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智能化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智能化报告范文1
关键字: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改进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how better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intelligent design, has been is what we are after direc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model and how to improve.
Key word: building intelligent; Design mode;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TP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智能化常见设计模式
现今, 设计已经走向市场化。国家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还没有相应的收费标准, 加之部分设计单位对建筑智能化设计的知识储备不够, 建筑智能化设计业务开展进程缓慢。由于建筑智能化设计收费标准悬而未决, 这部分设计很多时候推给了智能化施工单位, 名曰“深化设计”。
工作中, 笔者所遇见的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最常见的有两种:
a. 设计院虽然提供建筑智能化设计的施工图,但未提供明晰的设备材料清单, 系统构成仅为框图,并在图中注明由施工方做深化设计, 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业主根据施工图请招标公司进行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招标, 中标施工单位一般均放弃设计院的施工图, 根据自己投标时的方案做深化设计进行施工。
b. 业主直接请招标公司做智能化招标方案进行施工招标, 中标施工单位根据自己投标时的方案做深
化设计进行施工。
这两种方式的弊端是在设计程序中, 由于没有设置一个对技术的控制节点。方案、设计、施工都是项目承接方自己说了算。常常是在中标之后就开始施工, 无图纸或连所谓的深化设计图都没送施工图审查通过就开始施工, 与建筑设计的其它专业没有配合,造成业主心里无数, 监理无从把关。超投资、返工浪费、使用不合理等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 主要是设计单位和承接施工的智能化施工单位在设计上的出发点不一样。设计单位在收取设计费后提供给业主的是满足需求的施工图成果, 在施工过程中全程提供服务。而智能化施工单位虽号称免费设计, 但在商言商, 其目标还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 改进后的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
在笔者所在单位接受省内重要工程的建筑智能化设计任务时, 分析了上述两种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的利弊, 对常见模式作了改进, 采用了不同的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按此设计模式, 这几个项目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工程均已验收完毕, 投入使用。下面对该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的流程作简要的说明。
a. 项目立项后智能化设计的流程: 设计任务书 智能化方案设计 专家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批复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成果交付 施工图审查 施工招标 施工阶段服务项目验收。
b. 智能化方案及初步设计: 根据设计任务书制定的框架, 了解业主需求, 分析研究收集业主对智能化系统所提出的设想、要求、问题及要达到的目标。从功能、性能、实施和费用等方面结合现有的智能化系统设备, 在其供应商的技术支持下, 确定智能化系统的构成。在此基础上, 向业主提出项目可行性报告。
以项目可行性报告批复作为依据,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投资费用, 设计单位向业主提供建筑智能化设计方案, 并提供多家技术相当的设备供应厂商供业主方决策。
业主方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备供应厂商进行询价, 而后锁定价格, 提供给设计单位作为初步设计的依据, 这点非常重要, 设备供应厂商为了能使自己的设备进入施工图阶段并得到业主的采购订单, 往往会报出其真实的价格。
c. 专家技术评审: 由业主组织智能化方案设计技术评审会, 邀请业内或智能化专业协会专家组成专家组, 对方案设计进行技术评审, 设计单位根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对方案设计进行优化, 优化后的方案设计再交专家组审核、确认。
d. 初步设计: 设计单位在专家评审通过的方案设计的基础上, 进行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完成后报有关部门审批。
e. 初步设计批复: 以初步设计的批复作为依据,展开施工图设计。
f. 施工图设计: 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批复的基础上, 根据业主提供的已锁定价格的设备型号规格,与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等专业互提资料, 相互配合, 展开施工图设计工作。
g. 施工图设计成果交付: 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 提供包括能指导施工的施工图纸和详细的设备材料工程清单在内的设计成果, 并在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后, 交付业主。
h. 施工招标: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备材料工程清单招标。
i. 施工阶段服务: 施工图交底, 现场服务。配合监理, 协调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各专业间的配合。若业主有新的需求, 配合业主变更设计。
j. 项目验收: 配合业主和专业验收专家组进行验收工作。
3 总结
通过在几个工程项目中采用改进后的建筑智能化设计模式, 笔者有如下的感受:
a. 设计单位和承接施工的系统集成商在设计方面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前者在施工中只是提供服务, 后者在施工中寻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b. 设备的技术指标和产品档次、采购单价在方案及初步设计中已经业主确定, 施工图设计可提供设备清单中的设备型号、规格。在相同的工程量清单下进行招标, 能节约投资。
c. 智能化工程的招标, 若不是按工程量清单招标, 只是以一个方案文本的技术要求或深度不够的图纸进行工程招标, 施工单位会根据自己的设备和自己对招标文件的理解去投标, 并尽可能地把系统做大。投标成功后, 再进行所谓二次设计或深化设计, 实际情况大多是由于工期原因, 最终结果是边设计、边施工, 无法和其它专业沟通配合。甚至有的施工单位竟然是无图施工, 监理也无法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
d. 由于不是按设备材料工程量清单进行招标,如此多的投标单位和不同的设备, 在很短的评标时间内, 评标专家没有足够的时间, 也不可能做出最合理的评价。反之, 可以降低招标难度, 规避各家投标单位不同方案的投标文件造成评标困难和有失公平的问题。设备材料工程量清单就像一个模子, 用一个预先设置好条件的模子去评鉴施工单位投标经济性, 能最大限度地去保证投标和评标的公平、公正。
e. 设计指定产品是有悖于现行规定的。如何能保证不花冤枉钱就能采购到符合设计技术要求的智能化系统设备, 于设计方、业主方来说都是新的难题,有待于更好的解决方法、政策出台。
f. 智能化设计虽是专项设计, 仍需与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建筑电气等专业密切配合。各专业协调配合, 可减少施工中的返工和浪费, 这恰恰是设计院的优势, 设计院目前推广使用的三维信息化协同设计会进一步扩大这一优势,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返工。
建筑智能化报告范文2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要点
前言: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决定着建筑智能化能否良好的实现,相应功能是否有效,所以要加强对其施工过程的管理,尤其是关键内容的管理,以确保建筑智能化功能的良好实现。
1建筑智能化工程特点
1.1投资规模大。当前的智能化系统技术逐渐加大,进而使得建筑系统的总投资比例增大,有时达到10% 以上。
1.2涉及广泛。当前实施过程中的相关人员需要和多个方面进行沟通,如业主、设计、质检和安检等部门。
1.3系统门类多,且集成要求高。以当前来看,高程度智能化建筑的子系统一般有医院、体育、会展等。
2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要点
2.1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的事前管理
(1)做好施工图纸的交底工作
在建筑智能化工程进场施工前,项目经理要组织相关人员(主要包括: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工、项目班组长等)对于施工所用图纸进行技术交底,要充分理解图纸的设计意图,同时要确保施工图纸的完整性,并且要对图纸进行必要的审核,主要审核根据图纸施工后是否能够达到设计指标的相关要求、图纸技术内容中是否存在较大失误等等。审图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要立即和甲方或者设计部门联系,并且要进行良好的设计变更。对于施工人员提出的问题要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做到简单明了,保证施工人员真正明白设计意图。施工交底的整个过程要进行良好的记录,并且形成书面的交底资料,所有参加交底的人员要签字确认,之后要进行归档,以便施工出现问题后能够进行追责。
(2)加强相关材料设备的进场验收
在智能化建筑中,智能化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体工程的质量,同时还有很多施工所用材料、设备等的质量都对项目施工质量有很大影响。所以在相关材料设备进场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质量验收,对于规格型号和本项目不符、质量要求不合格的材料设备坚决不能进场。检查验收过程中除了要对外观、性能等进行检查外,还要仔细核对材料设备的合格证、说明书以及检验报告等相关文件。
(3)做好施工方案的制定工作
施工方案是施工现场指导具体施工的技术方案,所以在制定施工方案过程中要进行全方位的论证,确保方案的全面性、合理性。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根据施工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施工图纸以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特别是某些专项的施工方案,要在深刻理解设计图纸、充分考察施工现场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制定。要符合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原则的基础上确保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4)加强人员的培训
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会涉及到电力问题,会涉及到不同施工器具,甚至会涉及到登高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施工内容,所以在施工人员进场之前一定要对其进行良好的培训,以专业技能培训、安全培训为主,只有在培训合格后才可入场施工。同时,培训中还要使人员建立起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施工过程中认真仔细,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另外,培训还需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工种、施工工艺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最终确保其可实施性。
2.2 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的事中管理
2.2.1 加强基础内容施工管理
基础施工会涉及到很多内容,主要包括:管线的预埋、防雷接地施工、隐蔽工程施工等等。管线的铺设是建筑智能化基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管线铺设工程中常常由于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施工,造成管线铺设问题严重。在工程施工中某些过路的或者具有特殊需求的场合,要采用钢管进行铺设。所使用的钢管壁厚一定要达到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并且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要求选择管材规格,严禁使用薄壁管或者其他管材代替。在防雷接地施工中需要严格控制钢管的接地情况,对于钢管和钢管间、金属管盒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圆钢做跨接线,避免出现虚接或者无法接地的情况出现。在隐蔽工程施工过程中会采用大量的PVC 管材,要对其施工质量严格控制,防止出现埋墙、埋设深度较浅、管线外露以及灰层厚度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在进行批灰之前要将管材固定牢固,同时要确保足够的埋设深度,否则会在穿线时造成墙面的破坏。
2.2.2 加强设备安装施工管理
对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来说,智能化设备安装是最为重要的施工内容之一,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智能设备的安装会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相关技术人员要充分了解设备的性能、设备的安装要求、安装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智能化设备属于非常精密的仪器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磕碰、强烈震动等问题,防止设备损坏或者部件脱落等情况出现。对于设备的存储要选择合适的场所,保证温度、湿度适宜,同时要严格控制粉尘的含量,若有必要可以对设备进行覆盖。在设备安装过程中更要注意按照标准规范进行,绝不能通过蛮力进行安装。例如设备的接口安装出现问题时要仔细寻找原因,绝不能通过蛮力硬装,否则会使设备受到不符合要求的外力,从而造成设备受力不平衡,进而发生相应变形造成设备的疲劳损坏。
2.2.3 加强设备调试以及试运行管理
整个系统调试时要进行全方面考虑,及时发现其中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智能化系统的调试人员一定要充分掌握设备的性能、原理等方面内容,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以便应付意外情况的发生。建筑智能化系统属于综合性的集成系统,所以调试人员要全方位掌握各个系统的相关性能才能较好的进行整个系统的调试工作。试运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试运行的时间,相关人员要严格执行试运行制度,严格按照试运行周期实施系统试运行工作,否则很多问题不能在试运行中表现出来。
2.2.4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内容,只有在完全保证人员安全以及设备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体现出建筑智能化工程的价值。另外,保证安全是推动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智能化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隐患点不同于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智能化建筑的相关特点制定对应的安全保障措施。不管项目规模的大小都要配备对应的安全员(要持有相应的上岗证),要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巡查。另外,要制定并不断优化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在施工人员进入班组前以及施工过程中都要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同时还要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考核,在考核合格后才可上岗进行作业。
2.3 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的事后管理
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的事后管理是确保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最终环节,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最终结果。事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于工程的整体施工内容、施工质量进行必要的验收;对于已经提交的工程质量检验报告以及相关技术文件进行审核管理;对于提交的竣工图纸进行审核;对于相关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的检查验收数据、报告以及资料等进行整理、审核;对于整个工程项目形成的技术档案进行审查,确保其完好齐全。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端正思想,严格按照事后管理的相关规范进行,不能走过场,一旦发现质量问题一定要立即提出,并且要确定整改方向以及整改的时间。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智能化建筑逐渐得到发展和普及,并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一种良好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做好智能建筑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莹.当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技术创新分析[J].门窗,2013(04):28~29.
建筑智能化报告范文3
关键字:建筑智能化;设计思想;设计内容;施工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intelligent building has become a trend of the new era of building development, the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emphasize the design thinking, design content 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use of integrated methods system, construction into intelligent computer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odern build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desig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2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但完善和发展,建筑智能化已经成为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要做好智能化建筑施工,一定要保证智能建筑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内容达到标准,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进行智能建筑的施工管理。本文就以此为契机,从设计思想、设计内容以及管理措施三个大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智能化建筑的设计思想
不同的人对于智能化建筑的设计思想有着不同的认识,业主、施工承包商以及设计者往往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这就会造成分歧的产生,不利于智能化建筑的设计。业主可能会因为自身对智能建筑的概念不理解忽略一些智能化的项目,施工承包商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经济利益而采用较为昂贵的建筑材料,而设计者为了追求智能化的设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于智能建筑施工操作性的因素,三方各有不同的思想,为了避免设计矛盾的产生,在设计时,一定要统一思想,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智能化建筑设计时,首先需要根据建筑地客观环境以及建筑规模,综合考虑用户的性质和施工功能,制定出总体的设计方案,使其能够满足业主、施工承包商以及设计者三方的设计思想和共同的利益。其次,在设计中需要综合的考虑布线系统的设置,由于其是智能化建筑施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在设计中需要对管线进行合理的安排,要和建筑的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考虑,尽量的实现与施工的同步。再次要注意,在设计的开始阶段,要明确各方的责任,还需要对综合布线的结构以及设备的传输进行识别,饱则很难过在验收阶段的分工明确。最后要注意的是,建筑智能化系统需要满足业主的施工需要,要具备完善的使用功能,实现才做的灵活性,并且能够根据业主的实际需求作进一步的变动。
二 智能化建筑的设计内容
智能化建筑在进行设计时,需要重点对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智能设计,即楼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通信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了热力站的监控系统、空调的监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以及照明监控系统等,在设计时,需要重点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设计,为业主提供良好的环境,实现建筑智能化高度集中管理的目标。
办公自动化系统则主要包括文件处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以及物流管理系统等,应用这些现代化的智能管理体系,能够为相关人员带来便利,提高工作效率和科学化水平,减少建筑施工中的差错,提高建筑整体的智能化水平。
通信自动化系统是由电话系统、电视通信系统以及计算机通信系统组合而成,通信自动化能够为业主带来极大的方便,并能够实现数据和图像的快速保真传输,为业主提供更加安全和便捷的信息化通讯服务。
三 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管理措施
上文中从建筑智能化设计的思想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思想和内容是施工管理的基础,设计环节是智能化建筑的前提,施工环节是建筑智能化实施的关键,下面本文就从设计思想和设计内容的前提下对于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管理的措施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确保建筑智能化施工队伍的素质和技能
建筑智能化施工队伍不仅包括施工者,项目经理以及技术总监对工程的施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说要确保建筑智能化施工队伍的素质和技能,要综合的考虑各方面人员,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考核,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细分。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要具备丰富的弱电系统工程的现场施工经验,这样能够对建筑智能化施工现场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恰当的管理和合理的调度,也能够协调业主以及其他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筑智能化施工的技术总监,需要具备弱电项目的设计的经验,能够对现场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作为施工者来说,则需要熟知弱点系统工程的特点,并且能够熟知相关的验收标准,同时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保证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对各人员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是保证其素质和技能的关键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也是各人员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
(二)加强对智能建筑施工方案的管理力度
在施工队伍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提升之后,还需要有高质量的施工方案,这样才能够确保智能建筑的施工质量。为此,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管理,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组织规划以及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完善的编制,要综合的对比各项设计方案,选出最符合实际情况且最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智能建筑设计的整个环节中,需要对房屋的设计、室内外装饰装修的设计进行慎重的考虑,避免在整体施工中遇到不必要的麻烦,这就需要设计者事先进行调查研究,管理者进行细致考虑分析,保证设计方案能够符合施工的具体情况。
(三)施工过程中不能够忽视对细节的管理
施工人员不仅要有施工的本领,还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有操纵的本领,以便各施工者对于智能工程的实际情况有进一步的全面了解,为其细节管理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对施工的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不放过一个小细节,尤其是要注意对施工布线这一环节的管理。在智能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施工布线的使用一定要满足相关的标准要求,同时要考虑到各器材的性能和参数标准,看其是够具有兼容性,是否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管理者注重对细节的管理,还需要对细节进行准确的掌握和协调,例如在智能建筑施工中,需要对施工多需要的管道以及管道的预留孔洞等细小的环节也要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因此说在进行会施工管理中,管理者一定要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四)综合布线系统完成之后要进行综合检查
在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完成之后要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细致的检查,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检查用户之间的通讯系统是否顺畅;其次要在保证通讯系统顺畅的前提下,对系统的可靠性以及连通性进行检测,并以结果报告的形式在工程竣工之后交给业主进行审核,对于不达标的工程需要进行智能技术上的整改,使其能够满足智能化的需求。
结束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智能化建筑能够为业主提供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智能化建筑在竣工之后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所以加强对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管理十分必要。本文就是从这一方面出发,在论述智能化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进行智能化建筑施工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于今后的智能建筑施工起到帮助作用,在今后的施工中更加注重对施工每个环节的管理,促进我国智能建筑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欢荣 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的探讨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第02期
[2] 张鹏 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的探讨 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第15期
[3] 郑岗 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的探讨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12期
建筑智能化报告范文4
【关键词】 集成 智能 监控 传输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简称IB,它是数字化信息时代中通信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科学技术实体运用于建筑物的体现。建筑物智能化主要体现在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各类传输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紧密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信息控制系统,同时通过对建筑物内的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自动控制,对各类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并对建筑物内的使用者提供所需的服务。
智能建筑这一概念最早起始于国外上世纪80年代,并成功运用于商业发展中,在技术的实际运用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应。相对而言,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发展起步较晚,但根据《2013-2017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由于我国建筑业产值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之后,也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态势发展,2012年市场规模达到861亿元。目前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领域的延伸,未来几年智能建筑市场前景仍然巨大。
目前,建筑智能化正向各类设备高度集成化、智能化,设备与设备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综合智能化管理要求的方向进行。根据智能建筑使用环境和场所,其作用主要分为工业服务和民用服务两大类。工业服务主要体现在保证生产线、设备按既定的环境整定值稳定运作,按设计要求生产出质量合格、数量达标的产品,同时监控设备和环境状态,对异常、紧急情况进行告警和调整,保护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民用服务则主要体现在为人们生活、办公提供舒适的环境,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同时也对人们活动场所环境进行监控,出现危险因数时及时发出报警信号,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
因此现代建筑智能化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建筑功能的自动调节和运行
建筑物的运行包含了空调、给排水与采暖、电气、信息通信等多种功能系统。它们每一个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比如给排水:它又可以分为热水、冷冻、冷却水的供应;生活用水的供应;雨水、污水、中水排放;游泳池系统等,要实现建筑物内各类系统的自动调节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智能的概念就是让系统按设定的要求自动做出最符合人类理想状态的方案并进行实施,已减少人类的工作量。
2、建筑物的节能运作
利用建筑物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对建筑物内系统运行的能耗进行控制是其节能控制重要作用;并降低建筑物自身及各系统损耗,延长其可使用的周期,同时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此取得更好收益率和社会效益。
3、自踊通信
利用各种传递手段,如电信网络、卫星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为建筑物提供现代化信息传输的设施,是现在信息时代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自动化安全保卫
综合利用各类传感器、控制器,运用数字或模拟信号对建筑物及其设备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控,同时运用视频监控技术、停车场控制技术、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技术对使用建筑物的人及其财产进行安全保卫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都离不开传输网络的支持,而协议和接口方式互认互通是实现传输互通、彼此关联的前提条件,最终达到建筑智能化的集成控制。然而传输网络的结构形式是多样化的,传输通信的手段也是不断更新的,采用何种传输方式和传输结构形式更有利于服务于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和其目标的实现是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就目前传输技术设计而言主要应考虑的包括以下几点:
1、实用性:支持各种数据的传输并保证传输质量,适应于各类信息系统,同时具有前瞻性,满足一定时间类不落后
2、灵活性:接口兼容性强适应于各种设备的连接同时便于扩展。
3、开放性:协议标准化,适应各类网络产品和各种形式的网络结构
4、经济性:总投资可控,后期运营和维护费用较低,投资收益率良好
然而就现阶段而言,中国的智能建筑发展还是仅依托于通信运营商的基础网络搭建的一个信息、物质交流、交换的平台,同时满足人们信息交流、安全保障、环境监测和物业管理的需要[1]。以此网络来开展各种类型的增值服务并以此取得相应收益。然而就中国特情而言,建筑智能化的进程不应只停留在“新建的高楼大厦”、也不应只限于与城市地区。建筑的智能化作为人们生活品质提高的一种方式应该是体现在每个人的基本生活中,所以中国特色的建筑智能化进程应该更多的关注在老旧建筑物、农村广阔地区建筑物的改造覆盖上。然而相对“城市地区与高楼大厦”,通信运营商在上述这两种区域内的网络覆盖能力往往比较薄弱;因为利润相对较低,投资回报周期过长等问题导致通信服务运营商不愿意在此范围提供多样信息服务方式,也直接导致了建筑智能化进程改造的滞后。
为了减少投资、提高能源利用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智能建筑的传输网络就应该与建筑物自身环境和外界环境相适应、相融合。如日照时间长地区利用光伏电能通信、偏远地区运用无线通信技术、高压电力传输通信技术等方式多样化但平台统一的传输网络[2]。
实现上述传输网络的搭建,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避免不同介质组建的传输网络各自为政,无法互通的问题。主要的解决方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各种网络接口的研究将是实现多样化智能传输的基础,适合于无线和电力通信传输的接口可以带来智能建筑中各类电器智能化的改革,减去独立的传输布线系统也有利于大大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各类子系统的独立性进一步模糊,整体系统进一步趋于统一,系统集成也将更加容易。
2、接入网络与现有通信运营商网络的融合是多样化传输网络成功的关键。健康的网络发展应该是可以平滑过渡、不断繁衍发展的网络结构,不应该是摧毁式的推倒重建。各类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也应该是在基于原有老旧网络逐步升级理念中进行。
因此只有解决了传输网络结构方式优化这一问题,才能更好的使传输网络为建筑智能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才能更好的解决建筑功能自动化运作、建筑物的节能运作、建筑自动化通信、建筑自动化安全保卫等问题[3]。
同时随着传输技术和网络理念的更新,使得智能建筑范围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充实,从原来的单一或较简单保护、告警、监控、调节为目的信息交换,向更全面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进行演化。尤其体现在民用普通住宅建筑中,大量应用了建筑智能化技术,集成了自动控制,信息交换,数字化功能住宅不断涌现打破了“智能建筑”原有定义,成为“智能建筑”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成为人类社会住宅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住宅建筑智能化自身的特点来讲,每个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智能系统,但对于整个城市而言,它们只是一个个功能齐全的“信息孤岛”,无法形成整个城市完整的“生态系统”, 如何更大地发挥信息孤岛的功能和作用,有机的联系起来促进整个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数字化城市”的概念由此而生。
现代化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住宅建设具备着“智能建筑”特点。从自身角度来讲,它们有着独具特色的综合“信息系统”,但从整个城市来讲,它们就是一个个功能齐全的“信息孤岛”。
如何更大地l挥信息孤岛的功能和作用,有机的联系起来促进整个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数字化城市”的概念由此而生。如果说“智能建筑”是一条小鱼,那么“数字化城市”则是可以容纳千万小鱼的大海,是可以形成完成“生态系统”的圈子。我们可以想象,将城市中了的各类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如学校、医院、超市等通过传输网络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信息交换、传输、物质索取可以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调节,那么智能建筑将有着多么巨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传输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智能建筑发展中角色极其重要,它不但是单个建筑物内的设备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更让整个社会各个方面信息集成在了一起,为数字化新时代的迈进奠定了基石。
智能建筑、数字化城市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然而目前我国通信运营商在此方面的战略目标还是仅限于在通信网络服务业务的发展来构建城市基础网络,要实现数字化智能时代,这也就要求作为已经拥有庞大基础网络的通信运营商乃至电力运营商们提升战略目标,着手共建城市网络平台,实现建筑物内、建筑物间的传输交流,筑造出一个完整的城市智能生态系统。
参 考 文 献
[1] 朱学莉.智能建筑网络通信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5)
建筑智能化报告范文5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智能建筑的含义、以及发展状况;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设计要点及系统检测。指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系统。
一、智能建筑的含义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技术也日新月异,智能建筑的概念也日趋成熟,早期一般被成为智能大厦。在国内 “3A大厦”、“5A大厦”等广告词随处可见,所谓的“3A大厦”是指建筑物具有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系统功能者。而“5A大厦”则是将楼宇自动化(BA)中的火灾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独立出来,形成消防自动化(FA);将安保系统独立出来称之为安保自动化(SA),从而形成“5A”。其中,“BA系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楼控系统,即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简称。
直到2000年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的问世,其中对什么是“智能建筑”才有了明确的定义:“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见,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的建筑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但此定义还忽视了一点,“节能环保”。到2006年建设部重新组织编制组对GB/T50314-2000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在内容上进行了技术提升和补充完善,并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还在“智能建筑”的术语解释上加上了有关“节能、环保”的概念。在新的GB/T50314-2006上“智能建筑”被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与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犹如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智能建筑的“智能”,也就是要建筑像人一样,能“知冷知热”,自动调节空气、水、阳光照射等,创造既节能、健康、舒适又安全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楼宇综合症”的发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有几个“A”就是智能化建筑的概念是错误的。
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是智能建筑中应用的电信息系统。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国内还有一个俗称,即所谓的“弱电”系统,它是以从建筑设计中有别与传统的电气设计和照明设计而引申出来的。传统的电气设计和照明设计称为“强电”设计,而把属于建筑物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内容称为“弱电”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每个智能建筑要把所有系统都包罗进去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与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应侧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注重智能化系统集成,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得以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内容:
根据《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6.1.3的内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包括以下几大子系统:
1、空调与通风系统;2、变配电系统;3、公共照明系统;4、给排水系统;5、热源和热交换系统;6、冷冻和冷却水系统;7、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8、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子系统(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接口功能;9、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功能;10、系统实时性;11、系统可维护功能;12、系统可靠性;13、现场设备安装质量;14、现场设备性能;15、依据设计要求所需评测的项目等。
可见,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又称BA系统)是体现节能和创造优良环境最有价值的系统,也是关联技术最多的系统,应称之为建筑智能化的龙头系统。
(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
1、系统检测:是指智能化系统安装、调试完毕,经过规定的试运行时间后,竣工验收前所进行的对系统功能、性能及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的全面检验和测试,评价结果将作为竣工验收和智能化系统等级评估的依据。
但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不是仅仅涉及一个弱电专业,要由各专业相互配合,如建筑专业在做设计方案时,就应当考虑太阳光的利用与人工照明的关系以及热辐射的作用等等。不能只考虑建筑外形,连结构的合理性都不考虑,把有限的资金都放在外形上,有可能就应了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话,就不可能做成智能建筑。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的综合体。
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里所说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也就是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被称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和公共安全系统(PSS)等综合管理的系统。
虽然,从现实来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办公楼、宾馆、体育场馆等各类的公共建筑当中,可是,在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住宅(小区)的建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在公共建筑里不同的是,应依据住宅(小区)自身的特点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技术结合起来,发挥该系统的作用。除小区内的公共部分与其他公共建筑里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一样,在住宅内部,家庭控制器(Home controller)是智能化系统的一个主要产品。它可以实现对住宅内表计(水表、电表、燃气表、直饮水表、热水、供热等计量仪表和设备)的数据采集和远传,还包括了对常用家用电器的控制等功能。
(一)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
按照《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6.1.2所阐述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用于对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进行监测、控制及自动化管理,达到安全、可靠、节能和集中管理的目的。
我们把它总结归一下,即:
实现自动监视与自动调节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各类机电设备的启、停和运行进行连锁操作,以确保机组的安全运行;各类机电设备的故障自动监测,以保证设备的安全和及时维修;实现优化控制以实现节能降耗;实现过程控制自动化以节约设备管理人员。
2、系统检测的条件应具备:(1)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后,已进行了规定时间的设运行;(2)已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文件和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
对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来说,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有明确的规定。就是,系统的检测在系统试运行连续投运时间不少于1个月后进行,并且应依据工程合同技术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变更审核文件、设备及产品的技术文件进行。
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应以系统功能和性能检测为主,同时对现场安装质量、设备性能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记录进行抽查或复核。
4、系统检测的流程
(1)一般由工程建设单位,也可由工程承包方或使用单位向检测机构申请办理系统检测委托手续。
(2)检测单位在熟悉委托方所提供的各项工程资料,对工程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已明确知道委托方的需求后,应及时的制定检测方案。
(3)检测单位按照已制定的检测方案进行检测工作。现场应详细、准确的填写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应字迹清晰、没有笔误,以便现场检测人员签字或者盖名章。
(4)在现场检测和相关的实验和检验完成后,应按照相关的委托手续中双方约定的时效内及时的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除有检测人员、复核人员和签发人员的签名外,还应有检测机构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或检测机构公章。检测报告应有明确的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检测结论。凡不合格项均应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现今,我国在智能建筑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行业法规还尚不规范、健全,譬如说现在改版后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已经改为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了,但是《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至今还尚未改版,依旧按照各系统进行分类。这就造成现在的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市场不够规范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必须从行政上和技术上对智能建筑的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资格审查,重点审查其规模和人才构成,考核其从业技术水平。对于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则应将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纳入质量监督体系,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系统运行管理阶段均应实施监督。工程完成后还应按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检测和验收。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2006)
建筑智能化报告范文6
【关健词】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系统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近年来智能化行业的行为有所规范,质量有所提高, 但是在本人多年的质量监管工作中, 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智能建筑的质量, 使得工程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智能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不能带给用户现代科技的生活便利, 还给用户造成投资建设的巨大浪费, 损坏行业的声誉, 从而制约和阻碍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智能化系统的认识不深, 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人看来, 智能建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对其实质性的内容、作用并不十分清楚, 认为可有可无。另外, 少数工程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认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不会造成群死群伤, 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 故对其施工质量不予重视, 认为好点差点无关紧要, 可以大着胆子在验收记录中签字, 质量控制也就形同虚设。存在着重视结构安全、轻视使用功能实现的现象。
1.2 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
目前建设单位智能专业人员缺乏, 在项目立项报批时, 建设目的仍不明确, 提不出具体的功能需求及标准, 定位不清, 对功能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缺乏规划设想。设计、图审机构缺乏建筑与智能化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部分图纸质量低劣, 设计不到位, 设计深度不够, 图审走过场, 设计图纸无法指导施工。施工单位缺乏建筑与智能化施工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总承包单位, 绝大部分工程没有配备智能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中分建筑专业和安装专业, 智能监理工作基本由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承担, 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队伍中大多为给排水、暖通专业或强电专业, 智能弱电专业人员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 且愈来愈专业化, 现有的专业配置已无法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智能专业监理队伍迫在眉睫。政府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未配备这一专业的监管人员, 对建设、施工、监理、检测机构有失监管, 尤其对检测机构, 几乎处于空白。
1.3 功能需求不明确, 立项审批把关不严
除消防报警系统以外, 其他智能化系统未能与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同步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未经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评审; 施工图未经图审机构审查。图纸滞后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工程主体结构已验收合格, 智能化设计尚未完成,或者边设计边施工,更严重的是无图施工。 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施工依据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 更谈不上施工质量的控制。
由于智能化施工图的严重滞后, 涉及监测与控制节能的相关要求也就不能及时明确, 使得节能设计专篇中这部分内容缺失, 直接影响节能工程的实施与验收。
1.4 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建筑市场上仍有少数无资质的企业扰乱市场秩序, 造成恶性竞争, 既影响正规企业获得合理利润, 又直接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技术进步。不进行招投标的情况较为突出, 如电话、电视系统, 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存在不经过招投标承揽业务的现象。
智能建筑工程即使进行了招标, 由于系统繁多,专业分包单位多, 肢解发包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一个系统主干部分由一家单位施工, 分支及末端由另一家单位施工, 其中的衔接配合脱节, 缺乏系统的完整性, 并给协调、管理增加了难度。市场的无序竞争, 行为的不规范, 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 某些功能无法实现,智能建筑不“智能”, 成为一个昂贵的摆设。
1.5 总承包、监理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
由于目前智能建筑分包工程大多数未纳入总承包管理, 加上总包单位无智能方面的管理力量, 不愿介入管理, 对智能建筑分包工程的质量几乎不闻不问, 各专业工种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部署, 各自为政, 甚至相互阻碍、推诿扯皮;由于无智能专业监理, 智能工程的质量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完全靠专业分包单位的自律, 从监管制度上即存在严重漏洞, 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人在历次优质工程的检查中发现, 有的工程土建、水、电、暖通都精心施工, 但由于智能化工程未实施统一管理, 观感质量明显差, 存在桥架、管路安装不平直、无支架、不接地,线缆敷设混乱, 接线不规范等严重缺陷, 甚至某些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 影响企业的信誉。
1.6 规范滞后不完善, 可操作性较差, 验收流于形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相继出台, 对规范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规范、标准的更新速度与技术发展速度未能保持一致,标准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某些条款可操作性较差, 使得规范的贯彻落实程度大打折扣, 第三方检测大多数工程未能执行。又由于智能建筑的设备较精密昂贵, 一般在土建、水、电、暖各专业基本完成后才安装, 调试工作相对滞后, 加上较长时间的试运行, 才进行系统检测。这势必延长建设周期, 而建设单位往往急于投入使用, 将智能建筑部分子系统甩项, 致使部分工程智能系统未完工、未调试检测即举行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另外, 验收组成员中往往缺乏智能专业人才, 无法发现、提出问题。电视、电话、网络等系统涉及不同的运营商, 他们相对独立, 各自为政, 其设计、施工、验收基本游离于整个工程管理体系之外。
1.7 维护管理跟不上, 影响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
据统计, 在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 建筑智能化系统没有发挥正常作用的约有三分之一,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系统交付使用后, 维护管理跟不上。在一些智能建筑工程中, 智能化系统竣工投入正常运行后移交物业公司, 由于物业公司技术力量薄弱, 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加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复杂与高新, 系统运行维护困难, 有故障不会排除, 不懂得调整优化运行模式以实现节能等控制功能。还有个别项目干脆将智能化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使智能化系统发挥不了作用, 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上述问题的存在, 导致了建筑智能化产品、技术飞速发展, 工程管理却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 解决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认识, 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
智能建筑的定义为: 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 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 。通俗地讲, 就是通过IT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 设法让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智商”, 能像人一样“感知”建筑物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2] 。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智能建设规模、投资在不断增长, 比重增加, 一些具有高水准的智能建筑如奥运场馆、世博工程不断涌现, 展现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 更是现代化的生活体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信息交互性、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6年发展至今, 建筑智能化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与我们息息相关。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以前看似高端的需求将变为常态需求, 智能化技术将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 人们会像对普通的水、电安装工程一样来审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 若仍停留在目前的水平, 则相关的质量投诉会不断增加。行业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变化, 未雨绸缪, 重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正逐步得到贯彻落实。要使建筑设备节能运行, 除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外, 还需通过对建筑设备的调节控制, 使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来实现, 并通过对其用能情况的精确记录、分析, 制定科学的能效管理策略。上述这些, 需要运用BA 和系统集成技术, 而BA 与系统集成属智能建筑的两个子分部, 故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建筑节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技术, 建筑智能化的正常运行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技术保障。因此需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予以关注, 以战略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建筑智能化系统所起的作用, 让建设、设计、总包、监理都来重视这块工作, 重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 使其真正运行起来,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引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上有所作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让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了解熟悉建筑智能化产品的种类、功能、作用及安装调试技术, 普及智能的相关知识, 提高人们的认知程度。
2.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 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有几十个子系统, 涉及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建筑设备及建筑结构等多门学科, 科技含量高, 必须要由专业人才来实施才能确保其质量。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并培养了部分毕业生, 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智能建筑技术培训班, 人才缺乏的情况将逐步得到改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等各有关单位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 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 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这一行业中来。目前已设立机电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 但专业划分还应细化; 另外应设立智能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让具备智能建筑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来从事智能监理工作。或让目前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接受系统的建筑智能化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培训, 考核合格, 方可承担智能化工程的监理工作。若这一设想能得以实施, 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目前智能工程管理不到位的局面。
2.3 严格执行报批制度, 强化图审报批程序
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各专业、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 需要统筹兼顾, 协调配合。因此, 建筑设计必须与智能化设计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报批建设项目的把关, 在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 建设单位应在立项报告中明确拟建项目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 立项报告获批准后,方可委托设计; 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评审中, 应将建筑智能化的内容纳入评审范围, 不应忽视;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经施工图审查机构的审查, 合格后方可实施。力求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结构、水、电、暖同步设计, 同步审批。使智能化设计质量通过制度、程序上得到控制。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设计变更, 则应由原设计单位重新出图并由建设单位重新报审, 同意后方可实施。
2.4 规范市场行为
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 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需招标的项目, 均应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投标, 在引进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方面做一些工作, 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设计、施工的发包必须考虑系统的完整性, 不得肢解发包, 对违规行为应严肃处理。只有先规范市场行为, 质量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规范。建设、监理应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
2.5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应加强协调, 明确总分包关系。智能等专业分包工程应纳入总包管理, 签署总分包管理协议,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总包单位应对整个单位工程质量负责, 分包单位对分包合同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负责, 总包对分包应实施有效的管理。总包、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 配备具有智能专业建造师上岗资格的项目管理人员, 并到岗履行检查、验收等职责。监理应加强对智能工程质量的监管, 督促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 监督检查验收程序的落实, 即分包自查、总包核查、监理验收, 合格并在相关验收记录中签字盖章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实现层层把关。
2.6 完善规范和标准体系, 加强监督, 使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第5.0.4条规定, 智能建筑作为单位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 纳入了工程质量验收体系, 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是单位工程判定合格的前提条件[3] 。因此, 只有智能建筑工程完成安装、调试试运行和系统检测, 智能建筑和其他各分部工程验收合格, 才能组织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对竣工验收条件是否具备把关, 不具备条件不应申报验收。智能专业设计人员应参加竣工验收的检查, 建设单位还可邀请业内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 以充实检查力量。
检测机构应客观公正, 提高检测能力、检测水平, 树立自己的权威性, 合理收费, 提高服务质量。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对智能系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 施工图的报批审查情况, 变更认可情况,施工、监理人员的到岗履责情况, 工程实体质量及资料, 竣工验收等内容进行监督;加强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对违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 并责令改正。标准、规范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修订和补充, 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地方标准, 完善规范体系, 提高可操作性。改进评优办法, 建议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检测结果作为评优的前置条件之一。加强优质工程评审中智能化内容的检查, 智能化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评优。
2.7 加强物业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物业公司的人才引进, 培养一支熟悉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制定系统操作规程、操作员责任界面、交接班制度等;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做好系统的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护, 使系统设备的运行保持正常水平。
3 结语
总之,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需要在提高认识、人才培养、优化设计、规范市场、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提高运行维护水平等方面下功夫, 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 多管齐下, 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使之在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伯银,赵济安,邵民杰,等. 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