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传播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传播论文

对外传播论文范文1

一、以“国际传播”为主题的国家级课题数量增加,但质量尚待提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近几年较为关注国际传播研究,通过对相关的研究课题经费支持,为国际传播研究的深化提供了资源保证。

第一,从国家级社科基金的参与者来看,主要来自三大主体:一是中央和地方高校,二是国际传播机构自身的科研部门,三是党政机关的相关科研部门。中央和地方高校的新闻与传播院系,作为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的主力军,是许多国家级重大招标课题的承担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北京大学关世杰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建设”,华中科技大学的张昆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招标项目“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复旦大学孟建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战略研究”,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与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研究”,等等。此外,近年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外文局等对外媒体,结合实际工作,面对现实问题,也成为了除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外,国家级研究课题的积极参与者。如新华社以唐润华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承担了2009年国家级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以姜加林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承担了2010年国家级重大招标课题“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地方和中央的政府新闻部门,面对现实中对外传播出现的问题,也开始积极探索本地区、本民族对外传播的对策和规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宣传新疆的策略研究”科研课题。

第二,从国家社科基金新闻学与传播学科下涉及“国际传播”主题的中标项目数量看(见图1和表1),2005年至2012年相关主题的中标项目的数量,整体上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国际传播”研究已成为学界和官方日益关注的重点课题。

第三,从研究方向来看,国际传播的研究趋势呈现出从单纯的对外宣传研究到广义国际传播研究的转换。此前,学界、业界基本上将国际传播界定为对外宣传。如今,国际传播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相应的丰富和拓展。从传播主体看,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涉及国际交往的个人、组织机构都成为了国际传播的承担者。从对外传播的形式看,文化交流,公共外交,经贸活动,也成为除媒体传播活动之外的主要国际传播形式。传播主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也带来了传播内容的转变。这使得国际传播的研究方向呈现出多元化,主要包括:国家形象研究、国际涉华舆情研究、中国媒体的国际化战略研究、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软实力与国际传播研究等等。从国家社科基金中标项目的相关方向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的国际传播研究较为偏重应用性研究,各个具体项目的研究都强调战略性、对策性,而有关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的研究略显薄弱。

第四,由于国家基金的支持,来自各方面的研究者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推出的系列丛书,及其他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论文集,使得目前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总的来看,成果质量与立项课题数量不成比例,项目结项评级基本为“合格”,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相关成果虽然有助于国际传播实践问题的解决,但是,在基础理论适用、研究方法选择、研究程序遵循及基本学术规范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二、与国际传播研究相关的学术会议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和现实关怀性

1、以国际传播为主题的研究会议概况

近年来,官方科研机构、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论坛、会议,对国际传播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会议的主办者既包括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局、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等官方机构,也包括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会议的参与者更是融合了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传媒业界精英等。涉及的议题包括:文化传播力的问题、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等。议题涵盖面广,应用性强,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和现实关怀性。(见表3)

2、其他以“国际传播”为子议题的相关会议

除了“国际传播”的专门性会议,许多国际性的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都开设了与国际传播相关的分议题,形成了数量丰富,研究角度多样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关研讨会议包括:(1)国际性会议,比如“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AMIC)第14届年会”暨2005“中国传播论坛”,“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第六届亚洲传媒论坛,第六届(2008)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2011)等;(2)全国性会议,如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等。

三、结语

对外传播论文范文2

【关键词】对外传播 英语播音与主持 课程设置 模式

为适应传播全球化和我国对外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承担着培养对外传播人才的重要职责。传媒院校具有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和特色,培养利用外语在媒体开展对外传播的专门人才,如广播电视英语节目主持人、电视英语记者等。媒体对外传播人才要求英语基础扎实,懂新闻并了解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近几年传媒院校借鉴汉语播音与主持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旨在培养英语节目主持人的英语播音与主持专业方向。办学几年来,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本文以英语播音与主持的人才培养为例,探讨媒体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对外传播的内涵

在“对外传播”之前,我们总是在使用“对外宣传”。“宣传”(propaganda)最早在西方是个中性词,不带任何感彩。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国的宣传谋略而使德国受骗上当直至被打败,从此“宣传”(propaganda)在西方被赋予“欺骗、骗人”的含义。显然,“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有着本质上的差异。郭可认为,对外传播“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的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培养其友善态度和合作欲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和合作。”①因此,对外传播还是一个国家外交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打造新型的跨文化传播语境,维护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电视是当今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我国电视英语节目承载着对外传播的主要职责,应实现的自然是对外传播的目的。

二、媒体对外传播人才

CNN、BBC的新闻节目报道及时,涉及面广,对国际社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国际话语权。为改变美英在世界的话语垄断地位,我国正在加快实施对外传播策略,期望让全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当然,开展对外传播离不开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一般认为,我国外语院校培养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就能担当起对外传播的重要职责。其实,仅靠外语能力是不行的。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指出,“合格的对外传播人才首先要具备三个基本技能:新闻写作、语言和文字的操作;用英语思考、采访、写作的能力以及一技之长。”“要做好对外传播,首先要有一批高水平的中文编辑记者,还要有一大批能用英语或其它外语熟练地进行写作和翻译的专门人才。他们既懂政策,又熟悉两种文化和能熟练地运用两种文化和文字。对外传播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不是一般外语院校的毕业生能胜任的,而是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担当重任。”②媒体对外传播人才除了外语能力强外,还要求懂新闻业务,并掌握媒体的基本技术。从目前我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管理体制看,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一专多能”,应具备新闻“采、编、译”的综合能力,并具有制片和后期节目制作能力。以英语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为例,他们“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了解中外文化,具备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它传媒机构和单位从事英语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进行涉外采访和新闻编译”③。

三、媒体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美国教育学教授Jerrod Kemp (1998:2)指出,课程设计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是学生、目标、方法和评价。这四个要素相互交叉,相互相成。具体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为什么人设计(学生要素)? (2)想要学生学到什么或展示什么能力(目标)?(3)怎样才能学到这些东西(方法)? (4)如何测量学生达到的目标(评价)? ④ 英语播音与主持是“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方向,他们应最终达到的目标能力是集“采、编、译、播”为一体的综合能力,成为记者型的英语节目主持人。因此,除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校级平台课程等的学习外,结合目标能力要求,在实践中我们觉得还应有以下几个主要模块构成:

(1)英语语言技能课程。该课程模块主要系统训练学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基本技能,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语音、口语等;

(2)新闻播音类课程。该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为开展对外传播提供理论指导。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播音概论、新闻采写、现场报道等;

(3)专业课程。该课程模块主要使学生了解英语新闻播音和英语节目主持的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中掌握“采、编、译、播”的综合技能。主要课程有:英语播音与节目主持实践、英语采写、英语新闻编译等。

(4)柔性专业方向课程。该课程模块主要考虑专业拓展和学生继续升学的需要,针对他们的专业兴趣和个性发展而设置。主要方向可以有:①国际新闻方向,主要课程有:国际新闻、新闻专业英语等;②英语节目主持方向,主要课程有:汉译英实践、英语采访与报道、英语新闻写作等;③汉语播音与主持方向,主要课程有:播音节目主持作品分析、节目主持人文案写作等。

(5)实践性课程。实践课程围绕培养目标应构成综合实践体系,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隐性课程、实践周和寒、署假期实践等。课堂实践教学包括实训和实践两部分。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英语语音语调、英语播音与节目主持、英语采写、新闻编译等;第二课堂通常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主要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电台、电视台实践及校园网络新闻的编译实践等;隐性课程是指对学生分类、分层的指导,指导学生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写出读(观)后感,参与电台、电视台节目编辑或栏目设计等实践任务;实践周和假期实践是为配合课堂实践教学,根据实践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培养目标而设立的综合性实践,要求学生深入媒体。每次实践应有详细的实践大纲,学生应按大纲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任务,上交实践作品,最后给作品评定成绩和学分等。

(6)媒体技术类课程。该课程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掌握基本的媒体技术。相关的课程有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

(7)选修类课程。选修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跨文化传播意识。为学生提供的选修类课程可以有文学类、艺术类、时事政治类、跨文化交际类、公共关系类和媒介素养类等课程。

以上几个课程模块构成了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即学生应首先打好扎实的英语基础,并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通过学习新闻学、传播学理论,进行英语播音与主持技能的系统训练,熟练掌握英语新闻写作和新闻编译技巧,了解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媒体技术知识。在课堂实践教学的引导下,在大量的课外实践中,学生掌握“采、编、译、播”的综合能力。英语语言技能课应更具针对性,突出实践方式和手段。如英语语音语调训练采用小班(约15人)的实训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强化英语播音与主持的语音语调。口语课应与英语专业的口语教学不同,在采用小班化系统训练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同时,通过录音、录像等手段,采用模拟现场、分组实践等形式,突出针对英语节目主持、采访、和现场报道的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翻译课应突出汉译英训练,英语写作以强化英语新闻写作训练为主。课堂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在小组实践中,学生正确把握各自的角色,通过完成实践任务,形成探索、反思、追求,与人合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种种能力。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助学者”和“帮助者”。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等应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场所,并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增强媒体意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应能体现培养过程的阶段化、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授课形式的小班化、实践性课程的体系化。四年的培养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一、二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文化素质和新闻法规意识,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进行英语读、听、说、写、译等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打好扎实的英语基础,强化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第二阶段 (三、四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接受英语播音、英语节目主持、英语新闻采写和新闻编译等课程的系统训练;同时针对各自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学生选择柔性方向课程模块学习,参与大量的媒体综合实践。

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是指英语语言技能课程、新闻类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性课程、柔性方向课程和选修类课程构成复合的课程体系,凸显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特色。英语语音、英语口语等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不超过15人;新闻采访、编译等分成若干个小组,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推动课外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

媒体实践由课堂实践、第二课堂实践、综合实践周实践、寒、暑期实践和毕业实践构成完整的综合实践体系。课堂实践可以有语音训练、主持报道训练、新闻编译实践和配音与解说等。第二课堂实践是课堂实践的延伸,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开展的系列实践活动。实践周、寒、暑期实践是为配合教学内容专门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到媒体一线开展的实践,旨在认识媒体,了解媒体的运作规律及发展动态。毕业实践要求学生在媒体实践中锻炼“采、编、译、播”的综合能力,为寻求理想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并获得论文所需的数据和资料。

人才培养还需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人才培养的定位

媒体对外传播人才应加强汉语播音与主持能力的训练,特别应培养学生以跨文化传播的视阈用汉语开展对外传播,这也是目前地方媒体对外传播的发展方向。电视媒体对外传播人才应包含两个发展方向:1)以英语节目主持为主,也能用汉语采写、播报的记者型主持人;2)具有跨文化传播意识,用汉语开展对外传播,并能用英语采写、播报、进行双语配音与解说的记者型主持人。

2、实施分级、分层教育

鉴于学生在媒体创意和在媒体语言表现力上存在的个体差异,课外应建立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教师进行具针对性的指导;

3、实践能力的评价

实践能力的系统训练对以电视媒体为主的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应制订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建立实践性作品的评价体系。对上交完成的实践作品应从策划选题、编辑思想、语言表达和对外传播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量化考核指标。对实践作品还应认真组织评讲,实践课程的成绩可以从作品质量、努力程度、调查报告、和笔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4、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培养对外传播人才的重要场所,应重点抓好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使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有机相联。校内基地应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络等的作用,使它们切实成为第二课堂实践的场所;此外,院、系应广泛拓展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的联系,努力建设好学生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①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②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3

③林戊荪,《弱势文化条件下的对外传播》[J].《对外大传播》,2007(2)

④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英汉双语)”人才培养方案,2005

对外传播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了新疆旅游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又为新疆旅游业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然而, 新疆地处偏远其优美之处极少为外界熟知;并且国际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旅游英语教育发展滞后,新疆旅游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面临重重阻力. 鉴于此,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并以文化导入为核心探讨旅游英语“教”与 “学”,为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旅游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1 语言、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 

语言即文化、文化即语言,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不仅生涩,呆板,更重要的是不符合旅游英语教学的要求。 

文化是旅游的魂,它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一切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若失去了文化的特色,那么旅游的魅力和吸引力将大打折扣。 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育有责任承担起弘扬和传承新疆本土文化尤其是旅游文化的使命,为新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2 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 

岳福曹的《模因论视角下审视新疆旅游文化的对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材料为例》(2010)一文论述了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新疆本土旅游文化导入的现状,然而新疆国际旅游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以及旅游英语教学如何应对国际旅游发展的研究和探讨并不多。为此,本文对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现状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2.1 旅游英语“教” 之现状 

本文以塔里木大学旅游英语教学为例,针对其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和教师授课情况进行了调查:目前主要以唐飞和陈丽主编的《旅游英语》教材为主,同时以杨忠桥和李欣等编著的《新疆旅游导游辞》为辅助教材,但是这两本教材对新疆旅游文化涉及很少。 

其次,就授课情况讲,大多老师的英语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以词汇,句型和翻译为主的语言授课模式,对英语文化和新疆旅游文化的讲解并不系统,造成学生对英语文化和新疆本土文化的学习仍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 

同时,岳福曹的《模因论视角下审视新疆旅游文化的对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材料为例》一文对新疆高校包括新疆大学旅游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旅游学院、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等七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各大高校普遍使用的《英语导游教程(第二版)》和《导游英语情景口语》中有关新疆景点,文化和旅游的文字介绍甚为廖廖,试想这样的教材如何能满足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育的要求,新疆旅游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又将何去何从? 

2.2 旅游英语“学”之现状 

本文以塔里木大学旅游英语教育为例, 对现有56名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及其学习效果等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总数为56份,收回50份,回收率达98以上。 

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就学生在学习旅游英语过程中涉及新疆旅游景点内容的多少来讲,持“少”与“极少” 观点的人数总计34,占总人数比重的68%,这表明现有的旅游英语教材中涉及新疆旅游景点内容并不多,与岳福曹的《模因论视角下审视新疆旅游文化的对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材料为例》的调查结果一致,从而证明了目前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新疆旅游文化不足。 

其次,就平时阅读旅游书籍和资料时,是否注重新疆旅游资料内容的学习,持“多”的人数总计32,占总人数比重的64%;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新疆旅游文化的学习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同时,就是否增加新疆旅游景点和文化以及是否增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等问题进行统计,持“应该”态度的占多数,这表明学生对英语文化,特别是新疆文化导入的期待超过了对内地景点的支持,也表明了学生对新疆文化和英语文化的重视。 

就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调查结果看,持“满意”态度的学生比重为100%,但这并不能表明旅游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方面作用显著。 

除此之外,就学生在旅游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来看,持“一般”观点的学生占多数,这说明学生虽对旅游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持肯定的态度,但是旅游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从旅游英语“教”与“学”之现状的调查结果来看,新疆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其一,现行旅游英语教材不合理,存在诸多弊端;其二,教师自身教学素质影响旅游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时学生在旅游文化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强,从而导致旅游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旅游文化传播不力。 

对外传播论文范文4

一、文本分析模式概述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在其著作《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中指出翻译过程中文本分析的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该模式认为文本是一种“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共同作用而实现的交际活动”。文本分析的过程是译者更深层次理解原文和译文关系,得出翻译策略的有效途径。对源语文本的分析可从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两方面着手,文外因素包括文本发送者、发送者意图、读者、媒介、交际时间、交际地点、交际动机和文本功能等;文内因素分为文本的题材、内容、前提、文本构成、词汇、句型结构和超语段特征等。

二、许译本《道德经》文本分析

在许译本《道德经》的序言中,许渊冲先生指出,“在全球化的新世纪,出版这本现代化的《老子》新译本,也需可以让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辉,对爱好和平的人类作出新的贡献。”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其言论中可以看出许先生在新译本中的推陈出新,以及其对目标语文本目的分析和理解。通过对许译本《道德经》进行文本分析,在文内因素方面,题材往往应设在题目当中,从《道德经》一书书名即可得知其题材为经书;内容为八十一章合五千余字的文本;因年代久远,前提难以确定;文本由似简实丰的诗体短句构成;文中词汇使用简洁凝练,核心词内涵和外延广博,意义阐释不确定性大;句型结构丰富,对句较多,常见排比、比喻、顶针等修辞手法。在文外因素方面,文本发送者为老子、因年代久远,发送者意图不明,一说老子于函谷关受邀作此文留给后世;读者范围没有具体限制;媒介为纸质书籍;交际时间和交际地点不详;交际动机为许渊冲先生有意在以往译本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国外读者特点,将此书重新进行英译;文本功能主要为表达功能和呼唤功能。

对外传播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00-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交流与输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艺术形态,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各国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介,对树立国家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

1.单向传送时期

我国最早的电视纪录片是1958年由北京电视台所播出的新闻纪录影片。当时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没有实质性差异。在传播内容上,主要宣传我国的各种事务和成就,宣教功能凸显,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传播方式上,电视纪录片蒙上了政治化色彩,只是单纯的灌输和教育,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这一阶段对外传播的作品少,对外交流受到限制,形成了这一时期单向传送的特征。

2.双向交流时期

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国内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给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电视纪录片在类型、题材、风格和形式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呈现出各种新事物,影响力扩大,开始从小众化转向大众化传播,呈现出双向交流的趋势。一些以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不断涌现,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3.有效传播时期

新世纪,随着中央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纪录片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纪录片发展从萌芽期转向了高速发展期。除了传统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各省级电视台也开设了纪录片频道或栏目。新媒体为其国际传播开拓了新渠道。2013年1月中国纪录片网开播。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纪录片评选平台,如四川国际电视节、中国广州纪录片节等,加强学习与借鉴,不断提升其国际化水平。

二、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中央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度重视我国纪录片的发展。2010年10月底,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突出强调要切实把国产纪录片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重要方面,大力实施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战略。

2013年10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按周计算,平均每天6:00至次日1:00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这就意味着增加了中国纪录片的播出量。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实施中国梦主题纪录片精品创作工程,并布局形成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等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星播出和全国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播出不低于30分钟国产纪录片的良好格局,极大调动了纪录片创作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纪录片不论在题材、种类、数量、表现形式上,还是在设备、人才队伍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已有的成效

21世纪,我国电视纪录片正以国际化的要求和标准走向世界,我国电视纪录片频道制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国际传播作品,促进了我国电视纪录片产业国际化的发展。

1.我国电视纪录片精品之作不断增加

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扶持,各省级电视台国际频道积极探索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出路,涌现出一批精品。2012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故宫100》《超级工程》和《舌尖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2013年,该频道发起成立“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和“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试图制作出更多高端品质的与国际化水平接轨的纪录片精品。

2.电视纪录片的题材内容侧重本土化

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的题材内容更加注重本土文化。广东国际频道的纪录片栏目《珠江纪事》根据受众的差异,制作了中英文两个版本。它以“小人物,大故事”为口号,多聚焦小人物,记录广东本地所发生的故事,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拉近了观众与节目间的距离。这种栏目,既能因其地域的显著性而引起海外华人华侨的关注,又能尽可能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偏见,促进有效传播。

3.电视纪录片的传播理念逐步与国际接轨

早期,我国电视纪录片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灌输式传播,故事平铺直叙,少有悬念,无法有效对外传播。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我国电视纪录片不断学习与借鉴国外的传播理念,采用平民化视角,营造悬念来改变叙事节奏,增加观赏性。1991年,中央电视台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合拍的纪录片《望长城》,首次把镜头对准平民百姓,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借长城说国人,标志着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有所突破与创新。

4.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运营加强与国际合作

我国电视纪录片不断培养优秀的团队,引进先进的技术,借鉴成功的营销策略,力争树立品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后,积极搭建国际顾问团队,聘请世界知名的纪录片制作人、导演和电视机构管理者加盟团队,组建了一支一流的制作团队;积极搭建全球纪录片节目引进合作网络,与全球30多个国家的100多家国际电视制作机构建立了纪录片引进合作关系;与国际知名电视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GC)、英国独立电视台(ITV)、英国广播公司(BBC)、法国国家电视集团等十多家国际知名电视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强强联合。

四、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主要路径

在总结我国电视纪录片所取得成就的同时,还需要从创作策略、传播平台与受众定位来发掘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一片新天地。

1.电视纪录片创作策略的多元化

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不断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相融合,记录那些具有本土特色的代表性群体和现象,寻找更能够产生心灵感触的常态人物及事件,增强故事性和悬念性。近几年,在国际传播较为成功的电视纪录片《故宫》《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都是在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引起国内外受众共鸣之处,从而在国际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2.电视纪录片传播平台的多样化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依赖电视传播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国际媒体及新媒体的合作。中央电视台加强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借助其优秀团队、先进技术和广泛受众等优势,提升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另外,充分运用社交网络做好口碑营销,积极筹办和参与电视节、纪录片节,打造中国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加快我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电视纪录片受众定位的差异化

电视纪录片在创作初期,需要分析受众的信息诉求和接受习惯,抓住关注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英文国际版,就按照亚、欧、美三大时区的不同黄金时段和收视习惯对节目进行差异化编排。针对亚洲受众,选择有文化共通性,能产生共鸣的节目;针对欧洲受众,选择有一定文化关联度,文化性较强,节奏相对舒缓从容的节目;针对北美受众,选择现实性较强、节奏较快的节目。

五、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优化与拓展建议

借鉴我国电视纪录片所取得成效,积极探索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优化路径与拓展建议,进一步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

1.充分发挥内容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内容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体现,没有吸引眼球的内容,产品将无法打进市场。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内容尤为重要。我国电视纪录片需要充分发挥内容优势,创作与制作出高品质的作品,进一步打进国际市场,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国际化发展。

2.广泛运用推广渠道,打响品牌。以社交网站、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的作用不可忽视。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参加电视节和纪录片节展,如法国戛纳电视节、荷兰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美国NATPE电视节以及大陆地区的上海电视节、四川电视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可以快速有效地打响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品牌。

3.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创作与制作团队实力。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电视纪录片不少都是联合摄制,充分发挥各国优势,打造优质的电视纪录片。获得国际好评的纪录片《海洋》《鸟的迁徙》,国内的《故宫》《美丽中国》,都是通过国内外联合摄制或者合作营销打造出了世界级的品质。

4.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增强传播有效性。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需要考虑受众需求,重视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实现题材、内容的国际化,减少文化折扣,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达成共识,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有效地国际传播。

总之,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任重道远,需要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与学习典范,积极从产品内容、推广渠道、国际合作等方面探索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提升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关世杰.国际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杨刚毅.电视国际传播研讨文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4] 李舒东.中国中央电视台对外传播史(1958-20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 崔莉.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观念与策略[J].中国电视(纪录),2012(9).

对外传播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受众行为

1前言

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已近一个世纪,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武术将它传播的触角伸向世界的时候,其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使武术在世界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如何使武术在世界范围得以发展与弘扬,成为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纵然,在国际传播中,武术由于中、西方文化渊源的不同而产生了传播的冲突与障碍,但关键是武术必须在国际传播中选择良好的切入点。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武术受众的调查分析不够,造成武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和途径不能与国际真正接轨,准确地说,是不能像跆拳道和瑜伽一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鉴于此,笔者以行为学的视角,运用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国外武术受众群体行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出武术国际传播过程的规律,在对影响国外武术受众群体学习行为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提出武术国际传播的策略。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澳大利亚武术消费者群体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受众群体的行为意向产生的原因及策略。

2.2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及互联网,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并确定统计指标。

采用访问和问卷的形式了解国外武术消费者对武术的了解、定型观念及消费意向等。

根据回收的问卷,将统计数据使用Spss13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关联分析和基本的频数分析等处理,获得有关数据,对建立国外习武群体行为的理论体系提供数据与方法学的支持。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国外武术消费者行为模式分析

如果把武术作为带有“中国制造”标志的商品向外传播、推广,那么国外的受众群体就是消费者。消费者行为学中的一些理论,如原产地的定型观念,原产地的国家形象、消费者所在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产品属性和消费者的个人因素等,都将成为影响武术在国外传播的主要因素,并直接影响传播的绩效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其中定型观念是影响跨文化沟通与跨文化营销的一个重要认知因素,对消费者感知和购买行为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定型观念包括很多方面,有对人(群体)的定型观念、有对产品的定型观念、有对某项事物的定型观念等。〔1〕中国武术在全世界营销过程中,影响国际化营销效果的核心因素是由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各自体育价值观的不同。也就是说这种体育价值观如同我们头脑中的“框框”, 影响并形成了消费者感知和购买行为的原产地定型观念。其次,定型观念作为消费者对某国产品的长期、固有的评价应该是长期消费体验和周围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1〕因此,结合大量学者的研究成果,影响国外武术受众群体产生行为意向并最终变为行为的因素如图1所示:

3.2武术消费者“定型观念”对行为意向产生的影响

3.2.1“中国武术”定型观念的构成维度

结合目前的相关研究文献,论文选择文化内涵、产品价值、价格定位、传播内容、服务质量、传播方式、品牌标志和社会影响等八项影响国外消费者感知和购买选择的重要指标进行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调查数据的样本、 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偏度、峰度见表1。其中,平均值反映了样本数据的集中趋势。标准差反映了所有样本数据的离散趋势。偏度、峰度反映了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国外消费者认为“中国武术”的传播途径很低,平均值仅为421,而且方差较小,表明国外消费者普遍的定型观念为“中国武术”的传播途径少。而在服务质量方面,国外消费者对“中国武术”的平均评价为424。同时,国外消费者对“中国武术”的普遍定型观念为传播内容很差,平均评价最低,而且方差很小。

因子分析中相同因子个数的选取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因子特征值大于1,二是因子累计方差贡献大于75%。计算相关矩阵R,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因此,对上述的指标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原始变量数据的KMO值为0740,巴莱特球度检验卡方值为1159、自由度为36,具有高度显著性。对变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各变量共同度较高(见表2),表明原始变量信息可以得到较好的反映。根据因子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大于75%的条件,提取4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6224%,表明4因子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原始数据的信息。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原则上,选择公因子中因子载荷最大的原始变量作为该因子代表。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看出,第一个因子主要与文化内涵和产品价值相关,因此,将第一个因子命名为文化价值因子,因为中国武术主要受中国文化和由此而产生的体育价值观不同的影响。第二个因子主要与传播途径和内容相关,因此将第二个因子命名为营销方式因子,因为和武术相关的替代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选择具有代表中国文化的武术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中国武术”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第三个因子主要与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相关,因此将第三个因子命名为社会责任因子,因为重视社会责任必然会将消费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相结合,其对产品的内在质量的要求会更高。第四个因子主要与价格定位和品牌设计相关,而且在设计上的载荷更高,因此将第四个因子命名为产品设计因子,因为设计越新颖的产品,溢价的幅度就越高。

综上所述,消费者定型观念可由四个独立的维度进行衡量,即文化价值因子,营销方式因子、社会责任因子及产品设计因子,定型观念构成模型可用图2表示。

3.2.2“定型观念”维度对中国武术的影响

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国外武术消费者,武术不但具有高度的审美感,而且其深刻的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影响也很大。许多外国朋友不仅积极研习武术特有的精湛技术,而且积极追求和理解武术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他们认为,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专家正把东方的健身术(例如太极和健身气功等武术内容)结合到他们的治疗中。

营销形式也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虽然国际武术联合会有139个成员,有遍布五大洲的爱好者人群和热闹的世界武搏运动会比赛场面,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并非一路坦途,面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武术并没有在多年的国际化中生根发芽,反而有种“高处不胜寒”的味道。在2010年世界武搏会上,13个项目中有6个来自日本、1个来自韩国,有记者戏称武搏会都快成了日韩搏击运动会。这是因为中国武术门派众多,传统深厚,至今还没能发展出一套完备、简洁固定的竞赛系统,竞赛没有统一标准,文化没有传播力度。这也大大限制了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中国武术正在“实”与“虚”之间徘徊不定。从现在的形势来看,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中国在对外传播的形式上必须做出多样性和统一性的选择。

另外,具有历史资源优势且极具跨文化传播价值的中国武术文化,应当有自己文化品牌形象传播的标识。当年,一部《少林寺》电影使中国武术名扬天下,来中国学习少林武术的外国人趋之若鹜。少林功夫作为其形象展示的标识性内容,至今依然打造着自己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文化品牌形象。

从跨文化角度,西方枪战片和中国武侠片是东西方受众最易互相接纳的作品,与西方枪战片格斗双方胜负结果的直截了当相比较,中国武侠片更能够展示对峙双方个体的自身潜能以及相互胶着的竞技状态,更能够体现其形态之美、力量之美与运动之美,因此也更加受到观众的热捧。而中国武术更是以对外在“和谐”的追求以及内在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境界的追求的完美结合,体现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价值所在,这也是武术具有现代性跨文化传播的价值所在。但现在武术对外传播的各种形式和途径当中,并没有从商业角度或者消费者价值的角度来建立、包装、完善武术的品牌。

3.3促进国外武术消费者感知“中国武术”的对策

3.3.1打造国家个性与品牌个性

在当今和武术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上,武术有很多替代产品,如跆拳道、泰拳、搏击等等,这种相关产品来自哪一个国家也就是产品的“国籍”,同样影响消费者选择,消费者喜爱的原产国形象是其行为意向产生的通行证,消费者学习中国武术,是对中国武术感到神秘,是想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有其独特的文化,打造国家个性形象与品牌个性形象是消费者感知“中国武术”的关键点。这里的国家个性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同时包括对中国武术这种产品和品牌的感知和评价,对武术传播方式的理解和接纳。因此,消费者对国家个性的认识会反映到武术这种产品的个性上来。“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因此我们要塑造极具中国特色的武术品牌和形象,将中国武术这种产品个性与国家个性相结合,依靠品牌的个性特色立足于世界市场,打造国家个性与品牌个性品牌迫在眉睫。

3.3.2增强管理部门的责任

中国武术国际化需要现代科学的文化经营理念。就是不能把武术看做仅仅是一项运动而已,在武术国际化过程中,仅仅传播武术技术是不够的,更多的应弘扬武术的特有文化精髓。这就要求要依照时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特性,对中国传统武术加入现代科学的文化经营理念,构建武术文化的全方位经营。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就重要了。不仅要在宏观上把武术技术的总体规划及细则、教学训练方法等规范系统化,在各国家、地区进行武术的战略布置,尤其是在国外营销时,要组建一个既统一规范又层次化领导的管理体系。还要在微观上走群众基础路线,吸引国际社会各界人士参加。

3.3.3注重和加强对国外武术消费者定型观念的引导

国外武术消费者对原产国的定型观念和行为意向的形成受感知、印象、武术文化等变量的影响,所以,应从这些和消费者行为意向形成的变量入手促进武术的国际传播。武术的内容和印象之间具有高度的主观性,所以要促进武术的国际传播,就必须依赖对武术消费者的引导。引导国外武术消费者建立对中国武术文化价值合理的态度和期望。相对于国外武术消费者学习目的来说,消费者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这种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国外武术消费者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和选择中国武术的主要原因。所以,给国外武术消费者提供相关的有区别于其他类似产品的信息,以提高购买期望是非常必要的。

3.3.4建立和完善中国武术消费者信息数据库

国外武术消费者对中国武术的印象、感知、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等,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相关信息对促进武术的对外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可以从政府管理部门和对外交流运营机构对关于中国武术的一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通过各种渠道在国外宣传。而且应当充分注重国外武术消费者信息的挖掘,建立和完善国外武术消费者信息数据库,包括消费者个性特征、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文化特征、国家特征、消费水平、生活方式、过去习武行为、行为控制认知等等,从而有利于强化消费者的定型观念和习武行为意向形成。

3.3.5推进中国武术传播产品标准化工作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在其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和拳种,而且每个流派都有自身独特的演练方法和技击方式。由于在内容上的选择和宣传上的误导,致使中国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一个拳种、一个套路甚至一个动作有多种解释,多种教法,多种要求的怪现象。使国外习武者无所适从,难辨正误和优劣。这就使得国外武术的习练和传播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因为一些武打片的播放和宣传,给武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影片所展示和描写的也是武术各门各派的传统套路及练功和技击方式,并带有浓厚的宗派、门户等思想和理论色彩。〔2〕这也使得外国人对中国武术的本质面貌产生了错觉,逐渐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阻碍了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正常发展。因此,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要规范、统一传播内容,而且要简化武术的技术动作,按照相应的标准创编推广套路、推广内容。

4.3.6实施跨文化营销组合策略,加强与国外消费者的沟通

文化价值是人们形成定型观念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差异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跨文化营销组合是指文化差异性策略、文化适应性策略、文化交叉性策略的有机组合。现在,中国武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缺乏针对目标消费者的市场营销策略,忽略了传播前、传播中与传播后直接服务的过程。首先必须对目标市场的文化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找出文化差异,理解并感悟文化差异,发现它将会给中国武术带来的营销机会并可制定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其次,要尊重民族习俗、传统、忌讳、履行方式等,跨文化营销必经适应东道国文化要求,应尽可能符合本地文化特征。另一种传播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教育、培训和广告。它们能改变人们的定型观念,形成交叉性文化。由于传播而形成的交叉性文化是跨文化营销的机遇。跨文化营销策略应以消费者的文化或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文化为中心,在实践中,应感悟文化差异及其变迁,捕捉文化差异带来的市场差异及商业机会,正确应用文化差异性策略、文化交叉性策略及文化适应性策略的战略组合,以成功地拓展国际市场。

4结论

(1)国外武术消费者个人的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国的印象等五个要素都会对武术消费行为意向产生具有非线性连带关系,说明他们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消费者个体特征对国外武术消费者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中国武术在全世界营销过程中,影响其国际化营销效果的核心因素是由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各自体育价值观的不同。根据定型理论及其因子分析,定型观念中的文化价值因子、社会责任因子、营销形式因子、产品设计因子以及消费者个人是影响消费者购买中国武术行为的重要因子,对国外武术消费者有重要影响。

(3)促进国外武术消费者感知中国武术和武术国际传播的对策包括:打造国家个性与品牌个性、增强管理部门的责任、注重和加强对国外武术消费者定型观念的引导、建立和完善中国武术消费者信息数据库、推进中国武术传播产品标准化工作、实施跨文化营销组合策略,加强与国外消费者的沟通。

参考文献

〔1〕何小洲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22

〔2〕熊红芳关于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6

〔3〕张桂铭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