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课堂下的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课堂下的教学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06-3
我校在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绿色学校辐射效应研究》研究过程中形成一种独到的绿色智慧,它有如下特质:一是适度特质;二是黄金分割律赋予的和谐、优美、科学和高效特质;三有自然、生命、生长之隐喻。用“绿色智慧”定义高效课堂,把“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课程”作为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形成“自然、和谐、中庸、审美、科学、高效”的课堂局面,形成“系统建构”教学模式,使学生跳出题海有趣味地学习,使教师从作业堆中抬起头来享受教育的乐趣,在思维的海洋中分享前人留下的知识财富和精神食粮。这是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呼应,也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方针的体现。
一、绿色智慧引领下的“系统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系统建构”课堂教学是在系统科学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将课标、教材、差异等外因和思维方式、经验、情感等内因耦合起来建构成教学资源系统、三维目标系统,将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评估、质量改进等诸元素整体演绎为信息加工、知识建构、智慧生成的智能演进系统,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协同、高效达成的旨归。
(一)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集,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和。本模式将教育诸元素整合为三个“系统”:
(1)资源系统:将课标、教材、媒体等外因,思维方式、知识经验、行为习惯、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因整合成资源系统。
(2)目标系统: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达成是一个资源配置最优化、思维过程显性化、教学策略多元化、活动过程组织化、评价机制激励化等构成的系统。
(3)过程系统:过程是将教学目标建构性输入转化为有效性输出的一切教学活动的总和。将教学目标的建构、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测量、教学质量的递进等融贯成循环上升系统。
系统的“整体性和有机关联性”思想宏观地将教学因素统整到基于课标的教学系统中,充分发挥各要素功能,同时追求整体效能。系统的“结构层次性”思想充分考虑现有发展水平构成的低级系统与教学目标构成的高级系统之间的差异,分析两系统的耦合程度,整合成整体高效的教学系统。系统的“有序性、预决性”将课堂建构成由案例开道、由经验起动、由问题推动、由思维互动、由目标牵动的有序结构。
绿色智慧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系统,将所有教学要素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性组织,通过结构优化,使系统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这符合系统论的结构决定功能、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观点。是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高明之举,是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和课业负担的人本之举。
(二)建构是主体将不连续、不系统的客体信息通过组合、加工,形成完整认识,把握本质规律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维果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高级心理机能都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这就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内化”机制。布鲁纳认为智力成长遵循由动作表征经映象表征到符号表征的发展过程。其要点:第一,强调学习各个学科的“基本结构”;第二,强调参与知识的建构和结构的学习过程,注重掌握知识的整体以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而不是……零碎的知识经验;第三,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第四,注重激发……内在动机。
以经验、案例作为教学起点,进行活动建构和社会建构,强调学生的积极建构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联系,充分利用心理内化机制,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形成如下策略:①共同探究、建构教学目标;②基于课标整体预设、深度学习以建构高效教学过程;③基于经验、案例、问题、差异等建构资源系统;④基于个体建构、社会建构、活动建构等策略形成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三)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包含:整体性、直觉性、心物同形、完形压强等思想。整体性思想即: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一个事物的性质不决定于任何一个部分,而依赖于整体,这个从该事物整体中产生的性质,即所谓的格式塔质。受整体性思想启发本模式将知识点置于知识结构整体进行解读,将课标与教学资源高度整合形成高效系统;利用心物同形思想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形成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正向推动作用;充分利用生活案例与学生经验、情感与文本之间的力场转化,实现物理—心理力场的高效协同推动作用。利用完形压强思想有意识地设置不协调、不和谐和“故错”,促使学生主动发现、弥补缺陷,利用结构对称性原理“讲一半留一半”,促进合作、探究学习。
二、绿色智慧引领下的“系统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系统建构”教学模式是从系统视野建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评价、质量改进等诸元集合。
(一)以“教学目标的系统建构”为核心建构教学初态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成的最后状态,它指引系统发展的方向,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一个单元、一堂课、一个活动、一个情景都有教学目标的牵引,惟如此才有系统的高效性。可见教学目标是系统发展的“第一要素”。那么如何建构教学目标呢?第一,教学目标尽可能在师生共同探究中建构形成;第二,一般从节标题或者由课标开始进入目标探究。第三,通过教学过程生成教学目标。
如湘教版必修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让学生发现标题中蕴含着哪三个元素?构成哪两大命题?(即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再通过阅读完形填空:即地形对聚落的 、 、 、 的影响(类型、分布、规模、发展),地形对交通线路的 、 、 、 的影响(密度、布局、形态、走向),再思考“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两个命题”便建构完成两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开放主动建构。如必修1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在预习的前提下首问:本节最主要问题是什么?(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讲天体系统、讲地球是一个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在开放自由的回答中蕴含着答案,接问:地球特殊在哪?再问: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什么?分析条件一般用什么结构?(哲学元思考:内、外因结构)追问:外因从什么地方去分析说明?(同学们找到了“图1—3太阳系示意图”并引导分析)内因又从什么地方去寻找?(同学们从“行星基本数据”去分析“金锁链”条件)最后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或过程)来分析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的?(与“运用资料说明……”的课标陈述一致)。
教学目标不是抽象隐蔽的,而是具体生动的,教师要深刻探究教学目标与课标、教学内容之间的深刻关联,并转化为问题链,让学生在探究中走向教学目标,又在探究中建构内容整体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如何建构和达成呢?本模式尝试从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知识技能的载体性、过程方法的组织性中去建构生成。如在《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中,利用“当地农民工多、班上农民子女多”的特点,通过“聚落的创造者、成因、空间落点”与“农民、农业、农村”的对应结构,结合中国“农民最苦,农村最穷,农业最重要”的巨大反差,联系经验,激发“我们的根在农村,我们的命在农业,我们的血是农民”的朴素情感和自豪感,树立“农业为根、农村为基、农民为本”的价值观。
又如以“铁路选线方案”(如图)为载体通过如下问题:
(1)有A、B、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 方案相对合理,为什么?
(2)如果在图中出现D城,那么选线方案将如何调整?请画出来。
(3)如果选择A方案,还需要哪些支撑条件?
(4)在中国有哪些铁路与A相似?
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变式训练,将思维视角多维变化,让“多媒体”信息汇聚课堂,引起热烈争论,培养学生崇尚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系统、深刻、敏感、独特的思维品质。
(二)以“教学资源的整体建构”为纽带建构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极其“窄化”,教学过程全由教师掌控,缺乏生命的互动和张力:学生无法享受智力劳动的快乐,创造性与想象力在知识的桎梏中被窒息,创新学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系统建构”教学模式将一切有利于“知识深层理解”的资源和活动纳入教学资源,以教学目标为固着点进行充分调动、协同参与、整体优化、立体建构,充分激发和强化学生内在的认知图式、情感体验,提高认知系统的自组织程度,提升对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主建构能力,完成知识系统的更新和经验世界的添加,实现人文性和高效性的对立统一。
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针对复杂过程的教学应用经验导入、建构系统、类比探究等一系列策略,将“握手”中能量传递过程建构成由“太阳能—食物(生物能)—彼热量输出—此感知热量”系统,通过该经验结构模型,迁移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的分析,使学生发挥想象充分理解能量在太阳—地面—大气之间转换传递过程,通过在暗室中观察“常温下的煤炭和正在燃烧的煤炭”实验揭示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的区别,使学生对大气逆辐射概念及其作用有了感性而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在“题海“中筛选形成亲近课标、贴近生活、可以类比、梯度分明的问(习)题集,选择“本原性”问题作母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形成解题结构,如“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是蕴含“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二大知识要点的母体,运用二元结构思维法将主体二元(地球和月球)、时间二元(昼和夜)、作用二元(削弱与保温)、程度二元(强与弱)一一比较,形成条理清晰、理路分明的解题结构,将其迁移到下列问题的解答中:①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里?②秋冬季节北方农民为什么常用人造烟雾保护蔬菜作物?③晴天为什么比阴天温差大?④新疆为什么瓜果甜?⑤青藏高原为什么作物单产高、品质好?……从所教授的两个班级(110人)达成率(达成率体现在两个变量:一是过程变量,即要求审题专业、推理可靠;二是结果变量,要求原理匹配、结论准确。从而消除重结论、轻过程的积弊。)分析:能正确审题的95人(占86%以上),能正确表述的有102人(占92.7%),这样既脱离“题海“减轻负担,实现知识、方法二维目标,更重要的是从认知过程的互动、探究空间的释放、类比方法的演绎中养成敏于问、敢于探、习于思的思维品性,形成积极、深刻、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尽显生命的张力。
(三)以“教学评价的过程建构”为力源推进教学高效转换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测量,也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系统建构”教学模式将其内置于教学过程,既具测量、评价、诊断功能,更具激励、建构、提升、发展功能。马斯洛指出,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多维评价的及时性、建构性、过程性使学生获得不同层次需要的及时满足,从而沿着需要梯级和学力梯度攀升,促使教学双方积极互动、高效转换。
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中,设置30多个测点(问题),每个测点分优秀、良好、一般三级(分别赋值3、2、1),每个项目根据与课标的关联度、问题的复杂度赋予权重。评价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学习质量监控组终评构成评价系统。尤其是自评包括对过程的自觉反思、对学力的自我评判、对理解的自我测定,形成“学力测量和评价系统”。
针对“预习后你认为本节标题应该怎么改?”(这是一个偶然性命题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多样化的答案:如有哪些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过程评价使思维方向及时得以修正,同时导入命题:地形是怎么形成的?(这是对教材内容的概括,答案容易取其一点)评价中对片面的答案给予合理的评价,并引导其全面辩证地思维。在构建知识框架时(如地质作用、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知识结构)要求学生用二元结构进行思索建构,过程评价促使学生优化思维结构和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提升思考力。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设置了问题9进行测量,请同学们用一长条形柔软橡皮作材料演示“背斜”和“向斜”,同时观察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物质致密度,想象受力状况、外力侵蚀情况,再转换到从“地面”(平面图)观察岩层新老关系等,最后建构起“褶皱类型、岩层形态……”知识框架。“学力测量表”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记录反思,学记录本组被提问情况并于课后个别点评,形成过程性评价资料,课代表最后对全班过程测量情况汇总提交教师作为“补弱”依据。教师在最后选择“背斜谷、向斜山示意图”考查全班对整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以便改进教学,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循环。过程评价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及时发现思维的障碍和教学的缺陷,正确地进行教学判断和决策,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达成高效教学。
(四)以“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为转换点建构新的教学过程
质量改进是指“……在整个组织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质量的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的各种措施”。“系统建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的转换点放在质量改进上,因为测量、评价以后发现的问题和缺陷,需要从教与学、得与失、进与退等方面反思,我们在南通市十一五课题《新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控制研究》框架下形成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新课程理念细化为质量标准、实化为教育措施,形成质量方针导航、质量目标定位、质量标准测量的质量控制系统,有效地避免缺陷的再度发生和教学成本的居高不下。
如“上课”的质量要求:①神情专注;②思维活跃;③发言热烈。我们在“学习就是犯错”、“犯错即贡献”、“错误即资源”的原则下,创设起安全高效、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因为在求知的路上,错误是常态,犯错是必然的,而犯错是提供生成的机会,使其他同学能够回避相同的错误,因此是贡献、是资源。又如“作业”的质量要求:①审题专业。②推理严密。③过程清晰。④表达严谨。⑤字迹端正。我们对“审题专业”进行了可操作化解释:框出题眼、逻辑推理、联想知网、匹配原理、术语表达等具体要求。
在“作业订正”质量标准中要求学生对达成“一般”的项目进行加工补弱,对达成率低于80%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确保关键项目达标,夯实相应学力基础,提升学力层次。
三、“系统建构”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系统建构”教学模式是系统科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有机整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滋养下孕育形成的。在理论建构上展现出较高的哲学智慧,在教育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本模式在地理教学的不同课型中均可使用,其操作理念和思维方法又可借鉴于其他学科。
课堂是“一个成人和一群孩子相遇而形成的世界”,具有可能性、生动性、差异性、复杂性和丰富性等特征,本模式将教学过程演绎成由经验起动、由问题链推动、由思维互动生成的高效系统。一方面使学生获取学科本位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建构由系统思维模式、高水平的思维情景设计、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耦合在一起的系统。当目标建构、资源整合、结果达成等统统在学生主体建构、主动掌控中实现,那么“人会感到无限的美好,具有极大的力量、自信和决断意向甚至连平凡的日常活动,也可以被提升为压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动。”如此学力的提升指日可待,创新境界完全可以期待,新课程改革的愿景将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辛自强著.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2]冯·贝塔朗菲著.林康义等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3]刘永康主编.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6).
[4]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03).
智慧课堂下的教学范文2
【关键词】翻转课堂;团队学习;TBL;高职英语教学
一、引言
翻转课堂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流程的颠覆,重新定义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和职能,教师不再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递,新知的获取由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相关视频来完成,课堂时间完全交还给了学生,学生对新知习得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进行相互讨论,教师进行适当辅导,课堂上完成学生对新知的吸收内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下教师由传统课堂的主导者变为了旁观者和设计者,学生由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堂的主体参与者。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教育催生出来的产物,它与其他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等有含义上的重叠,也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更好的辅助教学实践,如TBL(Team-based Learning团队导向学习)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可以帮助教师高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互动。
二、TBL教学模式
2002年美国学者Michaelsen等将商界团队运行模式拓展到课堂教学中,提出了TBL即Team-based Learning团队导向学习教学模式,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已被广泛接受和采纳。以团队为基础的TBL教学法教师将学生分组成若干团队,团队成员学识水平层次分布均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的传递,课堂上教师分别以学生个体和团队整体为对象进行学习效果测试,并指导学生就测试项目基于团队开展讨论,以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吸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基于团队学习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的传递习得过程由教师讲授变成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小组讨论,这一流程与翻转课堂是不约而同的,两者的有机结合能促进保障对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
三、翻转课堂下TBL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英语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组织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实践运用语言机会,而语言的交际运用只能通过交互形式来完成,因此开展基于团队学习的TBL教学模式能够使其优势得到充分展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团队组建阶段,课前自学准备阶段,初级知识检测阶段,高级知识检测阶段。
(一)团队组建阶段
由于生源的多样化和教育的地域差异性,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异显著,各层次水平学生均有。新学期一开始,教师就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团队,每个团队由5-6人组成,分队时要考虑性别、英语水平、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差异,各团队学生水平分布尽量均匀,每个团队由各水平学生组合搭配而成,以利于每个队员能够最大优势的发挥和分享本团队资源,以优带差共同进步,团队之间整体水平尽量相当,以利于团队之间开展公平公正的合作与竞争,队内成员投票选出一个小队长,小队长要有较强的领导协调能力,英语基础不能太差,主要工作是带领大家树立共同学好英语的意愿,并辅助教师组织协调本团队的学习与讨论。
(二)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制作视频材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知识。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很高,可是众所周知高职生自我管理意识和求知欲均较为薄弱,自主学习动机不强,因此,为了激发高职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在制作视频学习资源时,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迎合受众高职生的英语水平和趣味点,制作视听效果强烈的高质量微课视频,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来感染、带动和引领学生的学习。此外,这一阶段小队长的领导示范作用也非常关键。无论是出于竞争意识希望自己的团队能获胜,还是出于团队精神的力量,小队长都会在自己完成视频学习之外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号召提醒其他队员完成自主学习过程,并且将团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做好梳理备忘,并提交教师总结提炼。
(三)初级知识检测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学习场所转移到了课堂,教师设计题目和任务对学生课前所学进行初级水平的测试和实践。测试之前教师会花15分钟左右时间根据各小队长提交的疑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疏通指导。在学生在已经具备了初步理论基础知识后,教师在课堂上据疑施教的授课、学生在下面带着疑问来听课,这比传统课堂上完全盲目被动的接受效果要更好。答疑解惑之后便是知识检测和任务实践,这一阶段的检测和实践是基于基本理论知识的常识性知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需要20分钟左右。高职英语涉及到听所读写四个模块,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试题检测部分侧重读写能力,任务实践部分偏向听说更多一点,初级检测因为比较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尽量以学生个位为对象来进行,设计听说实践时也尽量采取团队内双人组方式练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遇到疑难部分尽量组内讨论解决,达到以优带差共同进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高级知识检测阶段
初级检测阶段帮助学生夯实好理论基础之后,课堂开始进入高级检测阶段,这一阶段分两轮进行,两轮检测题型和任务分别对应中级难度和高级难度,依次递进展开。第一轮中级检测大概需时20分钟,以各团队为单位采取竞争模式进行,各团队发挥集体智慧得出最终一致性答案,教师批阅打分选出本次最佳拍档明星团队,训练听说能力的任务实践部分则由现场教师和学生投票选出优胜者。这一轮检测结束后学生又会发现不少问题,教师需要10分钟左右时间来梳理串联,这个时候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已经开始内化吸收变成已有知识了。第二轮高级检测阶段因为难度大要求高也最费时,大约需要25分钟。这一阶段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飞跃提升阶段,而且主要是针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设计的,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慢慢探究,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部分学生能突破赶上。因高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布在各团队,因此这一轮的检测是要求团队之间讨论完成的,可以是所有团队一起讨论给出一个一致性答案,也可以是几个团队合作给出答案,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题目任务灵活安排。
从上述四个阶段的学习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组织是以学生的自我检测和实践为主,教师只是在学生出现疑问才出来答疑解惑,而检测和实践又是以团队合作为主,整个课堂充分考虑了水平各异的各层次受众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而且整个课堂一直都是在竞争环境下展开,竞争模式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激励学生长期保持这种斗志和积极性,对每次竞争的结果教师都会详细登记在册,作为期末总结和给平时分的重要参考。
四、TBL教学方法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体会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职能,看起来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好像减轻了,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如何组织好学生在课堂上有序有效的讨论,对教师来说更多的是挑战,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将基于团队学习的TBL教学模式融入翻转课堂高职英语教学,作为教师的我感觉效果显著,受益良多,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密切,班级更团结
因为课堂的主要时间都是学生基于团队的合作竞争,不论是合作还是竞争都需要生生互动,相比传统课堂来说气氛更加热烈活泼,教师的适当解惑和点评也较之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模式更加拉近了于学生的距离,整个课堂在一种轻松活跃又紧张的气氛中有序展开,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也不像以前那样感觉遥遥无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加强,班级更加团结向上了。
(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升
语言本来就是交流沟通的工具,“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语言应用实践,让学生尤其是低水平的学生找到了英语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课前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大大提高了高职生原本较差的自主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让他们受益终身的收获。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客观公正
高职英语一般都是大班教学,且教师授课班级多,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互动少,基本不可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学生为中心”的团队学习模式下,学生的频繁登场亮相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直观深刻,加上每次课堂上的竞争结果记录表,也有助于帮助教师记录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期末的时候对学生做出相对来说更加全面公正的评价,高职院校一般都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因此,全面客观的了解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对于给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出公正评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五、结语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日益渗入,许多新兴的教育方法与模式接踵而至让我们应接不暇,在适应新模式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能完全否认传统经验,在新旧模式之间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比如翻转课堂与基于团队学习的TBL教学模式,新旧结合、各取所长才是当今高职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高书丽,王述珍,王华.基于团队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12(03):157161
[2]刘晓岚.TBL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业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5764
[3]万海艳.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团队学习策略(TBL)[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7):8486
智慧课堂下的教学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策略
0前言
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生智慧的学习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1]。智慧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不断推进的同时,新技术环境也迅速地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在新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智慧教育如何开展,新形式的智慧课堂应如何构建[2]。
1智慧课堂的概述
“智慧教育”一词起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Planet)”的概念。对于智慧课堂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国内关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研究主要依托融合于课堂的自主的、泛在的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方式进行[4]。
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智慧课堂的技术特征
智慧课堂可以应用资源共享、学习情境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智能学习分析、移动通信互联、合作交流、即时反馈等技术进行教学,形成开放、高效的信息化学习模式,智慧学习满足了多层次教育的需求。
2.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为“教”与“学”的融合和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基于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增进师生互动和协作交流,使“教”与“学”相互渗透、融合一体,因而对智慧课堂的实用教学流程结构设计,应把“教”与“学”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来考虑[5]。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阶段(课前、课堂、课后)结合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探究学习、智能学习分析、课后作业、信息化辅导、反馈测评等教学步骤构成智慧课堂完整的教学过程。
2.3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
2.3.1课前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放送预习内容、教学微视频、教学课件。学生也可以利用此平台进行交流,问题讨论。
2.3.2课堂
课堂上,教师根据学情采集,导入新课,讲解学生课前自学时的疑问,进行探究学习。课上主要为互动式教学,智能学情分析,布置课后作业。
2.3.3课后
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信息化辅导,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试卷问答、在线提问、作业视频等方式反馈测评。
3智慧课堂实践教学的讨论
3.1技术支持
智慧课堂实现的前提是学校构建的信息技术平台。目前,高校都配备微机室,大多数学生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这就为实现智慧课堂提供前提。2017年锦州医科大学将实现全校区覆盖无线网络,在技术层面上满足智慧课堂的实施。智慧课堂模式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3.2学习个性化,跟踪智能化
智慧课堂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时间,自由安排学习,让学习真正个性化。由于移动通信设备的可携带性,使随时学习成为可能,跟踪学习也更智能化,更真实的挖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
3.3反馈即时性
智慧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评价,课前预习与反馈、课堂探究学习与反馈、课后作业测评与反馈,反馈信息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即时性反馈形成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3.4互动交流立体化
智慧课堂模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全时空的实现互通。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畏惧感,创造了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
3.5学习资源推送的智能化、便捷化
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如微视频、教学课件、电子图片、语言教学、学习材料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智能化的学习资源,便捷的推送方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个性学习、快乐学习。
4结语
随着数字终端的兴起和网络应用的日趋成熟,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应用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6],其核心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7]。智慧课堂作为新型学习环境,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能够满足“数字土著”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方面的要求,在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具有应用价值[6]。此次,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教学中,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能力培养,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等.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65-71.
[2]庞敬文,王梦雪,唐烨伟,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9):63-70.
[3]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34.
[4]卞金金,徐福荫.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64-68.
[5]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
[6]李丽娟,郑晓丹.基于智慧课堂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数字教育,2015(4):40-48.
智慧课堂下的教学范文4
【关键词】中职教学;智慧课堂
自夸美钮斯17世纪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这种集体授课形式便成为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中职教育亦是如此。但中职教育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存在着课堂教学各式各样的问题。审视传统的中职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依然是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智慧发展的整体关怀。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向培育智慧的教育。智慧课堂是开启和丰富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课堂。在中职教学中开展智慧课堂的生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下是在课题研究中关于智慧课堂生成的几个问题的回答: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
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应以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智慧课堂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的课堂,是培养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能力和个性突出的智慧学生的课堂。思维是智慧课堂的核心,没有思维就没有智慧。因此智慧课堂上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围绕着思维开展和进行。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思维价值,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促发学生深度思维;学生的学习要具有思维价值,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是争辩的课堂、疑问的课堂、探究的课堂。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或技工的重任,因此中职课堂更应该以发展学生智慧为己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否被点燃,心智是否被开启,立足于学到的知识能否活学活用,掌握的技能能否不断创新,社会适应是否良好等方面的培养,而摒弃多年来乏味、陈旧、低效的传统知识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
1、组织教学内容。中职课堂教学内容繁杂,三年中职时光,除去半年至一年的实习,需要在两年时间内学习公修课及专业基础课30多项,且教材本身还存在着“内容滞后就业需要,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本就学习兴趣不高,又面对如此繁重而脱节的课程,自然是一招“以不变应万变”,课堂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课题组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1)筛选.首先选择权威的,内容最新的教材,其次选择教材中顺应社会就业需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2)补充.职业教学中知识和技术更新比较快,对于这部分的内容要经常进修培训,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查询相关材料进行课堂上的补充;(3)回归.使课堂教学场合回归于原来的知识与技能习得的情境,使学生由聆听者变为旁观者或参与者,更好的学习和体验;(4)重组.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开拓创新,重新设计和编制特定的教学内容。
2、运用教学方法。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首先吸引注意力,才能引起对教学内容内在价值的关注。头脑风暴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表演、小组活动等方法的运用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多媒体设备、仿真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动态的生成,需要高水平的预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进程的布置,教学情境的构想反映了教师预设的智慧性。但课堂不是情景的演出场,没有固定的台词,老师也不是可以操纵人心的神灵,能够预设所有学生的反应,想象出每一种反应的应对策略。智慧型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主动捕捉问题,以机智的行动促使预设与生成的精彩结合,在动态生成中让课堂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四、课堂师生关系的掌控
智慧课堂是一种课堂形态,也是一种课堂理想。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同构共生。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同路人,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中,体验到的是彼此间的接纳、认同和支持。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人生体验,也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他们互依、互惠、协同合作,他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每个成员思想的自由性得到发挥,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随处可见。
五、课堂学生差异的应对
智慧课堂始终关注学生自身的生命和智慧的成长,始终以是否激发学生心智、开启学生智慧作为衡量课堂优质的重要指标。中职教学面对学生个体差异高度分化的现状,绝不能单纯的以知识量的掌握,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而是要考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题组以13级护理9班为实验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干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挖掘学生潜能,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两年后利用横向比较法,发现该班成员在心理健康程度、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同期其他班成员;利用纵向比较法,发现该班41位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均明显高于干预前,41位成员有36位同学在集体荣誉之外均获得一项甚至多项个人荣誉,有效的将学生差异转化为他们自我认同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4).
[2]张少明.转识成智―――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策略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张卫卫.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9.
智慧课堂下的教学范文5
关键词: 智慧课堂 教材处理 问题设计 难点突破 课堂生成
智慧课堂,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点燃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智慧的闸门。教育是一种唤醒,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是一种引导,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个性与智慧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构建智慧课堂是课程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方面。
课程教学如何构建智慧课堂,或智慧课堂的生长点在哪里?我认为,智慧课堂的生长点主要为教材处理、情境设计、难点突破与处理课堂生成四个方面。
一、教材处理――优化智慧
教材处理,指教师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变更或调整,能否做到最优化,取决于教师处理教材时的优化智慧。
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首先在于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因为生活化的课堂可以彰显数学课程的生活价值,更主要的是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启迪学生的生活智慧。如《比》的课题,在引导学生构建“比”概念的学习活动中,教材(人教版)选用杨利伟在“神五飞船”里展示的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的长宽比值作为教学素材。当然,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渗透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它确实是一种优秀资源,然而,其在体现“生活化”的要求方面尚有所欠缺。因此,教学中可以增设下面系列活动:首先让全班同学推选出身材最美但不同身高的三位男同学,然后让这三位男同学分别量出其身高与肚脐离地的高度,并计算:肚脐高÷身高=?其中比值近似等于0.6定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领悟人体美的奥秘,在此基础上启迪学生利用“黄金比”创造生活的智慧。
以智慧启迪智慧是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据此,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重点在于教学内容智慧化。所谓智慧化内容,它可以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策略,也可以是蕴含智慧的素材内容。如在《圆的周长》课题中,教学中可以讲述圆周率的故事:鲁柏是数学家伽罗华的好友。一天,鲁柏被刺,伽罗华从鲁柏手里紧捏着半块没有吃完的苹果馅饼而推知凶手为314房间的房客。他的逻辑推理为:馅饼英语叫Pie,而希腊语Pie就是π,即通常说的圆周率。人们计算时常取π的近似值3.14,死者手捏苹果馅饼即暗示凶手为314房客。上面推理充分显示了数学家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智慧。另外,“伽罗华推理破案”故事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智慧课堂下的教学范文6
关键词: 智慧课堂;大数据分析;结构性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3/14-0112-04
从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慧教室,到利用电子书包开展智慧学习,以及基于云计算和网络技术搭建的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增强了课堂互动交流,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大数据时代,开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动态学习评价,建立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为现代学校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智慧课堂的定义
目前对智慧课堂的定义总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从“智慧”的语义学上定义,与“智慧课堂”对立的是“知识课堂”;另一类是从信息化视角定义的。本文的定义是基于后者。从信息化的视角来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从早期的辅助手段向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传统课堂向信息化、智能化课堂发展,对智慧课堂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目前基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课堂概念的定义有三种。一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这一定义强调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感知特点。二是基于电子书包应用的。这一定义强调基于电子书包的“移动化”智能终端特点。三是基于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应用的。这一定义强调课堂中的“个性化”学习应用特点。
这里我们结合实际开发应用,提出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概念。即智慧课堂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的运用,实现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
智慧课堂的主要特点
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运用的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在技术和教学应用上具有重要的特色和创新价值。主要特点有:
①基于数据的课堂:一切靠数据说话,依据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挖掘分析与决策,用直观的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精准地掌握来自学生的第一手学情资料。
②高效互动的课堂:利用智能化的移动学习工具和应用支撑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立体化,能无障碍地进行即时交流和互动。
③动态开放的课堂:借助于新兴信息技术及各种智能终端,课堂系统超越了时空限制,实现更为开放的教室、更为开放的课堂活动,让课前、课中、课后融为一体。
④合作探究的课堂:采取小组协商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协作群组服务能够帮助有相同学习需求和兴趣的学习者自动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对小组合作进行实时的数字化评价和及时的反馈。
⑤个性化学习的课堂:通过课前预习测评分析和课中随堂测验即时分析,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的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和辅导策略,真正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
⑥教学机智的课堂:教师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即时反馈,采取机智性行动,及时调整课前的教学设计,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进程,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
智慧课堂的信息化环境
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的前提是具有先进、方便、实用的工具手段,为此,需要构建基于学习动态数据分析和“云+端”应用的智慧课堂信息化环境。智慧课堂信息化环境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智慧课堂信息化环境的总体架构包括三大部分,其主要功能是:
①微云服务器:提供本地网络、存储和计算服务,可以方便、直接地将即时录制的当堂课程进行本地化存储;构建无线局域网,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移动设备,在无需互联网的状态下,实现任意点对点的通讯与交互,节省大量互联网资源的占用;当连接互联网时,可以实现教室的跨越空间的直播。
②端应用工具:包括教师端和学生端。教师端实现微课制作、授课、交流和评价工具,导入PPT并实现动画及视频的插入,电子白板式任意书写,实现任务、批改作业、解答问答等。学生端可以接收并管理任务(作业),直接完成作业,进行师生交互、生生交互。
③云平台:提供云基础设施、支撑平台、资源服务、教学服务等,如构建完整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可以进行结构化与非结构数据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管理,支持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实现多种教育教学资源综合应用。
智慧课堂的教学流程
在教学实践运用中,智慧课堂的教学流程为“3+10”模式,即由3个阶段和10个环节组成。这些阶段和环节包括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以及它们的互动关系。智慧课堂的教学流程如下页图2所示。
1.课前环节
学情分析:教师通过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提供的学生作业成绩分析,精确地掌握来自学生的第一手学情资料,预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向学生推送微课或富媒体预习及检测的内容。
预习测评:学生预习教师推送的富媒体内容,完成和提交预习题目,并可在论坛或平台上进行相关讨论,提出疑问或见解,记录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
教学设计:教师根据学情分析结果和学生预习检测统计反馈的情况,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优化教学方案设计。
2.课中环节
课题导入: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内容,主要通过预习反馈、测评练习和创设情境等方式导入新课程,学生展现课前自学成果,围绕新课导入进行演讲展示、分享观点。
探究学习:教师下达新的学习探究任务和成果要求,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学习,主要包括小组合作探究、游戏教学等方式。教师设计活动,为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后提交成果并展示。
实时测评:学生完成学习探究任务后,教师将随堂测验题目推送到每个学生终端上。学生完成随堂测验练习并及时提交,教师进行实时诊断和反馈。
总结提升:教师根据实时测评反馈结果对知识点、难点进行总结和点评,对薄弱环节补充讲解,重点进行问题辨析。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弹性分层作业和任务,对所学习的新内容进行运用巩固、拓展提升。
3.课后环节
课后作业:教师利用平台个性化的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并及时提交,得到客观题即时反馈。
微课辅导:教师依据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结合批改作业,录制、讲解微课并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反思评价:学生在线观看教师所录解题微课,总结所学内容,在平台或论坛上感想与疑问,与教师、同学在线讨论交流,进行反思评价。
智慧课堂教学应用实例
我们研究与开发的“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已经在全国各地许多学校进行实际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效。2015年1月10日,由蚌埠市教育局主办的“蚌埠首届智慧课堂观摩研讨会”在蚌埠二中举行,来自安徽、上海、江苏、深圳、武汉等省市的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前来观摩6节课,《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了这次观摩活动。在观摩会上,蚌埠第二实验学校基于“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开展了一堂教学实践课“认识三角形”。该堂课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课前学习微课;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金字塔闯关”的游戏情境,并进行实时测评和资源推送,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展开深入的探究活动。
1.观摩课名称
认识三角形。
2.课程描述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
3.教学目标
①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②在认识三角形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③体验并掌握自主学习的形式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模式
(1)课前环节
发放资源:在微课平台发放学习资源,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并完成教师在作业平台发放的作业包。
微课学习内容:①三角形的基本特征;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课中环节
集体分享:利用平台观看学生作业平台中的“生活中的三角形”。
游戏教学:利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与同学合作探究,巩固深化学习内容。
①自主创造。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创造一个三角形,或与同学合作,创造一个三角形拍照并上传。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并点评。
②分组探究。小组合作,从4根小棒中任意选3根,围成一个三角形,写出所有选法。教师巡视指导并展示学生上传的数据记录,进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③自主学习。学生完成作业平台中的测评练习。教师借助数据分析平台提供实时反馈图,针对问题展开讨论。
④巩固练习。依据所学内容,教师提出问题(把20厘米长的吸管截成3段,每段长是整厘米数,围成一个三角形,思考:最长的一条边最多是多少厘米?)和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动手操作。
(3)课后环节
总结讨论,教师提出课后任务: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5.效果评价
这是一节充分展示“智慧课堂”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课。教师在没有“刻意”应用“技术”的痕迹下,以极其自然的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小组协作以及“云+端”设备的应用,实现了“探究学习、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等一系列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是一节形式与内容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的高效课堂,充分展现了教师基于动态信息反馈的教学机智。
参考文献:
[1]王盛之,毛沛勇.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教学管理)中学版,2014(4).
[2]林利尧.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