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财会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财会专业知识范文1
现代管理理念中提出的精细化管理主要在于管理工作的“精”和“细”,应用在财会工作中也就是要求财会人员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高超的专业工作水平,也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要细心,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财会精神。因此,探究事业单位财会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单位财会管理现状分析
(一)人员配备不合理
在事业单位日常财会处理工作中,极有可能出现这种人员工作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有的财会人员状态闲散,而有的却忙的不可开交。根据现实情况的了解,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第一,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对各财会人员的工作分配不合理;第二,各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差异,根据单位内部工作的复杂度,财会工作的难度也会不一样,随着工作的深入进行,财会水平高的工作增多,而专业水平较低的财会工作者则会因无法处理相关业务而变得无所事事。
(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素质化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均可以参与专业外的从业资格水平考试,如会计等财会方面的资格证这也就意味着财会工作门槛的逐渐降低,也因此导致各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多却不精,具有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事业单位中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或者学习却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其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甚至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强化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
(三)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精细化管理在财会工作中的应用时间并不长,也是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新兴管理理念,因此事业单位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将精细化管理与财会工作内容进行融合,从而导致财会方面的管理机制短时期内不能及时完善和健全。如财会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和财会人员的招聘机制等,都需要根据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初步应用情况而进行相应的改善。
二、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财会管理注重核算工作,业务类型也是偏静态和机关性质的,而精细化管理是动态的,更加注重财会工作的服务性,这样也就减少了财会管理中不必要的工作内容,通过规范化的工作流程,能够顺利进行各项财会处理工作,也因此提高了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优化了财会方面的服务质量,有效的完成了这方面的工作。
(二)降低财务风险
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仅仅依靠财会人员的工作经验和算盘等简陋的计算设备,财务风险在事业单位中也处于较高水平。但精细化管理的引进,却能够有效的解决这方面的困境,降低财务风险。精细化管理强调工作的“精”和“细”,并且有快速并准确的计算工具,即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更是加快了会计事务的处理速度,提高了会计记录的准确度。
三、财会精细化管理应用策略
(一)引进现代财会管理设备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给财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财会处理方面合理的采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是现在甚至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如会计电算化等软件的应用,不仅可以准确细致的进行会计分录,登记凭证等,还能够为单位的年度核算统一处理数据,减少了年终会计人员的记录账簿和编写财务报告的麻烦,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通过应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单位的会计处理水平,也减少了单位财会人员的工作量,为其他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实践经验。
(二)培养财会人员精细化意识
针对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缺乏专业的学习和素质培训等问题,培养这些人的精细化意识,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具有极大的必要性。首先要提高财会人员的招聘门槛,其次是强化岗前培训,最后还要督促财会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充实和自我提高。在我国的会计法规中,就着重强调了财会人员在自身会计生涯中需要始终贯彻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邯郸某市政公司通过贯彻执行这一管理思想,在财会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健全财会内部管理制度
精细化管理思想是先进的科学管理思想,对单位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也具有十分高的要求,首先是单位的预算和核算管理制度,其次是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以及招聘制度,最后是财会资金的管理,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在具体的工作方面甚至需要彻底的改革和创新单位的管理思想,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从而把控和健全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因此,必须要不断健全才会内部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再结合我国先进的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以及全方面培养和完善财会人员的精细化财会工作意识等这些精细化管理思想的贯彻应用,对事业单位来说,不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同时也促进了单位的经济效益的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
[1]韩志勤.关于事业单位加强财务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J].中国外资,2011,15.
[2]徐晨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2,9.
[3]韦健,王晓飞,蔡晓锋.新财务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事业单位管理,2012(4).
事业单位财会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会工作 新会计制度 新方向 措施
新会计制度是在为促进事业单位财会工作长远发展的要求下制定实施的,因此从长远来看,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任何新制度的实施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而在这段适应期内,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将很可能出现一些新问题。因此,为帮助事业单位更好的适应新会计制度,以促进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如何做好财会工作的措施进行探讨分析。
一、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了我国首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在1998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制度》的实施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在我国得到初步确立。同时,《制度》的为推动我国财政管理体系改革以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腾飞、时代的剧烈变革,以及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会计标准、科目以及核算方法等已经无法满足财政改革的具体要求,因此修订原有制度,制定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成为大势所趋。
2012年4月1日,我国财务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正式实施。新会计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并且对事业单位收支、资产、负债管理等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从而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而相比于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变化。
1、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提高了体系的操作性
新会计制度对原有制度中的会计科目进行了重新梳理,对不必要科目进行了删除,对个别科目进行了修改,同时根据财会工作实际情况增加了部分科目,从而使得性会计科目体系更加完善。另外,针对旧科目体系操作依据不全面的问题,新会计制度对各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科目设置、计量原则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完善,使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依据更加全面,提高了会计科目体系的操作性。
2、有关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变化
针对旧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的漏洞,新会计制度创新性的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无形资产摊销制度。具体来说,新会计制度要求各事业单位按照相关财务规则对本单位资产进行评估,从而确定本单位是否进行计提折旧,通过计提折旧与摊销冲减非流动性资产,从而提升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成效。这种创新性的处理方法既不会对事业单位支出预算产生影响,又能够准确反应单位资产在使用以及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价值消耗情况,充分体现了“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理念,进而确保了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
3、改进财务报表体系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的项目、结构以及排列方式进行了改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即协调了报表体系与会计工作管理,又兼顾了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实际情况。确保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取消了原有的收入、支出项目,采用流动/非流动的分类方式对资产、负债进行列示,进而极大的优化了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在能够准确反映事业单位收支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了单位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与分配情况。
4、增加了在建工程科目,降低单位财务管理风险
旧会计制度下,对事业单位基建工作进行核算时,往往需要建立单独的基建账,这种游离于“大帐”外的建账方式很容易导致基建账与大帐数据不符,从而造成会计信息严重缺失,进而影响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增加事业单位经济损失风险。而新会计制度中额外增加了“在建工程”科目,将基建账目并入会计大帐,从而避免出现会计数据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既保证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又降低了单位财会管理风险,使事业单位遭受经济损失的几率大幅度下降。
二、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正如前文所述,新会计制度在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产生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出现许多问题。对此,我们在探讨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的措施之前,有必要分析新会计制度对财会工作的影响。
1、新会计制度对财会工作的正面影响
(1)新会计制度改变了会计工作主体。新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被明确确定为财会活动的主体,避免了旧会计制度中因预算单位资金活动为主而造成的事业单位经济意识薄弱的问题。新会计制度能够有效增强事业单位的经济意识,提高事业单位对财会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事业单位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价值。因此,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资产得到更好落实、资产使用更加有效,同时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可以准确反映出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具体情况。
(2)新会计制度改变了会计要素。会计科目是我们最常关注的会计要素,而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会计科目进行了重新梳理、删减、修改以及增加,从而将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会计科目细化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以及净资产等六大部分。新会计制度丰富了会计要素内容,便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的快速健康发展。
(3)新会计制度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成效。新会计制度调整了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并要求事业单位对自身财会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加强对财务收支的管理,提高财会管理工作的效率。新会计制度实行的超支不补、定额或定向补助、核定收支以及结余留用等预算管理方式极大的提高了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有效减少管理工作漏洞,推动事业单位财政体系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改变会计报表,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性。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进行了完善,保持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完整性,有效满足了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从而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的全面性与完善性。另外,新会计制度中的会计报表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极大的增加了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工作的通用性。
2、事业单位实际执行新会计制度时出现的问题
(1)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达不到新会计制度的要求。新会计制度在推动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发展的同时,也对单位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事业单位财会人员中只有接近25%的人员具有会计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同时,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对财会工作的认识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因而导致财会工作质量不高。可以说,我国事业单位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整体水平不高成为影响新会计制度推行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2)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当前,多数事业单位均能意识到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财会工作中充分落实了新会计制度。但是,仍然有部分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对财会工作的管理过于疏松,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不严格,造成账目错误,从而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但给事业单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制约了单位的长远发展。
(3)新会计制度未发挥应有效果。虽然,我国多数事业单位均按照新会计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但是实际中,部分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仍然不足,因而使得新会计制度难以发挥应有效果。在我国,多数事业单位均为公益性组织,因此盈利并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经营目标,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单位忽视财会管理工作,使得单位资产分配以及资金流动比较混乱,不但增加了财会工作难度,同时也使得新会计制度未发挥出应有效果。
三、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如何做好财会工作
结合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正面影响,针对新会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需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以做好财会管理工作。
1、加强宣传,完善单位财会工作制度
事业单位需要对新会计制度进行必要宣传,使单位内部会计人员都能够认清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认识到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对此,事业单位需要对会计制度进行完善,根据单位财会工作合理配备会计人员,对现有的财会制度规章进行重新调整,提高财会制度的可操作性,进而使得财会工作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另外,事业单位要根据新会计制度的变化,开展新会计制度工作会,组织员工学习新会计制度,从而在单位内部树立起财务指导经济效益的理念,确保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不受损失。
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培训
针对当前部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无法满足新会计制度具体要求的问题,事业单位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管理,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会计人员掌握新型的会计工作方法,从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对此,事业单位要根据新会计制度的内容以及要求,结合单位财会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更符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会计人员接受培训,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另外,事业单位还要面向社会招募优秀的财会人员以补充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进而提高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质量。
3、加强监督,坚定不移执行新会计制度
针对部分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相关监督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监督力度,对事业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的情况进行评估,从而针对事业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时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确保新会计制度能够得到全面落实与贯彻。
同时,事业单位内部也要加强对财会工作的监督,设立专门的监督岗位,确保单位财会工作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另外,事业单位还要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利用会计工作对单位日常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单位财产处置、资金调度等经济活动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单位经济效益受到损失。
四、结语
新会计制度是我国结合当前财政管理改革的具体要求,根据我国事业单位财政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新制度,其对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有十分积极的影响。然而,事业单位在执行贯彻新会计制度的同时,要认准制度贯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为民: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6).
[2] 迟巍: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论析[J].现代商业,2013(36).
事业单位财会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5-0073-02
1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在财会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工作人员的从业观念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不强。与企业的财会工作相比,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相对宽松,对财会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是很高,经常导致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不严,有的财会人员甚至没有严格遵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各种要求,在财会工作的实践中随意修改数据,涂改会计工作凭证,不计算汇兑损益等。而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有的事业单位和会计人员由于受制于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明显不够,使得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的贯彻与执行力明显偏弱,内部财务控制形同虚设,给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带来了可乘之机,这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质量的提高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3)缺乏有效的财务分析。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工作主要有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合理编制单位预算、节约支出、积极组织收入、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依法对资金进行筹集和运用等。但长期以来,由于事业单位特殊的社会性质,其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要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对经营成果、资产状况与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分析与控制不够重视,导致事业单位有效财务分析的长期缺位。
2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带来的主要影响2.1 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
原有的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并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仅仅将其看成是预算资金活动,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对经济管理活动不够重视。而新的会计制度对会计的对象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即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事业单位对自身管理的重视,有助于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要求在记账、算账、报账的工作实践中,对资金的灵活性、效益性和流向性给予更多的关注。
2.2 会计要素上的改变
在传统的会计预算体制当中,会计要素是由资金收付记账法决定的,包括资金的来源、运用和结存三个要素。而在新的会计制度下,会计要素有资产、收入、支出、负债、净资产五种。其中事业单位现有的各类财产和可动用的经济资源就是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借入的或者是应上缴的部分就是负债,国家或者其他出资者对事业单位的产权净值就是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各种财产物资是事业单位的收入,事业单位为进行业务活动的各项耗费的累计就是支出。因此,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进行了更加明确、全面的界定,有助于传统会计模式下很多遗留问题的解决,对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国际的接轨都是非常有利的,能够有效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的不断提高。
2.3 预算资金的核算与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变换,传统的预算方式已经很难完全适应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因为事业单位原来的会计制度,只是分别对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的资金进行核算,这与当前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的现状显然是不相适应的,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并对资金使用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新的会计制度,充分利用了各项资金在取得和使用方面的时间差,使事业单位的原有的自收自支、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等预算管理方式转变为超支不补、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结余留用等预算管理方式,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增强了事业单位实现稳定发展的能力。
2.4 会计报表体系上的变化
在事业单位原先的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主体主要包括资金活动的情况表、基本数字和经费支出决算明细表,收、付、支三要素的执行情况及收支的管理情况较为明确;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又相继增加了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辅助等内容,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改革的同时,使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得到了有效的统一,大大提高了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和通用性,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分析与使用。
2.5 会计等式和记账方法上的改变
在原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中,资金的占用与资金的来源是相等的,主要采取资金收付记账法,但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资金来源单一、分配方式简单的情况,已经无法充分满足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现实需求。在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等式中,资产是负债与净产值的综合,资产与支出的和等于负债、净产值、收入的总和。借贷记账法是新会计等式下的记账方法,适应了现代会计的发展要求,使事业单位的资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事业单位应对新会计制度变化的有效对策
3.1 提高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完善财会工作制度
为了更好地提高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适应能力,事业单位的领导需要对新会计制度的实施给予更好的重视,实现相关专业财会计工作人员的合理配备,增强事业单位在内部风险的控制能力,做好会计监督控制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可以结合新会计制度的最新要求和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实际,对现有的财会工作制度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提高财会工作制度的可行性,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得以实现和有效控制。此外,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应当首先认真学习新会计制度的最新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起财务指导经济效益实现的理念,促进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3.2 加大新会计制度的培训力度,加强财会管理队伍建设 为了及时更新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财会工作人员对新会计制度的熟悉与了解,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财会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促进事业单位财会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首先,事业单位可以制订完善的教育培训计划,结合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和变化,有针对性的对财务会计人员开展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促进工作人员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其次,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财会管理队伍的建设水平,可以有针对性的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人才来补充财务管理力量,更好的适应新会计制度环境下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3.3 强化新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与控制
财务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实现既定经济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因此在新会计制度下需要对预算管理与控制给予更高的重视。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预算考核等内容,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预算管理手段,确保财务预算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除了正常经费开支和基本业务预算等刚性开支要考虑充分,不能留有缺口外,还应预留一部分机动财务作为柔性开支,以预防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项目,造成单位收支不平衡。在预算执行和监督方面,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应严格执行按规定程序下达的各项预算,并按预算的审批权限做好各项工作,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使预算执行得到有效控制。
3.4 强化会计监督,提高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为了确保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全面贯彻与有效实施,防止违规违纪等腐败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发生,确保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正常运行,事业单位需要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价,对于新会计制度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研究与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明确事业单位在财产处置、对外投资、资金调度等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的规范性,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
3.5 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在新的会计制度环境下,事业单位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就应当参考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对自身的财务报表制度进行完善,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以便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避免和减少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过程中的各类缺陷和失误,对事业单位的各类资产进行有效的保护。
4 结 论
总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已经于2013年1月1日全面实施,各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财会人员要紧紧把握这次契机,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中的新需求、新变化,促进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春礼.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5).
[2]卢五洲.浅谈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9).
[3]王秀清.论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建议[J].现代商业,2011(14).
事业单位财会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管理控制
一、前言
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向深层次的发展,在给事业单位内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事业单位内部的内部控制带来更严峻的考验,事业单位内部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及准确性,确保则产的安全,为事业单位内部的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计算机在我国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已经经历了二十多个年头,从起步到现在,在我国掀起一个又一个会计软件开发和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从简单的打印工资表到今天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已经可以完全取消手工记账,实现全部会计核算业务的电算化。
加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虽然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的电算化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各种核算和编制报表,或者说主要是实现财务会计的电算化,会计软件市场研究的焦点已经集中到了以管理会计电算化为目标的“管理型”会计软件的研究上。软件公司重视先进的管理型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能通过事业单位内部现金流、物流来整合事业单位内部资源,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设计系统。已经实现通过网络报送数据,逐渐发展会计的网络化。目前,商业部系统不少地区的会计报表已从软盘递送进入计算机联网化阶段,从而加快了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和传递,及时满足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同时也促使事业单位内部尽快把计算机用于会计数据处理。
三、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问题所在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仍然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没有发挥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作用。会计系统的开放性除了体现在事业单位内部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之外,更应体现在会计向外界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上。但当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既不能通过Internet向股东财务报表等综合信息和明细信息,也不能通过网络直接向税务、财政、审计、银行等综合管理部门提供信息;不能支持跨国集团的多国业务,更无法达到电子商务的要求。
2.电算化会计软件仿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削弱了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仿真”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主流,同时也是评价会计软件优势的主要指标。这种会计信息系统既没有消除会计手工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观判断因素等固有缺陷,又没有在信息处理方面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另外,人机交互功能不发达,尤其是预测和辅助决策的功能没有在管理人员的控制下完成。
3.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事业单位内部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事业单位内部内其他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信息系统。
4.会计软件开发未能站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信息化的高度。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大都仅仅把计算机当作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事后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提供初级管理功能,很少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等管理会计功能,并没有起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以满足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
四、针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发展对应对措施
国外在20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核算职能,并开始研究会计的网络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信息一体化,会计软件开始向管理型发展。八十年代初、中期已基本普及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由日常一般管理型向决策支持系统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结合电算化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培养网络时代的新型人才。第一:丰富专业知识。在网络时代,新的交易方式将不可避免使现代财会人员的知识库面临严重冲击,同时也使财会人员新增了大量诸如计算机知识等必修“边缘知识”课程。能否熟练地掌握这些财会专业所必修的“边缘知识”,将成为衡量财会人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第二: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网络时代的财会人员除了必须懂得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外,应该至少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还应该对所搜集的各类专业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归纳,为单位有关人员进行决策提供及时的重要的信息支持。第三:熟练与商务相关的外语。网络时代传统的商品交易将发展成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事业单位内部的财会人员很可能因此被赋予了除传统职能之外的“边缘职能”,根据通常的商业习惯,作为沟通和交流的语言并不是母语,而是外语。如果外语方面欠缺太多,将很难完成算账、管账等工作。
2.开发适应现代商务的电算化软件。我国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开始发展市场经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基本薄弱,使得我国在会计电算化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就短期而言,在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上,我国应加强会计的管理工作。而从会计软件的开发上,应结合各个事业单位内部的自身特点开发以管理为主的会计软件。就长期而言,在“管理型”会计软件在我国成熟应用之后,我国也应像国外现今的发展一样,开发并使用以决策为主的“决策型”会计软件。
五、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事业单位内部带来的变革直接影响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事业单位内部应该及时保持会计电算化软件及人员的更新,使之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型、网络型过渡。
事业单位财会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事业单位 新会计制度 财会工作 影响
事业单位的会计是以其内部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为工作对象。出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范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标准,同时合理地整改会计工作。如今随着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不断深入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使得事业单位也在改善自身的会计管理工作,由此便诞生了新会计制度。其借助对会计制度改革经验的借鉴,同时将国际公共会计的科学方法融入进去,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多方面的的突破。
一、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影响表现
(一)促使会计主体有所改变
旧会计制度没有全面而准确地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只是将其视为预算资金活动,因而没有足够重视经济管理活动。新会计制度则较为明确地规定了会计的对象,这里指的是事业单位本身所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因而促使事业单位更加重视自身管理,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而对于财会的相关工作内容,事业单位也促使其发生相应地变化,财会工作会更加关注资金的效益和最终的流向等。
(二)促使会计的要素有所改变
关于会计预算体制,过去只是根据对资金进行收付记账的方法来对会计要素起决定作用。具体包括三个要素,即资金的来源、运用和结存[1]。新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要素则包括了五种,即资产、收入、支出、负债和净资产[2]。事业单位的资产也就是现有的一些财产,以及可以动用的一些经济资源;事业单位的负债是指,既有外借的一部分,也包括需要上缴的一部分;净资产也就是指的一种产权净值;单位的收入就是归其所有的全部财产和物资;单位支出就是业务活动开展所累计的各项耗费。所以,新会计制度更加明确而全面地界定了会计要素,这就方便解决很多传统会计模式的遗留问题,从而提高财会管理的工作质量,并加快与国际接轨,从而促使事业单位不断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三)核算和管理预算资金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如今事业单位不断变换着经营管理活动,这使得传统预算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由于事业单位的旧会计制度,只不过是对预算的内外资金进行分别核算,这就不能适应目前事业单位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新会计制度对各项资金取、用之间的时间差加以充分利用,这就使得事业单位改变了原先的预算管理方式,使得财务管理更加统一、规范,并促使事业单位提升了自身发展能力。
(四)会计报表体系的变化
旧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体,其涵盖了资金活动情况表、基本数字和经费支出明细表等。可以明确看出执行收、付、支的具体情况,以及管理收支的情况;而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又在会计报表体系中增加了内容,即资产负债表和会计报表辅助等。改革会计报表的同时,也有效统一了会计报表体系,使得会计报表提高了自身的可比性和通用性。
(五)促使会计等式和记账的方法发生了改变
事业单位原先的会计等式中,就资金的占用和来源而言,二者是等同的。主要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其主要适用的情况是有着单一的资金和简单分配方式。已经无法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现实需求相适应。新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等式,资产指的是负债和净产值二者的综合。资产、支出之和与负债、净产值、收入之和相等。新会计等式下主要是采用借贷记账法,这就能够与现代会计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很好地利用了事业单位的资金,并促使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大提高。
二、事业单位有效的应对对策
(一)高度重视新会计制度,对财会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
事业单位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新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合理配置相关财会工作人员,以便内部风险的控制能力得到增强,将针对会计的监督控制工作做好。企业可与新会计制度的新要求相结合,同时综合考虑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及时地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财会工作制度,促使财会工作制度更具可行性,从而有效地实现和控制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
(二)针对新会计制度进一步加强培训力度和财会管理队伍建设[3]
为了了新会计制度相适应,事业单位应该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及时更新,促使其更加熟悉和了解新会计制度。对于财会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培训教育,以促使其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并不断提高财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先要将教育培训计划制定完善,并与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和变化相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要有针对性的展开,从而达到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进行不断更新的目的,同时尽快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促使其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其次,为财会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可选择将一些高素质人才有针对性的引进来,以作为财务管理力量的补充,促使事业单位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三)对如今的预算管理和控制进一步加强
事业单位经济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财务预算管理这一重要保障,所以,在新会计制度下应该更加重视预算管理和控制。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涵盖的内容主要有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考核等。事业单位应当以自身经营管理情况为依据,来采取相应的预算管理手段,以便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都贯穿着财务预算。不仅要充分考虑刚性开支,即基本业务的预算和正常的经费开支等,而且要将一部分柔性开支预留下来,以免会有一些不可预见的项目出现,导致出现不平衡的单位收支。在执行和监督预算方面,应当按照规定程序严格执行下达的各项预算,同时根据预算审批权限来将各项工作做好。关于内部审计,要进一步加强监督,以便有效控制预算执行。
(四)对会计监督进一步强化,促使新会计制度执行力的提升
为了在事业单位内部全面而有效地贯彻新会计制度,以防发生违规违纪等腐败行为,或者是与财经纪律相违背的行为,以便于事业单位可以正常地运行财会工作,事业单位要对会计监督职能进一步强化,以便更加有效地监督和评价新会计制度,分析其具体执行情况。并尽快制定出更加完备的措施,同时尽早落实下来。使事业单位在执行和决策一些重大经济业务事项上更加明确,诸如进行对外投资和调度资金等,以便促使事业单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将有效的财务评价体系建立起来
面临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为促使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就需要以企业资产负债表为参考依据,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财务报表制度,将科学有效的财务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从而使其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出来,尽量避免一些失误和缺陷的发生,从而更加有效的保护事业单位的各类资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要求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将这次契机把握好,以便能够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中新的需求和变化更好地适应,从而不断提高财会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财会专业知识范文6
摘 要 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算报表是对单位财务收入与支出所做的真实记录,它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本文就事业单位决算信息失真问题作出以下几点理性思考。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决算报表 信息失真
一、造成事业单位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因素
(一)事业单位财会人员专业素养不够
财务人员包括会计、出纳等,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日常管理、财务运算、资金运作等工作实施整体控制。会计信息是指财务人员对会计因素经过计算和复核后形成的信息。在一些事业单位中,由于人员、资金限制或体系设置等问题,造成部分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低下或无证上岗。另外一些单位的会计人员是单位建立已久而遗留下来的年老会计人员,观念转变缓慢,在财会信息知识更新频繁的今天,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由于这些财务人员对会计核算的制度、方法、手段以及原则等方面的变化认识不深刻,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在工作中必然会出现差错,促使决算报表信息存在差异的问题出现。
(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构建不完善
从我国在1997年出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来,由于一些规范构建不够完善,致使问题不断出现。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存在出入,且远远落后于国际会计准则和决算报表体系。这也使得单位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事项时无概念准确的规章制度可依。另外,由于建立的会计制度还是改革前的思路与方法,依据的是当时的国情制度,其政治、经济以及市场需求环境都与现今有很大差别。因此,会计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决算信息总是在已经失真后才发现问题存在,不具有事前预防的能力。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事业单位只把会计工作放在单一的理财地位,而忽视了其监督控制的职能,从而使单位经济事项得不到有效管理,通常财务工作都是受单位领导者的意向决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决算报表信息失真也因此无可避免。
(四)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
一些事业单位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原因是由其基础工作不扎实所致,这也是根本症结所在。包括会计机构缺乏独立性、会计人员配置不妥、会计人员专业知识贫乏、缺乏后续学习能力以及在会计工作程序中监管不严等因素。另外由于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从而在会计工作处理中根据人为需要编制财务信息,不合法、随意改动财务数据等,造成数据混乱、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等现象产生。
(五)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执法不力
会计部门的工作应与单位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包括财政、审计等部门,记录单位内部真实经济状况。但在一些事业单位中,会计部门常常缺乏执行力度,从而造成信息失真。这些职能部门在信息失真问题处理上大多追究财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却很少深入追究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的监督管理责任,从而造成虚假会计信息滋长,严重干扰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解决事业单位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改善措施
(一)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事业单位既要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让财务人员不断学习和更新财务理论知识、法律法规、先进管理手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确保持证上岗。又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奖励机制。对于违反条例者严格按制度处理,从而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对于积极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向上的会计人员也应给予奖励,做到奖惩结合。
(二)完善法律制度与监督体系
要尽快完善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从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对于虚假财务信息、做假账、账外账以及随意变更会计确认标准的行为,要严格惩处。明确体现法律强制性的功能,对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职能部门或个人给予相应惩罚。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系,实行内部监督、社会监督以及政府监督三管齐下,不仅发挥各自职能,又要加强合作,互相协调,从而合理解决决算报表信息失真问题。
(三)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是对整个事业单位所有经济事项的管理活动,从始至终贯穿于单位职能的全部环节,单位财务人员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结合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允许财务决算收支不平衡,避免追求收支平衡反而造成信息失真。领导层应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将整个内控制度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即保证财务活动的独立性,又保证财务部门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协调与配合。
(四)充分、全面执行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
在我国当前形势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相应制度的建立完全适应于事业单位。它从根本上约束单位财务工作,保证其为政府所要求相关事项服务,从而保护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利益,维护决算报表信息真实,遏制不良风气的产生。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应加强监管和审批部门的执行力度,避免在其他环节出现腐败行为。
参考文献:
[1]谷丽萍.事业单位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现代商业.2009(29):241,240.
[2]张丽娟.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09(2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