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企业成本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企业成本管理范文1
一、药品生产企业质量成本构成
质量成本是药品生产企业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表现,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预防成本。指预防不合格药品而产生的费用,是质量成本控制的先导内容。预防成本的构成较为多样,比如,药品企业为加强质量管理,在制定质量方针、计划中所产生的成本;又如药品企业针对员工质量管理教育培训而产生的成本等。第二、检验成本。药品的产品鉴定是生产中的重要程序,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开支。鉴定成本包括原材料、辅料的检验成本;药品中间体的检验成本;药品生产完成后的验收成本;此外,鉴定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也属于鉴定成本的范围。第三、损失成本。损失成本由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内部损失成本指发生在企业内部的损失成本,比如产品在出厂前发生质量问题,难以向市场销售而导致的损失;又如产品质量事故的分析处理费用等。外部损失成本指产品销售后,因故障而产生的成本,比如因医药产品质量问题导致使用的患者生命财产损失的赔偿费用等。
二、药品生产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1.强化药品生产质量
质量作为产品的生命,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药品生产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药品生产企业由于生产对象的特殊性,对产品的质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为药品任何环节的瑕疵都有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威胁。随着药品企业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全面质量管理日益成为药品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内容,而质量成本管理正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本管理活动,其在成本管理中不仅从财务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将质量控制作为成本管理的中心,质量控制在前,成本控制在后,成本控制围绕质量控制开展,能够强化药品的生产质量。
2.压缩企业成本开支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药品市场国,药企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不少药物更是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就以7ACA为例,国内有多个厂家生产。在产品质量以及功能相同的情况下,价格就成为产品争夺市场的利器。对此,质量成本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质量成本管理围绕质量控制开展成本管理活动,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力图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开支,在优化企业经费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药品生产企业加强质量成本管理的策略
1.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质量成本作为成本构成的重要内容,强化质量成本管理,是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前提条件下,严格控制成本支出,提高药品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质量成本管理中,最为主要的任务便是完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对此,药品生产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完善质量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当前,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在管理中存在空白点,导致管理效果长期得不到提升,企业需要设置专门的质量成本管理机构,从质量管理部门以及成本管理部门选派专业化的人士,全面负责质量成本管理的任务,以提高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其次,完善质量成本管理流程。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从质量成本管理的特殊性出发,紧扣质量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流程,最大限度地剔除管理中重复、冗余的环节,提高质量成本的管理效率。最后,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中,制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制度是有效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从制度的周密性、细致性以及可执行性三个角度出发,加强制度建设。
2.明确成本管理责任
权责不明确是当前药品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对此,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从质量控制与成本压缩的角度出发,明确成本管理的主体责任,在组织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推行岗位责任制。要点如下:第一、明确管理机构的责任。如前所言,构建高效统一的管理机构是质量成本管理得以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管理机构需要肩负起质量成本管理的主体责任,深入到质量成本管理的各个流程、各项环节,以明确的管理责任书作为管理机构工作开展的参考依据。第二、推行岗位责任制。质量成本管理的范围比较宽泛,凡是质量控制中的成本支出,均属于质量成本管理的内容。因此,药品企业需要根据管理活动的特点以及质量成本控制的要点,将管理任务进行分解,以岗位为中心分解管理任务,确保定岗定责,有效克服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人浮于事的现象,以提高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第三、严格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制度是岗位责任制度的重要补充,也是充分发挥岗位责任制度作用与价值的有效形式。药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的指标,根据岗位工作人员的实际表现开展绩效考核活动,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薪酬、晋升等关联起来,激励员工更好地履行岗位责任。
3.适度提高预防成本
药品企业质量成本的构成较为复杂,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显性成本、隐性成本,而从成本支出的实际范围而言,又可以细分为多种形式。此点前文已经言及。质量成本的构成要素共同形成了质量总成本,因此,加强质量成本构成要素的成本控制,自然也就成为总成本控制的重要方式,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适度地提高预防成本。预防成本提高看似会增加总成本,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质量成本构成要素之间具有关联性,预防成本的增高会导致其他成本的下降,最为典型的便是鉴定成本、故障成本等。预防成本属于前期投入成本,以预防医药产品质量为目标,预防成本的提高可以增强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尽管前期的投入会增加,但后期质量成本会出现显著下降的态势,且质量成本的控制实践表明,在特定范围内,增加预防成本会导致鉴定成本、故障成本的显著下降,同时,二者下降的幅度要高于预防成本的增加幅度,从而实现总成本的降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预防成本占比越高越好,药品生产企业要结合企业自身质量成本管理构成的特点以及管理活动的实际需要,选择最为适宜的成本要素构成比,以此作为质量成本管理的出发点、立足点。
四、结语
成本控制是企业确保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而对制造业企业而言,质量成本控制则是成本控制的中心内容。药品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远高于一般企业,质量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相对也更高。药品生产企业要强化质量成本的管控,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冯定军.立华制药药品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2]白洁.对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和优化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6,(33):306.
[3]宫平.质量成本管理在制药企业的应用[J].科技市场经济,2016,(3):54.
[4]陆新颖.医药企业在TQM基础上对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方式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116-117.
生产企业成本管理范文2
关键词: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管理 对策措施
随着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物流管理日益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物流成本管理是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部分。企业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输送、回收方面的成本。与流通企业相比,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都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
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管理研发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五个阶段。在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实践中,达到物流成本管理第四阶段水平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还都处于第三阶段。
在我国,生产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构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并确认了最需要展开的功能成本分析和动态的成本计算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化总体水平较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成为解决物流成本问题的障碍,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仍然存在着困难,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物流合理化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货物卸货、搬运、暂存、包装、资讯、准时配送等方面失控,企业物流专业化技术水平不高,物流不合理,物流运作能力低下。
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决定了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组织间交易成本高,物流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从物流成本管理经历的五个阶段看,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的第一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第二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建立。在我国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管理实践中,物流成本衡量的计算体系尚未确立,能明确本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的企业少之又少,报表上所反映出来的物流成本仅是向企业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只不过是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因而无法真正了解物流的全部费用,实现物流成本削减也变得十分困难。
(一)现行财会制度和核算方法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指出,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合现代物流的费用管理,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导致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甚少,存在很大的虚假性。目前,我国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来核算物流成本,企业的“损益表”中没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准确的计算与分析,无法完整统计物流成本,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无从下手。
(二)物流量规模小制约物流成本的降低
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难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没有物流业务外包的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物流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并且物流设施和技术落后,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难以开展,物流成本较高。
(三)物流成本横向比较困难
各企业通常是分别对物流成本进行计算和控制的,即各企业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各企业间无法在物流成本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确切的行业平均物流成本值,难以建立物流成本比较优势。
提升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思路
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能推动企业物流的合理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企业应当从思想观念上和管理体制上加以转变,研究制定可行的程序和方法,坚持运用系统化的方法综合考虑以得出合理的方案,最终追求总成本的最小化。
在物流成本的控制过程中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将与物流相互联系的各项业务环节组合成统一的整体,并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中,从系统整体出发,互相协调,为客户、本企业内各部门提供最佳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一)优化物流流程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应从优化物流流程,改善物流管理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方法,有效管理企业物流成本。
(二)完善物流途径
传统的狭义的物资成本概念仅限于物资本身的购进价款,物资的质量成本及拖期交货成本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往往没有得到计算、考核和控制。在物流成本构成中,仓储成本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因此企业应注重仓储成本的管理,采用JIT(Just In Time)方法,完善物流途径,缩短物流运程,减少库存量和周转环节,合理库存,提高保管效率,这是降低物流成本最重要的方法。企业在保证物资质量和交货时间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免去为防止残次品和不按期到货而多储备物资,节省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物资存储费用。
(三)再造业务流程
为适应当前的竞争态势,生产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的流程再造,变职能管理为流程管理,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客户、以客户评判作为服务考核结果、体现运作效率和效果的流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与流程再造相配套的还包括将原有的基于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过渡到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后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恰当地反映企业整体运营状况以及流程各节点部门之间的运营关系,从而促进整个物流上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价值流、工作流高效流动,实现整个物流畅通无阻的高效运行。
(四)恰当选择物流模式
从产权角度看,物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自营物流、物流联盟和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实践中,企业应该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最终目标,从企业的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物流市场的交易成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选择物流模式。
物流外包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仓储费用和减少在途资金积压的有效手段,确实能够给供需双方带来较多的收益,企业选择第三方承担物流服务的情况将会更加普遍。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理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实行物流外包或局部外包,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之一。如果物流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企业的物流管理协同成本小于委托第三方物流的交易成本则应该选择自营物流。
(五)系统管理物流成本
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对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在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由于各种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以成本为核心,用系统论观点,按照总成本最低的要求,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
(六)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七)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客户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企业管理应从过去关注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转向关注从客户到供应商的“全程供应链”管理。生产企业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实施一体化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比较完善的供应链,尽量减少“中间层次”,直接将货物送达最终顾客,减少开支,并能更有效地管理资源,无需承担仓储及存货管理的成本。
(八)构筑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局部物流效率优化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借助于现代化信息系统的构建,把物流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和外部的战略伙伴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物流快速反应系统。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将企业定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计划和行为,从整体上降低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鲍尔索克斯.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3.丁俊发.中国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4.王键.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M].科学出版社,2005
5.现代物流管理课题组.物流成本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生产企业成本管理范文3
关键词:危化品;物流成本;管理;策略
危化品即危险化学品,包括易燃物品、易爆物品、有毒物品、有害物品、和放射性物品。其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都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危化品的运输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纷纷出台相关的法律条例对危化品的运输进行管理。
在危化品生产企业在物流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危化品仓储环节的相关问题
在危化品流通之前,要在仓库内完成货物的摆放、装卸、搬运、堆垛上架、拆垛取货等工作,仓库的工作流程繁多,环境较为杂乱,工作人员也比较多,危化品的仓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堆放环节容易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
我国危化品专门仓库极少,大多数的仓库都是堆放各种物品,物品的种类繁多,规格复杂,工作人员和所需机械数量多,容易造成场面混乱无秩序,出现问题时,场面难以控制。
1.2 危化品作业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仓库作业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其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首先,仓储中危化品的种类繁多,数量较多,流动性极快,难以实时掌握危化品的状况。其次,危化品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且仓储事故的波及能力及强。再次,危化品作业中会涉及大量的工作人员和操作机械。纷繁复杂的环境给危化品的仓储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危化品人机结合程度低
目前,我国危化品仓储作业的“人机结合”程度较低,仓库作业过程中,机械的稳定性较差,而人力又容易出现意外,造成伤害,因此在危化品仓储环节中选择何种作业方式,也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2.危化品运输环节存在的问题
2.1低成本运输能力缺乏,运输方式选择出现矛盾
我国的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原料产业多集中于中西部,却要输出到遥远的东南沿海地区,增加物流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危险隐患。各种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是最节约成本的,但是受到自然条件限制,能够进行水运危化品的河段和有能力进行水运的企业较少,因此,相对灵活的公路运输又有较高的运输成本,风险性较高。
2.2物流效率低下
危化品在运输装配环节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如,危化品自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选用的机械,操作流程与标准,通过审核和备案的专用车辆等,因此,在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线路的确定,协调运输时间与客户要求的矛盾等方面,容易造成运力的浪费,扩大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3.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难以统一监管
目前我国危化品生产企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工作状态良莠不齐,为增加经济利益,仅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最基本的要求,甚至私自违反规则,物流安全不能很好地得到保障。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管理部门众多,衔接工作不到位,加之不同地区的管理力度和管理标准不尽相同,整个监管工作难以系统运作。
4.危化品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
4.1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
危化品的物流管理因为危险系数高,更应该形成明确的规定,国家也应该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条例,保证行业秩序,加大监督力度,防止企业投机取巧。例如国家在2013年根据颁布了《危化品运输管理条例》,应该针对新近发生的问题逐年对其进行修缮,使之更具约束力。
4.2发展以物联网物流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危化品物流管理创造了新途径。利用RFID、GPS和GIS等技术,从生产抓起给危化品贴RFID标签来展现危化品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将标签与导航相结合,实现危化品物流的及时跟踪定位、监控管理,预见和控制事故的发生,这样就可以一直追踪定位危化品,方便掌握其物流信息,还能够主动智能干预安全事故。
4.3完善危化品储存基地建设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下、油罐容量在10000立方米以下的危险品仓库约占总数的45%,这些仓库多数属于生产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储存基地。因此,可以对各地区的危化品储存仓库进行规划与整合,不断完善危化品储存基地,使之与原料、消费市场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物流体系,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运输难度,保证运输安全。例如,上海市金山区建设的漕泾化工业物流园区,已建成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的配套物流仓储区,与上海本地的公司以及巴斯夫、拜耳等一些公司的相关项目进行配套,与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成功衔接,现在已成为上海西部的化工仓储物流基地,为我国的危化品物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结语
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危化品流通可以依靠现代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进一步发展,现代的理论和技术能够为危化品物流提供良好的保障。在第三方物流理论的指导下将部分危化品生产企业有机整合,并建立专业的物流公司,统一管理危化品企业的物流,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提高物流工作的质量,一改现阶段危化品企业量多质少的尴尬局面,促进危化品物流朝集约方向发展,实现危化品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危化品生产企业在新的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能够慢慢步入正轨,工作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减轻了政府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赵新欣.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纪鹏飞.危化品运输企业:国家应建立统一的危化品运输的培训体系[J].专用汽车,2014,09:72-74.
[3]沈哲,金文姬.危化品运输事故风险控制创新研究――基于宁波危化品企业的调研[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02:9-13.
生产企业成本管理范文4
关键词:生产型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生产型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由成本计划、成本预测、成本管理、成本考核几个环节组成。成本管理同时也需要企业上下全体员工形成合力,重视成本管理的理念才能落到实处。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片面认为是财务人员的职责,对生产环节、销售环节考虑甚少,如何节省开支、降低成本只会流于形式,成本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培训机制缺失,没有鼓励、引导、创新的相关措施。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全员成本控制意识,目前仅是财务单一部门进行成本管理,失去全员成本控制理念,将全员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抹杀,不利于成本管理。
(二)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传统成本核算手段单一、阶段不全,造成产品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归集不统一。成本核算的理解误区,致使核算出来的成本不真实,不利于企业有效、准确计算成本。往往成本核算只重视生产环节,护士前期研发费用、设计成本、企业文化、创新价值的体现甚少,有时售后服务的成本计算太小没有有效的考虑各种风险成本。成本管理的环节无法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有效依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成本核算缺少信息化数据支持,以上成本核算方法的落后致使成本管理失真。
(三)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
大部分生产型企业成本管理制度缺失、甚至不健全。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应包含事前、事中、事后全面成本管理、动态成本管理体系。实际成本管理往往只重视事中和事后环节,缺少预控状态的成本管理。事后成本管理主要体现在成本核算环节缺少成本考核,不利于企业成本的控制。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主要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部分组成,缺乏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对最后的成本管理效果产生深远影响。
二、生产型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培养成本控制意识,调动全员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成本管理是一项全面、全员、动态化成本管理的系统工程,为此需要全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成本管理,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成本管理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成本管理环节,各部门积极沟通、团队合作可以有效形成合力从各个环节节省开支、降低成本,坚持成本计划、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的闭环管理系统,激励引导员工创建节约型企业,企业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成本管理系统,将成本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制定经济责任书,按照工资、底薪的绩效考核办法,量化成本管理目标,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本管理因素,专业技术人员、一线员工、各类人才的智慧结晶能够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二)采用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需要结合项目前期的研究设计、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销售环节、售后服务等成本费用进行归集,需要结合各项费用支出,将目标成本、实际成本、成本降低额、成本降低率、净现值、财务收益率、投资回收期、产品的寿命周期等因素进行核算,结合行业信息化数据、云计算等内容进行成本分析和核算,以期促进成本核算水平的提高,综合各类风险因素进行成本核算,客观公正真实可靠的成本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成本控制,进而成本核算的有效性、真实性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各类成本管理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体系,大部分生产型企业成本管理制度缺失、甚至不健全。各环节成本管理体系相互影响,共同影响成本管理的效果。只有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才能产生科学的效益,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遵章执行,严格各类成本开支,便于流程化操作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能够带动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正常化运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采用科技创新降低企业成本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在于技术力量,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减少劳动强度,综合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及各类风险因素,促进企业降低成本达到成本管理的智力升级,提高企业竞争的砝码。针对生产型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行的提出相应对策供企业参考共同打造企业利润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作者:龚雪 单位:青岛茂源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戴少珺.生产型企业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2,01,28
[2]唐琳.生产型企业集团成本管理问题及其改进[J].财会通讯2013,11,20
生产企业成本管理范文5
【关键词】煤炭生产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否决
一、引言
无论是在过去落后的计划经济还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所追求的的根本利益都是经济利益。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外拓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采取措施进行成本管理。自从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成本否决”的管理方法提出以后,更多生产行业开始对此种成本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并采用,煤炭生产行业的各个企业也不例外。成本否决通俗来说是指通过成本控制来否定其他方面的相关成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这种成本控制方法的中心思想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是成本提高了、效益降低了,即使在其他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良好成绩也是违背企业的最终目的―――经济效益的。由此可以看出,煤炭生产企业采用此种成本管理方法不仅可以促进企业成本管理的工作更加细致、谨慎的实施,还可以提高其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最终实现企业成本目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目前由于煤炭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成本否决方法的实施也存在着主客观方面的问题,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亟待我们进行研究和解决。
二、煤炭生产企业“成本否决”运用存在的问题
1.主观问题
(1)“成本否决”管理方法意识淡薄。由于该成本管理方法多在计划经济时期采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有部分生产型企业就不再沿用此方法进行成本管理的控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企业管理层并没有认识到“成本否决”这一方法对于企业成本控制的促进作用,忽视了“成本否决”的内在价值。他们认为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时代,已经不再需要进行如此严格的成本控制,经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开拓市场,寻求更大的商机,对“成本否决”的成本控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轻视态度,形成一种“开源不节流”的状态。
(2)企业员工配合度较低。由于“成本否决”方法的实施会涉及到企业员工薪资、福利、绩效考核等关系其切身生存的利益,大部分员工都会采取抵触情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有些煤炭生产企业对于相关成本考核标准的制定过于严格,反而起到了一定的反推作用。这就使得员工不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更有综合素质较为低下的员工对企业的相关设施、原材料、半成品等进行破坏,这都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正常成本管理工作。
2.客观问题
(1)成本指标制定不合理。在实行企业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基于“成本否决”的管理方法,企业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考核成本控制的指标,这些指标额完成程度往往是考核企业成本管理成效的关键参考数据。但是,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于指标的制定往往会出现过于严格的情况,比如,对于完不成指标的员工的工资、奖金苛扣过重,对于每单位产品所用成本超标部分的制定数据控制制定缺乏可行性等状况。当然,少数情况下企业也会制定相对较为宽松的指标考核,但是这样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所产生的不力影响就更为严重了。成本指标制定的不合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成本否决”方法的实行。
(2)监督力度偏弱。“成本否决”的实行除了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考核标准外,还需要有相关的人、财、物监督其实行。由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存在于产品的各个环节,涉及到采购原料、制造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因此其实行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监督措施就会存在很多成本控制管理的风险。大多数煤炭生产企业由于本身管理就存在着缺陷,所以对企业“成本否决”的监督也就不会给予过多的关注,只是一味的通过要求员工的工作质量来进行督促,使得“成本否决”管理方法的监督处在较为空白的状态。
(3)外部环境较为严峻。一方面,政府对于市场的调控政策使得物价在不断地上涨给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给“成本否决”方法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如,原材料采购过程当中,由于企业的预算往往是根据上一年进行制定的,并没有预计到下一年外部因素的过多影响,物价较为迅速的上涨就使得采购成本增加,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经济导向的不利影响使得企业在进行“成本否决”方法控制成本时过于重视经济利益的实现。在这样一个追逐利益大于一切的大环境下,企业在考量成本对项目的影响的过程中,往往会过于重视经济利益的实现,进而否决一些本来利于企业发展的成本管理方案,影响到“成本否决”方法的实施。
三、完善煤炭生产企业“成本否决”的对策
1.主观对策
(1)增强意识观念。要对企业管理层进行集中培训学习。企业管理层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方案的实行,正如上文所述,由于管理层对“成本否决”方法应用的认识存在偏颇阻碍了其实施,因此应当对企业管理层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管理层应当认识到“成本否决”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其对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学习如何采取措施可以使“成本否决”方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中发挥到最充分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与社会、高校的专家进行沟通,进而学习“成本否决”方法的精髓,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应用。
(2)对企业员工采用激励机制。企业员工是运用“成本否决”方法的第一人,由于某些企业不恰当的制定了相关考核标准使得员工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影响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应当对员工采取激励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采取否定的方式。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厂房成本控制的完成标准,对员工进行鼓励。比如,将成本超标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内的,奖励员工相应的奖金或者福利。运用这样积极的激励机制对比一些企业的消极机制,不仅可以调动员工进行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得企业处在一种积极、愉快的企业文化当中。
2.客观对策
(1)制定科学的“成本否决”指标。首先,反复测算,制定合理的单位产品目标成本。企业可以结合企业的地理位置、当下的经济状况以及市场的行情,采取倒着推算的方式核定内部成本,即从煤炭产成品的市场价格开始往前推算,分析每一个工序所存在的潜在效益,直到原材料的采购,按照“高进低出”的原则进行核定,最终核定出成本指标。其次,根据指标度额定相关责任体以及责任程度。制定了成本指标以后,就要根据成本指标细致到每一个部室、每一个员工。一旦完不成相应的指标,那么就应当否定工作人员的相应的工作成果。
(2)加强“成本否决”监督。首先,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企业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制企业每一生产程序的成本消耗。可以将相应的指标、奖惩措施等内容进行规制,通过外部硬性的规制来对“成本否决”进行严格的监督,落实其实施,实现其实施效果。其次,设立相关监督部门。除了规章制度的外部监督,企业还应当单独设置监督机构或者单独任命监督人员进行监督工作,督促各个程序的成本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衡量是否要否定相应的决策或者相应的企业生产成果。
(3)净化外部环境。一方面,政府作为外部环境的主导因素,应当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综合调整社会生产成本。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降低煤炭生产企业的相关社会成本,使煤炭生产企业在外部上从根本上减少成本的消耗。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净化经济风气。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宣传导向作用,净化社会经济风气,使得企业不要过分看重经济利益,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成本否决”的运用。
四、结论
“成本否决”的成本控制方法运用如何影响着煤炭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而影响着煤炭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只有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将“成本否决”方法恰到好处的融入本企业的成本控制中,才能够给企业更好的“节流”。通过内外兼修的思想指导路线,对煤炭生产企业的“成本否决”进行建设、改造,使得企业能够蓬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阳.煤炭企业材料费用的成本控制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20)
[2]胡春红.浅谈企业成本管理[J].中国外资,2013(02)
[3]张相宝.浅论“成本否决”在煤炭生产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生产企业成本管理范文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企业需要运用各种管理办法,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在管理水平,更能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成本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应用
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就需要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具体的来说,成本管理不仅局限于生产耗费活动中,还应拓展到产品设计,使成本在各个领域方面得到较好的控制。我国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观念一直都停留在片面降低生产成本方面,造成我国的企业管理比较落后,那些生产较好的企业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成本的制度,达到了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管理是控制生产经营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如发现不足之处,就要寻找原因,以降低资源的浪费,使企业成本受到控制,可以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一、对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对成本管理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和盲点
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创造出最大化的效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直接的竞争不仅仅是成本上的竞争,同时产品的质量也显得相当重要。企业要在注重成本管理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以提升企业的信誉。成本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并不仅仅限于财务人员,需要全员参与,但是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责任落在企业的财务人员身上,这就限制了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成本管理存在的误区,导致了成本管理形同虚设。部分企业建立了成本管理的制度,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各部门不配合,导致后果不理想。部分企业为了能够迅速的完成生产任务,增加生产人员,对外采购大量的设备,给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设备的浪费;在生产经营方面,技术人员提供的设计、制作以及操作数据不准确,也会给企业生产造成次品的增多,物资搬运、人工往返的无用功也将成倍的增加;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新的订单业务以后,不要盲目的接单生产,首先需要将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核算,以确定其生产总成本。但是目前很少有企业这样做,企业往往都是接单就生产,不管产品的利润,这就给企业增加了风险,同时也不能够发挥成本管控的作用。
2.缺乏可操作的成本管理依据
成本管理是需要紧密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发挥作用,但是部分企业直接套用其他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或者直接制定看似完善的成本管理措施,但是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成本管理落实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或者制定出的成本管理措施过于简单,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成本降低率的制定不详细,对于生产环节等因素的考虑较少,最后直接导致了人工费、材料费的增大,并没有起到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利润的作用;其二,成本管理措施的制定没有有效的结合责任制度,生产部门在落实成本管理的时候缺乏制度的约束。第三,管理制度制定的不详细,在实施的时候偏差较大。
二、加强成本管理的具体做法
1.强化经济责任观念,树立全员成本意识
要想提高成本管理的方法,就要正确地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才能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要加强企业部门成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有效控制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的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让大家都树立起一个成本管理的意识,团结协作,对企业的管理员和操作员都进行相关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成员对成本管理的责任观念,提高全员对成本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各类、各阶层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各部门人员的业务素养对成本控制的落实有着积极意义,提升全员的业务素养,才能够落实成本控制。成本管理需要指定相关负责人,同时财务部门需要对成本管理进行预测,并且编制成本管理计划,对于成本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制定出规避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定期的对全员进行培训,学习新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积极鼓励财务人员获取国家资格考试证书。对于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要按照师父带徒弟的形式,以不断的提升人员的业务素养,以此来提升产品的质量保证率,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成本。
3.完善成本管理办法
一些企业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没有将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各个部门的成员身上,导致在工作中运作起来难度较大,甚至造成无法执行,成本管理的控制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把责任准确的分配到企业的每个工作人员身上,要做到分配合理,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来严格操作,把企业的责任制融入到每个工作岗位,促进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的提高。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迅速,网络已经覆盖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且广泛的被企业所使用。企业可以创建一个网络信息平台,能寻求更多的业务资源,通过网络可以节省时间,节省费用,使企业能更迅速的收集信息,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
5.提高产品的质量
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同时提升成本管理效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对于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一定要进行处理,严禁包装出售。同时对技术不达标的工作人员,需要积极的做好培训工作,以提升员工的技术来保证质量;对有安全隐患的设备需要及时的维修。其二,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产品质量要求进行,严禁残次材料进入生产线。其三,企业永远要建立起“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要让企业的每个员工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意识,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完善生产成本的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办法,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目前企业成本管理还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和盲点,缺乏可操作的成本管理依据等问题,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所以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强化经济责任观念、提高各阶层人员的业务素质等方面完善成本管理办法。根据市场变动情况及时对成本管理办法进行修正、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产品质量,不断的加强成本管理,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滔.成本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2]曹之荣.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企业存货成本管理探讨与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01).
[3]吴白起.金融危机下企业存货的成本管理探讨[J].当代经济,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