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税法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遵守税法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遵守税法的重要性

遵守税法的重要性范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不少的挑战,会计制度和税法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大变革。理应做出适当的调整,使二者相互协调,为企业更好地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企业会计制度;税法差异;税务风险

一、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性

(一)原则上的差异

企业会计与税法在原则上的差异分为四种,分别是:权利与责任发生制的差异;重要性原则上的差异;谨慎性上的差异和轻视形式的差异。其中,权利与责任发生制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要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尽管如此,会计估算时仍然会由于权责制的大量会计估计,造成税法上的不承认现象;在重要性原则上,会计是根据经济业务所得利益来制定相应的会计程序,由于税法并不承认这一原则,使得二者在此差异性颇大;谨慎性上的原则,会计制度在面临企业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时,给予适当的预计和估算,对一些风险可以进行风险准备,但税法并不支持这一行为;轻视性原则,它的主要表现在重视实质而忽略形式,在企业的融资上,会计制度主要是交易与业务的实质进行,前提是有法律制度作为依靠,税法对其的否定主要是将其制度的形式分开对待,分别缴纳各项税用。

(二)项目规定差异

项目规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收入差异,由于会计与税法在原则上的差异,使得二者在收入和成本的项目上产生差别。会计制度在企业的规划中规定,收入指的是企业在生产商品、销售商品和对资产使用权的让渡上所获得的经济总收入,除去企业商品在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务费用、商品在销售时所付出的流程费用。税法对于企业的收入情况则是区别对待,基于税法政策的不同,对企业不同的应税收入进行简单的划分,所产生的应缴税收超出了会计制度估算。其二是成本费用上的差异,企业成本上的费用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与销售产品时,扣除生产的费用,最后所得的经济利润。而税法中所明确的成本主要指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所申报的产品销售和生产商品,以及资产转让的成本等,这超出了与企业预算的成本。

二、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协调

(一)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规章程序

在会计制度的估算中,由于估算过多或者其他的风险因素,导致会计要素背离了实际的预算,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擅自调整会计的估算,会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企业对于税收的缴纳原因也不甚了解。所以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规章程序,在税收预算发生变化时,能够针对估算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企业可以通过会计的要素对此有章可循。年终纳税调整是解决会计制度在进行估算时,税法与其产生差异进而缩小差异的有效方法,但前提是严格遵守了相关的规章制度。

(二)处理方法的选择

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协调,关键要注意两点。一是严格按照规定中的依据进行操作。会计与税法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是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差异,使二者相互协调是企业更好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是备选方案的合理摊销。企业开办费的摊销是有期限的。企业可以进行一次性摊销,也可以与税法进行协调,增加备选方案,与税法规定相一致,小型的企业可以以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对此做出选择。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依法纳税理念的树立

众所周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依照法律和规定,依法进行收税,税收是国家满足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是任何社会形态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缴纳相关的税务,依法纳税观念的树立,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首先,企业要进行相关的统筹,会计制度在这过程中起到辅作用,帮助企业理清纳税的内容;其次在规划上,企业要联合各部门进行明确的规划,使纳税的过程规范化,减少纳税预算失误;最后,在纳税的管理上,要严格进行,相关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对税收的统筹进行规范化的操作,使企业的税收得到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审核,减少税务风险。

(二)调整纳税和核算规范

调整好纳税是企业进行依法纳税的首要前提,核算不规范的现象使得企业要面临税务上的风险,纳税调整是以税收法规为前提,对企业的利润所的所进行的调整,当会计制度于税法不协调或者不一致的时候,理应以会计制度为前提,进行相关的核算,在缴纳税务的时候再进行调整。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的差异性在不断增加时,企业应在申请纳税报表时,进行严格的纳税调整,假如企业在进行纳税的申报时,忽视了纳税的调整,导致少缴纳税款的现象,税务机关将会对此进行相应的惩罚。

(三)完善内部控制,把握差异性

在内部控制上,企业要合理进行完善,一方面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各部门相互联系且相互监督;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企业在进行传统的财务监督体系的同时,引用科学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建立一个操作严谨、控制严密的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组织系统,这样,能从根本上杜绝税务风险的隐患。

(四)加强企业部门、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技术的投入,科学技术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企业的发展中,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沟通渠道至关重要。为了防范税务的风险,对内,企业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尤其是会计部门,在财务上出现账单不清或者财务不明的情况,要联合对账,检查财务的去向,在申请税收报表前及时解决相关的问题,避免企业因此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及时了解有关税务的最新情况。及时了解税务机关的最新最全面的税收法规,有利于企业据此合理调整应缴纳的税收,加强企业与税收机关之间的联系,争取准确得理解税收的具体内容和规范,尽可能的与税收机关的制度相一致。尤其是企业在重大事项的投资和决策上,对于不能够完全理解的税务问题及时向税务机关咨询了解,采纳税务机关给出的合理建议,最后确保企业能够诚信并依法进行税务的缴纳,维护企业自身合法的权益,有效防范税务风险,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结束语

企业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在面对体制化的改革和挑战机遇时,应牢牢抓住,创新企业的发展模式,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做出一系列合理的举措改善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的差异性,使其二者协调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遵守税法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税务会计 企业 增加税收 作用 措施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税务会计从会计学中独立出来并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税务会计工作对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也因税务会计工作的开展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这篇文章我们将围绕税务会计的涵义、税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税收会计为企业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展开积极地讨论。

一、税务会计的涵义

税务会计是指以纳税人作为会计的主体,以货币为其基本计量形式,以我国的现行税收法为其基本依据,采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纳税人进行监督的管理活动。税务会计是从企业会计中独立出来的一个特殊领域,是税务和会计相结合并组成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与财务会计的不同之处是:它所实现的目标是调节经济并充分保障国家税收的实现;和计税相关联的经济项目作为其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其核算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税法;收付实现制原则为其核算的主要原则。

二、税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税务会计工作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有着极为的重要性,它能够有效地确保企业税务活动服从相关的规定进行,也能够有效地监督企业每笔货币资金的运用情况。企业的税务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为:第一,在企业的税务筹划方面的作用。税务筹划资金的多少与企业经济的效益直接挂钩。筹集资金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不能违背税法,同时还要结合公司的经营特征进行筹划资金。在企业的税收筹划别要注意的是:要在法律的范围内并且符合税法的前提下进行,偷税、骗税、漏税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工作人员的经验积累,按照利于纳税来筹划税收。第二,企业的税务会计工作能够更好的监督企业的运行。企业税务会计要避免因不熟悉税法致使没有履行纳税的义务或者是多缴纳税金受到的不必要的损失。税务会计要通过有效地监督手段,来保障企业正确的履行纳税的义务。第三,企业税务会计能够调节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对企业的生死存亡和是否能够更快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根据在一定的时间段和一些项目的需求,来具体的分配资金的使用情况。使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分配,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税务会计为企业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

由于企业的税收会计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结合公司的自身特点和所面临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利用税收会计为企业增加经济收入。

(一)使税务的核算体系进一步的完善

我国的税收体制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创建完善合理的税务会计的核算体系,有利于税收制度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其核算体系还应该和会计准则相一致。企业设置会计科目和总分类账时,要与自身涉及到的税种相一致。例如:在使用用友财务软件核算总额时,要在税务会计中增加一个总账模块,在核算时把涉及到的每一笔业务都在总账的表单中标注清楚。这样就能清晰地放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二)加强对企业的有效管理,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一,用减少成本的方式来实现收入的增加。减小成本要依靠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来达到目标,只有在高效率的管理和筹划中,以遵守法律、依据税法的情况下,减少税收的成本,才能增加税收的最大化利益,从而使企业在竞争市场上更强大。第二,要保证纳税人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享受相应的权益。税务会计师要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且不违背税法规定的情况下,帮助纳税人处理好相关的纳税事件。在符合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并在合理的情况下较少税收。监督企业的税收行为。第三,提高企业纳税人的自觉性。国家法律法规中有依法纳税的明确规定。国家公民都应该自觉地履行纳税义务,不然将会受到严格的处罚。纳税人应该把纳税视为具有荣耀的事情,自觉地履行。税务会计师应该熟练地掌握税法的有关规定,并确保公司的及时缴税。

(三)公司应该加强对会计税务师的培训力度

税务会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会计和税法的相关知识,由此看来税务会计工作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企业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离不开税务会计师辛勤工作。假如说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实施是税务会计工作的主要目标,则税务会计师的工作能力的好坏将决定企业发展经营的好坏。由此看来,税务会计师对企业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企业应该对税务会计师的培训业务提供大力的支持,国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税务会计从业准则来调整税务会计师的工作。税务会计工作人员要经过严格的理论和实务培训,取得相应的证书后才能上岗从业,同时每年要继续教育和年检考核。目前我国的相应措施正在逐步完善。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税务制度也在逐步的完善。税务会计逐步从会计学中分离出来,并成立自己的体系。税务会计是税务和会计的一门交叉学科。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税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只有人才大军有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有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郝转权.当代公司管理制度下税务与财务的会计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1)

[2]魏志愿.浅谈税务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1(08)

遵守税法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制度;会计制度;协调

为迎合市场经济体制,满足国际竞争参与需求,我国针对税收以及会计制度进行了调整,发生了变革,开始朝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为全面彰显税收以及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满足经济发展变化,税收政策和会计制度也更加丰富,其复杂性也随之提升。本文首先介绍所得税与会计制度的内涵,然后剖析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最后探讨协调原则与策略,希望可促进这两者的统一与整合。

1所得税制度的内涵

税法指国家通过法律进行确定,也可借助行政规章来确立,针对纳税人,围绕纳税所涉及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调整。所得税法在税法中占据主导位置,在广义层面,主要涵盖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企业这三方面的所得税法。本文中所探讨的所得税法具体指代企业所得税法。这是国家跻身企业利润划分的主要形式,主要由国家负责颁布制定,进而改善与企业所得税相关工作的一项法律规范。

2会计制度的内涵

会计制度包含广义与狭义这两种概念,其中广义概念指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需要遵守的标准,由此可知,只要和会计存在关联的规范标准均可看作会计制度。而狭义概念指政府机构等部门参照会计准则针对会计核算所编制的制度。

3所得税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联

所得税指国家依据法律规范围绕企业收益展开的税收活动,是可征的税收,这作为企业的纯支出,既有强制性,还具有无偿性,从性质层面而言为一种费用。将其和普通费用相比可知,所得税费用较为独特,主要为宏观费用支出,且属于法定费用。从理论层面而言,所得税以及会计密切相关,这一关系决定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影响[1]。

3.1会计对所得税产生的影响

会计收益决定着所得税收入。会计分期假定关乎着计算应税所得,为其奠定时间基础,而会计收益核定和计量也影响着所得税,可为其奠定计税基础。同时,会计账簿系统优化可促进所得税计征,为其提供书面参考。从现代所得税层面而言,只有遵循现代会计理论,方可实现不断完善。分析所得税实践现状可知,所得税法规长期依附在财会体制之上。税法中所涉及的税收核对,成本列支、费用列支等一系列内容均依托会计制度,仅仅在特殊项目中进行约束和调整。

3.2所得税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所得税制度可提升会计的地位。因所得税法存在强制性,且和会计紧密相连,凸显了会计记录的重要性。对于会计整体行业而言,若不存在税收,则其复杂度将会显著降低;另一方面,所得税促进会计发展,扩大会计研究范畴[2]。因税法具有刚性,且和会计核算紧密相连,若会计方法获得税法认可,则可大面积推广与有效运用。同时,所得税还会制约会计发展。税收秉承历史成基本,不赞成参照实际情况变动会计数据,制约会计冲破历史成本的禁锢。会计理论通常可有效应对会计环境,但税收处理却存在滞后性。

4协调原则

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编制,因各方缺少有效的协调,进而产生差异问题。纳税人不仅要遵守落实新会计制度,还应坚持依法纳税,而差异程度的增加将会加重纳税人的负担,提升财务核算成本,多数纳税人通常不能正确认识这一差异,无法有效实施纳税调整,引发无意识违规问题。

4.1全面性原则

不仅要考虑当前正在使用的会计制度规范,还应重新评估所得税法规,明确不适应之处,同时,深入研究,进而有效协调,禁止单纯满足一方标准[3]。

4.2趋同性原则

差异协调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当前正在使用的税法与所遵循会计目标的负面影响,编制法律体制时,应确保趋同,一旦出现差异,立即借助申报过程设定的纳税调整手段进行处理。

4.3效益超出成本原则

若想有效把控分离距离或者掌控统一程度,除不可因统一协调可改善会计核算工作、促进税收征管便不权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外,还不允许由于分离而提升会计核算难度,制约税款计算,阻碍税收征管。

4.4多样性原则

会计制度指参照会计理论,依照会计管理标准进行编制,应全面迎合投资者、经营者这两方的需求,切实达到优化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目标[4]。在处理各项会计事物的过程,尽可能选择多种方法。所得税法规需要参照经济环境变动合理调整、有效补充、积极完善。

4.5严肃性原则

不管是对所得税制度来说,还是从会计制度层面而言,在差异协调操作中,要求实施修改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需进行具体规划、深入调查与充分论证,只有找到合适时机方可开展,进而确保具有严肃性。

5协调策略

5.1合理设定所得税改革目标,兼顾差异和联系

从长远发展层面而言,应有序构建所得税收入科学、平稳提升的机制,辅以个人所得税,组建双主体税制框架。另外,所得税改革还应遵循效率原则,全面协调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与颁布的地区政策,加强技术进步,加快经济结构完善,实现地区经济的统一发展。并依据世贸组织规则,规范各个企业内部的税负水平,调整和改进当前正在使用的与税收相关的政策,构建平等、均衡的税收环境。简单来说,所得税改革应坚守公平税负的理念,明确分配关系,构建满足世贸组织规则、符合企业制度,且可行的所得税制度[5]。

5.2相互协调,加强合作配合

会计利润与应税存在差异,要求借助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的深入探究来明确不适应点,进而统一协调,禁止片面满足一方需求。为此,应围绕所得税编制合理的税前扣除体制,也可编制所得税会计体制,参照经济环境合理调整,全面酌量会计制度可能带来的影响与作用,在遵守税法原则的基础上,认可会计制度的有效规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和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另外,还应促进这两方面管理层面的交流、协作,这不仅可降低差异损失,还可推动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这两者之间的协作,并增加有效性。

5.3实施信息披露,加大税收支持

会计制度建设不仅要应对业务规范编制问题,而且应重视信息披露建设,完全、准确、有效地披露会计信息[6]。建议针对税收交易活动编制信息披露规范。若披露工作中存在不足,则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制约税收工作,同时,税收部门无法在第一时间反馈信息需求,这一需求不能有效映射至会计信息系统中,这种信息交流障碍会增加信息获取成本,不利于统一协调。另外,对于企业而言,因其经济利益密切关联于会计政策,针对会计政策所开展的选择和变动等活动均会对企业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在不干扰会计目标与影响会计信息的条件下,会计制度应尽可能缩减会计政策选择领域,不断简化税款计算。

5.4重视实务协作,减少差异

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不仅要在理论层面实现协作统一,在实务层面也应加强协作,通常可参照具体的差异类别提出针对性的标准导向,以此来减少差异[7]。会计处理相对规范时,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之间的协调应让税收遵从自身原则,并积极协调会计原则,进而降低业务差异、缩减纳税成本。另外,若会计处理尚未规范,有些可能存在制度盲区业务,则应改进和优化会计制度,增加业务处理的合理性,趋于规范化,进而规避硬性协调,以免增加日后工作的不确定性。

5.5改进纳税调整,降低财务会计负担

通过税法约束企业会计政策,这一选择的根本目的是规避企业借助会计政策选择实现偷、减税款问题的出现。然而,当前正在使用的税法围绕企业折旧年限以及方法却提出了苛刻的约束。由此可知,税法应适当地降低规定标准[8]。为规避企业借助会计政策调整实现调节纳税目标,需作出下述规定:若企业想要调整会计政策,则一定要提前申报给税务机关,也可备案,同时,核定通过后不允许在一年期间出现任何其变更。

6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所得税以及会计会计制度必然会产生差异,而这一差异可能会削弱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制约会计工作的开展。科学看待与妥善处理这一差异,统一协调不仅可促进税收征管,还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并可改善会计核算工作,提升税收效率,优化会计工作。综上可知,我们应明确所得税以及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严格坚守协调原则,采取可行的协调策略,最终实现统一协调。

参考文献:

[1]黄兆兰.浅谈企业所得税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关系[J].大众科技,2015,7:134-135.

[2]王玲.新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制度差异研究———基于新会计准则角度的新差异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13.

[3]白静.浅析会计制度对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3,29(36):113.

[4]李华.新会计准则下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制度差异性分析[J].消费导刊,2015,6:79+53.

[5]秦利.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J].知识经济,2013,1:130.

[6]李怡娜.企业所得税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分析比较[J].城市建设,2012,35:2-4.

[7]吴晓榕.我国企业所得税税制与会计制度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4:95-96.

遵守税法的重要性范文4

摘 要 作为私法领域“帝王条款”的诚实信用原则,伴随着公法、私法的相互融合,这一原则不可避免地在税法上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实施不仅是对税收法定原则的有益补充,而且是对纳税人信赖利益进行法律保护的需要。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能够保障行政相对人实现其合法权益和合理预期,促进我国税收事业向法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税法 诚实信用原则含义 理论依据 对策

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这一基础性道德准则和基本法律原则在税收中的作用,对于限制征税权力的滥用、平衡国家与纳税人权益、实现税收的实质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诚实信用原则在税法中的含义

诚实信用原则又称诚信原则,起源于罗马法的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所谓诚实信用,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不得违背对方基于合法权利的合理期待。该原则已被奉为民商法的最高指导原则或称“帝王规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有机结合体,即诚实信用原则是法律化的社会道德规范①。从司法实践上看,该原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因此给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为个案中对法律和法律行为进行解释、补充提供了价值判断的依据。

当这一原则适用和指导税收法律关系时,该原则的适用就意味着对纳税人信赖利益的保护,税收行为的完成实质上就是基于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信任,这种相互信任使得双方都具有了信赖利益。为保障这一信赖利益的实现,就要求征纳双方在履行各自的义务时,格守信用,遵守规则,充分披露信息,诚实地履行义务,不得以违反法律为由而损害纳税人因信赖其之前对税法的解释或税收要件的认定而获得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正是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支持和规范良好税收秩序的形成。

二、税法中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依据

(一)公私法的融合与渗透为税法适用诚信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把法域分为公法与私法以来,自划分以来就不断遭到挑战②。公法、私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已成为当代法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公法性规范不断侵入私法领地,同时大量的私法规范也被引入公法当中,这种公私法的相互融合弥补了彼此的缺陷。随着公法私法化,私法公法化愈演愈烈,作为私法重要原则的诚信原则也被引入到公法之中,并被广泛适用。进入20世纪以后,诚信原则开始大规模进入公法领域。

税法属于公法范畴的法律部门,在税法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私法化的现象,该现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代位权与税收撤销权;(2)税务担保;(3)税务制度。这些制度都曾是民法上的私法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这些制度逐渐的被应用在税法领域,为税法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诚实信用原则引入税法领域扫清了障碍,并且为以后更多的私法原则应用于公法规范具有借鉴意义。

(二)税收债务关系说的确立为税法适用诚信原则提供了学说支持

对于税收法律关系的定性,一直存在着三种观点:权力关系说、债务关系说和二元关系说。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市场经济观念也有所改变,目前就税收法律关系通说采债务关系说,“税”即“债”,只不过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并非发生在私法领域上平等主体之间,而是公民与行政机关之间。税收法律关系就是国家请求纳税人履行法律上的税收债务关系,国家和是法律上的债权人而纳税人则是对应的债务人。就此观念来说国家不再是以往权力拥有者的角色,国家在享有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虽说税收法律关系具有行政性质,但是就其实质来看,也包含着等价交换的规则,因此与私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存在共通之处,必然也应受到私法上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的指引。

税法作为经济法的一个子法,具有“公法”的特征和很强的“私法”色彩③。这些特征决定了将私法领域的诚信原则引入税法并没有理论上的障碍。在实践过程中这一原则要求征纳双方在履行各自的义务时,都应该讲信用,不得违背对方的合理期待和信赖,也不得以许诺错误为由而反悔,并且还可以平衡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地位,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利,防止征税机关权力的滥用。因此这一原则引入税法领域不仅是必要还是可行的。

(三)诚实信用原则引入税法的现实需求

目前,当代中国信用缺失问题严重,当然在税收领域也是如此。比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偷税逃税、恶意拖欠税款等行为普遍存在;征税机关不依法执法、执法犯法等现象时有发生,政府使用税款公开度、透明度不足。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纳税人的角度讲,诚信纳税观念还很淡薄。“依法纳税光荣,偷税逃税可耻”的纳税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诚信纳税意识并未真正深入人心,公民对诚信纳税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并受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许多纳税人对税收强制参与其收人分配的利益调整机制仍有明显的不适应,因此许多纳税人出现偷税、逃税、避税和恶意拖欠税款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

其次,从征税诚信方面看,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收税氛围还有待进一步强化。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也是有发生,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无视纳税人权利并且随意侵害纳税人利益的事件。同时在收税、减税、免税等治税环节存在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并且还有个别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以贿减税加上税务机关违章办事,这些直接恶化了诚信税收的环境。一些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违反法律的规定减免企业税收以招商引资,因此造成税负人为不公,也使政府的诚信度在民众心目中大打折扣。

最后,用税诚信问题。有的政府部门在税款的使用透明度方面不够,造成纳税人对税款使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难以服民众,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税收领域的不诚信,危害了国家的发展,表明现有制度存在缺陷需要及时修补,这也说明税法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具有现实意义。

(四)诚信原则的功能决定了其在税法适用中的作用

1.对税收法律关系主体行为的指导作用。诚信原则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规范、调整和保护等方面。作为债权债务关系双方的当事人要接受诚实信用原则的指导,税务机关在纳税关系中合法合理行政、不得滥用权力、不得规避法律;纳税义务人要不隐瞒、不欺诈、守信用、重承诺。只有征纳双方心存诚实和善意,才是履行纳税义务更可靠的保障。税法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能够为当事人的行为提供有力的规范和指导,从而保障国家的税收利益不受损害,保障国家税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2.对纳税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平衡作用。诚信原则在民法领域适用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整交易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交易各方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使这两种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实现最佳的利益平衡。而这一原则在税收领域同样可以平衡各方的利益,因为纳税主体总是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存有企图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动机,而征税主体则存在滥用自由裁量权和侵害纳税人利益的情形,征税和纳税始终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为了平衡纳税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需要借助诚信原则来调整利益关系,缓解利益冲突。诚信原则引入税法领域就显的十分重要了。

3.对税法适用的解释、补充作用。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还表现在对法律和具体法律行为进行解释、评价以及弥补法律的漏洞上。由于税法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不可能满足具体鲜活的税收事实的需要,尤其是在税法规范本身较为模糊或事实性质难以认定的情况下,更需借助诚实信用原则对其进行解释或者补充。

同时由于税法作为法律当然具有一般法律规范所具有的缺陷,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以诚实信用原则为指导给予补充,从而彰显税法的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对税法规范的财政目的和社会政策目的需要。在司法实践领域,法官通过诚信原则的运用,使案件得到公正之裁决,以阐明事实之应有的法律含义,体现法律应有之价值含义。

4.能够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率。信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保证交易安全,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如果能够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交易安全,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在我国税收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征税人和纳税人之间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纳税人担心自己缴纳的税款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同时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图不缴或者少缴税款。而征税机关在征税过程中存在未合法行政或者合理行政的现象,双方存在诚信缺失,这些都增加了征税的社会成本。因此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引入诚实信用原则能够创造安全稳定的税收环境,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收效率。

三、诚信纳税原则贯彻对策

(一)加强税收立法,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并存的税收制度体系

依法征税是诚信纳税的前提。要做到依法纳税,首先必须要有法可依,即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完善法规的作用有于为纳税人提供正确而全面的税法指导,为征税机关依法治税、依法行政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在我国的相关立法中确立诚信原则。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在税收基本法中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我国在税收征管法中还没有确立诚信这一基本原则,应当在即将制定的行政程序法等法律中加以确定。第三,建立诚信纳税奖惩机制。在征税中可以对积极足额纳税的纳税人给予减免百分点的奖励,对于恶意不缴少缴的纳税人也要规定违反诚信纳税的法律责任,以保证对诚信纳税这一法定义务的积极履行。

(二)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使全体公民充分认识到依法纳税和诚信纳税的重要意义,使“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以诚信原则为核心的道德评价标准,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道德体系和诚信法制建设。

(三)严格执法,诚信征税

我国税务机关及相关政府,在代表政府征税过程中,自身要树立公正廉政形象,要做依法诚信征税的典范。做到以诚征税,以诚管理,把诚信征税作为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地一种自觉行为,为纳税人诚信纳税营造良好地氛围。

综上所述,诚信原则,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和准则,在税法上引入并妥当适用,是对税收法定主义的有益地补充。税收诚信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内在要求;既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又是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具体体现。有了诚信原则,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将会更完善;有了诚信原则,政纳双方的关系将会更融洽;我国的投资环境将会更完备,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苏如飞.论诚实信用原则的税法适用.经济研究导刊.2007.10.

②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0.

③曹杰,李应虎.浅谈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廖开富主编第1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大版社.2004:180.

[2]徐孟洲,侯作前.论诚实信用原则在税法中的适用.刘隆亨.当代财税法基础理论及热点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施正文.诚信纳税的法理与制度.经济与法.2003(21):1.

遵守税法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企业管理税收筹划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成为企业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企业管理进行深入改革,不断寻求符合时展变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并加强了企业的税收筹划管理,使企业对自身的税收管理进行优化,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税收筹划概述

税收筹划要求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实现企业节税,能够使企业最大程度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选择最合理的纳税方案,使企业税收实现最小化的目标。企业税收筹划有合法性、筹划性、目的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是区别于偷税、漏税的合理规避税收的行为。

二、现代企业税收筹划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所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要求企业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要遵守国家的税法法律和法规,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具体表现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要依据税法要求进行纳税方案的选择,在进行纳税方案策划时不能够违反法律规定。同时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也不能与国家财务会计法规有不相符的内容,要随着国家相关税法及财务会计法规的变化而变化,依据最新的法律要求进行税收筹划方案策划。[1]

2.与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原则

税收筹划的最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而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考虑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目标,服从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规划,不能以盲目的减少税收为主,忽略企业的整体财务规划,影响企业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

3.事先筹划原则

事先筹划原则并不是指企业要在进行纳税之前进行税收筹划,而是要在国家和企业的税收法律关系形成之前,依据税收法律的不同,对企业的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进行事先筹划,使企业实现减少税收的目的,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性

1.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需要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策划管理,财务人员要想对企业的税收筹划制定合理合法科学的方案,就要对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法规、以及税法进行了解掌握,并且要随时对税法及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变化进行了解,使建账、记账要符合税法要求,一旦财务管理工作与税收法律相违背时就要以税收法律为准,正确的进行税务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有所提高,从而提高了企业整体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2]

2.能够促使企业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工作,就要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对税法进行深入研究,并依据政府的税收政策,进行企业经营项目和规模的选择,同时对于税法中的优惠政策进行及时了解,使自身的企业经营在税法优惠政策之内,合理税法的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工作,尽可能的实现纳税最小化,扩大企业价值。

3.能够完善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形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筹划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研究对象。现代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管理,能够逐渐完善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能够在不触犯法律规定的要求下,实现合理避税,提高企业价值,树立企业形象。

四、现代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风险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筹划过程中存在操作风险

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存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不符合现实情况的现象出现,同时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会计知识积累,对于税法的变化不能及时了解,使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不合理不合法,存在一定的违法违规行为,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操作风险加大,造成企业损失和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2.政府执法风险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纳税管理工作,由企业自己决定,政府很少参与。国家政府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往往执法现状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别,容易造成国家税款出现危机,导致企业的税收筹划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3.纳税工作存在无意识风险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国家政府了解企业发展状况的途径。企业的纳税标准按照国家的标准要求进行,但是在日常的纳税过程中,由于对税法的熟悉程度不够,对税法的理解能力不强,造成无意识的偷税、漏税行为,造成企业形象受损,同时还造成了企业的税收筹划失败。

五、现代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法

1.调整成本法

企业实行调整成本法,要企业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对企业成本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减少应税所得额实现减轻企业纳税负担的目的。调整成本法需要企业以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为基础,不乱摊成本,乱记费用。企业一般通过存货计价法、折旧计算法等进行成本调整。[3]

2.收入控制法

收入控制法需要通过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财务技术处理,对收入进行合理控制,通过较少所得,减轻企业税务负担,实现节税。可以在接收收款方式销货方式中以实际收到货款时为准,对取得货款的时间进行控制,影响企业受益。还可以对应税所得进行控制,通过合法手段把税收筹划中的收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防止纳税增加。

3.在低税环境下进行税收筹划

低税优惠政策的主要表现方式是降低税率,纳税环节适当减少,实现税收环境的优化。低税环境下,使企业的税收条件得到调整,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便利,为企业纳税筹划成功提供了可能。同时,产业倾斜政策也给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企业纳税筹划的实现。[4]

4.现代企业纳税筹划的应用

现代企业的税收筹划主要体现在企业筹资、投资、经营及利润分配上的税收筹划。企业对筹资进行税收筹划时通常运用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两种方式,产生不同的税收后果,从优选择。在对融资进行筹划过程中要合理考虑企业的融资渠道,包括企业自身积累、向金融机构借款等,再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考虑企业必须支付的税收成本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实现融资税收筹划。

六、结束语

随着企业的不断深化改革,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税收筹划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于税务筹划欲望逐渐增强。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税收筹划的出现对企业的长久发展而言非常必要。新的税收环境、理财环境的出现,需要企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实现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税收筹划,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美琴.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10,12(09):29-30

[2]闫晟.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9(12):43-44

[3]叶欣.企业税收筹划策略研究[D].贵州大学 2010,11(03):21-22

遵守税法的重要性范文6

税制改革与优化为税收征管创造良好的实施基础,有助于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税收征管是税制改革与优化的制约因素,良好的税收征管是保证税制有效运行的手段,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税制改革与优化,为税制改革与优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只有税制改革、优化与税收征管均衡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税收政策的经济社会目标,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

    新一轮税制改革已经启动并且取得相应进展.从2004年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到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统一各类企业的所得税改革,我国的税制改革可谓是轰轰烈烈

    与税制改革相比,税收征管改革却显得相对滞后.从以往的实践来看,我国在1983-1984年、1994年进行两次重大税制改革时,都没有推出整体税收征管改革方案与之协调.大多数专家学者在研究税制改革时,都忽略了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然而,正如维托.坦齐所说"税收是强调可行性的学问.一种不可管理的税制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理论上最完美的税制如果所表示的意图在实践中被歪曲,就可能变成蹩脚的税制".因此,在进行税制改革和税制优化时,必须把税收征管纳入其研究范围,充分考虑税收征管能力,选择可操作的"有效税制",使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均衡发展

    一、税制改革和优化有利于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优化税制理论的精髓是,既然扭曲性税收所带来的效率损失是不可避免且可能很大,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尽量使这些损失达到最小.在最简化的优化税制模式中,将效率损失降低到最小就是唯一的目标.而在较为复杂的优化税制模式中,则应在效率损失最小化与税收公平、社会福利的社会分配等方面寻求一个权衡点.优化的税制是理论上的一种理想模式,是各国税制改革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断的税制改革与完善逐渐向最优化的税制结构靠拢,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效率损失逐渐降低,税收公平逐步实现,社会福利分配更加公平,使得纳税人的遵从意识不断增强,减轻纳税人的抵触情绪.这样既有利于征集到适度规模的税收收入,又能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同时,有利于纳税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有利于纳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这一切无疑会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

    世界税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许多国家以复杂的税制去服务于众多的政策目标,结果实际执行的税制往往不同于税法意义的名义税制,实际效果也大大偏离了政策初衷.这种情况在我国也很突出.因此,试图利用税收工具实现过多的社会经济目标是不现实的.税收作为政策工具有其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如果赋予它过多的额外的目标,本身也不符合优化税制的思想,反而会使税制变得极其复杂.如过多的税种、过高的税率、过多地对纳税人的区别对待和繁杂的税收优惠的形式和数量等.都是直接造成税制复杂的因素.对过窄的税基征收高税率不仅违背了有效和公平课税的要求,而且也鼓励了逃税,启动了过多的税收优惠待遇降低了纳税人的奉行.所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降低了税收征管效率.反之,扩大税基、降低税率、减少繁杂的税收优惠形式和数量,则会降低征管的难度,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税制优化,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一般而言,税制本身包含的区别对待特征越少,税率越低,税收优惠越简单,税收征管中的漏洞和随意性就越小,可操作性就越强,税收成本就越低,就更有助于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墨西哥就是采取了更宽和更加简单限定税基,加上更加统一的税率结构的税制改革和优化的措施,促进了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为此,世界银行把通过简化税基的确定加强税收征管作为税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二、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有助于税制改革与优化的发展

    税收征管是整个税收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能够使税务部门高效率地贯彻和执行税法,使税收职能真正发挥出效能与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仅有税率、征税对象、征税依据等税制要素是不足以使税收发挥其功能与作用的,还必须有税务部门的征管行为,才能够真正发挥税收的各种职能作用

    税收征管对税制改革与优化具有约束作用.税收制度是通过税收征管作用于税收分配的,税收征管充当了税收制度与税收分配之间的中介.严密而有效的征管,有利于税制的贯彻执行,并能及时发现税制规定中的不完善之处.相反,超前或滞后的征管会成为税制正确实施的绊脚石,阻碍税制改革与税制优化的过程.如世界银行2006年11月发表的《全球纳税情况总图》指出,许多国家税务征管要求过于苛刻,遵从征管已成为企业的重负.如规定公司年平均报送35页的纳税申报表,每家公司处理税务事务平均耗时约322小时.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异较大,巴西的企业填报年申报表要花2600小时,而瑞典的企业平均只需花68小时.复杂的税收征管体制效率低下,势必导致税收收入下滑,无法体现其真实税负,不能实现税制改革和优化的目标

   虽然税制改革与优化会受到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制约,但是政府的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技术进步、法制的健全、税务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管理制度更加科学规范,政府的征管质量和效率会逐渐提高.而政府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的逐步提高则会给税制改革与优化的选择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税制结构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课税采用分类所得税模式,实行源泉扣缴的方式.它不能就个人各项所得的高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率,难于体现公平税负,也不利于对个人总收入水平的调节.所以很多学者主张我国采取综合所得税制模式.然而,在税收征管上,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比分类所得课税模式要求更高.国际税收发展的实践表明,综合所得课税模式要求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准确掌握纳税人各项收入;推行非货币化个人收入结算制度;建立电脑管理资讯网路,实现与银行、工商、公安、海关等部门的联网.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这些条件,这就造成了部分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的"灰色"或"黑色"个人收入的存在,妨碍了税务部门对个人所得税税源的确定和稽核管理,而且大量现金交易也使许多个人收入游离于控管之外.随着我国税收征管改革以及相关配套改革的完成,征管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课税模式会逐渐向综合所得税模式过渡,这样,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在调解收入、促进公平方面将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税制结构更加完善,进而促进税制改革和优化的实现     税收收入是理论税制、税收政策导向及税收征管水平等因素的函数.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税收征管的水平对税收收入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税法规定与实际课税结果都存在差异.如果理想的税制超越了现存的征管水平,漏征率比重很大,税收收入大大低于应征税款,则税制的目标就难以充分实现.随着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税收的综合征收率已经由1994年的50%上下提升至2003年的70%以上,10年间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具体到作为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其征收率(参见图1)则已由1994年的57.45%提升到了2004年的85.73%,11年间提升了28.28个百分点.这是我国近年来税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使得实征税款与应征税款的差距逐渐缩小,当初税制设计的目标逐渐显现

    三、税制改革、优化与税收征管均衡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税制改革、优化与税收征管存在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方面,完善科学的税制可以为税收征管创造良好的实施基础;另一方面,有效的税收征管是实现税收制度政策目标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无论从哪一个层面看,客观上都要求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相互协调,均衡发展.也正是因为税收在帮助促进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方面虽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要受到税收征管能力的限制并存在一定的代价,决定了税制在确定其政策目标和繁简程度时,应当以已经或可能达到的税收征管能力为前提.明确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税收征管对于税制改革和优化的重要性,它对于我们实事求是地研究制定税制改革和优化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是在税制改革和优化时,还是在优化征管、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时,都应该综合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使税制改革和优化与税收征管均衡发展,更好地实现税收政策的经济社会目标

    (一)应对税制进行改革与优化

    税制改革与优化应遵循法制化、简化税制、便利征纳的原则.首先,要尽快完成税收基本法的立法工作.税收基本法应包括各级政府开征新税种、调整已有税种的程序、纳税人的权利等内容,逐步健全税收实体法,将所有税种完成立法手续.以维护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完善税收程序法,使税收执法程序法制化.其次,简化税制,以便于征收管理.一项法律要得到恰当地执行就必须既适应环境又便于执行.如果将太多的社会和经济政策目标融入税法,就会造成税制的复杂,既不便于纳税人也不便于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如果发现他们难以正确确定其纳税义务,就不会自觉遵守税法进行税收的自我评估.同样,如果税基设计不合理,或者规定了许多减免和扣除等,就会使执行碰到困难.在健全税收实体法过程中应尽量使税制简化.简化税制不等于实行简单的税制,更不是说税种越少越好,而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税收的本质、特点及作用,科学、合理地设置税种.我们应注意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作为具体体现税制主要形式的税法,必须全面、系统、协调、简明、清楚,易于理解,易于执行.在不同税种和同一税种的税法规定中,既不要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要拖泥带水,冗长繁杂,更不能存在自相矛盾或重叠等问题.以免出现年年补充解释、层层补充解释和"打补丁"的现象.二是税种和税基、税目、税率以及计算征收制度等的选择与确定应具体,符合客观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税法的透明度、易懂性,便于社会监督,严格执行,减少税收漏洞,降低征管成本,以充分发挥税收的双重作用

    (二)优化税收征管,为税制改革与优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改变整个社会征纳税环境.影响税收征管的除了税收制度之外,还有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惩治腐败的制度化程度、公共道德的标准以及对达官贵人遵守法律的态度.尽管这些因素并非一成不变.而且它们对纳税人依法纳税的影响绝不是显而易见的,但纳税人的遵从行为很大程度上与这些重要的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有关.通过改善这些因素可以使纳税人更好地遵从税法.具体途径有:对纳税人进行教育,使其相信税收是支付给社会的公共费用;彻底改变政府形象,使纳税人相信政府征税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不是增加人民负担;政府对税款的使用应该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的有效监督,使腐败减少到最小.2、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税收征管经验,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咨询服务质量.应积极开展税收经济分析和企业纳税评估,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严格税务登记管理,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切实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源监控.同时与税务评估相配合,开展税务约谈和经常检查,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应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它不仅是避免税收损失、增加税收收入的有效办法,而且是加强税法刚性,确保税制优化的重要保证.应将对偷逃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者的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理作为硬指标,以保证税务检查双重目的的实现.同时,税务部门应与检察机关、法院配合,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狠狠打击涉税违法者,保障税收法制的权威性、严肃性.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多元申报纳税方式,方便纳税人自行申报.通过简化办税程序,减轻纳税人的遵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