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专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专业发展

会计专业发展范文1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本文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分析了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和学生实习与就业时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会计专业 现状 发展趋势

相对于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本专科学生的高等院校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本文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分析了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和学生实习与就业时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改进措施,让职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有路、上岗有能。

一、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及其原因

时常会碰到自己已毕业的学生在商场里当导购员或其他无关本专业的工作,其中不乏在校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令作为会计老师的我非常困惑和不解。

(一)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

一方面,学校教学结构和开设的科目不合理,“重理论,轻操作”。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的学习和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方面,认为学生在毕业前只要考出会计证就万事大吉了,导致学生只有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实践训练。校内的模拟实习和顶岗实习只是走走过场,不能让学生了解到今后从事的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实战性。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会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要对管理、审计和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弱,独立处理业务能力差,遇到问题无法主动出色地解决。用人单位对职校出来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不放心,也不称心。

(二))造成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现状的原因

1、教师队伍不专业

很多教师自己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就是镜里看花,水中望月,没有真正到企业或公司去体验过实际的会计工作,在教学生时也只是纸上谈兵。有的即使毕业实习时参与了企业会计工作,但也只是做做出纳,简单地记记账,没有涉及到整个会计流程,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会计实习过程中,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指导实习,有可能会和会计制度、会计规范发生冲突。

2、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资源落后

模拟实习这一实验教学手段模式单一、内容简单、方法落后,有的就是给学生几张凭证、账页,几套模拟业务,让学生机械地做分录、填凭证、登账簿。这些枯燥的工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工作,比如如何与银行打交道、如何到税务局缴税和买发票、如何开具各种票据等,更是云里雾里。

二、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可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会计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来为校内的老师充电,更新他们的知识库,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可聘请有经验、理论知识过硬的会计人员担任辅导老师,教授学生一些会计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整合和改进学校的会计资源,建立全新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实习体系

应健全会计档案资料,购置各种凭证、账簿、报表等,同时创建软硬件齐全的会计实验室,使会计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一体化并配备多媒体教学。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可创建公司制的模拟实验室:一般以四到五人为一组,分别扮演出纳、会计、制单、审核及主管等角色,有序协同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并定期进行轮换,通过财会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亲身经历财务工作全过程。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会计模拟流程外,可开设各种兴趣小组,比如会计电算化、点钞小组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职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实习C会,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使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走见习与就业一体化道路,这样既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时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又能消除私企老板对实习生不放心的顾虑,从而达到双赢。

会计作为一个热门专业。由于其稳定和技能性,成为了很多即将踏入职专大门的学生的首选。会计掌握的是一个团体的经济命脉,每一个团体都需要他们。无论在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会计都必不可少,小到一般财物的管理,大到远景战略目标的制定,都需要会计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会计,会计的就业门路是最广的。随着各种经济实体不断涌现,社会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熟知专业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师将成为热门人才。具有会计、统计知识和财务管理能力的财会人才,由于在企业增收节支和避免企业财务危机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擅长精打细算,成为目前企业急需人才。与其他的经济学专业相比,会计学作为一门实用型的学科,必须要接触很多统计学、审计学等数学学科的知识,所以必须拥有专而精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替代性比较小,会计学与一般的管理类学科有本质上的区别,会计学培养人才的方式是纵向培养,从初级会计学到中级再到高级财务会计,稳扎稳打,专业性强。

虽说会计是热门职业,作为专业技术性很强和个人素质相对要求较高,且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财务会计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其从业人员有了新的期望和要求。所以增加会计专业人才的含金量相信可以为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增加获胜的砝码。

综合来看,会计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同时正是由于会计专业的这个优势性,面临的竞争也是可想而知。所以,在学会计时,就要注重其专业化的技能提升,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度,不断的学习积累,在会计领域获得一片天地!

总之,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当务之急。这离不开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希望学校和企业能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和谐的就业新体系,达到校企共商、校企共建、校企共享、校企共赢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谭利云提高企业规模实习的教学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6,(29):84-86。

会计专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就业 导向 高职 发展后劲

《都市快报》2006年11月21日以非常醒目的标题《495万大学毕业生明年找工作》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也是历史上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11月19日,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在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此次大会有260多家用人单位招贤,但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却超过了3万人,其中包括研究生。由于现场人数太多,电梯被瞬间挤得变了形。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以使毕业生能顺利实现就业,并不断挖掘其发展后劲,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分析

1、传统观念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了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的提高

目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不仅轻视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而且对近几年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持轻视的态度。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是第五批招生,生源肯定不怎么样;而且,学生在学校中也不好好学习,混个文凭而已。长期以来,认为记帐、算帐、报帐是会计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把会计工作当作一种被动工作。毕业之后,学生缺乏发展后劲。有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分配到生产一线工作,待遇不算低,但是后来他辞职了,因为他看到分配到研发部门的同学就心理不平衡。职业教育从它登陆中国的那一刻起,便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情结的左右。

另外,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部分人误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就如同一些培训学校,仅仅为了收钱,给一些下岗职工或者民工进行培训,其教学质量有待观望。目前,高职生普遍的外语水平比较差,而且尽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提倡“来之能干”,但不可忽视的是,高职生现在的社会地位仍不高,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与“应用型白领”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样,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曲折的路要摸索,高职教育培养体制还有待成熟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2、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大发展,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2004年4月2日,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12月14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刚刚出台。在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高职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同时也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偏见。

另一方面,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相对较高的就业率,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除了学院领导重视外,主要的原因是历届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工作作风扎实。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流动性小,要求条件也低一些,比较好用,很受他们的欢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按照学院提出的“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三关”学生教育服务体系理念,用科学全面的人才观看待学生的成才,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有差异的学生。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社会反响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重大意义

1、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本文开头出现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电梯被瞬间挤得变了形”的情形足以说明了这几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之大。面对如此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因此,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根据市场情况,建立了以订单个性化培养为载体的 “三个零”的培养模式,即“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使学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2、内涵建设与质量管理,要求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高职教育也应打好金字塔塔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学生毕业了,但是学校教育远远没有完成。笔者认为,学校不能放手不管,学校教育要能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升和发展,并能很好地工作。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这份社会的责任,而不是把这份责任抛给社会,由社会去承担。笔者认为,这也是现阶段提出的“和谐社会”中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发展后劲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这也是高职教育提出的“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年代,学校培养学生应把目光放至学生整个人生道路,对学生负责,这也是对我们整个国家民族负责。反过来,这也为学院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几年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学院示范性院校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和“培养学生发展后劲”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是前提,培养学生发展后劲是重要保障,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后劲意义重大。简单来理解,那就是,学生毕业后要有工作做,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要有所发展、有大发展,成就一翻事业,成就一片天地。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重要创新及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强调创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现代企业会计、现代银行和农村金融所需要的业务知识,掌握会计和柜员所必要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未来提升能力。具备包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的职业意识,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等人文素质,成为适应现代企业、现代银行和农村金融等基层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进程表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向为前提,以实施订单式和个性化培养为路径而编制的。第一学年以专业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学年以各专业为基础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学期完成订单班的组建工作,学院与用人单位根据行业背景、岗位业务标准操作系统、企业文化、特殊知识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共同制定第五学期教学,进行订单式培养。对于其他学生,则充分尊重其意愿和就业意向,学生可以选择本专业方向深化模块进行个性培养,也可以选择一个非本专业的从业模块进行学习,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意愿为基础,进行订单式和个性化培养;第二学期主要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度”。

(二)毕业设计方面突出三种能力

1、沟通表达能力。会计数据需要通过大量的书面形式进行传递,书面表达能力强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优势。一份毕业设计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答辩的口头表达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口舌表达能力。会计是“商业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工具,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将会计数据组织起来并通俗易懂地报告给利益相关者,就会在经济工作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2、智力能力。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一直到答辩完成的过程中都面临不熟悉环境下如何解决非结构性问题。如果能够选择一个较好的题目,则说明该学生看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在选题上,他们反复强调题目的学术性和新颖性,强调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要求选题进行毕业设计。然后是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根据提出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尤为重要。会计实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性质上是基本相似的,能够独立自主解决毕业设计的问题,相应也就能够独立自主解决会计实务中的问题。

3、人际交往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如何协调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已成为会计人员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提升价值之所在。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人员需要平衡和协调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必须运用较强的技巧来传递企业信息。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也需要说服答辩委员会相信自己提出并进行过论证的观点,由此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学生活动方面体现专业特色

1、实施“三大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再塑造

高校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更应当是培养人的乐园。高等学校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使其培养的学生既有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心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有厚实的专业知识。教师要成为“学生欢迎之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和健康全面发展需求两个维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创新育人新机制,在大一学生中实施“美育教育”,在大二学生中实施“心智教育”,在大三学生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并且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聚集专业教师和管理教师两支队伍的力量,全面推动专业教学。在“三大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他们开展了“生生结对工程”、“情感结对工程”、“优秀名生工程”、“温暖基金工程”等活动、设立了“美育教育基地”、开设了“职业道德素养”课程,将“三大教育“落到实处,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和谐健康发展,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举办“三个班级”,促进学生能力再提升

当前高职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是很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比较欠缺的,而就业压力之严峻,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实际,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既举办了“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动手操作能力尖子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再提升。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是银行和企业,因此他们主要针对专业要求,让技能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会计专业的传统和特色;开设了技能特色班,营造技能训练的氛围,鼓励学生加入勤练技能的队伍中来。通过参加“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长和所愿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一技之长能让学生在就业时处于优势地位。只有拥有过硬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为自己某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也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计专业从“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中挑选一批学生成立了“动手操作能力尖子队”,努力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学生毕业时基本上具备了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岗位适应能力也较强。考虑到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学生多为女生且性格大多内向、不善言词、缺乏交往技巧等弱点,该专业以市场对人才素质需求为出发点,为推动学生将来更好地、高质量地就业,高水平地发展,成立了“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每次训练分两个环节:主题讨论和趣味游戏。主题环节将围绕一个“会计热点或经典”话题展开讨论,自由发表意见,从发言、辨析、联想、思考、判断中提炼学生对事物、问题及现象的看法和观点。通过“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的开展,为学生增添了不少乐趣、在个人素养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困境

1.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目标定位不清晰。定位低,覆盖面小,发展型模糊。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特点,课程的设置与本科院校培养教研型人才同质化严重,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将自身的薄弱环节放大了。第二,在注重理论的背景下,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转变为理论性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降低。第三,会计专业反而没有突出会计的特色,没有体现出其教学特点。

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离

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但“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也只是中职或本科课程模式的改版” 。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仍在大量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描述到概念描述的不良循环现象。这不仅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方针相悖,并且与实际相脱离。当培养实用型、大众性人才为主的高职同社会实际和需求相脱离,那么后果是很严重的。

3.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僵化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是教师为中心,现有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听。这种按部就班的讲述不顾及学生的需求,课堂气氛低沉,信息量太少,缺乏同实际联系的环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师资水平的限制

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人才,随着知识和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就开始在高职院校中任教。他们的理论知识过硬,实际具体工作经验比较少,和高职院校的特点——应用性相脱节。对于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定位不准确。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1.根据社会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要明确几点目标:首先培养人才的发展方向是应用型的人才,并且主要针对当前社会中的中小企业。其次,会计理论要注重更新,要突出会计专业的特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强调会计专业的职业性。培养目标要突出目标岗位能力。

2.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实践教学中的困境,一方面要在会计专业教学上体现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另一方面加大校内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会计实训基地硬件和软件设施,保证实训质量;并积极拓展社会实践规模,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大高职院校与企业交流合作的力度,建立起校企无缝对接的合作关系。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要把握理论的与时俱进同时加强动手能力的提高。解放思想,面向岗位,面向市场,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改革

1.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网络电视、投影仪等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了课堂常规教学中。这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多加贴近现实生活,涵盖更广、更新的资讯,而且授课方式更加丰富灵活,形象化的各种教学短片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地积极性,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通常只设置单项实训课,进行会计单项仿真模拟训练,这种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包括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项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全过程、全方位、综合职业能力的系统训练。新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死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反复螺旋攀升的过程。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大、更广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时候枯燥的理论知识,更有对知识的现实应用,使学生更加地社会化,适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2.多元化的考试模式

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在一段期间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但现有的考试大部分采用期末考核的方式,考试形式多以客观题目为主,标准答案比较单一,这样很多学生可以通过考前突击等方式在期末考试中取得高分,而且某些老师也会为学生圈点考试复习内容,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及可以取得好成绩……这种模式考试并不能真正的衡量出学生对该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其弊端慢慢显现出来,所以现今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目的就是培养出更综合的人才,更实用社会发展的人才,更能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人才。考试模式的改革必将带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发生变化,鼓励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讨论中,积极地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供。

那么,提倡素质教育是不是要取消考试呢?答案是否定的,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但并不是取消考试。比如,为了更加客观的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平时表现加考试成绩综合评分的方式,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另外,考试内容也不能拘泥于原有的形式,更多地采用实际操作案例的方法,真正的考察中学生对知识的现实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要在认识清楚现有困境的基础上辨明,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教条,教学手段简单的做法,将会计理论知识提升到最前沿水准,并且要将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专业素养。同时,要注重现代化创新和改革,不仅要注重会计专业的发展需要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创新。真正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做出实质性有利有效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彦东.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与会计职业能力的探讨[J].硅谷,2008(12).

[2]王薛.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1(21).

会计专业发展范文4

会计专业是传统老牌专业,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就业前景较好,人才需求多样,专业技能要求高的特点。从就业网统计来看,毕业生月薪水平近4000元,所以每年招生量保持稳定,但社会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从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学习与传统教学已经出现不情不愿的状态,学校更多的是“一刀切”式的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的。然而社会、家庭以及学生本人对会计专业学习需求已经出现了不同的方向,也为会计专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考。选择性课改的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些矛盾,为将来培养适应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会计专业的发展给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新的课题,必须给予学生不同阶段多次的选择权,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要重视会计专业的时代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传统会计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产品与工具的不断延伸,会计专业已经发展成包含会计、财务管理、统计、理财等多个方向的综合应用性专业,每个方向都需要大量此类应用型人才。从会计岗位的需求来看,人才需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第一,从事仓库保管、车间产品统计、收银等一般岗位的会计人员;第二,从事企业出纳、财务管理、成本计算、工资会计等重要工作岗位的会计人员;第三,从事审计、金融产品设计开发等高级工作的会计人员。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现状来看,教学计划和方式大致相同,理论课多于实践课,课程设置多,多而不精,到最后毕业生上岗还是较难胜任工作。

2.学生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专业学习方面也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方向对将来的发展具体很大的影响,只有给同学们自己选,才是最好的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较其它专业的学生,他们成绩较高,计算能力强,对生活向往,自我管理能力强,是学校中比较理性的团体。当然他们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对我们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和施教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学生学习需求要认真分析,仔细研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应该有多样化的学习方案,所以选择性的课程设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推动课堂有效性发展,教学计划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成果有利条件。

3.专业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更是有很高的要求。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会计专业工具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电算化代替了珠算、手工做账,小键盘代替了手工输入,手工点钞与机器点钞并重,使得专业技能越来越重要。试想一下,空有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那就等于沙漠里盼水喝——干着急。然而选择性课改要求选修课至少要占总课时的50%以上,这给予技能课很多的设置机会,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课可以在选修课中得以设置,可以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技能,提升技能。所以说,为了让学生奖励更好地走上社会适应就业,我们应该提早让他们在校期间做好准备,即在校的课程采用“选择性”教学方式,把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将来发展的方向。

二、围绕选择性,构建会计专业发展“四通四选”模式

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中提出: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与会计专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是一致的。会计专业对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对专业技能要求高,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围绕选择性核心思路,设计好中职会计课程?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的学习方向?整体的教学设计应从“四通四选”模式入手即“入校体验打通专业互换(选专业),一年基础打通课程互认(选课程),二年分流打通专业方向(选方向),三年成效打通就业升学(选出路)”四步走,课程设计采用“公共必修课+核心选修课+自由选修课”三者有机组合模式。

1.入校即体验,打通专业互换。新生入校,我们开设为期一周的短学期课程《走进会计》,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会计的发展,会计职业规划,会计的就业前景,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等,全方面全方位了解会计专业。当然新生还可以观看学校其它专业的体验课程如《走进数控》《走进旅游》等。为期一周的短学期结束后,学生有了第一次选择,可以选择会计专业也可以选择其它专业,打通专业互换。

2.一年打基础,打通课程互认。第一年是会计专业学生打下专业基础课基础和文化课基础的时候,公共必修课比例要适当超过50%。在课程设置上重点掌握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并学习一些基础技能课,如小键盘等。还有在第一年重点打造会计职业生涯规划,对会计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并在专业导师的指引下初步制定自己的规划。在基础课程上,系部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开设多门课程,尤其在选修课上采用课程互认的模式,即每个学生的选修课可以自由选择。

3.二年看分流,打通专业方向。第二年是会计专业学生苦练专业技能,提高理论水平的的关键阶段。在课程设置上应减少公共必修课,增加核心选修课、自由选修课,后者的比例应该超过50%。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专业基础,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如财务管理方向,中小企业会计方向,投资理财方向,金融产品设计方向等。系部给每个方向组合学习模块,在专业导师指导下,根据学习的喜好特长进行选课,如财务管理方向,可以选择财务分析、投资管理、项目管理等选修课组成的模块。每个学习方向按模块整合,选修课之间既独立又联系,使学生每学完一门课程就能掌握一种技能,还可以通过模块学习适应岗位需求。

会计专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武警部队;财务;会计;教育

自1982年武警部队重新组建以来,武警会计专业教育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坚持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历经近30年的探索与实践,从无到有,由弱渐强,逐步形成了学历教育、任职教育与继续教育互补的特色行业会计教育教学体系。其以“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设计及面向业务流程的教学理论为代表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抓住了武警部队财务会计工作的需求核心,做到了教学体系与能力素质培养相一致,教学内容与任职岗位需求相一致,为培养武警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繁荣武警财务会计专业教育,促进武警财务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武警部队财务会计教育发展概况

武警部队的财务会计教育从无到有,从弱至强直到初步完善,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创业起步阶段

武警部队重新组建初期,武警财务会计教育从零起步,受专业师资队伍等制约因素影响,会计教育只能依托武汉军事经济学院、江西财经管理干部学院等代为培养。这个阶段,教育内容基本以财务会计通识教育为主,对武警部队会计业务的特殊需求无针对性,无法体现武警部队的特色,学员很难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

(二)建设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西安武警工程学院(原技术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为首,各武警指挥院校后勤专业为辅的会计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武警部队特有的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步设立。各警种部队学校也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逐步开始了具有警种特色的财务会计教育课程。此阶段的武警部队会计教育,基本解决了学员第一任职需要的问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部署,各院校之间的培养层次、内容重叠,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配置。

(三)整合优化阶段

2006年。全军第15次院校工作会议召开后,武警部队财会人员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调整,许多办学特色不明显,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院校被撤消、合并,任职教育发展成为武警会计教育的主形式,逐渐形成了以国防经济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教育和武警财务保障勤务任职教育为主体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二、武警部队会计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武警部队的财务会计教育。为武警部队培养合格的财务会计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有任职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表现形式。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龙头,本科学历生长干部、任职教育为主体,自学和函授教育为辅助的武警部队财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一)干部任职教育

武警部队重新组建后,为解决武警会计人才缺失等问题,武警部队在西安武警技术学院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首届财务干部培训班,后来又与原江西财经管理干部学院(现江西财经大学)签订了代培协议书,为武警部队代培财会专业学员,开启了武警部队财务会计任职教育的先河。2000年以后,武警部队财务任职教育逐步走入正规化。武警财务会计岗位任职干部教育现有财务处(科)长和财务股长、助理员两个层次。处(科)长培训班学制为半年,招生对象为武警部队总队(师)级单位后勤机关现(预)任财务处(科)长;股长、助理员培训班学制为三个月,招生对象为武警部队支队(团)级单位后勤机关现(预)任财务股(科)长、助理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处(科)长注重业务加管理,股长、助理员注重业务加技能的培训I。通过开设政治、军事及现代管理、人文科学等任职基础课,岗位管理、岗位主要财务会计业务、财务信息决策等任职岗位课,结合武警财务会计理论改革前沿等任职拓展课程,达到岗位任职要求。

(二)本科学历生长干部

武警部队自1990年开始从部队优秀士兵中招收军队财务管理专业三年制大专学员;1995年起,开始从地方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会计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员,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依据总参、总政联合下发的《武警院校训练任务规划》,取消会计学专业招生,而改为从地方高中毕业生和部队优秀士兵中招收军队财务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学员,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生长干部学历教育主要培养“能指挥、懂技术、会管理、善理财”,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现代警官基本素质,德、智、军、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技术精湛、有较强科研和保障能力;精通武瞽后勤财务业务,适应武警部队财务信息化建设和遂行多样化任务应急财务保障需要,能胜任武警部队后勤财务、审计部门工作的管理人才。本科学历教育要求学员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军队财务管理专业所需的武警会计学、武警财务学、武警审计监督、武警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处突”财务保障等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范围理论和应用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财务实际操作和管理的能力,能够适应武瞽财务专业发展和岗位转换的需要。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

2004年,武警部队开始招收第一批全日制国防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对象为军队以及武警部队在职干部或地方应届大学本科毕业人员。分配去向主要为武警部队后勤财务、审计以及其他后勤方面的财务、会计、审计、军需等理论研究与实务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一是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军事经济资源配置与效益,武警部队经费筹集、分配与调控,以及武警部队执勤、“处突”、反恐经济准备与保障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二是经济管理,主要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军事经济管理关系、管理过程、会计核算方法及其一般规律,研究军事经济管理的效益及其评价方法,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武警部队经济管理模式及提高军事资源配置效率的方法与途径。

(四)自学考试和函授教育

除了学历教育和岗位任职教育外,为提高武警部队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总部鼓励在职人员通过参加自学考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近年来,武警部队有近万名学员通过参加全军财务专业自学考试以及武汉军事经济学院财务专业和武警工程学院财务会计专业函授教育来提升学历层次,获取部队急需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既有效缓解了财务干部的工学矛盾,又弥补了院校招生条件不能满足部队需求的现实矛盾。

三、武警部队财务会计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内容

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和教育研究探索,武警部队财务会计专业教育通过教学内容建设、教员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等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

(一)教学内容建设

武警财务会计专业教育依据“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原则,坚持依据部队业务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

合,经多方位、多层次、多岗位不断充实、过滤、组合,达到“适合、新颖、独特、精深”。

一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有总部财务部、总队(师)财务处(科)、基层部队一线财务人员以及院校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等多方面的群体和专家参与,并在任职干部培训学员中广泛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以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意见,充分保证课程内容符合部队需求,符合学员认知规律,符合学科的发展方向。

二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专业建设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后通过建立财务模拟实验室,在总队(师)建立教学基地以及下部队带职锻炼等实践环节,初步形成了“院校学知识、基地精专业、专家教高招、岗位练技能”;坚持“瞄准战场、着眼课堂、走向部队、服务部队”原则;在实践内容上体现系统化,实践手段上运用信息化,实践模式上坚持多元化,实践资源上力争网络化。与部队财务部门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注重开发综合、系统、完整、真实的武警财务会计专业网络课程和案例库等信息资源,不断满足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任职干部培训班学员的实践环节需要,为学员走向部队搭建了系统完善的实践平台。

(二)教员队伍建设

通过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学院的持续建设,武警部队的财务会计专业教育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员梯队。教学团队中既有上级业务部门领导,也有院校多年从事财务会计教育的专职教员,还有每年从部队现职岗位上聘请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的财务处(科)长。从知识结构看,教学队伍涵盖了军队后方专业勤务、经济学、管理学与工学等方向,都有从事过武警财务与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经验。所有专职任课教员承担教学授课任务至少在三至四门课程,并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兼职教员队伍来自武警部队财务会计最高机构,既注重聘请总部领导进行专题授课,还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财务助理员进行实务操作培训。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注重武警部队财务会计专业教育方法和手段革新,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一是在创新教学理念上,结合专业实际,在学历教育中,构建了“面向财务会计业务流程的‘全向’教学理论”,通过“面向业务流程来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这一手段,来实现对学员素质的全方向培养;在任职干部教育中按照“理论讲授、案例教育、作业实践、研讨发言、考核点评”五步教学法组织实施,构建了符合岗位任职规律的教学方法体系。二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课堂改革,提出了“预习、启发、讲授、讨论、小结、练习”六段式教学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授课效果。三是创新授课方式,能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教学与管理,教研室鼓励教员和学员通过使用网络课件、虚拟课堂等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时空概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建设是武警财务会计专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由于专业开设和培养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的唯一性,武警会计科目和核算内容与军队相关专业的差异性等原因,武警部队财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教材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已经出版发行了包括《武警会计学》、《武警财务学》、《初级会计电算化》、《武警财务学》、《武警审计》、《武警基层财务》、《武警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武警财经法规》、《武警资产管理》等一系列具有武警部队特色的财务会计专业教材体系,并开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录相教材、多媒体CAl教学课件及网络课程。

四、结语

武警部队会计专业教育历经二十余载的改革探索,已经从最初的“邯郸学步”,发展到现在初步具有自己鲜明特色、教材体系配套齐全、教员队伍结构合理、培养对象相对稳定、教育理念新颖,在军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专业教学模式,为武警部队的财务会计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武警部队财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和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环境和需求在不断的变化,专业教学要积极适应武警财务会计环境和实际需求的调整和变化,积极进行财务会计实务和理论上的改革创新,逐步形成在全国财务会计专业教育体系具有一定地位和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息中朝武警部队军事训练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66-74

会计专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特色专业 战略发展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初全面启动的质量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民办高校也应从自身的办学目标定位出发,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改革与创新。民办高校会计特色专业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上要将会计特色专业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一、会计特色专业的界定

(一)“特色”的概念

在教育部和财政部有关建设特色专业的文件中,并没有对特色和特色专业的明确定义。但从一般意义上讲,特色可以引申为三个基本涵义: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于玉林,2010)。高校办学特色则是指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的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

(二)会计特色专业的概念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一般来说,会计特色专业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是与其他专业在领域等方面比较具有独特的色彩。在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中,普遍认为特色专业的认识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且会计特色专业具有系统性、独特性、先进性、认同性、历史性(传统性)等特点。

(三)会计特色专业的要素

会计特色专业是一个有机系统,它的构成内容即为会计特色专业的要素。会计特色专业按其内容的性质,包括会计教学、会计科学研究和会计社会服务等要素。在会计特色专业构成要素中,会计教学要素是主体,它是建设会计特色专业的主要内容。会计教学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包括教材编写和选用)、课堂教学(包括教学方法)、考试、毕业和学位等方面。在会计教学中要重视会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会计教学方法。

二、民办高校会计特色专业的现状及不足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孟焰等2007年对比了我国20余所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孟焰,李玲,2007),发现不同高校在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上大同小异,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并无实质性差别。据调查,我国300多所民办高校中绝大多数都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方面,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发展缺乏特色。多数存在培养模式与目标定位不一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二)存在培养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的矛盾

高等学校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是培养高级人才,还是普通人才;会计教育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会计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技能教育。会计教育专家对这些基本问题至今也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刘永泽、 池国华,2008)。我国目前高校的会计教学仍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多数专家认为教育应从原来的专才教育逐步向通才教育发展。目前民办高校也存在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的困扰。究其原因是教育能力不足,使其在诸多方面照搬或模仿其他同类高校。另外受到民办高校办学能力的影响,民办高校存在三大不足:一是缺乏办学资金;二是缺乏完善的会计特色体系;三是缺少雄厚的师资队伍,这严重制约了会计特色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质量,使得民办高校特色专业教育还停留在表面与形式上。

(三)专业培养教育重视理论传授忽视实践能力

民办高校存在“形式上强调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质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与重点院校会计专业相比,无论是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学生生源、办学经费,以及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不足、缺乏实验设备,缺少校企联合的社会实践基地等,这些都影响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会计教育只能是表面上强调应用能力,实质上只能满足理论知识的灌输,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大会计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把实验教学过程当作学生消化理论、强化应用、拓展知识、开展研究、锤炼能力的过程。

三、民办高校会计特色专业的发展战略措施

在特色专业选择上,要和其他高校相同专业保持一定的差异性,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差异化战略,实现错位策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

(一)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灵活定位,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并存。根据ACCA关于会计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的结果(孟焰、李玲,2007),会计人员在掌握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能力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计算机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宣讲能力、社交能力等。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基本上是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完善会计课程体系,逐步注重实践教学。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的不断成熟,各民办高校不乏培养出高素质、社会认可的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将人才培养的定位适当灵活化、科学化,除了培养普通应用型人才之外,还应当针对“特别学生”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基础上更高一步,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民办高校的另一个目标,努力达到通才与专才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满足了分级教育的需要。民办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本着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科学地制定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突出和强化特色。

(二)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特色专业建设应立足前沿,以国际化视野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会计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民办高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构建与社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突破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建立科学灵活的教学机制,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精化基础理论、淡化专业界限、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成为一些民办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更注重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搭建由通识教育(含公共必修课、公共限选课、公共选修课三个模块)、学科教育(含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教育(含专业核心课、选修专业方向课模块)和能力教育(含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综合能力课模块)平台、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

另外,会计实验教学需要进一步开展会计实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证等资格证书的培训纳入教学方案中,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创造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师资结构,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学历水平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民办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中青年优秀教师,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同时,还应根据民办高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特别注重“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会计师、经济师)教师的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四)加强校企合作,探寻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财政部2010年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之一是产学研战略联盟。即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和促进专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实施会计后备人才培养。推广以院校为主,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不难看出,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想有效途径。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民办高校应突出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此,民办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2.华芸.我国高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