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的商业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群营销的商业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群营销的商业模式

社群营销的商业模式范文1

这里的“平台”指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应用平台,也包括对于营销决策者来讲,某个维度上可以整合使用的资源集合。2015年移动营销的主战场,主要是围绕着这5个主要的平台展开的:

1、新浪微博

作为常年来的新浪微博坚定的看好者(参看过去三年的文章,即便在新浪微博被看衰压力最大的14年底15年初),我继续坚持看好。2015年新浪微博也终于日活超越1亿用户,用持续三年的活跃度和营收增长,终于换来了主流商业媒体和部分一线客户的一些重新认可。

我持续看好微博的原因非常简单:1)在创造内容的门槛、内容的流动性和内容的丰富程度上,目前没有任何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接近新浪微博;2)新浪微博平台事实上是数据开放度、标签数据丰富度和深度使用能力中国最好的平台,在这方面远远领先微信,充分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当其他大大小小的平台还在因为对开放的无知和恐惧,而在数据开放和商业化探索上踯躅前行的时候,新浪微博商业化的层次和深度已经遥遥领先,这使得新浪微博事实上在扮演孵化新的垂直的社交平台的角色:秒拍、小咖秀、粉丝通、WAX等一系列创新使得新浪微博的战略价值和竞争力会继续持续下去相当一段时间。

另一个新浪微博的价值表现,是新浪微博的信息流与数据定向能力的广告转化能力,从客户类型和平均转化效果上来看,都可以毋庸置疑的排在几个平台之首。我这几年遇到“新浪微博黑”的人都会这么解释:你可以不相信活跃度数据,你可以以你身边的人的使用习惯为判断依据,但是你要理解,广告主的增长和持续投放的数据是客观的。没人不尊重自己的预算,你可以怀疑平台,但是不要怀疑同行的智商。

2、微信平台

2015年微信平台整体上在培养内容生态和企业号上下了不少功夫,一方面是直接促成了内容创业的一个风潮,另一方面也显现了对B2B市场的想象力和企图心。但是我觉得,微信在支撑营销的体系构建上显得投入不足。

朋友圈广告从年初的数百万起投,到此时的5万自助起投,的确提升了客户数量。但是在广告频率、广告展现形式的控制上,很难满足广告主持续性的营销需求。从数据定向能力和数据开放能力的角度来看,情况就更加让人失望了。所有的数据挖掘加工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黑箱,只能看到结果,没有任何能够给企业主使用他们对消费者行为理解的洞察、甚至是自有数据结合的空间。

广点通在微信生态里的广告形式基本一年没有任何变化。整体作为广告平台来说,创新的价值挖掘略显不足,当然这可能符合微信团队自身对于营销价值的态度,但是从微信平台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重要性来看,这方面的滞后的确令人遗憾。并且对标Facebook的发展来看,我个人不觉得广告和营销价值是微信可以长期忽略的商业模式。

当然整体上微信服务号生态中还是产生了大量的创新空间,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微信现在是中国到达率和打开率最高的数字渠道,和传统CRM的结合在2015年呈现了压倒性的趋势。时趣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把CRM的自动化营销和管理与微信进行了深度的整合,整合之后带来的价值也是惊人的,深度整合会带来大量的IT工作,需要专业化的软件平台作为基础。时趣2015年在微信渠道上投入资源最大的客户,实际支出过千万元人民币,但是实现了有效的对百万规模消费者的自动化、个性化和数据化的管理,推动了企业商业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实现和转型。

3、Hero APP广告资源

除了微博和微信之外,今日头条、陌陌等垂直平台,也在2015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广告投放体系,然而广告主目前更看重的这些Hero APP的所谓Hero资源,包括各种开机画面、主要广告banner。这些资源基本按天售卖,品牌广告主因为其资源的确定性和覆盖量,投入了大量预算。

4、移动DSP

移动DSP是2015年资本追逐的热点,程序化购买的确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广告投放平台。目前的挑战是移动DSP接入的流量质量并不令人满意,数据定向能力实现难度也颇大。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依然看好。

5、从Banner到原生的移动广告联盟

其实在2015年移动广告联盟还在持续的进化,过去以“Banner+长尾流量”的打法,已经逐步被市场认知为移动广告的初级形态,更高级的形态是“信息流原生广告+头部/腰部媒体”的新兴移动广告联盟。当优质资源不愿意进入RTB交易所时,各种网络联盟和延展变形的私有交易会在2016年更加受到广告主的青睐。

今天当我们在说“移动营销”的时候,以上是我认为必须要考虑的5个特别的“移动平台”。当然,像视频、搜索、电商,也都是移动端上流量巨大的平台,但是,因为这几个平台的营销逻辑其实和PC上的逻辑一脉相承,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不把它们算成“移动平台”。另外,一批以社交账户的流量分发为商业模式的公司,也其实是不可忽视的营销资源渠道,但是因为资源雷同、交易难以实现标准化和程序化,暂时我觉得还很难说哪家已经能够成为平台的代表或者必须选择的渠道。最后,应用商店作为APP营销的重要渠道,毋庸置疑。但是因为服务客户类型单一,因此也不列为平台性的移动营销资源。移动流量模式之变

除了购买硬广之外,移动营销的魅力在于获取低成本流量的模式一直在不停的进行创新,这部分的探索往往会带来现象级的成功和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焦点。

移动上的流量在哪?或者说,花钱少、产出大的流量在哪?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营销者感兴趣的,也是各种创新型的媒体、创业公司所日夜思考的。在我看来,2015移动环境中的创新流量来源,有以下三种:

1、情绪/热点流量

所谓情绪或热点流量,指的是当社交网络上,一件事情或者其所代表的情绪,在传播量达到一个临界值时,会进一步放大成为一个流量黑洞,形成刷屏效应,席卷所有人的注意力,最终自动形成巨大的阅读量、转发量和讨论量。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排行榜。这个榜已经半商业化了,它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一个参与基础不差的话题,一旦上榜,会持续产生更大的自传播效应。因此,对于一些热点性极强的商品,比如说电影、电视、游戏等,抓住这个效应获取更大规模的流量,事半功倍。

另一个例子就是,每过一段时间,各种社会性热点就会形成巨大的流量,比方说开普勒星的发现、AlphaGo的胜利、某一个节日的到来,然后各大品牌就开始出相关“追热点”的内容,然后就有各种营销人或互联网人士出来鄙视这种抓热点的行为,因为的确有些热点抓的比较生硬,大家集中看的多了,也有审美疲劳。

然而,我专门用我们服务客户的数据,去做了一些定量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线的营销人员并不完全是因为愚蠢老板的,才去做抓热点这么无聊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的确在工作中发现,热点所产生的流量效应,使得大部分抓热点的内容,能够获得相应的情绪/热点流量效应,阅读数和互动数的确好于平时普通的内容。

元宵节潘婷“汤圆”海报

然而,如何不断的成功产出能够“劫持”热点或情绪流量的内容,其实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即便市场上创意最强的内容团队,实际“薅热点的羊毛”的成功率,也低于50%,宛如在黑夜中射箭,运气是更重要的成分。

2、优质内容与IP流量

营销管理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是成功的确定性,否则天天让CMO提心吊胆,烧香拜佛总不是事。因此,2015年营销实践的智慧,使得IP结合的营销,成为了更加有钱的营销主更加青睐的一种获取移动流量的方式。

什么是IP结合的营销?简单说,就是利用一些已经有证据证明、自带流量的内容,来进行整合性的营销。这样的营销方式,只要选择内容的方向性不出大的问题,营销主就有较大的确定性享受到IP内容本身所带来的流量,行业内昵称“自来水”。

这就是为什么微信上的自媒体创业突然出现了一个火爆现象背后的原因:IP创造的成本门槛因为社交媒体信息流动效率的提升大大下降,变现周期又因为移动流量需求的旺盛大大变短。以时趣2015年的部分业务数据来看,优质的微信订阅号植入广告,价格持续走高,因为内容本身供不应求,一条内容植入上10万、20万价格的订阅号越来越多。当然,这些公众号中的生命周期也未必会持续很长,我们一年在公众号广告的投放规模超过3000万,如果看上下半年的公众号投放列表,会发现名单的变化相当之大。

IP本身的营销,由于IP价值的提升,也变成了一个2015年有趣的现象。IP的成功已经不仅仅是原来的大明星-大投入-大宣传就一定能够保证的了。时趣作为《太子妃升职记》背后的营销大脑,深深的体会到新环境下的IP要成功,风险和复杂度的确也比之前的IP营销更大,需要有细致的分析规划和实时的策略优化,再加上一定的运气,才能够取得成功,然后才能享受到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

3、最重要的媒体是人!

终于要写到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了,2015年,移动营销的核心本质,更加清晰的显露在了商业世界的面前:创意、内容当然是流量附着的重要载体,然而,真正规模巨大、确定性高、潜力最大的媒体,是与品牌相关的每个人身上的流量。

运营人的流量,现在市场上有三个方法,分别是:

1)微商

毋庸置疑,最先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流量创新,实现了巨大商业价值变现的人,是微商。当然,其中很多微商游走在许多灰色的商业地带:二级分销和传销、劣质产品和夸大宣传、商铺货与洗脑……随着消费者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第一批粗暴的收智商税的打法已经慢慢失效了。但是在2015年年底,中粮、蒙牛等大品牌的一些销售公司开始入场,又给这个模式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微商模式的创新性在于,的确找到了一种变现个人流量的方式和方法。第一批微商的成功,很大原因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朋友圈流量获取变现。然而它的局限性也在此:把人当货架,和正常人在社交中的人格需求,有巨大的冲突。急功近利的微商难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2)社群

社群在2015年成了一个热门词汇,从品牌、到自媒体、到网红,人人都在谈社群,人人都看到了社群一旦形成的价值。

简单说,社群的价值是在于,给一个商业模式安上一个自带流量的发动机,这个发动机的价值就在于能够解决:1)商业模式的流量需求,2)还可以不断的增加流量规模,匹配商业模式的升级。

难点当然是在于社群如何能够建设起来,特别是社群的建设还需要和商业模式本身完美匹配,变成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形成一个整体的正向循环。目前成功的社群,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依靠强内容,把高质量内容当成一种服务,来吸引和维持社群的规模,同时带动内容相关的周边产品的销售;另一种是依靠个人化的价值观,通过价值观的影响力,聚集同好人群,形成销售驱动。最牛的当然是两者兼备的社群,所以说“网红会写作,谁也挡不住”。

3)Social CRM

微商和社群,也许代表着一部分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但是对于巨大的传统商业存量来说,这两种营销模式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还是太大,但是核心思路是对的:如何找到一种新的组织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愿意将自己的自媒体流量贡献出来,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营销目标。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思路是分享经济在营销领域的一个重大机遇:当移动互联网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流量的拥有者,这个社会需要一个有效的平台,能够把每个人的流量和企业的需求完美的匹配起来,这种匹配不仅仅只是流量规模和价格的匹配,还包括精准性、流量质量、品牌价值和社交价值的匹配,以及能形成符合各方利益的复杂的价值交换机制。

应该说,在SCRM的领域,时趣几乎是概念的提出者和定义者(关于SCRM的基础介绍,可在历史消息中查看此文《SCRM到底是个什么鬼》),在经过几年的业务实践和产品成熟之后,我在这里简单讲讲时趣的SCRM-波纹管理方法论。

首先,时趣的波纹SCRM的核心理念,是企业和人群的关系不再按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划分,而应该按照企业和人群之间的社交关系动力和人群的社交影响力来划分。

时趣波纹关系图

其次,不同社交关系动力维度上的人,运营的方法是非常不同的。员工或者企业利益相关方,需要内容运营方向更偏重于企业的品牌建设,能够把企业的价值与他们的社交货币价值紧密结合。企业的KOL影响力大,有更强的利益分享的需求。普通消费者的运营,粘性的保持和权益不断的更新是运营的重点。

最后,SCRM的运营高度依赖软件,才能实现大规模的自动化,和基于数据分析的不断优化,以及应对各种强大的作弊行为。

时趣自己作为一家B2B的企业,使用了员工版SCRM并开始运营后,取得了显著的ROI。在移动端上获取的高质量点击单价仅为搜索引擎单价的20%,销售线索成本下降为之前的10%,微信文章阅读数和粉丝增长都有显著的提升。

在过去,CRM仅仅是部分行业在营销上的一种防御性的营销方法,而在移动社交时代,SCRM将会成为80%的企业必须具备的一个攻击性为主,兼具防御性的营销方式。某种程度上,没有SCRM体系的移动营销,其实还只是停留在非常表面的状态。营销管理者之变

这是营销管理者最好的时代,也是营销管理者最坏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营销管理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CEO所重视,CEO们也越来越没法用一种“其实我比你还懂”的口吻和心态与CMO进行对话。

这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变化实在太快,营销管理这个岗位前所未有的变成了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和探索的岗位。去年非常成功的方法,今年未必可行,别人成功的秘密,你未必可以照搬。

在我看来,营销管理工作所需要营销组织的能力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广告采购——创意内容——技术驱动的运营。

在最早,广告采购的能力是最关键的能力,买到性价比高的媒介资源,营销的胜算就有了80%,只要能成为标王,营销成绩基本上已经不会有太大的意外。

而后创意时代来临,big idea成为了CMO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个idea不够big。我们要bigger and bigger。

再然后CMO们突然发现,其实一个idea很big,又如何呢?在社交媒体上,没有一个热点能火过一个月,能有几天的热度就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关键是要有一整套内容创造的能力和体系,才能去喂饱社交媒体上的注意力的黑洞。

到2015年,另一个重要的趋势在慢慢变得明显:内容其实也不是最重要的,更多CMO意识到其实最缺的能力还是整套的营销运营能力。

社群营销的商业模式范文2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日趋成熟,社交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巅峰,社群经济的概念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诸多媒体给社群经济做了大量解释,然而总结下来无非以下三点。第一,通过有价值的内容引起拥护者的共鸣。第二,通过共鸣者的集结形成高度活化的社群。第三,通过社交网络的属性放大社群的影响力进而产业商业价值。

通过对比古代商业模式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这三点在古代商业社会中就已经存在,社群经济事实上是商业社会对过度营销和炒作的一次反思,是以诚信商誉为基础的对商业本源的一次回归。在经过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商界精英终于醒悟了过度营销对于商誉的重大伤害。

由此可见,社群电商的概念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它只是一次回归原点的商业新征途罢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社群电商都不会成为大的电商模式,但能变成一个很好的推广渠道,一个健康商业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筹码。

社群电商出现,非偶然也

纵观目前的PC电商环境,虽然阿里巴巴还是稳坐老大的位置,但随着唯品会与京东等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冲击了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尤其是京东。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5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的份额达到58.6%,而京东商城也从去年同期的19.2%攀升至22.8%。

除了日益激烈的平台竞争环境,平台内的商家本身也在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一些中小卖家,本身有一些优质的产品,却无法在PC电商平台卖出好价钱。所以,最终微商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我今天所说的微商,并不是刷屏式的微商―这种微商,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是不会做生意的表现,最终也不会成功。能够做成功的,只有在经历了淘宝的艰难困苦,转而寻求更好的宣传渠道和推广媒介的电商人。

如果你一直在关注微信电商,或许对“社群经济”有一些了解。在笔者眼里,“社群经济”算是开创了社群化的先河,也带头做了社群电商。从那之后,社群电商逐渐兴起,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已经把社群电商玩得很“溜”了。由此可见,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社群化的出现是必然的。

微商,社群电商的“初体验”

在社交网络蓬勃发展的最初,一群社交网络的活跃分子玩出了自己的影响力,偶然间用自己的影响力获得了变现,这就是微商的最早来源。

最初的微商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可以简单的归结于社交网络的红利,我们更多的需要看到他们在这之前所付出的时间和情感成本,这些都是无数个日日夜夜浸泡社区所置换回来的无形资产。微商的爆发只是最后收成的表像。

虽然微商和淘宝的入会门槛几乎是差不多的,但微商更加功利,会通过各种方式去逼迫下线压货。而压货造成就的经济紧张感促使了下线也加入了的招募当中,从而使得依靠信任经济的微商逐渐向逐利的“奸商”偏移。然而微商最大的败笔在于没有打造自营流量中心的能力,这也是其最终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社群电商,未来该怎么玩儿?

在这里,笔者用了一个“玩”字来代替传统电商中的运营推广。我们看到了《微信》使用者所用到的功能,除了社交聊天就是生活服务。既然主要功能是社交聊天,基本就断定了大家是在“玩”《微信》,是一种比较娱乐的方式。

所以,社群电商的关键就是娱乐。这个娱乐,不是表面的娱乐。而是拥有以下4点属性:第一,优质的内容或产品,即能够给整个社群成员带来好处的东西,它可以是内容,比如学习交流的经验分享,可以是质优价廉的产品。第二,良好有趣的互动。这个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是激起群友持续保持激情的重要因素。第三,通过互动,培养群友对群主认同,对产品的价值转化。第四,通过前面的培养,让客户主动的分享好的产品,让口碑成为宣传的重要渠道。

目前很多“小而美”的品牌,都是以这个思路在运营的。对于网上的一些小卖家,尤其是以农特产品等比较有地域特色,比较有个性创意的产品来说,社群电商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通过社群化的运营思维,可以积累一批原始粉丝,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社群营销的商业模式范文3

创新思维可以分成两类。

一是“破坏性创新”或者“颠覆式创新”的思维方式。我们讲创新,多数时候讲的还是科技的进步。哈佛教授克里斯坦森在1997年写过一本书叫《创新者的窘境》,在这本书中,创新不再等同于科技进步,而是用不同的方法来做事情。克里斯坦森把创新叫disruptive innova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破坏性创新”或者“颠覆性创新”,意思是,与其和巨头正面作战,比他们做得更好,不如跟他们走完全不同的道路。比如大家都在追求产品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全面的时候,做一个更简单、更方便、更便宜的东西,就是一种创新。

克里斯坦森把过去大家认为的基于技术进步和发明创造的创新完全抛开了,反而用一种看起来不是那么前沿的方式来定义创新。

在技术进步的方向上竞争,大公司很容易取得成功,但用更简单、更便宜的方式做事情,大公司反而容易输给小公司。技术进步的步伐一定会超过市场需要的步伐,小公司、创业公司在这种创新方面具有极大的机会。

克里斯坦森有个核心观点叫低端市场,当任何一种产品的性能过度供应的时候,把过于复杂的功能简单化,从低端做起,反而容易成功。华为就是典型的低端市场进入者,在县城、在学校里一步步发展起来,最终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伟大公司。

二是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中国企业大概可以分成三代,第一代做传统行业,出了很多本土的企业家;第二代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从2008年以后,出现了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相结合的机会。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传统工业并存的时代。

我们会发现,企业在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工业时代是由上而下的层级式的管理,今天,由于有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信息的流转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都成了自媒体。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形式的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已经过时了,出现了很多“去中心化”“扁平化”“小团队化”的组织形式,以便能快速反映市场的变化。比如小米的“三层管理机制”,其实在很多新创的企业里,这种方式已经不新鲜了。工业时代大家讲基业常青,现在连组织都不存在了,何谈基业常青呢?

社群营销的商业模式范文4

在2015年,“社群营销”成为了年度热词之一,敏感的人会注意到,在“罗辑思维”“正和岛”这样名声在外的社群后面,还有一个叫“蓝莓会”的社群进入了“新媒体指数”(现在已经更名为“清博指数”)统计里的“年度十大社群”名单,一个名为陈特军的80后,正是它的发起人。

随着5月20日“蓝莓会”APP的正式上线,这个灵感源于王家卫电影片名的“社群”,经过一年时间的几何级发展,将中国营销传播领域推进到裂变式创新的前夜。

逆袭的士兵

在春节后全身心投入做“蓝莓会”之前,陈特军的最后一个职业身份是汤臣倍健公共事务中心总监,不折不扣的营销、公关行业的翘楚。

快消品领域是中国营销人才的黄埔军校,但与这个行业里大多数专业出身、有着光鲜学历的精英不同,陈特军的职业成长经历很特别,他以一个退伍士兵的身份在十几年前进入销售行业,然后靠着军人的执行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完成了从销售到公关的职业路径,成为了营销界的精英。

最初刚从部队转业、在战友家属家开办的日化企业里做销售的陈特军是迷茫的,在职场新人阶段,没有人指点,他与所有的同龄人一样不得其法,无论是在上海还是西安,他要想方设法绕过保安,找到每家酒店的采购部、工程部,见到那些可能会购买他产品的人。

这段日子后来被他笑称为“保安大作战”。后来加入雀巢,经过正规的销售培训,他才算是正经进入了销售界的门。年轻销售员被客户“撅”是常态,很多人因为自尊受挫,往往一天完成30个客户端拜访任务就收了工。他则“不怕失败”,骑着自行车一天要拜访70个以上的客户,培训后别人很少记在心上的各种拜访步骤,他会严格执行。

勤奋与执行力让条件不被领导看好的他脱颖而出,最后统计业绩,他一人的销售额是同期培训的另外7个人之和。

收获了信心之后,陈特军通过了伊利在西安几百取一的“海选”,成为了伊利陕西分公司的销售代表。冰淇淋的运送常在夜晚,陈特军跟着卡车一起,跑遍了渭南地区的大小客户,与工人一起搬箱子,然后用袋子收货款。

真正玩命一路飙进的人生阶段,是在陈特军成为华南四省的大区负责人之后。一年的时间里,他组建团队,发展了几十个商,收购了几家工厂,把销售业绩从零做到一个亿。最忙的时候,他一个星期坐车走了8个城市。

不过斐然的业绩的代价是身体的透支,因为天天接手机说话不停,他开始神经衰弱,听见手机铃响就会条件反神过来。一只耳鸣去看医生,医生说,你就是接手机太多了,两个耳朵换着听吧,最好一天电话别超过3个小时。

风口的梦想

因为身体,陈特军又一次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转型,他调任伊利北京总部市场部负责全国行销,短短一年时间,就完成从销售到市场的转型。但与在西安时一样,当别人将他看作伊利又一颗职场新星时,他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南下广州,因为他觉得温润的广州更让自己有归属感。

他选择了立白集团作为自己职业新的起点,负责的奥运营销、品类管理和公关传播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口碑。3年之后,跟汤臣倍健的董事长梁允超一番坦诚长谈之后,陈特军决定再对职业生涯进行一次挑战,到上市前夕的汤臣倍健做公共事务部总监――在中国保健品行业的营销和公关如同钢丝行走,很多企业都毁誉参半。

梁允超诚信为本的底线让陈特军有底气。在汤臣倍健的5年里,他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大公关”体系,除了传统的品牌营销、信息传播、危机处理,还将危机监测、企业社会责任、打造健康企业文化等一系列企业公关新理念注入到工作中去。在他看来,一个企业的公关本质上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如果企业文化里的有毒元素放任不除,那么最后这些问题必然会体现在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

这套做法让陈特军成为公关界名声响亮的人物,中大、清华、北师大的MBA讲堂开始邀请他讲课。陈特军发现,营销界学院派和实战派的各自为战,让中国的营销行业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急速变革的媒体变革时,总是感到紧张和孤独。

2012年,他在微信里建了一个群,将工作里营销、公关、媒体的朋友店都拉进了群里,大家互相认识、彼此扶持,进行资源对接:媒体的要找新闻,企业和公关则要互相找资源和传播平台。后来朋友们在北京后海把酒言欢,都建议陈特军把“朋友圈”再扩大。两年之后,这些微信群变成了20个,人数从几十变成了5000,全是营销大咖,微信公号粉丝超过了30万,类似企业家圈子的“正和岛”,这里成为了营销圈影响力最大的社群,“蓝莓会”由此成立。

在社群方面,其在香港成立了非营利组织“蓝莓亚洲营销协会”,国内所有的公关品牌营销人都可以申请成为会员;另一边,通过成立蓝莓会公司,打造两微一端平台,构建蓝莓会的商业生态。

当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社群营销”成了新的风口,围绕营销行业从业者这个群体,能不能做点什么?这个想法开始频频出现在陈特军脑海。因为作为一个过来人,用16年时间才走到今天的他深深明白,对于想做好工作的营销人,社交、学习、人脉都是刚需。传统模式下,刚入行的新人都是通过线下寻找机会,花费的时间成本难以计算。

他开始琢磨丁香医生和辣妈帮的模式,想把营销人也集结在一个平台里玩,打通企业、媒体、创意伙伴三方资源,为更多营销人创造价值,“友情比商业更重要”。大家都怂恿他做一个“蓝莓会APP”,于是就有了他给我们展示的手机APP界面:“荟读”,提供大咖专访及案例分享等内容;“帮吧”,解决招商、招标、招人等问题;“资源”,实现找记者、找媒介、找创意、找数据等需求。

社群营销的商业模式范文5

江苏汇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互联网品牌“云学堂”自创立以来,秉承着“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学习平台”的使命,致力于为广大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一站式学习解决方案,提供基于云计算的知识与学习管理平台、课程内容、学习社区、学习体系建设等服务。“云学堂”旗下拥有“企业大学”“机构网校”“学习商城”“汇会”等丰富的明星产品组合,产品覆盖PC端、手机端及平板端,通过SaaS模式,让客户零风险、小投入即刻拥有自己的云端学堂,学员可随时随地获取卓越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效果价值最大化。并且通过“企业大学+机构网校+学习商城”的模式,打破传统商业模式下“买平台,卖产品”的方式,首创 “企业在线学习共赢生态圈”理念,以开放的心态打造“平台+内容+服务”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线上,“云学堂”通过优质的产品组合打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和学员,那么在线下“云学堂”又给客户带来了什么呢?“云学堂”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聚合了一批粉丝,每一次重大的产品更新,“云学堂”都会发起有关产品的征名、使用操作感受等内容的互动,例如云学堂在早期产品初创阶段,就在微博发起了征名活动,共有10多万粉丝参与其中;“云学堂”也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在“云学堂”的微信、微博中,都会有最新的行业内容,以及对于每一个岗位的技能学习知识分享等等,并且定期开展涉及企业HR和员工职业培训的在线学习活动,为企业员工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云学堂”自2014年9月开始,定期开展企业交流沙龙活动―云享汇,为企业管理者和HR们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每期都会邀请重量级嘉宾为参与者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分享。

如何做好社群

要做好社群,首先要了解社群是什么。社群其实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通过多种社交工具所产生的集合―大家在社群中维持着一种良好的关系―例如,目前比较流行的私董会就是一个标准的社群。社群也有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以小米为典型代表的产品型社群,一类是以“云学堂机构网校”为主的内容型社区。小米有着丰富的手机产品,而“云学堂机构网校”则具备丰富的培训知识和课程。每一类社群都在通过丰富的产品和内容来带动社群中的成员共同思考研究。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社群呢,做好社群又要具备哪些元素呢?

好内容

对于内容型社群来说,内容的好坏决定了社群是否可以良性发展。在当今这个内容为王的世界,没有足够吸引人的内容,就算用户来了也会无情地走开,没准还会丢下一句“这家公司的产品不行”。

很多企业都曾坚持这一正确的导向,但是却走上了错误的方向―全力开发好的内容,却不符合市场的需要,甚至与市场的发展背道而驰。那么,什么是好的内容呢?好的内容要和市场动态信息相结合,并且要满足用户对于这方面信息的需求。

除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企业社群的内容还要新颖独特,也就是创新。的确,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创新显得愈发艰难,好点子难产,产出一个就会被无限制地滥用。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要努力去发掘广阔的蓝海,并且在新的领域建立自己的特性,让更多的人记住你。苹果、微软、百度、小米等,都是通过不断创新,开发出了一个又一个颠覆世界的产品,拥有了自己的专属标签。

另外,也要掌握用户的娱乐习惯,但又不能让娱乐性覆盖内容的属性,这里可以认为,娱乐性的融合,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用户体验,好的内容,既要有娱乐性,也要保证专业性。

可见企业要做好内容建设,一要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二要创新,开发未知的领域,三要打上自己独特的标签,四要确保内容既有娱乐性,又兼具专业性。

好产品

在互联网时代,产品看似越来越重要,其实也不那么重要,因为与工业时代相比,产品的基本属性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不再仅仅满足用户生活的基本需求,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情感。

优秀的产品往往能够带来可观的粉丝群,通过粉丝和用户的响应,企业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业务,达到利润扩大化。正如乔布斯所言,“我们正处于技术和人文的交叉点”。因此打造好的产品,在给用户创造扎实功能的同时,还要通过情感的赋予,让产品更加富有魅力,然后赢得更多粉丝的关注和支持。比如小米的“为发烧而生”,苹果的“再一次改变世界”,两者都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超越功能的情感体验。

就企业而言,企业将情感融入营销过程,能更有效地触摸到用户的情感诉求,当用户的情感被企业和产品调动起来,产生的市场效应是不可估量的,用户往往会在这个过程中忽略功能所带来的影响,甚至会说“我为崇尚这种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挖掘用户情感诉求对于产品型社区的建设至关重要。企业要更多地接触用户和市场,了解用户所需,满足用户心中向往的情感体验,打造魅力产品,继而创造优秀产品社群!

有效传播

内容、产品再好,没有有效的传播也是无用的,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企业除了做好内容、产品,还要选择有效的传播工具。目前,很多企业的优秀创意正是因为没有很好地传播出去,很快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要知道,在当今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优秀的创意所能带来的价值往往是无法估量的,但如果用传统的传播方式,比如在各种媒介上投放广告,资金消耗多,效果却很差。

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工具进行传播,培养用户的一致性,使之共同关注一件事、一个品牌。例如目前较为火爆的微信,任何一位名人的转发所带来的广告效应,远大于其他传播方式;又比如“云学堂”的学习平台,通过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在线交流平台,让更多企业的员工能够参与培训与学习;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沙龙相结合的模式,让企业员工得到全面的学习机会。让更多的用户通过亲身体验和分享推荐的模式,让其他人直观地看到效果,这是最能打动用户的传播方式。所以要做好社群,就要在有好内容的前提下,做好传播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将最有价值的内容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用户,这样好内容才不会失去本来的价值。

重视运营

为什么要重视运营,好的东西传播出去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运营相较于传播来说,需要更多的投入,因为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运营通过时刻关注用户的动向和反馈,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修正和调整。对社群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来说,运营的意义更为重要。社群要像经营企业一样运营、维护,因为这是企业最重要的宣传阵地和广告平台,而且是最支持、最关注产品的用户的聚集地。通过运营,企业可以时刻关注用户对产品和品牌的每一个动向所产生的感受,以及用户提出的个性化建议。例如,小米手机每周更新系统的行为,就是从社区粉丝的建议中产生的,这样做会让用户觉得“我不仅仅是在使用产品,我也参与创作产品”。

社群的运营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深入社群。企业要深入社群,与用户打成一片,让用户感觉合作的,真正爱上企业。

2.挖掘社群中最活跃的用户,因为这部分用户才是真正的天使用户,他们会时刻关注企业的一切,甚至当企业没有任何动静的时候,他们会盘问企业“最近到底在做什么”。他们是企业和产品最好的宣传队。

3.根据用户的反馈制定策略方案,用户反馈是产品和服务的最直接的反馈,好与不好,一目了然。

4.能面对面,就不要用QQ。面对面地解决问题、获取用户反馈,能够让用户感受到自己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不要再用QQ表情、呵呵,甚至于“亲”来麻痹用户了。登门拜访或举办一次用户体验会,比在QQ群里统一回复要强百倍。

5.提供专属体验。用户在纷繁的信息世界里能够了解的信息太多,而且在创意被无限次地重复、抄袭的时代,用户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假,所以,只有为用户提供独一无二的体验,让用户觉得这就是我要的感觉,企业才能成功俘获用户的心,使用户成为企业的忠实粉丝。

社群文化还有很多,但终归只有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用户至上,内容为王”。

“云学堂”客户社群案例分析

那么“云学堂”是如何辅助企业来做好社群的呢?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金螳螂”,另外一个是乐训网。这两家企业用户通过与“云学堂”的合作,成功构建了自己的社群,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粉丝,从而做大做强。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1月,是一家以室内装饰为主体,融幕墙、家具、景观、艺术品、机电设备安装、智能、广告等为一体的专业化装饰企业。自从与“云学堂”合作以后,“金螳螂”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为全国上千名员工提供在线学习的机会,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培训经费;同时,“云学堂”不间断地进行岗位培训,为不同的岗位提供系统化的装修设计方面的培训,让更多的人进入“金螳螂”,并在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另外,根据员工在“云学堂”学习过程中的反馈,“金螳螂”不断调整培训计划,从装修、设计等多个方面,逐步完成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岗位提升。“云学堂”也积极和培训机构合作,将更多有关装修设计的课程提供给“金螳螂”,成功打造了“云学堂+金螳螂+培训机构”的系统化培训模式。

乐训网创始人练荣斌老师是中华讲师网、淘课网、168培训网、中国总裁网、益策商战名家以及国内多家知名培训公司的特约讲师,他创办策划的乐训“TTT培训”已经在全国多次开展。通过与“云学堂”合作,乐训网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了培训,并且乐训网官方微信整合了线下培训、在线学习和乐训联盟,其中乐训联盟包含了乐训礼仪联盟、乐训制造联盟、乐讯网商联盟、乐训移动联盟。乐训网通过与云学堂的合作,成功打造了练荣斌老师“TTT”实战讲师的个人形象,吸引了更多的用户。

社群营销的商业模式范文6

这一轮投资的估值,各方均没有公布,有业内人士预测,Papi酱估值有可能已经达到3亿。从一个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到身价上亿的短视频创作者,Papi酱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其实之前就有人分析过,Papi酱这样的网红投资价值在哪里?会不会是昙花一现?也曾有投资机构表示,Papi酱的成功过于依赖个人,对她的投资价值表现出疑虑。毕竟Papi酱的商业模式还尚未成熟。

1200万投资Papi酱,到底值不值?

Papi酱,“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一个论文还没写完的中戏导演系研究生,就在今天拿下了1200万投资,成为估值3亿的顶级网红。

2016年开年起,她凭借40多条原创短视频,在短短几个月内刷爆社交媒体,成为2016年当仁不让的网红Top1。微信图文后阅读量分分钟达到10万+,2月份开始均值近百万,她的短视频在腾讯、优酷、Bilibili等各个平台累计播放量过亿,当天必上热门。

但是Papi酱自身好像并没有迫切地寻求变现,除了微信和微博的打赏外,没有尝试过其他变现方式,换言之,Papi酱的商业模式还只是一个雏形。一些机构投资人还曾表示,他们不会投Papi酱。

那么1200万投资Papi酱到底值不值呢?

在一些行业人士来看,Papi酱无疑是“魅力人格体的典范”,并且,头部内容的价值远大于竞争者和跟随者。

火星文化CEO李浩对娱乐资本论表示,网红相当于自带流量入口。尤其Papi酱的传播形式是短视频+公众号组合,短视频具有快速传播的能力,公众号把粉丝沉淀下来后,微信本身的用户交互和商业链条的生态都比较完善,因此Papi酱其实是一个很有投资价值的自媒体。

科技作者丁辰灵甚至认为,Papi酱的价值远大于罗振宇。

事实上,在此之前,Papi酱的投资价值就已经在业内讨论的沸沸扬扬了,只不过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大部分机构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方式偏向于不依赖于个人的平台式公司。而Papi酱的个人价值却是唯一支撑她商业价值的存在。所以之前,大部分投资机构是呈现观望姿态的。不知今天以后,他们的想法是否会有所改变?

其实按照1200万的投资金额来看,此次Papi酱的估值可能完全不到3亿,据小娱了解,罗振宇本人也否认了3亿估值的说法。但事实就是用1200万投资达成两个顶级网红的结合,进而放大双方价值,探索无限可能,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值的事。

罗辑思维与Papi酱的结合是“超预测”的“必然”?

罗辑思维与Papi酱其实是两种形式的内容提供者:Papi酱提供的是泛娱乐内容,罗辑思维提供的是知识类内容,且有一定的垂直性,但其实两者有很大的共通点,即用内容吸收人群。

这也就让很多人会猜测Papi酱是不是也会走上罗辑思维的模式,做成社群电商?

罗辑思维的商业化大概走了这么几步:

1、用过硬的内容(视频+语音)吸引受众;

2、商业化第一步:会员制(分为普通会员和铁杆会员);

3、开始卖书、卖物品、卖服务,商业模式从会员转向社群电商;

4、推出APP“得到”、举办跨年演讲等线下活动,商业模式走向多元化:电商收入+优酷广告分成+得到APP+线下活动收入等;

5、营销,继续扩大影响。

我们再来看Papi酱的现在,目前Papi酱已经基本完成了粉丝积累,数百万的粉丝基数成为Papi酱商业化的支撑,是借鉴罗辑思维走社群电商模式?还是如粉丝期待出道做艺人?这还尚未可知。

在传播上,作为泛娱乐内容的Papi酱,其实比主打知识类内容的罗辑思维更有优势,也更有机会成为现象级内容。但Papi酱相对于罗辑思维,欠缺的就是后端的粉丝社区和商业开发的经验,从这个角度来看,罗辑思维投资Papi酱,有助于帮助Papi酱补上自身的短板。

不过,Papi酱也有可能走上艺人的道路。圈内传言,Papi酱在演艺方面已经与AB的工作室达成了合作,而Papi酱在此前采访中也表示,Angelababy的经纪人杨铭是她非常好的朋友。

罗辑思维、马东等头部CP都要成为投资大鳄?

众所周知,Papi酱虽然已经火的一塌糊涂,但如何围绕她进行最大程度的变现还尚未清晰。但即便如此,罗辑思维、真格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还是选择先下手为强,先圈下这块地再来考虑变现。

火星文化CEO李浩认为,未来领跑的CP会有不少向下的投资兼并发生,Papi酱只是个开始,之后案例会越来越多,而此前成立马东的米未传媒也曾表示,未来将投资优质内容团队。在李浩看来,2016-2018是内容大产业加速向上的三年,资本会比较活跃。由于对整个行业尤其是头部公司的增速看好,今年预计内容行业中的优质公司都能拿到明显溢价。

基于这种形势来说,罗辑思维等抢先下手拿下优质内容,获取顶级网红带来的红利,着实是具有前瞻性的。当然,创意内容的持续性和商业化可能依旧是制约Papi酱投资价值的重要原因。

VC投资一向更偏向于不依赖于个人的平台式公司,据丁辰灵说,“虽然现在有些VC开始投资内容,觉得内容很有价值,但大部分VC还是认为倾向于投资平台,他们认为内容很难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