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包一体化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包一体化管理范文1
今年以来,我旗以贯彻落实《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牧区垃圾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为主线,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工作。
一是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因地制宜。要优先将国家和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和公路铁路延边的嘎查村、水源地和生态保护区域嘎查村纳入试点范围;充分考虑农牧民居住分布情况、区域地形地貌、清理转运距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转运点位及处理模式。要根据不同地域、人口、生产和自然环境,按照“城乡一体、区域统筹、适度超前、分类指导、经济适用”的原则,科学确定农村牧区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推进农村牧区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探索科学的农牧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及资源利用方法;探索建立嘎查村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农村和牧区实行不同的治理措施。在农区设立垃圾收集集中点,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模式;苏木乡镇要安排专人负责区域内生活垃圾治理的指导、督查、服务等工作;嘎查村要按照服务人口合理配备保洁人员数量。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嘎查村民委员会可以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优先从低收入农牧户和低保户中聘用责任心强、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为嘎查村配备环卫协管员或者保洁员,组建稳定的农村牧区保洁队伍。要结合实际制定严格可行的垃圾治理管理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按保洁责任区域和保洁质量要求实施严格监管,确保达到垃圾“日产日清”的作业要求,同时对污损的设施及时进行清洁、修缮。在牧区居住分散、人口规模小、生活垃圾总量少的偏远地区,推行“户分类减量、组回收利用、嘎查村集中处理”的就地处理模式。目前,建成垃圾处理厂1座,达到环评标准垃圾填埋场4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6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二是落实“政府组织、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全民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责任落实机制,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保障到位、措施到位。各部门各苏木镇深入推进辖区整洁行动,做到责任范围全面覆盖。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保洁队伍建设和垃圾转运站的日常维护管理,建立实施保洁和垃圾收运管理制度。嘎查村民委员会负责制定实施环卫保洁的村规民约,维护环卫设施正常运行,加强对保洁工作的日常管理,并做好对村民的宣传引导工作。要充分发挥村民的自治作用,发动农牧民主动参与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推行院户门前卫生、秩序、绿化“三包”,并定期开展卫生评比,调动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提高农村牧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教育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革除陈规陋习,养成文明习惯。各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农村牧区垃圾治理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常识,强化以农村牧区垃圾治理为重点的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科学普及和舆论宣传。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农村牧区垃圾治理的先进典型。积极组织开展苏木乡镇、嘎查村干部和村民培训教育活动,引导农牧民增强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形成“政府主导、农牧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嘎查村、社区的组织带动作用,提高全社会对环境卫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引导农牧民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庭院”评选活动,不断激发农牧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目前垃圾得到治理的行政村数量占行政村总数量的93.44%。
分包一体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核电工程建设;核岛大件设备;运输项目;大件吊装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1-0155-02
1概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消费不断增加,传统能源供应日益紧张,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妥善处理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增长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对中国今后十年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做出郑重承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核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正在成为我国新能源的主力军。鉴于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核电上马项目的不断增多,核电项目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只有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才能在保证核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核电建设管理水平。
2核岛大件设备运输及吊装项目特点
核电项目的大件设备均为工程的核心设备,设备本身制造工期长、质量要求高。其运输及吊装均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专业性强、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大件设备运输及吊装项目不仅是整个核电工程建设中的关键和龙头,还是展示项目工程建设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其经济影响、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都非常大,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给整个工程带来颠覆性后果,对于核电,甚至于可以影响正在发展期的整个核电产业。
3岭澳二期大件运输及吊装项目合同模式
岭澳二期大件运输合同及大件吊装合同首先由中广核工程公司和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广火)签订“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大件运输工程承包协议”及“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大件吊装工程承包协议”,协议规定,岭澳二期核岛安装的大件运输及大件吊装工作由广火承担;同时明确,大件运输及大件吊装工作是核岛安装工程合同范围的一部分,大件运输及大件吊装合同分别是核岛安装合同的分包合同。在核岛安装工程承包商确定后,核岛安装承包商(二三公司)与广火分别签订大件运输及大件吊装分包合同。
大件运输与大件吊装分包合同签订生效后,中广核工程公司在“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大件运输/吊装工程承包协议”下的权利和义务由核岛安装承包商(二三公司)承担。
在施工管理、技术、质量保证和商务方面,核岛安装承包商(二三公司)归口管理大件吊装承包商。中广核工程公司对核岛安装承包商的大件吊装及现场运输管理由PKE/KNI直接负责。
作为设备安装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件吊装项目及运输项目两个独立的合同由一家单位组织、管理、协调、施工,采用 “一体化”管理模式,更便于现场施工和节约成本投资。
4岭澳二期大件运输及吊装项目“一体化”管理特点
岭澳二期CPR1000核电项目大件设备吊装及运输“一体化”承包模式,也是中广核工程公司岭澳二期项目部在工程建设中,为了充分发挥专业化管理的优势,充分运用专业公司的施工经验和大型设备资源,快速、节约、稳妥地完成岭澳二期项目,将大件运输合同和大件吊装合同统一指定分包给广火,这是探索中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四统一、一集中”,即统一组织管理、统一设备管理、统一方案审核、统一设备调遣,设备集中使用的管理体制。
通常项目实施时,大件设备运输及吊装合同分开,独立执行。往往造成各分包单位各自为政,项目的吊装及运输很难统一纳入到工程总体建设的统筹中,设备、人员、技术等资源难免会“重复建设”,造成成本浪费。 更为严重的是,作为大件设备吊装及运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合同,由不同的分包商执行。还会造成接口繁多、协调困难、职责不清,不仅影响工程建设进程,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岭澳二期项目大件设备运输及吊装“一体化”管理模式成功地在这一问题上得到良好的解决。实现了大件运输及吊装这两个施工逻辑相关联的合同实施时的无缝连结,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5岭澳二期大件运输及吊装项目“一体化”管理优势
5.1便于整合资源
由于大型设备吊装及运输项目由广火统一总承包,运输及吊装项目部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总体进度安排和资源情况统筹考虑,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减少工程分包条块划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大型吊装及运输设备的调遣费用,从而提高工程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方便施工单位编制更加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保证工程关键控制节点的实现。在工程建设中,各工序、各工种之间存在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矛盾是可以通过工程管理模式的改革,得以弱化和消除。
5.2便于提供技术保障
大型设备吊装工艺方法复杂、技术难度大、安全技术高,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重型设备的吊装是安装项目建设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重型设备吊装技术作为一种社会财富,掌握其施工特性与技术的专家也是一种财富,运输及吊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可以由“吊装专家”集中审核运输及吊装方案,为运输及吊装施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大件设备运输及吊装一体化管理,使设备由运输到吊装整个过程始终受到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由业主单位及施工单位专业施工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吊装专家组,对大件设备的运输及吊装方案进行严格的专家级审核,既保证了方案的安全合理,又充分发挥了项目人才资源的最佳效能。
5.3便于规范施工
实行大件设备运输与吊装一体化管理,可以使工程实施更加安全、规范、高效。
大型设备的运输与吊装从方案的编制、设备的选型、场地的处理、道路的勘测,起重作业人员与吊车司机的配合、安全质量管理等,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有力的组织协调。由于实行的大件设备运输与吊装一体化管理模式,职责明确,内耗减少,提高了相关工作效率,进而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起到促进作用。大件设备运输与吊装项目部合二为一,作业人员为同一企业员工,相互了解,便于协调和沟通,大件运输及吊装指挥易于规范统一,施工安全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5.4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实行大件吊装与运输一体化管理,可以使大件运输与吊装单位同设备安装单位更好的协调配合,为安装单位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在工程建设中,各工序和各工种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是在所难免的。由于实行了一体化管理,可以合理地按照工程进度统筹安排运输及吊装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相互影响,并尽可能地为设备安装单位提供周到的服务。
岭澳二期大件设备吊装及运输项目在工程公司的有效领导下,从保证工程建设大局出发,按照核电管理的组织运行原则和工作流程,与各接口密切协商,保证了大件运输及吊装工作的有序实施。
6结论
在岭澳二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大件设备运输及吊装“一体化”管理模式得到了具体实践,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优势初显,保证了岭澳二期项目的大型设备运输及吊装工作的顺利开展,截至2009年11月底,岭澳二期项目的核岛大件运输合同的场外运输部分及核岛大件吊装合同已全部完成。全部实现安全稳妥一次成功。实现了大件设备吊装为龙头,带动整个工程建设进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罗顶瑞,朱兆华.大型吊装组织设计与案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 王凯,陈炼.我国核电项目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核电,2009,(4).
分包一体化管理范文3
国际上开展PMC业务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大型跨国公司,这些公司都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优良的业绩、成熟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便捷的项目管理软件系统。PMC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还承担一些界外及公用设施的EPC工作;二是PMC承包商作为业主管理队伍的延伸,管理EPC承包商而不承担任何EPC工作;三是PMC承包商作为业主的顾问,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并将工作完成情况及时向业主汇报。PMC模式的优点:可充分利用PMC承包商成熟的项目管理体系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投资方仅需保留很小部分的基建管理力量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决策,而绝大部分的项目管理工作都由PMC承包商承担。缺点:项目管理费用相对较高,业主对项目的控制力较传统模式弱,PMC承包商一般需通过招标确定,PMC模式下建设过程决策效率较低,最终可能导致项目建设周期相对较长。IPMTIPMT(IntegratedProjectManagementTeam)指一体化项目管理团队。一体化项目管理是指投资方与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公司按照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一体化项目部,并受投资方委托实施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项目管理模式。一体化即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的一体化、项目程序体系的一体化、工程各个阶段和环节的一体化以及管理目标的一体化。
IPMT模式的优点:采取IPMT项目管理模式,有利于业主和项目管理单位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更好地实现项目管理目标;业主可减少在传统模式下大量基本建设管理人员在项目投产后安置的后顾之忧;与PMC模式相比,管理费用相对较低,决策效率较PMC模式相对要高。缺点:项目管理费用较传统模式高;在IPMT中项目管理单位管理定位不易把握,对项目管理单位的考核难度大。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即设计—采购—施工。通常指投资方选择一家总承包商或总承包商联合体,由总承包商负责装置或单元的设计、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施工,提供完整的可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的建设模式。EPC总承包商一般将整个项目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包。总承包商可以将合同中的部分工作分包给分包商,但对分包商所负责的工作承担全面责任。EPC模式的关键就是依赖称职的专业分包商以标准化的程序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使复杂的工程项目获得成功。
在EPC模式下,投资方通常通过业主或委派业主代表(PMC)管理项目。在国际工程项目中,一般都要对承包商进行两级资格预审后才进行正式招标竞争,以选定最优的承包商签订EPC合同。EPC模式的优点:有效克服和弥补业主在项目管理知识和经验上的不足,减轻业主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压力;可以将项目实施中的主要风险转移给EPC总承包商;充分发挥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的主导作用,实现从勘察、设计到采购、施工一体化,有利于方案整体优化;有利于充分发挥总承包商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优势,实现设计、采购、施工进度上合理深度交叉。缺点:业主对项目的掌控能力较传统模式弱;承包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若业主不加控制易造成项目质量控制水平低下,直接威胁到项目本质安全和长周期运行。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为自建自管的管理模式。目前国内外大型合资项目常采用“业主+PMC”或IPMT等项目管理模式。A石化1000万t炼油100万t乙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采用了IPMT+EPC(或E+PC、EP+C、E+P+C)模式。发包模式依据不同装置情况采用了EPC、E+PC、EP+C、E+P+C等模式。B石化炼化一体化工程(1000万t炼油80万t乙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采用了IPMT+EPC(或E+PC)模式。引进社会资源,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组建联合项目管理团队,成立工程项目经理部(IPMT),引入具有监理资质的单位作为项目管理支持。总体设计单位纳入IPMT,主要负责炼化一体化工程总体设计规定的制订,并协调、解决各工程设计单位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C石化1000万t/a炼油项目建设管理模式采用了IPMT+EPC(或E+PC、EP+C、E+P+C)模式。采用联合项目管理团队(IPMT)管理模式,以项目经理部PMT为核心,与各职能部门组成矩阵组织架构。IPMT设立10个职能部门,10个项目经理部(即PMT)。D石化800万t/a炼油工程项目管理采用了业主+监理的模式,对外发包采用以EPC和E+PC为主、E+P+C为辅的模式。E石化60万t/a乙烯改扩建工程采用了业主+监理的管理模式。对大型生产装置和需要特殊技术的辅助装置采用了EPC、E+PC的发包模式,对公用工程项目和其他辅助装置采用了E+P+C的发包模式。中外合资建设的F石化80万t/a乙烯工程采用了典型的PMC组织形式。中外合资的G石化60万t/a乙烯工程采用了PMT(以PMC为主的一体化联合管理组)管理模式。中外合资H石化90万t/a乙烯工程采用IPMT(董事会领导下的一体化项目管理组)管理模式。中外合资建设的M石化800万t/a炼油80万t/a乙烯工程定义阶段采用中方为主的PMC管理模式,执行阶段采用IPMT管理模式。项目实施的前期采用业主领导下的PMC项目管理模式,基础设计完成后采用IPMT项目管理模式。但PMC部分人员在执行阶段加入到业主为主的IPMT中。I石化1200万t炼油项目的组织形式有别于F石化80万t/a乙烯工程,采用甲方自建自管和大部分工程为E+P+C的发包模式。10项工厂型炼油化工项目建设管理情况对比。不
分包一体化管理范文4
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陈银川
副总工程师兼工程管理部主
推行劳务实名制管理;
建立一体化的劳务日常管理体系;
建立劳务分包准入机制。
劳务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推行劳务实名制管理。劳务实名制就是要建立劳务人员信息档案,既包含劳务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户籍、工种、学历、银行卡及卡号等基本固定信息,还要包括考勤记录、工资结算及支付、从业记录(从业时间)、诚信等动态信息。固定信息在施工人员入场前办理好后方可入场,动态信息要定期更新,如考勤为每天,工资为每月,诚信为每年一次等。另外,劳务人员实名制还要建立动态数据库,一方面是离场人员的记录,一方面是新增人员入场的记录。
建立一体化的劳务日常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劳务日常管理体系就是要项目、分子公司、公司建立立体的劳务管理体系。劳务信息管理软件为实现企业一体化乃至行业的一体化创造了条件,在不需要太多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项目人员入场劳务人员信息一次收集,每日的考勤信息自动录入,工作动态信息自动监控,实现这些信息在项目层、分子公司层、公司层的全面共享,同时具备不同层级的信息统计、数据分析功能,有利于了解企业层面劳务资源的特点,如工种的需求信息、年龄分布情况、学历情况、地域分布情况等等,从而为公司劳务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依据。
依托信息化管理实现精细化。统一管理规则。分包管理中,公司制定管理规则,统一内部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标准,项目上执行企业的管理规则,同时,项目上根据权限可以设定项目细则,对于个别特殊的项目管理,需要按照特定的细则执行。管理规则与管理系统的结合应用,才能更有利于管理制度的落地,有利于公司对劳务管理的监管,让管理分布在每个过程控制的细节中。
劳务人员实名登记。在项目上劳务人员使用身份证进行实名制登记,信息登记后实现劳务人员信息企业内部共享,在劳务人员进场时可以直接提示管理者进场人员是否存在问题或风险,从而将不符合要求(如未培训、超龄、黑名单等)的人员拒之门外,防患于未然。针对现场劳务人员的管理,建立配套的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通过这种管理模式的执行,进一步加强了人员的管理力度,也为企业劳务的甄别和筛选提供了基础。
针对企业的所有项目,动态地查找搜索某劳务企业、某人以及根据人员的情况,汇总统计企业的劳务状态,通过劳务企业特点、人员地域、年龄、工种、学历等信息的整体情况,来分析企业劳动力状况运行是否良好,需要采取什么措施进一步完善,从而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
实时动态考勤。安装考勤设备,通过应用闸机或RFID考勤设备,与系统结合,加强考勤管理,动态掌控项目人员出勤情况。自动生成劳务企业、施工班组及工人考勤表,提高考勤准确性,使项目部实时掌握项目施工人数、工种情况,确保工程进度运筹帷幄。
企业通过动态监控,掌握项目劳务人员数量的动态变化,快速满足政府相关部门数据统计要求。同时,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现场工人劳动效率,为企业成本管理积累数据信息,可以有效筛除效率低下的项目部,督促项目不断改善。
安全培训教育落地。项目安全培训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现场安全管理,因此掌握安全施工技能是非常关键的。系统通过刷卡将每个人参加安全培训教育的情况进行统计,并设定规则提醒监控人员参加培训。
工人工资发放监管。劳务工人的工资发放情况是否与用工企业掌握的状况一致是施工企业劳务监管的重点,目的在于降低薪资纠纷风险。工资发放监管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劳务队伍直接发工资到工人手中,施工企业监管发放的结果;还有种就是施工企业工资,保证工资真正到工人账户上。
针对第一种情况,劳务队发放工资,施工企业监管,系统要求按照根据考勤情况,制定工资发放记录,通过系统规则的设置,来提醒施工企业工资未发放的情况,从而避免某些人的工资漏况。
针对施工企业工资情况,系统可通过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可直接将工资发放到工人的银行卡中,从而保证工资发放的真实性,并且避免了企业统一办卡等复杂的工作手续。
现场人员定位,人员定位跟踪是施工企业应用信息化加强现场管理的一个很好的手段。根据安全管理要求以及现场的状况,针对于危险区域和特殊工种等存在安全风险的因素进行人员的定位跟踪,从而减少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安全应急预案中,应用人员定位跟踪进行配合,可以大大提高方案的有效性。
建立劳务分包准入机制。劳务队伍选择与管理应力求集中到法人层次,建立三层合作机制,即核心层、基本层、辅助配合层。核心层是长期使用,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应占到劳务分包的20%左右;基本层是有合作经历,可长期使用,需要监督,完全依靠社会大市场,应占到劳务分包的50%;辅助配合层是来源随机性强,短期使用,重点监督,以应急施工高峰或其他季节性、临时性安排。
劳务精细化管理的合作模式
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总承包企业的劳务精细化管理可选择以下几种模式。
劳务管理。对于大中型项目,可吸收专业劳务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由劳务公司委派专人协助项目部做好劳务管理,按管理人员或包干价确定劳务管理费用与劳务管理目标,实现劳务的精细化管理。
劳务培训与劳务基地建设。如何能源源不断地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足够、合格的劳务资源,需要找到愿意从事建筑劳务的从业人员,与总承包企业或建筑劳务企业合作,进行培训,为建筑业培育合格的、丰富劳务资源,为企业为社会谋福利。
劳务派遣。与有资质的劳务派遣企业合作,根据项目高峰和零星需求,派遣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工人,从事临时性、短期性的现场施工工作,由总承包企业项目部进行直接管理。
劳务分包。选择成建制的优秀劳务分包企业,签订长期的劳务分包协议,以清单单价为准进行劳务分包。通过制定合理的清单价格机制,由劳务企业负责劳务管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
劳务合作。面对“营改增”的执行,企业所有的分包业务都进行进一步规范。为此,不少总承包企业以原有正式职工为班底组建的自有劳务队,通过劳务合作形式,开具正式的劳务发票,促进劳务管理的规范化。劳务精细化管理投入与收益
劳务实名制信息管理的投入情况。劳务实名制信息化管理主要投入。一是劳务管理系统软件,按企业l套30—50万/元,1个项目或分子公司终端1-2万/元。二是硬件,在企业层主要为服务器,可以利用企业信息化备用服务器,项目终端主要有考勤系统(考勤刷卡设备、项目监控台、身份证阅读器、即时拍、网络摄像头、录像机等,可根据现场实际简化应用)信息显示屏、布线系统、APP终端等约3—5万元。
分包一体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设计施工;一体化;土木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国际上流行一种模式,该模式由单一承包商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施工,符合市场经济和工程自身客观规律,在国外得到广泛推广,这就是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
二、土木工程施工特点
固定性、流动性和多样性。固定性是指施工地点相对固定,一般在选定施工地点后,不会产生很大的变动; 流动性是指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在同一工程上施工人员作业空间的流动; 多样性是指各种工程的不同,从建筑类型到施工设施和施工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
三、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和工作程序技术面临的问题
我国实施设计施工一体化存在着管理政策不配套、市场运行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技术力量不具备等障碍,所以,一体化进程得不到普遍推广。主要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在勘验、施工的准入政策上,人为地将设计与施工分离,造成在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壁垒,政府的主管部门隔离,限制了施工设计一体化的发展。
2、施工与招标的人为分离模式,影响了一体化运作,设置了发展的障碍,有些项目方由于利益和权利驱使,不愿采用一体化发包方式,人为地把项目分解发包。甚至是分段承包、制定承包,这些都影响着一体化的培育。
3、设计市场的短平快运作方式,使得设计初期和后期的设计质量和收费标准不合理,初期设计图纸不够深入,设计和施工方沟通较少,也影响一体化的进行。
4、社会普遍对施工与设计一体化认识不足,在相关的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认可接受程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推行一体化的范围较小。
5、社会认知程度及工程发包操作模式的限制,使得很多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公司从形式上变成了“皮包公司领导下的合作组”,基本上类似于临时拼凑的团体,与一体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6、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施工技术人才,长期的独立发展模式,使得企业内部还不具备合作运行的管理制度以及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还不能从单一运行转向复合型运作模式。
7、国家在一体化运行的推广中缺乏相关鼓励政策。
8、相关企业的资质达不到一体化的标准要求,往往建筑施工企业中虽然也有勘验设计人员,但往往是水平低,达不到专业设计公司的技术水准,设计公司的施工单位又往往是挂靠的资质很低的施工企业,拼凑的合作公司在企业资信、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资质等方面不能符合审批条件。
四、设计施工一体化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我国建筑企业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主要采用以下两类方式。
1、EP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这是大多数国内企业在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不同的企业在实际应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种是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联合总承包的方式。这是目前国内大型工程总承包普遍采用的方式。对工程初步设计以后进行招标,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总承包,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 第二种是企业签订总承包合同后,通过招标,确定分包商进行设计或施工,将工程其他部分分包出去,由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制定设计、施工方案的一体化建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总承包企业既可以是勘察设计企业,也可以是建筑施工企业。
2、大企业内部通过项目组织进行一体化建造设计与施工分别招标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方式,主要由既有设计能力又有施工能力的大型集团公司实现。通过整合集团内部的资源,在设计和施工招标前,共同参与施工图设计。一方面,设计和施工企业充分合作,在设计中标后,施工投标时会有一定的优先,通过优化施工图设计,带动施工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设计和施工环节在招投标前就进行充分合作,能最大限度实现融合,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五、设计—施工一体化在项目整体运作中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
1、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施工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
任何项目的开展都有其制约因素,例如业主对项目建设周期的要求、对建筑成本的控制等。“设计一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因能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服务,比传统模式具有更多优势,既合理利用了社会资源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强化了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分散了项目法人的风险,减轻了项目法人的工作量,克服了设计采购、施工等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使这些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整体统筹安排,既节省了投资又提高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对于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起到保障和保证作用。
2、有利于业主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建设项目实施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策划和实施二个阶段,但往往由于前期策划的内容形成的设计任务书与完成的设计成果(施工图)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施工招标又是根据设计施工图来完成的,这导致了最终的项目完成内容与前期策划总是存在差异。“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使得业主可以更明确地对总承包单位提出其具体的要求,比如其建筑的功能性、项目进度、成本控制等,由于总承包单位一揽子承担了设计、施工、安装、采购等一系列的工作,因此避免了以上工作阶段可能导致的偏差。
例如,某高端工业研发中心总承包项目,业主在方案设计之前向总包单位提供的设计要求文件中要求室外地坪采用白色地面,但总包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按国内工业建筑常规做法把室外地坪设计成为沥青(黑色)地面,施工费用也按照黑色地面报价,但在重新核对业主提供的设计要求时,发现了该差错。如果按照传统设计与施工分开实施的生产组织模式,设计单位肯定会坚持其设计的可行性,而施工单位也会坚持其报价的依据,往往导致相互扯皮,责任不清,其结果对业主来说或由其自身来承担该偏差造成的损失,或默许其偏差的存在。而采取“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管理模式,责任就很明确,总承包单位应根据业主的要求重新设计施工图纸,施工报价的差额也由总包单位自行承担,适时地纠正了建设过程中的偏差,确保了业主项目目标实施的一贯性。
3、有利于强化建设项目风险控制及转移
在传统工程建设中,业主比较注重和强调的是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其开始的节点往往是在施工图完成之后,即设计单位完成施工图设计之后。但“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推进的节点一般从扩初设计开始直到工程项目竣工交钥匙,必然带来工程总承包企业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和理念的转变。因此,工程总承包不能理解为只是承包商受益,而关键是为社会整合资源,为业主节约投资。所以说,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已超出了设计单位机械的按业主要求设计和施工企业单纯的按图施工和设备安装的意义,“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带给承包商优化设计方案和加强施工技术创新的动力,也为业主和承包商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供了利润空间,逐步成为业主和承包商相融合的综合载体。
4、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运作效率 实践证明,传统的建设生产模式日益显示出其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各主要环节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建没周期长,效率低,投资效益差等缺点,既缺乏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又缺乏专门人才、经验和组织机构,因此无法积累经验或吸取教训,造成了建设项目的巨大浪费甚至无效投资。在“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的工程项目实施中,由于工程总承包单位涵盖了建设工程中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等环节,就如同一台高效整合的机器,减小了建设工程各环节运行中出现的机械磨损,在降低能源损耗的同时,可以更高效高速完成既定的任务。综上所述,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建筑模式是未来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建筑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内功的锤炼,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获得主动,争取更大的发展。
六、结束语
尽管当前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与国际市场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这种施工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必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分包一体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订单农业 合同 经济学
“订单农业”在我国发展势头较猛,人们对其的关注和研究便多了起来。直接的研究和间接的涉及,使“订单农业”这个看似清楚的概念混杂起来,称谓一样却见含义不同,而特征相同或相似却名称各异,于是便有检讨订单农业概念之必要,否则便有论来论去却不知所论何物之嫌。
“订单农业”的同名意趣
国内文献以“订单农业”为名进行研究的,在其定义上却有不同。主流的观点是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课题组的概念描述:所谓订单农业,也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与客户(农产品购买者)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订单农业通过合同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关系紧密联结起来,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依照合同的规定,完成生产经营中产销活动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通过订单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但从各文献对订单农业的外延(表现形式)的描述看,订单农业不仅仅限于将来未完全确定农产品的单纯产销,而且大都含有合同一方提供技术、资金、生产资料等服务内容,甚至还有生产过程的监控,这就糅合了生产要素的契约联结。
比较而言,镇江市计委、江苏大学课题组对订单农业的定义则有失去订单农业本质之嫌,他们把形式各异的经济实体(如加工性的各种企业,或公司(股份公司或独资公司等),或商业、或协会、或合作社、或农业大户等)看作媒介来联结农民和市场,而把契约仅仅看作一种选择形式,“连接经济实体和农户的载体的选择可以是契约的、松散的或一体化的”。他们把订单农业划分为三种类型:契约型、松散型、垂直一体化型。相似的观点出现在四川省粮食局政策法规处的《订单农业和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一文中,他们指出,订单农业有两种方式:契约制和合作制。似乎他们都忘记了订单农业的订单称谓和合同性质。仅从字面上看,“订单农业”有两点:农业领域;以“订单”为连接手段或为制度安排。如把松散型、垂直一体化型或者合作制也统统定义或划归为订单农业,则有把订单农业主观任意扩大之嫌,把契约型或契约制仅仅视为其中之一种,干脆不如把订单农业改改名称。如按经济学的观点,所有交易均视为契约关系,上述观点也立不住脚。
但要澄清的是:并非所有的以“订单”为连接手段的农业方式都是订单农业,一为纯粹市场的现货交易,这种方式是就已有的农产品进行买卖,此种契约称纯市场商品契约,它不具有“事先性”和买卖标的物的“不确定性”;二为单纯的以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或农业技术的交易,它并不涉及农产品的交付。
相关概念与订单农业
有些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研究,涉及到了订单农业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或模式,其中阐述与我们所谓的“订单农业”本质相同。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公司+农户”:从国内研究文献看,“公司+农户”有两种解释:一为此是订单农业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孙桂茹、解垩认为:订单农业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复杂,其中,“公司+农户”模式最为普遍,最具有代表性。二为订单农业是“公司+农户”的联结方式之一。如许治指出:我国“公司+农户”模式主要有4种形式,即“订单农业”、签订产销合同、“反租倒包”和土地入股。史高江把“公司+农户”划分三种契约形式:市场型、准市场型、一体化型。其中准市场型是以契约为联结方式,与订单农业本质上相同。这实际上是研究的背景和角度不同使然,从订单农业的签约主体和实践状态看,“公司+农户”应为订单农业的形式之一,而在论述公司与农户联结的紧密程度时,“公司+农户”可涵盖订单农业。
“分包制”:周立群、曹利群根据龙头企业与农户联接方式的不同,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新兴组织形态划分为四种类型:以长期契约为联接方式的分包制、以劳动合作为联接方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土地为联接纽带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以资本为纽带的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除此以外,上述各种组织形态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还衍生出许多中间和混合组织形态。在这些组织形态中,分包制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应于“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根据他们的论述,“分包制”应属于订单农业的范畴。
“分成制”:William Hallagan把组织农业土地的生产分为三种明确形式:工资契约、租赁契约、分成制。依其解释,工资契约则为农民作为雇工而存在;而租赁契约应为农场主出租土地的方式;分成制则应该以合同制约,双方投入各自生产要素,后以一定方式对土地收入分成。对照我国订单农业的主流定义,分成制与其相近。
“准市场型”:史高江认为订单农业是产业化模式中的“准市场型”。持此观点的是把农民(农户)与企业的联结统一视为契约方式,其中准契约型则为公司与农户通过契约规定双方在生产、销售、服务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摊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一种相对稳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与订单农业吻合。
合同制:赵慧峰、李彤经过认真地分析对比,把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合同制、农业合作社、农工商综合体和联营体。其中合同制是指私人公司通过与农场主签订合同,在明确双方严格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上,以直接的业务往来向农场主提供服务的一种经营方式。从合同制的概念特征和适应条件看,该种模式应属我国的订单农业。
纵向协作化、契约一体化:Little认为合同农业是种植者与购货加工者之间的一种纵向协作化形式,在合同中列明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如关于产品的价格,数量,质量,投入品的供应,对生产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意为合同农业或纵向协作化是介于公开市场和完全纵向一体化的农业综合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应瑞瑶、张兵指出契约一体化又称合同制一体化,它的基本含义是:农业关联企业与农户(或农场)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把农业的产、加、销各个环节统一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此定义与订单农业无异。
契约型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李相宏把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总结为土地集中型、契约型和市场激励型三种形式,其中契约型又称为订单型,此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某一经营主体(龙头企业)与许多小农户签订契约进行分工合作,一般由龙头企业负责产前生产要素与产中技术支持以及产后农产品(加工)经营,小农户负责产中生产管理,龙头企业一般是具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小农户(在龙头企业的支持下)具有较强的产中生产管理能力,龙头企业和小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此种模式也被称为订单农业模式。
综合起来看,订单农业的本质特征应是:以契约(合同)为农民和企业(或产品链)的联结纽带并界定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合同所订货物是将来未完全确定之农产品;大多具有纯市场商品契约与要素组合契约的混合特点;各参与主体具有经济上的独立性;交易契约具有法律效力。约定成俗的订单农业其经济涵义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和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联结的方式很多。而很极端的两种方式即为:纯市场的方式和一体化的方式。纯市场的方式是商品契约,通常就已经存在的农产品进行交易,一次交清也好抑或在将来某个时期交货或付款也好,均属此类;一体化的方式是要素契约,双方把各自所支配的生产要素按一定的方式集合成紧密型组织,将交易内部化,并依此国家认可的组织统一对外再交易。在这两种极端联结方式中间地带,把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进行多种排列组合,就可衍生出可很多中间方式。订单农业即属其中之一,它同时糅合了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的因素,以将来未确定之农产品作为欲交付的货物以及某些要素的契约结合而与纯市场的商品契约相区别;以交易主体相互独立、各自有不同的目标函数而与一体化的要素契约相差异,故又称“准一体化”、“准市场型”。
参考文献:
1.孙桂茹,解垩.论订单农业中的道德风险.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
2.刘振江,订单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大连干部学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