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建筑市场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建筑市场发展范文1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生产新增价值的劳动,界定好了“生产劳动”,也就界定好了新增价值的源泉。所以从理论上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是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劳动时,从两个角度界定了两对概念。一是从是否生产出物质产品的角度将劳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类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前一种劳动称为物质生产劳动,后一种劳动称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认为只有与资本相联系、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定无疑是科学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对于马克思时生了很大变化,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有本质上的差别,加上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换代,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改变了生产劳动方式。在这些情况下,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界定已不能反映现阶段生产关系的新特征。因而有必要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
首先,必须把“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区分开来。我国理论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这种界定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又撇开了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这样的所谓“生产劳动”可以套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从而失去了界定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意义。马克思在界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时,不是从劳动成果的物质规定性来界定,而是从劳动过程能否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界定。只要劳动过程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不管该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劳动,它们都是生产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说过:“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么,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入香肠工厂,而投人教育工厂,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变。”马克思还说:“例如一个演员,哪怕是丑角,只要他被资本家(剧院老板)雇佣,他偿还给资本家的劳动,多于他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劳动,那么他就是生产劳动者。”可见,马克思把不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教员和演员的劳动也算作是生产劳动,这说明,马克思已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明确区分开来了。我们在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时,虽然不能完全照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范畴的具体界定,但可以运用马克思的界定方法。对应马克思在界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时是从劳动过程能否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界定,我们在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时,就应当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也能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也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区分开来,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加以扩大。
其次,必须使“生产劳动”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马克思还说:”一个自行卖唱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同一个歌女,如果她是由一个企业家雇佣,在企业家的指挥下卖唱,而以赚钱为目的的她便是一个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这两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才算作生产劳动者,这就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了。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也必须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这样才能使前后两个“生产”一致起来。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来达到。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里有两种需要,一种是物质生活需要,一种是文化生活需要,物质生活需要只能由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文化生活需要只能由精神生产劳动来满足。所以,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来考察可以发现,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两个部分,如果把生产劳动仅仅说成是物质生产劳动,那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只能说成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了,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不能算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反过来说,如果你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算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个方面,那么你就必须把精神生产劳动也算作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因为仅仅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是不能满足文化生活需要的。虽然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行业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其劳动成果也能满足人们一部分文化生活需要,但这并不是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产品本身直接满足的,而是由文学艺术工作者、各种理论工作者生产的精神产品满足的,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产品不过是人们消费精神产品的工具或媒介。总之,如果仅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说成是物资生产劳动,就无法回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由什么劳动来满足。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定义如下: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就是能直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中工人、农民及管理者的劳动;商 业部门中的包装、保管劳动;运输部门的货运劳动;教育部门教员的劳动;科学家、文学家、各种理论工作者、各种艺术工作者的劳动;旅游、医疗卫生、美容美发、与生活或生产有关的修理服务等部门劳动。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对商品范畴的外延加以扩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考察的商品属于物质产品,考察的价值是凝结在物质产品中的价值,考察的价值创造也就是物质产品生产部门(马克思区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包含三次产业中的第一、二产业)的价值创造,而将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获得的价值归结为价值让渡和再分配。这在马克思生活时代,第三产业不发达且所占比重不大的情况下做这样的处理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当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越过40%,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一、二产业总和的情况下,再不承认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已无法解释现代社会价值的来源,也会使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失去理论依据。
承认了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就需要从理论上将第三产业的成果纳入商品的范畴,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商品区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也可以在将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区分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将商品区分为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
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属于有形商品,商业部门中的包装、保管和运输部门的货运劳动生产的商品是一部分有可能被损坏而因为商业部门的包装、保管和运输部门的及时运输而没有被损坏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如果失去了包装、保管和运输劳动。其使用价值就会消失,从而其价值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这部分产品应当算作包装、保管和运输劳动生产的商品。教师、科学家、文学家、各种理论工作者、各种艺术工作者生产的商品属于无形商品或精神商品。旅游、医疗卫生、美容美发、与生活或生产有关的修理服务等部门生产的商品属于无形商品。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就意味着进入交换领域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非劳动产品进入交换领域成了商品,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这里遇到了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如农贸市场的野生动植物、旅游市场的自然风光、矿产开发市场的各类矿产资源等等,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些自然资源都不是劳动产品(将这些自然资源变成商品需要付出的开采、运输等劳动相对于其实际应有的价值小得可以忽略不计),都没有价值,没有价值就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可见,大量非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事实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对“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两个判断的一个做出修改,要么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要么认为商品可以只具有使用价值一个因素。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否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的判断又会遇到矛盾:如果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不具有价值,那么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在交换中事实上获得的巨大的交换价值又是什么的表现形式呢?
不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除了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产生上述矛盾。还会在实践上促使人们不加约束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就必须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本文认为,可将特定时期社会总商品的价值区分为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的价值、物化劳动的价值、活劳动创造的新增价值三部分,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改为“劳动是新增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的价值的大小可以通过假定人类活劳动生产与进入交换领域的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等量的相同使用价值所需消耗的一般人类劳动来换算。于是。我们在这里得出一个新的判断:劳动始终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依据。
智慧建筑市场发展范文2
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建筑,必须要借助物联网及云计算这两项关键技术,特别是物联网。由于智能照明、安防、楼控都离不开传感器的支持,所以相对于其它的行业,智能建筑与物联网联系更加密切。且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智能建筑系统未来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管理,并且要足够智能。
物联网不仅可以带给智能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通过数据互联来提升生活效率。所以从本质上说,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结合,将促使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之中,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结合的必然性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是指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和节能等功能的建筑。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借助计算机、通讯及控制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们的系统集成让智能建筑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我国则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上海、北京、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建设智能建筑。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早期的智能建筑物均以办公楼(包括自用的办公楼及出租的办公楼)和旅馆、酒店等为主;之后,一些机场航站楼、大型火车站、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如邮电枢纽,电力调度中心、天然气调配中心、银行,等等。在功能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也纷纷打上了“智能”的标签。不过,彼时的智能建筑行业所暴露的“非智能”缺点也非常多。比如行业缺乏整体规划、盲目追求大而全、炒作概念、达不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相关配套服务的缺失问题以及多个系统之间的整合问题一直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每一种新生事物从诞生到成熟,几乎都要经历一些复杂的波折,智能建筑也不例外。
对于相关配套服务的缺失问题,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产品制作、工程运用、运行维护三个环节衔接不畅,其中“建管脱节”是造成智能建筑相关配套服务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智能建筑长期以来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一个清晰的法律法规体系,所以很多智能建筑从开始规划到建设到验收一直到最后运维都无法可依。而传统的物业管理方式根本无法适应智能建筑所要求的“现代化管理和信息管理”模式,所以其配套服务缺失问题就成为行业发展的系统性问题。
那么,对于系统之间的整合问题,则更为棘手。
一座智能建筑需要多少行业来进行协调呢?答案是超过十个。比如电力、给排水、煤气、消防、安保、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自动控制、公共卫生、邮电、公共照明等。正因为智能建筑横跨这么多行业,所以多个系统之间的整合和设备之间“对话” 通畅极为重要,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运行失败。不过,在物联网没有出现之前,各个设备之间的“握手”还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有时候,各个部门之间会进行协调,但在若干跨行业的管理问题上却缺少一种必备的技术能力和系统思维,导致很多智能建筑如同大多数时间是在“偏执”地工作。
物联网的应用,则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展现了某种“前世的必然姻缘”。这种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结合的必然性,也因新时期“智慧城市”作为物联网应用的最热点获得了持续的认可。
比如,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相结合,不仅顺应了智能建筑的智能物件和子系统的大集成和管、控、营一体化的需求,让智能建筑朝着实现网络化互联迈进;还扩展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促进物联网的横向拓展。面对“智慧城市”三大内涵,即有效的感知、便利协同和智能处理,物联网为智能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其中在智能运算方面,物联网透过Web Access等软件加值平台,进行多样化I/O与IT接口及桥接集成服务;在可靠传递方面,物联网透过通讯门户提高效能,有效管理各种物件的开关装置,让资料无隙集成;在全面感知方面,则是透过精确可靠的感知网络,以开放的通讯协议为基础,将微芯化的传感器,嵌入到各样家居和电器设备。
这就是“物与联”的优势,不仅建筑物的使用质量获得提升,建筑物使用机能得到保证,而且建筑物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建筑物的维护管理费用也得到降低。更好的人性化生活空间与环境就因此建立起来了。
带给智能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不少业内专家都提出,2014年将是物联网发展元年,无论在媒体关注度、资金投入、产品应用方面,物联网将在今年得以大展拳脚。在物联网的带动下,现代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已成为一个高度集成、和谐互动、具有统一操作接口和界面的“高智商”信息系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物联网带给智能建筑发展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除了在住宅建筑方面物联网可为用户提供舒适、方便和安全的建筑环境,公共建筑、商业建筑、交通建筑和工业建筑等均可以通过物联网获得更强大的“智慧生命力”。
其中在智能住宅层面,物联网带给建筑的是消防自动报警与控制、安防、电梯、供配电、供水、智能卡门禁、能耗监测等系统,这些系统实现了基于IT的物业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与控制系统的融合,并可进一步形成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建小区均在小区内、电梯以及地下室或者楼道里安装了安防监控系统。
在智能公共建筑方面,我国有关部门已初步确定全国近40座城市作为“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要求每个城市未来两年内完成改造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在政策的带动下,我国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建筑能效管理领域,对建筑能耗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以实现建筑的精细化管理与控制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特别是通过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在新建建筑中新能源的应用,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低温热水发电、微电网、能耗管理监测系统等的节能策略已经带给用户很多新的价值体验。
在智能商业建筑方面,运用现代的物联网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及软件开发技术,设计的为写字楼在内的现代商业建筑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及楼宇管理运营的基本平台,已经进入到商业建筑物的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广播音响、闭路电视、通信、防盗、巡更等众多领域。
在智能交通建筑方面,我国正以高速公路光纤网为主体,以电信公网为补充,把各种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等各种交通建筑中。全面覆盖省、市、县三级交通管理部门,用于支撑行业各类语音、视频、图像、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交换的智能交通建筑也正在快速推进中。比如北京已经开始实施的首批6项智能交通示范工程,包括长安街公交站台电子站牌系统、交通信息(公共交通、自驾车、慢行交通)服务系统、公共交通客流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出租车调度服务系统、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营运性车辆物联检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等。
进入2014年,中国依然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城市化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物联网与智能建筑的结合,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文、政府治理等发展提升意义重大,对拉动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作用亦极为重要。
市场培育期依然漫长
伴随着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中国建设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建筑体系已经不再遥远。相关报告指出,全球智能建筑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14年的6545.7亿美元增至2019年的12665.8亿美元,2014年至2019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4.1%。在中国,2012-2015年如果该新增建筑全部具有智能建筑需求,则市场需求将达到1.87万亿元。目前在新建建筑智能化占比中,美国为70%,日本为60%,假定中国未来25%的建筑具备智能化,则市场需求为4682.07亿元。
不难看出,未来五年,智能建筑建设将高速发展,然而,智能建筑建设路漫漫兮,智能建筑市场发展目前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在宏观层面,根据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调查比较,智能建筑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建设目的不明确。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很少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城市特点和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些城市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模式;一些城市的建设方案偏信了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使相应工作具有了片面性。二是建设思路不清晰。很多城市都把建设智能建筑定位为建设项目,只简单地把政府部门准备建设的信息化项目打包,既没有明确的任务和实施路线图,又没有跨部门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信息机制、政策机制,只重投资,不求效果。第三个问题则是建设模式不可持续。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主要是政府推动型,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很多城市的智能建筑建设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
而在微观层面,无论是开发商、运营商还是客户,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问题之一的资金链问题成为摆在开发商面前的第一道坎。不同于销售住宅可以帮助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智能建筑的“兑现”时间相对缓慢。二是运营经验问题,虽然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智能建筑却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政策障碍。比如在真实的运营环境中,由于采用智能建筑通信协议(如BACnet和LonTalk)的连接设备是公开的和透明的,因此增加了系统受到攻击的机会。一个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可能产生多米诺效应,危及整个建筑网络。
智慧与绿色将相伴相生
据住建部测算,2020年后,我国建筑能耗将占社会总能耗的30%-40%,超过工业,成为全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如果能实现建筑节能的一体化监测管理,就实现了一个城市30%-40%的社会总耗能的综合治理。中国绿色建筑协会给出的数据也表明,建筑能耗及其相应的碳足迹占全球总量令人吃惊地高达40%,大大超过运输业的总和。
正因为如此,通过物联网与智能建筑的结合以有效地管理、监测、衡量能源系统,同时增加可再生能源技术供应,如太阳能、风能和燃料电池以及能源自动化需求的响应项目,以减少建筑运营开支,正在成为智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持久路线。
这种效果的达成,物联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物联网通过各种温度、湿度等传感器,使智能建筑具有人员管理、能耗数据采集、室内环境舒适度自动控制、数据显示、统计、分析、安保预警及能耗设备控制等功能,进而使得建筑管理者能够了解大楼的实时能耗情况,及时作出处理,达到降低能耗的目标。
此外,物联网通过各种智能传感器、智能采集设备等技术手段形成的智能电网,不仅可以实现对电网属性、环境状态、行为态势等静态或动态的信息进行大规模、分布式的信息获取,进而应用在电网建设、电网安全生产管理、运行维护、信息采集、安全监控、计量及用户交互等各个方面,还可以促进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这种系统之间的融合,将全面提升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比如停电现象将大幅度下降,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将更容易接入城市电网,电力公司还可以实时监测和预警诊断各种不利天气的影响,提前做好相应的故障预判、设备检修等工作,提高设备检修、自动诊断和安全运行水平。
目前,欧美各国正在逐步实现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欧洲开始建设的智能电网,核心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并实现并网,同时大力推广智能电表的使用。美国则是在开始将智能电网的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将旧有电力设备全部进行改造升级,并增加新的技术应用。
智慧建筑市场发展范文3
关键词:BIM技术;协同教学;教学改革
1BIM技术在室内装饰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十三五”时期,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住建部将BIM技术提到了行业战略性信息技术的地位。2017年7月河南省住建厅也颁发了推进BIM技术在建筑业的信息化应用工作指导意见,这将有利于促进河南省绿色建筑的发展,加快其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物理特征、功能特征信息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通过软件技术创建并利用数字化模型,对工程项目的前期决策、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进行更加直观有效的管理和优化,具有建模可视化、协同性、实景模拟性、优化性、可快捷出图性等优点。当前建筑装饰业正值飞跃发展之际,高校作为建筑装饰人才孵育基地,更应积极探索及深入研究BIM在建筑装饰中智慧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及管理、校企协同教学模式转化的新内容,运用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经调研,国际上BIM技术已成为建筑业必需的建设技术和专业教育改革前沿。以英国BIM…academy为代表,它是世界顶尖的专门致力于BIM研究和咨询的机构,是融行业经验和学术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应用中心,曾成功地为英国曼彻斯特中央图书馆、格林威治半岛酒店等项目提供专业的BIM解决方案,并提供最完善的BIM相关专业研究生教育机构。在近三年内,还有英国拉夫堡、诺丁汉特伦特等学校也开设了BIM专业课,诺森比亚大学培养BIM硕士等,以及WFG公司打造了系统完善的BIM软件培训课程供学校与企业学习使用等学历教育与培训并行模式。目前,我国发达城市建筑建设也已注重BIM在行业内的应用发展,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较早地引进建筑专业BIM教学,并培训人才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但室内装饰市场上高级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仍稀缺。与之相比,河南省建筑室内装饰BIM技术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院校中存在着专业师资短缺、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训体系不成熟等问题。随着河南省BIM技术在建筑装饰业中应用高峰的日渐临近,人才的培养虽有困难,但需求已迫在眉睫。目前河南尚未有完整系统化的建筑及室内装饰BIM应用人才的培养机制及教学模式,虽也有专家指出,BIM人才知识体系应按照“管理+专业”分级和分类,如工具类培训、普及类知识和持续性的升阶培训等。而综合考虑BIM以信息建模为基础的特性、协同性、发展性、标准化应用的国际化必然趋势,更应打造适应BIM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接国际知识与经验、符合国内用人需求的“知识管理链接+专业培训分级”、“协会+校企联合改革工作室”的室内装饰特色BIM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建筑及室内装饰BIM之路势在必行,省内企业与高校尚未探索出一条良好的促进建筑及室内装饰BIM智慧协同技术应用链条发展之路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BIM技术在高校室内装饰中的教学改革思路
当前河南省高校室内装饰设计教学虽多以“干中学”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为主,注重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适用性与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多以AutoCAD、3ds…MAX等软件应用为主,体现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草图、模型制作、电脑制图等)、分析和综合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特性。而BIM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分析与管理,在推动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创新中潜力巨大。为了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发展与需求,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更应具有前瞻性思维,走在前沿。BIM技术致力于实现建筑的建造、装饰、使用、拆除、维修等全生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集成管理。例如,可运用点云扫描技术通过BIM软件进行场地三维定位,通过BIM软件进行模型制作:运用archiCAD来创建二维平面图、立面图、三维视图,使用archiCAD图库中的各种参数化的3D屋顶、门窗、施工构件等各类模型营造。BIM软件还能记录施工过程和材料、工艺等详情,以备维修和翻新、拆除。BIM的可视化及参数化应用、精确统计及虚拟现实应用、BIM的云技术协同是对建筑及室内装饰设计更好的推进发展和完整表达。BIM是利用建筑物数字模型里面的信息,在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阶段对建筑物进行分析、模拟、可视化、施工图、工程量统计的过程,它既是过程也是模型,但归根结底是存放在其中的专业信息(建筑、结构、装饰、机电、热工、声学、材料、价格、采购、标准等)。…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BIM不仅是一门技术的应用技巧,也是对整个专业体系的撼动。BIM在高校专业教学改革中,可以是通过“校企+协会”产学研融合、三方联合工作室培养人才,凭借专业协会和设计公司的信息指导和技术支持,以本校的软、硬件资源为研究基础,为高校教师及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室内装饰行业BIM培训项目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体系中建立室内装饰BIM课程培训,主要是室内装饰BIM基础软件运用、室内装饰BIM建模(吊顶、墙面、地面等工程信息化模型的搭建技术)、室内装饰BIM之MEP模块、基于BIMcloud的archiCAD与Rhion的互联设计、基于BIMcloud的施工图深化与清单设置、基于BIMcloud的效果图及VR成果等。还应运用实训体系、行业师资培训、课程体系置换等教学方式,探索“协会指导、校企融合”的教学关系,导出建筑装饰BIM体系在室内设计教学、人才管理及市场输出中的价值体现与延续方式,做好挖掘BIM智慧体系在河南高校应用中的特质,整合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教育资源。
3结语
这种改革有利于提升河南省建筑产业新型信息化人才供给水平,促进建筑装饰产业发展,为河南省快速实现智慧城市助力;有利于加强BIM智慧家装教育发展及人才能力建设,推动高校与行业产学研成果转化,促进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升级,实现产教协同,培养信息化协同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成.适应BIM时代的建筑教育对策[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12).
智慧建筑市场发展范文4
同时,还将募集配套资金18亿元,其中6.4亿元用于上市公司新一代装备健康管理产品体系研制及服务平台建设项目,6.35亿元用于上市公司基于全球时空剖分的大数据高速处理技术与服务平台项目,剩余5.25亿元用于补充上市公司流动资金。
旋极信息表示,本次交易符合公司智慧城市和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将助力公司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落地,还将推进公司军工业务的快速发展,丰富智慧城市产品线,有效增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最终成为以大数据为牵引、提供全方位智慧城市建设和服务的综合运营商。
尽管描绘出一幅美妙前景,但《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泰豪智能与其所述军工产业并无直接关联,标的公司的工程施工业务毛利率还高于同行水平,其业绩承诺的利润增速与同行业相比也更像是一个童话故事。
销售费用存疑
旋极信息主营嵌入式信息安全产品和嵌入式系统测试产品及服务。2013-2015年,旋极信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43亿元、3.62亿元和9.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7%、48.97%和170.48%;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1846.58万元、6616.25万元和1.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78%、258.30%和54.88%。
以2015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泰豪智能经审计的净资产账面值为2.58亿元,采用资产基础法确定的泰豪智能100%的股权评估价值为9.15亿元,增值6.57亿元,增值率为254.22%。本次交易对价采用收益法评估,评估值为18.15亿元,增值15.57亿元,增值率为602.74%,最终交易价格为18亿元。
本次并购前,泰豪智能股东为泰豪、恒通泰达、汇达基金和新余京达四家机构,持股比例分别为32.50%、17.50%、27.24%和22.76%。不考虑募集配套资金情况,本次交易后,上述四家机构将分别持有上市公司2.73%、1.47%、2.29%和1.91%的股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仍为自然人陈江涛,其持股比例由39.03%降至35.76%。
根据草案,泰豪智能主营业务包括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智慧园区/建筑业务、智慧能源和智慧交通、光伏电站业务。
2014年和2015年,泰豪智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58亿元和13.11亿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2958.70万元和1.05亿元,净利润率分别为3.45%和12.49%。2015年,泰豪智能净利润率暴涨了9个百分点。
对比主营业务大体相同的同行业上市公司,延华智能(002178.SZ)2013-2014年及2015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76亿元、8.24亿元和6.73亿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2556.80万元、5337.67万元和4133.95万元,净利润率分别为3.29%、6.48%和6.14%。
达实智能(002421.SZ)2013-2014年及2015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12亿元、12.63亿元和10.33亿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7691.96万元、1.05亿元和8736.03万元,净利润率分别为7.6%、8.31%和8.46%。
可见,行业净利润率基本上维持在6%-8%,泰豪智能2015年12.49%的净利润率显然远远高于平均水平,而其2014年和2015年净利润率之间的变化也让人匪夷所思。
2012-2014年,达实智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24亿元、10.12亿元和12.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32%、22.79%和24.82%;销售费用分别为5646.26万元、7488.79万元和9278.7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06%、32.63%和23.90%。由此可见,达实智能的营业收入涨幅和销售费用涨幅均保持在一个大体稳定的水平。
反观泰豪智能,2015年其营业收入同比上涨52.80%,但是销售费用却并未增长。2014年和2015年,泰豪智能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906.13万元和3993.17万元,销售费用涨幅仅为2.23%。
延华智能2012-201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02亿元、7.76亿元和8.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9%、28.83%和6.22%;销售费用分别为1310.20万元、1778.29万元和973.4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17%、35.73%和-45.26%。延华智能同样出现了销售费用增长与营收增长不同步的情况,但是其在2014年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降低45.26%,主要原因是公司通过优化销售流程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加强区域中心管理和营销团队建设,相应地将部分销售费用转入管理费用,以及项目单体规模的增加摊薄销售费用。
在费用分析中,旋极信息的收购草案对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变动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但销售费用仅表示“主要包括员工薪酬、办公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房租费等,2015年与2014年相比销售费用基本保持稳定,未出现大幅变动”。那么,泰豪智能52.80%营收增长率和2.23%销售费用增长率之间的鸿沟又该做出何种解释呢?
毛利率突增
根据草案,泰豪智能2014年和2015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85亿元和13.11亿元,其中智慧建筑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71亿元和8.8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75.82%和67.66%,为其第一大业务。
泰豪智能该项业务为依托自有技术和产品提供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前期咨询、方案设计、软件开发、工程施工、集成调试及一站式维护管理的建筑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根据草案中所列项目工程,主要包括了项目深化设计、楼控、安防等系统的设备供应、安装调试、技术服务等。
2013年和2014年,延华智能的智能建筑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5.61亿元和5.6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8.32%和16.43%;同方股份(600100.SH)智慧城市业务收入分别为30.45亿元和32.52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3.21%和15.54%。
可见,一般而言,该项业务的毛利率大体在16%左右,但是泰豪智能的毛利率却在2015年突然大幅提升。
草案显示,2014年和2015年,泰豪智能智慧建筑业务的毛利分别为1.10亿元和1.81亿元,结合其该项业务营业收入计算可得,其毛利率分别为16.41%和20.39%。2015年,其超过20%的毛利率水平高于16%的行业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而其在2014年16.39%的毛利率水平还尚属正常,无论是与同行业相比还是同自身2014年毛利率相比,其2015年的毛利率显然存在突增的异常情况。
对于毛利率的突然增加,草案中表示,智慧建筑业务2015年和2014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0.39%和16.41%,2015年较2014年提高了3.9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为随着智慧建筑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泰豪智能在工程承接上更倾向于附加值更高、客户质量更好的优质项目,单个项目利润率的提升使智慧建筑业务的整体毛利率有所提高。
盈利画饼
根据草案,上市公司与泰豪、恒通达泰、汇达基金和新余京达签订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和《利润补偿协议》约定,认购人承诺标的资产2015年和2016年合计、2017年、2018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76亿元、2.03亿元和2.43亿元。
2014年和2015年,泰豪智能的净利润分别为2958.70万元和1.05亿元;也就是说,2016-2018年的业绩承诺分别为1.71亿元、2.03亿元和2.43亿元。
延华智能2013年和2014年智能工程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73亿元和7.66亿元,同比增长仅为38.76%和13.82%;其中智能建筑营业收入分别为5.61亿元和5.63亿元,营业收入略微下降。
同方股份2013年和2014年智慧城市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0.45亿元和32.52亿元,2014年同比增幅仅为6.80%。而达实智能建筑智能化及节能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7.49亿元和8.90亿元,同比增幅仅分别为23.80%和18.83%。
2015年,泰豪智能净利润增长率为254.89%,如果要完成业绩承诺,2016年净利润增长率要达到62.86%,在营收规模不相伯仲、同行业保持在20%之内营收增长的情况下,泰豪智能要保持如此之高的净利润增长,恐怕绝非易事。
草案中表示,智慧城市行业集中度较低,同行业企业资金实力与规模普遍较小,竞争相对无序。国际上主要跨国公司纷纷涉足中国智慧城市市场,竞争将趋于激烈。如果行业主管部门调低行业准入门槛、上游智能控制设备制造商过快渗透本行业、国外同行业企业通过本地化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将导致竞争进一步加剧,进而拉低行业整体毛利率。如果标的公司不能保持较快发展,提高市场份额,则面临行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的风险。
智慧建筑市场发展范文5
走进这个现代化的建筑大楼,看到的是另一番天地。园区内竹林叠瀑、花廊石路,艺术体验中心、电影院线、实验剧场、书店书吧、展厅画苑、品牌博物馆等文化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营造的是激发创业与创意激情的文化氛围。最具文化气息的是艺术中心,作为一座“非办公”的专业化设施,其建筑风格融典雅与时尚于一体,线条简约凝练,多采用流线型设计,跳跃而灵动,具备数字文化产品展示与互动体验、3D影视试片放映、艺术作品展览与文化交流、文艺演出与文化休闲等诸多功能。
这里长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跨界・对话智慧山――观念改变未来高峰论坛”“智慧山群英会――摇滚之夜演唱会及天津户外摇滚音乐节”“纪念乔布斯,科技与文化之观念双展”“智慧智慧山成功的经验就在于依托滨海高新区新兴文化产业的技术研发优势和技术创新格局,积极推行新兴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并进,赋予创意产品及服务更多的科技元素山观峰讲坛――聆听叶檀,读懂中国经济”“创新・创业・创未来――清华大学TMT协会滨海主题论坛”等海报信息随处可见。通过举办大量科技文化活动来为园区注入活力,形成强劲的文化磁场和文化氛围。
人才、资金双轮驱动
智慧山所在的华苑产业区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天津第三高教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十多所国内著名高等学府,每年计算机、软件相关毕业生近万人,丰富的人才资源使其能够把握先机,成为了文创产业发展的人才“洼地”。传统的产业园区一般是企业首先集聚,然后企业吸引人才;而智慧山园区则首先是文化创意人才集聚,在创意人才的吸引下,创意企业不断实现入驻。园区设有一个人才实训平台,与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专业人才提供培训机会与实习岗位。
滨海高新区从企业孵化成长、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人才资金集聚等方面制定出台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对智慧山进行资金支持、税收政策、贴息贷款政策等方面扶持。智慧山建立了包括创司、产业基金、银行信贷、担保公司及其他社会资本在内的投融资平台,创立“担保换期权”“集合信托”等多种模式为园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文化创意企业与社会资本的对接。2010年,智慧山与北京银行天津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北京银行5亿元信贷额度。全国首家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
天津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设立在智慧山内;深圳分享投资公司引领其它3家基金公司同时进驻。
吸引行业翘楚,形成集聚效应
近200家文化科技企业当中,不乏行业翘楚和优质企业:卡梅隆・佩斯集团中国总部落户园区,将全球3D技术引入了中国;中国网络游戏巨头完美世界在津成立的北方研发制作及结算中心;有完美影视、神界漫画、象形科技、漫动时空、梦幻工厂娱乐科技等3D影视与动漫游戏类公司,有中外建建筑设计、丹麦KOBE建筑设计、雅蓝景观设计等设计类公司,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家居网络传媒平台――搜房网(华北总部)、全球领先的网络电视及互动增值服务商――悠视网、专为中国孩子提供绿色健康节目的酷米网、校园新生活第一门户――悠悠网、中国最大的户外运动网站――户外资料网、互联网广告企业――新浪天津和奇虎360旗下奇思科技、滚石移动旗下华娱酷讯、天津报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等新媒体机构,有世纪坐标广告、王和王广告、天津标榜广告、天津文创会展等天津广告界翘楚等,这些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形成一股集聚效应,带动动漫游戏、影视传媒、广告会展等文化创意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上下游集聚。
多元创新模式,带动持续发展
智慧山始终在经营创新上下功夫,倡导“载体建设+产业运营”“技术支撑+内容创新”的运营模式以及三级孵化体系,并以“创业孵化”“融资信贷”“文化交流”“展示交易”和“技术与信息服务”等五个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搭建孵化+转化+产业化的载体平台,通过实实在在的运营工作来保障园区企业和产业的良性发展。
创业孵化平台通过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实行的是三级孵化模式,即一级天使孵化器、二级创意工坊和三级企业加速器,在场地、设备、信息、市场、培训、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扶植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为小创意、小企业变成大产品、融入大市场提供全方位支持。
一级孵化载体称为“天使孵化器”,主要面向初创或欲创业的企业和个人,通过开放的孵化投资场所,为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打造线下高效聚合平台;二级孵化载体是创意工坊,设置中小科技文化企业创意工作室,提供办公设备的租用、工商注册等一条龙服务。三级孵化称为智慧山加速器,是依托智慧山公共服务平台,为成长型文化企业提供全面深入的公共服务以及增值服务,解决融资、管理、市场拓展等关键问题,加快企业的成长进程。
智慧建筑市场发展范文6
在本届设计双年展中,产品创新设计、建筑设计和多媒体设计是三大重头戏。澳大利亚维州政府组织了20多家建筑设计类的机构与公司参展,其中最大亮点是来自绿色建筑企业慧地绿都(Wisearth)公司推出的概念式建筑。
据慧地绿都总裁纪昀先生介绍,概念建筑所采用的材料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材料――卫斯木(Wiswood),在物理性质上更接近石材,兼具瓦楞纸的美观柔韧和石材的强度优势。
该材料取材于各种工业废料,还包括可回收塑料、木质纤维、稻壳和秸秆等植物纤维,通过积压、模压、注射成型等方式进行生产,从而对现有自然资源和环境不造成任何破坏,真正实现了零能耗零排放这一绿色生产工艺。同时该材料价格低廉、轻质耐用,可以应用于家具、橱柜、地板、墙板、屋顶板甚至书屋中,而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更是保证了该材料的低成本优势。这种新材料得到了澳洲政府的大力支持。
克里斯・嘉里斯是慧地绿都现任首席执行官,有着超过15年的企业管理经验。他曾经担任过哈维诺曼设计装修公司(Harvey Norman)董事,Caesarstone公司总经理等要求极高、富有挑战的职务,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克里斯的商业判断力使他总能够准确洞察那些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的潜在市场,并在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企业的销售、营销和品牌战略,从而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成功。
克里斯认为他在Caesartone经营上的成功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企业关键性差异因素的准确把握。克里斯常常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以获取相关信息。
慧地绿都是一种全面涵盖绿色产品和绿色整体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一种全新的绿色生活观――智慧地生活・生活的智慧。它以连锁加盟店为基本经营模式,以绿色慈善带动企业转型新发展的新契机,率先走出一条将扶贫、扶残和青年创业融入企业产业链、以人才带动发展的创新之路。
慧地绿都的连锁加盟方式首先应用于卫斯木这一自主研发革新的新型绿色材料项目上。卫斯木在2010年上海双年设计展上获得各方关注,并被评为“2010年上海双年展最佳设计大奖”。
在当前的中国,整个行业处于绿色发展思路严重匮乏的瓶颈期,这一新式材料的引入,为中国绿色建材、环保建筑的未来发展拓展了思路、开拓了视野。所带来的全绿色生产理念和全环保性能特点,在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发展机遇和上升空间的同时,也传达出这样一种生活理念――智慧地生活,生活得智慧,这是慧地绿都所努力倡导的生活方式。
慧地绿都的加盟方式引入了绿色培训体系,将关注重点放在一向被社会忽视的弱势群体身上,尽力发掘残疾聋哑人士、贫困地区以及有志青年的才能和优势。公司开发的无障碍工厂,运用视觉设施和手语等多种方式取代语言工具,消除聋哑人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的遗憾,真正实现工厂交流无障碍。
公司精心打造的绿色环保教育课程分为绿色环保启蒙教育、绿色环保方案教育、绿色环保技能教育和绿色环保大师资格培训课程,力图通过完整而全面的课程设置,真正培养出适合各方面需求的绿色人才。
慧地绿都公司还在企业产业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慧地绿都的绿色转型实现了从污染型到环保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从工艺继承型到工艺创新型、从以利润导向到以企业和社会双赢或多方面共赢为导向的华丽转身。
慧地绿都已经在业界取得了极大成功。在今年8月的墨尔本连锁制造加盟项目展览会荣获“澳大利亚最佳项目奖”,9月又受邀参加中国贸促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在北京举办的2010中国投融资洽谈会,获“2010年最佳投资项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