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1

制造企业信息化在经历了萌芽、成长阶段后,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现正朝着集成化、协同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05年~2006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研究报告》预测,2006年制造行业管理软件投资将仍然位居各行业之首,制造业信息化仍然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点。在全球制造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促使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及企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企业信息化在经历了萌芽、成长阶段后,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现正朝着集成化、协同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集成化主要体现在企业资源的集成应用,企业内部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的互连互通,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和服务商的信息集成和业务集成。目前,制造业发展正在从重点关注产品设计制造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从进行企业内业务集成向跨地区、跨企业、跨国界的全球业务集成发展。美国“海狼号”攻击型核潜艇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全模块化设计与制造的潜艇,它是各系统高度集成的典型示范,而且体现了极高的生产效率。“海狼号”运用数字化预装配,预先解决许多在建造中才能发现的碰撞、振动间隙和通道可用性等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共享三维模型直接生成加工指令,驱动数控机床、数控弯管机和数控切割机进行加工,通过网络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直接反馈给设计和管理部门,从而缩短了建造周期,加快了型号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维修性,降低了制造费用。

协同化是当今制造行业在全球制造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协同化使制造企业在国际化协作和资源配置的环境中,实现制造业产业的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使企业能够优化配置全球制造资源。目前,大型跨国公司广泛应用数字化综合平台,实现信息化集成应用、协同工作和资源的全球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优势资源,降低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举世闻名的空客A380实现了四国五地协同研制与生产。

服务化是制造行业信息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主要应用对象为中小企业。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采用一对多的服务方式,提供制造行业信息化的应用服务,支持企业的业务过程,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和业务集成,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化应用和实施模式。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广泛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也在逐渐由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方向发展,以支持企业间业务过程协作和企业内核心业务为服务内容,达到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汽车行业公共信息数据通信网络平台(ANX,Auto-motive Network eXchange)是制造行业信息化服务的典型案例,它为汽车制造厂、多级配件供应商、多级销售商和多级服务企业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信息交流环境。ANX平台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原本只有大型企业才能拥有的采购、销售和服务体系,为他们进入全球采购和竞争环境消除了屏障和壁垒。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2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建设模式 发展趋势

[分类号]G250.76

上世纪90年代数字图书馆概念首先由美国提出,并迅速得到发展,短短20年时间数字图书馆已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各信息强国都十分重视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并投入巨资建设各自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我国于1996年开展相关研究与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依据其建设理念的不同可划分为多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建设模式都应在前一阶段原有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探究其新的发展趋势,从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模式。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趋势研究是构建新模式的基础,对提高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1、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现状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1996年5月国家图书馆提出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经文化部组织与协调,上报国家计委,并于1997年获得批准立项,标志着我国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实际研究工作的开始。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的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2003年,徐引篪、黄颖首次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概念进行阐述,他们认为,“所谓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由谁(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以什么样的机制(出钱,还是出力?如何实现成本、价值和收益的平衡?),在什么样的法律和制度环境中建设的问题”,并提出数字图书馆公私合作建设模式…。陆宝益等学者则以此概念为基础将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划分为三种模式,暨国家中央政府部门主导建设模式、地方政府部门主导建设模式和图书馆自主建设模式。此外,还有学者从组织管理、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进行论述和探讨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其长效发展。2渐变中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淅变的过程,随社会环境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的发展完善而不断发展创新。数字图书馆产生之初仅是为了满足人们通过互联网来保存、获取与共享数字资源的目的,但随着人们认知水平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希望能从数字图书馆中获得更多的深层次服务,从而推动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依据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的不同,可以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划分为多个不同阶段,如CALIS中心陈凌教授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划分为资源数字化阶段、关键技术研发阶段、综合应用阶段、后数字图书馆时代4个阶段,还有学者则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划分为资源库的开发阶段、技术研究阶段、综合研究阶段三个阶段。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建设模式也发生着变化:①建设主体的变化。在资源开发阶段,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主体一般为传统图书馆,到了技术研究阶段,建设主体不仅包括传统图书馆,还包括各类科研院所及信息技术公司,而在综合服务研究阶段,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主体进一步扩展到几乎所有的信息服务机构。②运行机制的变化。从最初的政府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渐转向多元化投入建设、混合化运行机制。③法制环境的变化。从最初的无法可依到现在已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这些变化因素使得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了众多的建设模式,如前文所述的公私合作建设模式等。

数字图书馆每一时期的建设模式都有其自身特点,因此不可能完全照搬前一阶段的建设模式来构建下一阶段的数字图书馆。特别是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的研究,不仅要借鉴国外建设模式的发展经验,更要结合国情,时刻把握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的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从而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发展趋势展望

数字图书馆建设主要涉及管理(政策环境)、资源建设、技术支持和服务4个部分,其整体构造见图1。笔者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建设所取得的新进展,从上述4个方面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分析。

3.1 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发展趋势

3.1.1 从相对无序到统一规划 统一规划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仅针对自身发展目标来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这导致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处在一个相对无序的发展环境中。这一方面使得我国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出现大量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各建设单位采用的建设标准与规范没有统一,在系统结构、功能、通信协议、元数据格式、检索方式、用户界面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各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兼容性较差,难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相反,国外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一般都将国家总体规划、统一协调作为其重要指导原则,如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早的美国和俄罗斯目前都是由一家机构协调,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建设数字图书馆。我国目前也在加强相关研究,在资源建设的标准化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3.1.2 从自主建设到协作建设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处在一种相对独立的环境中。一方面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之间受管理体制的约束及基于利益诉求等原因缺少必要的协作,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图书馆在传入我国之初就被看作是传统图书馆的网络延伸,这直接导致博物馆、档案馆等其他非图书馆单位被排除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之外,使得这些单位只能自立门户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等类似数字图书馆项目。随着近几年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内涵得到充实与扩展,以美国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强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已开始与出版业和信息服务业(包括情报中心、博物馆、档案馆等)相结合。“数字图书馆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宏大系统工程,这一认识已被广大数字图书馆研究者所认同。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者也已经开始意识到协作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2007年7月26日,文化部、国家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CALIS管理中心、CADAL管理中心、中央党校图书馆、国防大学图书馆共同组建“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并共同了一系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指南。

3.2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发展趋势

3.2.1 从资源数字化到数字资源采集 数字图书馆

的资源建设,依据工作重点,可以划分为文献资源数字化和数字资源采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各种非数字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第二阶段则是强调对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保存与利用。数字资源建设初期各种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以非数字化形态存在的,同时大量新的文献资源也是以非数字形态出版的,因此需要将这些非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以便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纸质文献出版量正在逐渐减小,同时各出版社都已采用电子排版技术来出版纸质文献,这也意味着新出版的纸质文献都有数字化版本无需进行二次数字化工作。此时数字资源建设重点将是对各类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保存与利用。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但笔者认为经过多年建设,非数字资源已非常有限,我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即将进入资源采集阶段。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联席会议所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中已将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定义为“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管理,使之形成可利用的数字资源体系的过程”。由此可见,我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正由资源数字化向数字资源采集发展。

3.2.2 从版权规避到版权保护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是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者对此缺少足够的认识。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案、郑思成等7位知名知识产权专家诉北京书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案等无不在说明一点,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一直在规避版权问题。相反,发达国家却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因为规避将抑制知识产品的生产,而保护基础上的利用则能促进知识产品更大规模地被创造出来。1996年欧盟颁布了《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96/9EC》,2000年美国政府《防止数字化侵权及强化版权赔偿法》。近几年,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上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特别是《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并且《纲要》在知识保护方面提出“修订惩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法律法规,加大司法惩处力度。提高权利人自我维权的意识和能力。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侵权代价,有效遏制侵权行为”。同时对于合理使用知识产权,提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界定知识产权的界限,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公众合法权益”等建议。

3.2.3 从政府投入到多元化投入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费来源应向多元化发展。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公共部门以及部分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出资建设,而国外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来源除了政府与商业公司外,还包括各种基金会、民间组织、行业协会、企业、个人等。如“美国记忆”项目,有4500万美元的经费是由AT&T电话公司、柯达公司、福特基金会等私人企业、公司、基金会和个人资助。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公民社会服务意识的提高,我国出现了大量由组织、协会及个人创办的各类型基金会。此外,国家出台了包括《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等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扩大了基金会公益性捐赠免税范同,促进了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但由于国内的基金会目前一般专注于慈善、扶贫、教育等领域,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的捐赠较少,这需要数字图书馆界加强宣传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2010年5月27日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公布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在建设经费上就明确提出“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吸纳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完善,笔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行业协会、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到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来。

3.3 数字图书馆技术支持发展趋势

3.3.1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技术支持与资源建设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一直存在重资源轻技术的问题,各数字图书馆项目中虽然都建有技术支持部门,但其地位往往被边缘化,始终缺少技术领域研究部门的有效参与。同时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往往采用“拿来主义”,在技术开发上无法取得重大突破。数字图书馆的每一个阶段性发展,无不与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有关,一定意义上而言,技术是推动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动力。有学者已指出“数字鸿沟主要不是在资源数量的差距上,而是在数字技术的差距上。不了解这一点,我国将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863攻关项目《知识网络――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在对美国DLI项目承担机构进行分析后说明,“由图书馆或情报学院系牵头的DLI-2项目只占少数,多数研究项目是由计算机专家而非情报学家领导的”。近年来我国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已开始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的研发。

3.3.2 从单一共享到复合共享 “云计算”将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由单一共享向复合共享转变。2009年被认为是“云计算”元年,“云计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又一次重大变革。简单地说“云计算”就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采用“云计算”构建数字图书馆,一方面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云计算平台获得更加巨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彻底摆脱硬件设备的限制。另一方面,各数字图书馆项目之间可以共同构筑信息共享空间,分享基础设施,并提供共享数据资源、特色服务等。可以预见,未来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所共享的将不再仅限于数字资源,而是包括所有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笔者将这一共享机制称之为复合共享机制。当前国内在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已有部分项目开始采用云计算技术,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当属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LS)承担的分布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系统三期项目。该项目在建设中提出结合云计算、SaaS、Web2.O、SOA等技术打造CALIS数字图书馆云战略。该平台可以为各高校图书馆提供本地化的私有云方案,并可构建多级的CALIS云服务中心 。

3.4 数字图书馆服务发展趋势

3.4.1 从追求私利到回归公益 回归公益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起源于美国的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之初就注重公益性,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其建设目标是要让“所有的学校、图书馆、家庭同那些公共阅览室的长期读者一样,能够任意从自己所在的地点接触到这些对他们来说崭新而重要的资料,并按个人的要求来理解、重新整理和使用这些资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组建的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其建设目标是将世界各国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机构所拥有的珍稀罕见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供所有用户免费访问。在我国尽管数字图书馆项目主要由政府主导建设,但基本上都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盈利为目的,偏离了其公益性。这一现状直接导致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渐行渐远,从而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回归公益本性,由国内8家主要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组建的“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在上海了《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其中明确提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应立足于公益性,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提供广域网范围的免费服务”。

3.4.2 从“用户一馆”到“用户一云”

服务是数字图书馆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各种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云计算”理论及其相关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将联成一片包含各种数字化资源的“云”,每个数字图书馆都是这片“云”的一个结点。传统“用户一馆”的服务方式将被“用户一云”的服务方式所取代。各信息服务机构都将通过这片“云”提供服务,而对于用户而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云”服务界面。用户所有服务诉求都将通过“云”分配到不同的信息服务机构,由各信息服务机构协作回答用户诉求。如对某些交叉学科领域专深的服务诉求不仅要求本领域专家的协作,还要求相关领域专家的支援,并且其最终资源可能分布在多个数字图书馆中,这就要求各数字图书馆进行服务协作。服务协作化是数字图书馆价值最大化的根本保证。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3

关键词:机械制造;机械自动化;机械设计;影响因素

1 机械制造的含义

机械制造利用自动化的数字化设计程序对设备进行改造,实现设备可自行持续性的自动生产、加工、优化等过程。典型机械制造设备有机床、水轮机、传真机等。它们可经过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字化设计系统的改造进而赋予更多的功能,为人们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促进技术的创新发展,更好的立足于工业领域。

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特点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在工业领域优势凸显,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传统的机械设备相对比而言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特点。

2.1 高效率高质量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数字化设计系统通过新一代的控制系统,使设备进而更为人性、智能,从而代替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间接的也是针对某些特殊情况下,避免人工操作的意外情况发生。当机械设备在正常运转时,难免会发生系统故障,一旦出现问题,可自行分析系统故障原由、扫描漏洞,进而及时修复系统问题,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传统的机械不能如此进行自我修复故障,维持正常运转,还需人工监控才能确保机械工作的正常运行。

2.2 工作方便快捷

机械设备不同部件的制造,其精准度和规格往往大不相同,因此总是需要人为对此进行各种调整,但难免会出现误差,导致产品规格不及格造成损失。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可根据实际,设置多种生产模式,必要时只需输入相对应的指令便可自动调整为另一种生产模式,除了精准度高以外,一旦出现偏差,还会自行矫正。

2.3 应用领域广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作为一种复合型新兴技术,适用于多方面领域,凭借其自身分析、处理故障性能的优势,可在多个领域立足,满足社会中人们与日俱增的个性需求。其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而且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数字化设计系统的结构小,重量小,消耗的能源也小。符合我国倡导“绿色环保”和“科学发展”的社会理念,日后在相应领域中会倍受欢迎[1]。

3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现状

宏观工业领域的高速发展,在人们日渐俱增的个性需求挑战下,目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方面成熟了不少,其发挥的作用也在这个社会上备受关注。利用自动化、智能化、自我维修故障等优势,比传统机械制造的产品更好、更快,产品类型也更多。随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普遍应用,各产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机械化制造技术,就目前来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数字化设计系统技术体系逐步在工业领域中完善,进而从中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硬道理,在生产制造方面更具有强大的动力、支撑力,促进着工业领域的发展[2]。

4 当前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当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正处速发展的阶段,但由于发展速度较慢,与国际的制造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差异如下。

4.1 管理体制

在国外的工业领域中,他们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以严格的管理体制对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推行JTI(准时生产)、AM(敏捷制造)、LP(精益生产)、CE(并行工程)等理念对其企业的制造进行辅管理,推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而国内很多企业没有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管理企业,小型企业也只是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可提高机械制造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产品质量也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目前国内的高精密加工、精微加工、纳米技术、激光技术等加工方法上正处于开发阶段,因而普及率不高,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制造却不能做到这样的水平。

4.2 专业设计理念

在工业产品的设计上,不仅对产品自身的造型有更高的追求,还有对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可实现性、产品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定位也要有一点的了解。因此,我们对产品设计的把握能力也要进一步的提高。盲目求快的发展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面对国内竞争过于激烈的现状,即便是知名企业,也会倒闭或被兼并。所以应以市场的需要和生产的实际情况作为设计发展的基础,才有利于应对这多变的市场行情。

4.3 制造技术水平

科技是不断更新的,投资过高,收益见效太长久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统技术相对市场的性价而言,往往不受大众青睐。而投资少,见效快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设计系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有着很大的发展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以及与时代共同进步。国外发达的工业制造广泛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以及FMC(柔性制造单元)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集成、智能、人性化的制造过程。这给企业提供了快速高效率的生产力,进而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推动了工业领域发展进程。然而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几乎都是引进然国外的技术后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北京的雾霾情况则间接说明了我国因工业制造的技术水平不足而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现象。因此,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绿化了生产的整个过程(绿色生产线),绿色生产线既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也是尽最大努力减少机械制造对环境的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果能够突破这些困难,相信我国在工业领域的成就会更进一步发展[3]。

5 结束语

要想把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搞好,不仅要靠高端的技术支撑,还有各种基础技术的灵活应用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坚持把提高制造技术与自动化相结合的方针,围绕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国情出发,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才能把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更好的走向健康发展的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刁文军.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浅[J].硅谷,2013,08(04):1+3.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4

关键词:国有企业;信息化投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手段本身的快捷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在管理上所能达到的规范性、透明性和先进性等,是传统管理手段无法达到或难以比拟的。然而信息化投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许多国企领导对信息化应当投资多少感到困惑。不少国企的领导说:我们在信息化方面有比较充足的预算,我已经投资不少了,但每年新的信息化项目投资提案还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国企的信息化投资受到国家政策、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变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企的决策者要从战略的角度、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完整地看待国企的信息化投资问题。

一、国家政策促进国企信息化投资

党和国家历来把信息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七大主要任务之一,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作为对国家承担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国企,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信息化发展的认识,加强对信息化的投资。

(一)采用评价方式,引导国企信息化投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管理信息系统系主任李东教授说过:“中国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由‘政府推进’到‘政策引导、市场推动’的转变过程。”政府是很多国企信息化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早期信息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国企信息化投资工作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及地方国资委每年都会对国企的信息化工作会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对国企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原则进行统一引导,同时每年进行一次评价。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规定: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以中央企业的总体水平为对象,建立特定的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中央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信息化过程和信息化效果作出评价。国企在信息化投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项评价指标。

(二)以优惠政策扶植国企信息化投资

与此同时,国家也会采取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植国企的信息化建设。常见的优惠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1)税收政策。即国家对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资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的政策优惠;(2)利率政策。即国家对企业投资在信息化上的信贷资金,给予贷款利率的优惠政策。信息化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一旦企业的投入没能获得预期效果将可能会威胁到企业的发展,如很多大型国企每年在ERP系统上投资都要上亿。国家的扶植政策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化投资的风险,因此国家的扶植政策应当作为国企信息化投资强度的重要依据。

二、不同信息化发展阶段的信息化投资需求差异大

国企的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是紧密相连,基于企业的成立时间、信息化投入的强度等原因,企业所处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也不同,信息化投资需求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关于企业信息化阶段有多种划分。我国学者在总结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以及研究信息系统集成轨迹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信息化四阶段发展理论:即单点数字化阶段、单点自动化阶段、联合自动化阶段和虚拟化企业阶段。

(一)单点数字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个别部门的基本数据和文件开始进行数字化处理,还没有使用数据库,或使用了数据库,但仅限于编辑、查询、输出,没有进一步的功能开发。这个阶段对应的是国企的成立初期,企业的组织结构和部门的职能还不明确。这个阶段的信息化投资很少,最主要的信息化投入是购买个人办公电脑。很多国企甚至在费用预算中没有信息化费用,所需的费用从行政费用中支出。

(二)单点自动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一些部门业务流程开始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自动化,部门内部的信息资源逐渐走向有序化,但数据库处于分散组织状态。这个阶段是国企成立两三年后,各部门的职能比较明确了,为了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而开展一些信息化工作。在这个阶段,各部门都有很多明确迫切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同时软件提供商也能提供很多成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如在企业建立OA、CAD、CAM等系统。因此这个阶段的信息化投资就比较大了,而且投资重点在分散的信息系统建设。如一个成立两年多的1000人规模的国企,2013年的信息化投资达到了七千多万,其中信息系统建设费用达四千多万,网络通讯费用近两千万。

(三)联合自动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有了集成框架,部门之间能够实现数据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数据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我国的大多数国企信息化都处在这个阶段,这时部门独立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得到了满足,国企的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站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信息化的集成化管理。通常,国企会重点投资建设几个大型的系统来实现企业数据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如在企业建立ERP、Portal等。国企的信息化投资强度比第二阶段更大。

(四)虚拟化的企业阶段

处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已成为一个智能主体,能快速反应市场,并能利用与其他企业的协作,快速组织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这个阶段是目前国企信息化的目标,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将有质的变化。目前很多软件公司对这个阶段的信息化工作只是有个初步的解决方案。如IBM提出了“智慧企业”的解决方案。要实现这一阶段的信息化目标,同样需要大量的信息化投资。

三、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国企信息化投资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的十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西方国家走的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就迎来了信息化。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国企推动“两化”融合,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工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原料采购、库存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此信息技术的每一步创新都可能驱动国企某个环节的信息化投资。

信息技术的创新可以是软件或硬件的局部创新,也可以是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整体创新。局部创新以手机相关信息技术为例,对企业信息化影响较大的是2008年手机发展了移动互联网功能和2010年加入传感器功能。很多经常开会、出差或野外工作的国企员工,有非常迫切的移动办公的需求。2008年后,很多国企,特别是有海外业务的,新上的系统都会增加移动办公的功能,同时还会对一些旧的系统进行改造以适应移动办公的需要。2010年手机有了传感器后,就能实现数据采集,GPS定位等功能,有力推动了国企物联网和EPR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整体解决方案创新的最突出例子就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大规模计算的信息处理方式。和均把云计算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企是纷纷响应号召,大力加大云计算投资,实现信息化服务的升级,极大地提升企业的业务效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田杰棠调研得出国内的私有云建设速度还是很快的,但多集中在一些实力强大的大型国企中。可见国企的信息化投资对信息技术的创新是很敏感的。

四、结束语

本文所谈的是国企信息化投资的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经过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国企的信息化进入了理性投资阶段,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很好基础的情况下,更加重要的是抓好应用。深化应用才能够充分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从而进一步推动建设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因此,一些专家指出,我国国企信息化投资正步入一个以深化应用为导向的新阶段,而深化应用的成功更有赖于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结合,这对已进入信息化深水区的国企来说更加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伟玲,肖拥军.我国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3(1):24-26.

[2]朱立新.陈显中.对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J].商场现代化,2005(6):75-78.

[3]张庆武,郭东强.国家政策对信息化投资的影响[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1):67-71.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5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

自此引领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发展阶段。数字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从传播途径上对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角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艺术创作自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媒体也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信息载体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数字媒体艺术和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非常大的差别,首先从载体上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品创造者不再通过简单的手绘和其他实际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是通过以电脑为工具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创作,整个传播过程也由原来的口耳相传转变成为具有时效性的网络传播,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进行艺术品的宣传。数字媒体不但成为了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宠儿,同样成为了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数字媒体的性质来区分,新型的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分为四大类:传统的数字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是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早起产物;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的艺术创作,这种创作是一般的文字图像,只是作为一般的信息载体出现的,并不具有美学角度来讲的美感;网络媒体艺术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观赏性,比如类型动画产品就是比较简单的网络媒体艺术作品;目前的主流也就是宽带交换式多媒体艺术作品是当今艺术品,这也是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如可以进行全方位互动的网络视频游戏等。这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都是人类通过结合科学技术和艺术创作灵感的产物,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化输出的核心发展方向。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发展方向

在文化产品输出上,艺术品将和数字化技术进行更加良好的融合,从数字图书到多媒体互动性报纸再到可以进行双向交流的网络视频游戏等等;在传播渠道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将借助新的媒体技术进行再传播,同时在文化企业管理层面上也将出现更加深层次的改变,创新性技术将和媒体和艺术进行进一步融合以实现数字媒体的多元化经营。

(三)数字媒体的影响新媒体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丰富了创作形态,扩展了内容表现空间,提高了创作效率

二、数字媒体的发展性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数字媒体发展将会具有更多的层面,同时更加国际化。在充分结合本土化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求的发展,同时结合各种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各种新型的载体,从而设计出更加有吸引力的艺术创意产品。专业方向主要面向CG行业。大家通常能够联想到的是类型动画、影视、视频类游戏创作和广告设计这几个主要方向。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成熟数字化媒体市场,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数字化媒体只是出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但是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广大的消费市场,以此推出具有本土化和雄厚文化底蕴的新型数字化媒体艺术品。

三、结束语

企业数字化发展阶段范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选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于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筮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拄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0世纪70至80年代为第二阶,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达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2.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

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就是机电一体化,它的发展和进步是离不开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绿色化等是它发展的方向。

2.1数字化

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的奠定就是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就像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不断发展;但是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是由迅猛崛起的计算机网络为其铺平道路的,就像硷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机电一体化在数字化的要求之下,更具有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2.2智能化

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智能化。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重要应用就是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对机器行为的描述就是“智能化”,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的吸收,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标。当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和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有必要的。

2.3微型化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了微型化,也就是指机电一体化发展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的趋势。在国外,称微型化为微电子机械系统,广泛的指不超过1cm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几何尺寸,并且发展向微米,纳米级。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梯级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它的优势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都有所发挥。微机械技术是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微机电一体化产品是采用精细加工技术进行加工的,也就是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3.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把人和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的就是钢铁企业的CIMS,用在对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的实现。

3.2现场总线技术(FBT)。

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和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的就是现场总线技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

3.3交流传动技术。

随着不断发展的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发展相当迅速的交流调速技术。因为交流传动的优越性,在不久的将来,电气传动技术由交流传动对直流传动进行全面的取代,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3.4开放式控制系统。

“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4.结语

很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就是机电一体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尤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机械工业发生真略性变革有所促使进行指出,正在发生着变化的是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还有待继续创造新的方法,不断地去发现。机电一体化在21世纪的机械工业中将扮演主角。在所有机械产品之中的普遍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渗透其中,几乎没有行业限制的。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以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梁俊彦;李玉翔;林树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09).

【2】董金森;张小杨.论机电一体化技术[J].有色金属加工2009,(02).

【3】孙博.浅谈机电一体化的技术[J].科技信息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