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营企业家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营企业家定义范文1
关键词:财富;资本增殖;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家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91-01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财富似乎有一种先天的“过敏反应”。虽然现在保护私有财产已被写入共和国宪法,但仍有不少人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似乎仍然存有偏见。这种几千年农耕社会遗留的小农经济观念,几乎深深烙印在从都市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而它显然与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对投资者,对民营企业老板创业的理解、宽容、认同和褒扬,它可以反映这个社会和时代的文明和进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培植全民的财富积累和资本增殖理念,有赖于创造更加适合民营企业家创业和大显身手的环境和土壤。
1 阻碍民营企业家崛起的文化背景
对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种种有形和无形的束缚或桎梏,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很久以来,中国人对财富、资本、资产、金钱、利益等美好的词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冷漠甚至恐惧。尤其是将上述词语与个人、私人组合在一起,如个人财富、个人利益,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人人得以批之。在主流意识的词典里,财富、资本和金钱,似乎就是罪恶的代名词。“财富是万恶之源”,“财富是洪水猛兽”,“财富是罪魁祸首”的观念,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几乎打上深深的烙印。
在我们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祖师爷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早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言义不言利”和“为富不仁”之训。他们的经典著作便是《论语》、《孟子》。我们的文人墨客自然不喜欢“铜臭味”,甚至“视金钱如粪土”。从上到下,以农为本、重农轻工、重农轻商、重农抑商。人们普遍认为“无商不奸”,视商人为“奸商”,言下之意,凡商人、富人,皆非好人。几千年的农耕习俗,几千年的小农意识,几千年的自然经济,造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财富有限,人口众多,如此“僧多粥少”,故然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旦谁拥有财富,它定会是血腥的、有罪的。在一个普遍贫穷的社会,谁积累财富,似乎必定是“不义之财”,必定是不道德的。这种平均主义思想和仇富心理,乃是小农经济社会最普遍、最盛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
据报载,在一个就“富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群体”的随机调查中,16个被调查者描述富人形象时全都提到了“包二奶”。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先生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讲道:“现在还有大量影视文学作品妖魔化企业家,都是写一个老板如何坏,一个书记如何好,有一个著名作家写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折》,我觉得偏见就很严重。
这种几千年农耕社会遗留的小农经济观念,显然与现代市场经济观念相去甚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恐富、仇富心态必须消除。
2 创业民营企业家的现状
现在,中国又流行有一种“原罪”说。其实,“原罪”一说,乃是西方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基督教的原罪论,是一种泛原罪论,即人人都有份,人人都要赎罪,祈祷,以求得到上帝的宽恕。但在中国,它是有限定范围的,它似乎专指追逐财富的人,专指那些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和增殖的人,咬定创业民营企业家有“原罪”。
谁都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出身”不好,过去不仅要像“黑五类”一样“入另册”,而且常常要作为受排斥、受打击的对象。有一首流行甚广的歌唱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当初中国的民营企业,就像那个没娘的孩子,就像一棵草。我们的国有企业有政府的支持,财政的扶持,有银行的无息低息贷款,享受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而我们的民营企业呢?在体制外生存,在夹缝中创业,偶尔钻一下政策的空子或漏洞,打打球而已。有时也会做一些有违自己愿望和良心的事,有的甚至铤而走险,以图取企业发展。然而,正是因为它是野生的,享受不到“特保儿”的待遇,它的生命力特强,特旺盛,充满着勃勃生机。著名经济学家曹思源先生用唐诗比喻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也就是说,它的蓬勃发展,是顺应客观经济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的私营经济,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历经苦难,饱经风霜,如今终成正果。由随时被割掉的“资本主义尾巴”,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再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国的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们能有如此地位,是来之不易的。
“原罪” 论者常常引证道:一些民营企业家早期的财富积累或资本原始积累,见不得阳光。他们或投机倒把,或贩买贩卖,或买空卖空,或制假卖假,或偷税漏税,或走私,或贩毒,或欺或诈或行贿……总之,为达到赚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在“原罪”论者看来:资本原始积累乃是最肮脏的游戏,是骗人坑人的资本魔方。其实,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他们创业之初,既没有继承遗产,也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更不可能享受财政拨款,基本上是白手起家。若一棍子将他们统统打入“问题富豪”之列,指控他们有“原罪”,显然是不公的。
如果按照“原罪”论者的逻辑,顺理成章的推论就是:要将所有犯下“原罪”的民营企业家绳之以法。当然,对于真犯下现罪的民营企业家,理应按律查办,绳之以法。比如,对制造、经营假酒、假药、假奶粉的违法厂家、商家,理当依法查处,决不能使其逍遥法外。而当代中国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们,既照章纳税、合法经营,又吸收就业、创造产品、提供服务,他们是需要鼓励和支持的。
3 时代呼唤着民营企业家崛起
一个社会的生产绝大多数是在企业内进行的,如果企业的状态正常,社会就有很强的生产力;如果企业搞得七零八落,这个社会生产力便不会得到保护。而企业的领头人便是企业家。如果我们缺少企业家这样的人物,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便会受到巨大的破坏”。据称,一位拥有资产过10亿的民营企业老板曾吐露出这样一句话:“其实谁也不会相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是弱势群体”。
的确,在我们的社会,来自各方面对民营企业家的偏见、非议、歧视甚至仇视,似乎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理解、认同、宽容和褒扬。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仅有5.3%的人认为中国富人的财富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取的。这也就是说,几乎近95%的人不认为中国富人的财富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取的;或说几乎近95%的人认为中国富人的财富是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取的。
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述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变。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培植全民的财富积累、资本增殖理念和企业家精神,以及对创业民营企业家的理解、认同、宽容和褒扬,国家都给予了不少鼓励与支持。
当代中国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基本上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条件产生的。从其降生之日起,便饱经风霜,他们是体制外(计划经济体制外)的产儿,只能在夹缝中或荒野中破土而出,在极小的生存空间中甚至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求得生存。恰如清代画家郑板桥题竹石的诗所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多么艰辛,多么顽强,多么执著。茅于轼先生指出:“在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中,失败的至少占一半。所以不要以为成功是必然的”。可以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创业,其酸甜苦辣,是一般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对创业民营企业家的宽容精神。这或许是一种社会和时代文明及进步的表现或标志。
勿庸置疑,中国的劳动力过剩,但企业家却是一种稀缺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脱颖而出的民营企业家,包括一些被定义为“问题富豪”的民营企业家,他们逐鹿商海,积累财富,实现资本增殖的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无疑将成为后人学习、借鉴和研究的难得的真实案例。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经指出:“社会进步的力量靠企业,企业进步的力量靠企业家,企业家进步的精神靠创新开拓和合作精神。”著名经济学家晓亮先生也曾叹曰:“企业家是中国最缺乏的一种资源。中国要想富,中国经济要想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培养出千万个好的企业家。”
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资本增殖理念和创业实践,同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同儒家传统文化的利益观、财富观、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切不可“抱着昨天的理论不放”,我们必须向几千年农耕社会遗留的小农经济观念挥手告别!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呼唤着全民的财富积累和资本增殖理念的觉醒,呼唤着千千万万创业民营企业家的崛起。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家定义范文2
[关键词] 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冲突
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出了国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如家族式管理使得民营企业排外性较强等,此外民营企业存在的企业文化冲突也成为民营企业成长的障碍。如何正确认识民营企业文化冲突,成为民营企业顺利成长的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企业文化的概述
随着管理学的发展,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由很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在这么多定义中,比较有影响的有:
1.特雷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中指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
2.埃德加・沙因在《企业文化与领导》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企业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它们行之有效,是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正确方法。”
3.我国国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
二、民营企业文化冲突概述
1.民营企业文化的作用。民营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民营企业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具有激励、导向、凝聚以及约束协调等作用。
2.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内涵。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文化也存在天生的缺点,突出的表现为企业文化冲突。民营企业文化冲突是指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征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对抗及斗争。
3.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危害。民营企业文化冲突产生主要由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企业文化的不同特征所构成的基本价值之间的过分悬殊造成的。
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危害是多方面:首先企业文化冲突造成企业管理决策不利,如果冲突集中于决策层就会使决策的制定在两方中争执,制定出的决策也不是对企业最有力的;其次企业文化冲突还导致企业目标不统一,目标不统一就会使企业的发展失去方向,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发展;企业文化冲突还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管理费用更大幅增加,从而会使企业利润因人为因素而减少。
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危害虽然很大,但它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如果文化冲突处理得当,就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民营企业文化的特点与冲突表现
民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他们需要不断调整来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在民营企业从一个小工厂发展壮大为一个大型企业过程中,企业文化冲突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1.民营企业创业期的文化特点与冲突表现。民营企业创业期是指企业家发现市场机会进行投资登记注册并开始营运的一段时期。此时,民营企业实力比较弱小,而且发展比较艰难。在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的文化特点及冲突表现为:
(1)高度的自觉和团结。在创业期,由于民营企业处于产品特征以及公司规章制度等都未成型,一切均需要企业家一手操办。企业事务无论大小,都要由企业家经手。同时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整个企业内部呈现出高度的自觉与团结
(2)冲突表现:在创业期,文化冲突表现得不明显。此阶段,整个企业处在困难时期,民营企业家与员工此时也是最团结的,决策的执行也是最坚决,沟通也是最及时的。企业组织结构简单,民营企业家事事亲力亲为,与员工关系融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冲突的产生的机率很小。
2.企业成长期的文化特点与文化冲突。经过创业期的积累,民营企业家有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员工的职业技能也得到了提高,企业的主要产品已经基本定型。与此同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家开始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打造,发展速度加快,创造力增强,管理逐步走向正规,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逐步在企业中采用,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逐步由集权制走向分权制。在这一阶段,民营企业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注重知人善用。民营企业的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多变,凡是对企业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的人,民营企业家都要想尽办法为我所用;在聘请到这样的人才后,民营企业家会将其安排的重要的位置,发挥作用。
(2)冲突表现: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在成长期,由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以民营企业家个人精神为蓝本的民营企业文化遭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其中,以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表现的最为明显。虽然良好的、健全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群体的道德、行为与企业个体的道德、行为在大体上保持一致的企业文化,但这不是说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间不存在冲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员工不仅带来新增生产力,而且带来了新的个体文化;另一方面企业的原有员工也有了新的思想,产生了新的观点,相对于企业对员工提出的新要求,员工对企业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相互理解只要稍有偏差,个体文化就极有可能与群体文化产生冲突。
3.企业成熟期的文化特点与文化冲突。处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企业的产品在性能质量更方面已经非常完善,企业发展缓慢,效益稳定,企业产品已经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熟期民营企业文化已经融入企业日常的生产、生活以及销售中。企业文化进入到一个稳定的阶段:
(1)文化氛围的稳固和注重文化的传播媒体。经历了成长期个体文化的冲击后,民营企业文化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文化模式,在稳定的环境中,文化趋于成熟模式。与此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播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等,只要是能提高企业形的,民营企业均会利用,这有助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2)冲突表现: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民营企业到了成熟期的稳健。民营企业在稳定了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在企业文化上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模式,形成了处于中心地位的企业主文化,它成为了员工的一种思维定势。但这并不是说企业只存在主文化,亚文化就是在企业主文化的根部生发出来的。企业亚文化是处于边缘地带的、非正统的企业亚文化。虽然如此,亚文化却有着天然的先进性,它要求对主文化中病态的、落后的、失去优势的部分进行变革,它要求自己成为企业的主文化。企业主文化与企业亚文化在争夺企业文化上必然冲突不断。
四、民营企业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1.民营企业成长期中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冲突的原因。因为企业群体意识不是企业个体意思的简单集合,而企业群体行为也不是企业个体行为的简单集合,因此在企业个体文化被企业群体文化整合过程中,企业个体文化在向企业群体文化趋近的同时,又具有保持旧有特点、继续发展个体特色的倾向。
因此,民营企业在成长期中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当外来的文化个体在尚没有熟悉企业文化,没有被企业文化认同时产生文化冲突;其次由于观念、认识的原因使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产生冲突;第三由于企业群体文化保守、陈旧、落后,从而当企业群体文化已远远不能适应积极、健康、活跃的企业个体文化的需要时就会产生冲突;最后当利益要求不同使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产生冲突。
2.民营企业成熟期企业主文化与企业亚文化冲突的原因。成熟期的民营企业,产品已经基本定型,制造工艺已经较为成熟,产品利润迅速增长。民营企业文化也稳定在主文化模式中。优良的企业主文化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可一旦有亚文化出现,两种企业文化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而产生企业主文化于企业亚文化的原因有:首先可能使已变成病态文化的主文化与健康、积极的甚至的企业亚文化发生冲突;再有企业主文化已演变成为过时的、陈旧的、衰败的文化,企业亚文化在企业陷入危机的情况下仍旧没有得到机会击败已经彻底衰败的企业主文化,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文化冲突往往直接通过企业的衰败表现出来,发生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民营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它也有很多制约发展因素,认识清楚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特点、表现以及原因对民营企业采取措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永泰黎伟:企业管理的文化阶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申庆涛:浅议民营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3]叶国灿:论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其延长[J].经济问题,2004
[4]王再金:从企业生命周期看民营企业的危机管理[J].现代企业,2003
[5]申庆涛:浅议民营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民营企业家定义范文3
“富二代”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如今他们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07年12月的《鲁豫有约・我是富二代》节目中,当时该节目给“富二代”的定义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继承过亿家产,他们被称为“富二代”。与香港人常说的“二世祖”不同,“富二代”在中国从一出现就是个中性词,既不是农业社会中“富不过三代”中等着分家产的一代,也不是西方后现代文明中完全独立于父母的一代,他们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成长起来的一个独特群体。这个名词的出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富二代”有多少人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9年上半年的统计,目前中国的私营企业有664.27万户,注册资金12.07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181.7万;胡润研究院调查指出,中国2009年资产达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200人左右,资产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2000人左右。资产在l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5万人左右;资产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有80万人左右。美林全球财富管理公司和咨询机构凯捷新近公布了《2009年世界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目前个人资产净值(“净值”指不包括住宅、车辆、收藏品等非流动资产的可供投资资产)超过百万美元的有36.4万人。
“富二代”在哪里
“富二代”分布在哪些省份?据200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来看,以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山东、北京为主,四川、重庆、陕西、辽宁、福建、新疆等省也有涉及。
热议的话题
目前有关“富二代”最热的社会话题有三个:培训(接班)、炫富、飙车肇事。
培训:
高校培训:以工商管理为主的高校专门培训已经开始,如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基业长青一企业接班人高级培养计划”,这个联手美国西点军校、英国剑桥大学、欧洲商学院等名校展开的“富二代”培训将历时三年半,重点研究和提供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教育。“民营企业应该如何传承,对于实现继续快速发展、资本增值保值和稳定就业率都很重要,这已不单是民营企业的问题,而是国家战略问题。”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说。
政府培训:为进一步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加强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江苏省宣布将在全省实施“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全省培养1000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首批包括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之子高晓东在内的50名学员将用一周的时间在江苏省委党校等地集训。此举引起广东顺德民企的热捧,但社会舆论褒贬不一。
社会机构培训:目前全国“富二代”教育市场庞大,各类专门培训机构施展不同招数招揽学生。除工商管理的内容外,这些机构还开设了许多另类课程,如高雅音乐欣赏、萨克斯的入门学习、绅士淑女聚会等。为细分市场,这些机构普遍强调心理和人格教育,他们认为“富二代’教育最关键是心理教育,从他们的心理出发困人施教。”
炫富:
2009年9月,西安的王女士带领30辆奔驰车组成的车队到机场“迎接”花了400万从玉树购人的藏骜,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谴责。英国最大的华文周报《英中时报》也报道说,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迷恋奢侈品的风气正在蔓延,3万英磅的名车,300万英磅的豪宅,都有中国留学生“全额付款”。
飙车肇事:
2009年5月7日,杭州20岁的胡斌超速行驶,撞死浙江大学研究生谭卓,态度恶劣,引起民愤并致严惩。
2009年8月4日,杭州29岁的魏志刚酒后驾驶一辆保时捷越野车,将年仅16岁的少女马芳芳撞死杭州新设立的“爱心斑马线”旁边。
2009年10月5日,昆山市花桥镇23岁的蔡学平。酒后驾驶保时捷撞死42岁的下岗工人程纪涵。
2009年11月14日,重庆20岁的罗建华驾驶父母送的越野车两次撞人逃逸,以为“逃走就没事了”,最终在修车时被拘留。
谁在关注他们
“富一代”:“富二代”的成长与成熟与民营企业能否顺利交班休戚相关。
娱乐传媒、新闻传媒:“富二代”的情感、消费、交通肇事、教育培训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
高校、培训、留学机构: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有能力选择多元的教育方式的群体。
政府、社会研究机构:民营企业的继承问题关系到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可持续性。
“富二代”自己怎么说
温州新丰鞋业缪新颖:“压力很大。别人总认为你们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如果你们做得好,是应该的,是靠你们的爸爸。做得不好,就是败家子。”“所以,我必须证明自己的才干。”
酒店业李宗平:“父母那一代勤俭节约,克勤克俭是我们这一代身上最缺乏的。不论拥有多少财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从来不曾改变,勤劳又节俭。”
坚持做公义事业的胡吴:“重庆的‘富二代’两极分化严重,有的将书一直念下去,被送到国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更多的像我,很早就接触生意了。我父母、朋友都不知道我来做义工。我爸还经常说,生意人是进不得功德庙的。不管别人怎么想,自己还是喜欢公益活动的温暖氛围,会坚持做下去的。”
从留学海外做从事时尚行业到回家接父母建筑公司班的龚晓思:“从五光十色的纽约,从香槟、超模、社会名流汇聚的时尚界,回到冰冷的钢筋水泥,回到农民工、塔吊、施工升降机的建筑界,我不管是内心历练,还是自我认知都经历了很大的蜕变。这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行业,前者留下过我的追梦的足迹和年轻的荒唐,而后者才是我真正梦想的烙印和脚踏实地的开始。”
深圳David:“我倾向于继承家业和个人事业同时多线发展。我倾向于不只限于一项投资,而是诸如房地产、传媒策划、股票、餐厅的多线介入。最理想的情况是将来能做到把家族事业和自己的事业合并,最终在父辈的功绩册上打上自己的名字。”
自己创业的郑维宇:“家族的、企业的、社会的,甚至包括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我感觉在家族企业里面的一些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我们一直不想在家族的光环下面成长,我们的虚荣心跟正常人不是一样的,我们渴望能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
专家的观点:
广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楼忠福:民营企业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是因为体制和机制优势,但民企做大以后,最大的障碍也是体制和机制。
长江商学院滕斌圣教授:“富二代”快速接班的风险非常大。一定要看有没有合理的时间段,是否愿意接受接班训练,另外还要有先天的能力。第二代还要帮助第一代建立一个家族和企业之间的治理结构。
《北京青年报》社评部主任张天蔚:可能是在他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就得到了太多的金钱,为金钱所左右,就非常浮躁,对生活、对钱、对生命、对所有的事情看得过于轻易。
民营企业家定义范文4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进军国际已成为民营企业开拓生存空间和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制约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主要内部文化因素的基础上,从企业文化建设视角展开相应对策分析,借此希望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国际化 企业文化 对策 企业文化和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概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攀升。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民营企业也在积极探寻自己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目前,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就如何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国际化战略相对接,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而探讨此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企业文化和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相关概念。首先,对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被组织成员有效共享、共同遵循的信念和认知。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运作系统,又可划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面。而对于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定义,我国学术界还存在多种理解,其中较为典型的包括:(1)民营企业国际化即民营企业从国内市场逐渐向国际市场不断演变、不断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对国际市场有意识的追逐行为;(2)民营企业国际化是指民营企业进行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商品进出口、跨国直接投资、国际许可技术经营、国际合同管理等;(3)民营企业国际化是指民营将各种资源要素和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的过程。在本文中,笔者综合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各种定义,将其理解为是民营企业市场国际化和经营国际化的全过程。 制约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企业文化因素
(一)精神文化建设相对落后
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在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多是在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并且往往只注重构建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建设。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只是关于形象、环境、广告、包装以及各种组织活动等表层因素,而在与如何将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以及融入企业实际运作方面则投入相对较少。因此,尚欠缺企业文化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深厚根基。
(二)制度文化建设有待提高
对于国际化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是民营企业对于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做出的主动适应性选择。但面对走向国际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民营企业还缺乏企业文化的坚实基础,特别是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还不能从自身国际发展战略的高度自觉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缺乏健全的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体制和企业现代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要求。
(三)企业家自身素质难以适应
企业家是影响企业文化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也是企业国际化的核心决策者和有力推动者。因此,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等必将影响着企业自身文化建设与国际化发展的整合结果。但在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家的素质还参差不齐,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家能够紧紧把握趋势、顺应潮流,塑造出有利于国际化发展的企业文化,而有的却难以适合企业的发展速度,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上的绊脚石。
(四)企业内部欠缺有效沟通
伴随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企业内部及与外部的信息和意见沟通越来越重要。互联网的应用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范围的信息交流障碍不复存在,而文化氛围与价值观的不同却成为组织沟通的最大问题。此外,由于国际化进程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级不断增加,职务和层级就像一道无形屏障,将人与人之间分隔的越来越远。缺乏良好的组织气氛,没有良好的沟通,就谈不上敏锐组织应变能力,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创新变革也就成为空话。 三、企业文化视角下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对策分析
(一)结合实际,创新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宗旨、企业伦理准则等内容。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其精神文化的形成,所以民营企业构建精神文化层面至关重要。中国民营企业在实施跨国发展的过程中,对精神文化根基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髓,对精神文化内容要进行国际间的比较与借鉴,并结合自身企业发展情况和所进入国家文化环境的特点,塑造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有个性、特色的中国民营企业现代精神文化,从而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使企业“软环境”从根本上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二)重视细节,落实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企业制度文化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制度,它强调的是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建立起使员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制度机制,而这种制度机制可以使企业精神转化为企业成员的自觉行动。在国际化发展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应通过落实领导、组织、控制等各种管理细节,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完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进而帮助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实现对跨国经营活动和资源整合有效控制,增强对国际市场的反应灵敏度,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水平。
(三)不断学习,提高企业家自身素质
企业的兴衰成败与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紧密相关。特别是在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极大变化时,经营者驾驭变革的视野与态度,往往决定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而企业家素质的提高在于不断地学习。经营者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勇于创新,才能使企业不断扩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民营企业家要注重自己国际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对国际市场的认知水平,积累国际化经营经验,从而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主动性,保证企业在战略层面的国际化决策水平,使自身真正成为维系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和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注重和谐,加强企业内部沟通
在国际化运作中,企业更需要良好的内部沟通,而这必须有开放、自信、平等的企业文化作为保障。因此,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中,不能过于片面强调执行力,而更应该重视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内部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增强上下级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并允许员工充分参与和讨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畅通而有效的内部沟通,不仅有利于信息在组织内的流动和共享,进一步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也可以促进国际化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跨国经营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障碍进行有效地化解。 三、结论
企业文化是牵引着企业运行的灵魂,努力构建具有竞争力和特色的企业文化,并把它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这是民营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一项有力保证。在我国民营企业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与资源的背景下,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相对接,探寻适合自己企业文化建设策略,对每一个希望成长为成功跨国企业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都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席小涛,李巍.民营企业国际市场战略的驱动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3(24).
[2] 赵海鹏,王永明.论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文化创新[J].学术交流,2012(8).
民营企业家定义范文5
今天恰逢农历二十三,再过几天,就是传统佳节春节了。今天专门把大家请过来,一是想先向大家拜个早年,二是想借此机会听听大家的想法,共商南阳民营经济发展大计。刚才,在座的企业家朋友们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畅所欲言,谈了很多好的想法、建议,充分体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界朋友们心系南阳发展的宽广胸怀。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参加今天茶话会的企业家朋友们并通版权所有过你们向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界全体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致以新春的问候!
刚刚过去的某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总体上来讲,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大。尽管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阴雨连绵等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但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把建成中部地区交通枢纽、全省新的经济隆起带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三个定位”的总体要求,按照“全市工作一盘棋、城乡建设一体化、支柱产业一条龙、经济社会一齐抓”的总体思路,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宛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国民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全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预计去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其中市本级亿元,增长;城镇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以内。版权所有
与此同时,我市民营经济也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近几年,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正确方向,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活动,使不少民营企业家确立了“干大事业,当大老板”的雄心壮志,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呈现出了比发展、比干劲、比实力的大好局面,形成了等一批大个明星企业,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可以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整体形势是多年最好的,多项经济指标也创了历史新高。去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预计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预计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上缴税金亿元,同比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也是在座各位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界朋友们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基础上的再发展,是思想上的又一次解放,认识上的又一次突破,理论上的又一次创新,必将极大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义,既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以往发展的一个肯定,更是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具体到我们,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更是振兴的活力之源和希望所在。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目前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还不够高,发展速度也不够快。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切实做到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去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前不久召开的全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去年我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绘就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并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列为年度工作目标四大突破之一,明确提出要把民营经济作为主导力量和战略举措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速度,壮大总体规模,增强竞争能力,尽快确立其在市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将出台相关措施,加大力度,标本兼治;有关部门也将研究推出配套服务措施,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各位企业家朋友今后在生产经营中,如遇到“四乱”行为和吃拿卡要现象,可以向有关部门或通过工商联向上反映。我们一定为大家排忧解难,主持公道。另一方面,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关键是要做大做强一大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朋友们要紧紧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发挥机制优势,加快技术改造,强化内部管理,努力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效益,力争年左右打造出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打得出的民营企业,真正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同志们、朋友们,民营经济发展事关发展大局。希望民营企业界的朋友们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感,按照全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最具爆发力的增长点,强力组织新突破,努力实现大发展,为加快推进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营企业家定义范文6
一、知识员工的概念
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了“知识员工”的概念,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们生产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思想活动”。其后,Manfred Kochen于1984年在《A New Concept to Information Society》一书中提出了更具体的定义,他认为知识工作应该是“资讯主导”、“知识密集”、“制造知识”的集合体。Frances Horibe在她的《Managing Knowledge Workers》一书中将知识员工定义为“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她认为知识员工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知识型员工与普通员工相比,具有异质性。知识员工的异质性是指知识员工所具有的区别于普通员工的独特的特点。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异质性能力。高度自我管理能力,他么能有效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工作,除了完成组织规定的职责外,还会做工作范围以外的工作;创新能力,知识员工具有灵活的思考风格,富有多种多样的知识和独特的经验,能够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二是异质性价值。蔑视传统权威,知识员工相信他们内在的工作方式、基本动力和进一步发展的专长,他们可能从自己和自己的工作中提出见解,,日常琐事、官僚拖沓作风或重复性的工作是他们难以忍受。三是异质性需求。外在和内在激励需求,经济需要必须要满足,但知识员工是被工作本身和完成创造性的、挑战性的任务的热情所激励的;流动性强,出于对自己职业发展和发展前景的强烈追求,知识型人才的流动成为普遍现象。
二、中小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
第一,民营企业实力的不足。企业实力的不足无法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异质性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提供给员工的薪酬、福利和培训机会较少,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所获得的薪酬及待遇远远不及他们的预期,会产生薪酬待遇与贡献不相称的不满;二是民营企业的知名度较低,企业知名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价和地位, 知识型员工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会产生企业知名度与本人学历知名度不对等的想法;三是注重个人发展是知识型员工的共性, 他们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 他们对于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2]。他们希望到实力雄厚、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工作, 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以丰富工作经验,实现个人价值增值, 这种个性决定了其本身有较高的流动意愿。为了追求更高的薪酬待遇、更多的培训机会、更高的社会地位或更稳定的工作,知识型员工会选择向外流动。
第二,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理念。家族式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员工的异质性价值特点相违背。一是家族式管理的民营企业的主要高层管理人员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缺乏对知识型人才的信任和授权,缺乏对知识员工的尊重。由于知识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晋升空间的限制,知识型员工会选择跳槽,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二是民营企业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员工的聘任和留用上,主要依靠人情和关系,缺乏合同和制度约束,员工来去比较自由。三是民营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部沟通协调上的时间精力投人十分有限, 难以真正了解作为企业骨干的知识型员工的发展期望。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 很多高级的人才都有着过渡心态和短期工作的想法, 当双方出现其它的不愉快的事情时, 极容易引发这些员工的流失。
第三,民营企业文化的缺失。企业文化的缺失影响知识型员工异质性能力的发挥。我国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的文化,但自发形成的企业家精神只有较低层次的经济理念、经济价值观,忽略员工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培养。企业内部缺乏凝聚力,知识员工将自己看作“打工者”,不能融入到企业中,缺乏认同感和组织支持感,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缺乏激情和奉献精神;员工间的关系淡薄,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工作场所氛围冷淡,导致员工丧失创业激情与热情,不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逐渐减少自己对工作的贡献,最后流动到其他企业去。
三、中小民营企业留住知识型员工的策略
第一,寻求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异质性能力的匹配。针对知识型员工的异质性能力在民营企业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的问题,民营企业要从选人和留人两个角度寻求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异质性能力的匹配。因此,要在知识型员工招聘中加强甄选。
“良驹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在招聘时通常有这样一个原则:我们需要最合适的人,而不是最好的人。民营企业在知识型员工选择前,要认真务实的分析企业现阶段需要何种能力、何种学历的人才。招聘时,根据工作分析和岗位分析的结果选择合适的人才,不要一味的追求高学历高技能。
同时,企业在招募人才时,应留意人才在组织中有没有发展的机会,如果机会不大,即使能够将人才留下,但不能够保证人才的忠诚。因此,观察候选人的发展方向是否符合公司的核心技能,是不是与竞争策略相符合是企业建立人员招募和筛选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