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创作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创作论文范文1
近年来动画电影异常繁荣,除了3D动画,传统的手绘、粘土等动画也纷纷出现,给电影观众带来了各具特色的视觉盛宴。但是当我们对全球的主要动画产地进行对比会发现,这是是一场2D与3D、传统与创新的斗争。如今看来,除了日本、印度这样仍保持传统动画的市场外,3D动画已经成了进入世界电影市场的通行证。首先,如今的动画电影已经形成了虚拟美学的审美形态。虚拟美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电影观众的审美趋向,这在我们比较《勇敢传说》和《僵尸新娘》时有很明显的体现。观众觉得三维制作的《勇敢传说》可以将人物的情感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而人偶制作的《僵尸新娘》却看不到人物的情绪变化。由此可见,三维动画不仅是在立体感还是思想性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视觉表现,其创作的虚拟美学是其他动画形式无法企及的。其次,三维动画不能再是仅仅的视觉炫耀。虽然如今的动画电影市场日益喧嚣,但是三维动画也并不是保证票房的万能条件,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还需要独特的核心创意和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形象。全新外延的独创性思维是一部优秀电影脱颖而出的关键,例如《千与千寻》对成长女孩的创意设置。独特的卡通形象则是一部商业动画电影的票房保障,有些卡通形象可以衍生出游戏、图书等周边产业来保证收益。例如我国最新的动画电影《喜洋洋与灰太狼》,其卡通形象深入人心,仅仅是自身形象产生的商业价值就是一笔客观的收益。
二、导演创作与语言创新
动画表现是基于视觉暂留现象,而且最初的动画电影也仅仅是通过图像的集成表现的,当时没有有声的语言,因此,动画里视觉语言的表现是决定该部动画电影表达效果好坏的关键。动画的创作融合了绘画的艺术美和漫画的通俗特性,区别一般的电影创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的视觉语言也在不断的突破和发展。例如,二维和三维技术相结合,聚集二者的优势和特色创作出的动画电影使人们在是视觉上更有所享受,动画电影《Krapooyo》即采用3MAX和Flash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创作的,使得整部影片制作出来的效果惟妙惟肖。另外,多层制作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动画电影的创作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不同的制作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阶段,整部影片演绎下来运用了几十种的应用程式,最后的表达效果可见一斑。视觉语言是动画表现的主要媒介,动画视觉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产物,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站在拇指大的小人的视角,展示了我们眼中所见的世界的另一角度的美,从阿莉埃蒂的角度看,一切我们认为很小的东西,通过电影的展示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不仅是这一部电影,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都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他独有的审美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令人身心愉悦。除此之外,动画电影制作还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颠覆传统观看方式等形式进行着创新。然而,动画电影的语言创新之路还很长远,需要电影制作者不断的开拓,从而在设计制作中赋予动画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动画的艺术表现力很是强大,动画电影发展的起步时期,制约它向前的发展是技术问题,如今动画制作运用的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制约动画发展的却是导演的主观创作,导演及其创作团队对动画电影的制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创作中应该传递真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动画制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结束语
电影创作论文范文2
.微电影创作能够促进地方传统媒体摆脱对单纯广告经营的依赖,在互联网时代向360度全媒体转型升级。近年来,由于受众获取信息渠道和消费习惯的巨大转变,企业商家对产品的营销推介方式和渠道也随之变化,更多的广告预算分流给了新媒体。这让深度依赖广告经营的传统媒体们陷入发展困境,尝试突围的传统媒体纷纷试水与新媒体结合,力争在互联网时代传媒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兼具新媒体特性和广告气质的微电影自然成为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必争之地。目前,微电影产业有三种盈利模式:
⑴版权开发:随着渠道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版权的开发空间将更加广阔。
⑵广告植入:微电影目前已经成为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家植入软广告的宠儿。
⑶客户定制:广告客户定制的微电影是主流,平均每部微电影,广告客户的花费仅为二三十万元。这也是目前微电影盈利的主要模式。
二、地市级电视媒体进军微电影创作领域的可行性
2014年初,鞍山广播电视台根据产业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进军微电影创作领域的发展战略。目前已成功创作了十余部微电影作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为某地产项目制作的一部长度为5分钟的微电影,从前期创意征集、剧本创作、演员选拔、现场拍摄到后期剪辑包装,共用时20天左右,客户提供经费12万,制作成本6万元左右,播出费用另计,利润比较可观,发展前景良好。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微电影市场需求很大,而在二三线城市,微电影供应方面却略显不足,产业发展格局不明晰,行业整体缺乏品牌效应。为了促进微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兼具主流文化传递成功经验和品牌商业运作能力的地市级电视媒体应该担负起本地微电影创作领域龙头牵动企业的大任。
1.地市级电视媒体植根本土
可实现微电影创作本地化。毋庸讳言,只要资金足够充裕,我们可以集合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力、物力资源创作微电影,但那又与我们所在的城市关联程度有多大呢?地市级电视媒体深度了解本地域文化特色,对城市具有真切情感;拥有公共关系资源,从而降低制作成本;可以将微电影产业链主要产业部分留在本地,以促进本地微电影产业发展,繁荣地域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2.地市级电视媒体是本地的影视制作权威
可实现微电影创作的专业化。所谓专业化运作,就是用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微电影是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作品,因此,启用拥有视频制作行业经验和市场营销能力的团队进入该领域,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途径。地市级电视媒体拥有专业导演、编剧、摄影师、灯光师、后期剪辑师等专业人才和制作技术,拥有营销推广团队和平台,拥有本地知名主持人,能够以最快速度建立起优秀的微电影制作团队。
3.地市级电视台具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
电影创作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中国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
【中图分类号】 J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48-1
一、前言
本文通过对中国诗意化摄影造型艺术的研究和分析,结合当前中国电影发展实际,归纳并总结诗意化摄影造型的规律及其特点。加之以往的资料与文献虽然对中国电影的诗意化造型艺术都有分析,但是零零总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本人观摩众多中国电影,并在其中探寻中国诗意化摄影造型的真谛,并结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观念阐述其特征,总结其规律,并试图构建中国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的理论体系。
二、诗意化摄影造型的界定
提到诗意化的摄影造型不可避免地谈到“诗电影”。诗电影的定义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出现比较早,最早出现于电影的无声片时代。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先锋派电影创作者们首先提出了“影片应该成为诗”的口号,认为电影应该具有诗一样的创作自由,他们以否定情节、探索电影语言的隐喻和抒情功能为主旨来创作影片。创作风格夸张,造型语言隐晦是这些电影最大的特点。虽然这些“阳春白雪”的电影鲜有人知,但它们终究震撼了世界银幕,至今余波未息。电影史家说:“先锋派一一这是银幕上的诗人”。
三、中国电影诗意化摄影造型的研究现状
中国电影自开始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影像所呈现的总是富有一种东方式的婉约优雅。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诗意化的摄影造型又呈现不尽相同的发展状况。本人从“中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的发展现状”与“中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的研究现状”两方面综合探究其现状
(一)中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电影诞生之初,诗意化的电影摄影造型在营造气氛抒感上就屡试不爽,也可以说诗意化的摄影造型是我国电影创作者情有独钟的一种造型意识。它源自于中国传统美学,深受时代背景、历史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诗意化摄影造型在20世纪30年代就初见端倪,优秀的电影创作者在借鉴西方摄影技术的同时,将我国传统美学观念以及中国绘画造型艺术融入到摄影艺术造型中,这就是最早的诗意化造型的探索。《渔光曲》、《神女》、《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优秀的早期电影,不仅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还开启了诗意化摄影造型的探索之路。
(二)中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这一百年间,对于诗意化的摄影造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费穆导演对《小城之春》的摄影造型评述和总结。此后,关于摄影造型的文章中就多次提到传统美学理论对于我国电影摄影造型的指导意义。诸如聂晶在《的摄影构思及其其他》阐述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朱静在《电影摄影师的创作》中谈到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对电影摄影造型的影响;黄绍芬在新时期撰写回顾十七年电影创作的论文《谈电影摄影艺术中的几个问题》中谈到中国古代绘画在构图上的虚实、藏露、繁密等经验对电影摄影造型的启发;摄影师王启民则更为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摄影造型理论。新时期关于电影摄影造型的立论著述更是种类繁多。一些博士与硕士论文也是从不同层面上论述了电影摄影造型的各种创作语言。这些理论著作都为我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的摄影造型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给予支撑,有一定的理论作为依据。中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就具备这样的内涵本质和理论依据。诗意化的摄影造型的使用能为中国电影的摄影造型带来一种力量,一种彰显古老文化,厚重积淀的力量。在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影创作观念,造型观念也在不断的革新,变化。但在万变之中,永远不会改变的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核,这是中国电影在摄影造型创作观念一直围绕的核心。正是拥有这样创作内核作为创作依据,中国电影才显示出与其他不同地域国家电影的与众不同之处。所以,诗意化摄影造型便是中国电影处在电影创作技术不断革新,创作观念不断变更,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时代的一个有力的筹码。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美学的熏陶之下,会看到中国电影的独特风格孕育成熟,并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1]幻林韬.电影摄影应用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2]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
电影创作论文范文4
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陈嘉 学 号:2003101222
院 (系):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 目: 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 刘文菊 副教授
2007年 3 月 27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5年4月26日”或“2005-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05]53号)执行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7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院(系)审查意见
电影创作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中苏比较,现代意识,学术理性,人文情怀
中国“十七年”电影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已经远离了当今的电影银幕和社会生活。这些曾经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中国人的艺术作品,现已成为一段可供回忆与凭吊的“前尘往事”与“电影传奇”,在当下商业消费语境中散发着一缕古旧的历史余温。应该承认,“十七年”电影以其独特的历史与美学价值,为中国当代电影贡献了一批艺术精品。它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与经历过的曲折,也都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源,值得今天的电影工作者学习、研究和借鉴。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洪宏博士的专著《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即从一个独特而富有深意的角度,从中外比较电影史的宏观视野上,对中国“十七年”电影做了一次全新解读,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十七年”电影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与艺术审美机制打开了一扇窗户,应视为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可喜收获。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书特点进行概括评述。
一、历史意识与现代意识
以往的“十七年”电影研究,大多或者是从解读作品内容出发,联系创作实践,反思创作的意义与价值人文情怀,或者从艺术与政治关系的角度对具体创作现象进行述评。不少研究要么历史意识淡化,要么现代意识薄弱。相比而言,本书既注重还原历史现场,同时又在研究中强化现代意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为“十七年”电影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论。作者始终紧紧结合“十七年”政治文化语境展开论述。例如在谈到“十七年”“人民电影”的新范型时,作者即明确指出:“政治本位”是‘十七年’‘人民电影’的一个突出特征。”[①]这一论断是符合“十七年”文艺创作的历史实际的。毫无疑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要求的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原则,是构成“十七年”文艺语境的根本因素。艺术本体的审美特性被政治意识形态要求所挤压,艺术家们在政治要求与阶级斗争的高压线下顾虑重重,乃至形成了“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违反艺术自律的创作心态。这些正是“十七年”文艺历史的真实状态。只有正视这些,才能真正面对“十七年”电影的历史实际。作者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紧扣影响、制约“十七年”电影发展的政治文化实际,显示出清醒的历史意识。
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本书也充满浓烈的现代气息,从而使历史研究获得了当代意识。例如,在论述“十七年”电影的价值问题时,作者旗帜鲜明地对“新左派”某些美化“十七年”及其文艺的观点,尤其是对其“抽离具体历史语境的逻辑推论”、“理论教条主义特征”、及其对现实负面现象产生之根源的错误判断等问题一一予以剖析和批判。[②]作者师法鲁迅等开创的“五四”传统,坚持“思想启蒙”与“国民性改造”的价值立场,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龙源期刊。
二、宏观比较与条分缕析
作者指出:“本书致力于从比较研究(主要是影响研究)的角度切入中国‘十七年’电影。”[③]中国“十七年”电影如何在“苏联影响”的动态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内蕴与艺术创造机制,如何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致力于民族电影的独立创造,从而形成与苏联电影同中有异的独特面貌,是本书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本书的主体内容。作者以开放的学术眼光与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将“十七年”电影置于中苏比较的坐标上,从政治、历史、哲学、宗教与电影艺术等多个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宏观阐述,脉络清晰人文情怀,层层递进,显示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富有整合力的逻辑思辨能力。
本书在宏观比较的同时,也对中苏电影展开了具体而微的分析。既阐述了中苏电影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相同和内在审美机制的相似而表现出的“同质性”,也对中苏电影的各自特性做了独到的剖析。同时,还从“十七年”电影剧作理论、电影艺术特性理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现实题材喜剧电影、文学名著改编电影、以及中苏电影银幕美学等诸多方面,一一展开具体细致的论述,使宏观比较与微观剖析相互结合,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趋向深入。
三、理性观照与人文情怀
本书内容整体上理性而严谨,既有冷静的学院气息,也流露出丰厚的人文情怀。其文字表述平易朴实,毫无矫揉造作的虚伪浮华之风,更远离当下某些一味追求时尚名词、故意把读者绕得云里雾里的学术风气。在理性观照之余,细心的读者仍然能从某些章节内容中发现作者学术激情的闪耀和人文情怀的流露。诚然,电影作为艺术有其审美诗性的特质,客观冷静的学理分析与对艺术作品的诗性解读在效果上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两者如果融会贯通得恰当,则会产生学理与诗性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本书在此方面即不乏成功的例子。例如在论述《烈火中永生》的主人公江姐形象时,作者结合电影的“几大段戏剧性情节”,运用戏剧性语言清晰地描画了影片中几个大的矛盾冲突所塑造出的江姐的言行举止与神情气概,从而使这一“超级英雄”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地映入读者的心里,不禁使人回想原作,回想江姐大义凛然、慷慨无畏的视觉形象[④]。又如作者在论述“十七年”电影的银幕美学特征时,开头即与读者一起寻找“十七年”电影中曾经活在银幕上的经典人物形象,以共同回忆为基础,即刻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情感距离,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其倾注了研究心血的“十七年”某些优秀电影的喜爱。
除以上特点外,本书对文献资料的选用翔实而完备。作者耙梳连篇累牍、浩如烟海的书籍报刊等史籍资料,据实征用人文情怀,取舍适当。同时本书架构合理,内容系统,体例规整。总之,毋庸赘言,洪宏博士的专著《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厘清了“十七年”电影与苏联电影的复杂联系,从而对中国“十七年”电影进行了全新探讨,是中国电影研究,尤其是“十七年”电影研究中一份值得注意的学术结晶。(本文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①] 洪宏:《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②] 洪宏:《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③] 洪宏:《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电影创作论文范文6
【关键词】动画 传统美学 发展演变
不同的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是不同的,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也是不同的,在观赏动画片时,一般成人观众会被动画中的玄妙形式吸引,但是作为成人,他们更希望获得更深层次的趣味,同时也希望更深厚的情感体验来充实精神世界。少年观众则是被其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面对生动的故事情节,他们就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动画电影中,这也是他们充实自己情感世界的一种方式。无论是成人还是少年,他们都希望能够从动画电影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精神享受。审美趣味会随着时生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趣味。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与全球化一致,是现阶段国产动画电影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艺术家们在长期的艺术设计过程中积累了很多艺术经验,这也是中国动画传统美学风格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创作了很多政治讽刺作品。审美观念的形成一部分与艺术家的审美经验有关,还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在创作中,艺术家不仅要饱含激情,还要有艺术技巧和审美情感,并把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融入其中,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活力。艺术家除了有高超的技艺和创作激情外,还要具备崇高的艺术情操。在物质缺乏的年代里,他们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仍然饱含激情,用他们的审美观和艺术情操创作动画电影,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尽到了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责任,不断追求,不断努力,使国产动画电影走向世界。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和文化也受到很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也受到了冲击。传统的动画电影主要的文化元素以民间文化为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使之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国产动画电影,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就是动画电影的素材,甚至有些民间故事直接改编成了动画电影,这样的动画电影很受影迷们喜爱。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国产动画电影中融入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元素,例如,国外一些浪漫主义文化就渗入到了国产动画电影中,有了这些外来文化元素的渗入,使原本显得有些单调的国产动画电影有了新的活力,喜爱国产动画电影的人越来越多。
对于国产动画电影而言,它主要是满足国内影迷的需要,这就需要艺术家的审美观念有所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观念在发生着转变,与此同时,影迷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艺术家在寻求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会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影迷们会随着年代的不同,欣赏动画电影的趣味也会发生转变。早期人们只是追求最低标准的视觉享受,不会从深层次的趣味方面去欣赏一部动画电影,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精神享受,对动画电影的艺术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今后的国产动画电影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发展方向,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首先,一部动画电影要想更好地吸引观众,就需要在艺术效果上有所创新,不仅在动画电影中要有创新精神,各行各业都需要有创新精神,这也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动画电影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审美效果上,因为人们在观看动画电影时,是用审美的心态去观看的,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动画电影的创作就需要在审美效果上有所创新,现今主要是采用3D动画效果,这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需要注重这方面的创新。
其次,现今的国产动画电影有了很快的发展,不仅在题材上有了改变,而且在形式和风格上都有所转变,传统的动画电影主要采用民间文化元素,很少有外来元素,比较保守,不像国外的动画电影那样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然而现阶段的国产动画电影逐渐与世界动画电影挂钩了,有很多的外来元素和先进的技术,这就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更能够受到国内动画影迷的喜爱,也能够推动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国产动画电影人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总而言之,国产动画电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将会在世界动画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
(注:本文为2013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课题名称:中国动画艺术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C023)
参考文献:
[1]段运冬.动画文化的品格探讨[J].装饰,2004.
[2]宗白华.意境——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刘小林.动画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
[5]万然,左珂.中国动画与国外动画色的色彩研究[C]. 2007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
[6何臻婵.试谈影视动画中的民族化[C].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7.
[7]张松林.再谈振兴中国动画业[J].电视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