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的转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的转型范文1
关键词 数字化出版;学术期刊;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027-02
学术期刊历来都我国学术体系之中的重地,大量的学术成果都在学术期刊中进行发表,这也是广大群众所能够接触到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但在当前社会逐渐发展冲击的过程中,网络技术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传媒的数字化,学术期刊也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下文主要针对数字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转型升级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 数字出版:时代的必需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将数字化作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出版产业开始浮现出现。我国的出版业也开始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进行探索、尝试,数字化出版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就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发展来看,其发展的趋势是极为迅猛、惊人的,这也恰恰揭示了21世纪出版行业发展方向。
以往传统的出版形式和现代化的数字化形式相比较而言,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首先,现代化的数字学术期刊形式自身所和网络信息有着较多的共同点,具备了及时、开放、多媒体等特性,这方面的特性存在促使其出版周期大幅度缩短,同时在价位上也更加适宜,无论是在查阅方面还是在检索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便捷性;其次,数字学术期刊的成本投入更低,几乎完全脱离了传统出版的步骤,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理、财力投入,促使出版产业本身能够更加的环保、绿色;最后,数字化的学术期刊扩大形式更加有效、便捷,能够有更多的读者进行学术期刊阅读。
2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
学术期刊之中所刊载的作品、内容都是具有着创新学术性的研究成果,这方面的内容和传统的科普性期刊、文化性期刊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术期刊的深度要远远超越其他类型的期刊内容。显而易见的是,学术期刊本身属于较为小众类型的刊物,但即便如此,学术期刊在整个学术领域之中,占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术期刊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发表、传播平台,同样是也是对于学术进行传递、传承的重要工具,此外,学术期刊还兼具对于学术研究方向进行引导的作用。在学术期刊内容之中,其刊物本身的办刊方针、栏目组件等方面,都能够清晰的反映出办刊人员对于当前学术研究问题所呈现出的反思以及敏感性,以及对于基本学养所呈现出的鉴别能力。
3 转型升级形式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重视新技术对于传统产业所带来的革命影响,并且针对出版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数字化建设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学术期刊业也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技术革命以及技术创新变化,学术期刊由于自身所处的领域特殊,并且影响较大,其自身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行业领域之中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正在逐渐经历着多个不同的阶段,从以往产同的电子版以及纸质期刊网上数据库逐渐发展到了网站创办以及网页阶段。
就目前来说,我国当前的学术期刊,主要是采取两种形式来进行数字出版工作,首先是对通过系统的性质开发网站,开发出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版权的主页面,或者说建立起独立性较强的网站,这类型的数字化方式所涉及到的方面过多,只有少数单位能够做到;其次,加入某个大型的期刊网站,这是绝大部分数字化期刊所才拿去的方式。当前,因特网上已经存在了大量的学术期刊网站,这些网站的出现促使学术期刊的出版规划也受到了直接的影响,数字化传播体系已经对于学术期刊所勘查的内容了扩展,对于数字期刊的出版形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延伸。对于传统的传播空间也进行了适度的改变,最大限度的丰富了传统的传播空间,并且促使以往学术期刊生产形式、消费理念得到了转变。
此外,还应当要加以重视的是,我国当前的学术期刊网络化还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所在:1)期刊创办者本身对于当前网络时代下的数字化认识程度不够深入,这直接对于数字化学术期刊的发展、创新再来了影响;2)没有较为完善的法制、规范管理体系,数字化学术期刊本身属于一种信息产品,它的产生可以来自于某些机构也可以是某些期刊社,但是始终和传统体系有所差别,并且这方面还没有严格的管理系统存在;3)编辑部门本身没有对于学术期刊自利,绝大多数期刊都是直接采取加入大型刊物的形式,直接将自身的期刊经营权转让给大型网站,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大得限制了数字期刊体系本身的发展。
能够明显看到的是,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体系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们必须要针对我国的数字学术期刊建设有针对性的特色战略,全方位的扩展数字出版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数字学术期刊的作用,满足群众所呈现出的需求。并且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切实有效的实现更加个性化出版、即时出版、远程出版等多种形式的出版形式,并且这已经不再是不可能实现的详细。此外,我国的学术期刊还应当紧随世界发展的脚步,把学术期刊的发展完全围绕着数字期刊的发展努力,针对各个方面的已有资源进行重组、优化,构建出更加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特色学术期刊模式。
4结论
综上所述,学术期刊的生存根本就是要不断的生产和传播,这就需要针对学术期刊所特有的生产模式、传播形式、读者接受内容的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转型,同时学术期刊也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够促使期刊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学术期刊务必要对于以往传统的观念进行转变,最大限度的改变学术期刊产业结构、运作模式等,以此来推动学术的数字化发展进程。这是我国学术期刊所必经的出版改革,也同样是数字出版向传统出版形式所提出的挑战,所以必须要对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考虑,为数字化学术期刊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美艳.数字出版―高效期刊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9(1).
数字化的转型范文2
报告给出了互联网贡献的惊人数字预测:预计2013年至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1.0个百分点。这相当于每年4万亿元到14万亿元人民币的年GDP总量。当然,互联网最主要的贡献还不在于GDP贡献,而是报告所提的转型。报告指出:“互联网不仅可以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之一,更加重要的是,它还将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遗憾的是,报告对“更加重要”的转型语焉不详。我想在此补充一下。
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是从增长的数量,转向增长的质量。由于统计的原因,增长的质量很难在GDP中反映出来。因为标准经济学把经济视为同质的,GDP只反映量的差异,而不反映质的差异。而质量却是质的差异性,质的量(也就是质的差异性的程度)很难表现。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前沿探讨中,有垂直说与平行说两种理论来表现质的差异性。垂直说(熊彼特内生增长论)以“质量阶梯”表现质的差异性,平行说(代表性消费者理论)以产品多样性表现质的差异性。二者共同的特点都是认为质的变化,指向提高附加值,表现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议价能力。
如果说产业化改变的主要是量上的差异性,在数量(GDP)上不断做大;服务化改变的则主要是质上的差异性,在利润(价位)上不断做强。或者在同一产品中,表现为通过创新,不断迈上质量阶梯;或者在产品多样化中,通过定制不断增加品种,广泛满足差异化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转型”的变动方向所在。互联网在这方面的贡献,在于它能够促进整体经济的服务化,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质量,提高经济附加值,推动中国从GDP“做大”,向附加值“做强”,从质量上“做优”转型。
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可能带来双重的宏观经济贡献,其产业化方向的贡献,主要表现在GDP增长上,包括数字化产业(如互联网产业)的产值贡献,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化)的产值贡献等;由GDP的增长,直接增加就业;其服务化方向的贡献,则主要表现为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包括各行各业服务附加值的提高),以及在GDP增长减速条件下提高就业。我们近年出现的新情况正是如此。电子商务为先锋的服务业发展对此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使GDP增速连年下降的同时,就业还能连年上升。对这一点,麦肯锡报告并没有指出来,需要更专业的经济学研究来进行数字挖掘和解释。
数字化的转型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重点分析;路径分析
随着近年来金融环境的不断转变,金融市场的优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必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银行业的竞争也在逐渐剧烈,而营销产品的数字化转型成了现代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对自身的营销产品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客户参与到投资中,这样有助于帮助银行应对市场上存在的各种竞争,使银行的核心地位得到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以及营销产品,在数字化转型与实践过程中,各种金融风险事件也与日俱增,尤其是营销产品在数字化转型时需要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新环境,所以产生了各种新的风险,而如何对营销产品的数字化转型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与预防,是现代金融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课题。文章中简单分析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并探讨了如何在内部开展相应的约束机制,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帮助。数字化转型是现代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保持稳定的主要方式,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诸多商业银行也在对自身运行的关键模式和环境进行改革,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现代化的融资保险改革使金融渠道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解决融资困难、融资昂贵的问题,使我国的城乡经济能够更为稳固的结合。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的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在目前市场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融资方式和优化组合都为营销产品的数字化转型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各种金融业务也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同的营销产品也趋向于复杂化和多样化,但总体来说出现的金融风险依旧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营销产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其经济收益,还需要重视金融风险产生的影响以及金融风险的扩散。商业银行在开展管理时,就需要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状况做好风险管控,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得到更为稳定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与路径现状概述
数字化银行的转变,主要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发展方向,其主要转型方向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进行一系列的业务活动时,逐渐通过手机或者网络等移动终端来开展金融服务。而在近年来移动设备在互联网发展的状况下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移动支付以及移动银行在目前的市场上应用极为广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呈现快速迭代和发展的趋势,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所推出的各种金融产品的整体概念也较为复杂。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全面数字化发展的特点,具有极为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方向,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呈现快速且稳定的发展。无论是银行信息化还是银行电子化,或是现代化的移动金融等概念,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工作人员的努力,更与我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较为密切的关联。业务和机理的重建,能够贯穿于银行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过程,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银行的效果优化和全面改进,其中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了解我国目前存在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实行有效的管理。这种方式能够使我国的整体银行发展呈现快速稳定的趋势,究其根本都是将现代化的新型科技应用于其中,借此使我国的银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呈现稳定有效的趋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受到我国乃至社会中各个机构的广泛关注,例如IBM认为银行在进行数字化的战略转型时,涉及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能力、成熟度以及全渠道经营策略等多项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经营和优化时,需要对服务流程以及银行组织等多个方向进行全面的反思,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精简和处理,这样才能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更为成功。综合来看,我国目前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呈现乐观的态度,并且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有着极高的重视度,但目前我国的银行数字化转型依旧在起步阶段,对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全球规律及本土特色做出相应的改变,确认将不同阶段的银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开展工作,这样能够扎根于需求看待问题,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呈现快速且有效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与路径出现的问题
(一)客户角度。无论如何,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最终目标是现代化的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良好的金融服务,更便捷的服务体验。从客户的角度进行分析后,确认银行进行有效的数字化转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客户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提高业务的办理效率和速度。总的来说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客户对于银行的信任度,相较于对于普通的商业公司来说明显更高,银行在先天优势的背景下,拥有着极为大量的客户群体,具有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进行现代化的商业体系转型时,受到过于僵化的相关条款的约束,导致在为客户进行优质的服务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的管理体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例如:我国的相关部门提出了需要进行金融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对我国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进行优化,涉及的整体服务较为明显。此外,在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以后,我国存在的原有金融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无法与时代进行挂钩。正是因为在金融部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呈现了一定的脱实向虚的情况,银行在进行金融服务时,受到实体部门客户的资源配置问题影响,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流失状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管理,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未来一代的客户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鉴于此推动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依旧是目前银行转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在现展的背景下,客户的需求方向,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的居民环境以及整体发展。(二)监管角度。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现代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尤其我们国家银行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银行业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复杂,大量创新性的银行体系呈现监管边缘的特征,而大量的数字化活动在进行创新时并没有受到相关的监管约束。许多国家在进行监管活动的设置时,都自上而下地对某些银行的技术变革进行推广,譬如近年来我国兴起的开放式银行等这种经营体系对于国家的监管工作来说产生的影响较为复杂,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对银行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研究,并且对银行机构的服务智能进行不断的提升,这样能够使相应的管理体系更加具有包容性和活动性,缓解以往银行金融体系的脆弱状况,并且在进行银行的包容性优化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建设,这样才能使我国整体的金融体系呈现快速改革的趋势,使经济体系向技术应用型进行变革。由此来看,我国的整体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但也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作出进一步的监督以及加强管理。
三、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与路径对策
(一)提高了银行运营效率。在开展金融业务的管理时,将依托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融入其中,商业银行可以针对最终的数据分析结果来对各种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调整,一方面来说能够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更加高效且合理的运行,另一方面还能使商业银行的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优化。可以针对大数据的最终分析结果对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集约化运营风险管控,这样能够及时对不同的管理条规进行调整,而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则可立即对其进行处理,并且还能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识别违规操作中的各种商业风险,使风险处于可控的状态,并且不对市场秩序产生影响。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找到不同行业以及社会中不同环境的数据关联性,而通过模型演算以及数据分析,则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数据变动的基本规律,商业银行在运行时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动来对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商业银行内部,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了解商业管理文化并尽可能在日常工作中将风险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除此之外,对于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来说,还需要做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在内部制定完整的管理行为准则,并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银行内部形成一种具有风险意识的职业环境,这样能够使银行更为良好的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使银行的信息技术风控得到提升,更是为了避免风险的出现。在进行持续改进时,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的管理方向也不仅仅包含制度或者人员的管理,想要使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一方面来说需要建立完整的大数据信息收集体系,使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数据支持。在收集数据后,相关的软件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统计,这样才能使大数据展现其应有的价值。人才首先是第一要务,想要持续改进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就需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进行优化,首先需要尽可能招聘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和数据分析人才,主要对各种运营管理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除了人力资源以外,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建立完整的数据分析数据库,使大数据在进入数据库后能够得到有效的调取。硬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设备,所以商业银行需要加强硬件的投入,这样能够使大数据的核心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总体的大数据分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想要保障大数据的核心处理能力得到有效的强化,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对银行的发展进行优化并建立良好的核心,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呈现可持续的状态。(二)结构金融创新的推动,加快了金融市场脱媒。在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与推广时,市场的媒体脱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在以往开展金融业务的广告投放时较为粗放,但这种广告的投放方式总体来说缺乏针对性,相关工作人员不能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导致广告的总体投放效率较低。而在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普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与社交网络有较为密切的连接,我国的社交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和理念,社交网络主要包含现代化的抖音或者微博等多种软件,而在进行金融服务实体社交网络官方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关于用户浏览习惯的大数据结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或者性别等基本因素的用户在进行社交网络的浏览时,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在确定了目标群体以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投放专门广告的方式,来使目标用户群能够得到有效的广告推广宣传,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广告投放的质量得到提升。而工作人员想要使社交网络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进行有机的融合,就需要了解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发展状况,了解哪些用户对于金融服务有较高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广告的投放更为精准,使商业银行能够全面的建立社交网络的应用平台。商业银行在进行大数据的处理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开展管理工作,而相关工作人员想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也需要面对较多的困难,一方面来说,大数据的总体理论还存在摸索状态,如何将社交网络中繁杂的信息进行剔除,选择出相应的目标用户,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内容。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的底线,数据的安全关乎银行的权威和客户的安全,如何加强大数据下的信息安全也是工作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内容。(三)突破了传统银行发展理念。在进行互联网技术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突破传统银行的发展理念,将新一代的技术和系统等多方面应用于其中,例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综合应用,对整体的金融业态进行转变,银行的数字化转变意味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且还需要尽可能把握这一系列的新兴技术,通过对业务和市场的全面支持,能够形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产生资源的能力有所不同,而在进行技术的布局时,涉及不同的思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有效的技术应用和执行,并且将银行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发展背景,使我国银行突破传统的发展束缚,形成现代化的发展体系。
四、结语
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我国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误区,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借此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实现成功的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潘子杰.国际领先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比较与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20(10):65-70.
[2]郭晓蓓,蒋亮.数字经济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探讨[J].金融科技时代,2020(9):41-47.
[3]王璐.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动能[N].金融时报,2020-10-19(009).
[4]张月波.数字化转型中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智能化探索与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20(10):68-71.
[5]胡汉军,叶敏文,刘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下全渠道建设策略研究[J].武汉金融,2020(10):74-80.
[6]张海波,孙健慧.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渠道一体化融合研究[J].企业经济,2020,39(10):139-145.
[7]蔡煜炜.对商业银行线下网点数字化转型中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J].金融科技时代,2020,28(10):72-76.
[8]冯静生,钱王鑫.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从“农村淘宝”到“乡村振兴”[J].当代金融家,2020(10):114-115.
[9]林波,杜琰琰.数字化转型推进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研究[J].新金融,2020(9):42-46.
[10]李晖.城市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J].甘肃金融,2020(9):8-11.
数字化的转型范文4
关键词:媒介融合 报业 新媒体 整合 分化
新技术的演进常常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推波助澜,曾经泾渭分明的传统媒体纷纷迈出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发展的步伐,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来临。
最早由浦尔教授提出的媒介融合概念,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媒介融合不仅表现为信息采制、传播介质或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全方位渗透、交叉与合作。与此同时,伴随异质媒体区隔竞争的加剧,新一轮的分化又同步产生――在媒介融合的领域和环节中显示出“合久必分的分化趋势”①,在更高的层面上强化媒介属性的优势,满足受众细分的需求。
如果媒介融合的特征表现为一种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融合多种信息格式,通过新型终端显示出来的“大媒体系统”,那么,就目前的媒介表现形式而言,数字报业将报纸和网络两种形态结合起来,共同运用于新闻产品的生产之中的多介质传播模式,实质上已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特质。
定位策略的角逐:“合”“分”博弈的宏观考量
“数字报业”战略的确立加快了我国报业多媒体联动的步伐,报业机构依托新的终端显示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相继推出了将信息产品多格式制作、跨媒体传播变为现实的技术方案和介质终端。
结合当前的实际发展进程,可将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模式归结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内在、纵向的跨媒介整合,其最终的结果表现为“复合媒体”,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实施的epaper计划,即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传播形态的新媒体组合,包括网站、电子报,以及利用互联网传送的楼宇电视;另一种是外在的、横向的媒介合作,表现为不同介质属性的媒体的联合。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即将传统报纸生产、数字资产管理、电子报生成、光盘出版、全文数据库形成以及网络融为一体,探索报纸信息产品跨媒体、多格式传播的新突破。
然而,在报业与新媒体的整合联动紧锣密鼓展开的同时,它的对立面愈加明朗且不容忽视:作为具体形态的“媒体”开始了产品、市场、服务与技术的分化。尤其是当Web2.0意义上的互联网问世时,受众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作为回应,不管是作为旧媒体的报纸,还是被称为新媒体的网络,都开始基于特色来生存、发展和创新,凸显独特优势。
总的来说,技术革新和市场竞争共同促成了报纸与新媒体融合的实现,在此过程中,也引发了新、旧媒体各自形态的进一步分化。在“合”与“分”的博弈之间,如何解释它们的共存发展?从媒介形态变化的观察角度看,“融合”与“分化”实际都是媒介形态变化的阶段性成果,只是基于定位策略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侧重:前者是媒介嬗变的内在导向,它为后者打造了更广阔的平台支撑;后者是媒介嬗变的外在趋势,它为前者提供了更多元的路径选择。简言之,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多样化,是报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终极目标。融合与分化共同存在的基础在于:市场是最敏锐的试金石,而受众又是市场中永恒的“上帝”。
传播模式的转型:“合”“分”博弈的具体观照
如果说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融合”、“分化”的宏观对峙是基于定位策略的二元选择,那么,在微观层面上,考察这种“合”与“分”的博弈则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具体传播环节中的“融合”与“细分”,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得到“更多有效的异质信息”的需求。
借用拉斯韦尔1948年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来观照报纸与新媒体整合互动过程中具体环节的“融合”与“分化”,有助于分析思路的展开,也有助于发现数字报业在传播模式上的新发展:
第一,传者定位的“合”与“分”。
传者既要复合多能,又要分工合作。蔡雯教授认为媒介融合的趋势下,需要两类复合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②
与此同时,随着报网互动生产方式进一步融合,新闻生产环节的分工较之单一媒体时代也将更为细致。新闻素材需要不同介质媒体编辑的把关细化、深入加工,添加本媒体的特质“内容”;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壁垒也将把后期的制作流程进一步分类细化。
传者构成既有团体联合,又有分众参与。在传统报业时代,承担采集与新闻信息的主要由职业新闻工作者分工协作组成的团队联合完成。数字化报业时代,“草根记者”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曾经术业专攻的新闻传播业,正在成为群众参与最为广泛的行业,其传播主体特征由从前的显而易辨的团体行为,转变为隐晦难识、日渐分众化的个人行为。
传者构成“合”与“分”的转变,对于数字化时代的报人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从信源渠道来看,公众的参与能够提供新的事实或线索,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也构成了新闻内容的重要部分。基于此,专业传媒人要做的不是强化发现和采集信息的职能,而是需要加强信息的整合和加工能力,提升内容产品的内在品质和潜在价值。
第二,内容打造的“合”与“分”。
内容产销整合,打造新闻数据库。首先,在内容生产的前端,打造多媒体采编数据库。将“报业集团内所有报刊的记者采写的稿子,按不同类别,分别存入待编稿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编辑部的概念”。③新闻和信息素材一旦滚动进入数字化共享系统,即可在多个播出平台做到文稿、视音频素材的同步共享。而未被采用的新闻素材,还可以通过策划和深度开发,作为素材补充和选题应用,实现新闻资源的一次开发多次利用。其次,在内容销售的末端,打造数字新闻知识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报纸内容的生产整合提供了数字化支持,也为报纸新闻的整合销售寻找到了新的契机,即数字新闻知识库。它是以新闻聚合以及历史新闻整合的方式,将报纸内容产品平移至互联网平台,通过数字化信息提取和整合手段,为消费者提供有偿新闻资料服务的报网互动模式。
产品分门别类,充当信息供应商。在报业数字化的进程中,新、老媒体业务形态和产品内容的整合并不意味着产品类型的单一化,通过聚合加工的产品能够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重组,从而产生更多样化的版本,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华尔街日报对“微内容”的打造,就很好地展示了报纸如何由单一的新闻提供商,转向信息供应商的经验路径:将超大容量的信息与利用检索引擎进行的精确搜索相结合,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第三,渠道选择的“合”与“分”。
整合多渠道,对接产业链。媒介融合时代,数字化报业集团必须建立为我所用、通达受众、无缝连接的传播渠道。这就需要报社在已有的渠道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新、旧媒体资源,建立多方合作关系,使内容流动起来。如建立与网络媒体、移动通信运营商、数字媒体方案解决商以及本地广播电视媒体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在多媒体报刊、移动新媒体、电子阅览器和户外显示屏等新的显示终端上下工夫,打造使受众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任何他们喜欢的平台,接收新闻和信息”的全方位传播路径,与各种渠道的产业链条充分耦合对接。④
细分各领域,多介质传播。传播渠道的整合,有利于传播介质形态的更好细分。报纸数字化转型的精髓在于,将传统纸媒中具有某种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数字化,而产品数字化的目的是实现产品的多介质、多层次的售卖与开发。所谓多介质,是指同一内容、同一品牌、同一渠道的横向的多介质形式的多重使用与售卖。譬如,同一内容可以通过传统的纸媒传播与“售卖”,还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甚至电子媒介多重传播;所谓多层次的开发,是指同一内容、同一品牌、同一渠道的纵向深度价值开发,譬如在同一资源之下,通过不同层次的价值开发,实现大众传播产品、公关产品、专业服务产品等产品链的开发。通过多介质、多媒体形式的展示,能够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将需求各异的受众最大限度地收归旗下。
第四,受众需求的“合”与“分”。
总体取向综合化。不断从市场上获取需求,并不断满足这些需求是数字报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原动力。市场需求不是主观臆想得来的,而是受众需求的集中反映。对丰富性的追求使得受众接近媒体的目的趋向综合化。以报纸网站的发展为例,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艾瑞咨询机构的《互联网生活形态和媒体影响力研究报告》显示:“现在用户上网的主要行为不再以单一的新闻资讯浏览为主,电子邮件、及时通讯、软件下载、搜索引擎、网上购物等都成为主要的网上行为,多元化综合互联网平台正在成为更多用户的首选”。⑤
具体需求细分化。事实上,在索取丰富信息的意愿背后,人们日渐因意识形态、价值与生活风格的不同而分化,单个受众对于有效信息的需求实际上却是简单的,即获得“更多有效的异质信息”。⑥
近年来读者数据库的开发和运用,就是融媒时代报业应对受众细分趋势的新探索。这种经营模式的核心在于报社通过对自身积聚的读者受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读者数据库,提高对读者资料的精确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营销。将“为中小企业及其人群提供新闻之外的数据库关系”作为营销思路的《赢周刊》运营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照的经验:在传统的“二次售卖”模式以外,将读者进行多次细分,为不同需求类别的读者提供新闻定制服务和其他相关资讯服务,同时,根据数据库的不同读者群,为不同广告客户进行精确广告传播和深度营销。
第五,效果呈现的“合”与“分”。
多元联动的复合效应。多媒体报业集团内不同媒体的内容互动和整合,将发挥协同效应,使资源用途多样化。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介形态的产品,一物多用,扩大了市场,能够以相对节省的成本获取较大的收益。⑦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打造的“坦帕新闻中心”运用多媒体联动报道,产生复合效应的案例很有代表性:如电视台报道当地一位参加奥运会的游泳运动员接受审判,电视新闻由报纸记者拍摄报道,电视上播出主持人对这位报纸记者的访谈,电视新闻结束时,主持人又提示观众可以到网站上去获取这一新闻的更多信息。⑧不同形态的媒体之间相互支持、回馈和促销,达到了相互造势和增值的作用。
分支终端的独立效果。在报纸、网络以及其他新媒体形态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传播的内容、渠道有许多整合集中的环节,但不同媒体形态作为接收的终端却是分散的,传播的最终效果在每一个独立的分支终端都会以独立的形式实现。无论是IPTV的出现,还是Web2.0技术的崛起,媒介与受众的交互性在不断增强,互联网上博客、播客、掘客等的出现更使得崭新的个性化的网络空间不断涌现;受众日渐明朗的细分趋势,小众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恰如手机媒体等对传播私密化要求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些独立的、个人化的、分众的渠道为大众传媒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而所有这些同时也将带来不同媒体形态分支终端的独立传播效果的出现,催生出关于未来媒介效果多元化的无尽想象。
注 释:
①⑥杜俊飞:《新媒介策略:“长尾”时代的双重博弈》,《国际新闻界》,2007(5)。
②⑧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6)。
③韩璐:《数据库营销:报业经营的新思维》,《新闻传播》,2007(4)。
④邓建国:《信息中心:未来报纸的新闻编辑室》,《新闻记者》,2007(1)。
⑤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传媒经济参考》,2007(31)。
⑦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北京社会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数字化的转型范文5
一、网络架构与网络核心技术
(一)网络架构的本质及其安全问题
从本质上看,网络就是把计算机联接起来的软硬件体系,而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及网络相互联接起来就形成了互联网,其中因特网的影响力最大。除了因特网(Internet),美国还控制和运行着别的互联网比如“国际学术网”(BITNET),美国还从2018年开始启动“射月工程”,研发全新架构的互联网,用于替代有本质安全缺陷的因特网。互联网的基础是由地址架构、寻址协议、通信方式、网络设施等构成。地址架构就是构建网络地址的数据格式和表达方式,决定着网络空间的大小和特性,更是攸关网络安全,因特网的大量安全问题本质上就是因特网的地址架构存在严重缺陷并难以克服。寻址协议就是找到网络地址(网络空间)的方法,具体体现为一系列的接口软件,因特网目前广泛使用第四版TCP/IP寻址协议族即IPv4,正在推广第六版寻址协议族即IPv6,这些TCP/IP协议族的知识产权大多由其他国家垄断。通信方式是前往网络地址(网络空间)的道路,目前广泛采用第三代通信方式即IP分组、路由表广播等,对路由表广播的控制权是其他国家实现定向网络干扰或断网、定向窃取网络信息的技术基础,但并未引起我国安全部门的重视。网络设施主要由通信光缆、交换设备、路由设备、根服务器、计算设施、存储设施、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组成,是目前政府和公众对网络安全的关注焦点。
(二)网络的核心技术组成
网络系统主要由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如光缆、路由交换器、通信基站、二次电源等)、网络运行系统(如路由系统、数据传输协议)、网络服务系统(如域名系统、用户认证系统等)和网络应用系统(如电子商务、云计算、区块链等)所组成。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覆盖这四大组成部分,它们是网络安全体系中的核心技术组成部分,是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一是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该部分可分成骨干网和接入网两部分。骨干网络设施是互联网的主动脉,以光纤和相关交换设备为主,在和平时期要确保其绝对安全可靠和高性能运行,以满足各类应用的需求;在战争时期,要尽量确保安全可靠的基础服务,满足特殊应用的需求。要达到这一目的,要保障一定数量的冗余网络设施,也可以研究新型网络技术来综合使用民间通信资源。接入网为用户终端提供入网服务,目前以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混合。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灵活安全的接入方法。但是,无线通信信号更易被截取和受到干扰,所以要加强对无线通信安全使用方面的指导和对频谱资源使用的实时监管。二是网络运行系统。要逐步实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等关键技术(协议、算法等)的绝对掌控,以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主要涉及到物理信号的安全收发技术、网络安全接入控制、数据的快速交换和安全路由以及在网上所传数据的隐私性和完整性保护等方面。由于陆地移动用户数量巨大,海上和空中均无法使用有线连接,无线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相对于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更易受到攻击,所以要加大研发和生产无线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和产品。三是网络服务系统。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离不开各类服务支撑系统,比如域名服务系统以及用户认证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应用的安全性,它们不仅仅与其所采用的技术安全性相关,更决定于运行和管理系统的组织者。比较著名的服务系统是域名服务系统,它主要负责将用户容易记忆的域名转换成网络数据传输认可的IP地址。目前该系统的运行由其他国家掌管,一旦它停止对某个域名进行解析,其所对应的服务就无法被访问。所以,该系统几乎控制了整个互联网的应用空间,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巨大。独立的网络安全体系必须要摆脱这样的掣肘,但是要使一个新域名系统得到他人的普遍认可要比实现其技术难得多。所以一种可行的方案是研究多域名系统共存技术,以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局面。四是网络应用系统。它是由通过网络所连接起来的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和运行其上的各种应用软件所组成,主要终端包括服务器、数据库设备、个人终端以及各类传感器和远程控制设备等;应用软件系统更加多种多样,如购物、股票交易和网络游戏及在线会议和聊天等软件。虽然这些系统往往会自带安全机制,但是对于来自网上的安全威胁还是无法独自应对。例如,简单且历史悠久的分布式DOS攻击曾经使得一些著名服务系统瘫痪,如Google和百度浏览系统以及最近的湖南卫视等都遭受过类似攻击。对于来自于网上的安全威胁,我们除了要加强研发、部署隔断和防火墙等被动式防御措施外,更要研究主动式安全防御技术,以尽早发现和消灭安全隐患;同时要加强互联网空间司法刑侦技术的研发,以便于加强互联网空间法治执行的力度。
二、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网络安全挑战
上海在数字经济强势崛起的过程中,必将面临诸多网络安全挑战,包括:一是出现更多形式的网络攻击及违法行为。数字时代的网络攻击及违法行为已经发展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形式多样、防不胜防。例如:永恒之蓝勒索病毒;隐私窃取并定向诈骗的产业链;社交软件“杀猪盘”;等等。二是网络攻击及违法的技术门槛极低。比如,随意就能网购的改号软件、自动呼叫软件、基站跟踪软件、手机窃听软件、黑客软件等,让犯罪变得越来越便利。三是新的智能设备产生更多新的漏洞。如,居家摄像头、手机摄像头、手机APP、WIFI设备、大数据存储等,更容易被犯罪分子直接调用,导致犯罪门槛下降。四是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带来全新的安全隐患。比如通过网络远程控制自动驾驶汽车的刹车、转向、油门等,远程从事恐怖活动、不怕追捕。五是数据泄露风险加剧。企业数据、个人信息被各企业及政府机构过度采集,信息泄露渠道过多、难以追责,危害人身财产安全及社会经济安全。六是网络犯罪违法成本过低。由于网络犯罪的隐蔽性、技术性、跨地域甚至跨国性,导致刑侦难度大、成本高,加上立法不够完善,造成网络违法成本相对过低。七是互联网缺乏自主可控性。目前我国互联网主要依赖其他国家因特网,随时面临其他国家的互联网霸权和长臂管辖。比如,2018年美国废除了《互联网中立法案》,可以合法使用因特网达成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目的。2020年美国宣布“清网行动”:取消中国通信公司在美国的营业执照;美国禁用中国APP;禁止中国手机预装美国APP;禁止中国公司提供云服务;禁止中国公司竞标海底光缆;等等。
三、上海数字化转型中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建议
数字化的转型范文6
2013年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财政部文资办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共同组织推进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要求出版企业从生产流程改造、产品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实现全面、完整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实现每一个文件都有备份、可回溯,每一个过程都被量化、易控制。如果说ERP是出版社信息资源的管理,那么转型升级更强调内容资源的管理,这些内容资源不仅包括最后的成品文件,还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过程性文件,甚至还包括作者信息等附加资源。笔者以一名数字出版工作者的视角来解读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的六个包。
01包是资源加工软件,简单讲就是将已经出版的纸质图书数字化,以实现后期流式电子书的和数字资源的入库。流式电子书,就是能适应任何屏幕的,可以在终端更改字体、字号的电子书,这有别于版式的PDF文件。复杂的流式电子书还须实现资源的相互链接、多媒体资源的嵌入等。资源入库,主要是指将不同的资源通过标引,确定资源属性,进而将资源写入数据库中的特定位置,以便于后期的调用。例如,某本玉米病虫害防治的书中的某个段落,通过标引,我们可以确定:该资源属于文本、不属于视频;属于正文,不属于目录;属于段落文本,不属于标题;属于种植,不属于养殖。通过后期的、不断的精细化标引,还可以确定该资源属于玉米,不属于小麦;属于病虫害,不属于遗传育种……
02包是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简单讲就是装所有数字资源的仓库。如果仅仅是用于存储,那么这个仓库就非常好做,但同时也没多大意义。因为存储本身就是为了调用和再编辑而存在的,正因如此,该包叫资源管理系统而不叫资源存储系统。还是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粮仓,把前期分好类(相当于资源标引)的小麦和玉米倒在一块儿,那么这个仓库就没多大意义,因为资源根本不好找,找到也挑不出来。因此,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必须跟资源标引的结构能一一对应。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该系统不仅存储、管理资源加工软件批量产生的数据,还存储、管理协同编辑系统“细水长流”的数据,也包括其中的过程性文件。
03包是协同编辑系统。此系统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力推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中的难点,因为它不仅要求全社各部门以及部门(各合作的排版公司)齐心协力,而且要求每个人的技能大幅提升。协同编辑的目的是一次制作多次:也就是当纸质书付印的时候,该书的数字出版产物也就自动生成了,当纸书进行某处修改的时候,数字资源也自动修改。
协同编辑做好了,把软件的功能用足了,会特别受编辑欢迎,因为编辑用了这块功能,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用了软件,编辑直接在电脑上改好,无需排版人员改动这一环节,效率高了;另一个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编校成本。还有,使用系统的自动排版功能,只需选择系统自带的版式,即可把稿子排好版发印厂,排版费也大为节约。当然要把这个系统的功能按照软件设计真正用起来,用好,不仅需要把系统开发好,更需要提高出版社员工,特别是编辑人员的相应技能。
04包是产品系统。此系统一头接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另一头直接面对千千万万的用户,是此次转型升级中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产品的形式主要包括电子书、数字图书馆和主题库。电子书因我们的直接运营能力有限,不如交给亚马逊和多看等更划算,可能不会作为重点。主打B2B(企业对企业)市场的数字图书馆和主题库是我们建设的重点,因为专业出版社对行业需求的特殊理解以及销售中的特殊渠道,是任何一家综合运营商所不能替代的。因为该系统对外开放直接面对用户,因此要有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等较多的功能模块,同时也要有较好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