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的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建筑施工图 工程概预算 一体化研究

当前,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基本实现了建筑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等多个环节的信息化转变,这一转变对现实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一体化系统总体框架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一体化技术研究现状

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一体化主要是指改变原有的通过人工识图进行概预算方式,采取计算机识图系统将施工图设计与工程概预算自动地链接起来,实现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数据信息集成共享。要做到建筑工程领域内部数据信息的完全共享,实现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的一体化,就要全面认识到其一体化实现技术的难点所在,为此笔者在此对一体化技术研究现状作一分析。

1.公式计算法的使用

早期的预算软件大多都是根据建筑工程量的计算规则,采取公式计算法对相应的数据输入计算,并通过计算机自行转换自动生成预算书,从而直观、清晰地反映出摘取图的详细数据信息。

2.图形输入法的使用

图形输入法是目前国内对于建筑工程量提取的常用方法之一。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识图的基础上熟练应用该软件,将图样中的各种构件、尺寸标注通过此软件重新输入,将各种附属条件一并输入计算机,由系统自行运算,精确计算出工程量,从而形成工程量清单。

3.CAD技术的使用

当前CA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图,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一体化软件可通过CAD设计平台从工程中提取相关数据进行运用,在CAD出图的同时得出工程量,从而通过运行工程概预算编制系统读取建筑工程所需的数据信息。

二、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一体化技术研究中的优化

实现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建筑工程数据信息内部系统的一体化。然而,在对于当前建筑工程量的几种提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中,笔者发现,以上几种方法并未完全实现建筑工程系统内部数据信息集成分享。因此,对于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一体化技术的研究有待优化。

1.确保各个数据能在多种模块下独立运行

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一体化技术中往往存在多种数据模块,如何确保各个数据能在多种模块运行的情况下独立运行,引起了工作人员的广泛重视。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一体化的实现,是在建筑工程领域推广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转变传统的人工识图模式,使用计算机识图系统将施工图设计系统与工程概预算系统有机结合,形成信息集成系统,从而实现一体化目标。为此,建立各个模块独具特色的数据模型,有效管理整个软件的各个独立模块,确保各个数据能在多种模块下独立运行,有利于完善一体化系统。

2.各个模块的数据共享

实现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的一体化,有利于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将传统的人工识图模式转变为计算机识图模式,加之CAD技术在建筑施工图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形成无纸化办公,形成建筑工程系统内部信息集成共享,从而在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一体化中实现各个模块的数据共享。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互操作,实现建筑内部数据信息共享与自动转换,将收到一量多用的效果,从而提高一体化系统的整体效率。

三、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建筑工程领域的信息技术也逐步深入发展。对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一体化的研究探讨,不断革新建筑工程领域的信息技术,将CAD计算机设计软件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各环节中,把施工图设计与工程概预算自动的链接起来,实现人机模式的有机结合,利用多种灵活方式快速获取准确的工程数据。创建建筑施工与工程概算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模式,采取多种方式获取各类工程量,在自动提取建筑工程量的基础上完善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一体化的功能。进一步推进建筑施工图与工程概预算的一体化研究,扩大其使用范围,为建筑行业朝着高科技设计方向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为人们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提供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松.浅析建筑施工图预算编制与作用[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8).

[2]吴佳郡.建筑CAD与工程概算一体化技术研究[J].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发展,2010(6).

[3]方静.建筑业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发展方向[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3).

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IT新技术;新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建筑业是传统的制造业,依靠劳动力的支撑。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建筑行业的各个方面得到了提升,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建筑行业如何全面的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建筑行业中技术是关键的因素,一个好的新技术可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建筑工程相结合,能够使建筑行业发展更加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现代建筑工程发展的现状。在建筑工程中IT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建筑工程的成本降低,有效地节约成本。

一、建筑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建筑业的总体规模大,经济效益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建筑业带来了市场和发展的动力,但是也伴随着规模大、效益低的形式。我国虽然承包了很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但是我国的建筑业在国际的市场的份额与国外的先进企业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国际市场份额占有额很小。在我国建筑业中有很多的浪费现象,由于质量安全和设计规划等问题,建筑业的浪费巨大。我国的建筑工程实际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管理手段落后等,也是制约着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因素之一。我国建筑业在总体的规模上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但也有一定的差距。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小,我们要依靠先进的手段来弥补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建筑工程中我们的新技术要有新的工艺,新的管理技术,和新的材料等,才能在国家市场上占有主动权。

发达国家建筑工程的发展现状。在日本建筑业中,重点的公共建设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必须要按照信息化的规章行事,在全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的。在美国实行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在使用基于因特网的协同工作系统来展开各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具有很好的优势。在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在我国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的产业,需要新的科技或技术的支持,加速和改善我国的建筑业的发展现状。

二、IT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建筑业投资不断的扩大,对工程的质量有了很高的要求。在工程质量中,混凝土是工程质量监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的的各个环节,用信息技术监测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工程的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带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混凝土的材料质量监测中的IT新技术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一些用于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这些系统和软件在检测建筑工程的材料质量、安全和企业一级实验室得到应用,检测的结论和实验报告的统计等会用权限管理等功能来实现。网络上的资源还可以共享。采用IT新技术管理建筑材料有很多的优点,给日常的工作带来了方便。一些产品数据的管理技术,是围绕产品的有关的信息进行的管理,有一定的优势。优势在于,这个产品所有的开发信息都可以获得。在建筑行业中,数据的管理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实现自带平台和信息共享。产品数据的管理,可以用作建筑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协同建筑工程管理的框架,涉及一个完整的流程,借助产品数据管理这个平台,能够达到一个自动化监控的目的。

工程项目的管理是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计划来合理组织项目中的人员、材料、机械设备,有效的运用各种资源和数据信息对工程项目管理至关重要。基础数据的应用,基础数据包括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常用代码。在数据的审计中数据有建筑施工图纸的工程量和施工中的材料、人工和物资的使用情况等。在工程数据中,主要有建筑面积、结构的形式、总用工和总体的投资情况,各种材料的用量及指标。将工程项目每一个阶段的数据管理设计存在于其他模块交互的工作流中,在产品数据管理技术下,统筹管理整个项目的工作流。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具有很好的辅助,使工程的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得到提升。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体现在多方面。在IT技术的发展中,许多正在发展的新技术对工程管理有很大的影响,能提升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对工程的进度和网络进行优化和调整等,特别是大型的工程,因为工作量大,人工的调整不仅慢而且质量上没有计算机标准;在工程的预算和施工造价控制中的运用,正确的计算和规范计量工程量。

云计算的运用。云计算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的管理和调度。在云计算中架构模型有:访问层、应用接口层和基础管理层。个人空间服务和运营服务,应用接口将云计算能力装成标准的接口服务。最后一个基础管理层负责将合适的算法等服务性的措施进行管理,并计算等。云计算的安全构架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安全目标、威胁、安全生命周期。在需要保护的信息或软件等目标中来说,这是安全目标。不同的服务模式,设计的信息与流程也不同,根据情况用不同的服务模式。在安全威胁中是影响的时间和攻击的目标,恶意的使用云计算中的数据等,造成新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云计算的运用可以节约成本。建筑企业将成功的项目的档案和资料存储在云计算中,云计算是最安全的存储中心,建筑企业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等麻烦。云计算是先进的用于商业的计算方式,云计算是结合了计算方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实现了人工智能化的管理,不需要人为的操作,体现了云计算的安全性。云计算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不同的设备和计算方式的内容,在使用中极大的方便了客户的使用。建筑企业通过使用,可以方便的获取有关项目的档案和资料。云计算的操作简单,不需要很复杂的程序,能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具有很强的计算能力,比较适合建筑业使用,对于庞大的建筑工程的计算量来说,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云计算为建筑业带来了很高的价值,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云计算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和获取关于建筑行业的相关信息,可以查询一些国内外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和管理上的经验。建筑工程从开始到竣工需要很复杂的手段,一些很繁杂的环节,资料的引用和管理,大量的计算和组织能力,这些云计算都可以去实现,不仅仅能将信息安全保管,还能够减少工程运行中的成本和麻烦。

建筑企业在结合商业的原则上,节约资金、防止浪费,通过信息技术提出解决方案的框架结构,是IT的先进理念。在项目的交流中经常有沟通上的障碍,客户和工作人员之间意见不一,或者是建筑物的建成,不符合客户的要求等。都是在运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的进行交流会给项目工程带来一定的阻碍。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框架结构中,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将工程人员的创造力和专业性充分的展示出来,能促进有关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在建筑企业中不论大中小型的企业,由于受到以前建筑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施工中不讲究科学性的施工,浪费施工的成本,质量上没有保证。好的工程管理可以减少成本的投入,还可以缩短工期。在运用信息技术方案框架下,有团队的合作,规划每一个人的位置,做到各司其职。在执行中,每个人都会为提高质量安全管理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执行力度。在安全质量的目标要求下,在施工中设置相应的检查点,便于施工人员履行检查职责,保证最大限度的质量、安全。

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电气技术;智能建筑;作用;应用;安装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前,智能建筑在城市中的数量越来越多,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标志。电气技术是智能建筑中的重要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做好电气技术的安装质量,为整个智能建筑质量提供保证。

二、智能建筑中的电气技术概述

智能建筑设计的核心在于使用者体验。从建筑物使用者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对建筑物各项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优化系统、结构及服务各项功能,从而为使用者提供高效、安全、舒适、便利的环境。随着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环保等理念的提出,城镇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我国智能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

在传统建筑中,电气技术的应用几乎随处可见,但由于建筑设计中的种种缺陷,导致电气技术的优势未能获得充分发挥。智能建筑中的电气设计,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互联网通信技术,利用建筑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而实施的控制活动。较之于传统建筑,智能建筑中的电气设计更高效、安全、节能、环保,且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智能建筑结构设计多采用模块式,使得电气设计在运作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与管理,在调控方面表现出智能性,无形之中为用

户带来更加便利、高效的体验。近年来,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建筑电气设施的智能化。此外,开放性通信接口的大规模使用,使电气系统整体调控成为了可能。目前,借助智能化控制系统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功能,国内智能建筑中大多数电力控制系统已经基本实现了无人值守的自动化控制。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的作用

智能建筑各种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电源技术、屏蔽技术、抗干扰技术、防谐波技术、防静电技术以及防雷与接地技术等多项电气技术的支持,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实现建筑智能化的基础,它能够帮助智能建筑实现智能化监控,进一步加强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能力,从而有效实现智能建筑间的信息传输。所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实现建筑智能化的关键,因此在智能建筑电气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各种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智

能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电气技术的保护

1、防雷接地。雷电对智能化的系统危害性非常的大,智能化建筑中存在着大量的电子设备和线路分布,比如说消防系统,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办公系统以及用于管理的监控系统,这些系统一旦遭到雷电的破坏就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火灾,带来人员的伤亡,所以,在智能化的建筑物中必须要做好防雷措施,在做其它的接地措施的基础上首先要做好的就是防雷接地的措施。在建筑物设计的时候要把防雷措施的设定放在重要的地位,要根据相关部门制定的建筑的符合等级对建筑物进行安全有效的防雷措施的设计,为建筑物建立一个坚固的保护层。

2、直流接地。直流接地是选用了横截面积比较大的铜芯的绝缘的导线,一端与电子设备相连接,另一端与基准点为相连接,从而使电子通讯设备有一个既安全,稳定性又好的基准电位。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办公室生活的现代化,电脑、电话、打印机等电子设备的逐渐应用,它们主要是以电流的方式传输信息,有些设备工作的时候还相互的依赖,因此,为了确保能够快速有效的传递信息,我们除了要保障电源灯正常工作以外,还应该确保有一个稳定的基准电位,这样才能够使信息更好的传输,使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

3、安全保护接地。在智能化的建筑中,通电的电子设备非常的多,电路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安全保护措施,保证建筑物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行安全保护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就是把电子设备带电的部位通过导线和大地连接起来,把危险的电流接地,从而让这些电流消失。这种接地方式使得电子设备,大地,大地上的物体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大地是一个很大的电阻,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人是这个通路中的一部分,大地阻隔了大部分电流,人体这个电阻也会阻碍一部分电流,所以这样的接地措施就会使通过大地上的物体的电流变得很小,不会对人或者是物造成损害,如果有些带电的电子设备不进行安全接地保护,当它的绝缘线破损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个相当危险的物品,触及到它的人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安全保护接地措施的使用,不仅很好的保护了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同时也降低了人们所承受危险的系数,它是保障建筑物内设备以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

五、电气技术中的线路铺设

电气技术的良好应用就需要在进行电气自动化设计时打下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也就是在铺设线路时要进行周密的计划,要严格的按照工程的施工要求,遵照施工图纸、系统整体图以及线路的连接图进行施工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的规范性设计进行施工,在铺设电缆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方向来铺设,避免电缆和其它物体的接触,防止电缆被损坏;不同用途的电线之间要铺设成直角,以避免两种电缆之间产生的信号干扰,妨碍其正常的使用;管道内或者线槽内的线不可以存在连接的部位,尤其是暴露在外面的电缆,一定要保证它的完整性,如果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电缆的连接的时候,一定要在电线盒内进行连接或者使用专门连接电缆的接头,以防止其发生漏电的危险。

六、电气安装中应注意的问题

智能建筑各项设施齐全、自动化程度高。为了确保建筑正常稳定运行,充分发挥电气设计的优势,强、弱电系统的先进性与合理性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智能建筑电气设施安装过程中,必须做好质量监督与管理,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质量监控的首要工作:审图。图纸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灵魂,是施工工序及工艺的前提和依据,只有将图纸中的每一个细节了然于心,才能及时在电气安装现场发现问题,作出调整。现代建筑电气工程系统设备先进,管线繁琐,在正式施工之前,包括施工方、监理方等所有参与单位在内的全体成员都应仔细审图,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设计修改通知单,必须妥善保管,并及时对施工图纸作出调整、标注。只有这样,才能将质量监控落到实处。

2、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循标准设计规范。只有当电气安装工程设计人员牢固树立了标准设计意识,才有可能在设计工程时综合考虑工程的技术性、经济性,才能依照国家规定的安全系数和设计标准进行设计,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智能建筑的深化发展,电气设备系统也更加复杂,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现代设计方法;机械创新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044-02

1现代设计的定义和方法

现代设计是把传统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作为基础,把计算机的应用作为标志,是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新型设计技术。目前,现代设计已经逐渐发展到产品规划、产品制造、产品营销、产品运行、产品回收等各个层面,除开传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外,与设计相关连的技术和学科,特别是自动化的技术、制造工艺、材料知识、自然科学的知识、系统的管理技术等在现代设计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内容。现代设计的方法是对把产品作为目标的知识的总称,其涵盖的内容和方法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可靠性的设计、优化的设计、有限元的设计、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价值工程等。

2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是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工程技术,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用品和工具,工业生产中所需的各种仪器和设备等都和机械设计紧密相连。在机械设计中,主要把机械设计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产品规划的阶段;②方案设计的阶段;③技术设计的阶段;④制造和试验的阶段。

3机械创新设计的思路

机械的创新设计是设计者在对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前提下,使用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创造性的构思,从而设计出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的产品。在机械创新设计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对机械产品的创造模式、机理、方法、过程等进行探讨,通过对机械产品的程式化、算法化、符号化、定量化来强化机械设计的质量、效率、可靠性。虽然机械创新设计要基于机械设计的传统方法,但是机械创新设计更追求创造性,因为要加强机械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强调设计的创新性。在机械创新设计中,虽然设计的投入只有产品总投入的5%,但是设计的决策在产品投入中占70%。由于在设计阶段就要对产品的结构、性能、成本、质量、维护等因素进行确定,且创新设计不仅是关于产品使用周期的设计,还是关于用户和市场的设计,因此只有通过机械设计的创新才能使机械产品具有更加良好的竞争力。机械的创新设计不仅繁杂、耗时、费脑力,还紧张、繁重、费体力,要有效地提升创新设计的效率,就要使用科学的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而设计的自动化便是创新设计的理想目标。在机械的创新设计中,其科学性一方面可以让设计者从系统的层面认识设计,从而有效地避免不良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设计工具的寻求愿望,因此机械创新设计不仅是设计工作的实际需求,更是机械设计中CAD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4现代设计创新的研究

机械创新设计是在设计者对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前提下,使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创造性的构思,从而设计出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的产品。机械的优化设计、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有限元设计、系统设计、创新设计等形成了现代设计的系统方法库,且现代设计对利于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学科不断吸收。专家系统、思维科学、人脑研究、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使创新设计在机械设计中越来越重要,因为不仅专家系统、思维科学、人脑研究、人工智能等已经给创新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创新设计的发展还能促进创造思维的机理解释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机械的创新设计中,创新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完善机械产品的经济性、技术性、适用性、可靠性;②设计和创造满足生活和生产需求的新产品。在机械的创新设计中,其关键的核心主要是对机械产品的创造模式、机理、方法进行探索,并对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进行定量化和程式化。

5现代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代设计是把分析软件和工程设计作为基础,把计算机作为工具,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的新型方法。ADAMS、PRO-E、SolidEdge、I-DEAS、UG、SolidWorks、NASTRAN、ADINA等都是现代设计中使用较多的分析软件。现代设计的方法中,在使用分析软件和计算机的同时,要遵循常规设计的内容,且在现代设计的方法强调中,不能忽视了常规设计的重要作用。现代设计的方法较多,且涉及学科较广,虚拟的设计、优化的设计、计算机辅助的设计、可靠性的设计、并行的设计、有限元的设计等都是现代设计中经常使用的设计方法。由于现代设计方法的通用性较强,比如:在优化的设计方法中,其理论基础不仅可以在机构的和零件的优化设计中使用,还能在建筑工程和电子工程等领域中使用,因此现代设计的发展较为快速。现代设计发展迅速的表现如下:1、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的并行发展。2、机械的优化化设计和优化设计。3、机械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设计。4、设计过程更为数字化,既要对工程中确定性变量的数学建模和描述进行完善,还要对非确定性变量的数学建模和描述进行研究。5、设计过程更为智能化和自动化,不仅要对各种方法库、数据库、知识库进行研究、健全、发展,还要对商品软件的研发自学习、自适应、自编程,例如:对信息、数据、知识获取和处理技术的研究。6、对多目标和不可微模型进行优化、对工程的不确定模型和动态的多变量进行优化等优化程序和优化方法的研究,并且优化程序和优化方法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对广义工程系统领域的优化。7、对网络的协同设计和并行设计的技术研究、方法研究、软件研究。8、对仿真虚拟的试验研究、对虚拟设计的研究、对快速形成仿真虚拟的研究,这种研究是把计算机的仿真作为研究基础,集智能技术、人机工程、成形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电传感的技术、并行工程、材料、计算机的图形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9、对CAD技术应用、推广、发展的研究,在CAD技术的研究中其关键内容是对功能性较强的商品软件进行研发。10、对微型机电系统的应用技术、设计方法、设计理论进行研究,例如:智能计算、纳米技术、微型机械的系统和微型机器人的系统的设计与计算。11、对关于生态设计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例如:对绿色的产品进行设计、对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进行设计、对产品的可回收进行设计等。12、对基础的设计理论和共性的设计技术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魏学忠.现代设计方法在机械创新设计中的研究[J].硅谷,2010,(23):98.DOI:10.3969/j.issn.1671-7597.2010.23.083.

[2]鲁绪芝,赖惠芬.基于现代设计方法学的机械创新设计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7,(7):111-113.DOI:10.3969/j.issn.1671-3133.2007.07.035.

[3]武丽.机械产品的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184-185.DOI:10.3969/j.issn.1674-098X.2008.33.147.

[4]李旭.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15,(5):199-199.DOI:10.3969/j.issn.1009-3788.2015.05.146.

[5]罗煜林.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4,(9):83-83.DOI:10.3969/j.issn.1671-2064.2014.09.061.

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的应用范文5

[关键词] 虚拟现实;实验平台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丽(1969—),女,河南开封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E-mail:。

一、引 言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又称为“灵境技术”,人们可以用立体显示设备、传感器等交互设备构造出一种计算机软硬件环境,通过肢体动作向计算机发送各种命令,并得到计算机在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感官信息上的反馈,它是一种可以高逼真度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触等行为的人机界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涉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高度并行实时计算技术等众多学科的交叉技术,[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城镇规划、科学计算、可视化、教育、电子商务、医学、军事、艺术与娱乐等诸多领域。在建筑设计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了人类抽象思维与所产生的实体之间的联系问题。[2]

当代建筑教育的培养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即技能型、观念型和素质型。而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全新的设计表达方式,可以改变我们在设计中对空间的认识和对建筑程序化的理解,它也将改变我们在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对培养设计师的建筑技能、建筑观念和建筑设计的素质与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从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的不同方面辅助设计者的构思。而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过程本身就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相结合的过程,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对这两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一方面是它减少设计中二维、三维思维转换的限制,从而有利于设计者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使设计者不再仅受制于图纸、模型等,还能利用建筑物的真实性和临场感为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启示,挖掘灵感;另一方面辅助理性思维,它让设计者沉浸式地进入未来的建筑物中,可以帮助设计师分析、综合其设计构思是否科学合理,设计理念是否有规可循,设计作品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

二、建筑与城市虚拟实验

平台系统的需求分析

(一)总体需求

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最终将通过建筑物的建成来体现,而一座能够称之为艺术品的建筑,是在设计者头脑中经历若干失败的构想后完成的,因此建筑学也是一门经验性学科。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教学活动中对于如何展示教师的设计意图以及学生的设计思想过程一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传统的做法是使用实物展示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如模型。模型虽能较好地表现建筑物的外观及结构,但作为建筑的使用者——“人”来说,却无法在其中亲身体验。快速构建一个实际无法到达的、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环境,从而观测到现实中也无法实现的现象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培养技能型、操作型复合人才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教学中将成为一个主流方向。[3]

虚拟实验平台以对自然环境的仿真以及实验人员同仿真环境的交互为基础,模拟真实的建筑场景甚至是建筑材料物性特点等来实现建筑学科中认知以及创新性的实验。因此,要求该平台在硬件上应具有同实验人员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层面交互的功能,并且能达到较好的真实性及沉浸感;在软件上应具有开放的数据接口,以方便使用者构建虚拟场景,控制场景中各种对象,特别是能够对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物理环境进行较为完善的仿真,如光照、气象、重力、速度等。

(二)功能需求

对于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教学,虚拟实验平台将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 展示三维空间、物体

在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教学中需要展示的三维空间(物体)指的是在现实世界里存在着的空间或是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可以合理存在的空间。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构建因受到各种条件局限学生无法进入的空间,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上达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将大大增强他们对空间的概念及知识点的理解,克服了一些学生空间想象力不丰富或是对教师描述的空间有不同的理解的教学困难。

2. 虚拟场景的构造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特别是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进入到虚拟的场景中,让他们自己主动去游历这个场景,去感受一个优秀城市、建筑、景观所能够给观赏者带来的感受。这样能够使学生对于建筑物的体量、色彩、光影,以及建筑相互间的陪衬、比较、位置的相对性、外观以及空间的相对性和深度排列等这些知识去细细体味,较好地实现对于“隔景”、“分景”、“借景”等以往在课堂中难以表述的设计理念的教学。

3. 开展虚拟实验

虚拟实验是对虚拟实验平台在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教学实践手段中最具有革命性的技术,用于实现普通学校在现有条件下,根本无法完成的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自主体验设计结果,学生通过在虚拟实验平台“建立场景虚拟体验完善设计”这个流程来最终体验、完善自己的设计。

通过引入物理参数对建筑(及构件)进行分析实验,如全年采光实验、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防护冲击波、维护结构的热流传导等实验。这些实验由于在空间、时间、成本上代价太高或是具有一定的危险以及其研究对象无法观测(如热流)等原因在以往教学中存在限制。[4]

虚拟安装、装配实验,借助虚拟实验平台可以对于一些施工现场的工艺过程进行再现,使学生对于建筑结构以及施工环节的知识能够掌握得更好,如了解古建筑的营造或是网架、钢构的构造、施工。

(三)性能需求分析

虚拟实验平台的功能就是模拟现实世界,而我们感受现实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因此,最大限度地使实验者能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再现现实世界就是虚拟实验平台的性能需求,实验平台的具体实现分为硬件及软件系统。[5]

在硬件方面,实现三维立体视觉以展现三维的现实世界是虚拟实验平台的基本功能,目前实现三维立体视觉的手段主要分主动和被动,主动式系统由于其资金投入将随实验人数的增加而大幅增加,所以在人数较多的场合宜采用被动式立体视觉。在视觉要素中,人双眼不动的水平视角为180度,但双眼共同视看范围为120度,实际的全景显示产生水平为±100度,垂直±30度视场,即可有很强的沉浸感。[6]故三维立体视觉多采用满足120度水平视角的设计,要求较高的可以采用180度水平视角的系统。为了再现自然环境,需要三维立体系统具有较高的表观亮度,由于虚拟实验平台教学系统为实验室,为使学生能够在实验室中进行各种操作,实验室照度E最小应为10Lux,若实验室墙面采用深色处理反射比ρ为0.3,则环境亮度(即墙面亮度)L=ρE/π,为0.96cd/m2,根据亮度感觉曲线,三维立体视觉系统的亮度应达到200cd/m2才能达到满意的表观亮度;[7]人眼能够分辨256级以上的灰度,故三维立体视觉系统的对比度应达到500∶1以上。为能够流畅地展示运动的场景,系统的计算速度应达到普通摄像机的帧率,即30pfs,在听觉方面,系统应能实现5.1声道环绕声以及达到高保真音响系统的标准;最后作为虚拟现实的交互环节,系统应具有沉浸式交互设备用于实验参与者与虚拟系统互动。在软件方面,虚拟实验平台应能够完成虚拟场景的制作、播放、漫游、互动、光影、烟雾等特效以及物理参数的模拟。在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教学中,特别强调虚拟场景的制作,场景必须真实才能达到较高的临场感,这就要求系统具有较高的实时渲染分辨率,丰富的色彩和足够的细节展现。如果虚拟场景的制作过程过于复杂繁琐使实验者把时间和精力大量耗费于制作,则削弱了对设计构思的体验,甚至使实验无法完成,因此软件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易学易用,特别是应针对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领域能够有专用的组件、模块如“光照分析”,以实现特定的实验目的。

三、基于V R的系统架构与功能结构设计

(一)系统的架构设计

虚拟实验平台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构成,硬件系统核心为三维立体显示,由于目前高分辨率的大幅面影像显示只能采用投影的形式,故虚拟实验平台的三维立体视觉使用多通道被动立体投影来实现。此外,出于增强立体感、减小观看时透视变形以及节省空间的考虑,投影幕为弧形柱面系统。系统硬件的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虚拟实验平台硬件系统图

其中,计算集群由多台高性能图形工作站组成,完成虚拟场景的实时渲染处理、声像输出、用户交互等功能,集群计算完成的图像信息输出到融合机,由融合机进行曲面校正和边缘融合处理后的左右眼图像数据分为三个通道分别送到六台投影机,其中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通过在投影机上安装偏振镜头的方法分别被水平及垂直极化后投射到柱面环幕。实验人员通过佩戴相应的偏振眼镜来再现左右眼不同的图像,实现立体视觉。

(二)功能结构设计

虚拟实验平台教学实验的各项功能主要由软件来实现,根据不同实验项目的要求,软件主要将实现以下功能:

1. 制作虚拟场景,如建筑构件、单体、组团;

2. 播放虚拟场景并提供用户交互,如各种漫游、虚拟构件装配;

3. 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各种分析、测试,如日照参数分析、通视分析、天际线分析、控高分析、采光性能测试。

根据调研,目前尚无一个软件包能实现上述全部功能,大多数软件只是在场景制作、播放上功能较强,个别软件也能进行简单的建筑参数分析。就拿目前国内技术领先的中视典公司和伟景行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产品VRP-Digicity和CityMaker来说,也仅限于包括场景制作,建筑、规划方案数据库管理,建筑、规划方案比较,建筑、规划方案实时交互调整等在内的规划方案分析等功能。虽然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基础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图2即为软件展现的不同风格的建筑单体方案对比,可以看出,这种直观的教学对于学生掌握设计思想以及实践设计方案有很大帮助)。

图2 规划软件中建筑单体方案对比

但如要开展基础类设计课程以外的虚拟实验,如材料破坏性能、建筑热流分析,就没有现成的软件平台可以使用。目前较为通行的方法是在虚拟物理模拟系统的SDK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也可采用通用的3D引擎如Virtools、Quest3D、Unity3D等,甚至可以使用开源的3D引擎。以上三种方式的不同在于他们依次有着更大的编程开发工作量,当然,也就依次有着更小的软件费用投入。

编程的工作量大意味着开发者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所以可以依据投入情况以及实验人员的专业构成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系统。

(三)软件平台组建实例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我们采用了VRP-Digicity+Unity3D的方式来构成虚拟现实的软件平台,由VRP-Digicity来进行建筑场景的建模和常见的各种分析实验,使用Unity3D来开发一些专业课程的实验。

VRP-Digicity作为一种成熟的虚拟现实平台具有较好的易用性。它能够使用3DMax的模型来构建场景,而3DMax又是在建筑表现领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软件,[8]使用3DMax建立需要的建筑、景观模型后将其导入VRP-Digicity,由VRP-Digicity建立场景物体和各项规划指标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建筑规划数据和三维空间形象的一致性。在该软件包中可以对项目、方案、图层和规划元素进行集中管理和展示,如动态调整三维场景中的建筑物高度、楼层分层数和建筑高度;对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绿化等方案进行双屏或多屏比较;选择城市、日期、时间,演示单体或多个建筑物的阴影变化等功能。VRP-Digicity本身包含立体投影软件模块以及人机交互软件模块,因此以该软件包配合硬件系统即可较为方便地实现建筑、规划类课程的实验。

图3 建筑物受撞击坍塌模拟实验视频截图

作为基础类设计课程以外的课程,如“结构力学”,如果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就无针对的软件,而Unity3D具有高效的实时渲染引擎,且集成了PhysX物理引擎,并可结合Visual Studio 2008使用C#进行脚本编程,可对虚拟空间中的物体进行较为细腻的控制,因此可以在此平台上自由灵活地开发出课程需要的实验项目。图3即为在该系统下虚拟仿真的建筑物受撞击后坍塌的交互实验视频截图。以该实验为例,环境的构建步骤如下:

首先由3Dmax建立建筑物的模型,该模型应是符合Unity3D制作规范并包括以下信息:场景尺寸、单位,模型归类塌陷、命名、节点编辑,纹理、坐标、纹理尺寸、纹理格式、材质球等,完成后将模型导入Unity3D后再作一些必要的调整如设置材质灯光等。

其次设置对象脚本,Unity3D依据对象的名称可以使用C#脚本语言对场景中对象进行控制,在该实验中主要为撞击球的速度、方位、数量以及人机交互部分即能够让实验人员对撞击球进行交互控制。

然后为PhysX物理引擎设置,依据现实自然界的定律,应设置重力加速度、各种作用力、碰撞规则等,此外场景中各种模型根据其在现实中对应的材料不同,也应具有不同的物理属性,如当物体的材质都很软的时候,在现实中就会发现当发生碰撞的时候物体之间就会相互嵌入一部分,因此必须对场景中的所有物体创建材质。创建的材质定义了碰撞和物体材料的物理属性,比如质量、反弹系数、约束、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此外还应设置运动属性,包括速度、惯性、加速度、角速度,以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环境。

最后使用Unity3D中UnitygetReal3D插件配合硬件系统实现立体影像以及实验交互,逼真地展现场景中的虚拟过程。

四、结 语

虚拟现实实验平台的建立,给建筑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技术手段,让学生全方位地体验了建筑学从材料到艺术、从形状到空间、从静态到动态的全过程。如上述的建筑坍塌实验,过去在普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现在可以在虚拟现实实验平台上得以展现。可以预见,这种方式在今后实际教学中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侯佳君,齐志才,等.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6):73~75.

[2] 刘祥.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建筑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 罗小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9,(6):146~149.

[4] 林琳.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中的应用[J].电大理工,2008,(1):20~22.

[5] 朱宁克,邹越.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3):34~38.

[6] 刘光然.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公路交通运输是中国经济中非常有活力的部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进一步加强公路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这不仅有利于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已逐渐趋于稳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会发生各种变化和问题。此外,中国经济正在持续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公路交通运输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更大的反差。有鉴于此,公路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经济管理工作,不但可以有效地调配各种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运输业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管理工作对公路交通运输的影响,有关部门需要充分认可其重要性,并制定优化战略。

1经济管理与公路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

公路交通运输与经济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公路交通运输不仅使我国经济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而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经济的有效发展主要取决于货物和货币的自由流通,而货币是货物自由流动的保证。首先,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中国市场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加。其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也给公路交通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不仅保证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在中国贸易成功融入世界贸易后,也提高了公路交通运输的作用。因为只有公路交通运输得到有效发展,才能吸引大企业和商人,这不仅有助于货物在该地区的有效流动,而且有助于增加货币交换。最后,为了使中国能够保持社会经济的和谐有序发展,公路交通运输与经济管理之间也需要建立一定的协调关系[1]。

2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2.1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路交通运输,原因是公路交通运输既有坚实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适用性。公路交通运输不仅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也有助于区域间更密切的互动。如果有关部门能够确保公路交通的科学公平分配,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也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外,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在节流的基础上发展有关市场以及精简分工,不但会提高工作效率,也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公路交通运输服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地区农业、旅游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以及公平分配该地区生产的经济产品。如果在公路交通运输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不仅消费者可以做出更具差别的选择,该地区的经济也将有更多的发展动力。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不断改善公路交通运输条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2]。

2.2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会生产力

尽管我国已取得了预期的经济进步,但以前建立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进程的要求。对此,有关部门要不断创新和改革经济管理。在任何经济形势下,都把公路交通运输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整个中国市场的发展。对此,有关部门应更加重视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不断改革和优化工作。同时,对于任何一个谋求提高世界地位的国家来说,主要目标是确保公路交通运输的稳定发展。以确保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公路交通运输能够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2.3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背景下是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因此,各部门都应重视公路交通运输,不断完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改善物质和人力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不仅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使公路交通运输经济能够稳定发展。此外,有关部门应更深入地分析公路交通运输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力经营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使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有关部门需要全面分析当前市场商品交易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商品交易的性质进行审查和分析,进一步优化市场体系[3]。

3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具体策略分析

3.1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动态,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企业治理模式,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加强内部信息化管理和控制就是把管理工具引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整合现代开发工具,改变传统的开发方式,优化内部控制系统,通过提供反馈、管理、更新、补充和调整统计数据,以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进而切实提高管理质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企业高效运营,增强高速公路运输能力。而在企业层面,不仅要注重运输效率和产品质量,更要以企业家的态度提供售后服务。优良的售后服务能提高企业运输服务质量,与客户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所以,重视售后服务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有效方式。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能够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企业必须与重要客户保持联系,拓展公路运输优势,保持客户个性,积极针对产品售后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企业的活力。

3.2健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系

针对公路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应充分熟悉其工作工具,并结合我国公路交通领域的实际情况,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对交通特点进行综合分析(见图1)。在此基础上,建立发达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系,使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更加稳定。此外,运输部门亦应制定管理问责制度,以确保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责任由直接负责人承担,不仅避免责任推诿,而且也减少了累积问题的可能性。运输部门可以建立问责制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每个项目都是专门设计的,以明确部门每个成员的职责和工作需求。最后,运输部门也可以采用公开、透明的方式处理管理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管理细节,还可以为所有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沟通机会。在经济管理方面,实行多层次审计,做到及时控制,对每一笔资金流动进行调节。并在此基础上推行企业治理,从而简化现有的工作流程,协助员工高效完成各项任务,提高管理技能。

3.3加强控制成本力度

在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背景下,公路交通的建设成本也将对最终经济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面预算管理被普遍采用。这样,员工不仅要投入项目,也要在不同单位之间合理分配责任,以确保妥善管理。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在建筑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相应的施工方法,以尽量减少开支。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在原材料运输领域的盈利能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有关部门也应关注预算管理的发展。对于每一个施工单位,每一个施工阶段的施工成本不仅需要体现在工程中,还可以通过设施进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3.4发展交通运输经营体制

企业虽能自主经营商品贸易,但必须不断完善管理和经营体系。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更完善的经营体系,行业对其的信心会下降,同时也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失去了许多机会。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从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本身的发展出发,不断改善管理和经营体系。

3.5完善有关法律制度

尽管法律法规为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有效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在一些方面,法律还存在空白。因此,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完善立法法规,使之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将提前对我国公路交通部门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然后结合国家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和今后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进行了解、总结、分析。这项工作完成后,有关部门便可进一步制定经济管理政策。此外,管理人员需要对法律法规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以便在后续工作中,不仅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也保证了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3.6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由于信息技术日趋重要,公路交通运输部门也要积极引进和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以便深度融入运输经济管理过程,在一系列智能化方案或信息化方案中科学合理地完成各种经济管理任务,发挥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作用。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将大规模数据分析的结果用于决策,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有关市场变化的方法,学习新技术并运用现代数字经济模型,对交通经济规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及时适应新的解决办法和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尽量减少时间、人力和其他费用,加快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3.7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

在完善业务体系的背景下,企业还应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实行更精细的管理。大部分员工都有很多机会推广他们的工作,所以企业可以定期为员工组织类似的培训活动。这样,在后续工作中,员工不仅可以更快地了解自己的优势,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企业还可以选择负责的员工,成立监督和管理机构,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其他员工的工作效率。

3.8发挥企业力量,共同管理

由于公路交通运输是一项非牟利工程,所有建筑工程均由政府资助。但是,地方政府可能会受到经济限制,而且如果没有企业的投入和参与,有些道路可能无法及时修复和维护。考虑到这一点,地方政府可以仔细审查当地企业资格,选择符合标准的企业参与管理过程,通过赋予企业管理某一部分内容的权力来促进经济管理的稳定发展,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政府当局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确保与企业合作,实现不同的经济管理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对运输业的支持不断增加。为了给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应该采取措施改善公路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应用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科技成果。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要采用信息技术结合实践,提高资源的共享利用,为企业提供较强的竞争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支撑,为公路交通运输健康运行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凤霞.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科学与信息化,2021(12):147+153.

[2]贺启年.经济新常态下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重要作用探讨[J].探索科学,2021(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