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模式范文1
一、对目前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认识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味保护不是有效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具有东方特色的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素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重大的意义。但是,被动的保护不能改变非物质文化在强势文化冲击下的式微处境,因此需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发展、自我图强的道路。贵州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力进行经济建设仍是主要任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有限,虽然有立法保护但是执行不力,有财政资金的扶持但是资金不足,这些情况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纯依赖政府的投入,而缺乏市场支撑想生存下去的希望渺茫。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开发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以语言、文学、舞蹈、音乐、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技巧、技艺和瞬间表现形式传承的文化遗存,是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类非遗资源因为其商业模式相对简单而开发难度较低,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为手艺“续香火”犯难,因为年轻人不愿意学并传承手艺。传统音乐的处境也尬尴,首先,流行音乐为众多音乐爱好者偏爱,传统音乐少有人问津,缺乏市场竞争力。另外,传统音乐的开发缺乏专业人才的投入以及发达传媒体系的关注,主要活跃在旅游景区的舞台剧,以及欢迎表演中,表现为旅游资源的一种附属审美价值,存在于现场表演中。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时代环境恶劣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市场经济后,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改变。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加上人口流动性加大,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到过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返乡青年,很少有人在穿着做工复杂不易获得的民族服装了。
二、众筹模式的解读
(一)众筹融资是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众筹融资(Crowdfounding)即以公开的方式和面向众多的网络潜在受众,采用小额无抵押出资,完成企业或个人的项目融资任务。通过搭建一个面向广大公众的网上平台,有融资需求的创始人在平台上发起自己的创业项目,设定一个筹资期限与筹资目标,并公布募集资金成功的项目投资回报与项目的实施进度。另外平台本身会筛选项目然后再推荐给潜在的投资者。
(二)众筹模式的发展概况
众筹融资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起源于美国。2009年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同时也是最大的众筹平台Kickstarter网站正式上线。在众筹平台上发起的项目分为设计、科技、影像、音乐、人文、公益等类别。2013年音乐人Gregorio发起了名为“哥伦比亚节奏与大乐队”的众筹融资项目,计划为自己的新专辑录制募集10000美元。浓郁的哥伦比亚风情与美国爵士大乐队的巧妙融合,迅速吸引了公众的兴趣,Gregorio仅在60天的募集期中便获得了23358美元的资助,远超他的预期。
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众筹平台为2011年5月创建的点名时间,平台上科技类和文化创意类项目的成功案例最多,其中最大的项目,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大鱼・海棠》已得到3000多名筹资人的支持,募集了超过150万人民币。2014年8月在众筹网平台上发起人“侗族文化兴趣小组”成功募集了90000多元的资金,让2000年来生生不息的天籁之音,承载着侗家人的情感和历史的民间歌曲在北京唱响。侗族大歌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贵州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音的民间合唱形式。在侗家人心中,歌不仅仅是陶冶情操的工具,更是侗家人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充斥在日常生活的各处,紧密的链接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穿插在演出过程中的传统乐器、民族服饰,以及饮食文化的介绍,让整个以歌为主轴的演唱会更像是民族文化分享会,你无须远赴贵州大山深处,就能深刻体验到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之旅。再比如知名主持人李静在淘宝众筹平台上发起帮扶濒临失传的苗绣公益活动。在2014年12月募集到15922元的资金,有超过300人支持,希望帮助少数民族的手工艺的传承与传播。苗绣是贵州省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手工艺,低调、精致、迷宫一般的规则图案具有独特的美感,一针一线都体现着苗族人的智慧,散发着强烈的历史神秘气息。绣娘往往要耗费数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绣娘技艺的高超工作时的专注结合苗绣的深沉文化内蕴,苗绣具有媲美国际大牌的魅力。
众筹平台为众多文化类的项目找到了资金,包括音乐、手工艺等。小众音乐人因为其知名度不高,歌迷市场不大,新作品的发行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通过众筹平台募集的资金已能将作品送到歌迷手中,满足歌迷的消费,为后期更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贵州的侗歌和苗绣,都是非物质的优秀文化,在众筹平台上不仅能够展现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培养一大批文化追求者,而且能够募集到发展资金,保持自身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三、众筹融资应用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中的优势
(一)众筹模式可以直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政府投入有限,对其保护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艰难。比如传统音乐资源的保护工作需要进行音响形态的录制与整理,受扶持资金不足和专业录音人员缺失所限,相当数量的传统音乐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保护,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演奏演唱技艺逐渐下降,传统音乐濒临失传。利用众筹融资模式因为其筹资的门槛低、障碍少、灵活方便,帮助项目发起人迅速把握市场脉搏,可以有效吸引各方面资金投入到传统音乐传承与开发工作中来,即自造“造血功能”。
(二)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难以评估而且市场开发前景难以把握。在现有担保体系不完善和融资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下,资金需求者希望能够低成本、低风险的融资方式,筹集到需要的资金有些不现实,而众筹融资依靠互联网将项目公开在网络平台上,项目接受市场的选择,项目无须担保,筹资成本低,因为面向广大网名资金来源广泛,另外潜在投资者参与的资金可多可少,投资额度划分为不同的档次供投资者选择,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三)获取市场资源的快速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起人存在资金不足和市场资源匮乏的双重压力,众筹融资不仅可以聚集大众的资金,而且也是市场营销和销售的过程,借助众筹社区平台的项目机制、社区交流机制等向大众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媒体关注度、提高项目曝光度、众筹平台的专业知识本身会提供一些增值服务赢得了一部分消费者和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这是传统的融资渠道难以达到的,也是众筹融资的重要价值所在。因此,通过众筹可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魅力,培养欣赏人群,帮助其开发或能实现产业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模式范文2
“十四五”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个时间正值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拐点,中国正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更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国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维文旅认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要先解决好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承前启后的规划。《“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成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开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文化旅游领域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统筹发展的规划。应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符合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文旅和旅游领域的重大课题,找出重大问题的矛盾症结,提出管用实用的对策措施,让《“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统筹到国土空间规划中。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文化不等于旅游,文化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但文化资源、需求与旅游产品、活动密不可分,文旅融合发展不能仅仅依托传统渗透,而是要着眼于产业一体化,以实现两个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既要认清文化和旅游的差异,也要通过规划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乘数效应。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创新引领的规划。旅游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融合发展,旅游强调文化为魂,文化界非常在意如何有效地与旅游结合,从而落地文化价值。因此,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在于它们是否融合,而在于如何运用创新理念引领融合。《“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创新理念引领的规划,目前文旅融合的创新型开发还远远不够,更多是块状结合,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还不多。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是,以往的融合一般属于自发性融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融合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要指导文旅融合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须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目前的文旅产品结合仅停留在文化表层,融合内容浅薄,形式单一,游客体验内容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文旅产品的设计总体上还处于简单融合、模仿的阶段,缺乏对现代元素、创意IP等内容的应用,产品创新性不足。
二是文化旅游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差距影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文化旅游的开发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文旅融合程度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尚未形成大规模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聚集。因为区域差异,文化旅游发展要找准发展重点区域,树立典型示范项目。
三是文旅融合方法论体系尚未健全。在文旅融合的发展和研究中,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大多只停留在分析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融合的思路、方式、结构等方法论体系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主动融合的层面很多,但两者在产业发展模式和架构上存在很多不同,需要探索科学系统的融合方式,实现产业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是文旅品牌仍需持续培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但是文化输出较弱,更是缺乏文化旅游方面的世界品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加强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扶持龙头企业,让中国文化旅游更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带动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标杆。
三、《“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正在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专题调研等工作,并且统筹确定了25个“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组织各司局结合本领域工作开展前期研究,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在《“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新梳理文旅资源与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在传统观光旅游发展阶段形成的,很难满足体验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我国地域广阔、人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多种公共资源,均可与旅游资源进行融合,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应突破传统的资源分析框架,挖掘能够充分代表自身文化特质、对客源市场有吸引力、整合后能在具有充分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建立“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分析框架,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建立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筛选出对规划区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内涵需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较大重合性,但传统旅游资源的边界在延伸,文化旅游资源不再是单一的某个景点或具象的吸引物,它可以是一种城市气质,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对应的规划编制中要将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解读,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价值;吸引更多旅游者,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其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资源内容在扩充。除了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以现代文化为支撑的城市创意图书馆、博物馆、音乐节、小剧场等都成为热门的旅游资源。
(二)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与战略
坚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结合当地文旅资源等级和分布,明确各地文化旅游发展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产品,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划区的文旅融合总体发展目标,并且明确产业增值、区域布局合理性、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与服务提升等具体目标。
在充分了解当地文旅资源、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出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地区发展目标和文化定位,完成当地文旅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旅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培育形成文旅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形成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康复、餐饮、传媒等融合的产业体系。
(三)制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原生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及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护和培养传承人,通过文旅保护与利用专题明确保护范围、规划目标、功能分区、建立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障措施等,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在分析历史遗存、民族服饰、特色民居、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分析民间习俗、节庆活动、仪式、语言、书法、舞蹈、音乐、戏曲、杂技、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为核心的开发利用体系。
(四)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其中,注重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明确文创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领域,完成当地文创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创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要挖掘文旅消费的新动能,构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建设文旅融合创新业态系统。对于重点产业项目,应该确定行动目标,分解行动任务,保证重点项目的先行突破和落地。
(五)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统一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推进“多规合一”。所以,《“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需要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使国土空间规划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这也是《“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
(六)针对重点领域明确战略导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模式范文3
旧时京城的灯市口大街,自明代始就以灯市闻名,入夜时分,灯彩连片构成辉煌之景。北京灯彩在精神上突出了北方的豪迈,技艺上拥有南方的细致。
如今的灯市口留下的只是一个地名,“北京灯彩”于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剩无几的灯彩老艺人呼吁关注手工灯彩艺术保护、传承。而今的北京灯彩,在平谷区西古村开花、结果,得到了传承,也得到了创新。
独一无二的新技艺
灯彩的传统制作技艺是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字画凝聚的综合性造型艺术。尽管手工制作的灯彩制品费工费时,北京灯彩传承人李邦华、工艺美术大师乐平秉承传统,带领学员制作的灯彩全部采用手工制作。
与其他灯彩作品不同的是,乐平在继承原有的传统表达技艺的同时,独立开创了一条以不同人物、动物的骨骼,以及不同质感的肌肉、肌理,进行创作的新技法。以铁线创造雕塑,从而制成立体灯彩的一条路,这绝对是灯彩界独一无二的创新技法。
乐平说,“这种技法使我们的作品更具生命力,比如骨骼结构,画虎难画骨,你只有了解了老虎的骨骼结构,你才能画出真正的老虎。”
这种独特的技法使得工艺过程复杂细腻,首先要确定作品形象,然后用铅笔画,初步素描出它的形态。最难的就是动用思路完成它的立体造型,制作作品框架的材料全部为铁丝,灯彩的裱糊用布代替了绘画,不仅节约成本,还使得灯彩不易褪色,易保存。
由于灯彩耗电量大,知名的自贡灯会曾采取限电措施,而西古的灯彩积极采用先进科技,内置灯全部采用LED冷光灯,环保、安全、节能,据乐平介绍,这种灯一串的功率才三瓦,一百串才三百瓦。
紧随时代的艺术思想
任何艺术都有思想,没有思想,是不行的。“不能总是咀嚼别人的东西,当你知道这些东西以后,你的第一意识就是没有完整的艺术,你的技术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创新”,乐平说,做真正的艺术,就必须创新思想。
现在的灯彩和过去的灯彩大不一样了,因为人的需求不一样了。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乐平团队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也在不断创新。虎年做老虎,兔年做白兔,龙年做巨龙。最近提倡学雷锋,乐平计划将雷锋形象制作成三米高的灯彩。
北京灯彩所展现的早已不是传统的狮虎走兽,而是紧跟时代的作品。不创新就不能得到时代青年的认可,不能得到认可,那肯定要失传。赋予精气神儿到作品中,赋予它时代的风采,时代的思想。这是任何艺术形式都迫切需要的。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艺术工作者的思想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老一辈的灯彩艺人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知难而进,才使艺术有它的发展生命。李邦华和乐平真正把技艺的传承作为了一种使命和责任感。
商业模式下的传承
2009年,响应北京市“送艺下乡”的号召,李邦华及乐平来到平谷区西古村传授技艺。同年,美术教师张学军想将灯彩作为教学项目,然而这一项目难以实施,未得到学校批准。在弟弟张学文的支持下,张学军成立了北京灯彩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并聘请乐平为公司艺术总监。经过三年的经营,公司收入已达到百万元以上,先后招收50多名学员,促进了西古村的就业。
自第一次在平谷大集亮相,到应邀参加建国六十周年的地坛广场展示活动,再到武博会、玩博会,紧接着又在人民大会堂、春节联欢晚会展出,甚至走出国门,到韩国展出。北京灯彩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的灯彩获得了多项奖励和好评,订单逐渐增多。公司的灯彩将赴芬兰冰雪节展览,这个项目如果成功了,北京灯彩还会参展明年夏季的加拿大多伦多东方文化灯会。
眼下,北京灯彩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正在筹备发展规划。跟随企业化经营发展的路子,规划涉及文化产业园、灯彩博物馆、室内灯展、生产车间,甚至农耕文化风情园。而现在急需的,就是灯彩生产车间。
北京灯彩的传承得益于李邦华和乐平两位大师的支持,年过60岁的李邦华老师虽然身体不好,还是时常来西古村指导。作为艺术总监的乐平长期居住在西古村的工作室进行创作,忙的时候几个月不能回家。张学军告诉《经济》记者,乐平刚去到西古村的时候,公司条件特别艰苦。房子没暖气,正值寒冬,给文化部制作老虎形态的灯彩时,由于厂房不够高,作品只能在室外做。经过加班加点一个月才完成作品,乐平的工资却到现在才补齐。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模式范文4
关键词:电子商务 社交媒体 社会化营销 文化遗产
一、文化遗产营销渠道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经营场所仍以实体店为主导
自商品交易产生以来,实体店就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延续至今。实体店具有体验真实、客流稳定等诸多优点。但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产品的大范围开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长期的投入和各地市场环境的差异都为产品市场开发增加了诸多不确定风险因素和难度。而在这一花费中实体店面维护涉及的人力、租金等成本就占据了相当大的一笔开支。文化遗产的开发无论从横向的门类开发还是纵向的深度开发,再到最终的商业模式,都还出于相当不成熟的地步,如果贸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势必也将面临着很大的危险。
(二)营销手段丰富,但弊端显现
目前诸多现行营销渠道一大特点是形式的多样化,企业可以采用电视、报纸、广播、各类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进行营销,最大程度的扩大的受众的覆盖范围。然而B2C的传播模式以及自身固有的缺陷限制了这些营销手段营销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营销渠道的劣势主要有以下几种[1]:
1.灵活性差。受地理位置和时间要素影响,传统广告投放形式决定了目标群体只有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才能接收到广告,不具备宣传推广的随时随地性。而广告从推送到目标群体接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
2.互动性差。传统营销往往是单向传播的,目标群体往往也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从而缺乏目标群体的反馈和互动,削弱营销效果。
3.针对性差。传统营销渠道属于一对多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其传播的笼统性,不能更好地细分受众群体,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传播。
4.成本高昂。传统营销渠道资源位有限、成本投入高,长期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高额的费用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从而使产品丧失价格优势。同时营销的高成本也势必将占用研发资金,不利于产品的不断研发更新。
(三)文化遗产社会化普及度工作进展缓慢
文化遗产蕴含巨大的精神价值,其内容范围涉及美学、艺术、哲学、人伦等各个领域。但现阶段整个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利用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
1.文化z产的教育普及度低
教育方面,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在现行教育体系框架内所占比例已被压缩到历史最低水平。这也直接导致了国民对传统文化进而对文化遗产意识的淡薄。
2.文化遗产传播路径单一
目前对文化遗产知识的推广主要停留在学校教育、图书馆教育、知识讲座等传统方式上,缺乏多样化的渠道和形式让大众更容易地接触到文化遗产知识。
(四)文化遗产营销现实状况及案例
现阶段我国在文化产品的推广营销上缺乏连贯有效的推动模式。营销渠道的固化,手段的落后导致文化遗产开发上没能产生一系列引发广泛社会效应的文化产品,营销效果微弱。
以安徽省歙县为例,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歙县,继承了古徽州绚烂的文化遗产,具备相当雄厚的文化资源实力。但近现代以来,受财政、行业行情等多方面影响,歙县在文化遗产在营销上一直处于比较落后和被动的境地,文化产品市场营销成效低微,最终影响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文化遗产式微的背景下,现有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文化遗产开发的需求。文化遗产的营销需要更加有效的模式创新。对此本文针对现有渠道营销模弊病以及当前营销传播领域最新动态提出文化遗产开发的新型思路――“电子商务+社会化营销模式”探究。
二、文化遗产的电子商务平台分析
(一)电子商务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普及率的日益提高,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交易、支付等的电子商务新模式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不但受到普通消费者的青睐,还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寻找商机、赢得市场,已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动力。
“十一五”以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电子商务信息、交易和技术等服务企业不断涌现。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5.88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21万亿元。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突破8万亿元,同比增长31.7%,其中跨境电子商务成为新的发展热点。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9万亿元,同比增长21.3%。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围绕促进发展网络购物、网上交易和支付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章与标准规范,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规律的电子商务政策法制环境做出了积极探索。预计到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将达80%以上;网络零售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以上。[3]
(二)文化遗产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优势
1.电子商务平台“轻”运作优势
电子商务的一大特点是不受时间、地域、渠道、实体成本的限制,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的研发、营销环节。这些特性对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一系列传统事物的开发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从而真正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和商品的无障碍交易流通。
2.电子商务平台展现优势
(1)多类目承载优势
以京东、淘宝、亚马逊等主流电子商务购物平台为例,其产品类目和数量达到了任何一家实体商场所远不能比拟的程度。极度丰富的产品门类,方便的检索、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全国标准化服务体验无论从效率、效益、购物体验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2)多媒体展示形式
网络多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产品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无形产品的展示提供了极好的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与实体店真实体验的差距。相信伴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为产品的展现提供更好的形式,不断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
(3)电子商务平台功能优势
作为一体化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可以集合产品的研发、展示、售前、交易、售后等整个链条功能,打造购物流程一体化服务。方便顾客购物全程服务,大大提高顾客购物体验。与此同时,从整体上提高了整个运营链条的协调性和高效率。
(4)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优势
不久的将来将是大数据营销的时代,电子商务平台可对顾客进入平台前后的一系列行为习惯进行数据记录,通过数据计算为产品的研发、营销策略的制定等一系列行为提供数据基础,从而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效果。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的阿里巴巴、亚马逊等都在大数据运算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真正实现了对顾客消费行为习惯的全程跟踪。而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了数据时代的绝佳入口。
(5)移动互联网趋势优势
继互联网经济后电子商务正逐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商务成为时代新宠。作为移动手机网的主要入口――手机与消费者的紧密性进一步促进了数据的深度挖掘。更重要的是移动商务带来了购物形式和体验的新变革。购物从根本意义上摆脱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正如手机淘宝移动购物端所宣传的口号“随时随地,想淘就淘”。移动互联网为电子商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3.数据库优势
近几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成为业界热点。通过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博物馆、门户网站等多种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记录备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开发提供数据基础。一时间上至国家机关部门下至地方民间组织,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为例,该数据系统采用网站的形式,以遗产类别、地域分布、传承人、遗产展现形式等多种方式为分类依据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记载展现。一系列数据库的建设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借鉴。[1]
三、文化遗产社会化媒体营销分析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概念
社会化媒体营销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媒体来进行营销,销售,公共关系和客户服务维护开拓的一种方式。在我国,一般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主要包括微博、微信、空间、博客、社区、论坛等。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背景
在社会化背景下,社会化媒体营销改并重新定义了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以及营销的概念。 社交媒体最大限度的拉近了商家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整个营销的完成由原来以曝光、传递信息为主转化为以互动、分享内容为主,最终由商家和顾客共同完成。而营销的手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因此催生出许多新的营销名词,诸如口碑营销、病毒营销、事件营销、粉丝经济等。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优势
就社交媒体属性而言:社会化媒体具有强关系属性、强互动性、高度共享性等特点。同时因为成本低、定位准确、传播速度快、影响大等明显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机构关注与应用。诸如手机领域的苹果、魅族、小米等都是典型的案例。
四、从“小米模式”看“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
(一)小米科技背景概述
小米手机自2011年开始发售以来就以井喷式的增长速度取得了令整个手机行业惊叹的成绩。2014年1月2日,据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在内部邮件中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小米在2013年总计售出了1870万部手机,增长160%;含税收入316亿元,增长150%。在经过了连续几年高达4倍的估值增幅后,2013年小米获得百亿估值,并成为中国极具号召力的企业之一。 综合分析小米“神话”不难发现。小米的成功除了超高的性价比、市场时机的把握等条件外,独特的营销模式成为小米成功的制胜法宝(下文简称“小米模式”)。
(二)“小米模式”分析
“小米模式”是“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典型代表。从整个平台架构来看,小米采取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QQ空间的组合模式。从平台性质和功能角度分析:官方网站主要充当了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承载了小米手机的展示、购买、客服整个环节。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产品运营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而微博、微信、QQ空间以及官方网站的米粉论坛则以社交门户的身份走在小米与客户关系营销的第一线。灵活的社交营销策略达到了整体效益的提升,将“小米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小米模式”的优势主要有:
1.高效的传播速度。网络的便捷性使小米相关信息的、策略的调整能够在第一时间传达到消费者面前,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提高了营销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2.强互动性。以新浪微博为主,小米拥有强大的媒体运营团队,随时与粉丝进行互动。内容涉及问题解答、产品调研、信息等与产品和消费者关系紧密的领域,增强粉丝的活跃度和强粘粘附性。
3.随时随地贴合式传播。移动互联网成为社交媒体的主要阵地之一,而手机成为人们随身必带、关系最为紧密的工具之一,这就为信息的随时和随地传递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4.低成本。社交媒体的互联网传播形式最大成都的节约了传统营销所难以避免的人力、物力投入,将营销成本压缩到最低。
社会化媒体营销不是简单的对社交媒体的应用,更需把握社会化营销的精髓,具备社会化营销的思维。小米团队在利用社交媒体特性的基础上,通过饥饿营销、口碑营销、病毒营销、事件营销进行宣传,极大地提升了小米手机的社会影响力和对用户的影响力。
(三)文化遗产营销对“小米模式”的借鉴阐述
结合前文所述我国文化遗产开发所遇到的成本高、风险大、社会关注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小米手机高效、低成本、社会化的营销模式无疑为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结合文化遗产的自身特性,对小米模式加以调整进行运用,这无疑是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小米模式不仅仅对文化遗产,对整个传统行业营销模式的转变升级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五、文化遗产“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的构建
(一)循环模型
如图1所示,社交媒体、商务平台、文化遗产企业、消费者之间相互作用和支持,从而形成了闭合完善的营销系统。
(二)模式分析
1.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
建立独立官方网站处理产品交易、客户服务等事务。与此同时在天猫、京东、亚马逊等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充分利用全网商务平台,促进文化遗产产品交易。与此同时,在PC端和手机端两条线路同步搭建购物综合平台,充分渗透购物空间。
2.社交媒体平台的搭建
建立微博、微信、QQ公众账号,同时在官方网站嵌入粉丝交流社区论坛或入口,全网络与客户进行互动交流。
根据社交媒体的不同社交属性可做如下具体安排:
(1)微博偏媒体属性,内容推送上具有实时性强的特点,受众形态上强兴趣圈、弱关系圈,能产生比较大的社会效应。因此作为官方信息平台和粉丝互动平台。
(2)微信具有较强的沟通属性,内容的可读性和营销效果比较明显,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朋友圈,私密性比较高,具有强关系性的特点,综合起来比较适合小圈子进行交流。因此作为客服平台进行客户维护,同时辅以优质内容保持客户粘度。
(3)QQ空间与微信类似,内容的可读性和营销效果比较明显,但互动性和开放性较强一些,私密性相较弱些,因此可以作为推广平台和内容营销平台进行运作。
(4)官方论坛、社区则主要通过优质内容帖、回复、互动的形式,满足用户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信息需求。
社交媒体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新旧媒体的交替、同一社交媒体功能的演进变化都的不无不影响着营销,促使营销策略的及时跟进。但值得肯定的是伴随着社交工具功能的深入挖掘以及手机移动互联网新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交网络势必将渗透消费生活的c滴,与消费者贴合的越来越紧密。
3.内容平台的搭建
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消费具有很强的内容性,产品内涵的了解的深浅与否对产品交易的完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建设过程中,内容建设将作为重中之重进行投入。通过内容推送、用户自主分享、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构建内容讨论学习社区,为产品的营销提供文化内容支撑。现在已存在的淘宝微淘、豆瓣东西都是很好的借鉴范例。
4.衍生功能的发掘
平台及营销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
以创新商务网站“爱定客”为例,爱定客改变传统的先生产后销售的模式,采取顾客定制再生产的方式开拓新的市场,实现生产销售的B2C模式向C2B模式的转变。在销售产品的同时爱定客为产品设计研发者提品展示平台,并担任起产品生产的任务,而产品内容的创造者则以佣金的形式获得收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重新定义了顾客、销售者、生产者的地位和关系[4]。
这一模式在文化遗产弱开发、弱推广营销、沟通不畅的疑难困境下,无疑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具有很大的启发。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与社交媒体营销的紧密结合,互相分工,试图系统打造一种高效率、多功能、强互动、针对性、低成本的营销新方式。
六、结语
电子商务和社会化营销作为时展的产物和大趋势已经在商务和营销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甚至是颠覆的作用,而结合文化遗产开发水平式微的现状,本论文所提出的“电子商务+社交媒体”营销模式无疑是挽救和振兴文化遗产的一条有效探索路径。
但针对这一模式存在两个疑问还需继续明确:
第一,作为整个营销活动的主体,文化产品研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营销环节的进行,在这一环节还需从政策、机制多方面进一步加强。
第二,文化产品与“小米手机”在商品属性和消费需求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出于这种差异,营销模式各个环节展开进行时的可操作性以及效果是否能够保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这一模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
换一个层面,就整个经济形势而言,本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文化遗产领域开发,同时对具有相关问题的传统行业营销模式创新和升级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莹.浅谈依据互联网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资源[J].消费导刊,2008(5):202-203
[2]邓璐楠.社会化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小米手机营销策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0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模式范文5
关键词:城市品牌;文化产业;消费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city brand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the city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it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economy industry. After years of efforts, festival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rand of Hohhot city culture, the culture industr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but cultural facilities is not perfect, lack of industry support etc.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ased on this, perfecting cultural facilities,making full use of the culture resources, developing leading industry of culture industry, increasing technology content of cultural products, and carrying out the marketing, guiding resident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promoting the logistics of culture are goo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ohhot city culture brand.
Key words: city brand; cultural industry; consumption
1 呼和浩特文化品牌建设现状
1.1 节庆文化品牌成为首府文化品牌建设的成功典范
草原文化、昭君文化和民族文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昭君文化节”和“草原文化节”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金子招牌,在弘扬地区文化、扩大经济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和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昭君文化节是以“弘扬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的节庆活动,在节庆期间,活动内容包括文化、体育、旅游、经贸、理论研讨等三四十项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节的品位,同时也为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昭君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壮大,昭君文化节的规模、档次、品位、质量不断提升,名气越来越大,昭君文化节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国际性、群众性、时尚性的特点越来越鲜明,昭君文化节不仅丰富了广大首付居民的业余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草原文化节”是首府的另一张名片,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草原文化节是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内蒙古草原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盛会,草原文化节期间开展多项国家级文化、经贸、旅游和体育活动,涵盖了学术研讨、集邮文化、古玩字画、模特大赛、招商项目会、海外华侨商务考察等诸多方面。
1.2 呼和浩特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呼和浩特的文体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在文艺演出、音像图书和广播影视方面也取得重大成就。玉泉区在建的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内容包括了内蒙古民俗文化街――圪料街、大观园演艺中心、小东街、大盛魁文化馆、大盛魁雕塑公园等。呼和浩特赛罕区启动了“和谐赛罕、欢乐家园”夏季文化节,新城区的古路板“二月二龙灯节”、“满族太平鼓舞”等品牌活动已经进入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二人台现代戏《万家灯火》作为第十一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进行展演,并获得了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并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2012年底,共打造了七项知名文化品牌活动,包括社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周末大舞台”演出活动、免费送戏下乡活动、农村电影放映活动、书画展览和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活动、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活动。建设了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园、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呼和浩特民族文化产业基地、大召文化产业群落、敕勒川文化旅游产业园、草原豆思动漫旅游小镇、蒙亮文化产业广场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其中,大盛魁文化产业园、敕勒川文化旅游产业园、草原豆思动漫旅游小镇三个项目被自治区列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了首府文化产业规模。
2 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呼和浩特的文化设施不完善
文化设施是承载各种文化产品的场所(空间)和必要的设备,包括剧院、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在呼和浩特文化场馆较少,而且有些文化场馆的建设简陋,缺少必要的设施设备,再加上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偏少,文化场馆的利用率不高,有些文化场馆被挪作它用。社区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助,社区内企业赞助的较少,造成社区活动经费的紧缺,租赁一些单位条件较好的文化场馆也很难实现,使得有些文化活动没办法开展,社区有些活动只能在社区的办公场所、小区的广场、附近的公园组织。
2.2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缺少产业支撑
近几年,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呼和浩特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现有3 000多家经营性文化企业,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但是,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的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几家,2011年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以“草原动漫”为定位的文化企业,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和内蒙古电影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是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现有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文化产品缺少文化内涵和创新,造成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不活跃,文化消费市场规模小且增长缓慢。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低,昭君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没有形成产业链。另外,居民文化消费观念落后,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在整个休闲消费支出的比例还比较小,如何激发居民的精神消费需求,将文化消费打造成一种消费时尚,也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2.3 城市文化品牌过于强调其经济属性
城市文化品牌在利用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它的经济属性,忽略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的,认识滞后和发展观念落后阻碍呼和浩特文化品牌化建设,在呼和浩特许多人甚至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眼中,文化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属于精神层面,只具有政治教育功能,是活跃群众生活的娱乐活动,或者说是改善投资环境的一种手段,和物质的增长相比实在难以衡量,不容易出成绩。没有认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更没有看到文化的产业属性,其本身可作为产业来运作,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思想观念仍停顿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认识上,致使文化品牌建设落后。就呼和浩特目前的节庆活动来讲,无论是昭君文化节还是草原文化节,政府最关注仍然是在活动期间招商引资的情况和厂商参展的情况,而对展会期间开展的文活动本身关注的不多,使文化活动成为经贸活动的陪衬,成为华而不实的产物。呼和浩特的几大会展场馆,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内蒙古展览馆和内蒙古商品交易中心经营的主要业务也主要是商务活动,很少组织主题文化活动。在文化品牌的延伸方面,只注重这种文化品牌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盲目地将文化品牌应用于经济领域,没有对品牌延伸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造成品牌特性的淡化,影响了品牌的传承和发展。
3 提升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品牌的对策
3.1 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提升首府形象
在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利用方面,做好保护性的工作,一方面体现在对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源上,另外一方面体现在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源上。呼和浩特的物质文化资源,包括一些历史建筑、特色景观街道和各类文化设施,对于历史建筑景观区要整治古迹周边环境,拆除影响、遮挡古建筑景观魅力的低档现代建筑设施,拆除已无保留价值的危旧房,迁出不适宜的使用功能,禁止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无关的工程项目;在古建筑周边控制地带建设格调、品味、特色、体量与古建筑风貌协调一致的博物馆、广场、绿地等公益性工程以及人性化服务设施,恢复老字号,重建传统文化空间,按照“整旧如旧”和可逆性原则坚持古建筑的日常修缮。对于已建成的特色景观街道要做好日后的修缮工作,发现毁坏街道景观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各类文化场馆的利用要做好监督工作,坚决制止文化设施被挪作它用。
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民间曲艺、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文化活动等,对于这类文化资源的保护较难,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的投资力度保护文化资源;另外一方面可以发挥城市文化场馆的优势保护文化资源,可以协调当地各类文化艺术骨干,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场馆还拥有群众文化活动设施,便于开展展示、培训、交流等活动,为非物质文化资源提供保护、研究、展示的硬件,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最后还可以通过遗产申报,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将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使其能够传承并发扬光大。
3.2 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要积极推进文化资源整合,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兼并、联合、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以增强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发展思路上,要以国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整合相关资源,充分发挥民营文化企业的作用,形成功能互补的力量整合优势,尽快在全市范围内组建若干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综合性文化集团,使其成为呼和浩特市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引领和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例如2011年2月21日,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与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签订了《委托经营管理合同》,使剧院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管理的大剧院数量扩充到20家,此举使大剧院演出内容更富了,大大提升了乌兰恰特大剧院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增加了首府城镇居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也提高了市民对高雅艺术的鉴赏水平。可见要将呼和浩特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必须要在发展的思路上和经营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3.3 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领域,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正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大力推进文化生产、流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在文化产品制作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上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已有成果,在新闻传媒、观光旅游、娱乐休闲、竞技体育、影视演艺、广告创意、策划设计等新兴行业中,有意识地加大高新技术含量,积极推进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能增强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产业创新上,要将内容创新与经营创新和模式创新统一起来,不断改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将高新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升附加值,全面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3.4 引导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目前呼和浩特较大型的文化场馆中的内蒙古博物馆已免费向市民开放,内蒙古文化大厦在2005年向市民开放,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在自治区成立60年之际投入使用,2014年内蒙古科技馆免费向市民开放,这几处文化场馆已成为首府市民了解文化,激发文化消费动机的重要场所。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
3.5 采用营销的方式,提升城市文化品牌
品牌源于营销学概念,它依赖差异化将产品或服务凸显出来。城市文化是内在的,因此要塑造和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就需要通过营销的方式来使城市文化品牌有形化。首先要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将已定位的城市文化品牌宣传出去。首先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对城市文化进行宣传,包括制作广告、拍摄宣传片、举办各种会展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召开一些记者会等。其次要完善相关文化设施。文化设施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和展现文化的场所,包括剧院、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人们通过这些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感受着城市文化。再次要调动政府和市民的积极性,为城市文化品牌的传播出力。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通过开展符合城市文化品牌相关的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城市文化品牌的传播发挥主导作用。城市中的市民作为城市最基本的组成因子,其文化气质和行为本身就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品牌形象具有基础作用,另外城市市民也可以通过社交行为传播文化,提高文化的知名度。
3.6 以文化物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物流是物流体系中的一个细分,是指依托文化产业或文化活动,对文化产品进行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操作的一项带有鲜明的文化气息的物流活动,属于行业物流,并非是“文化”表面上的物流,文化表面上的物流属于文化传播,文化物流是特指文化产品物流或文化产业物流。例如城市书店聚集圈、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下乡巡演等。以“文化下乡”为例,城市文化团体到各个地方巡演,以活动点为中心,把包括电影、文物、戏曲、科技等文化活动组织的设施设备和工具,以及巡演人员日常用品,进行统一储存、分拣、包装、安装和配送,保证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呼和浩特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特殊城市,其文化产品具有民族性和独特性,要利用现代物流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呼和浩特的城市文化。
参考文献:
[1] 屈红. 提升内蒙古城市文化品牌的对策研究[J]. 实践,2014(1):50-51.
[2] 纪国明. 大连城市品牌构建问题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27-28.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模式范文6
【关键词】 “互联网+”;环县道情皮影;产业化
环县道情皮影是庆阳民俗文化中的一朵璀璨奇葩,在2006年5月20日,环县道情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庆阳人民在为此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在为道情皮影在传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而思考着。今天,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国家重视和支持“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趁势而为,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为环县道情皮影的发展注入新理念、搭建新舞台、开拓新市场。
一、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种乡土民俗艺术的环县道情皮影是环县道情与牛皮灯影相互结合,美妙绝伦,相得益彰的产物,在近千余年的自生自长、自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相统一、有形有声、可视可听的完整演唱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道情皮影也因此并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特别是到了清代末期,经“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人对道情皮影的改革创新,道情音乐唱腔和皮影雕刻及表演都更加完善。由于环县地处西北内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极为单调和贫乏,而环县道情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而已,一头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因此在农村串演皮影戏,无疑是广大农民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无论是庙会还是寒冬腊月农闲时间,环县各乡镇都会请道情皮影戏班唱上几天几夜。步入21世纪的这十多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在环县广大农村已普及,道情皮影所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空间日益萎缩,演出市场渐趋狭窄,技艺传承开始出现断代的窘境,道情皮影艺术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不加关注和保护发展,势必越来越边缘化。虽然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庆阳市及环县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道情皮影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遭遇的困境仍没有得以摆脱,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演出艺人高龄,年轻艺人缺乏
据2004年普查资料和2013年、2014年两届皮影戏擂台赛补充资料统计,现登记在册道情皮影艺人能够演出的共有218人,而在这218人当中50岁以下的艺人仅有36人。[1]由此可见演出艺人的老龄化非常严重。当下是一个知识型、学习型、快餐型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不屑于学习这门古老、自认为对个人发展没有前途的艺术。有天赋、有潜力、有兴趣的年轻艺人尽管酷爱皮影,但面对现实的生存问题,也不能专心长期的去从事道情皮影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因为付出与收入极不相称,所以,年轻的艺人非常缺乏。
2、观看演出的人群日趋减少,演出市场萎缩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休闲娱乐的形式丰富多彩,网络电视、智能手机也已走进农村,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充裕,观看道情皮影的人群急速下降,亮幕前留下的仅仅是年迈的老人。道情皮影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迎来了发展传承的“寒冬”。
3、演出形式单一、古旧,缺乏创新性和娱乐性
环县皮影戏演出的剧目一直是传统剧目,演出形式单一、古旧,缺乏创新,脱离时展,缺少娱乐性,受众面窄,不易被流播。
4、学艺时间久,投入大,收入低,发展前途渺茫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集民间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因此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在当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背景下,人们普遍把物质需求放在第一位,学习技艺的人,看中的是通过短时间学习就会有收益的手艺。而道情皮影戏,学习时间久,投入大,收益低,发展前途不明朗,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去学这门艺术。
5、皮影雕刻技术复杂,成品保存难
道情皮影戏的人物和道具全部用牛皮做成,一个个精雕细琢,色彩造型巧夺天工的皮影,有着极高的雕刻难度,雕刻一个影人一般需要经过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复杂的工序,制作成需要花费数星期的时间,在这期间还不能有导致无法修改的任何一个小错误,否则制作将前功尽弃。一般皮影的制作规模都较小,大多是艺人家族式制作,出品率较低,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和温度的湿热变化都会造成皮影颜料褪色和变形。
二、“互联网+”背景下环县道情皮影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新理念后,网络技术与多种行业结合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也为民俗文化实现产业化开发带来了新机遇。环县道情皮影在传承和发展中,为了摆脱困境,利用“互联网+”,积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环县道情皮影的最好出路。
1、用“互联网+”思维,为道情皮影实现产业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
面对环县道情皮影发展现状和制约瓶颈,我们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去思考道情皮影的发展前景,必须搭上网络技术的快车道,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道情皮影的未来之路。把环县道情皮影从偏僻的乡村搬到互联网上来,由政府出面,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搭建网络道情皮影艺术展示区、演出厅,注册道情皮影微博、微信公众号,在道情皮影文化和公众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平台机制,让公众了解认识道情皮影艺术的精髓,同时也及时征集公众对道情皮影艺术发展的愿景,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思路,优化皮影制作工艺,丰富道情皮影戏的演出风格,拓宽道情皮影的受众市场,创新道情皮影的商业模式,构建道情皮影文化产业新业态,为环县道情皮影产业化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子。
2、利用“互联网+”,为环县道情皮影产业化发展搭建新舞台,延长产业链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统剧目中虽以才子佳人、野史轶闻、神魔鬼怪等剧情为主,但演出形式极为古老和单一,与当今社会相距太远、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受众群体锐减,再加上新媒体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下人们对传统戏不再感兴趣而且也不愿意花三五个小时去看一场没有现实意义的传统剧。所以说,广大皮影“老戏骨”应该和新时代戏剧工作者联合起来,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卸下道情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包袱,编创出一些反映时代特色,贴近现代人生活、理念新颖、节奏欢快、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现代剧目。同时,给道情皮影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把道情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用道情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赋予传统道情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借用互联网新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喜欢上道情皮影戏,为道情皮影戏买单。当然,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应该高度重视道情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产业化开发,组织成立专门的道情皮影艺术公司,设立专门的雕刻制作、演出、销售部门。由政府出面搭桥,促成道情皮影艺术公司与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在高校设立皮影专业,聘请皮影大师及民间艺人任教,培养大批的皮影制作和演艺人才,为皮影公司发展壮大不断输送人才。同时,招纳优秀的销售人才为进军市场做准备,聘请优秀的有丰富经验的团队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和管理公司,搭建道情皮影产业化发展新舞台,延长道情皮影文化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
3、利用“互联网+”,搭乘“一带一路”快车,为环县道情皮影产业化发展开拓新市场
环县皮影作为地方文化资源,记载着这块神奇土地的历史变迁,为了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延续,国家和社会各界应该给与资金上的支持,把皮影文化作为市场培育的主体工程,鼓励艺人们树立产品思维,创新皮影雕刻和剧目品种,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融入一些西方元素,做优做强皮影文化产业。当下在 “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互联网给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在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基础上,联合了《推动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合作、塑造友好文化生态,并已搭建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一平台,而环县道情皮影正可以利用这个重要契机,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搭乘“一带一路”快车,让古老的道情皮影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欢,为环县道情皮影产业化发展开拓新市场。
【参考文献】
[1] 环县道情皮影戏[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10.24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