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1

关键词:手机媒体 体育 新闻传播 前景

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随着移动终端功能的迅猛革新以及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方式。手机传承了移动通信的“移动性、实时性、个人性、安全性”特点,手机比互联网更为普及,比报纸、电视更为互动,比电视便于携带。手机媒体集中了以往四大媒体的优点,且具有无线网络媒体传输的随时随地随身的新特征,完美的移动通信终端技术又赋予它向大众媒体转变的物质基础。

体育凭借其精彩体育赛事吸引着大量观众,这又反过来吸引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手机媒体从发展初期就与体育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手机媒体通过报道体育赛事为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体育也搭载了手机媒体先进的传播工具,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需求很大

体育赛事和娱乐节目基本上属于手机电视主流用户的重点关注内容。对手机媒体的研究中发现,用户关注的最主要的是新闻节目和体育赛事,其次是娱乐节目。对手机视频用户性别调查发现,男性用户比例占64.1%,男性群体对体育的偏爱给体育节目在手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用户在使用手机媒体时对体育新闻传播需求量大,与此同时,体育新闻传播也加深了用户对手机媒体的认知,二者相互促进。

体育节目收视契合手机媒体特性

体育比赛实况通过手机媒体观看。人们总是希望能够观看到体育比赛赛场上的实时情况,但是因为受到时间或空间条件的制约,很多人只能通过其他媒体获知比赛结果而不能坐在电视机前关注比赛。有了手机媒体,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手机媒体采用无线接入方式,便携、可移动、普及率高,能够随时随地满足人们欣赏比赛的需要。手机媒体体育节目随时进行、随时、随时接收,即时传播,方便快捷。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手机媒体也是时效性最强的媒体。

手机媒体可同时提供多种体育信息。手机媒体是一个无线移动媒体终端,这个终端背后是海量的网络资源,通过无线移动媒体终端可以进入网络世界,可以同时提供多种体育赛事信息,既不像报纸受到版面的限制,也不像电视受到转播频道的限制。而且,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整合性媒介,其他媒体也成为它的传播内容。这样,人们获得的体育信息会更加丰富,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手机媒体方便实现体育节目交流互动。在手机媒体上可以方便地实现体育节目的互动交流。手机既是信息的终端也是信息的始端,形成了一个交互传递的网络。用户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上发送自己的观点,与朋友交流,与观看同一节目的人进行信息互动。手机媒体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特质,它的信息分享更具人性化。

手机媒体可以满足个性体育需求。体育爱好者们对于体育新闻和赛事节目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甚至节目之外的很多东西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在手机媒体中,这种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并且通过手机媒体的交互式传播,运营商、内容服务商、服务提供商都能够很快地收集到用户的反馈,进而适时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服务。

手机媒体需要多元化的体育内容

手机媒体中的体育节目应该符合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应该有核心的竞争力,应该有明确的目标群体。手机媒体中体育视频的制作应该既能在小屏幕上获得很好的视觉效果,又能够发挥手机媒体的人性化、应用性、交互性、分众化的优势。随着服务技术平台的开发,手机业务与互联网业务的衔接更加紧密,手机媒体的平台更加开放,手机可以与其他媒介渠道联系起来,创造出不同的娱乐形式,产生和推广多元化的体育节目。手机电视的实现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手机电视,另一种就是基于广电网络,利用DAB数字广播技术实现信号传播的手机电视。两者各有各的特点与优势,笔者认为,在商业模式上,未来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甚至可以通过广播数字电视与移动网络手机电视商业模式上的互补与结合推动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这将改变人们与体育媒体产业的关系,人们将在手机媒体的体育节目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

服务个性化。手机媒体面对的是特定人群,信息可实现专门化,受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订阅信息,避免无关信息的干扰,提高传播效率。手机媒体可在每天不同的时段内,提供新闻、气象预报、笑话、游戏和生活实用信息等,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分类信息的按需提供,使得手机媒体的传播极具人性化。

传播快速便捷。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信息传播极其迅速方便。手机体积小,功能多,随身携带,只要在信号覆盖区域内,即可瞬间接收全部内容。对于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人来说,他们最爱短小精悍、更新快的报道。手机媒体传播高速便捷,长度有限,正符合新闻短、快、精的特点。尤其在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中,这些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2008年,中国移动奥运手机媒体成为奥运的重要途径之一,订阅用户突破千万。

交互性强。在手机媒体传播体系中,传播的双向性增强,媒介的中心地位偏移,传者与受者没有明显的角色分别。当受者把他接收到的信息传给他人时,他也成为一个传者了,这样扩散下去,就形成了N级传播。手机媒体除给用户发送信息外,更可开展跟踪、报料收集、读者调查、新闻评论等多种活动,与读者实现更迅速直接的互动。

受众数量巨大。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超过4亿,是互联网用户的3倍多。手机的普及预示着一个个性化的、可移动的、庞大的信息发送与接收平台的建立,随着技术的成熟,手机媒体必定产生强大的传播能量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手机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现阶段以短信、彩信为主的手机媒体业务只能是3G(第三代通信技术)时代来临之前的过渡性产品。3G网站类型是未来手机媒体发展的方向和主流。在3G时代,手机媒体将摆脱技术桎梏,发展为包含图、文、音频、视频的一个多媒体平台,手机媒体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手机用户可以高速上网收看体育比赛、新闻、电影、音乐、电视等多媒体信息。首先在3G普及之后,手机媒体拥有了巨大的广告空间,可以构建持续性的多元的盈利模式。其次,手机媒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平面、静态的图片文字将转变为涵盖视频、音频、动漫等动态互动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在3G时代,手机媒体突破技术瓶颈,将壮大成一个独立的媒体,迎来飞跃发展的春天。[项目资助: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07-1386)]

参考文献:

1.罗翔宇:《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

2.刘伟:《手机短信的六种媒体优势》,《新闻爱好者》,2004(5)。

3.蒋晓丽:《从“第五媒体”到后现代文化――中国学者研究视域中的“手机短信”综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4.刘丹:《第五(手机)媒体的功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商界》,2008(7)。

5.黄爽:《手机媒体的教育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科技信息》,2008(3)。

6.于建华:《手机媒体管理的实现途径》,《当代经济》,2008(12)。

7.《手机媒体开启奥运传播新时代》,《中国电信业》,2008(9)。

8.别林娟:《从文化传播视角浅析手机媒体》,《新闻窗》,2008(4)。

9.段甲贵、马玫瑰:《手机媒体研究回眸》,《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7)。

10.杨欣:《论手机媒体在体育报道中的应用――以2008年奥运报道为例》,《现代视听》,2008(12)。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2

>> 商业足球比赛:鲶鱼到底该不该死 足球比赛 女子足球比赛 辽宁到底该不该保留商业局 激烈的足球比赛 精彩的足球比赛 难忘的足球比赛 三国足球比赛 足球比赛防雷击 足球比赛阵型发展刍议 试论足球比赛的节奏 浅谈足球比赛常用的阵形 足球比赛管理系统设计 一场足球比赛 趣味足球比赛二例 男人到底该不该管 牛奶:到底该不该喝?! 老人到底该不该扶? 孩子到底该不该防晒 红酒到底该不该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商业足球比赛:鲶鱼到底该不该死 商业足球比赛:鲶鱼到底该不该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高海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年7月30日,上海, 皇家马德里夺得2015年ICC 国际冠军杯中国赛冠军

“商业赛事到底是什么状态,大家在今年似乎终于明白了。”北京时博国际体育赛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博国际)总经理张震鹏对《t望东方周刊》说。

他口中的“商业赛事”,是指大牌欧洲足球俱乐部在夏季联赛休赛期到中国进行的商业比赛。2015年7月到8月间,在中国至少举行了11场此类比赛,一改多年来商业比赛遇冷的境况。

不过,如今的问题是,在这个刚刚发热的市场上,“搅局的鲶鱼”未来到底会怎样。

小圈子里的博弈

从2014年10月开始,张震鹏明显感受到欧洲赛事圈子的异常,“整个市场非常乱,主要来自国内的需求。”

资本的涌动以及体育产业的利好政策,成为新一轮商业赛事的助推器。众多赛事公司频繁与欧洲豪门对接,寻求在国内举办赛事的机会。同时,在2014年世界杯以及2016年欧洲杯间隙,2015年成为国外俱乐部到中国开拓市场的好时机。

于是,除了大牌俱乐部要价飞涨,中小俱乐部也会收到多份来自中国的邀请。

张震鹏说,欧洲足球俱乐部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小圈子里,具备赛事最终落地能力的公司不多。具体运行时,成熟的国内公司更安全,但收益相对较低,新公司则兼有可观收益和风险。

2013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俱乐部在与一家中国公司谈判时,收到了另一家新成立公司的更高报价,最终选择了后者。

然而,新公司却没能按时支付定金,巴塞罗那俱乐部最终取消了这次中国行。 欧迅体育承办了2015年夏天广州恒大与拜仁慕尼黑的比赛。图为2015年7月23日, 广州恒大队球员保利尼奥(左)与拜仁队球员莱万多夫斯基拼抢

“一场夏天进行的商业比赛,需要在前一年的年底敲定。窗口期很短,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招商与场地问题,错过了就很难了。”张震鹏说。

中国足球商业比赛起伏不定。2003年皇家马德里俱乐部中国行、2009年意大利冠军杯以及2014年南美德比,成为众多商业赛事中屈指可数的成功案例,除此之外多会遭到冷遇。

忽冷忽热的市场也清洗了一部分操盘者。时博国际留下来的原因离不开其股东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拥有鸟巢、水立方等核心赛事场馆,成为时博国际承办商业赛事的重要筹码。

但面对要价越来越高的欧洲俱乐部,张震鹏的选择是:不谈了。2014年底的两个月“窗口期”,他没有回复一封有关邮件。

他断定,中国市场还无法承载起价格如此高、数量如此多的赛事,“一个夏天北京只能承载一场高水平赛事。”

事实上,在充分转播欧洲足球赛事,商业比赛又属于友谊赛、表演赛的情况下,其平均票价仍接近600元。

为了行业存在感

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商业比赛很难做成一个固定的比赛。欧迅体育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迅体育”)董事长朱晓东告诉《t望东方周刊》,一支球队在休赛期的比赛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主教练、俱乐部主席的更换等,很难保证日程。

他举例说,如果想主办一场中德联赛冠军挑战赛,需要说服两国联赛方、相关俱乐部,但每年的联赛冠军可能都会不同。

“国际冠军杯”改变了这个局面。这项赛事本来由美国公司高价打造,并且形成了广泛影响力,乐视体育于2015年将其引进中国,成为其中国承办方。

“外方负责谈定俱乐部,我们负责让比赛落地。”乐视体育赛事运营中心副总裁邱志伟告诉《t望东方周刊》,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乐视体育对接海外俱乐部的庞杂工作。

“国际冠军杯”所进行的3场比赛分别选址广州、深圳和上海。据乐视体育官方提供数据,3场比赛总计约11.6万名观众到现场观战,在线直播覆盖用户超过1000万。

邱志伟告诉本刊记者,虽然4年合同期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就签约成功,但对于半年后就要开始的比赛,招商依然有些捉襟见肘。他坦承,尽管有西班牙皇家马德里俱乐部这样的一线豪门参赛,但盈利还需要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冠军杯”的比赛并没有在央视体育频道进行播出,这对其影响力扩大是个损失。

欧迅体育承办了2015年夏天广州恒大与拜仁慕尼黑的比赛,也未能盈利。朱晓东说,“为了能形成影响力,也为了行业存在感,我们还是需要做商业比赛。”

欧迅体育是国内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体育营销公司,手握亚足联版权、澳网等新媒体版权资源。朱晓东表示,做商业比赛更多是为了与欧洲豪门俱乐部的后续业务合作。

一场商业比赛的收益主要来自招商赞助、球票收入与电视及新媒体版权出售,支出则包括球队出场费、场租、安保等。一线欧洲俱乐部的出场费在250万欧元到300万欧元。

在中国,由于播出平台对于商业比赛的重要性――赞助和广告会根据播出平台的质量进行投入,对其的争夺也就成为商业比赛最大的博弈。

朱晓东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国内电视台的强势角色,比赛主办方几乎没有电视转播收入,最主要的收入是门票,占70%左右。

国内全国性的电视体育媒体只有央视体育频道。虽然有乐视体育、PPTV体育、腾讯体育等新媒体平台出现,但对于广告主并没有充分的说服力。朱晓东告诉本刊记者,商业比赛的新媒体版权收入并不高,只有几十万元。

鲶鱼终究是要死的

“广告主看重的还是央视平台。”一位从事商业赛事运营的资深人士告诉《t望东方周刊》,“想让央视播出商业比赛,基本都要找中视体育来做电视信号,费用需要几十万。”中视体育是中央电视台唯一的体育赛事商业运营机构。

多位人士证实,体育圈里流传着“有央视没乐视”的说法。2015年央视直播的拜仁慕尼黑对广州恒大的比赛等分别在PPTV、腾讯体育播出,乐视体育并未直播,而乐视主办的超级冠军杯也没有出现在央视平台上。

版权是问题的核心。乐视体育在2015年初购买了一系列独家版权,以“搅局者”的形象在体育版权市场上攻城略地。

曾有人说,“乐视就像是鲶鱼,而鲶鱼终究是要死的。”

乐视体育想要打造新的付费模式,势必要对版权进行控制,这与现有的行业规则发生了冲突。乐视体育副总裁于航告诉《t望东方周刊》:“版权价格抬升只是表象,一切都是为了建立最终的商业模式。”

“有央视没乐视”更像是一场新旧媒体间的角力。数据显示,央视体育频道播放的恒大对拜仁的比赛共计有600万人收看,而乐视体育平台播出的3场“国际冠军杯”比赛,覆盖用户近1000万。

新媒体办赛怎么玩

“我们希望有更多电视台播出。”邱志伟说,第一年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冠军杯”,首先考虑的是能让更多球迷看到。

“受关注的体育赛事本来就不多,加上版权都有周期,我们就像是租客,房子始终不是自己的。”邱志伟认为,仅依靠购买版权不是长久之计,需要到上游去自创赛事IP,这也是乐视体育切入赛事运营的根本原因。

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公司开始切入赛事运营领域,“这是好事,能让大家看看商业赛事到底是怎么回事。”虽如此说,张震鹏言语间仍流露出对新媒体介入赛事运营的怀疑。

朱晓东则明确表示,不看好媒体平台承办赛事。他认为商业比赛是另外一个产业链,筹备一项赛事需要长期运营推广,与媒体平台本身的属性“左右互搏”。

一般赛事在初期都需要藉由报纸、门户网站、电视媒体推广,通过长期培育让更多观众了解。但倘若媒体平台作为赛事的承办方,其他竞争媒体则不会对其赛事进行报道与推广。

乐视体育的国际冠军杯就遇到了类似情况――一家门户网站的体育记者告诉《t望东方周刊》,“国际冠军杯”的消息不会出现在其供职的网站上。

“NBA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朱晓东介绍说,在NBA进入中国时都是免费给电视台,通过媒体传播提升影响力,逐渐带来了电视转播收入,“如果在早年就独家卖给某一家网站,NBA的价格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高。”

“其他平台不播,没有赞助,IP就长不大。”朱晓东说,“顶级赛事是不会由媒体举办的。”

不止乐视,这是所有新媒体都面临的问题。邱志伟的设想是,依靠赛事IP将乐视体育旗下的转播、智能硬件、增值服务打通,赛事本身可以不赚钱,但能够带动其他业务的增长。

当然,来自新平台和老平台的赛事主办者,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共同面对。

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取消商业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但邱志伟告诉本刊记者,至少到目前“国际冠军杯”的比赛审批相较之前一份文件都没有少,依然需要上报中国足协,通过地方体育局协调公安进行安保管理。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3

虚拟现实(VR)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技术的一次次刷新,网速的不断提速,VR直播已经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一大主流。VR直播可以保证现场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耗,将会推动VR走向。在内容支持方面,不像电影、游戏那样拥有苛刻的条件和门槛,VR直播需要的只是特殊的直播工具和VR眼镜,就可以现场进行面对面的互动。未来虚拟现实直播将在体育赛事、旅行、演唱会和新闻直播出现应用风口,这几个虚拟现实应用将在未来迎来高速发展期。

虚拟现实体育赛事直播

说到激烈的场面,体育赛事可以说画面感十足。因此,体育赛事最先受到了VR技术的关注。

体育赛事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在中国,NBA、CBA、意甲、法甲、德甲、西甲、英超、联盟杯、欧洲冠军杯、世界杯、欧锦足球赛、斯诺克比赛、国内外兵乓球赛、足球热身赛、南美洲足球比赛等赛事的受众群体高达1.5亿人。目前常规体育赛事已经达到300多项细分运动。由于竞技体育本质是大众娱乐,注重于观赏性,核心利润在于观赏人士的消费体验,所以VR在该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利用VR的立体效果,可以让观众在任何地方以实景的方式观看足球、篮球、游泳等众多竞技类体育比赛项目。

当然,体育赛事也有录播,也有在网上点播等多种形式。但是想看赛事直播的人群一直在增长中,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体育赛事的精彩刺激感基本只有在现场直播时才能达到最高。这也无怪乎大量的球迷会追随自己心爱的球队去观看现场比赛。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来去现场观看比赛,更何况很多精彩的赛事发生在国外。那么利用虚拟现实进行体育赛事直播,可以保证比赛的现场同步性,也让比赛播出的不可预见性更富有悬念。因为体育比赛最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谁都无法预料,什么样的结果都可能发生,观众收看直播赛事,就是要体验事件发生过程中对于结局的紧张期盼。这种第一时间内的终极悬念使观众产生一种紧张的期待感。

目前,虚拟现实体育赛事直播已经在NBA、拳击等赛事上应用。比如2015-2016赛季的NBA揭幕战,即金州勇士队与新奥尔良鹈鹕队的对决即采用了VR技术进行直播。帮助实现这次转播的现实技术公司是著名的NextVR公司。NextVR公司是2009年成立的企业,今年2月,它与福克斯体育签署协议,拿下5年体育直播权,借此成为VR直播领域的最大玩家,目前NextVR已经开始直播高尔夫球、冰球、橄榄球等体育竞技赛事。

国内也有体育赛事用VR技术转播。去年11月6日,CKF中国功夫争霸赛(Chinese KongFu)国际战队三番赛首站在西安搏击运动中心开战。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比赛与暴风影音旗下的暴风魔镜合作,以360°全景呈现的方式进行全程录播,比赛后全场比赛视频放在网上,暴风魔镜用户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些“拳拳到肉”的精彩赛事。

另外,乐视已经旗下首款VR产品――乐视Cool1,未来也极有可能介入到体育赛事的VR直播中。乐视VR提供了两种产品形态,手机式VR和一体机式VR。未来乐视将可能依托其海量的体育版权进行体育赛事直播。目前乐视拥有全世界最全的体育版权,比如在篮球方面,囊括了CBA、欧篮、NCAA、男篮热身赛;足球方面,囊括了世界杯、冠军杯、亚洲杯、非洲杯、美洲杯、国足、亚足联赛事、世俱杯、解放者杯、五大联赛、中超、J联赛、K联赛、美国大联盟。

可以说,VR体育赛事直播即将成为一门有着巨大机会的生意。就像体育赛事的繁荣促使了娱乐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在美国的崛起一样,这种潮流即将在中国出现,各公司正在为此做好准备。中国体育产业规模预计在2025年之前扩大至现在的五倍,达到7800亿美元,虚拟现实体育赛事直播也将出现巨大的商业机会。

虚拟现实与演唱会直播

平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样一个现象,在家里看演唱会,其实更加清晰更加舒服,也没有交通堵塞和舟车劳顿,但是很多人依然会花几百乃至上千元去观看喜爱歌手的演唱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气氛,因为你在现场的时候,你可以和歌手进行互动,近距离接触自己的偶像,感受自己在现场的存在感,所以你会疯狂的挥舞双手,哪怕听不到歌声,但是可以听到现场的音响,看到现场变换的灯光,感受现场所有人激动的情绪。

这种氛围,VR直播也可以创造,即使你你去不了现场,却依然能在家中体验到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VR直播与真实的现场还有区别,但是VR独特互动方式却可以为演唱会直播平台创造新的盈利点。或许并不要很久,VR在演唱会直播领域掀起的新变革并将会重塑行业。

娱乐产业发达的美国已经开始在虚拟现实演唱会上进行筹备。

在今年1月6日美国的国际电子消费展上,环球唱片宣布和美国广播电台公司iHeartMedia达成合作,双方将会把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在演唱会当中。具体说来就是环球唱片会找4位音乐人在iHeartMedia旗下的舞台上举办一系列的演唱会,两家公司会把这些演唱会拍下来,制作成虚拟现实内容,并且分发到各个虚拟现实设备上。除了录制演唱会以外,环球唱片还会在另外一些iHeartMedia主办的现场演出中展示一些虚拟现实在音乐中的应用。这意味着以后你可以坐在家里,戴着虚拟现实头盔,假装自己是在演唱会现场了。

虚拟现实视频直播公司NextVR在演唱会直播上也有了大动作。今年5月,NextVR宣布将和LiveNation进行合作。LiveNation是美国著名的活动推广公司,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活动次数已经超过2万5千场,包括诸多全球知名明星的演唱会和表演。两家公司的第一次直播合作将会在今年夏天公布。据悉,两家公司随后将持续一系列的活动直播。为了准备数百场演唱会的直播任务,NextVR甚至推出了自己的VR直播专属卡车。

此外,世界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正式加入VR直播阵营,宣布将在Youtube网站上加入360°全景视频直播功能,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明星演唱会。

在中国,米多娱乐推出了vr视频软件miidol,用户可以在这里感受到VR直播的体验。由芒果台从韩国MBC引进的歌唱真人秀《我是歌手》收视率位居前列。今年2月,《我是歌手》与米多娱乐高调联手进军VR演唱会直播。据悉,这是全球首次将VR视频技术运用于音乐类节目当中。米多娱乐是VR全景娱乐视频平台,目前主要提供VR创意内容制作与定制眼镜销售,已经与鹿晗、尚雯婕、汪峰等多位艺人合作。而通过VR技术,《我是歌手》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坐在舞台上欣赏歌手的表演,歌手与观众的距离更加贴近,也弥补了不能亲临节目现场的观众们的遗憾。

虚拟现实与演 唱会直播相结合,不仅将给观众带来更近距离的现场感,而且非常可能突破目前的演唱会商业模式,为音乐领域带来难以预料的颠覆性影响。一个可以预期的现实是,传统的演唱会仅仅有门票收入,销量最多几万张,而虚拟现实演唱会则有可能被数百万、上千万人收看。即使虚拟现实演唱会价格很低,但收益却会显而易见的增长。对于从事音乐产业的人来说,这样的诱惑显然是难以拒绝的。未来付费体验VIP位置的虚拟现实演唱会,甚至可能成为一种主流的演唱会模式。

用虚拟现实看新闻直播

很多重大新闻事件,如果还是通过文字及图片视频传播,其内容感受已经不足以打动用户,很多人希望在重大的新闻现场得到真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奥运会的开幕式、卫星发射现场、重要的会议现场、军事演习、新闻会等等。

采用虚拟现实与新闻直播相结合,将使新闻的时效性更强,使新闻事件更具有现场感,能更为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更能调动观众的积极参与。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虚拟现实新闻直播还能省略节目制作、播出的许多环节,同时也保证了现场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耗,还新闻以本来的面目,以原生态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甚至各种细微的差错也无法回避与修正,这种真实性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

很多专家指出,新闻现场直播节目在今天乃至今后传媒格局中都将占据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虚拟现实新闻直播甚至将成为重要的媒介入口并将带领媒体进入下一个时代。

《纽约时报》是第一个在虚拟现实新闻直播吃螃蟹的人。《纽约时报》于2015年推出一款名为NYT VR的的虚拟现实App,已经可以在App Store以及Google Play中下载。《纽约时报》新的VR产品NYT VR将不只是简单的App,它代表的可能将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为了大力推广这款新产品,《纽约时报》可谓不遗余力,他们在产品上线的同时宣布,将为所有美国国内家庭订阅户免费发放Google Cardboard,以便大家能使用这一全新技术和产品。

传统的观众在接收新闻内容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存在,这种视角让受众成为了旁观者,很难感受到新闻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当新闻与VR技术对接起来,人们观看新闻的视角从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一人称,更具真实性。

以《纽约时报》的《The Displaced》视频为例,当受众抬起头就能看到投放救援物资的飞机从头上穿行而过,随后食物从空中落下;在《Walking New York》中,受众可以从天空中直升机的视角俯视纽约全城,这些都是大多数受众不曾有过的体验。受众依靠转动头部观看周围环境,告别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过程,更主动地参与到了传播过程中。

其他新闻媒体的尝试还包括:《经济学人》用VR技术让一座被IS恐怖组织破坏的伊拉克博物馆“重现人间”;BBC研发部使用360度全景视频报道突发事件;ABC News则与虚拟现实内容制作公司Jaunt合作,以360度视频记录下朝鲜之旅。美国最大的通讯社美联社也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虚拟现实进行报道,比如美联社与VR制作公司RYOT合作了项目“寻找家园(Seeking Home)”,描述法国加来难民营的生活。

中国国内的VR内容制作企业兰亭数字和新华社合作为深圳滑坡事件做的VR直播也取得不错的反响,不到24小时的点击量是64万人次。所以从用户角度来讲,虚拟现实结合新闻直播是一个前景十分看好的产业。

旅游直播,你无法拒绝的视角

旅游的本质是生活在别处,是在路上的感觉。所以通过VR设备来做虚拟旅行是有违旅行本质的。不过,鉴于有一些地方很多人不可能直接到达,例如发生战乱国家,或者由于交通不便极难到达的地方,如珠穆拉玛峰、新疆的天山天池、遥远的大溪地等,这些地方对于普通人是遥不可及的,但旅行爱好者是希望能过去到这些地方的。另外,很多人想去旅行,又没有太多资金和时间,但是可以跟随别人的脚步进行同步旅行,这种体验,很多爱好旅行的人是难以拒绝的。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持续发展的行业。即使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全球旅游业依然逆势发展,连续多年呈现增长态势。来自世界旅游组织(OMT)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旅游收入上升了3.6%,总计1.4万亿美元,连续4年旅游业增速超过了世界商品贸易2.8%的增速。

目前国外一些旅游目的地已经开始尝试虚拟现实与旅游结合。去年12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旅游局了以头戴式显示器为载体的《狂野自然,尽在我心》虚拟现实体验计划,通过一部3D交互视频,让旅游者仿佛身临其境,以沉浸式的方式领略该省的无限风光,从而成为北美地区率先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宣传旅游目的地的市场推广机构。

今年4月,暴风科技已经携手澳大利亚旅游局,开启“VR+旅游”新生态。据悉,暴风全媒体平台将上线全景的澳旅风光VR视频,用户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堪培拉、白天堂海滩、福斯克湾、悉尼海港、大洋路、罗特尼斯岛、凯瑟琳峡谷、林肯港这些澳洲风景名胜,开启上天入地的“上帝视角”。此外,暴风科技将为澳旅提供全套的VR技术解决方案:对澳旅的VR视频进行全平台传播,线下暴风为澳旅门店提供VR产品支持,量身定制暴风魔镜4与纸魔镜,让全球用户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前,即可通过官网及门店体验澳旅人文风情、旅游美景等。

此外,精品旅行网站赞那度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旅行VR”APP,同时了中国首部虚拟现实VR旅行短片《梦之旅行The Dream》。目前已经有长城、长白山的VR视频上线,并将有马尔代夫、云南大理等新视频很快上线。与此同时,赞那度还宣布成立创意工作室 ZANADU Studio,专门负责创意、拍摄、制作高质量旅行相关主题VR 影片。虽然赞那度目前旅游直播的内容还比较少,但在未来极有可能推出“VR+旅游直播”的互动内容。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4

中国绿公司年会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于2008年创立,采取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办的形式,在每年的“世界地球日”召开,今年年会的主题为“分化与进化:寻找经济新动能”。

会上,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尚帕涅,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席、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副理事长、新希望集团董事长、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刘永好等嘉宾分别进行致辞和主题演讲。

围绕“未来生活”创变者论创新发展之道

4月22日下午,首场2017中国绿公司年会创变者专场活动举行,多位国内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创变者”演讲者围绕“未来生活”这一主题建言献策,开启了一场分享创业创新故事的思想盛宴。

贝瑞和康CEO周代星以“基因、疾病、测序和健康大数据”为主题发表演讲。周代星说,基因技术是目前健康医疗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方向。从各个角度看医疗,最终归结到还是和人自身的状态有关,解决医疗问题的关键还是基因的问题。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要将基因检测行业和保险业、体育业等其他行业密切结合起来,通过科技手段把更多的健康和幸福带给更多的家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市场已经达到了一个分水岭,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史克浪体育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斯沉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讲述了体育精品IP如何实现创新。黄斯沉说,信息化的时代下,每个人掌握信息的工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直播APP的出现使得体育赛事也需要发生改变。从体育赛事来讲,一定要提供不同的服务和旅游、全民健身、企业拓展以及互联网的个性化的社区相结合,以此来不断丰富其商业模式。

近几年,共享经济在国内已经渗透到了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共享衣橱”带来了新一轮商机。“女神派”创始人兼CEO徐百姿以“让美丽实现共享”为题发表演讲。“通过调研发现,现在的女性每月平均要买3到5件衣服,年轻人不允许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面反复出现同样一件衣服。”徐百姿说,快时尚的概念下,每年大量丢弃的服装跟生活垃圾一起被淹没,给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共享衣橱”的出现,让消费者从“买衣服”改变成“租衣服”,可以用更少的Y金穿更多更好看的衣服,也让共享经济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如何颠覆传统娱乐产业的发展?火乐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陈兴博说出了他的看法。陈兴博认为,设计师做产品时,一定要做视角的创新、技术应用的创新、流程的创新、产品服务的创新、体验交互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让完美的视觉、合理的功能、便捷的操作、正确的沟通方式和一个非常好的定位形成一个循环,这样才能带来一个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

焦点论坛聚焦消费升级与产业再造中产阶级将成消费升级中坚力量

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增加,企业的生产方式正在重塑,消费需求改变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是什么?4月22日,绿公司年会的焦点论坛之一――消费升级与产业再造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国内外知名企业掌舵者及外国驻华大使齐聚一堂,共话消费升级大环境下产业再造的机遇、模式。

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认为,今天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的已经不仅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加服务加体验。很多人开始真正为服务买单,甚至情感变成了一些产品的核心价值。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产品的交易价值开始往使用价值上转换。

爱尔兰驻华大使康宝乐表示,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将成为消费升级的推动者和中流砥柱。当“十三五”结束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而且会有更多的中产阶级家庭。

新希望六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畅说,消费升级对我们这个行业就是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好的核心点首要就是安全,其次是科学,再次是体验。企业要尽可能地实现消费者对于美食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实现在一个地方吃多个国家。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5

4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联合百度、合一集团(以下简称优土)、微博和新浪体育,首次结成奥运营销五环阵,囊括巴西奥运期间的核心广告资源,为更多的品牌商家提供分享奥运经济的“大蛋糕”。

借巴西奥运的巨大影响力,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下,通过组建五大强势媒体为主的奥运营销联盟,打通电商时代品牌营销的全链路,实现品效合一的数字营销一体化,帮助品牌面对全球市场,正是此次媒体矩阵的魅力所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营销推广平台阿里妈妈将专门组建这次联合营销活动的商家服务团队,全方位服务品牌广告主。

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6年8月5日~2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奥运品牌营销最佳阵地诞生

据介绍,天猫将帮助品牌客户建立“天猫粉丝趴”,通过奥运媒体营销联盟资源,包括优土、微博话题、百度搜索、新浪体育赛事,与消费者实现多样互动。由此,品牌的活动官网(campaign mini site ) 将会寻找到新的阵地——天猫粉丝趴。

在这个品牌与会员互动的社区里, 广告商不仅可组织各种品牌互动的创意活动,还能将活动直接转化为销售——每个产品和品牌都能直接连接其天猫的品牌旗舰店,增加销售并积累品牌粉丝,做二次营销转化。在天猫粉丝趴,品牌营销将变得事半功倍。

新闻会上,阿里巴巴首席市场官董本洪表示:“电商网站具有天然的媒体属性,此次天猫和百度、优土、新浪、微博的结盟,以及天猫‘粉丝趴’的推出,是互联网时代奥运经济、奥运营销的一次创新。精准数字营销更加贴近顾客需求,而会员互动分享的过程,不仅是媒体可以传播的内容,也是拉动消费的引擎。”

媒体结盟数据融合 打造线上营销生态链

天猫+百度+优土+微博+新浪体育的联姻,将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当数亿的网购人群、搜索人群、视频用户、社交人群和阅读人群之间产生最大合力,将会真正的成为一个像“水、电、煤”一样的生态设施,这将会让它告别纯粹的经济意义,而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化商业生态系统。

与此前提供的单一广告模式不同,五巨头的奥运营销联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重新发掘互联网广告资源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从商业上看,以电商+搜索+视频+社交+资讯,将形成全新的媒体闭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在这个生态圈里,用户的消费和商业需求明确且直接,品牌商可以掌握和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数据,并且进行很好的数据化运营。

除了媒体联动一体化,大数据的应用也将成为联盟的亮点之一。据悉,阿里妈妈将通过消费大数据为品牌商进行精准投放,打通五家媒体的监测和效果数据,全方位了解到流量来源、流量渠道转换率、用户群体、消费者购买路径分析等信息,并可获知用户对某项赛事、某个产品的喜好度等情况。品牌商通过这些数据化运营,可以更为合理有效地制定市场营销计划。

社区互动 消费者参与感十足

打开天猫APP,进入天猫“粉丝趴”,消费者感受到的不是一个营销平台,而是充满参与感和互动乐趣的互动社区。借助天猫“粉丝趴”,品牌在线上进行的所有消费者互动活动,都可以实施。消费者除了了解赛事资讯,品牌签约运动员故事,还可以进行分享、点评、互动。此外,通过场景化导购和商家专辑功能,品牌商家还可借助奥运话题开展各式主题营销,吸引消费者参与。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6

关键词:冬奥会;电视转播;商业模式;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5-0017-05

1922年法国夏蒙尼第1届冬季奥林匹克周,冬奥会正式加入现代奥林匹克体系,与夏季奥运会一起成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柏林奥运会第一次进行电视转播。从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通过通讯卫星实现奥运会全世界直播。1968年第墨西哥夏奥会和第10届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奥会共同采用了彩色电视信号转播赛况,电视传播对体育运动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力。电视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奥运会,包括冬奥会的电视视传播创新提供的了巨大的机遇。

电视传播在现代奥运会的发展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电视传播技术不断改造,营销的商业化和规范化途径,电视传播展现出自身传播优势,为国际奥委会贯彻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教育理想,促进相关国际体育运动组织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视传播发展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式、技术革新等多因素的影响,组织制度、商业化模式和传播理念始终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而冬奥会的电视传播,作为奥委会与商业机构、媒介组织、奥运会组委会等进行多元博弈和战略角逐的试验平台,其创新发展路径备受关注。对应夏季奥运会,冬奥会的电视传播发展历史与动态变化,因其特殊性和复杂博奕特征,成为体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对冬奥会电视传播发展从技术、制度和传播理念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技术层面主要从实践层面着手,探索冬奥会的电视传播方式和技巧、技术的发展。在制度层面主要关注冬奥会电视转播权发展情况。从理论层面对冬奥会的奥林匹克精神内核进行探索。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论文对历届冬奥会电视传播电视转播权出售与竞争谈判相关资料、电视持权转播商营销模式的收集、整理,获取基础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分析论证。查阅和收集电视传播、新闻传播理论相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1.2.2专家访谈法 访问国内外体育学、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专家学者,对本文涉及的奥运会尤其是冬奥会电视传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访谈,从而获得本文研究目标中的基本素材与权威性意见,为确定研究方向,把握研究框架提供参考。

1.2.3逻辑分析法 在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上,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对冬奥会电视传播进行研究,从而获得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冬奥会电视传播机制的现状

2.1.1商业营销层面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影响了博弈各方在电视转播权中的商业谈判筹码。一方面是转播商在进行战略安排过程中,不得不重新审视水涨船高的转播权费用能否真正回收效益,或者在夏冬奥运会的各周期转播权购买战略中,实现收支平衡。而另一方面,对转播权尤其是电视转播权冀以重望的奥委会必须不断组织新型营销策略,以保证转播权继续攀升态势。电视转播不可低估的商业价值,促使国际奥委会保持对电视媒介国际巨头的偏爱,将其做为商业化操作重要对象加以研究,并在商业谈判中把电视转播商的要求置于重要地位维持博弈双方利益平衡。全球经济波动后,双方相对平衡的利益不免受到震动,二者在电视传播实践层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上个世纪,奥委会通过对奥林匹克的多次修定,不断确定电视转播权的所有权。并通过同电视转播机构的商业谈判等途径来深化奥委会对奥运会赛事转播权的垄断,有效确保了奥运会电视转播费持续增长。然而,近年来奥运会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尤其是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所连带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进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随后进行的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大受牵连,电视传播面临产业链难以持续的困境。电视转播商亏损报告迫使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转播权销售小心谨慎,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只升不降的转播权分销途径,曾经稀缺的电视内容资源,一度面临价高难售局面。电视转播商业只能通过冬夏奥运会捆绑购买,以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盈余平衡2010年冬奥会电视转播的亏损。

2.1.2电视传播传统影响力被削弱 随着手机,网络等新的电子信息终端接收技术日益成熟,奥委会不得不重视新媒体转播,开始逐步放开对新媒体的限制,这一转变,直接冲击电视传播的霸主地位。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1997年,国际奥委会在出售转播权时,尚未将新兴的媒介形式纳入商业化操作层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介采取限制,以保护电视转播商的经济效益。但到临近奥运举办年,即2007年12月18日,奥委会已经由最初限制网络等媒体转播奥运会转而正式出售新媒体的转播权。

新媒体因其互动、即时、灵活多样的传播优势,深得年青的受众群体喜爱,迅速成为转播权购买新生力量。加之新媒体技术革命,在奥运会的转播中可操作性不断提高,并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成为国际奥委会不能忽视的销售对象。由于其特殊的受众对象,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处于不容动摇的垄断地位的电视转播,面临着新的竞争对手,不得不寻求应对措施。

2.1.3电视传播权谈判的过度商业化,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国际奥委会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不断开拓新的营销模式,在转播权销售中对竞争策略淋漓尽致的发挥,迫使各转播商加大转播权购买投入力度,各届转播费手笔令人叹为观止,可说是超忽估量(见表1)。

电视转播权的竞争,只局限于媒介组织中的超级巨擎,不具备经济实力的小型媒介组织根本无法涉足。奥运会的赛事资源成为垄断在少数巨型媒介组织中的稀缺产品。电视视转播过度商业化操作运行,广受诟病,国际上不乏反对声音。奥委会被指责为“像个商业机构”,有违奥林匹克精神的广泛传播,实际上商业化的过度开发,极大限制了这一人类文化财富核心精神的传播,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反观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史,冬奥会奉行奥林匹克思想基础,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关心年青一代,尊重大自然和对人类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的关注才是其精神核心,一味商业化,有违这一宗旨,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误导人们对奥运会主体精神的判断。

2.2冬奥会电视传播发展的对策

2.2.1商业营销层面面临的挑战与困境,需要奥委会运行模式革新 奥运会电视传播是基于电视传播技术创新,奥运会职业化与商业化进程及跨国商业组织与传播机构共同发展基础上广泛、深入开展起来的。自1984年奥委会对奥运会实行商业化运作后,一直到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以前,无论是北美地区,还是新兴的亚洲国家,都在与国际奥委会合作过程中,通过奥运会实现了双赢的商业博弈格局。电视转播的加入解决了国际奥委会组织奥运会的资金困境和财政难题(见表2)。

电视转播一直是实现奥运会商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国际奥委会的官方数据显示,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仅电视转播权一项,在奥委会的收入中占据比例达50%以上,是其各赞助机构、门票销售、特许权和纪念币、邮票等诸多单项营销模式所得资金之和。事实上,奥委会用于奥运会持续发展、资助单项运动协会和各国奥委会等多项资金,大部分要依赖于少数几个国际传媒巨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2008年以前,欧洲和亚洲加在一起不到40%的转播权收入,比较北美地区高达56%的转播费贡献率,使得北美的电视转播商成为国际奥委会最重要的“客户”。做为转播权出售的重头,奥委会对电视转播权的营销确实煞费苦心,深谋远虑。然而,全球经济在本世纪遭遇了巨大挫折,由北美地区开始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奥运电视转播权最大的买家,无论是NBC还是ESPN,无论是欧洲广播联盟还是亚洲广播联盟,无不受到震荡。媒介巨擎也要考量自身实力。很多媒介公司的母体,因为承担了巨额电视转播费而拖累总体收益,尤其是温哥华冬奥会,转播商更是承受巨大亏空。向来收益看好的电视转播权的营销,成了烫手山芋,迫使买方寻求新的收益方式。这也直接影响到国际奥委会在转播权销售过程中的决策和战略。实际上,温哥华冬奥会之后,国际奥委会迟迟未能实施新一轮转播权销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本次冬奥会电视转播商的反馈影响,在寻求稳健的营销方案,以确保转播商、国际奥委之间的博弈平衡。

2.2.2新技术革命在电子平台的广泛开展,成为影响电视传播的双刃剑 纵观电视传播发展历史,技术革新是促进冬奥会影响力持续扩大的主要动因。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奥会发展步伐要远逊于前者,受众影响力也不及夏季。加之冬奥会对环境与技术条件的独特要求,更影响到其电视传播的覆盖面。国际奥委会因此加强了冬奥会电视传播的技术更新。值提一提的是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为了实现奥运会电视转播客观性,保证传播信号的高水准,国际奥委会成立了OBS。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OBS确保赛事信号全球覆盖,并用了高清电视信号和5.1声道的音频传送,极大的满足了电视转播质量的要求,也为扩大本届冬奥会最大电视覆盖奠定技术基础。但是,受益于技术革命的不仅是电视转播,新媒体也得益于新技术发展而跻身于奥运传播盛宴,在转播权利益中分一杯羹(见图1)。

一部分电视转播商通过自身转播渠道的拓宽,开发网络、手机模式来促进本身传播多元化,冲消竞争压力。但独立的新媒介经销商对奥运转播权的觊觎,其自身商业操作的需求,都成为新媒介加入转播权竞争不可阻挡的动力。新技术革新,将电视媒介技术整合和资源整合的进行提到日程,任何电视转播商都不能忽视新媒介平台的建设,都需要在自身的多元化建设中进行切实可靠的操作。电视传媒和新媒体的资源整合已提上电视转播商组织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日程,只有占据这一新平台的电视组织,才能占据新的产业高地。转播商面临的变革,也给奥委会制定转播权营销战略提出了一项新的课题。

2.2.3冬奥会的电视传播现状,迫使国际奥委会探寻新型商业模式 冬奥会的电视传播商业模式主要是基于确定了冬奥会电视传播活动的文化、商业价值基础上,并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及衍生产品,联结、整合了受众、传媒组织、跨国商业公司等利益相关者,创造、获取经营利润并因而所确立的经营活动范式及其制度保障系统。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基于体育赛事传播内容基础上的产业链条。

冬奥会的冬奥会赛事电视传播内容产业链构成包括的关键性因素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赛事资源、电视转播信号制作、资源交易、赛事播出及衍生品开发等。冬奥会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应根据商业模式系统、变化、可操作和独特性特征,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冬奥会电视传播的商业模式只有符合了系统、动态、可执行与独特性的特征,才可以称之为好的商业模式。国际奥委会也直致力于此:1960年初,美国CBS广播电视公司还需要同冬奥会的组委会谈判,以购买冬奥会转播权。1994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分开举办夏、冬奥运会,为冬奥会单独出售电视转播权奠定基础。国际奥委会在遵循夏季奥运会传播基本模式基础上,不断在冬奥会电视传播的实践操作层面创新与突破营销模式。冬奥会的电视转播营销的低成本优势,使冬奥会电视传播具有新的发展空间。1998年,第18届长野冬奥会,通过日本政府的巨额投资,第一次实现电视转播扭亏为盈,使奥运会的电视营销增加了一个新的生长点。1996年开始,奥运会的夏冬电视转播权由“零售”方式转向打包销售、捆绑销售。媒介产业的并购与资本运作,巨型传媒帝国的全球发展,也拓展冬奥会在全球市场售出途径。奥委会通过分摊利润弥补奥运会的亏空风险促成了北美地区一揽子电视转播权协议这一新的销售模式,也使商业营销产业链条各方共同获益。

对各地区的电视转播采取竞争方式,进行电视转播权的销售,是奥运会的转播权谈判重要手段。2013年8月12日国际奥委会(IOC)宣布,日本电通公司获得俄罗斯索契第22届冬奥会(2014)、巴西里约热内卢第31届奥运会(2016)和中国南京第2届夏季青奥会(2014)在亚洲17个国家和地区的转播权。加之早前获得的中亚五国的转播权,日本电通总计获得22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的全权转播权。届时日本电通将垄断这几大奥运会的全部转播权的分销利润。相比之下,国际奥委会在电视转播权商业运作中,更加强调对赛事的最大化传播原则,合作媒介组织的国际化规模和实力,以及为深挖经济收益而制定的单一国家转播权出售意向,开启了索契冬奥会之后,奥委会在赛事转播权商业销售模式上的巨大变革,必将给全球体育新闻电视转播的革新带来新的风暴。

2014年冬奥会电视转播权销售,国际奥委会不沿用前几届奥运会的营销模式,在主办城市确定之前进行竞标。2009年以来,冬奥会过去形成的商业模式遭遇挑战,无论是电视转播权法律救济机制,还是各种媒介形式之间的有效融合,都需要不断完善。

3.结论

(1)经济的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全球传播,使得奥运会的电视转播市场成为一个具有巨大经济收益预期、持续发展潜力和全球传播效果诱人的商业目标。这种商业模式是包括国际奥委会、转播设备提供商、电视转播商业和奥运赞助企业等在内的电视传播产业链共同愿望。无论冬奥会电视转播链条中的哪一部分,都期待它的传播体系保持创新和改革。

(2)通过强调升华奥林匹克精神和对奥运会电视传播布局的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转播权全球战略来消弥过度商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确立转播国际救济机制,通过对奥林匹克等传播法律依据的修订,强化转播对各类媒介组织和传播活动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在冬奥会电视内容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强调奥林匹克精神核心的建设,才能促进冬奥会电视传播这一体育文化产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才会实现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成熟,保障现代奥运会自重新确立以来一脉相承的奥林匹克精神,继承和发展人类从古代奥运会开始的更快、更高与更强的理想追求。

(3)客观定位参与到冬奥会电视传播产业链条各个组成部分,有针对性地对指标进行利益分销调整与取舍,积极发展电视传播新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电视传播受众吸引力,突破电视传播线性传播不足。发展多元传播体系,建设多媒体传播平台,实现以电视转播为核心的内容生产,加深冬奥会传播影响力。通过节目创新,加强冬奥会电视传播的新闻深度和节目互动吸引力,强化电视传播所具有的拟态真实优点。

总之,冬奥会的电视传播发展,需要通过对多种影响因素长期跟踪研究,在广泛调查,深入探索基础上,不断强化加深奥林匹克内涵建设、扩大和巩固受众群体,以深化冬奥会电视传播发展在国际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2010 OlyInpic Marketing fact file[z].

[2]王仁周,朱志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

[3]刘石,冬奥会电视传播商业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C],第二届中国博士后体育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