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乘毕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乘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乘毕业论文

空乘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毕业设计 过程控制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50-02

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训练过程,是学员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通过毕业设计,使学员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在搜集与系统整理资料及调研基础上,进行设计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员学会利用计算机检索查阅中英文文献,学会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综合严密的逻辑分析,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因此,毕业设计非常有益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毕业设计是在教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员要启发引导学员独立工作,发挥学员的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与聪明才智,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因此,毕业设计对学员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本科毕业设计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应当对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影响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

毕业设计分为理论研究、工程设计、系统开发、科学实验等类型,对于不同类的毕业设计完成的成果要求也有不同,如工程设计类,除了设计图纸外,还应有相应的设计说明书;对于科学实验类,应通过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对于系统开发类,应进行应用系统开发,并撰写系统分析设计说明书。总之,对于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要求是不同的,其成果形式也不一样。本文以毕业论文为例,找出目前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几点自己的见解。

1.毕业设计目前存在问题

(1)态度不认真

学员在毕业设计期间,相对来说时间比较自由,毕业设计对时间要求也没有那么紧迫,也没有教员和队领导监督,打游戏、微信、QQ聊天、看视频、开小差等现象时有发生,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另外,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到,以为就是找资料传资料,对课题不能深入研究,平时不努力,到阶段性检查前搞突击,这样根本达不到毕业设计的目的。

(2)训练任务繁重

体能考核对学员至关重要,有一项成绩补考不合格,就面临留级,学员的思想负担也比较重。毕业设计期间,学员旅组织学员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占用了学员很多时间。此外,各种事务性工作也比较多,如公差勤务、岗哨等,使得学员很难有安静的时间认真思考并进行设计工作,因此,对于毕业设计工作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3)机房保障和监管不到位

有的教研室没有专用的机房供学员使用,或有机房但没有可用的电脑,或电脑性能不够好,这样不能保障学员有很好的硬件条件,影响了毕业设计的开展。另外,学员上课时教室都有监控设备,而一般做毕业设计的场地却没有,这就造成部分学员存在侥幸心理,思想放松,不认真搞研究;其次,指导教员不够重视,没有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忙于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放任学员。实际工作中,指导教员应给予学员全面具体的指导,并让学员定期交流汇报,保证毕业设计进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如果学员不思进取、教员的责任心不强,就容易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

(4)学员知识体系不健全

部分学员缺乏系统工程的思想,不会做内容规划,也不做论文纲目,上来就写,甚至写的什么自己都不清楚。有些学员对于常用工具,如Word、Visio等操作不熟练,大部分都不会自动生成目录。如果在毕业设计前或毕业设计初期将Office工具熟练掌握,这样对毕业设计工作必会带来利益。另外,有些学员(尤其是战士学员)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到毕业设计时一旦需要,就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毕业设计前或初期还应对所用到的相关理论进行认真学习,或积极向教员请教。

(5)抄袭之风盛行,没有自己的分析研究

部分学员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对自身要求降低,缺乏探索精神,不爱动脑筋,认为能通过答辩就行,整个过程松松垮垮,不求上进,甚至不愿自己从网上查找资料,而是经常向教员索要资料,有相当数量的学员对资料不认真学习分析,而是整段照搬照抄,甚至认为做毕业论文就是整理资料,一旦资料不足,就怨天尤人。

2.加强毕业设计过程控制,提高论文质量

(1)提高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无论是各级领导、指导教员还是学员,都应该从思想上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能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使学员将课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巩固提高,从而提高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部队。

(2)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监管制度

开题、中期、答辩过程检查,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但实际执行的效果不够理想,因为这期间时间跨越比较长,尤其是我院近年都采用寒假前完成开题工作,本来希望学员能利用假期时间好好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但大部分学员都做不到,开学后教员也要准备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往往忽视了学员毕业设计,这就造成开题很久了,学员还没进入状态,还不知做什么的局面。我系今年就在开学一个月后随机对部分学员进行突击检查,结果发现了诸多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进度太慢,思路不畅,没有规划,与指导教员联系太少,因此,要确保论文质量,学员和指导教员应进行定期沟通,教员布置任务,并定期检查辅导,如此以来,学员的压力就会变成动力,也会自觉按进度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3)选题更加灵活,实行双向选择

选题既要注重对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教学、科研和实践三者的有机融合。教员应充分利用科研项目资源,把部分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给学员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实战机会,提高学员科研能力。此外,为了降低学员对指导教员的依赖性,提高创新意识与主观能动性,应积极鼓励学员结合当前本学科领域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自己设计研究题目,然后自己选择指导教员,并与教员进一步拟定设计题目。对于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竞赛项目均可直接作为毕业论文的候选题目,对学员自己的立题在评定时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另外,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部队实际需要,并对论文研究成果在部队试点应用,如果符合部队实际需要,可在部队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关萍,赵德深.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措施.大连大学学报,2009.03

[2]徐志江,王燕,孟利民.本科毕业设计的管理及问题分析.计算机教育.2011.09

空乘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因材施教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草原钢城”包头,1956年建校,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管理,2003 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它定位于一所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以工科为主,建设在冶金、材料、矿业、机电、建筑、能源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始创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由轧钢这个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老专业发展和演变而来,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这一老专业方向不存在了,但新专业传承了轧钢这一老专业的特点与内涵。本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支撑点建设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在我校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专业范围重点还是传统的轧钢专业,以侧重于为钢铁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集中在钢铁企业[2]。wwW.133229.cOM

一、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论文)的命题

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起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黯然失色[3]。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中选题不当常有发生,其原因各异。

有些命题过于陈旧,这尤其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命题上。按照我校本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轧钢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设计。随着我国的钢铁工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装备和控制手段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上,产品结构发生的更本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点和思维被打破[4]。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命题仍然按照10年以前的标准来制定,就显得有些更不上时代,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影响了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青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这一点在笔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投入不足

1、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的影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是本专业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鉴于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在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期间,本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秋季学期就找到了相应的工作。然而近3年来,随着钢铁工业整体的不景气,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不少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四的春季学期即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还没有能够确定工作,尤其是女生。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毕业设计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整个期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上,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影响严重。

2、考研对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一般初试成绩约在3月份出来,那些过了初试需要准备复试的学生,在此期间难以全心去做毕业设计,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5月中旬,在研究生入取基本结束后,这部分学生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去准备毕业设计。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在最后一学期不仅有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挂科的清考。这一类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养成了对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的习惯,在就业和清考双重压力之下,只能有很少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类学生在笔者所带的学生中也存在,也是另笔者最头疼的学生。

3、学生投入不足,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同学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普遍性。

二、相关问题的改进

(一)完善命题

命题是指导教师的最重大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在命题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设计(论文)题目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系主任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审核,对研究和设计的内容进行把关,以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需保证题目的多样性,不仅要保证学生1人1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二)因材施教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毕业设计时,学生心中所想也不尽相同,当然最终的基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即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而是需要客观的面对学生所固有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见学生的时候,明确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否签约,签约的意向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学基础课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补考和最后的清考;学生的考研状况,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其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具体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且精力足够,将来要从事钢铁工业生产或者研究领域的学生,按照评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激发这类学生的潜力,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论文为主,提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需要找工作,且将来乐于从事钢铁工业的学生要重点帮扶,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设计为主,我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轧钢车间设计为主,整体套路成熟,但是缺乏创新性。让这类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轧钢生产基本流程,设备状况,了解车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对将来熟悉工作环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能力有限(主要是那些基础课程成绩很差,还需要参加补考和清考的学生),则需要重点照顾,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需要补考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补考,同时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踪指导他们的设计,以避免学生过于放松设计;对于那些完全无意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则不能再专业方面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对于这样子的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尽量的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确保顺利毕业。

(三)严格纪律

当然,对待不同的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是一个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下制定研究和设计内容后,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纪律,以严格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规章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端正毕业设计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此外,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面对新的环境下出现的系列问题,指导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在命题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在指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2]李振亮,陈林,包喜荣,郭瑞华,刘永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2):30-33.

空乘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技能;科研水平

作者简介:朱小蓉(1967-),女,山西新绛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陈蓓(1982-),女,四川自贡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91-03

一、高职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职业教育实现由注重扩大规模向重在提高质量的战略转变。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实力中的各个因素最终都会通过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出来。因此,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才可从根本上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目前,高职师资队伍大体呈现如下现状:

(一)多数教师逐步转变了教学理念,不再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开始主动接受新生事物。在许多院校,这种继续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思想,已经成为高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所具备的品质与能力,各种职教院校甚至把教师的学习意识与能力列为提升教学力的关注要点。

(二)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等级有所削弱。教师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教学的目标应从理论知识的存储向职业能力的形成转变。“更好地从教师的教授策略中领略到学习策略和学习技巧而不只是学习具体知识”[1]得到了更多职教教师的认同。

(三)部分教师正在从早期的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框架中走出并进入到研究知识、生产知识,再到社会服务的体系中,引领着职业学院科学研究的起跑。他们通过研究知识和技术,把握学科和技术发展态势,进而产生新知识和新技术,为社会人才培养努力服务。但是,教师只会教学,不搞科研的局面与教师只做科研,不上讲台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这样的情势下,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只有更好地树立现代职教理念,优化高职师资队伍结构,促进教学科研发展,才能有效地实现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深化产学研结合服务。

二、促进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教师潜能,构建“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并举的教学团队

当前高职教育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推动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模式的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型的中小型企业承担了大量就业职能,由此而产生了新兴岗位群,并呈现出小批量、多元化的特点。这些都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刚性化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几年前制定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已很难持续满足市场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要求高职教育构建一种能够灵活配置教学资源、提供定制服务的教学管理机制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借鉴、学习与研究国内外优秀高职院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示范性建设方案的设计,提出了构建“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并举的教学团队的目标,以此激发专任教师的潜能。同时要求这个团队的建设必须由三支队伍组成:一是起引领作用的教授和研究员队伍;二是实施教学实习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三是协助教学与科研的科研辅助队伍[2]。在多数高职院校后两支队伍的建设方面都显得严重不足的情形下,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借着国家教育部与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出台“科研助理”人事制度改革应对金融危机这一契机,着手创建高水平的专职教师科研队伍,其重要意义在于:率先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在科研助理这类新型岗位职责、绩效考评、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撬动了高校用人“能进不能出”的局面,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科研用人制度,为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具体措施是:一方面学校从航空企业聘任高级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以教带训;另一方面,学校将本校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派往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同时,合作企业还定期或不定期接收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既使教师的教学得到很大提高,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较大增强。截止2008年,成都航院以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航空事业发展为宗旨,以服务于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坚持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道路,以在川航空企业为主体,依托行业和企业,构建了“双证制”、“双循环”和“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企业使用”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共计为航空工业、民航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12000余名中、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均在学校学到了实用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建立以航空企业为重点不断推进产学合作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很多机会。对此,有学者指出,应进一步明确和强化高职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市场需求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还有学者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产业升级和变革,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作出战略调整,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造就大批新型技能型人才[3]。据了解,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6000多所,年招生规模达到110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3000多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年培训规模超过1.5亿人次。由此可知,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4]。

面对如此局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抓住机遇,首先确立了学院的办学定位:坚持面向航空与国防科技工业,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的社会定位;坚持培养服务航空事业、服务国防事业、服务区域经济急需的应用型“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的功能定位;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为在技术应用、智能操作和高技能工作岗位上的高级“蓝领”的人才规格定位。其次制订了“以人为本、争创一流、打造品牌、办出特色、主动适应、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服务航空、服务军工、服务地方、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再则,要求专任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就业实战内容,促进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式教学,并为此设立了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其中数控技术和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另外还建立了一批以航空企业为重点、不断推进产学合作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此打造了7门教育部普通高校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使学校在产、学、研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学生毕业论文,从课题选题到设计均来自于企业调研,形成了论文答辩、毕业设计展览、毕业生招聘“三位一体”的就业模式。既解决了学生学习与工作问题,也满足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000年以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全国两百多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就业网络,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五年,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3%以上。学院连续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许多毕业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实现“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当代课程是基于学生的主体性而在预设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基本教材的基础上动态生成的,用以引导学生能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方向[5]。因此,课程与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教学则应是在一定培养目标指引下,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指南而进行的教与学双边互动的育人活动。

由于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或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为目标的、在目前只具备专科层次、体系不够完备、历史较短的教育类型,其实践性便是最为鲜明的特色。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自身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一是行校合作;即与行业合作,重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或高级技能人才,积极培训各类航空企业需要的人才;二是工学结合,要求教师深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专业选修、限选、任选三种模式的课程依据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并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己任;同时立足职业与专业相结合,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在学校进行工学结合和就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通过工学结合,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创业的兴趣,最终实现“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其模式主要有:基于劳动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行为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包括教学情境、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熟悉专业生产现场要求,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的技能)等。

迄今为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多项全国和四川省的比赛,均取得显著成绩。曾先后获得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二、三等奖,四川省“计算机调试与维修”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中国空姐“百丽丝”杯空乘院校展示会获团体金奖和银奖,全国“CAD设计”大赛三等奖,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三等奖,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第5名,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全国二等奖等。

三、结语

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其教学工作的好坏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促进高职教育稳步发展,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建议: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比如通过合作培训形式,把教师送到企业培养,或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送到国外具有优良教育模式的学校去培训。又如制定激励措施,给予现职教师一定的教学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一线企业兼职;或支持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熟悉企业运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从校外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实业家、技术专家,作为“导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就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教育经验,着力培养学校“本土化”师资队伍。再则,要求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因为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师可以及时把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及时得到更新,从而做到“常教常新”。可以让学生适时了解现代技术的发展状况,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试想,教师不了解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情况,不进行技术研发,不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等科技工作,只会照本宣科,怎么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学生呢?此外在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的同时,还要支持教师到实验室、下企业找课题,做实验,搞推广。以此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能力,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扭转了教师只会教学,不搞科研的局面;避免了教师只做科研,不上讲台的现象,我们的高职院校就能有效地实现教师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深化产学研结合服务,使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6]。

参考文献:

[1]郑太年.知识观 学习观 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全球教育展望,2006(5).

[2]科研助理:高校用人从“终身制”走向“契约制”[EB/OL]. http://.2009-01-27.

[3][5]2009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