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调查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调查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 土地调控;指标配置;交易意愿;三省两市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11-0092-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16
土地指标调控,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确对稀缺性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配置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1-2]。然而,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市场化的迅速推进,源于计划体制下的指标体系不断遭受现实的挑战:2000年5个省区就已突破上轮规划确定的2010年建设用地总量指标,2001年底22个省区耕地保有量跌破2010年的规划指标,随后2002年全国建设用地总量达到0.39×10 8 hm 2,提前8年突破2010年的规划指标[3-4]。遗憾的是,新一轮规划设计没能突破传统指标层层行政分配的机制,虽然将土地规划指标分为约束性和预期性两类,共计15项指标。并强调,约束性指标是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在15项指标中,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和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等6项指标为约束性指标,是规划目标的具体化,反映了土地利用管理核心指标之一[5]。然而,据笔者参与的调查和规划实践来看,一方面有些地方的建设用地总量、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量等指标已经突破新一轮规划的近期目标,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指标在数量上虽然勉强凑够,但是质量令人堪忧;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除调控指标外,还余有较多的高质量一般农田(如东北地区)。可见,新一轮土地指标配置并没能充分考虑市场机制,现实可操作性令人担忧。因此,有必要在评价现行土地指标调控绩效和调查管理者意愿的基础上,探寻我国土地指标配置的合理机制。
针对土地指标配置存在的问题,众多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如:有研究者认为土地规划的目标在于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控、协调、组织和监督,我国土地规划失控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市场评价的工具和方法[6-8];另有学者认为规划应当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多元变动[1,9-11];就具体改革路径而言,有学者提出变指令性控制指标为预测性、指导性规划指标,增加控制指标的弹性,引入市场机制等[1,3,12];也有学者提出基本农田易地有偿代保、折抵指标有偿调剂等[13-15]。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与其研究不同的是,结合新一轮规划实践,引入意愿调查方法,试图探索土地指标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寻求实现“帕累托”配置改进的方向和策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土地指标交易或异地调剂现实是存在的,然而市场远不够成熟。因此,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管理者对土地指标的认知情况及其交易运行的现实障碍,为土地指标配置完善和公共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1 样本点概况
1.1 样本点的选择及调查方法
1.1.1 样本点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江苏、辽宁和安徽三个省以及江苏南京和盐城两个市作为调查、访谈的样本区域,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从横向上看,江苏、辽宁同属于沿海地带,两者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宏观政策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两者存在指标市场化配置的雏形,而安徽作为农村的前沿和中西部的典型代表,虽然尚无指标交易,但农地资源相对丰富且与江苏直接接壤,为指标跨省调剂提供可能,因此,对该区域进行深入探索能够为其他区域提供参考;其二,从纵向上分析,江苏省情与国情极为相似,苏南、苏中和苏北现实情况可以说是全国区域差异的浓缩,并且南京、盐城分别为指标交易的发送和接收区,深入研究区域内部市场运行情况,在满足规划分层控制的同时,对全国指标市场化配置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其三,从研究可行性上考虑,笔者已经在该区域进行过调查研究和规划实践,积累了不少基础资料和经验,能够为研究顺利开展提供重要资料支撑。
1.1.2 调查方法
考虑调查对象(国土部门工作人员)对研究问题认知的差异性,为使调研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本研究将调查对象分为两种类型:熟悉型和了解-陌生型;前者主要从事此方面的相关工作,对本研究内容较为熟悉,这种类型的样本主要集中在国土部门的规划、耕保等行政处室以及信息中心、规划院等事业单位;后者一般较少从事此方面的相关工作,因此对本研究内容相对陌生,但由于具有较多接触土地管理工作的优势,一般接受本研究内容比其他部门要快、而且所做出的判断也比其他部门要相对准确、可靠,这种类型的样本主要集中在国土部门的办公室、法规等行政处室以及机关服务、宣传中心等事业单位。
对应两种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调查过程采用两种不同的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前者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调查熟悉型的对象,该调查结果一般具有直接应用价值;后者主要以访谈、交流的形式调查了解-陌生型的对象,该访谈调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2 样本点分布及基本情况
1.2.1 样本点分布
在2009年6月预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于2009年9月和2010年3月赴样本区域进行两次深入调查,获得问卷461份,其中有效问卷427份(见下表1)。在有效问卷中,省级层面样本数占59.01%,其中江苏省占21.78%,安徽省占20.37%,辽宁省占16.86%。市级层面样本数占40.99%,其中南京市占22.72%,盐城市占18.27%;国土资源厅(局)行政处室的问卷数量为214份,直属事业单位的问卷数量为213份。
1.2.2 样本点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中,熟悉型的调查对象276位,占被调查总数的64.64%;了解-陌生型的调查对象151位,占被调查总数的35.36%。调查样本点的基本情况见下表2。
2 现行土地指标调控绩效评价
总体判断,大多数被调查人员认为现行土地指标调控效果是积极的,但尚存在分配不科学且剩余可支配指标不足,过于刚性、执行起来阻力较大等问题;虽然省内存在指标交易,但多农地指标交易,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案例较为少见,且区域差异显著。
2.1 大部分人员对土地指标调控效果较为认可
在收回的427份有效问卷中,有343位被调查者对现行土地管理指标调控效果予以支持,占调查、访谈总数的80.33%,其余19.67%的人员认为调控效果不尽理想,详见下表3。认可土地管理指标调控效果的工作人员主要基于耕地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而被调查、访谈的人员选择调控效果不尽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指标分配不科学且剩余可支配指标不足;其二,下达指标过于刚性,执行起来阻力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在调查期间正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开展之际,被调查者普遍感到缺乏准确现势的土地数据是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难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这也验证了部分学者认为规划基础数据失真的研究结论[1,3,16]。如果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指标建立在失真的数据基础上,其后果必然是规划的失灵,用地行为的混乱。基于这样的现实,大多被调查者迫切希望能够采用第二次土地详查数据做好新一轮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耕地和建设用地指标。
2.2 指标多省内交易,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较为少见
根据本研究调查及已有研究[14-16]判断,无论是东部地区的江苏、辽宁、浙江和广州等省,还是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均不存在建设用地指标跨区调剂或交易现象。由此推断,土地指标可能在交易性质上存在差异,耕地和基本农田等保护型指标存在交易的可能,建设用地和建设占用耕地等发展型指标现实交易的可能性很小。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差异性与现任地方管理者的“理性”选择有关,保护型指标主要兼顾的是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现任政府官员考核相关性较弱,而发展型指标主要支撑近期经济增长和地方社会发展,与政府官员考核直接相关,是地方政府更为关心的问题;另外,由于保护型指标主要强调某一时点的规模,其过程和空间位置管理薄弱,这为指标的人为干预提供方便和可能。这种情况下,欠发达的地方政府很可能利用本区域资源优势,通过保护型指标交易获取资本,从而支持短期经济增长而牺牲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相对发达地区往往选择通过转移耕地和基本农田等刚性指标,为地方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载体。
2.3 指标交易规模和价格的区域差异显著
区域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的客观差异和完善市场机制的主观态度,决定了土地指标区域交易规模及价格存在较大差别。根据调查汇总结果,横向上比较发现,江苏省年均交易规模为5 626.40 hm 2,是辽宁省交易量1 173.33 hm 2的4.79倍,前者交易价格为12.01万元/hm 2,约为后者交易价格7.53万元/hm 2的1.59倍。理论上判断,只要价格存在差异,就有交易的动力,即假设江苏和辽宁两省的土地资源是同质的,同时不考虑现行制度的约束,将江苏省更多的耕地保护指标转移到辽宁省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纵向上分析发现,即使在江苏省内部,土地指标交易规模及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规模上看,交易规模最大的盐城市高达2 284.71 hm 2(指标调入),而南通、扬州和泰州三市不存在指标交易;从价格上来看,盐城市交易价格为8.62万元/hm 2,南京市交易价格为13.49万元/hm 2,这种价格差异也为进一步交易提供动力。必须说明的是由于问卷设计过程中考虑调研可行性和获取数据科学性,指标交易规模和价格采用“横线+选项”的形式展开,首先要求最好在横线直接填写真实交易规模或价格,而区间型选项仅作参考,但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有413份(占总问卷的96.49%)直接选择参考选项。因此,该部分规模和价格是笔者对收回问卷整理、汇总后,采用模型(1)进行量化折算的平均值。
式中,n、i分别表示选项总数和次数;Qupi、Qdowni分别表示该上下限规模或价格;Ni表示所选该项人员数。
另外,本调查汇总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谭峻、张蔚文等学者关于指标交易差异明显和市场配置效率改善的研究结论。如谭峻等人的调研结果表明,2001年浙江省基本农田跨县有偿调剂总量为24 750 hm 2,代保金额为4.45亿元,最高达2.8万元/hm 2,最低为1.5万元/hm 2,前者是后者的1.39倍。而张蔚文等人指出,在边际收益拉平效应的作用下,指标有偿交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利用的“帕累托”改进[14-15]。
2.4 指标交易有待进一步市场化
首先,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土地指标交易基本认可,但不支持全面推行。调查结果显示,有74.24%的人员认可现行土地指标交易,其余25.76%的人员认为指标交易会带来负面影响。支持土地指标交易的被调查者认为其能够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或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整体效率提高和集约水平提升;认为土地管理指标交易不尽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市场不完善,指标交易会降低土地资源质量,见表4。
其次,考虑现行制度安排和政策约束(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规定耕地和基本农田省内平衡,不能突破省级界限),本研究进一步调查了土地指标交易突破省级界限的态度或认知,调研结果得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多数人员对土地指标交易突破省级界限勉强认可。57.38%的人员支持指标跨省交易,而且其中有34.89%人员是在政策允许的假设前提下做出的选择;其余42.62%的人员对指标跨省交易表示反对,其中有33.49%人员表示反对的主要理由是政策要求耕地保护省内平衡,而4.92%的认为无论怎么调剂都不会增加土地总面积,因此指标跨省交易意义不大,另外4.22%的人员选择反对指标跨省交易主要理由是,跨省交易会进一步降低土地资源质量,见下表5。所以,现行制度安排和政策约束是土地指标不能跨省调剂的主要原因,当然担心土地资源质量下降和总面积制约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土地指标交易已基本得到认可,但缺少规范的市场和相应的制度支撑,土地指标市场化配置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3 新一轮土地指标交易意愿调查
3.1 现行政策框架下土地指标交易意愿
在现行政策框架下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本区域需要进行指标交易。如下表6所示, 99.53%的人员不反对本区域指标交易,其中92.27%的人员明确表示耕地(含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含新增占用耕地,下同)都需要异地交易,7.26%的人员选择耕地、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等部分指标进行交易。可见,被调查者绝大多数支持指标跨区交易,而且更希望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两项指标进行跨区交易。这从逻辑上也不难理解,因为地方政府为追求GDP短期快速增长,往往希望获得更多发展型(建设用地)指标的支持,尽力规避保护型(耕地和基本农田)指标的制约。
由于绝大多数人员和地区都希望本区域土地指标进行跨区交易,并且大都选择获得更多发展型指标支撑经济发展、规避保护型指标约束的策略,本研究进一步调研并深入分析后发现,这种指标交易意愿在现实中很难达到均衡,理由有三:其一,理论上分析判断,既然绝大部分人员和地区都有进行指标交易的强烈需求或意愿,由于土地总面积和指标总量一定,满足这种需求或意愿的供给必然很少,也就是说愿意承担更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并贡献出较多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很难寻觅,因此不具备供需均衡的前提条件。其二,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地区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耕地保护任务,即使在耕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安徽和苏北地区也逐渐觉醒,一方面,他们意识到承担过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责任对地方发展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目前缺乏合理的市场交易机制,现实生活中交易价格往往是需求方积极联络、攻关主要负责人而私下敲定交易价格,这种价格很难表达承担更多保护责任的贡献,长期均衡状态较难维护。第三,相关研究证实[14],从发展趋势看,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希望将基本农田移出本行政辖区的委托方越来越多,委托量也越来越大,而愿意承担者即者却越来越少。因各地资源都十分有限,交易价格不合理,代保金额过低、代保无期限等因素制约,最后能真正落实的异地代保量有下降趋势,因此指标交易均衡状态较难达到。
由此可见,伴随地方政府土地指标交易或调剂的选择和规避意识觉醒,迫切需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较大的现实,通过转变现行土地管理观念、创新规划调控机制和完善土地市场交易体系,进而缩小发展型指标与保护型指标之间的边界收益差值(最好实现两类指标的边际收益相等),将是未来土地政策调整和关注的重点之一。
3.2 政策调整前后土地调控指标交易意愿变化
按照缩小发展型与保护型指标之间边界收益的要求,本研究通过假设现行政策调整或转变的几种情景,进一步考察指标交易意愿变化情况,以便为土地政策创新提供参考和依据。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交易意愿的前后差异分别为4.51%、0.48%、4.11%和5.31%,除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交易意愿的前后变化超过5%外,其他意愿变化基本上符合理论预期,进一步支撑本调研的可靠性。
从表7可以看出,政策调整后指标交易意愿会发生相应变化,但变化方向和幅度不尽一致。观察保护型指标后发现,耕地保护政策从省内总量动态平衡调整为全国产能动态平衡、由市场定价跨省区交易后,耕地保护指标交意愿增加11.5%,说明突破省级界线和由市场定价对耕地保护指标交易具有推动作用;基本农田变动由国务院审批调整为省厅审批并报国土部备案后,基本农田指标交易意愿减少47.17%,说明国务院是否审批对基本农田交易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理论上判断,一般由前者审批的成本和风险远远大于后者,又加上两者偏好不同(前者偏好国家粮食安全,后者更偏好地方经济发展),因此若后者具有审批权限,“理性”的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基本农田区内调整并获得省厅支持以置换发展空间、而不会选择支付较高费用进行指标交易,不过这种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耕地质量提升不利。虽然政策调整过程中,耕地和基本农田指标交易意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不同,但从国家层面考虑,两者有着共同的前提:生产能力(产能)不能降低,因此保护耕地综合产能将是未来土地政策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基本农田审批权的下发,将会激励地方政府通过调整其空间布局置换发展空间,往往忽视其质量建设,长远考虑不利于粮食安全维护,因此未来土地政策应该向增加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成本和提升产出能力上转变。
比较发展型指标后发现,建设用地指标配置从计划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过程中,交易意愿减少33.50%,说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建设用地增量具有抑制作用;而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从占补平衡向在异地补充等量产能耕地后、再由市场交易转变过程中,交易意愿增加7.91%,说明先补后占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并没能扭转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交易意愿。虽然市场机制的引入没能降低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跨区调剂的意愿,但却有效遏制了建设用地总量交易的需求,对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提升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市场定价一般高于人为或政策定价(见表8),因此引入市场机制后会明显增加发展型指标的交易成本,理论上判断,当这种交易成本超过建设用地存量盘活或置换成本时,地方政府不如盘活本地区低效、闲置存量土地或加大
4 调研结果和结论
(1)统计结果表明,虽然80.33%的人员对现行土地指标调控效果表示认可,74.24%的人员支持现行指标进行交易,但指标交易在区域性、类型或性质、规模和价格等方面差异较大。
(2)意愿调查显示,99.53%的人员不反对本区域指标跨区交易,其中92.27%的人员明确表示耕地和建设用地都需要异地交易,并且大都选择获得更多发展型指标支撑经济发展、规避保护型指标约束的策略。
(3)分析比较发现,虽然各方指标交易意愿在现实中很难达到均衡,但是土地政策调整对保护型指标交易意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发展型指标交易意愿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其政策启示为,指标配置交易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对发展型指标配置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次芳,邵霞珍.土地利用规划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4):98-105.[Wu Cifang,Shao Xiaozhen. A Study on the Irrational, Uncertain and Flexible Theory of Land Use Planning [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5, 35(4):98-105.]
[2]李效顺,曲福田,郧文聚.中国建设用地增量时空配置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4-11.[Li Xiaoshun, Qu Futian,Yun Wenju.An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Allocation of Increments in Construction Land in China[J].Chinese Rural Economy,2009,(4):4-11.]
[3]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4):13-18. [Zhen Zhenyuan. Reform of Comprehensive Land Use Planning [J].China Land Science, 2004, 18(4):13-18.]
[4]林坚,毕崇明.基于用地状态偏离度的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状况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08-113.[Lin Jian, Bi Chongming. Implementation Differences of Provincial Comprehensive Land Use Planning at the Province Level Based on Departure Degree of Land Use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4):108-113.]
[5]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10年)[Z].2008-10.[Ministry of Land. National Land Use Planning Outline(2006-2010年)[Z].October 2008.]
[6]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Wang Wanmao,Han Tongkui.Land Use Planning Science[M].Beijing: China Land Press,1996.]
[7]郑伟元.世纪之交的土地利用规划: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1):2-5.[Zhen Weiyuan.Land Use Planning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China Land Science, 2000, 14(1):2-5.]
[8]陈劲松.规划的市场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Chen Jinsong.Planning Market Evaluation [M]. Beijing: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 2004.]
[9]严金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Yan Jinming.China’s Land Use Planning[M]. Beijing: Economic Management Press, 2001.]
[10]黄贤金,濮励杰,彭补拙,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响应: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Huang Xianjin,Pu Lijie,Peng Buzhuo,etal.Urban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Response: Model Building and Empirical Research[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
[11]俞孔坚,乔青,袁弘,等. 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24-31.[Yu Kongjian,Qiao Qing, Yuan Hong, et al. Land Use Planning Guided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verse Planning” in Land Use Planning of “Dong San Xiang”,Beijing [J].China Land Science, 2009,23(3):24-31.]
[12]靳相木.新增建设用地指令性配额管理的市场取向改进[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19-23.[Jin Xiangmu. Market oriented Reform of Administration in Incremental Construction Land Quota [J].China Land Science, 2009, 23(3):19-23.]
[13]屠凡,卫龙宝,张佳.易地代保和土地开发权转移比较[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2):29-35.[Tu Fan,Wei Longbao,Zhang Jia. Comparison of the Prime Farmland Interchange Protection and the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J].China Land Science, 2008, 22(2):29-35.]
[14]谭峻,戴银萍,高伟.浙江省基本农田易地有偿代保制度个案分析[J].管理世界,2004,(3):105-111. [Tan Jun, Dai Yinping, Gao Wei. A Case Study of Repayable Basic Farmland Translocation Provision System in Zhejiang Province [J].Management World, 2004, (3):105-111.]
[15]张蔚文,李学文,吴宇哲.基于可转让发展权模式的折抵指标有偿调剂政策分析:一个浙江省的例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2):50-61. [Zhang Weiwen, Li Xuewen, Wu Yuzhe. Paid Dispensing Policy Analysis of the Index Conversion Based on the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Mode:A 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8, (12):50-61.]
[16]郑宇,刘彦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驱动力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5):805-810.[Zheng Yu, Liu Yansui.Study on Driving Forces on Land Use Type Conversion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Wuxi[J].Economic Geography,2007,27(5): 805-810.]
Land Index Alloc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anagers’ Knowledge
LI Xiao shun1,2 QU Fu tian 2 ZHANG Shao liang 1
(1.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2.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ina Centre for Land Policy Research,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土地调查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 南昌地区 高校图书馆 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对策
1.南昌地区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1.1馆藏图书文献资料利用分析。
近来,南昌各大高校将近有60%的大学生读者常常用纸质文献,这说明图书馆藏书可以满足大部分读者的需求。但是经过调查,有30%以上的大学生读者觉得馆藏文献还不齐全。大学生读者有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图书馆中藏书的复本量不足,通常只有一到五本,因此根本没办法同时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原因之二是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不知道哪本书放在什么地方,所以认为文献资料不齐全。不可否认的是有的高校图书馆的藏书的确不够齐全,尤其是新开专业的资料更加短缺。
1.2馆藏网络及电子资料利用分析。
网络化和电子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了让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与教学研究同步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文献资料的多样化需求,许多大学中的图书馆依靠校园网,使一些文献资料的管理实现了数字化。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检索的文献数据库资源包括:《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ABI数据库》、《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ProQuest Agriculture,Biology Journals全文数据库》、《AGRICOLA Plustext农业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美国LexisNexis Environmental环境资源数据库》等。
经过对南昌各大高校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读者不仅知道在图书馆网页上的数据库资源,而且常常浏览主页并使用其提供的电子文献资料。清华同方光盘期刊镜像、超星图书、本校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图书馆的中文图书目录、重庆维普科技期刊和人大复印资料等是学生们最常使用的中文电子文献;CABI/AGRIS/ERIC/AGRICOLA, springer清华镜像和WorIdSciNet数据是学生们常使用的外文文献资源。经过调查还发现,虽然目前计算机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但是依然有高达49%的大学生读者不怎么访问图书馆主页,从来没有浏览过的学生读者也有34.7%。可见我国大学生没有好好利用本校的图书馆数据库资源,不管是中文还是外文电子文献资源都没有好好利用。[1]大学生对这么丰厚的资源却不知道好好利用,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现象。这说明南昌各个高校对本校的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进行宣传,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宣传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还要对在校学生读者进行培训。
1.3馆内设施利用及服务满意度分析。
近几年,图书馆着重改善健全了软硬件设施,使其服务范围得以扩大,增设了咨询台,开通对“网络文献传递”的免费咨询服务,这样就使大学生读者的阅览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2]图书馆开放时间为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开放时间延长了很多,学生既可以把想看的书借走,又可以在图书馆内阅读,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经过调查,有70%的大学生比较满意图书馆的布局、环境氛围、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阅览设施、秩序。
2.南昌地区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2.1服务设备不完备,服务形式单一。
对基础服务的重视度不够,其服务只是在借书还书方面,也没有做好馆内新书的宣传工作,此外,对学生读者的阅读调查工作做得也不到位,致使图书馆的工作没有争取到主动权,没能够做到吸引读者。
2.2学生入馆引导教育不到位。
各个高校对大一新生每年都会进行入馆教育,即使这样,由于绝大多数的图书馆或者高校学生仅仅是走走形式而已,并不认真对待,导致学生们根本不知道到底该怎样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从而使图书利用率大大降低。[3]而且由于很多高校最近几年都在实行扩招政策,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比不上以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度不高,根本不能好好利用课外时间。
2.3网络及电子资源利用不足。
经过调查,有90.3%的学生读者获得信息的途径是利用馆藏图书资源,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读者有75%,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学生相比,教师利用学术会议来获得学术信息的比例较高,然而整体上比例也不高。还有部分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是通过访问免费的学术网站,几乎没有人用网络传递服务。总的来说,各大高校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利用方面有下面几个问题:一是馆内拥有的电子资源不足,或虽然有足够的资源,但缺乏利用价值。二是学生读者并不能做到充分掌握电子资源的利用技巧。三是有的数据库系统缺乏稳定性。除此之外,电子期刊与电子图书资源也各有其侧重之处;通常情况下,读者都不喜欢在电脑上阅读很长的文章。
2.4工作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低,缺乏服务意识。
人们一直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谁都可以在图书馆中做那些整理书籍和借还书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绝大多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比较满足于现状,不进行政治思想学习,更不考虑怎样提高其业务水平,只能为读者提供特别单调的服务,长此以往,起不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3.提高南昌地区高校图书馆资料利用率的对策
3.1加强学生入馆的引导与教育。
让学生充分了解图书馆的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给学生带来长远的利益。通常情况下,大一新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资源,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利用,有些学生在学校待了一年还不知道怎样使用图书馆。针对上述情况,各个高校在新生入校时就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入馆教育,让学生对图书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他们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来辅助自己的学习,好好把握在学校的宝贵时间,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这样也可使图书的利用率得以提高。[4]了解了怎样利用学校图书馆,就好像拿到了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所以,利用馆内图书资源的人数越多,图书的购买成本就会越低,也就能产生更大、更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各所高校通常都会对大一新生进行入馆教育,发给他们每人一本《图书馆读者手册》并介绍馆内的图书资源。然而有很多学生对此重视程度不高,不去认真学习手册,当自己去借书的时候又不知道去哪里找。要想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书馆。比如,图书馆可以以举办讲座的形式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利用馆内资源,同时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让他们积极地走进图书馆。当学生步入大四准备毕业论文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各种文献资料,并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图书检索工具,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论文,顺利毕业。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
3.2加大馆藏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现阶段图书馆馆藏仍然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但是电子文献也成了馆藏的重要补充资源。目前学生读者的信心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图书馆在加强对学生培训的同时还要积极宣传电子文献资源,争取有效地提高学生读者的信息能力,改善电子阅览室的环境,提高电子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图书馆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宣传本馆的电子资源,提高学生读者对电子文献检索方式的了解度。把“电子资源宣传栏”放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利用多媒体让读者了解更多的关于如何使用电子文献资源方面的问题。[5]学校广播站与网站主页也要积极宣传。此外,图书馆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介绍电子文献资源的讲座或其他活动来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在多功能厅为学生读者举办有关技术培训和使用电子资源的讲座,其内容以介绍电子文献资源、计算机检索技术等为主,努力提高电子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3.3重新优化馆藏结构。
现代图书馆不仅包括很多纸质文献资源,还有电子图书、期刊、多媒体和网络数据库等现代的电子文献资料。由于经典藏书会让人感觉到亲切,产生历史与民族的认同感,且有永恒的生命力,不仅能开阔人们的眼界,丰富人们的知识,而且能增加人生的厚度,因此在纸质文献中应该有一些这样的经典藏书。但是,要想让学生经常光顾图书馆,仅仅有这些经典藏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一般是去图书馆找对他们有帮助的文献资料。如果馆藏图书质量不高,也没有针对性,学生找不到急需的文献资料,即使馆内的阅览环境、技术设备和服务态度等条件再好,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图书馆要根据学生读者对文献资料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图书资料。此外,还要对网络上的虚拟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买一些电子书籍或者建设网络数据库,对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总而言之,必须根据学生读者的不同需求,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图书馆内的藏书结构得到优化,为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和综合素质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3.4开展特色活动,加强特色资源建设。
在各大高校中由图书馆举行的各种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图书馆利用举办的各种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学生读者,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掀起读书热潮,在德才学识上都有所收获,在知情意行上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应该以调查的方式努力了解学生们的不同需求,这样,举办的活动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二,可以邀请在某方面有专长的老师来讲座。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最大化地发挥图书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新知,让学生们的读书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更好地发挥出高效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对目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和本校的教学建设进行研究,给学校带来准确的信息,充分发挥其情报功能。
图书馆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就必须找准定位,抓住自己的现有优势,集中精力建设并形成系统、权威、新颖的特色资源,为馆藏图书增加亮点,有助于实现资源互补。比如说,可以形成“少而精”或“少而全”的独特馆藏结构。各高校图书馆应该围绕本校的重点学科建设,解决好“少而精”和“少而全”的问题。“少而精”说的是图书馆要围绕学科专业设置来购买图书文献,切忌贪多贪大,而要把“精”放在第一位;“少而全”指的是虽然关于本学科专业的图书数量并不是非常多,但一定要做到有必备图书,保障科研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3.5开发网络资料,建立资源共享。
目前各高校的广大师生迫切需要网上全文数据库检索查询传递服务方式。虽然学校图书馆拥有的文献资料不仅种类多,而且非常齐全,然而必须由师生亲自借,浪费很多时间,还由于纸质文献需要的出版周期很长,造成了很多纸质文献资料的利用率特别低。绝大部分读者想足不出户,在家或办公室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所以,图书馆要想提高电子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就必须不断采集整理网络文献资料,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源传递服务。
为了让读者更加便利地获取所需信息,图书馆要积极与一些教学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对一些有效资源进行采集与整合,根据学科体系组织使其融为一体,形成一套完善的文献保障体系,建立一个让全校师生读者共享的资源统一检索平台。
3.6提高图书管理员的整体素质。
图书馆内的管理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知识,除了要熟悉馆藏结构之外,对各种检索或查询电子资源的方法也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读者,为他们找到所需资料。建设馆内文献资源需要慢慢积累,进行长期选择,因此馆员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爱岗敬业,按照学校教学和发展的需求,参考全校读者提出的建议,仔细挑选,大范围地进行收集。此外,还应该加大对国内外出版社与图书市场发展动向的调查力度,掌握哪家出版社的出书质量高,本校需要什么样的书籍,哪些供应商的服务态度比别家好,等等。图书馆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有利于让电子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3.6.1提高专业化水平
专业化主要指的是图书馆员的文化与业务素质。这就要求馆员除了掌握扎实的与图书情报学有关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很多其他专业的知识,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操作能力、信息检索等一些与图书管理工作有关的业务知识。例如英国雷丁大学图书馆按照学校的学科和院系把馆员分成科学技术、艺术人文、生命科学及经济社科团队。他们遵循专业学科的要求从事资料利用讲座、读者导读、定题服务和组织学术报告会等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求馆员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3.6.2提高服务质量
评价图书馆服务效益的关键性指标是服务是否具有人性化特点。服务人性化指的是馆员要以学校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中心,对当今各个国家各个学科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紧密追踪,努力为全校师生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每位馆员都具有“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这一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明子.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31).
[2]卢秀英.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03).
[3]漆良蕾.美国图书馆系统及其发展方向初探[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1).
土地调查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国土资源;土地;基础数据库;理论基础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系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除历史上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陈旧,数字化程度不高外,目前进行的城镇地籍调查(更新调查)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更新调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调查的依据、标准不统一。同时,各地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平台不一致,甚至同一地区,两个调查采用的管理平台也不一致,形成了诸多的技术难题,函需加强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立现代地籍,或者说现代地籍是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而现代地籍的衡量标准或努力方向应该体现“七化”即土地产权明晰化、土地数据信息化、动态监测网络化、资料查询公开化、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工作程序规范化
土地基础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以“土地产权”为核心的土地调查数据管理系统。这里的土地调查既包含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两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是沿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两种技术行业规程形成的,数据采集各有侧重,相互之间数据整合有较大的难度,建议在充分考虑数据衔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统一全国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
二、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管理模式下,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为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包括地籍调查、变更调查、更新调查、土地登记等工作,管理的范围为建成区国有土地,含建制镇和工矿区,数据成图比例尺大多为1:500,精度较高。另一个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更新调查,主要管理土地利用状况和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状况,覆盖范围为辖区内,数据成图比例尺多数为1:10000,比例尺较小,精度低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
这种管理方法,人为分成两个系统来管理客观连续、统一的土地,造成了以下五方面问题:
(一)城乡数据不协调统一
由于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城镇初始地籍调查成图比例尺差异较大,采集数据的方式不同,形成的数据精度差别较大,同时由于调查侧重点不同,使得数据采集对象的差别也较大,土地利用现状调在采集地类界,地形要素采集较少,同时受比例尺的限制,一些重要的权属界线(如村民小组界线、飞地)采集较少,甚至没有采集,城镇初始地籍调在采集宗地权属界线与主要地物,地形要素及地类界采集较少,在土地基础数据库统一管理的模式下,保持城乡数据的协调统一,分置于不同的图层中,同时又要保持各自数据的相对独立性是解决城乡数据协调统一的重要技术问题。
(二)土地分类体系不统一
尽管国土资源部[2001]年255号文基本统一了城乡土地分类体系,并充分顾及了原城乡分类体系的转换,但该分类体系滞后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初始地籍调查,仍然给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建立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三)数据标准不统一
随着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城乡地籍数据库标准的推行,为城镇地籍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自身数据格式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执行的是城乡分离的技术标准,要实现数据库的统一管理,还需要按照新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的要求,将两套数据库标准综合合并形成新的一体化地籍数据库标准方可解决数据标准的统一问题。
(四)地籍编号体系不统一
原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县(区)一乡镇-村一图斑编号体系,以图幅为数据管理单元,在数字化地籍实现之前,不失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有效管理体系,但由于图幅线为理论界线,不仅实地无法确定,而且人为造成了许多宗地和图斑的分割,实际使用存在许多问题,也很不方便,在当前数字地籍情况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编号体系和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相比缺乏科学性。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执行街道一街坊一宗地编号体系,对于同一宗地的不同地类反映的不够全面、科学。因此,采用统一的城乡一体的地籍编号体系并反映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上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五)运行平台不统一
由于没有一个同一的运行平台,各地的数据库系统运行平台不统一,如有的采用武汉瑞得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软(R DcIS),有的采用南京国图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URCIS),甚至同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也分别采用不同的软件,如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采用的Arclnfo系统,而地籍调查数字采集系统使用的武汉瑞得RDMS数字测图系统,导致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问题,这些问题,客观上增加了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难度。
三、士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实践探索
为解决建立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丰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丰县的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起点高,自两个调查开始便统一了坐标系统、统一了土地分类,统一了全县编号体系,使用了最新的系统运行平台;第二,数据新,此次建库数据使用的是2004年完成的调查数据;第三,城镇地籍调查由县局自己的力量完成,测绘、调查人员直接参与数据库建设,大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非常有利于数据库系统的更新和维护。下面以丰县为例简要说明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路线,以期抛砖引玉。
(一)数据库系统选择
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统一存放到关系型数据库中,可以实现城乡数据库的管理,可带来安全、可靠的数据管理,支持关系型数据建库功能的GIS系统有多种,如ArcGIS 的SDE,我们选用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武汉瑞得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作为系统运行平台,其它A二GIS均可以通过SDE直接访问数据库,这种体系结构有利于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
(二)数据组织及结构
传统模式下的数据组织,城镇按县一街道一街坊一宗地四级管理,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街坊,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县一镇一行政村一图斑组织数据,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行政村,从以上可以看出城乡地籍管理的数据组织方式基本相似,都是采用分级、分区管理,只是为实现不同的管理要求,对数据的描述侧重面不一样,但其核心是一致的,从地籍管理的深度来说,农村地籍数据的描述更能反映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城镇的地籍数据更能反映地籍管理的权属要求。
土地基础数据库实现的重点是数据组织管理模式、数据结构的一体化,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抽象化处理,将城镇的一个权属单位理解为由一个或多个无缝的地类图斑组成,将地类图斑确定为最基本的数据,这样就以形成一体化的基本数据管理模式:县一街道(乡、镇)一街坊(行政村)一宗地(权属单位)一图斑。
(三)1:500城镇数据的整理与入库
1:500城镇地籍数据的整理基本的技术要求是保证街坊界线的正确性、逐层进行街坊数据的宗地、房屋、线状地物、面状地物的检查、处理。使用1:500数据与1:10000数据进行基础数据整合,关键的工作之一是要进行1:500城镇地籍数据图斑的生成和处理,在生成图斑之前必须提取需生成图斑的要素或要素层,将提取出的要素或者要素层自动或者手动生成图斑并赋予相应的图斑属性。1:500城镇地籍数据的人库工作是在完成上述数据整理工作的基础上,设置好管理区域及行政区域,逐街坊进行地籍数据人库。
(四)1:10000农村土地利用成果数据的整理和入库
1:10000数据整理的原则首先要保证数据的无缝,即图斑无缝、村界无缝、图斑与村界无缝,其次是跳绘的正确,右扣系数的完整,第三是图斑线上现状图斑的位置准确,无错误交叉,无重叠问题。将上述所有问题利用图形数据检查、图形拓扑功能检查、处理,改正无误后,即可以街坊为单位进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库的建库工作。
(五)数据切割
1:500城镇地籍数据库与1:10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立完成后,重新构建城镇地籍数据1:10000大图斑(即城镇线数据图斑),利用大图斑整体打散或部分打散土地利用现状库数据图斑,完成数据切割。
(六)数据检查入库、碎片整理
数据切割完成后,进行分层检查处理,在保证切割无误,图形与属性无丢漏的情况下直接将数据入库,但数据切割后,由于原1:10000大图斑被打散,会在两种数据切割的边缘产生小的图斑碎片,需要进行微小图斑碎片的合并处理。
(七)不同精度的融合
实现不同精度数据的合理融合是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精度融合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是低精度数据服从高精度数据,实际处理中要考虑面状地物与线状地物、面状地物与面状地物、面状地物与点状地物的数据处理。
(八)城乡结合部覆盖区域处理
这类数据整理工作的重点在城乡结合部精度发生过渡的部位,总的思路是将高精度的地籍数据切割、覆盖低精度的地籍数据,出现的空洞部分以城镇地籍数据填补。
土地调查与管理范文4
历时两年多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即将落下帏幕,在省调查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二调办的精心组织下,在各县(市)区的大力实施下,在技术协作单位的紧密配合下,我市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按部、省要求全面完成了各项调查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土地调查及建库、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城镇地籍调查外业测量和权属调查全部完成,城镇数据库正在建设之中。现将二次土地调查开展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回顾
(一)农村土地调查,摸清了家底,“一张图”工程初具雏形。
经历了两年多的艰辛努力,无数外业调查工作者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走遍了全市13个县区,完成外业调查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以arcgis为作业平台,将外业采集数据分类、筛查、整合入库,形成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13套。外业和数据库成果先后经过市级复查、省级预检和国家抽检,成果质量符合国家和《第二次土地调查规程》的要求,现全部成果已上交全国调查办进行审核。
1、通过农村土地调查摸清了家底,掌握了我市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为今后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第二次土地调查为我们描绘出了近二十年我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轨迹和全貌,根据调查结果来看,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总面积为15287138.1亩,2008年变更调查面积为15294526.8亩,相差7388.65亩,近二十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近二十年测绘水平的提高,近二十年测量手段的更新,两次调查面积相差无几,从而相互印证了两次调查成果的真实、可靠,第一次详查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了近二十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为我市今后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2、通过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土地管理数据逐步完成部门间接轨和共享。历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时点均在10月31日,这与林业、农业等其他行业、部门之间的数据缺乏统一性,难以实现调查数据的横向对比和分析,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时点更新,将国土资源管理数据统一到12月31日标准时点,这将使我们的调查数据更有利于体现完整年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更有利于进行年度土地管理各项考核,更有利于推进土地管理数据成果的应用,更有利于与其他行业、部门之间数据的对接和共享。
3、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新土地分类体系得到全面应用。长期以来,土地分类体系经过时代变迁和土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出台了《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一直没有出台一套适合长期应用、符合土地利用客观现状的分类体系,在此之前,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一直沿用过渡期间适用的土地分类体系,造成行业内各类数据口径不统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新土地分类体系得到了全面应用,统一了口径,我市的地籍管理将在这一国家统一标准下健康运行。
4、通过农村土地调查进一步推进了成果转化应用和共享。本次调查形成的数据库是本底数据库,是土地管理要素最基础的平台,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今后要将矿产资源管理、土地执法监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后备资源开发等土地行政管理信息叠加其上,实现“一张图”管理。目前,基本农田调查成果已与数据库整合,“一张图”工程已初具雏形。
(二)城镇地籍调查,独立坐标系的建立构筑了全市测量工作的新框架。
全市控制测量、细部测量和权属调查工作已全部完成,城镇地籍调查控制测量共埋设控制点672个,其中b级点15个,c级点20个,d级点513个,e级点124个。细部测量共完成约275平方公里的调查任务,其中市区完成调查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市区权属调查共调查完成宗地约7.8万宗。市二调办组织了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和西安中勘公司对各县(市)、区城镇控制测量、细部测量和权属调查进行了监理,通过监理核查,确保了初始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城镇数据库建设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建库资料,全市城镇数据库正在建设之中。
1、通过城镇地籍调查摸清了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清了专项用地和房地产用地,为推进我市城市和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依据。我们以尊重历史、立足现状为调查原则,在调查现状的同时,积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确保了权属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权属调查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权属性质和归属,从根源上缓解了土地权属纠纷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群众全法权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物权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城镇地籍调查更新了测量手段和工具。控制网的建立为今后全市的测量工作构筑了统一平台,市区及各县(市)的细部测量正是在此平台上顺利完成。建立了1980坐标系、wgs坐标系和咸阳独立坐标系,新坐标系统的建立大幅提高了我市今后城镇调查和测量的质量和精度。cors基站的建立,扩大了作业范围,提高了生产效率,数据传输控制半径达50公里,显著降低了测量的系统误差,大幅提高了市区地籍测量的精度。
3、通过城镇土地调查更新了地籍管理手段,逐步实现地籍数字化管理。长久以来,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我市地籍管理以传统的纸质为载体,信息量大、不易保存、不便查询,使地籍管理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时难以做到便民服务。第二次土地调查是我市地籍管理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将先进的卫星遥感、计算机应用等高科技手段引入土地调查和管理中,大幅提高了全市的地籍管理科技含量。今后,我市的地籍管理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载体,以苍穹软件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数字化、科学化,进一点突出便民服务这一主旋律,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形象。
(三)基本农田调查上图,保护资源和经济发展更趋平衡。
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粮食安全,关系到民生问题,关系到全市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基本农田保护涉及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矛盾,基本农田管的好不好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地管理综合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全市以长远发展为着眼点,以保护粮食安全为出发点,充分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次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全市共下达基本农田保护指标522万亩,通过与上一轮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对比,实地踏勘,掌握发生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充分论证,将新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落实到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各县(市)区均按下达的指标完成了外业调查和上图入库,共完成上图面积523万亩,形成县区级基本农田保护图13幅、基本农田调查成果数据库13套。为确保本次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成果的质量,综合考虑与其他相关行业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市二调办组织了市国土资源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召开了基本农田调查上图评审会,根据全市经济发展规划、水利设施保护、农业结构发展、粮食安全以及林业保护等方面,对基本农田调查成果逐县进行了综合论证,经过论证一致认为我市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成果真实、客观,确保了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主要工作措施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自2007年正式启动以来,市二调办精心组织,认真安排部署,广泛宣传,充分营造二次调查良好氛围,大力落实工作经费,不等不靠,积极克服经费不足、气候恶劣、影像延迟等各种客观因素,主动性地开展工作,按照省调查办的要求,先后开展外业调查“百日会战”、决战年攻坚战,在调查过程中,将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相结合,将省级预检和国家抽查相结合,将农村土地调查与基本农田调查上图相结合,将二次土地调查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结合,统筹兼顾,稳步推进,主要通过以下措施确保了成果质量真实、可靠,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一)广泛宣传动员,为调查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次调查开展以来,全市大力宣传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以多种形式和渠道使二次调查深入人心,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共宣传400余次,举办各类涉及二调的培训班200余次,参加培训人数近4000人次。通过“土地日”、“地球日”等大型广场式宣传5次,发放宣传资料近万余份。同时每一个外业调查人员都是二次调查宣传的播种机,他们调查到哪,二次调查就宣传到哪,所到之处,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二)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确保调查工作全面推进。
调查工作启动以后,面对近二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复杂情况,面对调查规程的新要求,我们并没有贸然全面推开工作,而是经过先行试点,摸清情况,树立样板,继而全面推开。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以市区为样板,组织全市各县(市)在秦都区和渭城区召开了城镇地籍调查现场会,进行相互交流和推广。农村土地调查率先在三原县西阳镇开展试点工作,旨在摸清情况、吃透政策、理解规程、统一口径,在试点结束后,组织了各县市区调查办和技术单位在三原县召开现场会,邀请省调查办领导和专家亲临调查一线指导工作,通过实地的检查和讨论,面对面的对全市农村土地调查工作进行了培训和学习。现场会后全市调查工作全面推开,进展顺利。
(三)落实工作经费,强化资金管理,为调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强有力的资金保证是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自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全市为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大力保障资金落实,先后落实调查资金1850多万元,实际使用1600多万元,部分县区在经费不能保障的情况下,不等不靠,自行垫资,主动性地开展工作,在全部的调查资金中,部分县区垫资近50多万元。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专项资金专项管理的要求,开立第二次土地调查专户,凡涉及第二次土地调查的资金,均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避免了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现象的发生,确保了二调资金全部用于调查工作中。在日常管理中,每个月对下一个月的资金支付作出计划,由专管人员负责按计划安排各月资金使用。对于工程资金,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按工程进度支付项目款,凡项目质量存在问题或未按工程进度完工的我们按合同规定不予支付进度款,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和工程质量。
(四)严格项目招投标管理,为调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按国家要求,农村土地调查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组织招投标确定技术协作单位,城镇地籍调查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确定技术协作单位。在全市城镇地籍调查中,我们严格按照项目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市区城镇地籍调查控制测量、细部测量的技术单位进行了招投标。在《咸阳日报》上刊登招标公告,明确项目任务、资质标准,通过召开招投标会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的技术单位,邀请了市监察局有关人员参加招标会,同时市局纪检室全程进行监督。每一个项目我们都通过签订合同对工程进行管理,在合同中对于项目资金管理和工程质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各县(市)区的二次调查工作,要求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招投标工作,确保项目管理公开、公正、公平。通过项目招投标共确定了21支作业单位,其中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16家。正是这些作业单位凭借多年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实力配合完成了全市的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土地调查。
(五)严格三级检查制度,强化项目质量管理,为调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障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为确保二次调查工作质量,我们严把质量关口,在工作中建立并实行了三级成果质量检查制度。为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各项工作成果质量有保障,严格按照土地调查有关技术要求,建立健全技术单位自查、县级全面自查、市级检查的三级成果质量检查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成果真实准确。同时,在订立合同时也对项目质量进行了规定,将工程质量与项目款挂钩,按工程进度支付项目款,从而在确保项目资金管理安全的同时加强了工程质量的管理。对于部分县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将市级复查与县级检查相结合,在节省时间的同时,加强了质量控制。在市级复查过程中,市二调办组织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全市外业工作进行了全面复查,其中外业复查涉及乡镇152个,占全市总乡镇的84%,抽查图幅202幅,图斑2923个,线状地物942条。同时加强对农村土地调查的监理,每个县抽取疑问图斑不低于30%。对于省级预检和国家抽查,高度重视,将省级预检和国家抽查相结合,检查组每到一个县,市二调办全程配合,及时记录并分析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对于国家和省上提出的疑问图斑,认真到实地进行复核,并拍照取证。为确保城镇调查的成果质量,市二调办根据规程要求,对全市各县市、区城镇地籍调查内外业工作进行了同步监理核查。正是层层的质量控制,确保了最终成果的真实、可靠。
(六)实行部门联动机制,为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为完成好各项工作,我们着力解决上下联动不够、各部门协作不够的问题。相关工作不衔接,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是很难确保质量和进度的。因此我们加强与部门间协作配合,在全系统形成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规划、耕保、地籍密切协作配合,任务共担、实行分工不分家的责任体系。对于基本农田调查成果在系统内先由规划、耕保、地籍进行内部评审,后组织发改委、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进行综合评审,不断加强协调与组织实施,认真负责,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同时,不断加强相关工作的衔接,将二次调查工作与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年度变更调查相结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七)倒排时间,争分夺秒,为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时间保障。
在两年的时间内要完成全市的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标准时点更新、专项用地调查、房地产用地调查等项工作任务,可以说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市及时安排部署,倒排时间,集中力量,明确责任,坚持月季报汇总上报制度。针对关中地区卫星影像下达时间较晚的现状,不等不靠,合理安排,率先启动城镇地籍调查,从而使我市城镇地籍调查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顺利完成了与农村土地调查的衔接。严格按照省二调办“决战年”要求完成各项调查任务,积极开展农村外业“百日会战”,数据建库“百日决战”,加压紧逼。在调查过程中,不断加强与技术单位的协作配合,要求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倒排时间表,同时要求技术单位也要倒排工期,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
三、工作展望
当前我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已基本结束,相关成果已上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二次调查工作尚未完全结束。城镇地籍建库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启动,二调成果的转化应用刚刚起步。这一系列的工作仍需要我们在明年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推动和完善。
(一)继续推动城镇地籍建库,做好成果审核。
城镇地籍调查外业调查和权属调查均已按期完成,但建库工作仍显滞后,数据库拿不出来,调查成果就无法应用。因此明年要大力推动城镇地籍建库工作,花大力气做好数据库成果的监督和审核,本着“完成一个,审核一个”的原则,稳步推进建库工作,确保数据库成果真实、可靠,尽快应用于工作之中,服务于群众之中。
(二)进一步深化二调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调查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目前,二调成果的转化应用刚刚起步,数据库成果尚未经国家验收,明年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库成果的完善,进一步深化成果的转化应用,按照部省要求,着力开展“一张图”工程建设,将二调数据库建设成为一个包含矿产资源管理、土地执法监察、土地开发复垦、地质灾害防治等内容的综合监管平台,真正做到“天上照、网上管、地上查”。
(三)进一步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对接。
今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经正式启动,但尚未全面推开,主要是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以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蓝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加载到二调数据库中,二调数据出不来,规划修编就落不到实处。因此明年要做好与规划修编工作的对接,继续实行部门联动机制,耕保、规划、地籍分工不分家,共同做好规划修编工作。
土地调查与管理范文5
一、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一项法定的重要制度。在全县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县情调查,是关系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一项公益性基础调查。其目的是全面查实、查清全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调查目标
第二次土地调查目标是全面查清全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化的社会化服务,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按照国发[20*]38号文件要求,全面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县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现状;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全县建制镇的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开展基本农田现状调查,查清全县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和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具体任务如下:
1、农村土地调查
农村土地调查是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两部分。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1:1万比例尺为主,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
—3—
面积、分布、利用状况等,查清全县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2)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使用的土地)、水利设施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
2、城镇土地调查
城镇土地调查是对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我县城镇土地调查采用比例尺为1:500,依据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查清全县建制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查实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位置、面积、界址、权属、用途等。通过汇总分析,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用地等土地利用状况。其他建制镇、村庄的地籍调查有计划逐步开展。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泰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落实到村组,落实到地块,统计汇总出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发证,造册。
4、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数据库建
设,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和基本农田等数据进行管理,满足县级日常土地利用、土地变更等业务需要。满足县级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基础数据的基本要求,并提供县级土地数据到地块的查询检索、统计汇总、分析输出、及时调用和定期备案等功能。
(2)建立县级地籍信息系统
按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对乡(镇)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结果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提供录入编辑、查询统计、日常变更、制图输出、登记发证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以满足日常业务及管理的需求。
5.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汇总本辖区内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形成县级行政辖区内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并参加市级数据汇总。
(2)图件编制
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县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制出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并参加市级成果汇总。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现状
—5—
分析。对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土地开发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专题报告和有关专著。
为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继续进行每年一次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组织各乡(镇、场)对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汇总调查成果;建立及时监测机制,运用航空(天)遥感等高技术手段,定期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变化监测。并积极做好成果的维护和应用工作。制定土地调查,统计,登记相关制度,逐步建立稳定的土地调查队伍和经费保障机制,以进一步完善我县统一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
三、调查的进度要求
按照国务院要求和省、市部署,从20*年7月开始,全面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进度安排如下:
1、20*年7月完成县、乡(镇)两级调查组织机构的组建,开展舆论宣传和技术人员培训,完成调查方案或细则的编制上报。启动农村土地调查工作。
2、20*年*月启动县城所在地澄江镇的城镇土地调查。20*年1月启动河西片碧溪、桥头、禾市、螺溪、苏溪、马市、沿溪七个建制镇城镇土地调查。20*年7月启动河东片塘洲、冠朝、沙村、老营盘、小龙、灌溪、苑前、万合八个建制镇城镇土地调查。
3、20*年8月至12月,完成全县的农村土地调查工作。全面查清全县每一块土地的位置、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全面查清全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确权率达到90%以上;在农村土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完成基本农田的上图、登记、造册,查清全县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4、2009年1月至8月,全面完成全县16个建制镇城镇土地调查工作。县城建制镇外的乡、村庄内的土地调查工作按计划逐步开展。
5、2009年*月前,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汇总统计调查,查清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工业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城镇地籍调查数据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及更新系统,实现全县土地调查信息共享。建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将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审批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将以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数据为准。
6、以2009年*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县统一变更、汇总各乡(镇、场)调查成果,形成上报市的土地调查基本数据。
20*年以后,按国家的要求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以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
四、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统一领导,统筹安排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省、市、县政府已成立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各乡(镇、场)要成立调查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负责抓好本行政区的调查工作。调查方案和细则经省土地调查办批准后实施。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作为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对未完成调查任务的乡(镇),将暂停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审批等工作。土地调查完成后,未经依法办理登记的土地,不得流转。
各级政府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资源、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县土地调查办负责对乡(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调查队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的培训。
(二)统一标准,整合资源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及省制定土地调查技术细则,
集中统一制作和提供调查工作底图,统一调查的程序、方法、成果、精度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和调查成果,合理利用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确保调查工作按时完成。
省土地调查办集中统一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统一调查底图,统一调查要求,统一调查方法。各乡(镇)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进一步充实、改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本次调查的科技含量。
(三)分工协作,各负其责
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的组织模式,县、乡(镇、场)各级分工承担土地调查任务。各级政府要周密组织、细化调查,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圆满完成调查任务。
(四)全面调查,分步实施
各乡(镇、场)土地调查工作应在国家、省、市、县政府的统一进度要求下,全面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分步实施城镇(村庄)内部地籍调查,确保国家急需的数据按时完成。
(五)加大支持,保障经费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中“各级财政部门在调查费用上给予保证”的要求,要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工作进展编制详细的经费预算,核定调查经费,并列入相应的年度财政预算,财政部门确保土地调查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保
证土地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所需经费按照中央、省、市、县(市、区)财政事权分离的原则,以国家和地方承担的土地调查工作量为依据,由中央、省、市、县(市、区)财政共同分担,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近期县财安排必要的前期工作经费,保证工作需要。
(六)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土地调查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遥感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遥感技术的概念
遥感技术指的是从不相同的高度平台上,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然后将所有的信息传送到地面,对其进行有关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整个过程。遥感技术收集和运用的信息包含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能够是声、超声、光、红外辐射无线电波等多种信号。甚至包含了射线照相、地磁观测、宇宙射线观测等,皆属于遥感的范畴。它的隶属关系可以包括一切与上述信息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遥感技术组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间、从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到判读应用的体系,包括:研究地物电磁波辐射的特性以及信息的传输;研究遥感信息探测手段,主要是研究传感器;研究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研究遥感信息的应用。近年来,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遥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类逐渐需要更加有印象、更加全面的去探求所生存的地球,认识他的能源,认识他的改变以便于今后更加科学的去部署自己的生产及生活活动。
2 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浅析
2.1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 年,我国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对一些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监测,为国务院出台 1 1 号文提供了技术支持。1999 年以来,我国开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时段卫星数据开展了国土资源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逐步建立起全国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通过对重点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为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02-2003 年,用 TM、ETM 和 SPOT 数据监测环北京地区50个左右县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2.2 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详查需要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采用常规测量方式,有些地方人员、设备无法涉足。通过遥感技术,可以高质量高速度完成土地详查工作任务。
2.3 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主要以现势性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图和地形图为基础调查资料,在与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对比,并经实地调绘和补充调查,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更新。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为了配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和正在启动以遥感为主要数据源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进一步推进了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中的广泛应用。
2.4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及其实施管理,需要查清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产权状况,掌握土地权属清楚、地类正确、图数一致、数据可靠的地籍信息,为土地规划、利用和管理及经济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采集、储存、管理大量的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之间关联复杂、时空变异性强。
遥感技术克服以上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其所需的现势性强的数据、图件等资料。
2.5 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
城镇地籍调查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该项工作动用人力、物力、资金量很大,既涉及相关政策、法律,又有较强的业务性。需要法律、测绘、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全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利用资料,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从长远的观点来考虑,城市土地情况是动态变化的,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权属的转移、用地类型和面积的变迁,而且经济发展越迅猛,用地情况变化越频繁。为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变化与地籍管理落后的矛盾,部分地方在采集地籍调查数据方式上应用遥感图像为信息源,内业处理依据计算机技术建立图形与数据库,变更调查管理依据计算机来完成,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此外,遥感技术在农村产权调查、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等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在农村产权调查中利用航空和航天数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提高了成果精度,在大多数省份的农村产权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采用遥感数据辅助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遥感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3.1 确定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
由于土地资源动态调查、监测是土地管理的基础,今后的主要目标是应用高新技术,改变传统落后的调查、监测方法,实现土地动态监测调查、监测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信息化。
3.2 明确主要内容
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调查时,利用国内(CBERS)与国外(TM、SPOT)的数据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相土地利用现状光谱特征,对典型样区设立解译标志,加上内业分类和外业 GPS测量,建立基础影像数字地图,形成新的信息系统。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时,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确定重点监测区和一般监测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取变化图斑,在土地变更调查汇总前进行核查和测量,实现动态监测和变更调查的有效结合。
3.3 与 GIS、GPS 相结合
随着 G I S 和 G P S 的发展,现在趋向于RS、GIS 及 GPS 三者的综合应用,即“3S”技术。“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总称,即利用 GIS 的空间查询、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RS 的大面积获取地物信息特征,GPS 快速定位和获取数据准确的能力,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土地管理工作。目前随着 3S 技术的日益成熟,3S 集成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和数据产品生成中,呈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大力发展“3 S ”集成系统,以 R S 为信息源、以 G P S 为空间坐标、以 G I S 为工作平台,形成一种有机的结合、在线的连接、实时的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3.4 数据精度的提高
日前,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卫星遥感图像主要有 T M 、E T M 和 S P O T 图像,此外还有法国 Spot5 遥感卫星 2.5 米分辨率数据、美国 I K O N O S 遥感卫星 1 米分辨率数。
据和 Q U I C K B I R D 遥感卫星 0 . 6 1 米数据。由于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影像分辨率由几百米,几十米发展到不到 1米。全球定位系统的精确定位,使得 S P O T影像基本可以满足 1 : 5 万的成图要求,从而具有了人机交互对话友好界面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使得图像处理技术有了保障,土地管理信息精度有了基本保证。
4 结束语
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用地很少的国家,同时伴随着处于不断上升趋势的人口,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下,人口之间的矛盾慢慢的就凸显主来,这些年来,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管理工作在国家各个地区切实开展起来,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陈述彭,等.遥感信息机理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
[2] 刘鹰,等.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J].遥感信息,2011,(4).
[3] 沙志刚.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概述[J].国土资源遥感,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