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台商业模式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台商业模式的特征范文1
一、我国物流平台的商业模式分析
错综复杂的行业发展环境,对物流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推动力,更富有挑战力。基于对现有商业模式的透彻分析,展开以下论述。
1.信息平台
在我国占据较大比重,是整合后物流信息的承载体,以解决物流行业货源、车源、物流服务信息不对称为目标,为货主和车主提供多项选择,服务模式单一,收入模式为收取信息费、跟踪服务费以及会员费。目前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和车货匹配过程中的诚信度是信息平台维护的两大首要任务,竞争手段较为初级,竞争优势少差异性。
2.交易平台
信息平台加金融服务的衍生物,以打造货运线上业务的生态闭环为目标,借助交易监督、信用评级、风险防范等体系逐步完善线上交易流程,为多方交易提供担保,收入模式主要是服务流程中收取的费用,主要有会员费、信息服务费、席位服务费、网上交易服务费分成等。目前,交易平台致力于借助大数据技术将交易记录和信用评级作为物流投融资参考,解决中小物流企业和商户融资难题,打造实名认证、交易凭证、保险、结算、信用评级的体系,促进服务模式多元化。
3.社区平台
在我国多数为物流在线运输网络生态特征的平台,连接的运输链较长,规模效应明显,能够以低成本灵活地实现跨越多层级的业务连接,全链条共享信息,除了在途追踪外,运输网络的上下游企业的财务费用、经营绩效以及服务水平也可实现透明化。但透明化使得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在庞大的网络结构下,保护链条上各个企业的商业隐私常常存在漏洞。
二、共享经济背景下物流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1.竞争模式较为初级
对于物流平台,其生存的根本是整合信息和资源的力度。各家物流平台企业为了争夺货源,展开价格战,不计后果,恶性竞争的后果甚至是毫无利润可言,忽略了共享经济时代下共赢才是根本,反映出物流平台的构建无使命感,H以盈利为主。
2.盲目模仿难以创新
我国物流平台的前身种类复杂,这些企业抱着拥抱互联网的心态进行企业转型发展,涌现出后者盲目模仿前者的态势,部分平台甚至砸钱补贴刷流量,投资巨大,却未切实地分析企业自身能力,击中用户痛点,设计出特色的产品与服务。
3.平台仅为政府政策支持
物流平台是服务于物流上下游链条而自身不从事物流业务的平台,但部分区域性企业自称物流平台却涉足物流,以此获得政府相关红利,导致物流行业小、散、乱、差的问题难有巨大改观。
此外,我国物流平台的发展还面临物流平台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内部职能组织过于传统、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窘境。
三、物流平台商业模式的改进策略
物流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基本要素的任一方面展开,但其出发点一定是价值主张的确定,以获取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以下将基于共享经济时代对物流平台商业模式提出改进意见:
1.聚焦物流,单点突破
深挖某些特定服务群体的痛点,作为对多边群体价值需求的响应。企业应专注于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信息化程度,服务内容由初级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提高抗风险性。借助内外部网络打开渠道通路,展开线下合作,布局区域乃至全国性的价值网络。但要特别注重信用体制的建立,避免双方或多方交易物流交付的不稳定而引起运输纠纷问题难以解决,例如无车承运人等。
2. 标准化带来发展新姿态
在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设备达到标准化,通过掌握物联网技术,开发以各类设备为模块的信息管理系统,保障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同时也要保证以重资产方式运行平台的盈利模式,维护机制要健全,价值网络要透明。此外,物流技术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物流人才或者以联盟的方式与价值网络中的战略伙伴联合研发,确保物流技术的及时更新与维护,以服务于平台的价值主张。
3.发力多式联运和云仓代运营
借助价值网络中的合作伙伴的数据共享合理开发仓配一体化服务,提高库存周转率。值得注意的是,价值网络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多式联运节点处货物安全性,强化服务系统,提供在途货物实时监控。
4.共享终端配送资源
对整个用户体验过程进行控制,具备一套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反馈系统,保证及时获取并改进客户反馈信息,物流平台的外部性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融合将促进双边或多边群体规模的扩大,发挥边际成本递减的经济效应。城市配送打造自提柜与公共货运班车主流,或可发展小型集装箱系统;农村物流开展智慧共配。平台信息系统与自提柜电子系统连接,实时监控平台数据流量。对于大件物流,应具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合作方,例如日日顺等。
5.构建物流综合系统
作为综合型物流服务系统,此类系统是物流平台的佼佼者,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在合作中更具有话语权。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应当从交易各方角度考虑,集中于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并对综合服务采取全面质量管控。
四、结束语
依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作为重要的生产型服务业,物流产业将逐渐由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由产业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物流平台作为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有足够大的上升空间,优良的商业模式将有利于提升其整体效应。物流平台商业模式将依据理论与实践提出新思路,以对未来的构建与发展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怀勇.基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7,(1):120-122.
[2]潘永刚,Tracy.从模式角度解读“物流+互联网”平台[J].交通与港航,2016,12(6):28-31
[3]赵保燕.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物流平台构建与商业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5.
平台商业模式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趋势
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1.0时代——“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
所谓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即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网络商务闭环,构建一体化的多边市场平台。平台价值在于通过互联网集合客户群体,通过各种客户群体的互动创造最大商业价值。例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相亲网站,就是通过相亲的男女方客户互动产生盈利;再比如淘宝网通过建立开放式的购物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多元化的购物体验,并收取入驻商家的宣传费用。所谓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即在互联网上给予消费者免费的基础服务,其主要形式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双边或多边市场的免费服务或免费产品,借助第三方支付弥补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二是除了基础服务免费外,对高级服务进行溢价收费;三是利用免费服务培养忠实客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进而采取后续收费模式。作为“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的佼佼者,奇虎360在2007年异军突起,凭借着免费的杀毒服务,成功塑造了品牌形象,相继推出的安全卫士与软件管家等免费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体验。2008年,“360安全浏览器”的推出,更是为奇虎360带来了大量现金流,免费的网站导航服务,广告费盈利模式弥补了其经营成本,随后的360游戏与360其他自主软件也吸引了大量用户,在用户优势下,平手其他品牌,形成了多边化的协同效应,促进了行业发展。
(二)“互联网+”2.0时代——“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产品、平台与社区分别是根本的三个层次,在“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快速发展过程中,“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优势逐渐展现,以小米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内容+社区”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媒体属性+商品与社交属性,通过媒体传播产品的内容将消费聚合,而后通过社区消费者的培养、沉淀,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开展商业活动。“互联网+”2.0时代的内容,即全媒体化内容,企业借助媒体网络,更有针对性地吸引客户、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与粘性。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使得全媒体化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完善,企业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内容互动链接,随时调整发展战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口碑与品牌价值。互联网的社区化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购买商品,在网络社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小米社区为例,在小米手机设计阶段,便积极吸纳手机发烧友,共同探讨手机的功能。从小米1到小米6历经六展历程,小米秉承“一切环节皆体验”的商业理念,通过小米社区持续不断的培养忠实客户,通过提高客户的参与感与忠诚度,扩大了市场份额。在及时有效的互动沟通中,小米公司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形成了良性发展循环。
(三)“互联网+”3.0时代——“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移动4G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渗透率不断提高,互联网产业链外延不断拓宽,O2O线上线下商业模式成为了当前的关键词。相较于“平台+免费”与“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而言,“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在于“流量至上”商业逻辑,随着前期发展的流量积累,企业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在大流量的堆积下,流量的变现功能凸显,例如视频网站、旅游网站与购物网站,纵向的产业链发展趋势明显。“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开展O2O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传统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效率,另一方面重塑传统产业链,打造了新型商业模式与供需程序,拓宽了市场空间。以京东商城为例,随着京东自营物流的布局日趋完善,其产业链的闭环逐渐形成,通过定制供货与自营销售等方式,塑造了京东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与“互联网+”2.0时代相比,3.0时代的变现特征在于线上与线下共同变现。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商业模式,遵循顾客导向,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传统供需矛盾,扩大供给与需求,提升产业资源利用率。例如,以现象级Uber、滴滴、快的为代表的打车、租车商业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技术,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开创了新型商业模式。
(四)“互联网+”4.0时代——“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互联网生产力工具理论视域下,近年来跨界商业生态网络组建形成。相较于“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4.0时代真正开启了全社会的资源整合模式,除了传统产业链的“互联网+”发展之外,国内互联网巨头凭借着流量优势、资源优势与经验优势,推动了“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发展。根据阿里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的根本在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与在线化发展。在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不断革新趋势下,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智能终端设备层出不穷,为“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后端数据支持到前端数据支持,再到基础设备支撑,多个方面协同发展共同缔造了“互联网+”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纵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企业,目前都在向着“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发展,一方面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对外开放,例如百度医疗云与金融云、阿里巴巴政务云与电商云;另一方面是跨界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例如京东与国美、阿里巴巴与苏宁等,多家大型互联网巨头企业的联合,通过各种社会优质资源的整合,构建了更丰富、更健康也更庞大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除了互联网巨头之外,传统产业巨头也在积极转型升级,包括万达集团、联想集团与苏宁集团等,纷纷通过“互联网+生态网络”的方式,拓宽了产品线与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用户的消费体验与附加值。在多元化合作路径下,越来越多的跨界、跨产业生态网络不断发展壮大,引领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趋势
跨界融合新业态。自“互联网+”4.0时代以来,跨界融合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通过培养行业新生态的方式,跨界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苹果电脑跨界手机,颠覆手机行业龙头诺基亚;腾讯以微信平台跨界通信领域,颠覆传统运营商的短信与语音服务,开创“微时代”;特斯拉进入汽车产业,阿里巴巴携手上汽公司等,互联网的跨界发展取得了杰出成果。未来“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竞争绝不仅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是跨界融合的竞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行业间边界越来越模糊,行业与企业的跨界竞争壁垒不断降低,使得跨界竞争成为了新常态。客观而言,跨界融合需要企业利用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生态,秉承共享、共赢与合作原则,完善商业生态系统,扬长避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配置共享经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WeWork、Airbnb与共享单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大热,凭借着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从资源配置角度而言,共享经济的价值在于提高资源配置率,激活闲置资源,让参与者获取共享红利,并实现多方共赢互利的目的。以Airbnb为例,从2008年成立以来,品牌已经在全球两百个国家拥有两百万套房源,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量超过三千五百万户,品牌估值已经超过两百五十亿美元。国内方面,从短租平台到出行交通工具,再从物品分享到知识技能共享等,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高达两万亿元,参与人数超过五亿人,涉及领域包括房屋短租、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以及金融、知识技能和交通出行等方面。在国内共享经济热潮下,诞生了小猪短租、神州租车、共享单车与滴滴出行等新兴知名企业。“三流”融合新闭环。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是商业模型的基本要素。其中,物流是产品与服务的表现,资金流是支付与资金运转的表现,信息流是商业信息与产品信息的互动。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利用“三流”合一打造商业闭环,将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京东、苏宁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均是打造商业闭环的杰出代表。借鉴其成功的完整内部商业生态打造经验,现代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信息流的把握,要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作用与价值,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准确采用大数据分析,为商业模式创新与产品服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物流体系的构建,充分实现产品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产品信息与品牌的价值信息能够轻松通过互联网传递。为了打造商业闭环,现代企业需要秉承“线上线下结合”发展理念,通过与物流公司、互联网公司合作,打造线上线下无缝的服务体系;再次是资金流的保障,借助第三方支付渠道与金融管理部门,保障资金流的良好循环,打造商业模式的生态圈,实现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全方位了解;最后,通过“三流合一”的方式布局线上线下,构建闭环生态系统,其类型可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商业闭环,其主要对象是互联网企业,通过向下整合资源,构建内部生态闭环,以BAT为代表,通过补充线下实体店,收购实体线下企业的方式,进行线下布局,打造闭环生态圈。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不仅成立了菜鸟网络科技公司负责物流端,而且还投资和收购了苏宁、文化中国、海尔日日顺与快的打车等企业,补充了其信息流与资金流;二是自下而上的商业闭环,主要以传统企业为主,通过顺应互联网时展趋势,寻求线下向线上的商业延伸,构建O2O闭环生态。例如苏宁电器、银泰宝货与万达百货等,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支付体系,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垂直一体化打造闭环,例如已经构建生态圈的乐视与小米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延伸,整合了内容、平台与终端资源,构建了完整生态圈。小众市场长尾模式。所谓长尾模式,即以“款多量少”的核心理念,推动企业发展的模式。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其优势在于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同时提高服务商的运作效率,有助于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物联网体系下、众筹模式下,通过及时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定制化或小众市场运作方式,降低库存成本,提高销售量。长尾模式下C2M、C2B、C2F最为常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C2M模式核心在于按需生产,C2B直接连接品牌企业和消费者,C2F则是互联网平台与工厂连接定制个性化的网络产品。客观而言,在定制与按需生产的模式下,能够让消费者买到价格低而性价比高的产品,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C2B、C2M、C2F模式必然更符合市场规律,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现阶段国内外已经出现诸多类似网站,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定制时代。个性化、小批量、多样化的小众市场长尾模式,生产销售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掌握了分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打破了传统商业流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瓶颈,能够按需生产、定向销售,通过创新与创意的融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启示
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从“平台+免费”到“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再从“互联网+O2O产业链”到“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广泛应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与商业特质。从“线上流量变现”到“线下融合聚变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其实就是互联网发展潮流、发展规律的映射。随着网络时代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需求愈加多元化,企业需要采用互联网思维,顺应时展的趋势与潮流,积极做出改变,遵循商业逻辑与价值逻辑,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价值。“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除了要注重技术创新以外,更要高度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强调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把握客户的痛点。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产业链整合或跨界融合,与互补性的社会资源合作,发挥优质资源的优势,打造合作共赢的商业生态网络。通过更高效的为客户提供全过程体验与解决方案,提高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创造更大商业价值。遵循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保持商业模式的持续生命力,需要始终保持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动力,这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获取是目的,前者是指创造顾客价值,后者是指获取企业价值,两者需要同时兼顾。通过创造附加值,让消费者感受其消费收益大于支付成本,则有助于为消费者带来最佳的购物体验,有助于企业培养忠实的客户。与此同时,企业通过营业收入补偿成本费用获取更多利润,才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商业模式创新基本原则下,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需要平衡兼顾,符合商业发展规律。反之在过度的“烧钱”发展模式下,在缺乏合理盈利方式下,在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难以有所作为的形势下,必然不会产生最佳的商业效果,其商业模式难以符合市场与客户需求,不利于企业或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丰晓芳.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14(24)
2.刘建刚,钱玺娇.“互联网+”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
3.康俊.“互联网+”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互动机制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平台商业模式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转型;中小微企业
[DOI]10.13939/ki.zgsc.2017.02.136
1 “互联网+”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一切,包括商家、用户、产品、服务、支付等一切因素,企业通过“互联网+”去提升企业的效率、品质、创新,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扩大了企业影响的范围。而消费者,可以在任何地点、时间,利用互联网,搜索服务、产品,在线上比较,利用在线支付快速完成交易,在家等着收货或去线下消费体验。可以说,互联网重构了企业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电商冲击了零售业,微信等即时通信冲击了通信业,自媒体冲击了纸媒,互联网金融冲击了银行,滴滴打车等冲击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据报道,2015年,百强连锁零售企业中有31家销售增长为负,净利润率为1.8%,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55%的企业净利润率下滑。2014年,全国零售企业关闭实体店的超过200家。反观电商,交易规模已由2010年的4.5万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8.3万亿元,2016年“双十一”更是创下52秒10亿元的交易额记录。截至2016年6月底,中国移动网民突破6.5亿人,微信用户达5.49亿人,电信、移动、联通的短信量锐减。2016年1~8月,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完成4412亿条,同比下降7.3%,移动短信业务收入完成250亿元,同比下降9.9%。“互联网+”的影响不胜枚举,中小微企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更是举步维艰。
2 “中小微企业”的定义和特点
2.1 定义
中小微企业是指资产规模、人员规模以及经营规模与同行业的大企业相比都明显较小,生a技术和劳动对象集中程度和获利水平较低的经济单位。
2.2 中小微企业的特点
2.2.1 数量庞大,涉及行业广泛但层次低
中小微企业注册资金少,运营成本低,使得进入中小微企业的门槛低。据报道,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目前个人独资的企业有近1100万家,个体户登记的企业有3600万家,涉足加工制造、服装贸易、建筑、运输、餐饮等多个行业,但是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还是典型的传统企业,产业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少,在数量庞大的企业中,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2.2.2 规模小,管理松散
多数中小微企业为家族企业,沿袭着家族式管理方式,组织架构简单,企业负责人缺乏科学管理企业的意识,经营方式粗放,资金筹措困难,企业难以扩张形成规模效应。
2.2.3 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结构单一雷同
中小微企业中,普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为典型特征,因研发投入不足、技术人员少、科技创新能力弱等因素制约,常处于价值链底端,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缺乏科技含量和自主的知识产权。而且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市场占有率低,难以与具有规模效应的大型企业相抗衡。
2.2.4 人员流动性大
中小微企业的职工付出多,薪酬低,福利待遇少,企业晋升空间有限,加上管理松散,企业诚信文化缺乏,中小微企业很难留住人才。
3 “互联网+”时代,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挑战
3.1 “互联网+”时代,中小微企业思维难以转变
互联网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现象,其关键在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工具挖掘潜在的商业价值,顺应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消除销售壁垒,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口碑,增强客户对企业的黏性,从而创造财富。很多中小微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仅仅是将现有的业务简单地放在互联网平台上,注册淘宝商家,加入团购,开通微信服务而已,这只是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加上了互联网的空壳而已,并没有完全融入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换汤不换药,难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价值。中小微企业要充分理解“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平台思维、用户思维。消费者在各种App、网站上浏览查询都会留下大量的数据,流量思维要求企业应该学会去挖掘这些大数据,为自己的生产提供实时资料;平台思维的核心是信息开放、共享、互赢;用户思维则是要求企业要以用户为中心,让用户参与产品设计,充分考虑和配合用户的喜好,提高物流配送速度,改善服务态度和响应速度等多方面需求,力争实现企业和用户双赢。
3.2 人才缺乏和人力成本优势丧失
“互联网+”时代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中小微企业不再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又缺乏精通大数据技术,理解互联网差异化价值创造和掌握网络营销的人才。对中小微企业来说,“互联网+”难度系数大,简单的结合难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与互联网结合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探索。缺乏互联网技术人才,还要寻求与互联网公司合作。
3.3 中小微企业产品互联网化程度低
传统中小微企业有许多发展瓶颈,比如采购成本高、去库存化难、用户黏性不高等,产品无亮点,难以迎合消费者需求,加上市场份额被龙头企业大幅占领,中小微企业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而做“互联网+”则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放弃低需求、附加值低的产品,结合互联网对行业潜力的挖掘,抓住并引领用户需求,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4 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建议
4.1 产品和服务创新
“互联网+”时代,老套的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方式已经不管用了。只有产品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有立足之地,这要求企业要更加重视消费者,以消费者的需求生产产品或者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提升消费体验。让产品本身成为广告,通过消费者网上的搜索行为的再挖掘,定向推送、精准推送产品,减少客户对产品种类的选择时间,创造口碑营销、产品和服务销量持续提升。这样也能解决企业库存高,资金周转不开的尴尬局面。
4.2 商业模式变革
商业模式的变革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互联网可以连接一切,利用数据挖掘,找出客户深层次需求,实现消费者与商家的互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免费商业模式、工具+社群+电商/微商模式、O2O 商业模式、跨界商业模式、平台商业模式、长尾商业模式六种。鉴于中小微的规模和实力,较为适合的是O2O模式。中小微企业第一步要打开线上O2O销售渠道,O2O电子商务和线下传统销售渠道结合。消费者通过线上挑选服务或产品,再到线下去消费体验,同时企业应该逐步搭建自己的平台,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并可以和消费者继续零距离实时沟通。收集消费者的浏览记录、分析购买心理,制定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并通过线上平台向客户推送产品和服务,完成在线交易支付。此外线上线下的交易系统要无缝对接,线下和线上的行为才能一致。
4.3 管理升级
环境改变了,管理模式也要随之升级。首先企业经营管理要以数据为驱动,重视数据资产。其次中小微企业应该健立规范的财务记录账表,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加强企业对财务数据的应用能力,提高企业的健康指数,这也有利于为凑融资准备资料。最后是中小微企业原本的管理组织结构简单,在面对变化时灵活好调整,中小微企业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由产品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利用“互联网+”的思路,对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构,去中心化,把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消费者视为企业的中心,由原来的金字塔结构向着扁平式过渡。
4.4 重视人才培养
员工是企业的财富,懂产业懂互联网、数据化运营、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员工是企业里的关键人才。把员工当合伙人,让员工和企业一起成长,这需要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合理的激励制度。企业负责人更要尊重和培养人才,懂得放权让懂互联网、懂O2O的人才去施展拳脚。
参考文献:
[1]田春霞.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划分与特点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0):12.
[2]吴群.“互联网+中小企业”的发展致思[J].理论探索,2016(1):103-107.
[3]林荷,郑秋锦,陈佑成.“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企业转型O2O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5(12):79-85.
[4]操友根.“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出路[J].企业管理,2016(1):107-109.
[5]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平台商业模式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物流业 信息平台 设计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32-03
1 我国传统物流业现状分析
物流业是国务院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唯一的服务业,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物流成本偏高,是发达国家的3至5倍。在国内,基本上每个城市每个区域都有物流集散基地,这些基地聚集了成百上千的小而散的物流企业,企业主体千差万别、利益主体离散程度高、物流模式立体多元,一是物流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二是物流业态较为原始,服务停留在低端模式;三是缺乏高端的物流人才,严重制约了物流业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与拓展。因此,我国物流业迫切需要建立基于资源整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针对综合传统物流基地的特点,认真开展需求分析,兼顾物流的普遍规律和特殊个性,建设适应性好、扩充性强、运行效率高的信息化系统。
由于各物流基地、物流企业经营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在经营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运作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简单机械的照搬国外同行企业的WMS、TMS系统软件应用,必将“水土不服”,最终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建设“量体裁衣”式的信息化系统,才能真正的支撑业务运营,否则信息化将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桎梏”,导致业务执行繁琐复杂、信息滞后且不真实、系统使用积极性低、领导信息化信心下降等众多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对众多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更应随着其业务模式与经营思路转变更作以灵活的调整,通过系统可调整配置、简单二次开发等方式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求。
2 物流信息平台中的任务协同设计
对于大型、多元的传统物流产业系统(基地),货物品种成千上万,聚集的物流企业众多,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品种差异、业务峰谷值差异、运输工具差异造成了物流资源极大浪费,物流效率低下,物流业态低端,服务模式原始。在这些商贸物流产基地中,聚集众多大小商贸物流企业,大的公司资产超亿,小的公司只有几台车、几个人,货物从日常用品到大型机械、建材等样样俱全。这些企业完全出于各自独立运行状态,一些企业运输任务繁忙,而另一些企业却找不到业务,在货物零散的情况下,同一方向和目的地可能有不同的公司同时运输少量的货物到达,缺乏任务整合和调剂,造成物流成本高、效率低、资源浪费。
本文深入解剖这类物流系统的特点,以任务为中心,采用任务协同设计理念,将物流任务分为自有业务、平台业务、调剂业务、混合业务四大类,并对四种任务的业务流程进行事件流模式设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任务的调度和监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商业运行。
自有业务:是指系统内物流企业自行承接的物流任务,企业认为完全可以在运输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其要素是:(1)本企业承接:(2)有能力按货主要求完成;(3)任务与资源匹配。
台业务:是指货主用户直接通过本系统网络平台寻找承运公司的任务,系统内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出承运申请,系统根据任务的性质和特点自动匹配寻找承运者。其要素是;(1)第三方业务;(2)能力匹配;(3)中介付费。
调剂业务:是指系统内物流企业承接的,在时间上、运输资源上完全没有或部分没有能力承担的业务,企业可通过网络平台申请调剂,其他企业通过网络平台申请协助承运,系统根据任务的性质和特点自动匹配寻找承运者。其要素是:(I)二次承运;(2)能力匹配;(3)中介付费。
混合业务:是指具有相同特征(如品种、路线、时间、目的地等)而来源于不同货主用户(包括系统内用户)的合成任务。系统通过特征分析进行任务合成,并根据承运申请自动匹配寻找承运者。其要素是:(1)特征匹配;(2)任务可合成与分解;(3)中介付费。
以上将物流系统的全部业务进行了分类,系统通过对四种任务分别设计四个功能模块,模块之间通过网络调度系统实现关联,并通过结算中心进行商务结算。这样便实现了业务、资源一体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效率。
基于任务协同设计的业务架构如图1所示:
3 物流信息平台中资源(仓储)差异化设计
大型多元物流园区通常分布有大量仓储系统,这些仓储系统基本上以原始租赁方式出租给系统内的物流企业使用,作为仓储资源的权属方(业主)往往希望客户租赁时间越长越好,省去频繁租赁的麻烦。但这种商业模式的后果是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由于物流企业的业务动态变化快,仓储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很难掌控,一些企业在业务繁忙时期仓储资源无法满足需求,而另一些企业可能正处于业务冷清时期,仓储资源处于空闲状态。另外,仓储资源还有功能性差异的需求,例如城市配送的现货交易功能、业务融资质押功能等。
本文对物流产业园内的所有仓储进行资源差异化设计,按周转频率和功能分为高效周转仓、静态周转仓、城市配送仓、融资质押仓四大类,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控仓储系统的动态情况,并通过网络调度和监控手段实现仓储系统的高效运转,满足系统内物流企业的动态需求,从而提高资源使率,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资源增值的目标。
高效周转仓:无固定租赁期限的短期(一般在一个月内)仓储。这类仓储系统往往是租赁方无法确定准确使用日期、临时性的业务需求,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出申请,系统将第一时间进行仓储调度。其要素是:(1)短期租赁;(2)以天为单位计算租金;(3)业务完成即申请终止租赁。
静态周转仓:固定租赁期限的长期(一般在一个月以上)仓储。这类仓储系统往往是租赁方针对长期稳定业务而租赁的仓储,用户可以利用仓储系统建立物流基地,对外营业。这类仓储系统同样实行网络申请和结算。其要素是:(I)长期租赁:(2)以月为单位计算租金:(3)终止方式分为正常终止租赁和违约终止租赁。
城市配送仓:专为城市配送而配置的仓储系统。这类仓储系统允许设置现货交易平台,允许对外开放。其要素是:(1)储存和交易功能并存:(2)货物以城市日用品为主;c3)允许网络交易。
融资质押仓:专为货物融资质押而殴置的仓储系统。系统内物流或商贸企业以货物质押的方式获取业务流动资金,质
押的货物进入质押专区仓储系统。其要素为:(1)货物权属暂时转移:(2)交易完成即解除质押关系;(3)货物有明确价值判断。
以上将物流仓储系统进行了周转频率和商务功能分类,系统通过对四种仓储系统分别设计四个功能模块,模块之间通过网络调度系统实现关联,并通过结算中心进行商务结算。这样便实现了资源差异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的资源使用效率,完善了物流系统商务功能。
基于资源差异化设计的业务架构如图2所示。
4 基于资源整合的物流信息平台商业模式探讨
4.1 资源整合模式
传统物流产业信息化商务模式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资源的整合,包括基于任务协同的运输资源整合、基于功能差异化设计的仓储资源整合,这些物流资源整合的含义包括空间分布整合和虚拟逻辑整合两个方面。空间分布整合是永久性的,必须按物流圈的建设规划来进行的;虚拟逻辑整合是围绕商务服务的临时性动态优化整合,一旦商务目的任务完成,整合状态同时消失。按照国内现有物流信息平台的成功范例计算,通过资源整合将使物流运营效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5%,经营利润提高30%,物流运输能力比以前提高28%,利润提高32%。
4.2 服务捆绑模式
服务捆绑模式的含义是通过项目的商务服务功能吸引、要求、促使客户加入平台服务,成为平台的注册用户,并享受平台提供的一切服务。服务捆绑的方式可分为资源捆绑、结算捆绑、业务捆绑和融资捆绑。
资源捆绑是通过将物流商贸基地的大部分物流资源信息化改造,如仓储、铁路货运、对外贸易、公路运输资源等,众多的物流企业都必须通过这些资源系统来办理业务,从而实现资源捆绑和依赖。结算捆绑是通过信息化平台的结算中心,对区内商贸物流企业和资源提供企业之间的复杂商业关系进行资金结算,从而捆绑相关企业进入平台服务。由于采用了电子结算模式,提高了结算效率,降低了商务成本,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率,因此对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业务捆绑是指通过信息化平台的任务协同设计,对区内物流货运企业之间的业务进行高效调剂和调度,平衡和科学配置区内企业之间的运输资源,提高单位运输工具运输能力,利用企业之间业务峰谷值的错位来解决企业之间的业务协调,通过业务的合成和分解,形成资源互补、流程优化、配置合理的货运机制,吸引企业成为注册用户。融资捆绑是指通过信息化平台金融中心功能,为平台用户提供金融和质押服务,解决企业的周转资金不足、交易担保繁琐的问题。
4.3 SaaS服务模式
传统综合商贸物流基地的平台客户主要有四类:物流运输企业、商贸企业、生产企业(货主)、仓储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庞大,有着强大的内部信息化需求,这些个性化的管理需求又期望与平台系统实现数据对接和共享,以提高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效率,防止出现内外系统出现信息断层、信息不对称现象。采用可配置的基于SaaS技术的软件服务模式,既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的应用需求,又为项目创造了新的商务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无需投资重新开发、无需架构自有的硬件平台、无需进行网络维护,只需通过网络提出申请,系统就会通过虚拟技术提供标准的软件服务,然后用户进行必要的配置形成适合自身使用的管理系统。系统商务中心会根据用户的通讯流量计算费用,使用多少,付费多少,既经济、又快捷。
4.4 金融质押模式
物流信息平台用户之间将需要处理大量电子交易合同,这些合同的处理都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首要问题是如何确保交易的安全性。防止合同诈骗和无效交易,平台的金融中心提供金融质押服务,为网上电子交易提供信用基础。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短期融赘,解决企业周转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平台创造了新的商业服务模式,通过金融质押获取资本边际收益和服务收益。用户在网络上进行电子交易,可以采用“业务保证金”和“资源或货物质押”两种方式为自身提供信用保证,平台扮演中介和裁判的角色,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企业申请加入网络平台服务前需签订信用保证合同,担保物可以是固定保证金、临时保存在平台的业务运作资金、仓储资源、运输资源、动态的货物资源等,正常情况下这些担保物的所有权归企业自身拥有,需要交易保证时,用户通过网络提出申请,平台将临时接管这些担保物的所有权,直至交易完成。这一系列的复杂商务处理过程,在平台上可以轻松、高效完成,企业提供的担保物并不需要进行物理转移,甚至无需冻结。不影响企业现实运作,完全是基于信用基础的虚拟运作,而这种交易模式一旦发生异常或失败,即可启动现实清算程序。
平台商业模式的特征范文5
互联网服务合同的立法必要性
契约自由理念下,是否构成有名合同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也即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之区分是立足于规范层面而言,以法律是否对特定类型的合同的名称、规则做出规定为标志。因而,首先需要判断互联网服务合同是否符合作为有名合同的基本标准——“重要且必要”。
特定合同类型重要与否,更多地属于事实判断问题,应当回归到社会生活事实,判断其在社会生活中是否具有普遍性。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已跃升为网络第一大国。互联网经济也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转型的引擎所在,数字庞大的用户基数和网络经济规模体现在于细微处,包含着一个个具体的互联网服务合同,无不说明了与互联网有关的交易形态并非小众,而是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
与重要性判断不同,必要性的判断是在事实层面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判断之外,立足于现行法规范层面,审视特定类型合同关系是否尚未得到现行法的协调和规范,或者是否现行法调整效果差强人意,确有立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互联网技术和产业自身的变迁使得其大致表现为商务电子化和消费网络化两个阶段。在互联网尚未迈入大规模商用时,其应用着重体现为电子通信手段。以2008年网络购物首次进入我国互联网十大应用为标志,我国迈入消费网络化阶段,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被作为生产、生活平台。针对消费网络化的立法多体现在部门行政监管规定,而非针对消费网络化之中所涉及的各方主体合同关系的规范调整。由此可见,对于消费网络化所涉及的平台商业模式中各方主体法律关系、用户协议效力、平台规则等问题都尚需民事法律明晰其效力,是为互联网服务合同具有立法的必要性。
互联网服务合同的概念和范围
互联网服务合同的概念并非严谨的法律术语,而更多的是描述性概念。因此,互联网服务合同立法,必须完成对互联网服务合同概念从描述性到规范性的抽象与限定,以对概念的共识性认识为前提。
建议稿中将“互联网服务合同”界定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用户约定,由网络服务提供者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的合同”,包括互联网接入服务和通过互联网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两大类。
从互联网技术架构而言,互联网可以被看作是“网络的网络”,包括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层层向下,内容层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内容亚层(终端用户在互联网上可访问的信息)和交易亚层(终端用户通过互联网达成的交易)。互联网本身的多层次性特点,使得对于不同分层的调整对象,具有不同的规范要求和特点。
从互联网分层理论出发,对于互联网服务合同的调整范围不宜界定过宽,互联网不同分层中服务提供者与用户的概念都是相对的,如果概念范围过于宽泛,将使得法律适用规范混乱,也会迷失立法重点所在。因此,首先可以考虑将单纯提供互联网接入技术服务的合同关系从互联网服务合同的概念中剔除,不再与提供互联网内容服务的合同关系杂糅规定,因二者可分享的共性十分有限。对于互联网接入服务而言,属于人们正常生活、生产所必须的公用。其次,从内容层的内部区分来看,内容亚层和交易亚层均具有调整的必要性,但建议稿未明确或回避了对信息内容服务的调整。信息内容产业是互联网经济时代所产生的新的产业类型,并且当前对其规范多限于信息内容管理,从合同关系视角抽象信息内容服务关系中的服务提供者与用户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服务合同应当包括对信息内容服务合同关系和平台服务合同关系两大类的调整,在立法技术上可以通过分节的方式实现。
互联网服务合同的立法重点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科教文卫、商务、交通、娱乐等各个领域,所涉及的主体关系和行为类型十分复杂,因而立法对其调整规则的抽象不应追求大而全,而应围绕着立法重点问题展开。
平台商业模式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汽车电子商务;新车销售网络;汽车后市场电商
作者:陈静(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102618)
中国汽车电子商务已经培育多年,三大汽车网站都已存在十年以上(汽车之家成立于2005年,爱卡汽车2002年创建,易车网2004年正式),经网络汽车媒体的多年培育,在近年来的繁荣经济环境、宽松政策环境与领先产业市场环境多重作用下得以加速发展,尤其在二手车交易与汽车后服务市场两方面电商发展繁荣,新车电商仍处于萌芽期。
一、繁荣经济环境、宽松政策环境与领先产业市场环境促进汽车电子商务发展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繁荣,国民经济发展态势整体平稳,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这为汽车消费领域快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数据显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增长10.1%。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居民的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基本生存向追求舒适转变,对交通出行的改善将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方向,从而推动汽车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促进汽车市场的政策频出,助力汽车电子商务发展。自2014年10月1日起,工商总局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这一政策使新车销售的垄断行为得到遏制,市场环境进一步宽松,使经销商之间的竞争更充分,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对比选择机会。2014年1月21日,商务部公布了《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到2015年要使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
此类政策扶持将进一步推动电商市场发展,为电商领域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到2014年末,我国的汽车销售总量已经实现全球六连冠,其中家用乘用车销售增长尤
其迅速。而乘用车销售结构随着汽车市场的连年走高,轿车销量比例降低,MPV、SUV等销
量比例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收入提升,人们对驾驶体验的追求在提升,在购车时更追求舒适宽敞的车型。同时随着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成熟,面临换车的人群比例不断提升。
二、新车销售网络模式成熟多家电商平台参与试水
2014年我国新车市场销量为2349万辆,其中电商渠道销量约为30万辆,新车电商销量比例为1.3%。从数据来看汽车电商的渗透率仍然较低,但不可否认的是汽车电商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一)汽车网站转型,汽车媒体尝试交易平台
汽车之家作为汽车媒体平台能够为经销商提供大量的消费者数据,但形成购买的比率仍然比较低。目前主要以部分车型的优惠和返现等形式吸引消费者线上下单。
2014年6月汽车之家推出汽车电商平台商城——车商城,定位为线上的优惠购车平台,是汽车之家从媒体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型的重要兴措。“车商城”同时入驻京东商城。试运营首月共促成了3000宗汽车交易,涉及36个汽车品牌的137个车型。
2015年7月15日,汽车之家宣布:汽车之家成为双龙汽车全部5个车系、18个车型的全国唯一销售渠道。这是目前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首个品牌放弃传统的线下销售全部走网销,虽然双龙集团在中国的销量有限,但毕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汽车电子商务重大创新举措,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
(二)综合电商搭建汽车电商平台,众多汽车品牌纷纷牵手合作
综合电商为各类品牌汽车提供线上交易的平台,凭借自身的强大用户流量,成熟的营销、支付、金融、数据等等服务优势开展汽车销售业务。目前主要盈利来自于店铺租金和广告收入,未来有可能将盈利模式拓展至交易佣金,汽车金融等领域。
天猫商城的汽车频道不仅销售全新整车,也提供汽车用品和汽车维修养护服务。其中销售全新整车品牌,几乎各大车企都在天猫商城上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旗舰店。2010年9月奔弛携手天猫聚划算,举办“SMART秒杀”团购活动,堪称汽车电商新车团购的破冰之行。2011年4月,吉利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成为第一家入驻天猫的整车厂商。
目前线上销售汽车存在三种模式:线上专供车型(为区别于线下销售产品,避免冲突,只在线上销售的车型,传统渠道不供货销售);线上车型轻度改装(车型与线下基本相同,但在附加配置上做一些改动,避免与线下价格冲突);同款车型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线上不明确标出价格,需要消费者线下议价,厂商或电商平台对线上下单的消费者给予额外的补贴)。
(三)车企、经销商自建平台,多渠道拓展市场
车企掌握定价权,拥有线下经销网络。车企的线下门店服务能力强,能够为购车人提供诸如保险、上车牌、售后保养等各项相关的服务,车企在新车市场上拥有强势话语权,有着电商平台与汽车网站无法比拟的优势。
车企自建电商平台首开先河的是上汽集团,车享网平台于2014年3月27日正式上线。车享网是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中国汽车市场首个OTO(即OnlineToOffline,也可写作O2O)电子商务平台。车享网推出仅半年,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主导下,包括国机汽车、广汇汽车、庞大汽车等近40家大型汽车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O2O电商交易平台汽车街。传统车企如此争先恐后的参与建设网络平台,自然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型车企资金雄厚可以独立建设,小型车企抱团组建,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洗牌不可避免。
新车电子商务的三种模式各有优劣,汽车网站累积多年客户总量大,对潜在客户分析精准到位,与各区域经销商合作多年,已有默契;综合电商平台品牌效应明显,具有强大资金实力,在支付、数据交换与金融创新方面能提供便利服务;传统车企拥有货源定价权,提供销售和售后的相关服务有着先天优势。成交量目前仍然不成规模,在利润的形成与分配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三、汽车后市场电商迅速繁荣各方资金涌入引致市场竞争剧烈
(一)私人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这是汽车后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
私人汽车保有量基数的增长是汽车后市场发展的保证。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提供,到2014年末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2亿辆,同期汽车后市场消费已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根据已有数据推测,这一市场规模仍在增长中,预计到2017年,有可能达到10000亿元人民币。汽车后市场利润空间巨大,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在国外的成熟汽车产业市场中汽车后市场利润占汽车整体产业链约2/3,汽车后市场与汽车生产销售的利润比例约为7:3。
(二)汽车后市场利润空间丰厚,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中,汽车后市场占汽车产业链利润份额的2/3。汽车后市场主要有三项服务:汽车金融约占市场利润份额的23%,汽车零配件约占市场利润份额的22%,汽车维修保养约占市场利润份额的18%,三项加总共计63%。而对比新车制造的利润份额16%,二手车的利润份额12%,整车销售的的利润份额5%,汽车租赁的的利润份额4%,真可谓遥遥领先。成熟的汽车市场也应当符合“微笑曲线”状态,汽车后市场与汽车制造销售环节的利润比例应达到7;3的水平。
(三)汽车后市场进入门槛不高,市场竞争属性明显
与新车市场相比,汽车后市场的竞争性质更强。由于品牌车企无法垄断,且单店的开业成本不高,汽车后市场的进入难度大大降低,使得这一市场的进入企业数目迅速扩张。在中国家庭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的同时,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互联网的普及率是汽车后市场电商发展的基础,用户渗透率将逐步提升。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网民已超过6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50%,汽车后市场电商渗透率达到2.9%,后期将继续提升。意识到这一市场空间的巨大,更多的创业者涌入汽车后市场,汽车维修服务电商模式多种形式并存。汽车配件和用品的B2B和B2C模式、维修保养服务电商、新兴的用车服务(如代驾服务、汽车金融信贷服务)。
(四)汽车后市场竞争激烈,各细分市场兼并重组渐次出现,洗牌不可避免
洗车市场从最初的红火开场,到2015年末的关门闭户,冷热变化过于迅速。一年之间,从赶集易洗车与呱呱洗车合并,到e洗车、功夫洗车相继关闭上门洗车业务,一时间曾经被视为汽车后市场入口的上门洗车业务几处“全线阵亡”的境地。近期,又一洗车O2O“我爱洗车”也传出倒闭的消息。相比之下,之前几家洗车机构尚能够进行转型或合并,而“我爱洗车”在资金链断裂、寻求接盘无望后,悄然关门(没有声明,也没有正式的公司解散会议,CEO李东晋悄悄解散了公司QQ群,停用常用手机号,留下了200多万元债务)。终其原因,就是“我爱洗车”错过了多次的商机,无论是起步阶段——在年初快速扩张的阶段动作迟缓未铺下市场,还是在发展阶段——5月份洗车热潮过去后——已经落后的我爱洗车还在谋求独立融资而错过多家企业的收购意向,以至于最终零元转让都无人接盘。转年之后,2016年汽车后市场的洗牌仍将继续。
(五)汽车后市场匹配汽车市场的成熟度,连锁经营企业将成为发展方向
汽车后市场的特点突出:强本地服务重offline端,用户忠诚度低,价格敏感度强。养车无忧、车蚂蚁、途虎养车、麦轮胎等专注“用”环节,抓住全产业链中交易频次最高的领域发展。但目前都还只处于试水发展期,尚不能够做到全国范围内完成连锁经营,成为行业的龙头。
在当今世界第一汽车大国的美国,汽车后市场连锁企业的龙头老大NAPA对汽车产业的贡献巨大,仅次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NAPA是“全国汽车配件联盟”的缩写,成立于1925年。以经营汽车配件起家的NAPA不仅是美国最大的汽车维修网络,同时也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独立汽车配件经销商,在全国各地分布了65个汽车配件配送中心、6000家连锁配件店,常年库存的各种配件达到31万种。
NAPA的成功显示了连锁经营模式的强大优势;
1.连锁经营的规模化确保了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的优势
连锁网络成功地将分散零落、规模不大的区域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而稳定的用户市场,确保了巨大而稳定的经营额,从而以独立经营者所不可能具备的强大实力获得价格优势。
2.管理现代化、集约化有效地兼顾了经营成本和市场需求
经营网络的仓储配送和库存调配绝非一般独立经营企业所能企及,它利用信息系统充分调动总部、分中心和连锁店库存,科学利用仓储流动资金,有效地减少物资储存和资金占用,降低运营成本。
3.品牌统一化树立了整体信誉
连锁经营将各连锁店的有限资金集合起来,形成巨大的行销投资。这种投资规模足以使连锁网络的总部集中最专业的市场策划人员负责策划工作,组织多种媒体参与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从而快速、有效地提升整体品牌的知名度。
连锁经营模式的明显优势,不仅NAPA在应用,在美国NAPA的主要竞争对手也都是采取同样的方式扩展业务。相信未来在中国此类业态将在汽车后市场中得到应用。
四、二手车市场极具商业价值电商的盈利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
(一)二手车市场独具发展潜力与特点,迫切需要设计电商服务
得益于新车市场的不断冲高,过去五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稳定增长,平均增幅超过新车交易量,二手车与新车的交易比为1:4,而成熟市场的比例为1:0.7。可以推测未来的二手车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相对成熟的海外市场,我国车源非常分散,大部分车源在个人车主手中,企业(租赁公司,品牌厂商等)手中的车源占比很小,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新车,对于二手车的购买习惯尚未全面形成;流通渠道较长且低效,行业内普遍是规模很小的商家,没有大型的拍卖或连锁零售企业;没有成熟的售后服务体系为二手车提供保障;行业标准缺失,没有权威的车况和车价标准和规范。
(二)二手市场电商模式多样,更需要匹配二手车主的需求
目前我国二手车电商主要的商业模式有信息服务型(代表网站有二手车之家、人人车、淘车网、搜狐二手车、二度车网等)、交易服务型(代表网站有273二手车交易网、车唯网)、在线拍卖型(代表网站有车易拍、优信拍、平安好车、优车诚品和开新)、线上服务提供商(代表网站有精真估、公平价、车多少、车300等)。
二手车市场交易量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市场空间巨大。2014年二手车市场销售量为605万辆,其中二手车竞拍交易销售量约为24万辆。预计到2020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将超过2000万辆,交易额将超过1万亿元。二手车电商如果能够有效整合车源和商家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模式提升二手车流通效率同时降低流通交易成本,将更进一步扩大市场(围绕交易的服务如广告、信息、检测、估价、数据服务)从中受益。其中二手车的检测和数据服务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车辆的用车历史和车况、车价三项服务尤其需要服务标准化。二手车的流通交易渠道趋于扁平化,经营模式多样化,O2O协同作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