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就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行业就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行业就业分析

会计行业就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对策

2011年6月,工信部、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个体工商户参照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执行。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是我国企业数量最多、行业分布最广、最具活力的群体。财政部在2011年10月适时了为小微企业“量身订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急需国家政策扶持发展的小微企业无疑是利好消息。

《小企业会计准则》2013年1 月1 日起实施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本文旨在根据对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总结回顾执行后已取得的成效,指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使准则的实施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取得的成效

1.统一了小微企业的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小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小微企业会计核算依据混乱,财务人员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等多种标准中随意选择执行,会计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难以进行企业间会计信息的横向对比,无法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小企业会计准则》统一了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标准,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以参照执行。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简化了会计核算,促进小微企业依法建账,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2.降低了小微企业的涉税成本,促进税负公平

由于大多数的小微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商业银行和税务部门。《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税务导向模式,与企业所得税法趋同。减少了小微企业纳税调整工作,方便会计人员进行纳税申报,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也有利于税款的征收方式由定期定额征收转为查账征收。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账核算并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可以依法享受银行的信贷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促进小微企业税负公平。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广大的小微企业无疑是一个福音,但是实际的执行情况却差强人意。有相当多数量的小企业因各种原因并未按时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仍沿用旧的核算方法,个中的缘由值得探究。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小微企业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意义认识不足

小微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对准则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执行效果。企业负责人将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市场和做大企业规模上,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忽视,认为只要能符合税务部门征税和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即可,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只是利润,没有必要采用准则,执行缺乏主动性。加之财政部未强制要求小微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符合规定的小企业,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强制执行力度不够。小微企业面列的的处罚多为税务处罚,极少因未执行会计准则面临处罚,违规成本低是财务人员不主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原因。

2.小微企业财务基础工作薄弱

小微企业规模小,业务相对简单,会计基础工作普遍薄弱,会计机构不健全,多数未单独设立会计机构或委托中介机构记账。即使单独设置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返聘的、兼职的老会计因职业惯性,会计知识更新慢,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会计缺乏工作经验,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小微企业会计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会计知识,尤其不了解新准则与原有核算标准相比有哪些变化,无法进行新旧会计核算方法的转换和衔接工作,导致准则无法如期执行。

3.《小企业会计准则》培训工作不到位

《小企业会计准则》从颁布到实施中间间隔一年多时间,各地都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工作,但仍存在培训工作不到位的现象。一方面,我国小企业数量众多,中型、小型、微型企业未严格划分,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频繁改动,让小微企业财务人员应接不暇,对参加培训学习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或仅仅为了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年检,参加培训走过场,对新准则一知半解,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加快推进《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对策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需要小微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各部门联动积极创造有利于实施的外部环境。

1.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公示备案制度

从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小微企业的会计信息公示备案制度:一方面健全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根据国务院2014年2月18日公布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要求,企业年检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适合个体工商户特点的年度报告制度也将建立。财政部应参与制订《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条例》,联合各地各级工商部门,要求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年度报告公示内容中增加两项内容: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的“定量”标准是否属于小微企业、是否使用《小会计会计准则》,供有关部门查询核实;另一方面建立小企业财务报表备案制度和小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库,为财税部门制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提供信息依据。只有切实感受到执行准则后的实惠,小微企业执行的主动性才会提高。

2.加大《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监督检查力度

财政监督检查机构应会同税务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对小微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或调研,积极指导小微企业做好新旧会计核算衔接和会计信息系统改造等工作,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题,重点关注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未按时执行准则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提高违规成本。对执行到位的小微企业给予奖励,落实多项财税优惠政策。树立准则实施推广典型,组织小微企业之间进行经验介绍交流,以促使准则尽快全面实施。

3.有针对性地开展《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培训工作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是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小微企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制小微企业,涵盖合伙、个人独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存在多种经营的小微企业,根据主营业务确定划型标准。各地财政部门开展培训时,应通过调查摸底,掌握本地区应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既不缩小培训范围,也从提高效率角度不随意扩大培训范围。

4.创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宣传学习形式和内容

根据小微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创新宣传、学习形式,充分发挥网络新兴媒体的作用,借助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搭建便捷高效的宣传和学习平台。向小微企业宣传准则实施的重大意义、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和会计核算要求,积极营造实施的良好氛围。利用每年会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和会计职称考试机会,增加《小企业会计准则》学习和考试内容,提高小微企业会计人员执行准则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做好银行信贷部门和税务人员的宣传培训,依靠外部信息使用者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准则的执行。

5.规范记账服务市场

小微企业迅猛发展,记账业务需求日益扩大,应发挥记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化的小微企业会计服务机构的优势,推动会计记账制度在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积极作用。必要时可以考虑采用政府购买记账服务等方式推动《小企业会计准则》贯彻实施。

四、结束语

任何一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素,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财税、金融等多部门形成的工作合力下,在小微企业负责人、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肖胜莉.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省小企业的调查[J].绿色财会,2013(2).

[2]林慧.议《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温州中小型工业企业的调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4).

会计行业就业分析范文2

[摘要]随着资源开发行业的日益发展,针对这一特殊行业会计准则的制订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拟通过分析IASB有关资源开发行业财务报告标准的研究动态, 并重点探讨IASB的首个资源开发行业财务报告标准IFSR6,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资源开发行业会计规范的相关政策建议。

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这一准则对于整个石油及天然气开采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然而,对于其他资源开发行业,目前尚未有相关会计准则予以规范。本文拟通过分析IASB有关资源开发行业财务报告标准的研究动态, 并重点探讨IASB的首个资源开发行业财务报告标准IFSR6,提出我国资源开发行业会计规范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 IASB资源开发行业财务报告标准制订计划与进程

1998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指定12名工作人员,组成资源开发行业指导委员会,启动资源开发行业企业财务报告标准制订计划。按照IASC的定义,资源开发行业(extractive industries)包括矿产、石油和天然气企业(minerals 、oil and gas company)。IASC明确指出,该项计划仅仅关注资源开发行业的上游活动(upstream activities),即开发(exploration) 和生产(production),而并不包括下游活动(downstream activities),比如精炼、销售和运输。指导委员会的职责在于为资源开发行业制订出财务报告标准,从而纳入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体系(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s)。

经过近30个月的研究,2000年11月30日,该计划迈出了第一步,IASC发表了一份长达412页的“问题报告”(issues paper),该报告分为16章,包括专用于资源开发行业会计确认、计量、揭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2001年IASC改组,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继续进行相关工作。除了对“问题报告”的反馈意见进行讨论外,IASB分别在2003年4月、9月与12月的会议上对该项计划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达成某些一致意见。2004年1月,一项征求意见稿ED6 (exposure draft ED6 Exploration for and Evalu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出台。ED6主要针对勘探与评价阶段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同样,除了接受反馈意见之外,IASB在2004年6月、7月以及9月的会议上对该项征求意见稿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2004年12月9日,在ED6的基础上,首部有关资源行业的财务报告标准“IFRS6——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出台了。该项准则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主要规范会计主体在勘探与评价阶段的会计处理。

二、IASB的主要成果与基本观点

在资源开发行业财务报告标准问题上,IASB目前主要形成了三项成果:2000年11月的“问题报告”提出了对整个资源开发行业财务报告标准的一些基本观点;2004年1月的的ED6作为一项征求意见稿构成了IFRS6的基础; 2004年12月的IFRS6是专门针对资源开发活动中勘探与评价阶段的会计规范。

(一)“问题报告”(Issues Paper)

该报告明确了委员会对整个资源开发行业财务报告标准一些最基本的观点:

1、资源开发行业企业的最主要财务报表应该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而非估计储量价值之上;

2、指导委员会赞成采用一种基于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成果法”(successful efforts accounting)概念较为一致,而不是与其他概念如”完全成本法”(full cost accounting)相一致。

指导委会员建议对在不同阶段所发生的成本进行如下处理:

取得(财产)前的勘探、评价与探测成本 当发生时计入费用

直接或偶然发生的财产取得成本 确认为一项资产

取得(财产)后的勘探与评价成本 初始确认为一项资产, 直到确定是否发现了商业可采储量为止; 但应对递延的时间给予一定的限制

开发成本 确认为一项资产

与单一矿产成本中心相关的建筑成本 资本化为该成本中心成本的一部分

与多于一个矿产成本中心相关的建筑成本 运用IAS16(不动产、厂场与设备)对其进行处理

生产后的勘探和开发成本 与其他的勘探或开发成本相同的处理方法

3、成本应该归集至一个利益或地理单元中,这个归集区域应该小于一个利益区域(如一个油田或一个矿场);

4、所有委员会成员都赞成对储量数量进行披露,对储量价值的披露则有分歧;

5、对已探明储量和可能储量应分别进行披露,在披露探明储量时,探明已开发储量和探明未开发储量应分别揭示。

(二)ED6的基本内容

在问题报告之后,委员会的工作重心转向“勘探与评价阶段”标准的制订。ED6正是针对这一阶段会计处理的征求意见稿,IFRS6中的主要观点与ED6中的主要观点基本一致。在随后的意见反馈中,大量的意见集中于对减值的处理上。经过讨论、意见征求、再讨论的几番过程, IASB最后确定了IFRS6的内容,并于2004年12月份。

(三)IFRS6的主要规定

1、适用范围

IFRS6仅仅适用于勘探与评价支出,也即一个主体在勘探和评价矿产资源(包括矿石、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相类似的不可再生资源)时所发生的支出。具体包括搜寻矿产资源以及决定开发这些资源开采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商业上的可能性。

2、会计政策与会计政策变更

IFRS6并不要求或禁止任何确认与计量勘探与评价资产的特定会计政策,相反它允许会计主体继续运用目前正在运用的会计政策,只要这些政策符合IAS8第10段的要求,也即能确保信息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在IAS8所规定的标准之下,会计主体可以变更相关会计政策。

3、确认与计量

(1)确认与计量

勘探与评价资产首次应以历史成本被确认。会计主体制订的“哪些支出应被确认为资产”的会计政策应具有一致性,并考虑支出与发现特定矿产资源的联系程度。初始确认后,会计主体对勘探与评价资产使用成本模型或者重估模型进行计量。如果选择重估模型,认定为有形资产的资产适用IAS16,被认定为无形资产的资产适用IAS38。

(2)减值测试

由于获取估计勘探与评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所需信息较为困难,IFRS6修正了IAS36关于应该进行减值测试的环境的规定。以下两种情况下应该进行详尽的减值测试:①当开采一项矿产资源的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可信性变得可证实时,该项资产就不再由IFRS6规范且在财务报表上应被重新分类;②当事实和环境表明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超过它们的可回收价值。IFRS6列示了四类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的“事实和环境”,当所列示的这些情况或相似的情况发生时,会计主体应该根据IAS36评估受到减值影响的资产。不过IFRS6关于进行减值评估的程度有很大弹性。独立会计主体可以将“进行减值评估时如何将勘探与评价资产分配到现金产出单元(cash-generating units, CGUs),或单元组”作为会计政策的一个重要事项来决定。唯一的限制是每一个为此目标被分配进勘探与评价资产的现金产出单元或单元组不能够大于按照IAS14(分部报告)所确定的分部。

4、陈述与披露

会计主体根据勘探和评估资产的本性将其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应被列为有形资产的如交通工具、钻探设备;应被列为无形资产的如钻探权。同时,应该披露确定和解释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由勘探与评价矿产资源活动而引发的金额的信息。

5、生效日期和过渡期规定

IFRS6的生效日期是2006年1月1日,当然也鼓励在此之前的运用。除非不可行,会计主体应该进行会计政策追溯调整。对那些在生效日前首次采用I IFRS6的会计主体,IFRS1(首次采用财务报告标准)进行了一些修正。这些主体不用在其第一次IFRS中提供IFRS6所要求的可比会计期间信息。但这一豁免对那些在生效日后采用IFRSs的主体就不再有效。

三、对我国资源开发行业会计准则制订的启示

1、制订统一的资源开发行业会计准则

IASB所制订的是一整套有关资源开发行业的标淮,这使得整个资源开发行业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虽然石油天然气资产和其他矿产储量资产在风险上存在差异, 但这并不成为将石油天然气从其他矿种中拿出单独制定一份会计准则的理由,从长远的发展目标上看, 我们应该为资源开发行业建立一份统一的会计准则。因为从经济活动的实质上来看它们属于资源开发的不同种类,应该统一在同一套准则之下,同时在统一的资源开发行业会计准则中体现这种区别。一套统一的资源开发行业会计准则可以指导资源开发行业企业对经济事项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改变会计处理不统一造成信息不一致的现象;同时为广大投资者充分了解、评价资源开发行业企业提供工具,减少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为更多的资源开发行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打下基础。

2、会计准则制订机构需要对行业特性进行深入了解

会计行业就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会计毕业生;就业能力;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的变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给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制造了障碍。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有利的环境分析

1.社会需求范围

广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制造业、商业企业、服务行业……放眼全国,各行各业,只要你涉及到财务,你就离不开会计。没有哪一个专业能像会计一样,触及市场的每一个地方。另外,会计也不像其他专业一样有时间上的差别,有淡季和旺季的限制,一年265天,天天要与会计打交道。因此,会计是一个永不衰退的行业。今年1月新会计制度执行,这一举措有助于将中国市场向国际,从而吸引更多外资来华投资,势必需要更多的会计专业人事协助外资企业运营,这给会计毕业生更是一大利好。

2.就业性别无限制

在工科类专业中,对于性别的要求都比较严格,有很多的用人单位直接表明不要女生,因此在我们的理工科专业中,大家不能发现很多都是清一色的男生。但会计专业则是男女通收。女生由于细腻,所以很适合会计工作的要求;但男生头脑灵活,精力充沛,物以稀为贵,男生在会计中也备受青睐。

3.就业方向多元化

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课程比较多,除了会计专业课程外,也会学习市场营销、公共关系、企业管理、统计等,涉猎的范围比较广,这些都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先机。毕业后,他们可以选择本行会计职业,也可以向拓展,选择从事人力资源或营销等职业,这给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不利环境

1.就业竞争者范围扩大。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的限制,也就是说,进入会计行业已经没有了准入的门槛,不是会计专业的人员也可以转行从事会计职业,越来越多的就业大军将涌入会计行业,这无疑给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增加了竞争的压力。

2.低层次的会计人才供过于求。会计行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投入市场,而这些毕业生中绝大部分都只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只有少数拥有助理会计师,也就更谈不上中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了。但市场却正好是相反的需求,低层次的会计人才已经严重超支,而高层次的会计人才却极其匮乏,所以导致大量的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从而失业。

二、会计行业对会计毕业生的需求

知己知彼,方能取胜。通过社会和各高职院校对企业。会计行业和会计毕业生的调研,了解了会计行业对会计毕业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主要的需求集中在:

(一)专业能力的储备方面

会计行业要求毕业生掌握较强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它们是会计人员做好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也是关键。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了坚实的地基,才能建起会计生涯中的高楼大厦。会计行业同时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任何理论最终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会计人员不仅要知道该怎样做,而且要能够亲自动手去做,领会实际工作的要领,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职业能力的养成方面

会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它更是一项管理活动。在校的学习只是给最初的工作打下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没有学过的、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自己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去解决,需要我们运用平时养成的职业能力作出判断。所以,会计人员不仅仅具备专业能力就行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口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随着会计行业的国际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也为会计毕业生打开了另一扇就业的天窗,但也给会计人员提出了另一项需求:外语能力的提高。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方面

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新常态,因此对于会计人员运用信息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也不仅仅要求会计人员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更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平台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和预算,为企业的财务工作出谋划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提升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高职会计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下,要提高就业竞争力,不是哪一个方面,哪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提升,最终才能实现质的突破。

(一)学校层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1.学校与企业合作,明确培养目。在现代学徒制下,会计专业的教学不再是学校一方闭门造车,而是高职院校、会计行业专家、企业骨干一起研制。我们要重新审视和认识当今会计行业的需求,创新会计职业的教育理念,改革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首先,高职会计院校要深入企业,组织会计行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明确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2.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教材。学校和企业应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教材开发进行设置。在这个环节上,应以企业和行业为主,由行业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标准,学校再根据标准进行内容的开发和完善。

3.共同关注目标的效果。企业或行业要随时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作出灵活的变化,使得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永远跟着市场走。

(二)教师层面

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我们所谓的“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站在三尺讲台上凯凯而谈的那个人了,它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它既包括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职业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也包括在企业里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1.提高会计的实践教学技能。作为学校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要能为学生将来在企业能动手,就必须事先传授给他们这些必须的储备。授人以渔,我们自己就得会渔。因此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了解会计市场,让学生站在发展的前言;同时还要每年有较长的实践进入企业,了解的经营管理活动,熟悉会计行业的经济业务,掌握会计岗位的具体操作。

2.改革会计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互联网+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常态,职业院校的教师也必须顺应时代,掌握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3.提高理论教学的水平。作为学生的工厂里的“师傅”,我们不仅要有一身真操实干的硬本领,还得善于传艺给他人的技巧。因此,企业的行家里手也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的知识,了解现代学生的特点,善于将实践操作用有效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学生层面

要想就业的时候笑着,那么平时就要哭着,就要付出比别人等多的努力。除了必须掌握学校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通过课外活动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必须要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1.参加二课技能和竞赛活动。基本上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方面的二课技能和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之间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和老师无法沟通的,从其他地方无法获取的知识,可能都会在这里找到盟友,一起学习、探讨、思考和解决。专业的竞赛是学生提高自我非常好的一个途径。竞赛的内容一般都比平时要深,要难,这有利于学生拔高,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竞赛也是一个锻炼自己胆量的平台,多参加,我们就会在以后陌生的场合下游刃有余。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计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培养和锻炼,所以学生应多参加一些如志愿者活动,演讲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营销活动等。

3.参加英语社团。今天是个国际化的大市场,不懂英语的人才终究不是人才,会被社会所淘汰,学校有专门聘请外教教授的英语角,学生可以去参加,慢慢培养的英语语境,此外学生应寻找一切机会去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锻炼英语听说能力。只有行动起来,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高职会计专业也才能越来越壮大。

参考文献

[1]陈磊,孙颖等.关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材选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3).

会计行业就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民办院校 会计专业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92-03

一、引言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风暴后的经济复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时下受通货膨胀、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高校的毕业人数将达到699万,再加上往年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人数更加庞大。可见,国内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近几年各高校都普遍开设会计专业,导致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出台,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广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社会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广西民办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

针对广西民办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笔者主要从就业评价、就业方向、就业机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便对当前广西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就业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评价

调查显示,就业单位对学校会计专业毕业学生总体评价较高,在调查的单位中,认为毕业生“良好,非常称职”的占93.04%,没有单位认为学校的会计毕业生“不称职”。认为学校的会计毕业生的工作态度“非常积极,工作认真负责”的占25.17%,“积极,安守本分工作”的占73.15%,这两种比例远远高于“不积极,工作散漫”的1.08%和“消极,工作得过且过”的0.6%。调查同时显示,认为学校的会计毕业生“基础扎实,胜任工作”的占78.25%,“基础不扎实,勉强胜任工作”的占21.60%,“基础不扎实,难以胜任工作”的占0.15%;认为学校的会计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占75.12%,“实践动手能力一般”的占23.16%,“实践动手能力差”的占1.28%。可见,就业单位普遍对学校的会计毕业生评价较高,但同时就业单位对会计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评价不容乐观。以上后两种数据表明,会计专业学生除了有十分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当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在手工账、电算化等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能力,以及自身的独立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会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相对集中

调查显示,目前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83%集中在企业,在金融机构的占8%,在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的不到总人数的2%,自主创业的只占1%。可见,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相对集中,就业门路比较狭窄。之所以存在这一情况,一是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比较大,学生选择的机会比较多;二是金融机构、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所要求的条件较高,很多学生根本达不到条件;三是社会公众对民办院校的会计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

(三)会计毕业生就业机会比较多

根据人才市场相关的资料,在会计人员的招聘中,广西70.23%的企业要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可,18.23%的企业要求具有专科以上的学历,11.54%的企业要求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从数据上看,广西会计方面对所需人才学历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另外,从市场调查分析来看,会计所需的人才在经验、学历、职业资格证书、团队协作、态度等方面,经验是排在第一的位置,主要是因为会计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要求动手操作能力非常强。在这方面,整个广西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实训还是比较突出,因此,民办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的机会就比较多。

三、广西民办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赋值描述分析

问卷调查对象为广西工程职业学院的会计毕业生和实习生,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到100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别给各影响因素赋值(影响很大为2分, 影响较大为1分, 影响一般为0分, 影响较小为-1分, 没有影响为-2分) , 并按照“Y5*2+Y4*1+Y3*0+Y2*( - 1) +Y1*( - 2) ”来计算各项影响因素的分值( Y5至 Y1分别表示选择影响很大、影响较大、影响一般、影响较小、没有影响的人数) ,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在影响民办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因素中,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能力、自信心、相关经验、所获证书、性别、教学实践、知识水平、学校知名度、会计人才需求量、工资待遇。对于民办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因素有着比较明显的特征。比如教学实践、学校知名度,在这两个因素中,教学实践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优势,而学校知名度却是劣势,这两个因素影响都很大,所以得分高。另如相关经验、所获证书、性别、知识水平、会计人才需求量这些因素却是会计这一行业的显著特征。当前,会计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门槛相当高的行业,一般单位提出的要求普遍是:有相关工作经验,持会计从业资格证或具有助理会计师以上职称,要求女生。这些要求导致以上因素普遍得分较高,相关性很明显。

(二)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的相关分析

如果把表1所有因素分别归类为四种主要因素,则排列的顺序为:个人因素、单位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同时,把四种因素对就业状况的影响程度各归类为以下三种情况:影响很大、影响一般、影响不大。另外,把就业状况也分为三大类:理想、一般、不理想。以个人因素为例,从中可以得出下面的调查统计表,如表2。

针对表2,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卡方检验的结果如下:

a.3单元格(33.3%) 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2.20。

从表3的分析可以看到,以上3种方法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003、0.003、0.000,小于通常给定值0.05或0.01,可以认为个人因素与就业状况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对于单位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同样可以按照类似的方法进行归类,并运用卡方分析方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都表明这三种因素与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都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从中表明,以上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广西民办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程度都有显著的特征。

四、提高广西民办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会计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应聘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更要求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对于这种状况,广西民办院校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水平的培养,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教育,改变师资、实习实训设备、教材以及长期以来传统会计教育形成的惯性思维,培养高级技能型和区域性应用型方面的人才。

(一)加强民办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优化会计培养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技能。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化的培养环境是关键。广西工程职业学院从建校开始就十分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训的新模式。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基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对民办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加强校企的合作,为会计学生建立新的环境,学生完全有机会融入企业的生产一线,真正体会企业财务的实务操作过程,为会计学生营造良好的“零距离”环境。

(二)抓住广西与东盟的发展机遇,培养区域性的会计人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出台,明确规定了广西人才需求结构。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深入以及广西和东盟合作的不断增加,广西区内的快速发展必将对人才产生巨大的需求。因此,广西民办院校应积极抓住这一机遇,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市场细化,培养出具有区域适应性的应用型实用性的人才。针对会计专业,广西民办院校应以广西本地的区域经济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适应广西经济发展需要的财会人才。另外,结合“中国―东盟”经济圈环境的优势,培养特色财会专业人才,因地制宜,突出本土地位优势,这样才能提高会计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会计学生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会计学生在注重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应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会计行业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行业,从事会计职业要不断地学习,作为一名会计学生,应尽早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校期间,应对会计工作岗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的放矢,订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信心、有动力地把该学的知识掌握好,注重平时的积累,这样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其次,要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针对自身的长处与短处,有目的有计划地扬长与补短,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拟定计划,勤于锻炼,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四)学校更应加强自身的建设,突出民办院校的特色

1.优化课程建设,进行会计教育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改革会计教学模式,适时修订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融入实践性的课程,以满足会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加强会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将职业技能认证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另外,加强教材方面的建设,应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精品课程,或者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编制出有特色、实用的高职高专教材。

2.加强师资建设,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民办院校最重要的就是师资建设,建立高质量的“双师型”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会计教师来说,这就意味着必须取得中级以上的职称,比如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同时,应加强会计教师的实践知识,鼓励教师到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或挂职,从而掌握会计一线岗位的实际情况,在专业能力上保持与会计一线岗位的零距离,以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3.加强会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实务处理和实践能力

以此同时,学校应加强会计实训教学,构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教学体系,将手工会计实训与电算化会计实训融为一体。另外,完善实训型的会计教材,编制一套完整的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的模拟实习资料,让学生真正融入会计实训模拟环境,提高会计学生实务处理和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鹿亚芹,李名威,张冬燕.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会计友,2009(5).

会计行业就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行业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和内容、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内容组成。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纲领,是战略定位,其他几方面内容都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近年来,针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从大的方面讲,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二是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合格的现代会计人才。从具体的培养战略看,叶晓玲(2011)总结了我国大学会计人才培养常见的三种定位,即:综合型大学会计学专业采用“宽口径、厚基础型”培养模式,财经类院校采用“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一般工科院校采用“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质量及目标看,周宏(2007)基于市场需求调查和会计人员职位能力要求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设计及杨政(2012)基于社会、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调查的会计人员能力需求认知以及其他调查研究,揭示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从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看,于国旺(2012)指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科条件、师资力量等自身因素,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优化办学资源,避免盲目求大求全,着重在某一特定行业有所突破,形成特色。针对不同的培养战略定位,学者们为不同类型的高校设计了各具特色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刘惠利(2007)提出的厚基础、重实践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巫绪芬(2012)提出的以分阶段能力培养和形成为重心的培养方案,以及叶晓玲(2011)提出的体现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等。总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信息加工技术的智能化,会计的角色正在逐步由信息的加工者向信息和经济行为的管理者和决策参与者转变。为适应这一要求,会计教育必须从以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向以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养成教育为主转变。为此不仅要改变培养方案,还要在培养方式、培养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做出重要变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教育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为适应新形势,会计教育界也在积极进行创新会计教育模式的探索,何玉润、李晓慧(2013)在深入考察了美国的会计教育模式后,提出了“以点播智慧为基础、以唤醒创新为核心,完善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等新观点。邵瑞庆、张维宾(2013)全面介绍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建设高质量良性运转的会计产学研一体化中心的新经验,指出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核心经验在于互利共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应该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方的高校的资源供给能力、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几方面统筹考虑。其中,市场需求是核心,是导向,主要由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内容组成。作为教育服务供给方主体的高校,应立足于经济发展对学生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在人力资源、学科、资金、社会等资源和能力方面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在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方面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作为受教育者和培养对象的学生来说,已经远远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受教育者,从教育投资学的观点来看,学生更应该被看作是教育投资的主体,其对应该接受何种教育、选择何种方式接受教育和选择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已拥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权。纵观目前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多着力于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对于高校资源能力和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对培养模式的内生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直接影响了各类高校对自身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和选择。本文基于这一视角,对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的选择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透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独特的办学资源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办学路径。

二、我国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资源能力的统计分析

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实现创新,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国内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办学资源现状,才能为进一步的创新培养模式把好脉、定好位,扬长避短。会计学专业的办学现状,从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办学层次等几方面入手较符合逻辑。本文从国内各高校公开的数据中搜集整理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资源与能力的相关数据,主要选取师资力量(人数、职称、学历)、办学规模(学生数量)、办学层次(博士、硕士)、专业细分度等方面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鉴于不是所有高校都会详细披露这些维度的数据,本文界定所有维度信息都齐全的高校才能进入样本库。同时为了便于横向比较,本文还选取了财经类院校和知名综合类高校作为对比样本。经过整理,本文建立的样本库包括47所二本以上设置了会计学专业的工科院校,其中“985”“211”高校12所,普通高校35所。对比库中包括财经类院校10所,国内知名综合类高校5所。相关数据信息整理如上表所示。在师资力量方面,工科院校在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教授占比方面,与财经类院校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工科院校中“985”“211”高校在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方面接近财经类院校,但职称结构中教授占比与财经类院校差距较大。在衡量师资力量是否充足方面,工科院校并不处于劣势,主要原因在于财经类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虽然教师数量不少,但学生规模较大,专业分工较细,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在办学层次方面,47所工科院校中具有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点的有2所,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的有34所,对比样本库中的10所财经类院校,8所有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点,10所全部都有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5所国内知名综合类高校全部都有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点和硕士点。即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办学层次与对比样本相比差距较大。在专业细分度方面,工科院校的专业细分度远远比不上财经类院校,并且工科院校的专业细分度主要与办学层次相关,与学生人数及教师人数的相关度不高。本科会计学专业一般有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审计、税务会计等方向。财经类院校由于本科生人数众多,在校生规模一般都在2000人左右,专业设置一般细分为3—5个方向,既有规模效应,又有细分培养。而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一般设置在本校经济管理学院之下,以一个系或者专业的形式办学,学生规模一般在几百人左右教师数量在10—30名之间。47所工科院校中,开设2个以上会计学专业方向的有18所,其中17所有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教师规模平均在20名左右。最为极端的是个别高校的学生有700余人,教师有20多名,竟然全部集中在会计学一个专业方向,培养压力及就业自我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准、培养方案缺乏特色。通过对国内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不论是办学层次高低、生源质量好坏、师资力量厚薄,均存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置等方面高度雷同的现象,并与财经类院校基本一致。这种雷同一方面客观反映了会计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各高校财务会计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内容相似,但会计明细核算及核算组织、财务管理无疑应具有行业特色),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各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办学定位及学生培养定位方面,未能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及资源特点实现差异化培养和在办学市场上的错位竞争。

(二)办学资源配置不足。因为自身能力及资源的限制,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一般是立足于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般认为,会计是一门国际商业语言,强调其共性,因此许多高校的办学者及就业单位认为工科院校没有必要设置会计学专业,办学者在办学实践中往往将其定位于工科院校核心学科专业的配套学科,在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上处于从属地位,从而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建设、教学和科研投入等竞争性资源方面存在配置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导致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教师成长等方面的恶性循环。

(三)办学质量普遍不高。工科院校一般都设置了经济管理学院或类似的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综合性学院,会计学专业则作为学院下面的一个系或者专业。在与本校其他专业的办学竞争中,因为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技术性,修读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比修读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学生人数要多,生师比也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导致会计学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现有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科研质量、教师层次难以有效提升,限制了细分专业设置、提升学科层次,培养方式粗放,学生整体培养层次不高,知识结构雷同,会计学专业办学水平普遍不高,造成学生培养结构的单一化和在就业市场上的同质化竞争和自我竞争。

(四)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由于办学特色不鲜明、同质化严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培养质量不高,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在国内甚至区域就业市场上普遍缺乏知名度,所办专业在用人单位缺乏认同度,直接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平台和就业层次不高,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也无法有效地为学校会计学专业持续发展积累高端校友资源,最终导致专业发展前景黯淡。

四、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资源特征分析

除受到供给与需求的决定性影响外,资源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源配置行为。高校的教育工作作为向社会提供的一项准公共产品,也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工科院校也有与其办学历史和类型相适应的独特的资源特征。

(一)行业资源特征及影响。从办学历史上来看,工科院校一般具有行业渊源和纽带,办学基础定位于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其核心主打专业往往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或地域特点,这些高校的专业特别是核心专业定位于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培养的学生行业就业率较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及科学研究着眼于解决行业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研究结果定位于行业引领或问题导向。教师通过面向行业的社会服务获取研究资金支持,建立或拓展成果应用空间,搭建学生实践就业平台。学校通过行业纽带、校友资源及相关资源整合行业和地方资源,为学校发展拓展资源空间,并直接为学生就业服务。

(二)师资队伍特征。配套性(支撑性)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定位决定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存在数量少、学历层次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人数少导致办学力量单薄,不能实现专业细分化培养。学历层次及职称结构不合理导致科学研究实力不强,重教学、轻科研倾向突出。师资及科研资源的约束导致学科层次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较多工科院校不具有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和博士点,对优秀本科生的培养缺乏目标性、连续性激励,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性不强。但受益于学校主打工科专业的行业影响,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行业社会实践,能够有效促进会计理论、管理理论与行业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引导教师注重会计理论与行业运用的有效结合,并为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平台。

(三)学生特征。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相比财经类院校的学生人数较少,但相对本校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生源质量因招收录取批次有很大差别。由于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门类无法细分以及高水平教师队伍组建困难,会计学专业学生接受高水平的综合性经济管理文化和理论熏陶的机会较少,但学生能够接受更多与本校背景相关的工学理论、实践及商务的熏陶,从而与本行业的技术特征、商业运作、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实践快速结合,降低学生融入实践的难度,缩短学生融入实践的进程。

五、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指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制定需要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等培养资源、生源质量等因素综合权衡进行拟定。培养目标是导向、是指南,既受制于高校培养资源的约束,又决定了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及后续培养资源配置等关键环节,因此必须仔细论证方能符合实际并有效指导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的来说,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推进特色型办学的大背景下,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抑数量重质量,坚持行业特色型办学,差异化人才培养,不断积累学科资源、提升办学层次”的办学思路,摈弃以往那种“小而全、资源分散、四面出击”式的办学思路。抑数量是因为对于公办高等教育来说,规模不是出路,品牌和质量才是立足之本。而且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有限的师资力量不足以支撑其多元化四面出击。坚持行业特色化办学是在遵循会计学专业办学规律的基础上重视行业实践及行业应用,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行业传统纽带,畅通就业渠道,又有利于加强会计实践,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拓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平台及学生实践平台,并通过社会咨询及相关服务集聚专业发展资金。行业是纽带,是基础,在此基础上的多元化才是有基础的,可靠的。在渠道畅通、数量控制、质量提升、师资提升、资金及人脉资源集聚的基础上,适度细分专业、创新培养方式、逐步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和办学层次提升才是最终出路。

六、工科院校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和优势

从会计的职能来看,会计首先是一套信息加工系统。从作为会计信息加工规则系统的财务会计来看,信息加工过程具有全球规则的统一性和客观性,这也是会计的立身之本。随着会计国际化趋同融合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基于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实力的局限性,要围绕国际化大做文章存在资源限制和提升难度。会计同时是一套管理和控制系统,除遵循专业的普遍规律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方向更具有实务性、行业性和创新性,因此依托行业管理特点,深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绩效评价等在行业中的应用,更具有现实可行性。深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有助于商业实践与会计财务理论的有效融合,持续跟踪和引导行业财务管理实践,树立行业财务管理标杆,搭建财务理论与实践运用的桥梁,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服务社会能力及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并服务于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及搭建就业平台。

七、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行业特色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专业设置与特色定位。会计学专业可以细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会计、资产评估等几个方向,工科院校究竟应设置多少个专业,主要是由就业市场需求、专业学生人数、学生细分培养需要、专业师资力量等因素决定的。其中师资力量方面主要应考虑数量、层次、研究方向、学缘结构等,教师数量越多、学缘结构及研究方向越多元、学历层次越丰富,专业细分的可行性就越强,专业细分的支撑力度就越大,这一点在上文的统计数据中得到了有力支撑。此外,学生数量、市场需求程度、培养目标定位也是专业细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数量越多、市场需求越旺盛和个性化、学生素质越高,对精细化培养的要求就越强烈。学生因素决定了教师资源配置因素,并反过来对学生细分培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主要体现为质量竞争、特色竞争、需求竞争、层次竞争,工科院校由于在培养力量上的局限性,不可能与财经类院校在就业市场上进行全方位竞争,只能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展开特色竞争,因此专业细分不宜过度,否则容易导致力量分散,使每一个专业的建设力量及培养力量摊薄,培养质量下滑,得不偿失。

(二)特色型培养方案设计。特色型学生培养必须以特色型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计作为支撑,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培养方案中必须精心平衡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实验课程、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与行业特色型课程之间在课程门数、学分数之间的比例分布关系,按照精简必修课程比重、增加限选课程及特色课程比重、增加实践实验课程比重进行设计。必修课程数量少一些,会增加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必修课程中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应该适当,公共课程中除政治类课程外,数学外语类基础课程设置的多少,与高校学生的层次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基础好、培养层次较高的高校,增加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夯实基础、增强持续发展后劲,乃至学生考研及工作后发展方向的转换都十分有好处;对于学生基础一般、以培养应用型层次人才为导向的高校,夯实学生的会计学专业基础,适度增加其对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则更为重要。降低必修课程的数量并不等于降低学习要求,精简必修课程的数量及学分后,夯实教学质量尤为重要,体现在强化教学内容设计、案例设计、实验环节设计、作业及考试要求等方面。此外,对必修课程教师的要求应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比如职称、学历、教学水平等方面,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腾出空间的同时,不降低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在今后工作中的基本生存能力。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达到知识精细化到手、专业能力精细化到位,完成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搭建及基本专业能力的搭建。增加限选及特色课程的比重,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学分,限选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增强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特色能力,即让学生查漏补缺,发展某些特殊专业能力,或在某些方面深化专项能力。因此限选课程的设置及目标在于深入补充某些侧面知识、技能或者深化某些特殊知识和技能。增加限选课程的比重,一是增加学分及课时的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及满足培养特殊能力的需求。二是增加门类设置,以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而且增加门类设置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限选课程群。三是可以解决新专业设置因上级部门审批限制难以达成而暂时过渡性满足学生多元化培养实践的需要。限选课程及特色课程的多样化设置,教学质量必须依靠高质量、多元化的师资力量予以保证,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支持发展跨专业选课和跨学校选课的自由度,实现优势教师资源及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显得十分必要。实践实验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实验课程的课时及学分十分重要,并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

(三)特色型课程群建设。培养行业特色型人才,必须紧密结合行业经营管理的特点,认真设计行业特色课程群。可以在限选课程模块设计两至三门反映行业产品技术特征、业务经营管理及商务运作模式方面的课程,便于学生了解行业环境及业务特点。同时设计一至两门综合反映行业会计核算、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收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了解行业会计核算及组织的特点、行业成本管理的方法及重点、行业企业预算及投融资管理的模式、行业企业税收管理的重点及税收筹划的方法等,在校期间学生就能对行业会计实务问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可以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缩短学生进入行业后的适应期。如果学生人数较多,一个行业不足以吸纳所有学生就业,可以围绕本校学生就业的几个主行业渠道设计一个以上的特色课程群,便于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及学业规划进行课程规划和选择。由于工科院校师资力量的约束,这类特色课程群数量不宜超过三个。

(四)特色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特色型课程需要建设特色型师资队伍,要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都较强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由于观念、习惯、能力的约束及高校激励措施的欠缺,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偏理论轻实务,许多教师不愿意耗费太多的时间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去锻炼自己,既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去解决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的能力,也缺乏动力和意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实务工作中去提升和更新理论。动手能力较差的教师自然无法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加之会计和财务管理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会计理论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理论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较差。因此,要建设一支特色型“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应积极采取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战略,鼓励教师脱产或在职学习进修、全薪挂职锻炼、科研学术休假,鼓励教师创新创业,采取加强横向科研成果奖励、职称评定倾斜等方式对教师进行激励,鼓励教师积极承接企业横向项目、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撰写实践实验教材或理论与实践兼具的专著。与此同时,积极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将行业企业中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深厚管理实践功底的财务管理专家引进高校,充实师资队伍。只有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特色型教师队伍,才能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五)紧盯行业财务管理实践需求的服务能力培养及搭建实践就业基地。要培养一支具有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工科院校应努力为教师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教师及其团队更应该主动出击、积极响应行业企业在行业会计信息系统、行业财务战略制定及并购重组、行业投融资管理、行业全面预算管理、行业成本精细化管理、行业财务管理诊断、行业税务管理及纳税筹划、行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行业流程重组及优化等方面的需求,展开管理咨询服务,为企业规范管理、管理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价值创造空间等服务,为行业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结构创新提供培训服务。通过持续的互利合作,致力于建立共赢互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进一步探索双方建立会计学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和合作的空间,探索双方建立人才实习实验基地的可行性,并利用横向合作项目锻炼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六)立足行业特色,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及学生培养层次。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及培养层次的提升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十分关键,而这需要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的双重积累。科学研究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二者对于高校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都十分重要。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师数量较少,研究方向必须有效凝练,研究力量必须有效配置,根据教师的能力及研究兴趣,可以选择2—3个理论研究方向,配置部分教师着力于进行理论性研究,其余教师从事以行业应用性为主的研究,两翼齐飞,互为支撑。理论性研究教师团队有责任为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教师团队提供方法论支撑,后者有责任为前者提供研究资金支持。对于研究实力较弱的教师,应更多地承担基础教学工作,对于创新型课程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更多地配置给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教师,对于部分市场开拓意识、意愿及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承接更多的横向项目和应用服务性、开发性研究。教师之间的分工,目的在于各取所长、通力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在积累研究成果的同时积累研究及培养资金,尽快提升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及培养层次。这不仅需要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各取所长、通力合作,更需要在团队建设中理顺和平衡团队成员在科研合作、职称评审、利益分配等多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各自发挥专长,在专业建设和提升的同时,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总之,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立足于现有学校资源特点,充分扬长避短,坚持行业特色化办学,快速集聚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才能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叶晓玲.论工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2).

[2]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04).

[3]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01).

[4]于国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商业会计,2012,(02).

[5]刘惠利.新升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07,(07).

[6]巫绪芬,魏朱宝,李道芳.能力本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02).

[7]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04).

[8]邵瑞庆,张维宾.会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3,(06).

会计行业就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会计毕业生就业;会计教学体系;模块化教学

一、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种类型的实体经济不断涌现,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据中国财会网数据显示,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才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全国工商联2012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式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9月,全国注册私营企业已达到1059.8万家,同比增长12.6%。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可增加100万家,如果按每个新增企业需要1-2名会计人员来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120万-200万会计从业人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类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等逐渐壮大发展,会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增加,会计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就业前景乐观。

同时经过调查发现,由于民营企业占大半江山,在用人上逐步趋于理智,对学历要求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业对大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由此可见,市场对职业院校的会计人才需求处于上升趋势。

二、技师学院会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与社会对会计毕业生需求相矛盾的,会计毕业生只有小部分在毕业后一年内找到与会计对口的相关职位,其余的从事了其他行业。

下面就我市选取了近20家企业作为调研单位。调研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及电话访问等形式,了解企业的现状、会计岗位的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

调研的对象主要是2008级、2009级会计毕业生,调查行业有:事业单位、企业会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

技师学院中高职会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据调查,在企业适应于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出纳、记账会计、稽核、成本会计、审计、税收、仓储。虽然技师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整体形式比较乐观,但是会计专业毕业生找到财会岗位的只有40%左右,其余的毕业生则选择了从事销售、客服等专业性不强的岗位。特别是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三、会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社会需求矛盾分析

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出现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受青睐的困境,基于此矛盾,通过对企业和会计毕业生的走访和交流,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应届生职业岗位定位不明确

在专才教育的导向下,许多学生在学校中重视的是理论学习和会计专业技术的训练,没有完善的职业规划,因而到了工作岗位上“我能做什么”不清楚,致使在工作中的盲目性,缺乏主动性。同时,由于刚开始担任出纳或会计一职,对业务的操作及熟练度存在一定的弱势,难免会产生浮躁心理。因此,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时间。

2.应届生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就业必备能力不足

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招聘会计人员都要求2年-3年的工作经验,单位更看中的是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和经验。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也就是实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求会做。能够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税务申报等,熟练掌握财务、防伪税控软件等软件。计算机操作熟练。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与这些要求相反的是,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实际会计从业经验。因此,缺乏工作经验是会计毕业生的“软肋”。

3.应届生受会计证书的约束

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要求应聘者取得与工作业务相关的证书,如计算机证书、英语证书、会计相关证书,特别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从事会计岗位的必备条件。由于技师学院主要培养的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侧重于理论及实践教学,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采取的是自愿原则,这也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未取得相关证书,成为就业的又一道门槛。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教学体系

通过对社会市场需求对会计毕业生的反馈和要求来看,影响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因而,要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确定人才培

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模块化教学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过硬,同时要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主动学习,善于思考,成为有潜质、有全局观的实务型的财务岗位人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位培养目标:

(1)重认知,懂业务。让学生对所学感兴趣,先要让他们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流程。续而才能掌握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流程及业务决策,并结合岗位要求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进行内部整合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提高业务解读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经营的经济活动分析解读财务相关业务,从财务角度对经营活动进行记录和监督;

(2)强素质、善沟通。专业技能在求职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具有全局观、会工作、会思考、善合作的未来职业人。

(3)会核算、熟软件。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核算能力,能够从业务需求角度设置核算体系,熟知每类业务的记账分录和核算处理流程,并根据业务需求出具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工具管理的能力,熟练操作erp管理软件、办公软件进行业务处理和管理;

(4)能应用、会创新。能灵活的运用所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提高。

为了实现基于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通过模块教学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模块化教学主要由职业素养模块、理论教学模块、会计专业技能模块、实践能力模块、综合应用模块等组成。

模块化教学主要针对社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进行组合。通过职业素养模块、理论基础、基本技能模块为基础.向上拓展而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综合应用与实践模块紧密结合实际,由校内实训和企业进行合作方式完成,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参加岗位实战。并结合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进行考核。此外,还可以进行课程的拆分与整合,与不同模块相结合,不断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熟练运用技能奠定基础。

2.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应用能力不强、创新意识淡薄。因此,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基于就业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按照“厚基础、重实践、强素质”的要求,全面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双高”型会计人才。通过会计单项实训和课程综合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创新实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之目的。

3.教学与考证相结合,增加就业筹码

学校除了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会计技能培训。同时应安排相应的课程组织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毕竟用人单位在招会计人才的首要条件是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很多学生因在应聘时还未取得,被安排做仓库保管员或收银员。现在江苏省会计证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学校可以从第三学期开始组织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学习和考试,直至毕业时有6次-7次的考试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毕业前能取得该证书,为就业增加筹码,这样会计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时候平台就能够更为广阔了。

五、结束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教学体系的构建能为技师学院的学生在就业中提高技能,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同时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建议,应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渠道地接触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书本上,各种报纸、杂志、互联网也能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为日后走入社会增强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幼红.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教学[j].人文教育,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