验组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
在未对实验组进行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英语词汇教学前,其英语词汇测试的平均值为29.370(满分为50.000分)。在对其进行12周的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英语词汇教学后,其测试平均分为31.290(见表4)。
这说明,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英语词汇教学会使英语学习者的词汇成绩得到一定的提高。
(3)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实验组进行12周英语词汇教学后,其英语成绩变化不明显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对照组进行了12周的英语词汇教学后,其英语词汇测试成绩变化不明显,测试对比结果见表5。
虽然表5显示对照组的第二次测试成绩略高于第一次测试,但是均值差只有+0.170。结果表明,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对照组进行词汇教学,其英语词汇成绩变化不明显。
(4)在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对实验组进行12周词汇教学后,其第二次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组
在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了12周英语词汇教学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第二次测试的结果对比分析见表6。
以上结果表明,移动智能设备参与英语词汇教学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各种认知活动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者英语词汇成绩的提高。这与之前的推断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