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的商业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的商业模式范文1
[关键词] 商业文化 现代特征 创新模式
一、商业文化的现代特征
商业企业文化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商业进行的一种深层发掘,体现了商业活动中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生活情趣、行为习惯、伦理道德等,可以说是人类从事商业活动所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称。因为商业行为是受到商业文化支配的,商业文化的这种巨大的作用决定了商业文化的巨大价值。只有从商业文化的角度出发,才会深刻理解商业举措发生和发展的缘由和结果。事实上,商业目标的确立,生产、消费心理的形成等也都可以从商业文化得到解释。先生将商业文化的内涵界定为德、智、美、情四个字。德,即商业道德,就是要树立商德。智,是要发挥智力,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美,即完美,从商品的设计到商品的包装、广告都要让消费者有美的感觉。情,就是情谊,商家与顾客要有情感的交流。这种界定得到业内和学界的普遍认可。
现代商业企业文化,是在实施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建立的,并形成由商业企业认同和遵守的道德标准、管理方式与规章制度。其核心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最终目标是追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和造就优秀的商业人才。在构建现代商业企业文化体系中,要以商品文化为基础,以商品营销文化为手段,以商业环境文化为条件,以商业伦理文化为自律,以新商人文化为主体,以商业精神为核心,并在其相互的统一作用下,共同对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商品文化是构建商业文化的基础,缺乏良好的商品文化基础作为保障,就断然不会有商业文化和商业经济的长期发展与持续繁荣。只有文化商品通过长久保持自己先进的专有技术、独特的工艺创新和超出普通商品质量标准等行业优势,有效地满足商品特定的社会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方能超越商品本身而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其次,商人是商业活动的主体,任何商业文化都必须由人来表现,人是创造一切商业文化的决定因素。因此要依靠优秀文化的力量来引导,培养出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一代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的新一代商人,成为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经济能人”和“道德贤人”,这是关系到商业文化建设兴衰和成败的关键。第三,营销文化贯穿于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的全过程,并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品格,促进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获得域外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同,才能不断为商品流通产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动力。还有,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业伦理文化,即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蕴、寻找支点,突破传统伦理维系封建秩序的历史局限性,提倡弘扬品德修养、强调群体关系的商业意识、突出社会道义责任的精神内核。
应该看到,现代商业文化早已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由于商品经济本质所体现的金钱至上、人性自由和个性张扬等特点,在此环境下形成的商业文化除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成分外,同样存在着一些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成分。这也是现代商业文化发展不可避免的特征之一。
二、商业文化的自身构建
商业文化建设从文化的角度对商业进行宏观把握,它链接的不仅是商品的供需,还交流着商品之外的大量文化、精神信息,对商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商业文化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构建商业精神文化。商业精神文化的巨大意义在于树立美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强化竞争能力,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创造智慧;构建品牌、商号、商标文化。品牌的确定、商号的命名、商标的设计均体现了商业企业独特的文化内涵;构建营销文化。营销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包括橱窗艺术、柜台艺术、广告艺术、展销艺术等;构建商业伦理文化,也叫公关文化。无论是传统商业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商业,都必须珍视对人的真诚、关心和尊重;构建商业环境文化。包括城市的商业建筑、商业设施,以及影响商业活动的环境氛围、店堂设计、配套服务达到的水平等。商业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服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社会以及市场环境的发展,做出与企业相适应的文化决策。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服务特色,营造服务文化氛围,这是企业发展最活跃、最富于创造力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准确而全力的投入,即便拥有再先进的技术、设备,或是再雄厚的资金实力等外在条件,企业的发展也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企业的竞争,最终也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以人为本”的另一层重要含义是尊重顾客,坚持顾客利益至上的经营原则。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也归结为对顾客资源的争夺,谁拥有了顾客谁便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二是塑造优秀的现代商业精神。商业企业必须实现现代化管理,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员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伟大的整体力量,当他们把个人溶于企业之中的时候,就能形成统一协调、励精图治的自觉行为,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树立起以文化制胜为特征的精神风貌。三是建构完善的现代商业制度。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商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不能不呼吁全社会共同建构起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和环境。这一机制与环境的建构除了有赖于政府法律、法规外,另一个更具实践意义的就是商业企业“自我制约”的制度建设。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就是弘扬高尚的商业道德,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不可否认,商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乃至“利令智昏”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建设中,毫无疑义地必须坚决消除唯利是图的腐朽的商业道德观的恶劣影响。同时坚持“义利一致”的原则,充分肯定经商获利,发财致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通过理性的引导和必要的规制,批判和革除传统商业文化中的糟粕,继承和保留那些以义取利、刻苦创业、节俭守业、富贵立德等优秀商业文化因素。
三、商业文化的创新模式
商业企业文化的创新关键是企业家基于知识和素质基础上的学习创新,不断在合作、竞争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符合企业和员工个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确保企业文化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使企业的发展时刻充满生机和活力。
商业文化反映出人类对商业活动的高品位精神追求,是先进的商业理念在商业领域的深层体现。从管理的角度看,商业文化带来的是文化管理。对商业企业内部来说,它将形成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从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对企业外部而言,商业文化将为外部提供更多可依赖的商务路径,从而降低社会成本。商业要发展,必然走文化创新之路,商业本身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大众消费文化档次的不断、全面的提升也必然带来对商业文化的进一步需求,这种需求正由潜在变为现实、普遍的行动模式。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创新实施方案包括:建立企业文化的领导机制和实施机构;编写企业文化手册,依次对各层次员工进行培训;建立企业文化责任制度,责成各级管理层切实负责,实施严格考核,搞好企业文化的传播;建立企业文化的奖励与惩罚制度;制定完整的企业文化计划和预算,并付诸实施的配套措施。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的世界瞬息万变,企业的环境、顾客的要求、竞争的对手、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的改变,都要求企业及时调整自身的运作。优秀的企业会把创新模式引入到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以应付各种不断出现的市场变化。
经济文化一体化与经商理念的新变化也要求商业竞争方式作出新选择,这就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商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文化行为,这种新的商业经营理念促使商业经营者改变商业运行的传统,选择“以文促商、以文兴商”的新模式,打造与时展同步的商业企业文化。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更在客观上要求企业提升商业文化品位,消费方式已逐渐从实用功能型转变为文化审美型,体现出消费的智能化、健美化、个性化和世界化倾向。对此,商业主体必须考察消费者深层文化心理和审美欲求,运用具有文化品格的营销观念和手段,才能打造商机,赢得消费者。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经济的新世纪,体现文化融合的大趋势。发展商业文化品牌,强化商业文化经营,就是充分发挥我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铸造独具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名牌文化产品,并全力将其普及全国、推向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贸易、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更好地发展商业经济,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形成现代商业精神和商业道德,不仅成为当今商业文化创造的新模式,而且成为当今世界文化追求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贺名仑等主编:商业文化学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
[2]刘建湖:再论商业文化内涵,商业文化,2006年,第10期
现代的商业模式范文2
关键词:现代采购模式;供应商;关系管理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供应商作为企业的一种宝贵资源,愈加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间的竞争概念已延伸到了对优秀供应商的竞争,并共同实现了企业与供应商双赢的局面。
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1世纪企业的竞争将是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已日益突显。采购管理在企业经营战略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采购管理是全面改善和大力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物流采购和供应环节是否能满足生产过程对物料柔性(多样性)和刚性(质量)的需求,将直接决定整个经营过程的成败。企业采购管理的“龙头”作用日显突出,不容忽视,而影响这个“龙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企业与供应商的管理关系。
供应商对企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单从材料成本的角度来看,企业通常有50%-85%的成本是直接支付给供应商的。除此之外,供应商所提供的品质、交货期及服务,无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倘若供应商提供的品质无法保证、延长交货和服务,势必导致企业停工待料,而这种无形的损失,折算为成本也将是企业巨大的损失。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隐形成本,而只是过分注重杀价和供应商的更替。因此,成功的采购不仅依赖于采购人员出色的谈判技能,更依赖于企业实现与供应商高水平的持续开发与全面管理。
二、现代采购管理概述
采购是指企业以各种不同的途径,包括购买、租赁、交换等方式取得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权或所有权的过程。
采购管理是企业为了满足生产和销售需要,从适当的供应商,在适当的品质下,以合适的价格,在适当的时间,购入适当数量的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一切管理活动。
采购管理模式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出现,为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相应的对供应商管理也提出不同的要求,企业采购管理的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防微杜渐;第二阶段――低价至上;第三阶段――聪明的采购;第四阶段――战略采购。
从采购管理经历的四个阶段不难看出,随着管理者对采购职能的不断认识,它正由传统的采购模式向现代采购模式转变,从分散的采购模式向集中采购模式转变,逐步由原来的从属的、次要地位向现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转变。
现代的采购管理已经不是简单的“购买”,他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企业产品的成本中外购部分占60%-70%,因此,采购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采购与采购管理往往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战略采购作为一种能为企业提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途径,它是一种系统性的、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采购方法。它是以最低总成本为基础而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建立在最低采购价格基础上而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战略采购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以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为宗旨,战略采购从自身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到供应商资信体系的研究,从完全依赖到共同开发研究,涵盖整个采购流程,从原料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
战略采购理论就是采购差异化战略。这种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全部物料合理分类和科学的管理,对不同物料采取不同的、最经济的管理方法达到企业降本增效,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将战略采购过程中的物料采购管理细分成不同的供应战略、供应策略和采购管理的科学管理方式与方法。物供细分这一工具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性采购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物料供应细分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难度对采购对象进行战略上的细分,进而根据每类物料的战略定位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这样管理资源在不同物品上的分配是不均等的,从而更能使企业达到科学化、效率化的采购管理,使企业资源分配符合80/20原则,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从当今企业采购管理的实践和规律看,物料供应细分合理的分类标准可以归为以下两大类:一是物料供应市场的风险程度,这是影响采购绩效的外部因素,它决定了采购物品是否充分供应以及不同物品之间的转换成本高低,风险程度大就加大了采购管理的难度,使得采购方的谈判力和支配权下降,品类之间的转换成本相应加大。一般影响供应市场风险程度的主要因素有:物品的可替代性、供应商数目、供应商可靠性、供应商增值能力、企业自制外包的可能性、社会物流系统的保障性等。二是采购对象的成本价值比重,这是衡量所购物品对企业产品的贡献程度。做出这种划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分配,对于企业贡献越大的物品理应在采购战略上给予高度重视。一般衡量成本价值比重的因素有:采购总量、该物品采购金额占总采购金额的比例、该物品占总成本的比例、该物品对产成品质量的影响程度、该物品短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等。
在充分对物料供应细分这两大类指标的评价分析后,接下来就可以对企业的物料按照这两个指标的高低,再划分成四个大类,如图l所示:
象限I代表低风险、低成本的物料,即图中的“普通型”。该类物料属于常规的项目、商品、或服务,不直接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其成本一般比较低,而且供应市场风险较小。许多MRO(保修、维修、操作)物料、办公用品等都属于“普通型”的物料。属于一些基本采购,需要支出较多的资金,但给公司带来的风险并不高。
象限Ⅱ代表的是低风险、高成本的物料,即图中的“杠杆型”。这类物料属于一些基本采购,需要支出较多的资金,但给公司带来的风险并不高。一些易采购且年耗用额高的原材料,备品、备件,辅助材料都属于此类物料。
象限Ⅲ代表的是高风险、特殊性的物料,即图中的“瓶颈型”。该类物料在企业经营中的普遍使用并不高,但是制约企业关键部位的重要部件,供应市场比较复杂,供应很不可靠,从而成为企业的瓶颈性物料。因该类产品或服务受企业使用的广泛度较低,进而形成供应商成本较高,进入潜在市场有困难,因而导致风险较高。容易造成供应商数量少、到货时间过长或无法交货等原因,造成企业的停待和采购费用额超支等损失。
象限Ⅳ代表的是高风险、高成本的物料,即“战略型”物料。这类物料对于采购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同时供应市场又比较复杂,企业获得这种物料有一定难度,因此这类物料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战略性意义。战略型物料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保证。这种物料既会给公司带来风险,又需花费高额成本。这类物料的价值不仅是自身价值因素所在,同时也是建立在通过客户满意度及对客户的增值价值基础上的,而非完全能用采购价格来衡量其现实价值的。
采购战略管理是采购管理体系的核心,基于物料供应细分战略管理方法充分意识到不同的类型物料需要有不同的采购战略与之相适应,它在对物料供应细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物料采取差别化的战略从而使得采购战略与企业的产品战略、整体战略相一致。
三、企业战略采购过程中与供应商的关系
根据供应商物料供应细分的模型,企业将供应商相应的分成战略伙伴型、特殊型、战术伙伴型、普通型四类供应商,其分类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是对应于物料供应细分基础上建议的供应商分类模型。象限I代表普通型,它的基本特点是小件物料,本身价值不高,市场上也容易获得,但这类物料往往种类繁多,能够占到企业全部采购种类的一半以上。因此,对于这类物料,所应采用的基本管理战略是致力于管理成本最小化。在库存管理上,有可能采用经济批量等优化方法,并尽量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简化管理程序,提高业务效率。在企业的整体运作安排上,应致力于标准化管理,使采购流程程序化,尽量简化采购流程。另外,还可以建立与供应商进行多种方式的合作,如采购外包、子数据交换、供应商条形码、电子付款转账、供应商管理的存货系统等。其重要目的是节省对这些项目的采购、送货、存储、支付等方面人为消耗的时间。
象限Ⅱ代表战术合作型,它的基本特点是物料供应市场比较充足,但该种物料本身采购金额高,库存占用资金大。因此,这种物料的基本管理策略应该是致力于采购总成本最小。为此,采购部门一方面需要在库存管理上多下工夫,尽量减少总库存量;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有竞争力的采购活动来降低此类大规模采购的物料或服务的总成本,为公司利润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于供应商管理来说,没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与供应商建立密切关系,保持一般合作关系即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有可能建立采购优势地位。理想的做法是与供应商签订短期合同,以便采购部能不断的寻求、更换、转向成本更低的供应资源。采购部应实施一种积极的供应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新的供应商或替代品。
象限Ⅲ代表特殊性,它的基本特点是这种物料本身的采购金额可能不太高,但是获取这种物料有一定难度,生产区域或生产厂家较少,本身缺乏可靠的销售、运输保障;该物料属于一种特殊的专利产品,其特点造成供应商占优势地位。因此,对于这种物料的供应商,应该根据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如对于供应物料质量有问题的供应商,致力于帮助他们改进并可建立企业合作研发;对于占优势地位的供应商,致力于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等。在采购和库存策略上,需要考虑设置较高的安全库存,并采用适量较大的订购批量。还应在企业的整体运作安排上考虑替代方案,并预先制定备用计划。对于这类瓶颈型物料或服务,还应考虑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它们。同时加在该类产品的研发力度,在企业产品的早期设计阶段,及早的让供应商,采购部门参与进来,通过与工程师、使用者的密切沟通,避免闭门造车。对己经存在的,可以通过有效的利用价值分析和价值工程技术来消除或减少对该类物资或服务的需求。供应战略的目标是引导这些产品或服务转换成普通型(降低风险)或杠杆型(降低风险、增加价值),或者将它们转化为能够对市场产生影响和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型产品或服务。如图2所示。
象限Ⅳ代表战略伙伴型,它的基本特点是属于战略性物料,采购量大,本身价值昂贵,其质量的好坏对企业产品会直接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能够提供这种物料的合格供应商不多,企业要想改为自制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在这里,就要引用并贯彻“供应战略联盟”的概念。采购部门需要获取每个供应商的详细信息,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公司必须通过竞争性的技术考核以及价格、成本审计来严格控制、管理每项产品或服务的总获成本。对这一象限中的所有产品或服务种类都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供应商在供应时保持较高的顾客服务水平,并将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内。基于这些特点,企业对于战略性物料的供应管理战略,就必须与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战略伙伴式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本特点是保持“双赢”,即通过致力于合作使供应商也得到应有的好处。唯有这样,才有可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由于这种物料本身价值昂贵,库存占用资金大,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并尽可能地进行严格的库存控制。同时,由于有一定的供应风险,还必须设置一定量的安全库存。
对于不同的物料采购与供应商建立不同的采购管理策略,如表1所示。
四、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管理
从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特征来看,传统采购的供应商关系表现为三种:竞争性关系、合同性关系(法律性关系)、合作性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是非合作性竞争。现代战略采购的关系是一种战略性合作关系,提倡一种双赢(Win-Win)机制。从传统的非合作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当今企业关系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
信息交流有助于减少投机行为,有助于促进重要生产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加强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信息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实施并行工程。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这样供应商可以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性能和功能方面提供有关信息,为实施QFD(质量功能配置)的产品开发方法创造条件,把用户的价值需求及时地转化为供应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与功能要求。
3、建立联合的任务小组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双方的有关人员共同解决供应过程以及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供应商和企业经常互访。供应商与企业采购部门应经常性地互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各自在合作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良好的合作气氛。
5、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因特网技术进行快速的数据传输。
(二)供应商的激励机制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供应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给予供应商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以及采用赠送股权等,使供应商和企业分享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处。
(三)合理的供应商评价方法和手段
要实施供应商的激励机制,就必须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价,使供应商不断改进。没有合理的评价方法,就不可能对供应商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将大大挫伤供应商的合作积极性和合作的稳定性。对供应商的评价要抓住主要指标或问题,比如交货质量是否改善了,提前期是否缩短了,交货的准时率是否提高了等。通过评价,把结果反馈给供应商,和供应商一起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
(四)建立企业与供应商互惠互利的合同机制
建立互惠互利的合同是巩固和发展供需合作关系的根本保证。互惠互利包括了双方的承诺、信任、持久性。信守诺言,是商业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没有信任的供应商,或没有信任的采购客户都不可能产生长期的合作关系,即使建立起合作关系也是暂时的。持久性是保持合作关系的保证,没有长期的合作,双方就没有诚意做出更多的改进和付出。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对供需合作关系将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五)建立企业与供应商互为联系的机制
1、企业对供应商给予协助,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度。
2、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提高效率,降低交易与管理成本。
3、长期的信任合作取代短期的合同。
4、互为广泛的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梁汝民.兰州石化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6).
2、叶万春,叶敏.营销策划――新坐标管理系列精品课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娄黎易.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3.
现代的商业模式范文3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定价 预警
2008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已有一年多,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步加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在新的经营与监管环境下,各家银行已将风险控制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信贷风险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革和借鉴的地方还很多。
一、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差异
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在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治理结构问题,是在超形似的方向努力(目前仍然是过渡的形式),其最主要的作用恐怕在于形成有利于制衡的经营管理架构。但就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方案、体系来讲,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管理理念对比
对照国外信贷管理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引入的一些管理理念确实是相当先进的,现在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念(如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价格、经济资本及分配等)并不感到陌生。然而我们对这些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初步的和粗略的,理念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编制和营运经营计划方面,能够领会基本要义的人员可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参与编制经营计划(含相关部门)的人员,对于业内大多数人来讲,甚至可以说还是处在理念的普及阶段。而国际先进银行无论在整体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具体业务层面,对资金和服务的科学定价(利率、费率)用以响应不同的资金转移价格、资本的合理分配用以匹配不同的风险类别等具体方法的运用,对与信贷风险和资本占用相关的贷款定价和风险进行计算,都贯穿于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的日常工作。
(二)管理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技术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水平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风险的衡量和判断上还不能借鉴先进的科技,尤其是缺乏计量的各种模型、系统及工具,无法对各类风险分门别类地进行自动、动态、组合计量从而实施管理策略措施的相应取舍;数据库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积累不足;尚不能运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业绩价值管理体系,而这些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真正精华之所在,是神似之真正目标。
(三)产品定价方面
由于受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的探索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家银行在信贷产品定价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定价行为上具有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定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因素:如定价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信贷业务流程中定价环节被忽视;信贷产品单一,定价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等。而外资银行在产品定价方面早已有其成熟的做法和风险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推广。
(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体之间都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信息,即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信贷市场的环境更为复杂,在现实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包括外部市场信息,也包括内部交叉信息,它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需要银行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审贷分离业已多年,但银行相对于借款人、风险管理部门(信审人员)相对于经营部门(客户经理)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不能逾越的难题。而发达国家银行经过多年的演变,已形成较为清晰且实效性很强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与国际一流银行呈现出不小的差距,差距即方向。按照总部集中风险控制的趋势,消除差距的许多方面基层行可能无法作为(如内部风险评级等各类系统、风险模型、组合管理所需的集中化数据库、可自动计算的违约率及损失模型等),但有些方面基层行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如定价、绩效考核、贷后管理的一些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用四个“基于”来表述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必然要求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换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或者资产质量控制要紧紧围绕价值创造进行,我们与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从而创造价值的水平差异体现在:我们的风险管理是比较浅层次的(单一风险贷款的营销、发放、管理、回收、处置等),而先进的更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用风险来推断借款人的信用额度,进行信贷组合管理,且贷款是可以买卖的、同时可以盯市估值的,可以买卖使风险得以“转手”,可以盯市估值能够及时拥有大量新的信息,对风险的计量和应对真正做到动态。
(二)基于风险的产品定价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定价时往往对风险估计不足,或是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因此树立风险理念对产品定价显得尤为重要,从基层行处的角度出发,树立下列风险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更为实际:
1.从贷款收取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而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
2.信贷回报是不对称的,上行空间有限,下行空间相当大。
3.贷款集中不能不能像股票投资那样会有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负担外损失;
4.要把对中长期贷款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在多重假设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现金流分析至为重要。
5.把整体风险管理和决策结合起来的主要工具有两个:用资金转移价格来分配利息收入(作为计算单笔业务、每条产品线、市场区间和业务单元利息收入的参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既定的额度内的同时让资本最低化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用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
6.通过合理定价信贷(产品和服务)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足够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准备和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7.小额信贷损失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银行要把小额信贷损失作为银行业务普通成本来处理;中小企业和地产企业借款人比大企业借款人的损失机率则较大。
以上风险理念的树立将使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有量化的依据,从而保证其在定价时更科学合理。
(三)基于信息的风险预警
在实行审贷分离后,信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应多于送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面对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下方面对于有效释缓信息不对称之困具有借鉴之处:
1.贷后管理从单个风险和组合风险两个层面同时进行。
2.充分重视市场风险管理:专门的机构(部门)对贷款进行盯市估值,edfs每天更新(适用于上市公司客户);对质押、抵押品的估值及随后的盯市监控;树立违约点意识。
现代的商业模式范文4
关键词:竹制工艺;竹丝镶嵌;商业模式;产品设计
0 引言
传统手工艺是民间文化的代表性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手工业时代,无论从实用价值还是审美,传统手工艺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工业化的到来廉价工业制品的大量出现使得曾经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传统手工艺品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即使在强大的工业文明面前,人们也会不自觉地怀念起手工艺带给人的感觉。而另一方面,在对中国设计的呼号中,中国传统手工艺在设计中的运用也是其中一条可行之路。竹是极具现代意义的传统材料,竹丝镶嵌为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竹制工艺中有较高难度与较长制作时间的工艺之一,通过对手工艺商业模式的探寻,建构切实可行的产品策略,完善具有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产品设计,开发其商业价值,运用新的设计及商业模式增加竹丝镶嵌的体验性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1 竹丝镶嵌的工艺特征及现状
1.1 竹丝镶嵌的工艺现状
竹子是气节的象征,竹子及竹编等也是中国本土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工业化的到来廉价工业制品的大量出现使得曾经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传统手工艺品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也曾一度失传。
1.2 竹丝镶嵌的工艺流程及特征
1.2.1 竹丝镶嵌的工艺流程
竹丝镶嵌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骤:制丝,镶嵌竹丝,镶嵌木花。
(1)制丝。第一,取竹:截取竹段,根据不同用途与工艺要求选取相应竹子。竹丝的竹子要选用66cm以上没有划痕的两年青壮竹子来制作。第二,锯竹:截取竹段,根据用材长短的需要,应尽量减少竹节的数量,锯截要平直,避免损裂。第三,去节:将竹节突出处用刀刮平。第四,剖竹:即劈竹,将竹段纵劈成多片竹条,剖竹时要手稳刀正用力均匀。第五,启条:根据所需要的规格.将大条劈成若干小条,宽窄厚薄都需均匀。第六,刮青:将竹子表面青色胶质层刮掉,只留下竹黄部分。竹丝镶嵌仅取用留有竹青的那一层。第七,劈篾、劈丝:将竹条加工成较薄的编织篾片。一般竹丝镶嵌所用为2mm厚、3mm宽的篾片,根据用途不同尺寸略有不同。分丝采用的是纵向分丝。
(2)镶嵌竹丝:第一,切齿:将竹篾同一方向码好压紧,在远离竹青一侧切齿,切齿的深度为篾片的一半,齿宽为篾片厚度相同,齿间距根据花色确定。一般分为长短两种,长条竹篾作为骨架,短齿多做花纹所用。第二,染色:根据不同需求,将篾条漂白或染色。第三,搭长篾:将长篾按经纬扣到相应的槽中,连条成板。第四,嵌入短篾:用镊子将短篾按花纹嵌入长篾相应位置,多为正反两面拼插,暗榫相扣。第五,打磨:将拼接完成的篾丝篱整理扣紧,整面打磨平顺。
(3)镶嵌木花:第一,锯外形:画面各部形状用薄纸勾摹下来粘贴在白桃木板上,按照勾摹图形锯出画面形象。第二,粘贴画面:将白桃木板片按照画稿位置胶着于篾丝篱底板上。第三,浮雕:在胶着的白桃木板片进行深浅层次不同的浮雕。
1.2.2 竹丝镶嵌的工艺特征
竹丝镶嵌多用作屏风,本身所具备的竹材自有的清凉古朴感,加之自身简约空洞的传统花纹,使竹丝镶嵌作品更加通透。
2 竹丝镶嵌工艺的商业模式探索
2.1 手工艺相关商业模式简析
随着青年人们的成长和意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及青少年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更多的生活体验。手工艺作为体验的一种,也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寓教于乐项目,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既早期的陶艺到近期的皮具工坊,木艺工坊等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出现。且已然从一线城市进军至主要的二线城市。这种提供相关材料工具及场地的工艺体验课的模式,在手工艺类别中是常见的运营模式。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比较有代入感的传承方式,从另一个方面,也对手工艺人才枯竭的现状也是一种缓和。
2.2 竹丝镶嵌工艺的体验式商业模式的拟建
着眼竹丝镶嵌的工艺三大步骤来看,第一步制丝是趣味性较弱危险性较高,而且是对工艺要求较高的部分;第二步除切齿需要机械辅助以及染色需要蒸煮染色外其他步骤相对较简单,拼插阶段是比较入手比较有操作性跟趣味性的制作部分,而且有较大的主观创造的余地;第三部分装饰意义为主,雕刻部分有一定的难度。拼插的难度跟成品的尺寸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较大尺寸的镶嵌竹丝有一定的困难性,而相对较小的尺寸上,可粘贴的白桃木装饰内容有所局限,精细度要求对于新手体验也有加大的难度。
对于工艺体验来讲,根据体验者所选纹样色彩,向其提供竹丝,制作好的白桃木装饰素材,裱边框及镊子等相关工具,使体验者使用半成品来制作相关产品、相关装饰品。提供素材半成品,使制作者能更轻松得到工艺的体验与学习,简化冗长的工艺链,将最具体验性、趣味性的步骤得以强化,也更容易体会到制作的乐趣,是一种更加开放的模式。
除上述体验式的商业模式的半成品策略外,还可将竹丝镶嵌应用于名片盒、首饰盒、小收纳盒香盒等装饰面。作为商家提供装饰面可拆卸的盒体,及可自选的竹丝镶嵌素材包,消费者可自行完成相关产品的制作,形成良性的可循环的商业模式。
3 结语
包括竹丝镶嵌在内的手工艺复兴,是当代青年人体验式的生活方式下的必然结果。如何结合当代青年人性格特征,强化工艺的体验性,简化工艺步骤,也是商业模式多元化,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激发当代青年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进而探索研究,也是对工艺本身的一种结合现代的商业模式,现代的制作工艺,现代性实践方式的一种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 马剑.论竹编的设计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
[2] 张力丽.技道合一――由竹编饮具看日用器具之美[J].装饰,2011(2):27-29.
[3] 李演.基于传统竹编工艺的现代化日用品设计实验与研究[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12.
[4] 埃里克・乔基姆塞勒(美).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现代的商业模式范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号召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作为文化产业、文化演出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音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演唱会市场又在整个音乐市场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徐春晖和姜楠(2007年)在文化学刊中提出:作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市场模式,演出市场有着自身维持生存发展机制的独特产业链条,即由演出艺术生产机构、演出行业中介机构或剧场管理经营机构,加上必不可少的价值实现实体即直接与间接的观众和听众群体,共同构成了从艺术创作生产、市场营销和演出,直至价值转变和实现的产业链条。
现在正处于传统的音乐市场产业链已经走向末路,新的产业链还未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与唱片业的萧条相反,国内和国外的演唱会市场正在爆炸式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演出市场近年来的井喷现象中,明显存在着国家法律和地方政策不配套、硬件设施不配套、重复浪费资源、票务市场混乱、缺乏创新的演出形式、部分演出上座率过低、缺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招商引资渠道不开放等问题。
目前我国文化演出产业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缺少商业模式的思考与设计,国内对文化演出产业的商业模式也缺乏归纳与理论研究,本文试图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文化演出产业之企业分析理论。
彭健(2009年)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中提出,国内演出按照商业模式不同目前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定义为票房型演出:演出收入主要依靠票房,演出主体即投资者是文艺团体或演出企业,收入模型是投资回收型。
第二类定义为赞助型演出:演出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或企业赞助,演出主体是政府与企业,文艺团体或演出企业是演出服务供应商,盈利模式是委托服务型。
本课题试图在总结实践经验,归纳企业发展、行业升级阻碍及其应对办法的基础上,引导出文化演出市场之企业发展与盈利分析理论和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引领下的文化演出行业标准化生产研究。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宏观上带动了演出市场的活跃与繁荣,而唱片业的没落同时在微观上又推动了演唱会市场的新发展。我们要清醒认识演唱会市场的发展现状,总结归纳我国演出市场的实践经验,摸清其发展规律,把握住其发展脉络,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出有效整合资源、优化经营管理模式的实用方案,促进中国演出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本研究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演唱会市场实际情况调查分析与现代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等,从解决现存问题、整合文化演出资源、创新商业模式的多个角度下手,以达到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维护演出行业发展和盈利的最终目的。
二、针对文化产业中演唱会市场的研究趋势
在产业经济学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商家开始并已经注意到演出行业在第三产业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结合演唱会市场对文化产业影响的研究将不断涌现。同时,中国幅员辽阔,文化演出资源丰富,演出种类繁多。信息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类别细分化、模式创新化等将成为今后研究的必然趋势。如已有的《文化演出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中国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和《中小城市演出市场的发展趋势》等,都预示着对演出市场和相关产业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致,也相信更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观点将会被提出。
对文化演出行业的深入研究将指导我国文化演出行业中的优秀企业改革创新,为持币观望的投资人提供全新的投资领域,为困境中找寻方向的唱片业和广告服务业提供业务转型的理论支持。
三、中国演唱会产业存在的问题
国内演出产业现有商业模式的经营难题主要来自市场风险、筹资困难和市场混乱。
1、票房型演出的市场风险:
首先是消费者问题。除北京、上海、杭州等少数特大城市和一线城市外,国内大部分城市居民对演出的消费力不足,演出消费习惯没有形成。
其次是生产者问题。我国演出产业起步晚,成熟度低。产业上下游:投资商、创作者、表演团体或个人、商、经纪人、设备供应商、表演场所、票务系统、销售推广公司、文艺类媒介等整个价值链耗散,缺少整合,竞争混乱,没有服务标准、质量监督、行业规范。
2、赞助型演出的筹资难题:
赞助型演出的筹资难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社会资助机制、资助文化、演出如何满足资助人利益需求。
以社会资助机制问题而言,我国对艺术捐助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税收政策,没有形成荣誉机制,只能依靠市场自我调节。
在资助文化方面,我国艺术捐助的文化与经济基础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内的企业与富豪赞助演出需要实现政治或商业的“利益需求”。
在演出如何满足资助人利益需求方面,目前的演出模式普遍对客户形象塑造的实际回报非常有限,多数不能满足赞助者的“利益需求”,导致赞助者的积极性越来越差。
3、此外,在文化演出项目的操作上,由于企业一次性投资小,风险小,进入门槛低,国内暂时还没有规范演出市场的相关规定出台,导致企业一拥而上造成过度竞争,演出市场鱼龙混杂,泡沫严重,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不但不利于演出公司自身的长远发展,也伤害了国内演出市场和演出赞助商。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本研究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演唱会市场实际情况调查分析与现代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等,从解决现存问题、整合文化演出资源、创新商业模式的多个角度下手,以达到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维护演出行业发展和盈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健.文化演出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5):94-97.
[2]徐春晖,姜楠.中国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文化学刊,2007(04):71-75.
[3]蒋伟,钟睿.关于开展全国演出场所信息普查的思考[J].艺术科技,2009,(02):12.
[4]张弛.中演公司在国内演出市场上的营销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
[5]蒋伟,任慧,白石磊.全国剧场信息普查系统[J].艺术科技,2007,(04):21-24.
[6]卢爱芹,王红艳,尹宏浩.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析[J].商业时代,2009(25):101-102.
[7]陈桂龙.演出运作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J].文化月刊,2003,(07):14-17.
[8]施华.论传媒商业模式的创新[J].新闻前哨,2009,(09):78-79.
[9]张朝霞,金鑫,王琛.演出经营与管理[M].第一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0]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2-165.
[11]菲利普•利特勒.营销管理:分析、策划、执行和控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49.
[12]孙秋霞.中国演出市场发展与展望[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7(4):17-19.
[13]俞玮,继亭.我国内地音乐文化类演出市场浅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0):48.
现代的商业模式范文6
我们做传统生意的人,最近几年很憋屈,有时参加一些论坛,就说你们是传统的,我们是现代的。营销的本质不是一定线上,或者线下,营销的本质是对人性和人最本源需求的洞察,然后哪一种产品,哪一种方法给予最好的满足,实现一个议价的交换。
渠道模式,我觉得它是构成一个企业盈利、构成一个企业商业模式最核心的一环。在我—个外行眼中,我认为什么叫商业模式?就是三句话,第一,你想赚谁的钱?第二,你拿什么玩意儿跟人换钱?第三,用什么方法跟人换钱?
我在一条微博曾经说过,越来越觉得中国快销品的分销和零售一定是全世界最复杂的。饮料、牛奶、啤酒等广泛分销的快销品,全部输给老外的原因,并不在于产品、品牌和传播,甚至是价格,而是分销渠道。
什么因素会导致未来十年中国的渠道发生巨大的变化?
第一,消费人口变了。“80后”、“90后”、“00后”成为下一代的主流,但是老龄化那一批消费人群也有其消费能力和意识,无论是“00后”的进步,还是即将步入老年化的人群,都会对未来的商业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停在过去必死无疑。
第二,城市化的进程加剧,新的业态必然诞生。我28年前到上海,基本上能算的出来,南京路、淮海路差不多了,现在上海算得上商业中心的有100个;还有社区化,五六个社区就成为一个商业社区,这在以前是没有的,社区商业将成为未来主导整个消费行业最重要的一环。
第三,科学技术进步,互联网、IT技术改变世界,改变物种,更不要说改变商业。“双11”的191亿元,说明太多的问题,互联网到底给传统的营销带来了怎样的启迪、帮助和震撼。
第四,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的品牌一定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卖出来的。所以它对新商业的要求会非常高:渠道创新,终端突围将日益成为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