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1

[关键词] 医疗质量;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需求的日益提高、医疗纠纷明显增加,以及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疗质量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医药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人们的卫生健康需求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是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医疗质量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质量管理理念、体制和方式在有些方面已经不适应医疗卫生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医疗质量管理者必须认清现状,积极探索适合医院的新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

1 医疗质量管理现状与不足

1.1 基本医疗制度落实还不到位 医疗三级查房、术前、死亡病例讨论、疑难危重患者抢救等基本医疗规章制度是长期临床医疗实践的总结,甚至是用患者鲜血与生命代价换来的教训。但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少数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还比较淡薄,对医疗制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在质量管理部门对制度落实追踪督查不力的情况下,医疗规章制度往往是写在纸上,讲在嘴上,贴在墙上,形同虚设。在医疗工作实际中发生的医疗质量问题大多与制度落实不严有关。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对各种医疗规章制度如三级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等不能常抓不懈,导致质量缺陷问题的重复出现。

1.2 医院内部机制的运行和管理现状 传统院、科两级管理制度和目前实行的科主任负责制,使医院整体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网络支持,难以真正保证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现有的分配制度是以科室为结算单位,个人业绩、医疗安全、质量管理、科研能力等方面与个人收入未能做到真正的挂钩,或多或少存在感情因素和平均现象。缺乏有效的、合理激励机制,影响了部分员工的积极性。

1.3 医疗质量的考评指标及评价体系不完善 医疗质量包括门诊质量、护理质量、医技质量、服务质量等,由于质量指标生成环节多,在实际操作中对临床医疗质量的可控点较多,而对医技质量监控点较少,对终末质量的评价多,而对基础质量的评价少,因而造成临床与医技、后勤服务等的矛盾冲突,在对医疗质量的考评中,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而不同的质量标准也带来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影响了医疗质量的宏观管理。多数医院把质量管理职能挂靠在医务处,环节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由医务、医院感染管理、护理等职能部门兼管。医务部门工作量大而繁琐,质量控制与管理的规章制度、质量指标落实的检查常常会因临时工作任务而搁浅,医疗环节质量检查次数和频率都不足。

1.4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质量管理机构设置仅限于机关及辅助部门,由于人员有限,职责不明,医疗质量督促检查落实不力;科室领导和医务人员作为医疗质量的具体执行者和一线管理者,在质量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他们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医院服务职能的日益扩展,质量管理范围和内涵也应相应拓展,但由于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相对滞后,在指导解决医疗质量管理问题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强。

2 思考与对策

2.1 更新质量观念、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医疗质量 传统医疗质量是指对某一疾病的诊断或治疗的及时性、有准备性和安全性。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1)诊断是否正确、及时;2)治疗和疗程是否合理有效;3)在诊疗过程中有无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传统的质量观念局限于临床疗效,是以医疗为中心的体现。现代医疗质量是建立在“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满意为目的”的基础上,无论是从内涵和外延上都从单纯的临床医疗质量转变为临床疗效、服务、时间、费用等诸方面的综合质量。2007年开展的“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1位[1、2]。通过健全医院“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管理制度来探索医疗质量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达到患者所期望的“疗效高、服务好、时间短、费用低”的要求。由原来的质量保证向持续质量改进的全面医疗质量管理转变。强调全员参与、全部门控制、全过程控制,一改过去强调事后控制质量的管理方法,逐步从阶段质量管理转变成全程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整体化、科学化、数字化和标准化。

2.2 认真落实医疗规章制度 严格医疗规章制度落实是提高基础医疗质量、环节和终末质量的重要保障[3]:1)要认真搞好建章立制工作。积极适应国家医药卫生改革的新形势,及时做好相关医疗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和主动跟进工作,保证医疗质量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2)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多方式、多途径加强医疗制度的宣传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对规章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遵守医疗规章制度的自觉性。3)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发挥好上级医生的业务指导和管理作用,推行制度落实监督制和责任追究制,组织违规医疗事件讨论剖析,定期举行医疗服务质量分析讲评,努力维护医疗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杜绝由于制度落实不到位而引发的系列医疗质量问题,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和医疗安全。

2.3 改进质量管理模式,加强质量环节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 长期以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处于被动局面,只重视在月底对归档病历、现时病历、技术操作和科室台账等一揽子的终末质量检查及考核,而忽视了中间环节质量的动态检查和评估,即便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也无法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治“标”而不治“本”,甚至造成临床科室为应付检查而在检查前突击性整改的现象。为此,转变职能科室工作作风,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强调质量管理中间环节的动态检查和评估,对医疗质量管理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定期开展活动,对全院临床、医技科室医疗质量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在院周会进行通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和复查。实践证明,重视质量中间环节的管理,是控制和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4、5]。

2.4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 医疗质量管理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持续创新:1)要强化质量意识[6]。加强医疗质量教育,把医务人员的注意力从关注医疗数量调整到重视医服务质量上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念和服务理念。2)要建立医疗质量督查长效机制。完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网络,发挥督导检查的效能,努力把医疗差错或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注意引导临床科室主动参与医疗质量管理,激发科室的内在管理动力[7]。3)要完善医疗质量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考评体系。将病历质量、医疗质量、医疗效率、医疗安全和医德医风等指标纳入科室综合考评,克服重形式、轻内容;重缺陷考评,轻质量评价;重奖励、轻处罚等现象。4)建立先进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机制。积极开展医疗质量管理研究,及时将循证医学、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临床路径等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医疗管理工作实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锡光,孙梯业,颜伟.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J].西南国防医药,2006,16(6):684.

[2] 张宏雁,徐迪雄,李景波.新形势下的医疗质量管理策略[J].重庆医学,2005,34(6):831.

[3] 李曙光,尹爱田,曹艳民.医疗服务质量评价解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1):661.

[4] 乐虹,郝敏,唐圣春等.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新策略[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6):569.

[5] 易学明,杨宝林.对医疗质量管理本质的再认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3):170.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2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坚持“民本卫生、和谐卫生”发展理念,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推进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强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创造和谐执业环境。

坚持三大结合的原则,即坚持医疗安全防范与强化宣传相结合、坚持医院自查与行政督导相结合、坚持重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各医疗单位要按照本活动方案有关要求,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突出内涵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医务人员安全教育和质控管理人员培训。对本单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进行全面梳理和排查,对存在问题进重点整治,并落实整改措施。县卫生局将重点整治违法违规执业行为,打击非法行医,查处虚假宣传。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完善适合我县实际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医疗质量专业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等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活动范围及主题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在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开展,重点为乡镇(街道)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

活动主题为“持续质量改进,保障医疗安全”。

三、组织管理

县卫生局成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医政科。

各医疗单位要成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管理本单位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各项措施。

四、活动内容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各医疗单位要健全完善以院长为主任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医疗质量组织领导工作;设置完善的医疗业务管理科室,特别要加强医务科建设,配齐配强医务管理工作人员,充分行使医疗质量综合协调管理职能;相关医疗业务管理科室要各司其职,全力配合;强化科室在病区质量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和强化科主任、护士长的质量管理职责;临床和医技科室要配备一名质控员,健全医院三级质控网络,重点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共同推进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发挥各质控中心作用,落实质控中心的管理制度,完善中心运作机制。确定专家对医疗质量管理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医疗单位医疗质量的日常监控。

(二)进一步改进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积极探索建立我县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医院管理评价制度,改进评价方法。要运用行业综合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对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价和考核。建立医疗质量观察员制度,形成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氛围;鼓励引进相关管理工具并结合医疗质量管理特点,创新质量管理方式;探索多种形式的检查、评估和考核方法;实行质量管理专家准入制度,建立健各类质量评估、评审专家库。

(三)加快建立质量信息报告和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各医疗单位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要全面收集本单位医疗质量相关信息,针对问题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并定期将质量信息上报至县卫生局;各质控中心负责收集专业领域质量信息,在正确研判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医疗机构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将质控管理信息上报县卫生局和上级质控中心;县卫生局将组织专家定时研判和分析本区域内医疗质量信息,及时制定质量改进计划,确定质量控制重点,通报重大质量事件。

各医疗单位要健全质量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继续实施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监测、细菌耐药情况监测、药物和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医院感染监测等,加强对不良事件、医疗事故和高危环节医疗信息的收集、发现和处理,及时掌握医疗质量动态。

(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体系

依托各质控中心,建立质量管理培训制度,采取案例分析、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质量管理培训工作;培养和选拔一批质量管理骨干,建立一支管理培训的师资队伍,发挥其在全员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

(五)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体系

各医疗机构要建立医疗风险的识别和评价机制,及时发现潜在的医疗安全隐患,认真落实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预案、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时预防和处理医疗风险,防范医疗事故。县卫生局建立相应的医疗风险金或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实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妥善及时化解医患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重点工作

(一)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各医疗单位要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严格管理;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第三方技术审核的准备和申请工作。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对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并通过后,方可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对已经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全面梳理,重点对以下3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清理:一是尚不成熟或存在较多伦理问题的;二是须由卫生行政部门准入但未经过准入;三是未取得相关诊疗科目的。

(二)推进单病种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的实施

单病种质量控制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目前,卫生部制定了急性心机梗死,心力衰竭,肺炎(住院),脑梗死,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6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和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结节性甲状腺肿、乳腺癌、股骨干骨折、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子宫平滑肌瘤、计划性剖宫产和老年型白内障等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县级医院要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为患者制订具有规范性、先进性的诊疗方案,完善单病种诊疗质控标准,更直观地将质量评价落实到单病种的诊疗过程中,保证单病种诊疗规范性、先进性和示范性。

(三)切实加强重点领域质量管理工作

1、全面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血液科、口腔科、内镜室、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的检查,梳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坚决控制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发生。

2、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认真执行各级手术准入制度。建立麻醉操作主治医师负责制、规范麻醉工作流程、做好麻醉术前充分准备,加强对患者麻醉术中和术后的监护,实施全程的、规范的麻醉复苏监护,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各种麻醉意外和并发症。实施《手术安全核对表》制度。加强手术医生、麻醉科医生和手术护士间的有效配合与沟通,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确保手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3、贯彻实施《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落实临床药师制度。逐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的药占比要达到45%以下。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4、加强临床用血监管,建立储血点,完善血液冷链管理程序,分析重点科室用血情况,促进医疗机构科学用血、合理用血,开展自体血回输工作。

5、进一步完善急救体系建设,加强急诊管理,完善急诊服务流程,增强应对急诊、重危病人的处置能力,提高急诊医务人员诊疗技术水平。

(四)贯彻实施《医院门诊管理暂行办法》

按照《医院门诊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体验,合理安排出诊医务人员,确保门诊工作的正常运行;明确门诊管理部门职责,落实门诊管理核心制度、质量管理监控和奖惩制度;县级医院逐步推行门诊实名挂号制度,特别是专家门诊和专家特需门诊必须实行实名挂号;积极探索网上预约、双向转诊预约等多种形式,方便群众就医。

(五)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护士条例》、《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方案》,切实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保障病人安全。各医疗单位要增加护士数量,达到护士配备标准。今后凡医疗机构增加核定床位,必须符合床护比要求。

实施《专科护士培训方案(试行)》,通过专科护士培训,探索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在职护士培养体系,提高护理人员专科业务素质,适应诊疗技术的发展,为病人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对疑难症、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水平。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争取在3年内达到每科室至少有1名专科护士。

要重视整体护理理念,正确实施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强化护患沟通。完善医院内部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机制,及时反馈整改,达到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提高医院基础护理合格率等各项护理质量管理指标的实现度,切实降低护理并发症及以护理为主要原因所致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六)加强对各类质控中心的管理

根据卫生部《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各质控中心要在职责范围内,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质量考核,客观、公正地出具质控报告并对报告负责。质控成绩列入各医疗单位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七)建立医院医疗质量观察员制度

医疗质量观察员是指经过相关培训、参与医院的日常业务和管理工作、能对医疗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推进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的员工。各医疗单位要建立医疗质量观察员制度,制定医疗质量观察员的入选、考评和退出机制,对医疗质量观察员进行培训,并逐步发挥其医疗质量监督的作用。

(八)加强服务要素管理

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准入管理,对聘用人员进行严格的执业资格审核,技术考试或考核。认真落实医师定期考核办法,加强对执业医师的动态管理。严禁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加强对执业医师、护士变更执业地点的监管。加强医疗设备准入管理,认真执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医疗设备技术评估准入制度。甲、乙类大型医疗设备上岗人员要接受岗位培训,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后才能上岗。防止不良设备器械、药品、试剂、耗材带来的医疗损害。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加强医疗机构执业验收;贯彻实施卫生部《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和省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工作的通知》,充分发挥校验职能,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名称、诊疗科目,把好机构、科目准入关。

六、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10月-11月)

完成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的制订、准备、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12月-2011年12月)

1、贯彻落实。各医疗单位要结合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全面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

2、年度重点。根据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年度医政工作重点,确定年度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内容,切实抓紧、抓实、抓深、抓透。

3、检查指导。县卫生局每年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

(三)总结交流

1、年度总结。各医疗单位每年及时将活动进展情况、检查结果和活动总结上报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每年对全县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有序推进,确保成效。

2、活动总结。三年周期满后,组织召开活动经验交流会,推广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同时研究部署下一周期重点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是对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强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医疗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质量意识。

(二)广泛动员,务求实效

各医疗单位要周密安排、科学统筹,创新方法,注重实效。各地要以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为抓手,规范医疗行为,以质促建,确保医疗安全。要将活动与日常医疗管理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3

[关键词]客服;中心;文化医疗

质量是医院的一项至关重要的管理工作,而客服中心的质量管理是医院医疗质量的综合体现,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集中反映,是衡量医院行政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评估医院医德医风的客观依据。客服中心的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着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临床科室客服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的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质量管理的目的

粗略地来讲,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商品,商品的品质都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也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文化水准,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经营者意志的体现和经营过程的载体。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提供优质商品与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最大化满足市场需求、树立企业品牌、彰显企业文化,从而为创造最大化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同的组织,在具体的质量管理方向上是不同的。就客服中心而言,质量管理的目的不是直接地为医院创造效益,而是为医院最大化地创造、稳定、保障患者资源。相应地,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方向就是: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风险、优化服务环节、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服务环境。

2质量管理的理念体系

要构建一个科学、完整、可持续改进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树立符合自身工作实际的质量管理理念体系。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理念体系如下:①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②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方式是“全员参与,精细治理”。③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要求是“科学、系统、持续、切实”。④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整体任务是“挖掘管理效能、优化工作环节、提升服务能力”。⑤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手段是“将PDCA,QCC等现代化管理工具充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1]。⑥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宗旨是“内容精准实际,措施精细落地,过程科学民主”。⑦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依据是以院部的考核内容,院部工作重心,工作精神为第一参照标准;以对患者服务的各环节需求、该科室具体工作需求为第二参照标准;以管理内容的各项数据统计,指标量化结果为第三参照标准;以PDCA循环、QCC手段第四参照标准;以品管或质控成果分析为检验依据和手段。⑧质量管理是提升服务质量的辅助手段,不是制约科室成员的“紧箍咒”,其最大的效用应在于导向、激励作用,其次是规范、检验作用,最后才是监督、考核、奖惩的依据作用。

3质量管理的方式

客服中心的工作质量管理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以“科学统筹,全员参与”为指导思想,依据具体的院部管理需求和任务,制订符合客服工作自身实际需要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体系,形成符合该科室的、系统的、精细的监督、考评体系,量化的测评维度及各项指标,并最终形成本科室的质量管理计划。再运用PDCA、QCC等现代化管理工具对管理过程进行监督、评估、统计和分析,依据民主集中组织原则与程序,对监督及测评结果实行广泛的讨论并提出整改和完善计划、方案、措施并执行。在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融入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环节控制意识等管理元素,从而完成一个立体的、系统的、科学的、精准的、动态的客服中心质量管理过程。

4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客服中心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明确的人员组成及各岗工作职责。②明确的质量管理工作制度。③各岗质量管理月度、年度工作规划。④各业务板块固态的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工作纪律、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计划、任务指标,业务报表、监督手段及方法、量化考评体系。动态的数据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情况,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创新情况,满意度调查情况等。⑤管理板块的日常管理,如考勤制度、卫生值日制度、排班制度、交接班制度、例会制度、信息管理制度、文档管理制度、物品保管与领用制度、财务制度、报表制度、学习与培训管理等。⑥管理板块的规范化管理,如:电话服务规范管理、行为礼仪规范管理、仪容仪表规范管理、礼貌用语规范管理、投诉受理规范管理、医患沟通规范管理等[2]。⑦科室建设板块的质量管理,如论文、院刊、科研、合理化建议的计划、目标与进展情况;人文建设计划、目标、措施与实施情况;学习与培训计划、目标、方案与实施情况;健康宣教计划、目标、方案与实施情况;职业倦怠普查、分析、克服方案、计划与实施情况;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团队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组织意识等价值观养成计划方案及实施情况等。

5质量管理的工具

在决议形成阶段,决议的形成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程序,任何决策提出后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集思广益,讨论征集全科室人员意见,形成决议后公示一周,公示一周后如无新的变动即成文存档,并实施执行。在管理阶段,管理过程全程采用PDCA循环,即:戴明循环管理(PDCA循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首先拟定活动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同时成立改进小组,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选择可改进的流程。持续改进和监督活动,随时监测、评价实施效果,总结改进过程。通过群策群力,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活动质量。同时采用QCC辅助工具,如:原因分析:鱼骨图,20/80法则。状态分析:柏拉图,同比数据,环比数据。效果分析:雷达图。(无形效果)业务分析:柱状图,饼图,折线图。风险分析:蝴蝶结图。在监督、评估阶段采用以下评估方法,如维度、指标的确定和量化采用五级定性指标评估法,管理点量化定量指标100制评分累计法,任务指标采用100%完成率评分法;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法,结合SPSS11.0统计学软件做出统计分析。管理任务执行情况采取汇总各考评工具表格,定期评分法。职业倦怠情况采用心理问卷测试法。

6质量管理的培训

培训内容的内容主要分:①理论培训。包括相关国家,部委,院部的政策精神、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条例的学习;相关人文学、心理学、营销学、行为学、统计学、管理学、组织学、劳动法、权益法等交叉学科的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的学习。②价值观培训。包括职业道德、工作观念、人际关系等。③职业素养培训。包括业务技能、业务知识、行为规范;沟通技巧、表达能力、应对能力;组织纪律、执行能力、团队能力;心理素质、情绪调控、主动意识;办公自动化运用能力、统计分析能力等[3]。培训形式的主要包括:定期学习、考核;利用例会组织心得、经验交流,讨论;定期组织科室内部主题活动,以及对外横向互动活动;利用宣教材料和工具;组织专题讲座、辅导课、主题沙龙;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开办该科室的“图书角”。

7质量管理中的几个误区

最后,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有实效性的质量管理体系,还需要避免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认识上的几个误区。误区一:认为质量管理可以“包治百病”。其实质量管理仅仅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一个辅助管理机制,其他还有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分享机制等等诸多的管理手段都是应该值得重视的管理手段。误区二:不自觉地把质量管理当做指令的“检查者”。这与实施质量管理举措的原则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质量管理的过程在内在涵义上说就是一个“使用方法的过程”,而不是“接受指令的过程”。误区三:质量管理即“考核”。在许多中基层管理者意识中,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一系列制度或条例的“堆积”,而质量管理就是各种的考核,而考核又是以罚处为主导思想。其实,质量管理的实际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管理对象或管理过程的引导、激励、规范、同化的效果。脱离实际的制度或条例,繁重或不必要的考核只能大大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能、增加管理障碍,并使管理对象产生心理负效应。误区四:质量管理即“标准化”。管理决策、管理内容、管理过程的标准化,仅仅是质量管理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其实任何质量管理的过程都是一个动态,柔性的过程。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结合具体的科室、岗位、人员特点来构建,才能有效地避免出现“一刀切”,“一言堂”以及“朝令夕改”的现象。

8总结

综上所述,质量理念、考核制度、执行力度等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单位在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时需要正确地将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只利用一项、二项或重点突出其中的一、二项而使它们之间失去关联。

作者:邢玲 单位:甘肃省人民医院客服中心

[参考文献]

[1]姜雪莲,白国欣,尹桂梅,等.品管圈在医院优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7(25):88-89.

[2]李学鸥.浅谈强化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J].企业导报2013,4(30):75.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4

作为军队疗养院的中心工作,质量管理一直为大家所关注。但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在质量管理观念、方式与方法上还明显滞后。为此,笔者从质量管理改进角度述以拙见,希望对提升疗养院质量有所裨益。

1 现实疗养院质量管理观念的局限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偏重疗养质量管理,轻视医疗质量监督。受专业局限,长此以往,军队疗养院质量管理一直以疗养为主,而对疗养工作中存在的大量医疗活动缺乏必要的质量标准和质控方法,使许多疾病疗养患者的疗效判定缺乏科学根据。二是至今军队疗养院质量管理仍以疗养科室为质量管理单位,通过对执行疗养康复护理规章制度的检查、疗养效果的评价、服务质量的监督、经济收益的核定来进行质量控制。这种从疗养院内部看自身的质量管理方式,还基于传统和狭义的疗养质量管理观念,类似于盲人摸象[1],难以真实全面。

与此不同的是,现代疗养和医疗质量管理观念更强调病人的满意程度。从患者角度看疗养和医疗质量,他们更关注的是疗养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医疗消费的性价比、医护人员的人文关心程度和就医环境优劣。现代疗养和医疗质量的概念,已由过去疗养科室的单元质量扩展为疗养院的整体质量,其评价视角也从院内站到了院外。广义的疗养院质量管理,应包括疗养医疗技术、效率、费用、服务、环境、管理等诸方面,从基础、环节到终末全过程的全面持续质量管理。

2 现实疗养院质量管理方式与方法的缺陷

现代疗养医疗质量观念外延的扩展与内涵的深化,反衬出我们在现实质量管理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在哪里。

2.1 质量管理范围狭窄。由于疗养医疗质量不再被认为是单一的技术质量,且影响其提高的因素也不只是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本身。所以,现实中我们仍以疗养科室为质量管理单元,而缺少对其它相关质量成因的控制,就显得管理范围过于狭窄。比如,对医学工程服务能力、院务保障水平、卫生经济管理质量评估、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与效益、职能机构工作效能等诸方面,还未能进行真实的质量评价,有的甚至缺少必要的质量管理标准,仍以经验管理为主。

2.2 医疗质量管理职能弱化。两年前部队的精简调整,转隶少数医院辖于疗养院。管理范围的拓展和疗养院自身医疗质量管理的先天不足,使本不熟悉医院质量管理的职能机构,对医疗质量的监控,无论在专业人才、管理经验、质控措施、管控力度上都显得力不从心。由于职能弱化,在人员编配、专业训练、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健全程度、质量管理标准、基础设备配置、物资药品器材保障水平等方面关注不够,使基础医疗质量下降。导致难以形成特色专业和技术优势,并连带医疗安全风险加大,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2.3 疗养质量改进措施不到位。随着疗养质量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不断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也把许多职能部门日常工作的重点,逐渐引向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上。这种管理方式,常以单纯的数据比较来做质量评价,虽然也能指出质量缺陷的成因,但由于缺少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室一线的监督检查,往往使质量改进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尤其在质量缺陷多种影响因素混杂的情况下,其改进措施很难落实到位。

2.4 全员质量意识淡化。这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军队疗养院对外开放后,在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影响下,追求经济利益似乎成为一些单位上下的共同目标。在这种氛围下,有些医护人员不再钻研业务,亦不安心本职工作,其疗养服务行为更不是以疗养员为中心。价值取向的错位,使这些同志工作责任心不强,质量意识淡化,尽管各级职管机构一再强调注重提高疗养医疗质量,但仍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个人利益的扩张使其职业形象扭曲,而对此我们仍未实现有效的管理。

2.5 疗养院整体质量提升缓慢。与地方同级疗养院比较,许多同志感到我们有些疗养院的技术水平在逐渐下滑,尤其在一些知名专家退出岗位后,这种差距似乎更明显。分析其原因,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学风浮躁、人才匮乏,恐为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应该引起各级管理部门认真反思,并需尽快解决的事情。

3 疗养院质量管理改进措施的拙见

3.1 跳出盲人摸象的质量评价误区。这是疗养医疗质量管理观念更新的首要。过去,我们一直从疗养院内部进行质量评价,习惯于自我衡量,历史性的纵向比较。但极少站在疗养院的社会信誉、医疗市场需求、患者忠诚度、同行认可的角度去审视自身的质量水平。这种观念上的滞后,不但极易使人盲目自满,也从根本上限制了管理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影响了疗养医疗质量的提高。跳出盲人摸象的质量评价误区,不但需要转换评价视角,更应拓展管理范畴,尽早从单一的疗养科室质量控制过度到疗养院整体质量管理。

3.2 强化疗养院质量管理的薄弱之处。由于以往管控的重心在疗养科室,而疏于对职能机构与辅助部门的质量评估,常使不少医护人员产生情感抵触,这不但影响了管理实效,也使疗养院整体质量出现短板。因此,在继续强化疗养科室质量监控的同时,应尽早完善疗养院质量管理链条的缺失之处并建立相应的质控标准,以促进疗养院质量的全面提升。

3.3 抓好质量管理措施的末端落实。疗养院质量的提高,绝不是仅靠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职管部门的检查就能实现的,质量缺陷更不能只凭信息数据的分析评比来解决。没有全员自觉的质量意识和个体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做不到持续的质量改进,质量管理只会流于形式。因此,平时对疗养院质量的管理,就不能只做单纯的数据分析、文字通报或满足于一般的号召,而必须脚踏实地并深入的抓住、抓好全部质控措施的末端落实,而这一点正是目前我们许多管理机构工作上的欠缺之处。

3.4 巩固基础质量管理的平台。从疗养院管理和疗养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看,片面追求特色专业发展,忽视基础质量建设,恰似盖空中楼阁,不但会给疗养医疗安全带来隐患,也必然导致疗养院总体质量下降。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质量,就不会有特色科室和专业,就是形成了暂时的特色技术,也难以保证其会有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遵循疗养医疗技术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不懈地抓好疗养科室的各项基础性建设,抓住常规工作的质量管理,巩固基础质量管理的平台,为特色专业和疗养院整体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5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04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7-0008-02

医院制剂是名医、名院、名科建设的基础,是医院专科特色和学术特色的体现。继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及《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之后,2010年8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对简化申报程序中使用历史溯及、证明资料项目、临床病例数量等各环节内容及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对中药制剂管理相关管理办法与规定予以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为医院中药制剂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政策提供的发展空间,医疗机构应把握机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对策与措施,更好地发挥医院临床科研优势、带动医院特色建设、推进中药制剂研发工作不断深化发展。笔者现就医院中药制剂研发思路阐述如下。

1 明确发展定位,制定研发战略

通过对相关法规和国家对中药制剂研发政策认真研究梳理,我们对制约中药制剂发展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充分考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开发前景与社会效益、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等各项因素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政策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开发一个”的研发工作指导思想。通过合理利用法规政策中的有利规则,对申报制剂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其中,简化程序申报制剂主要为本院长期使用、疗效确切的经验方;常规途径申报制剂主要为已有一定临床前研究基础的处方。根据不同申报程序的特点,同时结合优势病种筛选机制,优选出基础资料扎实、研发成本低、研发周期短、研发效率与成功率高、有市场开发前景的制剂项目列入医院制剂研发专项。

针对医院临床资源优势明显,但药学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特点,我们采取与专门中药研究机构及大型制药企业合作的方式,搭建起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制药企业之间的桥梁,形成优势互补、“医产学研用”一体的巩固联盟,建立具有医院特色的医产学研用一体的中药新制剂研发机制,进一步优化制剂研发环境,搭建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推进医院中药制剂向新药的转化。

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科技计划(JJT2010-56);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课题(2010-X-049)

通讯作者:刘文娜,Tel:010-67689923

2 强化组织保障,完善组织管理模式

制剂研发工作涉及制剂室、药学部、中药药理研究室、临床科室、科研处、医务处、财务处、纪检监察审计处等多部门。目前,大多数医院缺乏相应的专门机构,其成效往往与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和具体的管理经验有关[1],存在组织架构不完善、组织职能不健全、各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等问题。有鉴于此,本院设立了“新制剂研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及工作组,对中药制剂研发所涉及的研究、开发、申报、知识产权保护、成果推广转化等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专业化管理,通过有效行使沟通协调职能,确保新制剂研究开发各环节工作有条不紊、无缝衔接。该委员会成员构成涵盖了临床重点专科管理、临床药学、制剂、临床研究管理等部门。职能包括组织新制剂研究开发项目的实施、质量控制、维护相关知识产权、成果推广及转化等方面,重点是做好法规政策研究运用、组织运行管理制度制定、相关人员培训指导、知识产权保护、临床研究质量控制等工作。

3 规范管理制度,健全运行管理模式

3.1 健全项目立项审核制度

在中药制剂研发过程中,建立了合理的项目筛选及立项审核制度。①建立以科室自查为主的申报处方首筛制度。组织全院临床科室学习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注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在各临床科室及相关人员深入了解中药制剂申报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征集院内制剂项目。②建立申报处方分类审核制度。根据简化申报程序与常规途径申报的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立项审核制度。

申请常规途径申报制剂项目审核时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处方针对疾病为医院优势病种,且处方制剂安全有效,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②处方固定,理法方药合理,适应症明确具体;③有较好的市场预期;④知识产权清晰。

申请简化申报程序制剂项目审核时应侧重以下方面:①处方审核。中药制剂处方组成中不能含有毒性药材、配伍禁忌、濒危动植物、化学药成分,药味用量也不能超过法定药品标准。②剂型与工艺审核。制剂剂型和工艺要尽量选择与原组方临床应用方式一致的提取工艺路线,在配制过程中不能有有机溶媒的参与,或采用新技术对其精制。③临床资料审核。临床资料收集时处方要相对固定,药味、药量变化不能影响处方组方原则,要求可溯源。

3.2 完善项目评估制度

项目评估是确定立项的重要参考指标,是对项目可行性、时效性、效益性等关键问题的综合评定。为保证中药制剂研发项目顺利进行,立项前应进行项目评估。内容主要包括:①明确的评估内容。简化申报程序制剂项目评估内容包括处方可行性、成药性、临床应用性、疗效以及处方临床应用证明材料、临床疗效总结资料的可溯源性审查;常规途径申报制剂项目评估内容包括处方药味组成、药量、适应症、成药性、方药配伍、处方临床前研究基础及临床研究方案。②明确的评估标准与办法。对需要评估的各项内容要有细化评定标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③确定评估人员。参加评估工作的人员应包括制剂研究专家、药理研究专家、临床专家、经济学专家等多方面人才。

3.3 完善中药制剂临床试验管理制度

中药制剂研发“质量”是根本,本院充分借鉴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结合中药制剂自身特点,以提高中药制剂研发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PDCA(P:策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循环法应用于中药制剂临床试验的项目管理。通过制定质量目标、设计质量控制体系要素、明确环节质量监控点的质量标准、编制临床试验重要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健全环节质量检查记录以及反馈评价修改补充完善SOP,构建起符合中药制剂研发特点、操作性强的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并根据申报处方类别划分,从待选项目中选取符合条件、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研发项目纳入既定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对具体项目实践示范性研究,验证和评价其研究质量。

4 小结

我们认为,从制定中药制剂研发发展战略、理顺组织架构、规范组织运行与质量管理等方面入手,可以强化管理软科学在中药制剂研发工作中职能作用的发挥。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并将其作为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究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与举措,将保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范文6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急诊科;临床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risk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cluding: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nursing staff and risk consciousness, setting up a risk management team, improve emergency careproced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standardization t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rules and regulations.Resul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system, emergency patients satisfaction for nursing work is greatly improv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are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qualified rate increas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ifference(P < 0.01). Conclusion The risk assessment can improve thequality of emergency nursing care,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accident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 Nursing quality; Emergency department; Clinical value

风险管理是指针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一系列管理办法来减少事故的发生率[1]。急诊工作是医院工作负担最重的科室。而且就诊于急诊科的患者大多是急重症,因此也是医疗事故的高发科室。研究表明,采取风险评估在急诊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急诊科实施风险评估,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时间段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患者平均76230次/年。急诊科配备床位20张,其中专业抢救床位3张,留观床位17张,输液位置10个。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共 19名,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30.2±7.2)岁。工龄1~24年,平均工作年限为(9.5±3.4)年。其中本科毕业人数2人,大专毕业人数11人,中专毕业人数6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8名,护士2名。接受过急诊专科护理培训5名,参加过ICU专科培训1名。

1.2方法

1.2.1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风险意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相关要求和规定,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卫生行政的法律、法规和护理操作规范,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急诊护理工作较病房护理工作不同,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性质对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要靠专业的培训以及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得以提升。我院急诊科对于不同资历的护士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①刚参加工作的新护士主要培养其分诊技巧、静脉输液、常见急诊的处置、各种仪器使用等基本技能;②工作5年以下的护士,主要培训危重、创伤患者的评估、常见急症急救程序、护理程序的应用、急诊护理文件书写等技能;③对于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要求掌握一定的护理管理技巧、应急反应能力,不仅要做到基础护理技能扎实,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临危不乱。

1.2.2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由护士长选举成立。主要工作是对易发生风险的高危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药物的错用、抽血、导管脱落等问题。不定期对科室护理人员就急救器械及物品管理、危重患者抢救质量管理、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护理记录、交班检查,护患纠纷、投诉处理等问题进行考核。将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培训,严重者暂时停职接受学习培训。

1.2.3完善急诊抢救护理的流程 当护理工作多、任务重时,建立护理流程是避免工作失误的重要途径。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往往没有时间去思考,因此护理流程格外重要。我院急诊科将急诊病区与抢救病区分开,抢救病区内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待命。当病区严重的患者就诊后,评估患者病情后即送入抢救区,第一时间接受抢救,挽救患者生命。

1.2.4按照标准化原则制订相应规章制度 根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我院急诊科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急诊服务制度、危重患者转运制度、重患者转科交接班制度、护理风险警示报告制度等。所有科室人员都必须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如有触犯则给予一定程度的处罚。

2 结果

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后,急诊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P

3 讨论

护理工作质量管理是指着重于关注护理工作的质量,采取一系列管理制度来提高护理质量[3]。风险评估正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避免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发生[4,5]。

本文通过四方面风险评估措施来研究其作用。根据结果可见,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风险意识是风险评估的基础,无论多么完美的制度都需要工作人员去执行。风险管理小组是科室内部的监管组织,只有监督才能保证制度的执行。在管理小组的督促下,我科护士认真执行规章制度,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综上所述,风险评估可以提高急诊护理工作的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孟华.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9):56-57.

[2]Hayashi M,MoriY,NogamiK. A hypothesis to explain the occurence of inner myometrial laceration causing massive postpartum hemorrhage[J].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2012,10(02):99-106.

[3]杨艳青,谭春兴,吴木富,等.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学,2015,22(8):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