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难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扶贫的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扶贫的难点

产业扶贫的难点范文1

关键词:静宁;扶贫;脱贫;对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55

静宁县是全国4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省58个连片特困县之一,2011年被列入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全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人口4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5万人,耕地147.3万亩,山旱地占93%,年均降雨量可靠值仅383毫米。至2013年底,全县仍有16.07万贫困人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机制、突破难点、综合施策,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1 静宁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静宁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0.04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7.6万人(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计算),贫困面由47%下降到13.8%。2010年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实施以来至今年减少贫困人口7.4万人,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1 突出基础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静宁县坚持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实施了道路硬化、梯田建设、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147个项目村新修乡村道路2675公里,建成提灌、塘坝等水利工程52处、集雨水窖1.8万眼,自来水入户3万户,完成工程造林13万亩,新修梯田16.8万亩,改造农村电网270公里,进一步夯实了贫困村基础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加快贫困乡村社会事业发展,建成村民服务中心136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39.3%,贫困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1.2 突出产业培育,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围绕建成“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持之以恒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2014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01.2万亩,果品总产量60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人均果品收入达到37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147个项目村有71个村实现了果园全覆盖。积极发展畜薯产业,整合扶贫开发、双联惠农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各类项目资金,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小区60个,新建养牛示范村78个,发展养牛示范户2290户,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5.81万头。每年种植洋芋30万亩以上、瓜菜10万亩以上,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1.3 突出素质提升,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

积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依托“雨露计划”、科技扶贫等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探索建立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帮带村社干部、产业大户机制,每年完成培训7万多人(次),贫困村劳动力实现了3次以上轮训,掌握了1―2项先进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种养能手、科技明白人和发展带头人,服务引领贫困村产业发展。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打造“金果之乡静宁人”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转向质量型、技能型、组织规模型转变,累计培训农民1.78万人,带动全县劳务输转达10万人次,年创收12亿元,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1.4 突出激发活力,调动了群众参与热情

注重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开展看项目规划、比特色产业,看工作基础、比建设热情,看扩展延伸、比示范带动“三看三比”活动,择优确定项目村,做到在项目选择上由群众说了算,在项目建设上让群众参与干,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积极推进扶贫开发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深度融合。

1.5 突出统筹推进,创新了片带开发模式

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落实产业扶贫措施,通过统一规划、邻乡(村)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办法,先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47个,辐射周边174村同步发展,整村推进项目直接和间接覆盖的村达到321个,带动建成8个整区域推进扶贫开发示范带,最大限度地推进公共服务向临近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周边村延伸,特色产业向相邻村扩展,形成了跨乡连村、成片推进、以片带面的产业发展格局。

1.6 突出龙头带动,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政策和项目支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投资特色农业发展,形成了“农村有基地,城镇有工厂,销售有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探索土地转包、互换、出租、入股等经营模式,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6.07万亩,鼓励业主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2 静宁县扶贫脱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显示,虽然静宁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脱贫任务重

至2014年底,全县仍有61个贫困村未得到整村推进项目扶持,占贫困村总数的28.3%;按新的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标准计算,目前全县还有16.07万贫困人口,贫困面高达35.8%,且集中分布于西北部和中南部贫困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慢,贫困程度深。如调研中灵芝、原安等乡镇低收入群众依然较多且连片分布。同时,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比较严重,区域、城乡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2.2 项目整合难

扶贫攻坚的项目支撑主要为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设施、富民增收产业及科技培训等三大类,财政扶贫资金仅能满足梯田建设、旱作农业、贷款贴息等下达计划任务,尽管以工代赈、人畜饮水等一些项目属于大扶贫资金范畴,但由于各类资金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加之受投资导向影响,各类项目申报和下达不均衡、不同步,致使项目建设单打一,扶贫措施不配套,难以形成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工作合力。

2.3 返贫压力大

由于当前贫困村的划定仍然执行2002年的标准,一些非贫困村由于地域、产业等条件限制,未列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长期没有得到改善,返贫现象比较严重。目前静宁县177个非贫困村中,40%左右的村由于基础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缓慢,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返贫压力较大,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难题。

2.4 发展能力弱

静宁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现状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力基本全年或季节性外出务工,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三八六零”部队,文化程度偏低,仍采用单一经营、传统耕作模式,生产效益低下,增收渠道不宽,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难度较大。

3 静宁县扶贫脱贫工作整体推进对策和建议

3.1 凝聚力量集中攻坚,在突破难点、综合施策上拓展新思路

静宁县要坚持基础优先取向,把大力改善农村基本条件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以路、水、电、房等为重点,加快向贫困村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向更高标准迈进,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继续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注重与“双联”行动相结合,与“五村联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多方争取资金,优化整合资源,科学规划设计,集中力量突破,重点抓好道路硬化、梯田建设、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沼气能源、生态造林、电网改造等项目,有效破解基础瓶颈制约问题。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贫困村发展层次和水平,促其尽快成长为基础完善、产业支撑、环境优美的小康村。

3.2 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在助农增收、脱贫致富上取得新突破

认真落实“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深入推进“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帮助贫困群众找准发展路子、谋划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持续发展壮大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进苹果大县向苹果强县、绿色果品向有机果品、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通过加大扶持引导,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做深产业链条,推进特色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真正建立起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机制,力争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目标。

3.3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延伸覆盖、协调共进上探索新方法

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突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围绕建设全省教育强县,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文化教育园,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实现乡有标准化卫生院、村有标准化卫生室、社区有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农村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有效解决城乡困难家庭住房问题,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

3.4 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在统筹兼顾、整合资源上创造新模式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以整乡整村推进为载体,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把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连片开发,形成资金集聚、设施配套、拼盘开发的扶贫格局,做到扶持一片、脱贫一片、巩固一片,由点到面,连线成片,实现基础设施、增收产业、社会事业、文明新风、民主法治、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推进,切实提高扶贫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能力。

3.5 激发扶贫工作动力,在先行先试、创新实践上建立新机制

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办法,建立定点帮扶、产业带动、村企共建等扶贫开发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机制,通过“国家补助、单位帮扶、信贷支持、群众自筹、社会捐赠”的办法,多方争取项目,优化整合资源,捆绑资金投入,集中力量突破,有效破解基础瓶颈制约,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新的精准扶贫要求,创新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扶贫统计监测体系,加强贫困对象建档立卡资料管理,及时汇总分析扶贫成果与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做到绝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低收入人口造血提高、扶贫对象进出有序、返贫现象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1]史录平.深入推进扶贫攻坚行动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J].党的建设,2014,(2).

产业扶贫的难点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养老产业;精准扶贫

自1986年以来,我国开始展开扶贫事业,至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贫困地区仍然比较多,贫困人数仍比较多,其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传统扶贫模式主要通过撒胡椒面式、粗放型等方式进行扶贫,对“如何扶”、“扶多少”、“谁来扶”以及“谁扶谁”等多个问题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答案。现阶段,养老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项,而在“互联网+养老产业”这一大环境下开展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必然路径。

一、“互联网+养老产业”环境下精准扶贫的内涵、原理概述

(一)内涵概述。“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主要是在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对互联网具备的集成、优化作用予以充分发挥,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深入融合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创新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立足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与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形态。“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有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获取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信息与支持,其主要是将扶贫手段与互联网创新成果有机结合在一起,于扶贫工作中确保精准。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保证精准扶贫管理、帮扶以及识别等一系列工作的合理开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扶贫方式予以有效创新,提升扶贫工作整体效率,使扶贫工作保持充足动力。(二)原理概述1、市场机制引入。“互联网+养老产业”大环境下的精准扶贫,需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对市场机制予以引入,保证精准扶贫过程中市场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促进市场进入的机制予以合理制定,在此基础上对市场的发展予以引导,在市场机制模式下对精准扶贫力度、效率予以提升,保证精准扶贫方式的多样化,对更多的资金来源予以创造。2、共享信息。尊重人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繁荣的根本所在,互联网十分尊重人的创造性发挥与体验,因此应当在精准扶贫中引入“互联网+”的人权平等思想,精准扶贫的根本所在就是实现权利平等,实现改革开放成就人人共享予以体现。3、体系结构重塑。互联网业、全球化以及信息革命的出现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结构、地缘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这一背景下话语权、议事规则以及权利处于不断变化的趋势,而“互联网+养老产业”的发展会对传统精准扶贫的方式予以转变,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完整的网络体系予以构建,通过大数据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予以监督与管理。4、跨界融合。“互联网+”的一大特点主要为跨界融合,于精准扶贫工作中融入“互联网+”,实质上就是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开放、变革、跨界以及重塑予以融合,在跨界过程中充分重视交流合作,对群体智慧予以充分发挥,才可能对传统扶贫方式予以突破,在此基础上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高效性。

二、“互联网+养老产业”环境下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扶贫大数据系统开发难度大。“互联网+养老产业”环境下精准扶贫的实施,需要通过移动互联技术与大数据对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予以建立,同时对面向全市扶贫工作的建档立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予以构建,保证动态、全面掌握贫困底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技术要求,即:(1)完整数据系统的构建,需要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参与;(2)需要针对不同贫困户予以数据分析,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扶贫方案,对大数据系统提出智能化要求,因此扶贫开发大数据系统需要对巨大精力予以耗费。(二)资金整合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来看,我国逐渐增大了扶贫资金支持力度,如引导贫困县设立担保基金、贷款风险补偿金,引导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对涉农票据贴现予以增加,将支农再贷款发放至贫困县,加大再贷款额度调剂力度,对贫困县支农再贷款利率予以减少等,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如何引导贫困户对扶贫资金予以合理利用、规划,进一步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已经成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三)互联网普及率不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4.2%,而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0.1%,两者之间相差34.1%,这一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因此应当以“互联网+”为思路实现精准扶贫。

三、“互联网+养老产业”大环境下精准扶贫新方式分析

(一)加大互联网、智能化技术建设力度。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对养老市场的响应范围予以拓展,在养老产业中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应当充分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高素质人才之间相互配合才可以使传统养老业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合理的培训流程,加大互联网、智能化技术建设力度,通过互联网技术进一步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科技化、人性化的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实现精准扶贫。(二)重视扶贫工作效率。有机结合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管理工作,通过合理程度对扶贫对象予以精确管理、帮扶以及识别,确保基础设施、结对帮扶、扶贫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教育培训以及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根据“六个精准”要求,从根本上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以及云计算对大数据平台与五级互联互通的扶贫网络予以构建。(三)改变致贫因素。现阶段,由于大多数处于大山深处中的贫困居民,国家扶贫政策无法落实,造成贫困无法转变,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对旅游产业予以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乡村山水大地向全世界展现,在此基础上吸引游客,将致贫因素向致富条件转变。(四)重视互联网资本的规范化。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养老资金流入问题予以合理解决,因此应当利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在养老产业中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养老产业发展资金,对产业规模予以进一步扩大,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可以享受互联网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效益,于老年事业发展规划中纳入养老服务智能化发展,对部分前期资金予以投入,建立一个健全的“互联网+养老产业”服务信息平台。首先,应当利用企业与政府各自具备的优势对养老产业的发展予以促进,以政府作为企业的后盾,使企业不再独立对产业风险予以承担,并获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降低风险效益,对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予以吸引,扩大养老产业规模。同时,政府应当对养老产业服务发展基金予以设立,吸引养老企业投资,在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对金融工具予以陆续开放,如债券、信托以及基金等,确保养老项目资金充足;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对社会资金予以吸收,并用此对养老产业的发展予以促进,通过众筹等方式募集资金,由政府担保,进一步提升民众的投资信心。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养老产业的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养老产业的发展予以正确指导。(五)注入新动力。“互联网+企业”的扶贫模式,实质上就是加大企业合作力度,促进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大多数贫困地区中的村民十分贫穷,但是其却拥有很多自产农产品,导致这一状况发生的原因主要为双方信号传递成本过高,贫困地区交通不够便捷,农产品销售处于滞后状态,因此应当重视电商的发展,由村小组与企业达成购销合同,使农产品由贫困地区转运至城镇,在此基础上为贫困村民创造、增加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六)转变就医模式。就目前来看,国家扶贫办调查数据显示,我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8%人口是由于劳动能力弱导致,10%人口是因学致贫,20%人口是因灾致贫,42%人口是因病致贫,20%是其他原因。从这一调查结果中显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因病致贫。就精准扶贫而言,应通过互联网数据寻找真正需要医疗救助的人群;就患者而言,应通过互联网对其开展预防教育、公共卫生教育,利用互联网对早期疾病予以明确诊断,于第一时间告知患者进行治疗。(七)合理运用扶贫资金。传统金融扶贫方式主要是利用银行实现线下贷款扶持,通过“互联网+金融”这一方式实现线下、线上同时发展。对于社会服务类项目,可以通过贴息支持、政府引导以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在此基础上对精准扶贫的资金来源予以拓宽,合理处理用途形式单一、资金短缺等多个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互联网平台予以构建,对扶贫资金予以筹集,对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予以发展,确保扶贫资金的合理运用。(八)重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进行创业,通过本地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于适合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创业的困难群众,应当顺势而为,促进“互联网+创业”的开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同时,应当充分重视贫困群众“网创”欲求的激活,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村经济予以促进。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处于滞后状态,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引导贫困人员创业,为贫困的创业人员提供资金支持、创业保险,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应当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养老产业”大环境下,精准扶贫应当充分重视互联网的合理运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具备的快捷、远程以及分享等一系列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优化作用;同时,应当使扶贫对象自发参与,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配置中互联网的功能,推动一系列资源向困难群众集结,以此确保精准扶贫的落实。

作者:安 鑫 温利华 单位:邯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军,吴海燕.“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新方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12.

[2]刘倩倩,胡燕京.基于“互联网+”的精准扶贫研究———以临沂市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6.

[3]李静.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的精准扶贫[J].江淮论坛,2017.1.

产业扶贫的难点范文3

>> 甘肃省临洮县委书记石琳:用“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 以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 用金融的力量助推贵州精准扶贫 用大数据精准扶贫 用“精准反腐”为精准扶贫护航 “党建+”助推精准扶贫 精准 助推扶贫之道 甘肃省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调查研究 甘肃省临洮县 团白沙县委举办精准扶贫贫困儿童微愿望发放仪式 就业扶贫助推精准脱贫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用微课助推高效课堂 用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凝聚党心民心 汇聚智慧 改革创新 精准扶贫 用教科研助推课堂模式改革 甘肃省庆阳市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 掘金“西山药库”助推精准扶贫 财税政策助推精准扶贫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甘肃省临洮县委书记石琳:用“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 甘肃省临洮县委书记石琳:用“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开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4年10月30日,临洮县委书记石琳(左二)陪同交通部机关工委领导检查通畅公路施工情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贫困县将怎样如期“摘帽”?“摘帽”对贫困县的发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诸多问题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是全国最早进行“三西”(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县份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六盘山片区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近年来,临洮县突出基础改善、精准施策、金融支撑和创新驱动,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临洮,就贫困县摘帽、精准扶贫等问题,专访了临洮县委书记石琳。

“贫困县”的帽子不能用含金量多少来衡量

《中国经济周刊》:贫困县摘帽,对贫困县的发展会有哪些影响?

石琳: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一个贫困县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能够激发贫困县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相关政策也明确,贫困县摘帽后,国家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这为贫困县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当然,贫困县要实现持续发展,更重要的还是要挖掘自身资源,拓宽发展渠道。

《中国经济周刊》:“贫困县”这顶帽子会带来多少资金支持?有哪些政策支持?含金量有多高?

石琳:就临洮而言,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每年可获3000万到5000万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还有一些专项转移支付和专门的政策措施。至于贫困县的帽子,我觉得这是国家的政策导向问题,不能用有多少含金量来衡量。

《中国经济周刊》:曾经有个别县在成为国家级贫困县后,挂出横幅“热烈祝贺本县成为国家级贫困县”。同为贫困县领导,您怎么看待这一举动?

石琳:按照国家扶贫政策,贫困县每年都能获得扶贫专项资金和帮扶项目的支持,这对于财政紧张的贫困县而言,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近些年来也出现了个别县争当贫困县,甚至以贫困县为荣的现象。我认为这是政绩观出现了偏差,工作上缺乏担当,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这是坚决要不得的。

《中国经济周刊》:成为贫困县需要哪些条件,走哪些程序?竞争是否激烈?

石琳:国家级贫困县是严格按照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确定的,不是通过争取或者竞争等方法进入的。

《中国经济周刊》:多年来,贫困县的名单很少调整,而且贫困县的数目没有减少。有人因此对贫困县的扶贫政策产生质疑。对此,您怎么看?

石琳:贫困县大多集中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基础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这些地区的致贫原因是综合的、也是复杂的,要实现脱贫,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需要啃硬骨头。这也就不难理解近年来贫困县的名单为什么很少调整,贫困县的数目没有减少的问题,不能就此说国家对贫困县的扶贫政策是失败的。

“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

《中国经济周刊》:贫困县摘帽,临洮做好准备了吗?

石琳:对摘掉贫困帽子,我县已经做好了准备。我认为,临洮县脱贫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走上水泥(砂化)路、喝上自来水和培育富民产业四个方面。

《中国经济周刊》:关于精准扶贫与农村地区的发展,您有哪些思考?

石琳:农村发展的难点在贫困地区。当前形势下,要加快农村的发展,就必须把贫困地区的发展作为重点,用足用活精准扶贫的各项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推进精准扶贫。总的来说,我认为有三条路子:一是要围绕促农增收这个核心,着力拓宽贫困群众致富渠道。二是抓住改善条件这个关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突出环境保护这个重点,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行动。

《中国经济周刊》:您在临洮提出了关于农村问题的微改革,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石琳:微改革是临洮今年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也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今年,我县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推进了28项微改革事项,走出了一条以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一是紧盯补齐经济发展短板,提出了农村道路建设管护、分类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发展等6项微改革。二是紧盯破解农民增收难题,提出了成立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合作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启动农民1+X菜单式培训工程等7项微改革。三是紧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出了构建全覆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家庭农场、推进饲草配送服务等5项微改革。四是紧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推行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建立牧医合作社、建立农村社区等3项微改革。

之所以要提出和推进这些微改革,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解决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各类难点和热点问题,解决当前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各类困难和问题,让广大群众从改革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将群众的切身利益与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关键是要找准契合点,这个点就是微改革。具体来说,我们抓住了三个方面的契合点。一是紧盯群众的关注点。二是抓住农村生产生活的“小问题”。三是突出破解制约脱贫致富的“瓶颈”。

产业扶贫的难点范文4

【背景】

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正在实现从粗放式向精准式的转变。而准确找到贫困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水库移民脱贫解困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难点,也是制约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热点问题。据统计,2014年水库移民农村人均纯收入是同期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的76.5%,年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农村移民仍有370余万人,占全国2400多万水库移民的15.4%。这一问题在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水库移民脱贫问题不仅事关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水电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移民贫困是一种特殊的贫困问题,移民与贫困问题相结合,演变出特殊的困难性,使得移民贫困问题日益成为国家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问题】

一、老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多、贫困程度深。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环境差,面临各类民生困难。农村移民特别是就地后靠安置移民耕地匮乏,生存空间狭小,缺少替代生计,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移民贫困程度深,长远生计缺乏保障,扶持难度大。

二、重点水电开发区的资源环境容量有限,水库移民脱贫致富的难度增大。随着我国水电开发的重点逐步向云南、四川、等西部地区推进,水库移民呈现出向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趋势,再与生态等问题相互交织,使水库移民脱贫致富的环境条件更加复杂,工作难度更大。

三、水库移民的无形损失没有得到合理的估计和补偿,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补偿仅仅是针对移民的房屋、耕地、生产资料等“有形资产”进行补偿,而对“无形”的社会关系、人力资本、宗教服务、生态环境等所造成的损失因难以用价格衡量而得不到补偿。

【建议】

一、创新水能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坚持水库移民安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鼓励和规范水电企业参与解决移民脱贫解困工作的社会责任,帮扶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水库移民及影响区贫困群体对库区水库养殖、旅游和消落区土地资源的优先分享机制。探索利用市场机制用好用活后期扶持资金带动水库移民安稳致富的有效措施,开展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扩大移民后期扶持的受益面。

二、完善水库移民政策顶层设计,加快《移民条例》的修订。调整征地补偿政策,提高移民土地补偿标准;提高移民生活和生产安置标准,满足移民生存与发展需求;重视移民安置区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在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规划中增加社会治理的内容;完善移民社会保障体制,实现移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移民保障水平,真正实现移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产业扶贫的难点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富民惠民、改善民生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为重点,通过发挥XX“基建先锋,惠民抓手”的优势,采取经济的、科学的方法和措施,牢牢把握“奉献爱心,共建和谐新村”这一主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定点帮扶对象解决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帮扶内容

(一)按照“一超六有”标准查漏补缺,到2020年底,确保XX对口帮扶的XX村18个“脱贫户”稳定脱贫、不返贫。一是对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利用XX自身优势资源,鼓励、支持他们发展致富项目,实现就近稳定就业;二是对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帮助申请低保、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解决问题,实现政策性兜底;三是管好用好XX30万元产业帮扶剩余资金(10万元)使用,继续扶持果树种植等特色产业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四是采取线上与线下推广等方式,拓宽农户自有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渠道;五是动员XX下属企业继续开展体育文化、医疗教育等形式多样的特色扶贫活动,提振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六是协助驻村工作队做好年初省级脱贫攻坚普查和年末国家级脱贫攻坚考核迎检工作。

(二)全域帮扶助力XX经济发展。一是继续对接XX内外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开发XX当地文旅资源,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二是提供部分工作岗位,供XX派遣相关人员到XX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锻炼;在是为XX重大项目提供专业研判、过程指导和管理咨询等支持,通过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等方式支持其团队建设、项目投资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帮扶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加强对XX的帮扶工作,XX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结对帮扶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结合XX职责,积极牵线搭桥,认真履行协调和服务职责,确保扶贫帮困工作落到实处。

产业扶贫的难点范文6

根据组织选派,自去年3月开始我担任XX镇XX村第一书记。到该村后,能够扎实开展第一书记工作,紧紧围绕“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的要求,紧扣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以“春季攻势”、“夏季整改”、“秋冬会战”三大行动为抓手,抓实抓好各项扶贫工程推进,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该村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稳定脱贫,确保该村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能打赢,贫困户能脱贫、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能变样、党建工作能提升,现将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的工作情况向组织汇报:

一、围绕对象“精准”做文章

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抓手,结合自身业务知识,指导戴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1、精准识别。对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识别,按照整户识别的原则和“七清四严”的要求,认真执行“七步法”,核定贫困户为53户125人。

2、精准建档。对识别的贫困户进行民主评议、公示。按照一户一档的原则,对贫困户档案进行细致整理,档案袋包括两证一册、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低保证复印件、残疾证复印件、贫困全年收入明细、贫困户申请书、信息采集表等。

3、精准施策。按照调查走访,对贫困户进行分类扶持,对53户贫困户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实施了健康扶贫,通过产业+金融分红每户每年3750元实现了100%全覆盖;对因病、因残和毫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了保障扶贫;对居住在破旧危房的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扶贫;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户进行就业扶贫等。

二、制定规划“帮扶”促成效

在立足村情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深挖致贫根源,依托村上优势资源,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争资争项,抓好扶贫项目落实,着力推动该村村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

1、基础设施。该村属市级贫困村,我市安排了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万;结合我办资源,对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投入10万元新建两条村道。

2、产业扶贫。目前该村已经安装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33.54千瓦,截止2018年12月底增加村集体收益26000元。目前戴村已经成立“该村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投资的5万元100亩的油茶基地正在抓紧开工建设。

3、社会帮扶。今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都开展了慰问走访活动,为贫困户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下一步打算

在村内每月召开一次座谈会,收集贫困户和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同时,争取部门项目配套资金,解决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