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范文1
“中国的孩子创新能力差!”“中国的孩子不会思考!”……这样的话相信大家听到过很多。许多人把这种弊端的产生归结为中国的考试评价制度,但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省呢?
创新、思考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学生很难享受到这种快乐。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忽略探究式的学习。在此,我只想从课堂教学中“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谈谈自己对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怎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一、催化“课堂生成”,点拨课堂智慧的生成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法给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和渴望的额外帮助。要学会赞赏学生,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成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趋向准确、周密;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做精妙、简要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但教师如果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不给予及时引导点化,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一个不经意的提问、一个不出众的学生让我们认识到在课堂中必须“催化生成”,应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用我们的真诚赏识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激活课堂智慧,促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激活学生的课堂智慧。关注学生,由学生自主“生成”,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作用。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课堂生成更有活力。这一点在对课文的处理上显得尤其重要。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进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课程观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地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教学预设,而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三、掌控课堂生成,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有相当多的课堂教学是“为生成而活动”,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由于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困惑,继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
“放”和“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做到因“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而精彩。
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去解决。动态的课堂生成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素养,练好教学内功。以适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要求,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漠视学生的课堂反应则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智慧。
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合作精神 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关注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英语教学需要改进和发展,语境的教学和实际的应用应该是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方便地展现教学内容,创设较好的英语语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教学增添色彩。第一,信息技术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模拟语言环境,帮助教师有效突破重、难点。第三,信息技术可以辅助教师灵活设计课堂内容,优化单词教学,增强学习趣味性。第四,信息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仿真英语语境,为学生展现口语交际的平台。第五,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够扩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信息技术的英语不应局限于课堂,也应该引入教研中。
近年来我们对网络团队教研这个词慢慢熟悉起来,各地每年都在举办类似的竞赛。这些活动的丰富说明信息技术在备课、合作教研活动中有很大的利用空间。教师中作中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分享共同的资源,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修改把它用于课堂。
传统的教研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劳动方式个体化,媒介材料纸质化,与此相适应,教研方式是现场实时的常规教研方式,布置上级要求,学进度与要求,讨论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师的教研话语权很有限。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缺陷:资料少,智慧少。没有机会深度教研,教师难以进行知识管理。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交流让工作方式趋于简便、深入,教学研究应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一、备课电子化
教案可以展现我们的思路,让我们清楚看到上课的流程。但是不断抄写反复并不能提高效率。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自己学案、教案等的模板。我们对于每节课的准备都有认识和要求。如果把备课向电子化发展,教师的教学资源就会更丰富,教师能更好地选择适当的资源用于教学。我们的工作成果应该向知识管理发展。当然教师间的这种分享和交流是建立在共同付出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坐享其成,别人给什么就用什么。学生、课堂、教师的教学风格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去粗取精、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善每个人的教学成果。这种健康的合作可以促进教师的合作,为教师营造很好的共事氛围,减轻教师的负担,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在合作中可以分担单元的内容或者是同一单元的不同部分。有些老师负责学案,有些老师负责练习等。在英语组每年的工作计划中应该要求老师不断提供新的资源,补充完善这一学校的电子资源库。
二、教参资源化
教学参考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教学建议,它展现的内容是非常局限和单一的。教师面对海量信息可以吸收很多,同时也要筛选很多。同事之间可以轻松地利用网络找到合适的资源,分享资源。在第一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信息电子化带给教师的产物就是不断完善的资料库。每节英语课教授的内容基本集中在一到两页纸上,课本上面出现的内容很有限,我们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生字词。
三、教研网络化
教师中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每个人都处在信息化社会。我们也属于网络主体,网络具有大众化的优势和跨越时空的优势。教研的网络化可以提高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从事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可视化表达的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教师的教研不再是一种个体劳动,教师的合作可以成为一种网络协作发展。不同学校不同地域老师之间的交流不再是一种障碍。老师们不用为了听一堂优秀的课而挤满礼堂,而在电脑旁就可以看到各种优秀的表现,发表看法。
四、网络同伴互助
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范文3
一、重视观察分析
查清孩子在思维发展方面现有的状态,哪些是优势,要鼓励他们继续发展;哪些是缺陷,要帮助他们尽早克服。由于曾经的传统课堂过于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一般来说,学生的思维方面常存在“死、碎、单、浅、慢”等缺陷。“死”就是学得死板,不会动脑筋,平时死学,考试时死背、死练。“碎”是指学的知识零碎,一个个知识点分散、孤立,形不成系统,构不成网络。再者就是思维的零碎,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有效逻辑思维。“单”是指思路单一,考虑问题时,不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不会举一反三。“浅”就是看问题肤浅,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看不出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内在的联系。“慢”即思维的节奏慢,反应不灵活。上述任何一个缺陷都能导致学生在课改的浪潮中受阻、停顿,随之困难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低,最终导致教者设置的计划不能如期完成,逼着教者重走老路。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找出孩子思维方面的缺陷,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缺陷,学会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
二、提高感知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深刻、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于开拓孩子的智慧是极为重要的。首先我们得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力敲开学生的思维大门,让学生减少对知识的恐惧和麻木。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会阻碍才能的发挥。”所以在开始实施培养思维阶段应给予他们一根拐杖让他们搀扶、摸索着前进。在平时的教学中侧重于解题方法的灌输,让他们慢慢学会模仿性思考,指导孩子遵循正确的思路,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再现知识、运用知识。与此同时给足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诉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帮助学生奠定对解题的感知能力。
三、培养问题意识
科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提问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不能起步。1.教师要善于适时给学生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解应用题时给学生提出:解这道题时需注意什么?需注意抓住什么关键词?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已知条件?……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2.再者就是训练学生去善于提出问题,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并做到有效地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从鼓励孩子提问入手,培养他们提问的兴趣和习惯,叩开他们的好学之门。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决。”3.尤其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提问,不能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相反,每到学习时,就要提醒孩子以探索的精神,审视的态度的状态进入。在起始阶段,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既简单又幼稚,但只要能提出,教者就要给予鼓励和赞扬,并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进步,加以相应的赞扬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以此使他们认为,提出问题是思维有能力的表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是思维发现力、创造力的表现,是智慧的象征。以此改变学生只对“高分”的畸形认识。
四、加强分类归纳和拓展练习的训练
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范文4
高职教学法宝用情用爱用智慧高职院校承担着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学生需要在短短两年内(1年顶岗实习)完成校内的所有课程的学习,两年时间里,学生不仅要建立起相关专业知识格架,还要掌握相关技能、训练相应职业素养及完善人格。无论对高职教师还是对高职学生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高职学生普遍理论根基浅、自主学习能力差、还有少数学生厌学,甚至表现出学习困难。个别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知、习惯或性格缺陷,有的甚至无法正常交流。高职教师的工作强度及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高职教学的难度是客观存在的,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但令人欣慰的是,高职学生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动手能力强、勤劳热情、单纯直爽、乐于助人。笔者认为,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无论遇到怎样的学生都要坚持“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因为每个孩子的都涉及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全部,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精心设计的作品,都要使尽浑身解数,努力锤炼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用情打开尘封的心灵,用爱点亮学生的心灯,用智慧启迪有待激发的潜质。时时处处影响、带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性格方面天天有收获、日日有长进,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的期待和享受。
一、用情打开尘封的心灵
高职的学生多数在初、高中阶段,甚至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处于劣势地位,既不在老师关注的行列,也不在父母、亲人赏识的范围,孩子们的性格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变,情绪化较为严重,要么缺乏自信、要么外强中干、过度自我保护,甚至叛逆,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尘封自己的心灵。其实,高职的学生最懂得也最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尊重,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真诚的笑、一个认可的点头,孩子们都会异常兴奋、信心倍增、表现优秀。可惜的是往往由于缺乏自制力,这种良好状态维持不了太久,甚至会在瞬间消失。也就是说,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内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动力,因此高职教师就要抓住高职学生的这种心理,用情去打开尘封的心灵。多一份真情、多一份关爱,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这份真情和关爱源于一些日常小事,如询问一下学生的家乡和父母的情况,关注他们阅读的书籍,过问一下他们的个人问题及生活需求,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唤回他们的自信和勇气,消除自卑、积极进取。
二、用爱点亮学生的心灯
高职学生由于对社会和企业需求不了解,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和未来,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考研的打算,也没有出国留学的信心,他们满足于上课出勤、完成作业、考试通过,以为大学生活仅此而已。对学习、生活和就业感到很迷茫,他们需要关爱和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我常常把相关专业的现状、用人需求、技术发展动向及往届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和经验提供给学生;我还用自己从一名专科生,到本科、硕士毕业,到读博的求学经历和承担多学科跨专业授课及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来告诉学生:起点不等于终点,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看准方向,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就一定能有所作为,有为才能有位。但社会是复杂的,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受人称赞的同时,必然会招来妒忌。既不要顾虑重重、裹足不前,也不要我行我素,固执己见。要适时审视自己,善于听取他人建议、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和批评,使自己少走弯路。学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会联系老师,纠结时会向老师倾诉,节假日会给老师送一份祝福,婚礼前、升职后会给老师报个喜。这对老师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在点亮学生心灯的同时,也不断照亮着自己。
三、用智慧启迪有待激发的潜质
多数高职学生成绩差的根源是习惯和心理。高职学生的潜质很大,只是没有得到激发。学生都希望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获得独立生活的本领,但苦于底子薄,学习比较困难。从理解力、想象力到内化能力的培养都需要老师备课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否则,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失去兴趣和信心,从而放弃学习。
备课中的智慧。设计引导问题和任务书时,一要逻辑性要强、易于推理;二要可执行、可操作性强;三要在学生认知范围内,让学生有信心;四要尽量引出争议,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这样能在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学习热情就有激发潜质的希望。
课堂上的智慧。善于把握学生的情绪和状态,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避免学生出现疲劳感,既不要满堂灌,也不能放任自流。高职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善于化解学生间的争执和矛盾,还要善于制定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有两条小技巧:一是关于上课睡觉的考核。假如有某个同学上课睡觉,班长及周围相邻的同学都按照旷课处理,按照学校规定,旷课超过四分之一,取消考试资格,这种管理措施的实施,基本杜绝了上课睡觉的问题。二是关于听课状态的考核。实施过程量化考核,即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听课状态、参与度及回答问题的数量与质量,下课前一边点名一边公布本次课学生的过程考核成绩,由于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学生非常重视,课堂表现十分活跃,学生只要能听进去、就能跟上来、也能讲下去,越学越兴奋,越学越自信,学生乐于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实力,上课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质,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长进及表达、交往能力、综合素质会大大超过预期目标。
用情、用爱、用智慧教学,以前我认为这只是个口号,现在感觉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是做好高职教学工作的法宝。
参考文献:
[1]陈锁庆.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范文5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材料
“教材是例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更是写作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所以我们要用好、用巧这些例子。
一、以阅读材料中人物为切入点
教材为我们呈现了古今中外形形的人物,用文字浓缩了世间百态、人间万象。这些栩栩如生的模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学习《斗鲨》(节选自《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时,因其是海明威的自传性作品,教学中由课文拓展至对海明威“硬汉”精神的解读,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向英雄海明威致敬》的课堂随机写作。学生有感而发,对人物的认识全面而深刻,达到了双倍效果。
二、以阅读材料中思想为切入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堂随机写作更应从学生的写作心理出发,让学生乐于将心中的情感流淌于笔端。巧妙的时机把握正是随机写作的优势,在学习《保尔与冬妮娅》一课时,由于触及少男少女的初恋这一敏感话题,学生蠢蠢欲动却又欲言又止,以此为契机我随机拟定文题《保尔和冬妮娅为什么没有步入婚姻殿堂》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虽然孩子们对两人没有结合表示惋惜,但是理想追求、生活信念、阶级立场、社会背景等这些深刻的剖析出现在他们的习作中。他们由关注两个人的感情扩展到关注广阔的现实生活,真切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三、以阅读材料中文化为切入点
语文的学习是为了习得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传承中华文化。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本是一种规范化的文化传承,在这个正规有序的过程中,学生有许多豁然开朗的思想,为何不把这些思想、智慧、联想固定下来,拓展开去,积累珍贵的文化素材。
学习了《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一系列陶渊明的诗文,学生已对隐逸文化有了初步认识,为了将这种儒道思想的处世哲学阐释清楚,以《品读陶渊明》为题进行了课堂随机写作。学生根据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历史文化常识,解读出悠然、恬淡、执着、超尘脱俗,有着铮铮傲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形象。有了文化做后盾,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四、以阅读材料中写法为切入点
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句、段、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及时运用阅读所学的写法进行习作练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爸爸的花落了》使用了双线交织的写法,以爸爸的花和毕业典礼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的事情,应用这种写法随机练习了《成长的足迹》,应用了以实物为线索写作,文章变得条理清晰;学习了白居易《荔枝图序》后,精炼语言写出事物特征的写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抓准时机让学生学写了一段文字介绍喜欢或熟悉的水果,语言精炼生动,一个个鲜活的水果跃然纸上;朱自清的名篇《春》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蓬勃美丽的春天,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被散文大家运用的出神入化,学生仰望的同时萌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恰逢秋季,于是课堂随机写作《秋》应运而生,效果斐然。
五、以阅读中的空白为切入点
一些阅读文章中常常会用言尽而意无穷的语句结尾,使文章更具延伸性,而这些也恰恰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好切入点。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最后皇帝举行完游行大典会发生些什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情节,学生得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得文章的的思想感情得到深化,又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选准切入点,有利于随机写作的顺利展开,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方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使阅读与写作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课堂随机写作应用呈现“活”的特点。写作时的训练方式灵活多变,模仿式、想象式(结尾续写、情节扩展)、感悟式、转换式(体裁转变)。或几句话、或几个小标题、或一段文字、或一个精美的开头、或一个隽永深邃的结尾,这些方式因文而定、因时而变、因人而异,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随机写作就真的“活”起来了。
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范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意义;途径
第二课堂是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课堂教学时间以及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几个方面。第二课堂的开发建设迎合了当代社会对实质性教育教学的需求,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发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意义所在
开发建设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着眼于教学的实际需求与困难,是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教学创新方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是及其明显的。
(一)不同于与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的英语教学在时间与内容上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英语讲学内容仅仅限制于课本知识以内,而教学时间也仅仅是在学校课程安排之中,其缺陷之一在于无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英语知识,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局限性,其缺陷之二在于该模式下英语教学过于死板,缺陷活性。而第二课堂充分的遵循了英语教学的特性,在常规教学当中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又在第二课堂中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组合,大学的英语教学被分为了三个部分,即是:
1、第一课堂是英语教学的核心,主要进行课本知识点的学习,承担教学评估与测试任务。
2、第二课堂承担了第一课堂的教学补充、巩固与拓展任务,同样执行评估测试以及实践运用责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程形成英语教学的整体,相互辅助,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却又能够相互合作。
第二课堂的开发建设弥补了第一课堂中活力不足、内容局限、缺少实践的缺点。
(二)更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的大学一直都有三六九等之分,好的学校自然拥有特殊的优势,且它们都具有同一个优点――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看见学习的学生,学习氛围极为浓郁,渗透到了学校的任何地方和校园生活的任何时间。第二课堂的开发建设成功确立了英语教学时间地点与方式,其中方式的改变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而时间与地点的创新则是营造良好学风与学习氛围的重要方式。第二课堂教学是灵活的、愉悦的、轻松的,与第一课堂教学的严肃、严格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抚慰,与学生学习兴趣相吻合,因此,它是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工具。
二、开发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途径探讨
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的优势之后就需要着手于开发与建设第二课堂,通过各机制的建立和创新发展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
(一)奖励机制的建立与创新
建立与创新奖励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其自主学习的潜力。大学生生源不尽相同,在智力水平、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单单依靠打包式的第一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而利用第二课堂发展起来的自主教学充分的尊重和认可了学生的个性,给予了他们自我发挥、自我展示、自我学习的平台与空间,能够更加深入的挖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提升其智力水平。奖励机智的建立与创新便是发展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给予学习进步、参与第二课堂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能够更为快速的建立其自主学习氛围,发展第二课堂。
(二)制定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制定的目的在于保障第二课堂的实施与开展。组织机制的制定首先需要院校领导的批准与肯定、支持,大学生院校的领导阶层应当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通过开通社交渠道、讲座学习等方式创建第二课堂学习平台,重视各年级、班级的第二课堂落实情况,并督促、监督与评价其实施效果。
(三)建立第二课堂的英语教学传统
社会某些制度、风俗、文化得以沿袭和发展是因为形成了传统,已经在人们的思想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建立长效的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同样需要这样的思想烙印,形成这样的教学传统。校方应当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由校方发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并为学生开通第二课堂的学习渠道,而后建立第二课堂的英语教学文化,树立第二课堂的学习思想,最后通过的制度的地位确立保障第二课堂的长效开展。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是更为高深的英语教学,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应该受到重视。开发建设第二课堂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与教学需求创建的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重大的利用和发展价值,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还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莹.开发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意义与途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