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贫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扶贫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扶贫的意义

健康扶贫的意义范文1

在交互设计中融入情感化设计,可以使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变得更加饱满与生动。这种设计可以更好的方便老年用户读取界面上所要表达的信息与情感,方便与老年用户的人机互动,使产品更加容易融入到老年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去。

以老年人为中心的交互界面设计

以老年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流程,关注老年用户的使用流畅度和方便性,符合老年用户使用习惯的解决方案。

1.老年人真的满意为他们设计的检查产品吗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文,笔者走访了三类不同类型的社区(设施完善的小区,有一定设施的小区与无设施的小区),采访67位老人。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完成调研。

在对家中老年疾病检测产品满意与否的问题中,14位老人使用满意,17位老人还算满意,但有进一步设计提升的空间, 31人不满意,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过各种问题。5位老人不会操作产品,通过子女来完成日常的检测。

2.老年疾病检测产品的操作界面设计不合理

每位老人选取一个他们认为存在问题较大的选项,27位老人选择大小及形状问题。在这些老人中,一部分觉得有的产品按键过于大,造成浪费,一部分认为有些产品按键过小,不适合老年人使用。另一部分觉得在多按键的产品中,按键的大小规格又过于统一,容易造成误操作。36位老人选择了屏幕的问题,有些产品的屏幕过于暗淡,屏幕与字体造成了互补色的视觉效果,目光停留在屏幕时间久了就会造成眼睛的不适。3位老人面对众多的操作提示时不知所措。

3.为老年用户设计的交互界面准则

在为老年用户设计交互界面的时候,无需华丽,应尽量简洁的反映出操作内容操作提示,摒弃太多无用的小设计,例如一些电子血压计会有时间,屋内温度的显示,虽然这样做看起来很人性化,其实这是一种干扰设计,老年用户的反应本就迟钝,还要在众多的信息中去挑选对他重要的血压信息。

为老年人的设计中融入情感化设计

一般产品关注的是技术和他们提供的功能,这样的产品注重的是性价比,却不能满足老年用户渴望得到与产品之间产生情感交流的愿望。而成功的产品关注的是情感,以及作为产品本身所表达出的内容,这样老年用户就更加容易接受这个产品,从而与它有情感上的交流。

1.情感化设计对交互界面的影响

交互界面设计不仅仅是将界面做的漂亮,还需要让它能够很好的运行。设计师制作交互界面、系统是为了让人们能够通过对界面的操作来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只为了创造视觉上的感受,一个好的界面设计应该拥有明确的视觉导向系统。

2.专为老年用户打造的健康检测界面设计

好的界面设计可以吸老年用户并给老年用户带来开心、愉快、轻松、舒畅等直观的心理感受。

(1)按键设计

只要是电子产品,就离不开按键,可以说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按键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机交互的体验。只有加入了情感化设计的按键,才能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从而得到优质的交互体验。

为了避免这些误操作的情况发生,可以通过色彩及按键的形状来加以区分。例如把按键设计得与其他按键形状不同。当一个界面上有几个中规中矩的长方形按键时,那么作为异类的正方形按键就会显得格外的突出。

也许它们的体积是同等大小的,但是由于反应在视觉上的形状不一样,那个异类的按键就会被用户牢牢记住,尤其是建立反射较慢的老年人。

色彩也是如此,主要的键可以用显眼的绿色来标记,其他的按键就可以用反差大一些色系来标记,例如红色黄色或蓝色。这样在使用一次之后就可以很好的建立起用户关于按键的反射。

但不要用同色系。老年人视网膜感知色彩的能力退化,不易分清同色系中差别不明显的两个颜色。在老年用户中,有一部分属于色盲用户,所占比例不高,但在设计时要将这部分群体考虑在其中。如果要使用同色系,可在明暗度上有所区分。色盲用户对色彩的识别能力较正常人低,但可感知明暗度的变化。

(2)屏幕设计

老年人的眼睛对冷色调颜色不易区别,但对暖色调系统比较敏感;老年人视网膜视敏度下降,对明暗光线的变化也不太适应,在设计产品的屏幕时应以暖色调为基底,在重要位置使用老年人比较敏感的色彩。暖色系会使用户放轻松,不会对着一台冰冷的产品产生负面的情绪,而一些高血压类的疾病在放松的状态下,测出的血压值最为准确。

(3)引导性操作

老年人智力也是不断降低的,所以即便是有学习能力,对于他们来说使用从未接触过的电子检测产品时也是会有困难的。有一部分老人用户在打开产品之后就会变得迷茫,他们一开始不知道要怎样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在正常人看来十分简单的举动,对他们而言都会变得复杂。所以,要在每一步前加入引导性操作,用简短的一句话来形容接下来要如何去做,让老年用户可以循序渐进的根据上面的提示来选择下一步需要进行的操作。

结语

通过对屏幕,按键,色彩等元素重新设计,可以更好的满足老年用户的人机互动,避免老年用户误操作,缓解屏幕对老年用户眼睛的刺激,让老年用户能够更好的使用康复指南一体化系列的产品。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健康扶贫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精准扶贫;医疗扶贫;防病;措施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精准扶贫,是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实施精确识别、联动帮扶、分类管理、动态考核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扶贫、治贫方式[1]。当前,医疗卫生单位如何在国家精准扶贫大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将扶贫开发引入“医疗扶贫”服务领域,必将会为扶贫工作发挥极其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而“防病”工作就是医疗扶贫工作的源头,是医疗扶贫的重中之重。

1 开展“防病”主要措施

1.1 提高民众防病意识

通过有序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提升民众的卫生保健意识,改变民众固有的被动防病模式,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防病中来。目前,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环境变化、生活节奏、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的健康问题明显增多。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卫生疾病等慢性疾病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健康知识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据某市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成年居民中自报高血压的发病率为22%,人群总体吸烟率为23.90%,饮酒率为22.73%。55.10%的吸烟者明确表示不想戒烟,仅有24.84%的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应注重培养和强化居民的健康信念和行为转化,加强对中老年人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的普及和加大对中青年人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的教育、宣传[2]。有研究表明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为“丰富业余生活”,“保健养生教育”为兴趣之首[3]。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防病常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讲解,将防病理念渗入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增强群众健康保健的预防意识,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4]。

1.2 建立健康管理中心全覆盖

转变体检中心职能,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将城镇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化的基础上,完善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监测、风险评估与分析、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促进等功能服务,从而真正体现健康体检在控制疾病危险因素中的功能作用。有研究表明,血脂异常、脂肪肝、乙型肝炎、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均与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同时高危人群趋于年轻化,应因地制宜,发展精细化、个性化健康体检后续延伸服务业务, 创建健康服务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

1.3 保障基层防病工作资源配置

政府部门应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补助政策,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防病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保障政府指定的卫生防治等公共服务经费,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对防病工作投入的积极性。科学合理的调配资金保障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不断强化和完善基层卫生机构职能作用,全面促进防病工作的落实。

1.4 全面推行智慧健康医疗

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推行智慧健康医疗,建设区域内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管理新体系。数字化医院信息集成需要融合多种智能设备医疗信息,提供面向区域医疗及用户的专业化医疗服务。智慧医疗的核心目标是使得每一个用户享受到协同的、协调的、智能化的医疗服务,围绕这一目标将形成一个以患者为中心、价值为基础的医疗产业链。围绕这一目标构建统一的人口健康专网、健康医疗云和市民诊疗一卡通平台,搭建统一规范的卫生信息交换共享体系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成全员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数据库,解决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孤岛和条块分割问题,实现医疗卫生系统条块结合、区域间互联互通,实现跨地区、跨专业的融合。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实现优化流程、互联共享、方便就医;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便民惠民。通过智慧医院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技术等手段,提高疾病防控能力,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管理,建立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完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提供现代高科技诊疗技术和便民服务与关怀,实现惠民、惠医、惠政、惠业的智慧健康医疗总目标。

2 做好人才队伍补给工作

“人才难引进,人才留不住。”一直以来都是制约“防病”工作的重要问题。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1通过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生活质量,缩小医疗领域待遇两级分化问题,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将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采取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等多种手段留住人才。

2.2 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培训力度。在新进上岗人员培训、在岗人员定期培训、业务骨干定期进修、在职学习深造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措施,把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不断加大对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使他们获得充足的教育机会。逐步实现卫生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和学历层次大幅提高的目标。

“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既能极大限度的降低疾病的发生频率,又能从很大程度上节约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树立正确的“防病”意识,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铺就医疗扶贫的新思路,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构筑起诊疗疾病的钢铁长城、完善医保救助服务的桥梁体系之时,落实好“防病”工作将给“医疗扶贫”铺就一条崭新“丝路”!

参考文献

[1]李{.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意涵、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基于对广东省和湖北恩施的调查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8):810-811.

[2] 李贝,张屹立,洪伊敏,等.广州市居民卫生防病知识知晓与健康行为养成现况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15(12):2027-2031.

[3]淑萍,马龙,吕琴.乌鲁木齐市居民社区教育需求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 57-60.

[4]杨华.分析如何把"治未病"理念融入到健康教育[J].中国卫生产业,2015(08): 174-175.

[5]吴春英,周良荣.湘西贫困地区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3): 144-147

健康扶贫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精准扶贫 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8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precis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0 前言

要想让农村彻底的摆脱贫困,必须依靠教育这一手段才能实现。美国的教育家舒尔茨曾指出:如果想是一个地域内的贫困现状有一定的改观,应当对当地的农民实施一定的教育投入。同时,提升农民自身所拥有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术的根本方法,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特别是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大量的实例也说明,对贫困的农民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采取技能培训的方法,可以明显地改善当地农民的整体素养,让农民自身的思想观念得以转变,促进农民向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方向发展,利于农民实现脱贫致富以及提高经济收入,同时还拥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政治意义。我国一直都非常的关注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在所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至2020年)》中明确地把农村的职业教育列成扶贫措施中的关键部分,并且还对专项扶贫以及行业扶贫制定了详尽的要求与标准。

1 高职教育对于精准扶贫的意义

我党在召开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时,就曾指出:要采取一切有力措施,来确保我国七千万之众的贫困人口可以逐步地脱贫致富。这一战略思想不仅是我国高职教育扶贫工作的前进目标,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扶贫工作的动力所在。高职教育相对来说,对经济的发展更加的紧密、贴切与直接,也是我国贫困人员脱贫的直接、便捷、高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不断的发展高职教育扶贫工作中,要全面了解并提升高职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与优点,使贫困地区的人们可以全部接受教育、掌握技能,从而真正依靠自身而实现脱贫的目的。

单以教育所具有的目的方面来讲,普通高校侧重于培养具有较全面综合素养的人才,高职教育则更为偏重于直接面向一线的专项人才培养。所以,高职教育可以让我们能够迅速地投入到工作中,同时可以获取相对高的工资收入。而从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方面来讲,普通高校的生源主要为高中毕业学生,学习周期相对较长,所需的教育费用相对较高,所进行的教育具有相对强的基础性,导致此范围内的学生无法给家庭创造相对大的经济来源。而高职教育则将自身划分成为学历型以及非学历型的类别,所接受的学生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历,甚至还包括不少的失业者,其整体所涵盖的生源非常广,而且涉及的城市也非常多,同时这些学生中贫困人口占的比重更大。就教育所开设的相关专业以及相关内容来讲,普通高校大部分是开设一些相对基础性的专业,涉及的是一些相对系统、全面、深入的理论学习以及普通的技术能力学习。而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大部分属于实用型的,关注于对学生较为专业的技术以及能力培育,具有相对强的操作实践性能,而且一般会和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2 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职教育扶贫资金投入欠缺,相关资源配置不足。目前,我国在扶贫工作中的相关监管以及追责制度依然还未完善,很多国家政策所涉及的高职扶贫资金投资额以及逐年递增等相关规定,并未切实地得到执行。高职教育中相应的扶贫教学基础建设水平很低,很多学校不具备充足的教学设施,而其所招收的学生逐年增加,使得两者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一些县城中的高职院校,其自身的图书等资料极度匮乏,而且很多图书内容陈旧,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相关的教学用设备也不足,一些最基本的实验及实训课程都不具备教学条件。相应的实习基地更是跟不上步伐,几乎很难达到现实教学的条件,也导致无法达到相关的技能培训标准与要求,使高职教育整体呈现教学水平不高、专业设置不科学、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与要求等趋势出现,严重制约了学生毕业的就业情况以及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性。

(2)高职教育相关的扶贫机制有待完善,开发效率有待提升。现阶段,国家对高职的扶贫教育体制持续的改进与健全,不过依旧有不少的问题出现。现今的情况大体就是,高职教育属于我国教育相关部门负责,而相应的教育扶持资金则由当地的扶贫办来负责。同时,高职院校中一些职高学校、成人高职是归教育相关部门负责,而一些技工高职院校则是归当地的劳动部门负责。这种管理的分立现象,导致在地方上对高职教育的扶贫出现不少的差异化政策,特别表现在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以及资金管理方面差异较大。现阶段,我国还未建立相对完善的高职教育扶贫体制,从上至下依然未建立起相对一致的管控体系,这也极大地束缚了高职教育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高职教育扶贫的整体发展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对于高职教育的扶贫工作来说,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让学生可以获取相对理想的职业,实现就业和创业致富,让学生可以脱离贫困的境遇。在很大的程度上,高职所进行的教育和市场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性。不过,目前政府依然主导着我国的高职教育市场,然而却没有实施相对合理的整体规划以及动态的市场跟踪,未能形成市场与教育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也有很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和就业机构以及企业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过于重视自身教育,却忽视了就业的动态变化情况。这样的封闭教育理念,定会让高职教育和市场逐步脱离,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就业困难的窘境。

3 高职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对接措施

(1)调整自身专业设置紧跟市场的需求。所谓的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之前的粗放扶贫而言的,其依照各个地区内的实际情况、贫困群众的自身情况,采取合理、高效的措施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的扶贫工作。而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纽带的高职院校来说,其要依照当地的市场环境以及贫困人群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科学的专业设置。切不可全部高职院校都设置相似的专业,也不可盲目跟随大流,只设置非常热门的专业。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当设置当地市场急需的一些专业,同时也要建设自身的重点专业。例如,在养殖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设置畜牧相关专业,在农业及林业发达的地区,以农林业的专业建设为主。这样不仅让学校自身设置的专业更加符合当地市场环境的要求,同时也能让贫困人群能更加积极地参加高职教育培训,会更有利于当地贫困人群的脱贫致富,促进我国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做好技术服务工作,扩展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外延。高职院校除了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服务工作,以更好地解决扶贫问题。由于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以及所掌握的技能有限,加之学校并不会将所有的问题均涉及到。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当地的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推行精准的技术服务。学校应当设立相应的技术服务团队,可以定期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讲座,让贫困人员了解相关的生产技术。也可以和固定的地域形成联动,制定帮扶计划,走到实地去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生产。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当借助技术优势,将不同的生产技术要点编写成册,发放到贫困人员手中,让他们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去学习技术要点,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也可以创建示范基地,让他们可以参观学习,了解相关的技术与工艺,掌握增产、增效的技术要领,从而增加技术服务的针对性,让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具有更高的效率。

(3)建立实训基地及就业基地,更好地保障扶贫工作取得成效。对于高职院校的扶贫教育来说,由于其所设置的专业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实践基地则是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建成具有较高品质以及稳定的实训基地,可以有效改善高职教育的质量,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极为有利。同时实训创业基地的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技能,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己创业。高职教育要想更加精准地和扶贫工作对接,就应当依照市场发展要求,选择适宜的企业构建校企共建的实训与创业基地。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获取实践操作技能,使自己毕业后可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对贫困生的脱贫工作非常有利。

(4)做好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对接的经费管理工作。在高职教育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相应的经费也应当不断地朝着贫困区域有所倾斜。当地政府以及高职院校应当设立专项的扶贫教育基金,对一些贫困生的学费予以减少或者免除,以增加贫困生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应当设置相关的勤工俭学政策,让贫困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在学校期间相关的费用,避免给已经贫困的家庭再添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拥有健康思想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责任心的教育与树立,鼓励学生回乡工作或创业,让他们带动当地居民可以一起致富,以点带面地形成联动机制,让高职教育的精准扶贫工作更加广泛有效地开展,同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4 结语

高职教育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来说意义重大,我们应当在不断改善教育扶贫工作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要形成完善的高职教育精准扶贫信息体系、监测体系等,更好地统筹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地区以及市场变化,科学地把握精准扶贫方向,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以最快的速度脱贫致富,避免返贫问题的发生。最后,也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鼓励学生回乡就业与创业,以期望更好地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爱国.基于精准视阈的职业教育扶贫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1).

健康扶贫的意义范文4

(一)心理机制的欠缺

虽然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备受关注,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但关于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大多数高校还处于探索中,还没有建立一系列相对健全的贫困女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结构。心理机制的欠缺,导致不少本可以预防的不该发生的心理悲剧时有发生,给社会的稳定和高校的教学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完善贫困女生的心理机制,建立一整套贫困女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预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后期跟踪评价体系,将心理危机控制于萌芽阶段,提升其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队伍建设的不足

2002年4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1]然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国家的标准差距较大。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2]据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的调查发现,有33.73%的省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低于1:3000至1:4000。[3]显然,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尚在建设中,人员数量上远远不够,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较少,专职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大大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加之,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大部分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由于辅导员本身流动性较强,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工作的成效。因此,着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角色定位的偏颇

据河南省2002年的调研发现,省内23所高校共有心理健康教育人员141人,平均每校6.1人。其中,专职仅7人,约占4.9%。[4]由于专职心理辅导员的不足,许多政治辅导员不得不同时兼职心理辅导员,拥有双重角色身份,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大多数政治辅导员因为心理知识缺乏,也没有经过有关心理方面的实操训练,经验不丰富,在工作实践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混淆了政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因而工作中,不少政治辅导员往往感觉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从而流露出过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干预,严重影响了咨询效果。例如,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来访,政治辅导员往往误认为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就是有效的心理咨询,而很少关注其心理的状况与变化,导致咨询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政治辅导员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努力避免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的冲突,认真学习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咨询技术,正确定位自己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

(四)专业技能的缺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是教育部对心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真正心理学专业出身,经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实操技能学习,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持证上岗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极少数人,大多数工作还是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他们很难做出卓有成效的成绩。有些政治辅导员为了工作的需要,通过自学心理专业知识,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但由于实操训练较少,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工作实效。

(五)帮扶形式的误区

调查发现,在处理贫困女大学生的问题上,我们往往重视物质扶贫而忽视其精神扶贫。当贫困女生向我们求助时,我们首先会自然想到尽力解决她的各种实际困难,通过物质资助、助学贷款、社会捐助、助学金以及安排勤工俭学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轻其经济压力,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在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后期的精神抚慰。长此以往,造成了一部分贫困女生不但没有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良好品格,反而对老师过度依赖,要是老师一时没有及时帮其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会感觉十分失望,甚至抱怨老师,这极大地影响了其优良品格的塑造,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师生关系。因此,要做好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纠正帮扶形式的误区,在对其实施物质扶贫的同时,也应重视精神扶贫,只有这样,心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认识,重视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传统文化、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贫困女大学生较之其他学生而言,更易受到情绪上的困扰,更易产生诸如自卑、焦虑、抑郁、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提高认识,重视和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其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满足其精神和心理的需要,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重视德育建设的同时,可以从这几方面开展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诸如帮助贫困女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建立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引导贫困女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重视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5],等等。

(二)建立健全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对解决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经调查,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尚在进一步建设和探索中。譬如有好些高校都没有按照相关要求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有专职心理教师,但大多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大大影响了心育工作的实效。由此可见,要健全贫困女生的心育工作体系,真正解决贫困女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贫困女生心理预防体系、心理预警体系、心理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心理干预体系等。心理工作者应认真做好各环节的工作,对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应及时建档,并加以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帮助贫困女生健康快乐地成人成才。

(三)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把握角色定位,提升专业技能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由于心理教师师资队伍数量不足,部分心育教师又缺少必要的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作为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贫困女生的心理问题,从而造成工作失误,带来严重后果。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专职人员少,专业化水平不高等现象,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尽最大的努力按照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调整师资结构,使之更为合理。另外,应在心理健康队伍建设的经费上给予保障,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高校心育工作者积极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积极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把握角色定位,提升专业技能。

(四)建立完善贫困女生档案,进行动态心理跟踪关注

及时建立、更新贫困女生的心理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对于贫困女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建档工作,最好是选择新生入学时就开始建档,通过新生心理普查,根据心理测评结果,分级建立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采取相应的心理预防与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对于心理异常的贫困女生,我们还应定期进行复查。因为心理状况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也应适时测评其心理素质,及时更新其心理档案,对其实施动态心理跟踪关注。发现异常,应给予重点关注,保持信息沟通及时,帮助其查找心理障碍的根源,有效进行心理疏导,优化其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发展。

(五)加强人文关怀,丰富校园活动,优化育人环境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尊严、人格和价值的肯定,它的核心是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和激励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工作理念,将人文关怀始终贯穿于工作实践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以真诚的爱去关爱和感化学生,让每一位贫困女生内心感觉温暖,不再孤独,能够笑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学会坚强与奋斗,真正成为一个精神自强、思想富有的独立自主的人。在加强人文关怀的同时,高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一系列的团辅活动、专题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演讲等教育活动来加强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她们找回自信,培养她们健康的人格,提高其心理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六)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

物质扶贫只能解一时之困,精神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解决贫困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将以往单向的物质脱贫转变为物质和精神的双向脱贫,才是帮助贫困女生从根本上真正实现脱贫的关键。物质扶贫,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经济资助系统来实现,要帮助贫困女生尽力解决经济压力,进一步完善学校资助体系,如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特困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和勤工俭学等形式,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精神扶贫,主要靠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来完成。心理健康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对贫困女生的心理辅导作用,指导贫困女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促进其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及时疏导和排解不良情绪,实现全面发展。

(七)加强感恩教育,优化心理品质

笔者发现,高校奖助学金评比过程中,不少贫困女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他人的不良心理品质,认为自己贫穷,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少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他人的感恩之心。还有一些贫困女生,没有及时获得资助,还会表现出愤世嫉俗、怨恨不满的情绪,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因此,对贫困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其感恩意识,优化其心理品质,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贫困女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她们常怀感恩之心,化国家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长的动力,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成才,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提高其道德修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激之情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帮助她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结语

健康扶贫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 思源模式 教育扶贫 社会公正

在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十年末期,海南这块地处沿海却不发达、长期积贫积弱却在近代史上屡开风气之先的土地再次悄然在教育领域里推陈出新,将教育与扶贫、移民工程与环境保护、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种“思源”式的教育扶贫模式。其深远影响已经超出海南,走向全国,为中国在新世纪的社会发展与公平正义提供了新的借鉴。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南尽管地处沿海,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非但没有沿海省份应有的显赫,反而连一些内地落后地区都不如,尤其是文化教育事业,更是远远地落在后面,成了海南实施跨越式发展的一大障碍。高端人才可以重金引进,但高品质的人文环境却不可以重钱购得。必须从海南自身的教育入手,提高海南人民的文化素质,让海南整体精神得以升华,这已经形成共识。但究竟从何入手?这不是一个自明的问题,但因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办学思想与办学模式的探索,海南一度落后的文化教育事业似乎已经曙光初现,这种模式被社会称之为“思源模式”。自2009年起,海南省教育厅了《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开招聘思源实验学校校长和学科带头人的公告》,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和学科带头人,其中公开招聘的校长薪金由言爱基金资助,按年薪人民币12万元标准发放;公开招聘的学科带头人,除工资外省政府每人每年补贴人民币5000元。一时间,海南创建新的办学模式,高薪诚聘有丰富办学经验及一流办学能力的教育者,实践新的教育理念的消息在全国传播开来,“思源实验学校”的名字也由此广为人知,引发多方关注。

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当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聚积于一身之时,贫困就会使人更加绝望。而精神上的贫困尤其能把人推向真正的赤贫,让人失去了翻身的机会。而教育恰恰是最能医治这种贫困的良药。就此而言,海南省的主政者们把教育移民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作为彻底改变海南历史上长期积弱遗留下来的贫困面貌而采取的政策方针,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思源模式”的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海南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影响海南整体的精神品质。因为,思源模式的“扶贫指南”指向的并非是一时的物质救助,而是直接导向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精神品质的提升。这样的转变,将意味着海南的扶贫指导思想已经超越了原先的从“物质扶贫”再到“物质加技术”的外在扶贫,做到了内外兼顾。即整体生存能力及精神品质的跨越式提升。因此,研究思源实验学校的办学现状,其在办学过程中的困难及其应对之道,这一模式能否构成我们时代的精神资源,其对海南今天的发展之影响等,不仅关系到思源模式本身的命运,而且关系到几代还陷于山区的贫困山民同胞们的命运,关乎海南社会文化精神的品质。

思源模式的建构者们在出资问题上颇费心思。发起方香港言爱基金在一期工程的建设中投入1.2亿元,除了对白沙思源实验学校和保亭思源实验学校后续投入外,每所思源学校均捐助1200万,省级财政投入从500万到800万不等,余下的由所在地市县财政解决,形成了香港言爱基金、省政府财政、地方财政三方共同出资的办学方式。所建学校全部用于扶贫移民工程。第二期的出资模式与第一期基本相同,由香港言爱基金捐助5550万元,平均捐给每所在建的思源实验学校,每所学校捐助1350万元,剩下的,由省财政与地方市县财政共同承担。第三期正式形成了香港言爱基金、省财政、市县财政按照1:1:1的形式共同注资办学的出资模式。

我们可以从以上三期的思源学校办学注资形式中看到,最初,顺应海南省政府及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教育来达到扶贫的愿望,香港言爱基金主动承担了首期十所思源学校兴建所需的大部分经费,以此来帮助、影响和吸引政府财政,吸引各方力量一起为山区的扶贫打开新的局面,为缩短地区差距开辟了新通道,为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创造了新的条件。这样的“财富”策略远远超出了“经费”、“金钱”等外在的含义,而直接显示了“财富”应有的高贵内涵,成为社会共有的真正财富。因而,这里的“经费策略”已经上升到了“财富策略”的层面上,开始造福于民。它的主要经验就是,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想改变当地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改善当地生存条件,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并找到了较好的切入点——教育,但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启动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时,有经济实力又有社会担当能力与责任感的杰出企业或实业家或企业家团体带着他们的资金、管理经验及勇于担当的社会道义,联合政府部门共同研究建设方案,由三方共同承担建设费用。在初期建设中投入较高的捐助款项,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让他们有能力在后续建设中持续投入,以吸引政府在公益建设方面的兴趣,造福于民。

在思源模式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言爱基金独自高额资助的校长薪金,以每年12万年薪的标准统一发放。这使得优秀的校长不仅招得来,而且留得住。于是,在薪金方面,形成了言爱基金负责校长,省级财政补贴学科带头人,地方财政负责普通教师这样的局面,既不因为校长的高薪而增加地方财政的负担,又不因为捐助办学而长期拖累言爱基金,更不会辜负这批热血的办学者们,可谓“三赢”策略。

思源实验学校的建设自然有其崇高的目标和非凡的价值。但在我们看来,其核心思想应该是“去贫”,即不能让贫困再来纷扰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历史总伴随着人类与贫困斗争的历史。这里的贫困是双重的,既有物质上的贫困,又有精神上的贫困,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但首要的是外在物质上的贫困,它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长期以来都把贫困的衡量标准放在物质生活的水准上,扶贫的主要手段也是物质帮助,以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生活就好了。但事实上,许多贫困恰恰表现在精神层面,尤其是文化上。因无知而贫,因缺乏眼界和知识致贫的事例比比皆是。前文提到的昌江王下乡就是一例。其所在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是事实,但资源丰富亦是事实。但王下乡长期贫困,且其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之程度令人感叹。其实,海南乃至全国,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的民众基数也不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当代中国回避不了的现实。要真正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物质与精神层面双重介入,找到一种可行办法,帮助处在这一状态下的人们走出没有保障的艰难状态。

思源的创办者们熟悉贫困的本质,其治理手法算得上是对症开方,找到了真正治疗贫困的诊治手段。中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智慧,直指问题的核心。思源对此亦算了然于心。其治贫之道亦是“授人以渔”,并赋予“渔”以现代意义。具体做法是,让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也享有地区城区孩子们同样的教育条件,让他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了达到目的,面向全国高薪聘用富有办学经验的教育者担任思源学校的校长,面向全国招聘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因此,思源绝非外形俊美的形象工程。首先就是“不让贫困地区的校长贫困”,解除他们生存上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放手教育,授人以渔。但更为重要的是,思源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授人以渔”这一思路,而是在此基础上,要全面思考生活与生命的本质,以让生活有奔头、让生活有尊严为考量,把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的品质,尤其是提升其精神品质作为自己的目标。她的背后有着超越一般的精神追求,真正体现了现代意义的社会正义理念。“思源”的名称上就有所显现。

究竟如何理解“思源”?如何拓展它的意义空间以便让其在日后的发展中更好地成为后发展地区的动力之源?

“思源”最基本的意义,即回到善的开端之处,即日常称谓的“饮水思源”,对最初给予自己善之善予以善的回应,造就善善之良性循环。让孩子们在优越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重建他们的精神秩序,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健全的人。教育的最崇高的功能也在于此,它是所有有抱负的教育者所追求的理想。从昌江思源的孩子们对学成之后的愿望毫不犹豫地选择“报恩”来看,思源的善善之举应该是成功的,因为它成功地把思源这个词最朴实的开端意义深深地镌刻在了孩子们的心灵之中,成为孩子们的一种思想方式,也让这个时代以某种方式指向更古远的未来。

首先,以思源的方式重塑一种心灵感受方式、回复古老的文化传统,复兴一个民族的辉煌。西方哲人柏拉图早就说,教育“能生产心灵方面的节制”,使受教育者知道“怎样生活更有意义”[1]。现代学者也认可这种古典教育的精神,即教育的目标始终“要以内在的美德为归依”。[2]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悠久灿烂的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持续不断的创造力,和谐稳定的社会形态。这主要得益于其古老厚重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传统及这一传统哺育滋润出来的能够不断创新的生命群体。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这种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文化特点,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上的成就。今天,处于历史复兴途中的中华民族,要想实现自己的历史目标,就必须在新时期找到继承历史传统的路径,找到一种让古老传统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的方式来激活的文化传统,让其成为我们克服困难面对挑战的智慧之源。思源办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这样的举措之一。这种不计回报只讲付出、不计一时而看长效、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是空中建楼阁而是扎根于土地的做法,其实就是古老文化传统在当代的一种阐释。它的高妙之处在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化孩子们的心灵,在他们尚未被现代物质欲望引向自私自利之前,为自己的亲人与恩人留下一块空地,在个体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互动搭起一座桥梁。这种以感恩互助带动社会发展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并学会回应,建立起一种更具调和性的社会互动关系。如此,思源之源就不再仅仅是一所学校、一个基金会,而是一个民族可以寄托希望的源泉。

其次,以思源重塑一种循环式的社会正义,为社会寻求一个光明的未来。社会正义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缺乏正义的社会注定走不长。当前,我们正处在历史上最为复杂和微妙的时期,其特点是,中华民族因积弱而饱受列强之后,奋起图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建设都成绩不俗,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但我们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即在经济建设取得不凡成就之时,社会政治改革也进入了更为复杂的阶段,社会政治改革没能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正在不断浮现,成了当前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若找不到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有可能成为当下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障碍。其最明显的特点,即社会正义并没有在当前的经济成就中显现出与其相符的比例。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社会持久的公平公正稳定与自由和民主,保障所有公民有尊严地生活,这是我们建设的主要目标。错失了正义,建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也必定影响到建设的质量乃至进度。思源以其独有的方式,调动社会优势资源,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与城区孩子同等甚至更优质的教育条件,不让他们因为历史的原因而输在起跑线上,在某种意义上为这部分孩子提供了社会正义的庇护,使得他们也有平等的机会发展自己,成就自己。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思源所提倡的社会正义并非一次性的,而如山之甘泉,延绵不绝,周而复始。因为她的核心思想是“思源”,对那有利于生命的一切都会有所记忆与报答,创造了另一种心灵与社会记忆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再者,用思源弥合已经出现的社会裂痕,重新整合社会各阶层,形成民族复兴必需的凝聚力。转型期的社会裂痕并非中国独有,西方发达国家就曾经历“中等发展陷阱”的阵痛,即当社会发展进入高速时期,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但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没有跟上时,就会人为地制造社会裂痕,造成社会群体的分裂和对立,反过来威胁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改革绕不过的难题。当前,社会已经出现了类似的现象,社会群体间的矛盾时有发生,社会对立情绪若隐若现,成为社会不稳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解决这一转型期的难题,弥补这种裂痕就将成为我们的一个着眼点。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社会凝聚都是一个国家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否则,再宏伟的建设目标与发展方案都会功亏一篑。而思源眼下的动作可以看做是医治裂痕增强凝聚力的一剂良药。不同于历史上的“收买”策略,思源是有社会抱负的成功企业加有历史责任感的政府共同努力,造福社会,恩泽子孙后代的一种善举。为的是让所有人,不论出身,只看努力与否,都提供发展的机会,并希望你能记住这样的方式,让思源成为社会记忆与思想的源泉。

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团结一切正义的力量,造福于时代、社会与民族,不断地在传统与时代之间形成新的记忆,成为进步的动力之源。这是思源用自身的行动为文化教育的实质做出的现代阐释。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对思源寄予了深深的期待,那是一个民族在她的历史中的又一智慧创造。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13-114.

健康扶贫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金融 精准扶贫 难点 对策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收获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矛盾和短板,其中,贫困人口生活困难的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提出要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并从多渠道、多途径研究采取扶贫措施,金融精准扶贫就是其中之一。了解把握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基础前提,针对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确保扶贫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因而,本文从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出发,探讨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推动贫困人口脱贫、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2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了解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效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缩短贫富差距的认知基础,以下是本文总结的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希望对于广大参与这项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正确认识精准扶贫有所帮助:

2.1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精准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的有效举措。实施精准扶贫,有利于提高贫困人群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体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尊重,提升贫困人群的社会消费水平,使其享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享受和其他人群一致的社会待遇,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2.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

根据木桶理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其短板而不是长板。同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取决并受制于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而不是富裕人群。只有贫困人口得到有效的发展(至少脱离贫困),国家的经济才能步入更有效率、更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精准扶贫正是补齐发展短板的有效措施,通过精准扶贫,能够有效改善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水平,促使逐渐缩小贫富差距,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更加平稳和扎实有效。

2.3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贫困人口因几乎占有不到社会的的资源禀赋而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甚至是“弱势”群体,在被“挤压”的生存状态下,极易形成怨天尤人甚至仇视社会的心态,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种状态长期积累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十分不利。而精准扶贫在经济和民生保障上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在对贫困者心理的疏导上,也将逐步建立其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3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

实施金融精准扶贫面临两方面难点,一在于“贫”,二在于“准”。首先是如何判定“贫(贫困人群)”,即符合怎样的条件和标准才算贫困;其次要解决“准(精准)”,即如何通过建立完备的制度和机制,对各种类型的贫困人群做到精准施策,确保脱贫。“贫”是工作的标的,“准”是过程中的要求。认清这两个问题是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前提和基础。围绕“贫”和“准”,本文认为有以下难点:

3.1金融精准扶贫的对象易出现偏差

实施金融精准扶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哪一部分人群(符合什么条件和标准的人群)属于金融扶贫对象,需要对其进行扶贫脱困。确定扶贫对象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对象不确定,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对象的选取在条件、标准等方面还没有明确规定,仅从家庭年收入多少进行考量的判定方法和标准,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并不完全科学和适用。贫困人口并不一定都适于金融扶贫。比如,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致贫因素如无法彻底解决,只能通过政策兜底来解决。另外,缺乏知识、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贫困户,即使有强烈脱贫意愿,但因为既没有前期信用积累,也没有产业、固定资产抵押,往往也不是基层金融机构青睐的对象。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仍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仅考虑到收益和风险因素,不给基层金融机构和信贷人员松绑,信贷资金投放给较为富裕的农户或者企业的现象就不能避免。这些都导致扶贫目标的偏差。

3.2金融精准扶贫的体系不健全

在广大贫困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前些年撤乡并镇等区划调整和国有银行业绩考核等多重因素,一些国有银行撤并了县级支行,农信社撤并了一些乡级网点,导致信贷服务主体缺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却不涉足农村一般资金供应,致使它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也仅仅是政策保险,扩大保险业务范围的顾虑多、动力小。担保机构投入到精准扶贫中的还不多,为数不多的投身其中的担保机构在和银行、保险公司合作过程中往往条件苛刻。

3.3金融精准扶贫的配套措施不足

扶贫工作不仅仅是给贫困人口投放贷款,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配套措施,使贫困人群能够自食其力,改善生产生活的条件,真正摆脱贫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然而,我国的金融精准扶贫往往多注重资金的“贷”与“收”,现有涉及扶贫的金融产品单一,其他配套措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工作也做得不够,特别是广大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针对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创新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4金融精准扶贫的综合条件欠佳

我国幅员辽阔,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丘陵和边远地区,那里还缺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信息化联通手段,加上贫困人口信用意识薄弱,且农村征信体系和金融法制尚不健全,都给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甚至是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地区,有些农户把扶贫贷款资金看成是国家给予的补贴资金,而且认为不需要归还。

4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有效对策

在了解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希望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4.1科学确定金融精准扶贫的对象

明确扶贫对象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明确扶贫的对象时,要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人群的基本状况,在生产资料占有、家庭收入、劳动能力、认知水平、从业技能等多方面,分别制定标准和条件,结合金融精准扶贫的特征要素进行综合评判,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甄别。在人群区分上,把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充分纳入政策兜底范围;把缺乏知识、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贫困户,进一步明确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的基础上,进而纳入金融精准扶贫的范围。在手段上,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明确金融扶贫对象时,将基本情况输入计算机,通过云端服务器形成大数据,再利用智能识别功能,依据设定标准、条件,准确锁定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符合条件的贫困人群,通过实现工作的数据化、手段的信息化来完成扶贫对象的选定工作,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和工作量,为进而确定相应的扶贫方法、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后续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

4.2建立健全金融精准扶贫的体系

农村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基础。我国各贫困地区要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形成具有特色的金融体系,打破传统的垄断格局,形成以农信社、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村镇银行、保险机构、担保公司、小额扶贫贷款公司及其他金融组织为补充的金融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等银行机构要着重增加并下沉贫困地区的营业网点和ATM,使信贷服务主体到位不缺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在传统的对粮棉油收购的金融服务业务的基础上,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进行业务拓展,充分发挥它政策性银行的优势。村镇银行的发展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来进行,将其作为增加直接服务基层的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小额扶贫贷款公司投入到金融精准扶贫大潮中去。

4.3创新发展金融精准扶贫的措施

要想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产品创新,既要依靠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也需要金融单位出台政策给基层机构和人员松绑。

目前我国各地已经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纳入对贫困地区党委、政府的考核。各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了金融精准扶贫的政策,主要包括: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网点建设,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政府主动增强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对接,例如,财政出资建立的风险补偿基金或担保基金,整合保险、银行等机构的金融产品,探索建立“政银企互保”等多种合作形式,既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动力问题,又为金融机构降低风险,推动各金融机构跨机构、多领域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也要在政策上向金融精准扶贫倾斜。国开行和农发行要发挥提供中长期信贷资金的优势,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移民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扶贫等领域的资金投放;商业银行特别是涉农银行业机构要建立专项工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加大扶贫信贷投入,扶持生产和就业。金融机构的内部考核也有侧重,比如提高基层机构和信贷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

4.4创造完善金融精准扶贫的综合条件

我国贫困人口信用意识薄弱,农村征信体系和农村金融法制尚不健全的问题急需解决,确保金融扶贫工作在合法合规和有序健康的轨道运行。

增强贫困人口的信用意识,建立农村征信体系。进行观念教育,培养诚信意识,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综合多方面信息,以乡村为单位开展信用评级活动,分别对农民个体、农村、乡镇进行信用评级,并建立诚信档案,在贷款方面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倾斜。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借贷双方权利。将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纳入法律规定的范围,同时也将借款者拖欠贷款等不良行为的惩治措施逐步写入法律,逐步采取强制措施。同时,金融精准扶贫监管机制要与奖惩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对方法新、实施效果好的金融扶贫项目,及时给与鼓励和奖励,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5结束语

金融精准扶贫是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脱困而采取的有效对策之一,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对减少贫困、保障和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起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努力创新金融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在整个扶贫事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和“造血”功能,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