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建筑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建筑方案范文1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设计;综合布线
abstract:the only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cabl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is related to intelligent buildings and intelligent level.cabling system within the building between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which enables the building’s internal voice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information exchange equipment,buildings,property management and building auto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but also make the buildingcommunications networkequipent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keywords:intelligent building;weak power design;cabling
一、引言
对于现代化智能建筑,尤其是办公楼宇的弱电设计,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已成为共识。综合布线应用将建筑物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车库管理等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综合系统。本文对分析了智能建筑设计中弱电系统设计方案以及结构综合布线的应用,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建筑设计,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二、问题的提出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程度是多少,已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体现,建设智能城市与智能化建筑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采用的布线系统一定要有超前性,力求高标准,并且有很强的适应性、扩展性、可靠性和长远效益。
布线技术是从电话预布线技术发展起来的,经历了非结构化布线系统到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过程。作为智能建筑的基础,综合布线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满足建筑物内部及建筑物之间的所有计算机、通信以及建筑物自动化系统设备的配线要求。
三、智能弱电结构化综合布线的优点
(一)先进性。结构化综合布线的扩展能力强,因为对于五类非屏蔽双绞线可以提供155mb/s信息的传输能力,除了满足当前各种网络的需要外,还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二)兼容性。结构化综合布线是一套综合式的全开放式系统,因此它可以使用相同的电缆与配线端子排,以及相同的插头与模块化插孔及适配器,可以将不同厂商设备的不同传输介质全部转换成相同的屏蔽或非屏蔽双绞线。(三)灵活性。传统布线方式由于各个系统是封闭的,其体系结构是固定的,若要迁移或增加设备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而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物理星形拓扑结构,因此所有信息通道都是通用的,信息通道可支持电话、传真、多用户终端、atm、10baset工作站。所有设备的开通及更改均不需改变布线系统,只需增减相应的网络设备以及进行必要的跳线管理即可。(四)可靠性。系统采用高品质的标准材料和组合压接的方式构成一套高标准的信息通道。每条通道都采用专用仪器校核线路衰减、串音、信噪比,以保证其电气性能。(五)经济性 综合布线系统与传统布线方式相比,综合布线是一种既具有良好的初期投资特性,又具有极高的性能价格比的高科技产品。
综上所述,一般都在弱电设计中把电话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配线统一纳入结构化综合布线,而对其他弱电系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仍采用传统的配线方式。 所以,采用上述方法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当前大多数弱电设备厂家的系统与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不兼容。要想使这些弱电系统在结构化综合布线平台上运行,则必须增加转换设备。这样做既麻烦又不经济。
综合布线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品种单一与我国国情结合不够,难以适应不同需要。目前,国内智能化小区存在高低不同的档次,不同的类型的现实,但智能化系统却越来越趋于雷同,家居布线系统的配置,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品种比较单一,其系统功能和信息服务却毫无特色,这就很难适应不同层次居住用户的需要。(二)标准不符合国内实情,国内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国内外生产厂商的智能化住宅建筑综合布线系统产品,基本上都按国外标准ansi/tia/eia570a(以下简称570a标准)进行生产。但它与我国智能化住宅建筑发展的现状并不符合,近期,国内智能化居住小区的建设蓬勃发展,在工程中选用大量国内外生产的智能化系统产品(包括智能家居布线系统),由于是各个生产厂商各自开发生产,往往会出现接口协议不规范,或开发时无标准可依。因此产品之间存在难以协调和配合的诸多问题,给系统集成带来困难,造成建设投资大、效果不理想,甚至不能使用的后果。(三)产品应符合住宅建筑用户真正的信息需要。国内智能化小区或智能化住宅建筑中采用的有关智能化系统产品(包括智能家居布线系统),主要来源于国外,少数由国内供应。总体看来,开发生产的产品品种少,水平低,有些性能还不能满足各类智能化小区的要求。这一方面急需加强研究开发,积极生产适合用户需要的产品。智能化住宅建筑应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实事求是地研究他们的需要,建设成符合国情民意、功能实用、物美价廉的住宅。
五、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智能建筑内,一些弱电子系统还不能完全融合于结构化综合布线内。这既有规范条件的限制,也有产品技术规格单一的制约,以及性能价格比的因素存在。建议有关研究和生产单位,尽快研究和生产出能满足各种线径和不同传输信号要求的综合布线系统产品,使所有弱电系统均纳入结构化综合布线。
参考文献
【1】袁世琪. 大型建筑中强弱电系统的接地问题[j]. 建筑安全, 2003,06
智能建筑方案范文2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子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
对于现代化智能建筑,尤其是办公楼宇的弱电设计,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已成为共识。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两种看法(或做法):一是主张将所有的弱电系统都建立在结构化综合布线所搭起的平台上,也就是用结构化布线代替所有的传统弱电布线;另一则主张将计算机网络布线、电话配线纳入到结构化综合布线中,而其他的弱电系统仍采用其特有的传统布线。究竟采取哪种布线方式较为合理,作者认为应结合具体项目,从所用方案的先进性、合理性、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方能得出结论。
1、智能建筑弱电方案确定基本思路
首先分析一下结构化综合布线的优点:
(1)结构化综合布线使用了标准化的线缆和接插头模块,非常便于各楼层及本楼层间的信息点管理,使得因办公室搬迁等因素造成的大量终端设备、电话机移位时,只需将插头拔出、插入新的位置,然后在弱电设备间内做跳线处理或仅仅作些软件上的更改,即可重新投入使用,而不像传统布线那样无统一标准。当设备需要移位时,会带来许多管理上的不方便或需要重新布线,对建筑装璜造成较大的破坏。
(2)结构化综合布线的扩展能力强,因为对于五类非屏蔽双绞线可以提供155Mb/s信息的传输能力,除了满足当前各种网络的需要外,还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根据上述结构化综合布线的两个优点,结合建筑物实际的各弱电系统,具有发展性和不稳定性的只有电话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而对于其他弱电系统,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安监视系统、广播系统、电缆电视系统等设备,具有很好的固定性,且位置一般不会移动,对于一个固定的建筑物,这些系统的设备一经选定,频繁更新换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均很低。
根据以上所述,一般都在弱电设计中把电话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配线统一纳入结构化综合布线,而对其他弱电系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仍采用传统的配线方式。
然而,采用上述方法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当前大多数弱电设备厂家的系统与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不兼容。要想使这些弱电系统在结构化综合布线平台上运行,则必须增加转换设备。例如保安监控系统的摄像机,其输出的视频信号通常以同轴电缆传输,如果将其纳入结构化结合布线系统中,需在线路两端增加信号转换设备。显然,这样做既麻烦又不经济。
2、综合布线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中发现有的综合布线产品,如三类、五类非屏蔽双绞线其截面均为0.5mm2(美国线规AWG24),与之相配套的配线架,出线座都只能适用于截面为0.5mm2的线缆。因此,它在支持如下几个弱电子系统时,就存在局限性或不足。
2.1广播系统(PAS)
根据我国电气规范,一般将电气设备工作电压为220/380V(交流50Hz)、有效值24V以下的交流信号确定为弱电信号。而在广播系统中,如采用定压输出,线路电压可分为70V、100V、120V三档。故在广播系统中采用综合布线,会对线缆产生过电压,长期使用会对线缆的寿命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广播系统的线路用线截面一般为1.0~2.5mm2,而非屏蔽双绞线的线芯截面只有0.5mm2,相差甚远。
2.2火灾报警及控制系统(FAS)
根据我国现行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规定: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信号传输线路的芯线截面,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不应小于1.0mm2,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不应小于0.75mm2。而作为综合布线系统的非屏蔽双绞线其截面积为0.5mm2。显然不能满足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另外,在总线制的火灾报警系统中,电源线与控制线多采用1.5~2.5mm2的导线,综合布线系统也不能满足要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现行消防规范要求所有消防信号线、通讯线均不可与非消防线路共管敷设。因而要用综合布线产品支持火灾报警与控制系统,必须先获得当地消防主管部门的特许。
2.3共用天线电 视系统(CATV)
用综合布线产品支持CATV一般都采用光纤,因此,在线路放大器、分配器、分支器的两端要加装适配器,这无疑增加投资,而且因中间环节增多,系统的可靠性也降低了。
以上阐述了综合布线系统在我国支持各弱电子系统目前仍在的一些问题,那么是不是说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不能支持上述各个弱电系统?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座智能化程度要求很高的建筑物,在规范允许和获得特许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综合布线产品的光纤和各种对数非屏蔽双绞线缆支持计算机网络和电话通讯系统,用同轴电缆支持CATV和CCTV(监视电视),采用截面为1.0~1.5mm2的特殊定货的非屏蔽双绞线支持FAS、PAS。
智能建筑方案范文3
关键词:智能建筑;安防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安全防范系统在智能家居系统中是非常关键的技术,在小区级户内可视对讲、家庭监控、家庭防盗报警、与家庭有关的小区一卡通等领域应用的非常广泛。伴随着智能家居的应用及其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智能家居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其已逐渐成为了家庭安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家庭安防系统中的防盗报警、.火灾报警、燃气泄露报警等子系统,功,太过单一,误报率比较高,智能实现就地报警,而远程报警却无法实现,所以也就不能减少损失和抢救生命,另外对于犯罪的证据也不能记录,无法快速逮捕。为了有效解决安防系统中的这些缺点和不足,满足人们对于智能家居的需求,本文对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设计进行了阐述。
一、智能建筑及其发展现状
智能建筑是利用现代建筑技术,、电脑技术、自动化技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为用户创造的高效、舒适、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建筑环境,进而实现建筑资源的优化配置。
智能建筑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已成为社会的基本需求和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智能建筑产品在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校园、住宅建筑等领域应用的越来越多。较之国外智能建筑的发展,差距不是太大。前几年,我国智能化系统的投入只占到建筑造价的5%左右,现在已经上升到8%~10%,在公共建筑,如校园、办公楼、银行、体育场馆中,智能化的投入更是高达20%~30%。据业内人士统计,2009年全国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5864亿元,如按6%为智能建筑统计,智能建筑产值已达4550亿元。智能化系统在住宅中的应用面也越来越广,新建的居民小区都有智能建筑产品。国内近几年来智能建筑发展势头迅猛,其数量之多、发展速度之快,位居全球之首。一般而言,智能建筑含安防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会议系统、UPS系统等,而安防系统在智能建筑中占显著地位,没有安防的智能建筑称不上智能建筑。由此可见,智能建筑的发展在推动安防的发展,反之,安防的新技术也促进智能建筑的前进。
安防系统设计原则
(一)可靠性
安防系统首先得具备可靠性。在安防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调试、安装等过程中都应按照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及公安部门安全技术防范要求严格执行,贯彻落实质量条例,确保系统的可靠性。
(二)独立性
安防系统应建成为直属保卫部门一体化管理的独立体系,绝不能作为其它弱电系统的子系统混合进行管理,以减少安放系统可能遭到的各种损坏或其它系统可能造成的干扰。
从行业管理而言,安防系统是特行的一个分支,在业务上是公安厅技防办管理,而其信息又直接服务于公安部门,从这个角度来说, 安防系统也应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三)安全性
安防系统的程序或文件要可以阻止未授权的使用、访问、篡改,或者毁坏的安全防卫级别。 硬件设备具备防破坏报警的安全。
易操作性及实用性
运用多媒体监控系统,全中文友好界面,方便准确地提供丰富的信息,易学易用。
系统操作起来简单、快捷、环节少以确保不同文化层次的操作者及其相关领导熟练使用操作系统。系统有着高度友好的界面和可使用性。
系统有十分强的容错操作能力,使得在各种可能发生的误操作下,不会造成系统的混乱。
系统应支持热插拔,其维护性非常好。
经济性
在符合安全防范级别要求的基础上,在保证系统稳定可靠、性能良好的条件下,在对系统的先进性进行考虑的同时,按照需求对系统和设备进行选择,做到合理、实用,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极高的性能价格比,使智能大厦安全管理的运营成本降低。
家居安防系统的设计
最开始,安防监控系统只有在公共场合才能设置,为确保大部分人的共同利益,对需要监控的地方进行监督的一种方式,比如大型的公共活动场所,医院、银行等等类似的场所,而家居的安防监控和这些公共场有一些不同,主要表现为:家居的监控安防主要是为了确保住宅主人的安全和隐私,预防打击住宅外的入侵者。因此,在设计家居安防监控系统的过程中,肯定也和大型公共空间的监控理念与监控原则不相同,设计上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家居安防监控的实现基本上有四种方案,家居安防监控系统的结构虽然几乎是大同小异,这些结构主要包含:红外防卫栏、红外广角探测器、红外幕帘探测器、门磁性传感器、燃气泄漏探测器、微电脑主机、手机、报警中心、感烟火灾探测器、卷闸门离合传感器、紧急按钮。然而依据对这些结构的具体侧重的不同,其产生的具体方案也就不同。
(1)报警控制主板+配件。此方案的优点为,因为配件齐全,因此可以及时将消息传递到主人的个人电脑和手机上,也能给110打电话报警。然而这个方案自身也存在一写缺点,那就是,该报警方案只是在警示入侵者的时候采用,没有视频录像文件,因此在盗窃等事故案件发生之后,想要抓获违法嫌疑人则非常困难。
(2)计算机、电脑摄像头和监控报警软件三者合一。此方案自然是对第一个方案中缺陷的弥补,有直接的录像视频文件,并且安装起来比较简单,成本也不高。然而,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脑黑客的信息盗窃,由于摄像头和家中连接了互联网络的计算机是相连接的。
(3)网络摄像机。这是现阶段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案,这里只需要两个配件,那就是网络摄像机和路由器,唯一的工作就是将路由器配置好,再用网线将网络摄像机和路由器连接起来。优点是网络摄像机能够自动实现远程监控,然而缺点也突出,由于网络摄像机的造价比较高,加之也极易受到黑客的攻击。(4)视屏采集、监控软件、摄像机和电脑的组合。这个方案由于考虑周全,通常在需要重点监控保护的地方使用比较多,方案成熟,也符合了住宅主人的需求,其缺点是,配件太多,网线繁复,并且还需要有合适的监控软件的命令才可以完成。
四、安防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应用
以2010年世博会为例,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应该是智能建筑的荟萃,而国内很多安防技术的精华在世博会中有了较多的应用。根据世博会报道,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大型公共建筑,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按照中国三星标准和美国LED金奖双重控制执行的大型“绿色低碳公共建筑”。在节能方面大规模的利用太阳能的超白玻璃也,这在上海世博会上也是大展身手,上海世博会主体建筑及“世博阳光谷”工程都采用了超白玻璃作为上海世博会新建场馆的建设,上述是智能建筑中的新产品与新技术。同样在世博会的安保上,新技术与新产品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总书记在上海考察的时候,发出了“确保上海世博安保工作万无一失”的指示后,世博安保部门透露,他们将启用大量高科技安保设备,其中包括人脸识别系统、排爆机器人、人造狗鼻子等,世博期间将有60余套安检装备在世博园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项目道口安装使用。如“拉曼液态违禁品检查仪”,安检人员将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包装的液体放置到检查仪上,只需按下分析键,2秒钟内报出被检查物质的名称。除此之外,各个进出口安装的“E面通”的人脸识别系统,对进出园区的50万持证人员进行比对识别,识别无误方能过关。由此可见安防新技术与智能建筑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智能建筑中如果嵌入新技术,必定由最新的安防系统与之相匹配。
结语
家居安防系统能实现家庭安防的实时视频监控、系统控制及其录像存储回放、辅助功能,对提高人们对舒适的家庭与安全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运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娜,李晓辉.智能建筑与家居安防系统的研究及设计[J].科技信息,2010,08:110+112.
智能建筑方案范文4
关键字: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方案
Abstract: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is made up of building,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one of the new type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projects include not only the fire control system, it also contains other automation engineering. With the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gradually by what people value,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carried out smoothly.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the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ropriate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lan.
Key word: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scheme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融入,在建筑行业中,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不仅可以对建筑所运行的费用进行节省,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虽然这项技术的起步较晚,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到来,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就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不管是在工程项目的设计上,还是施工和管理上,所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都是急需要解决的。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
当前,关于数字国家或者数字省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但职能社区的建设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所谓智能社区,就是指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以及IC卡所组成的4C技术以及由GIS、RS以及GPS所组成的3S技术的基础上,随时取得社区范围内的相关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处理和整合,并且这些信息资在社区内部宽带以及城域网上是可以共享的。智能社区从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社区内居民信息为归宿,综合运用了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以智能化控制为依托,建构了一个互联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社区用户提供了较为便利的生活空间,这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价值,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改善了社区的生活质量。
在智能社区开发过程中,一般传统模式开发软件的模型柔软性不够,项目发展较为缓慢,可复用性不强,导致了一旦错误就必须重建,所以维护工作较为困难,尽管多年来也进行过不少的优化和改进,但是相应的管理和服务软件的研发却没跟上,或者是功能不齐全,在这些方面,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建筑智能化系统与以往的建筑系统不一样,它除了拥有电力供应和给排水、采暖和通风等,还拥有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自动控制的能力。其中分为建筑物、办公化,以及通信三类自动化系统。如下图所示:
建筑物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全过程自动综合监控管理的,所以也叫楼宇化自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主要是完成语言、数据,以及图像的通信,完成资源的共享;而办公自动化系统则是对建筑物的信息进行综合收集和处理、存储等,也是一种办公事务的辅助和支持系统。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利用目前的先进技术,将有限的建筑空间和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以确保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个安全和舒适,以及便捷的生活环境。直至1999年以后,随着各项高新技术快速融入在建筑行业中,使很多系统开始智能化。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十分重要。其管理的内容有:功能的定位和技术定位,并对工程初步的设计方案给出建议;在完成对设备的选取后,然后会工程招标的文件进行编制、选择,并进行各方面审查;最后进行双方谈判和签约,对工程的详细设计,利用合同处理好各工程间的关系。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要做好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图,以及承包商所提供的施工设计和施工管理计划的详细审查与批准;对分包和订货合同的签订、工程所需材料和设备的交货与验收等要实时进行监督,同时还要对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以系统的综合调试进行监督,及时发觉和处理所出现的问题;对工程质量、进度、计划的完成度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在通过一切调试和验收,以及运行后,才能进行合格证的签发、系统综合文件的收档与培训。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很多建筑行业的开方商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不够了解,没有重视对这方面人才的配备和培养。在对标准的智能化系统的学习不够全面和及时,缺乏一定经验。对技术的选择只要认为将单个好的弱电系统综合就是一个最好的智能化系统。在设计、安装、管理等方面的职责难以区分,在技术承包商容易投机取巧等方面,因此,造成无法判断和处理系统是否满足工程项目,是否责任分明等。
其次,工程项目多注重建造,却忽视管理带来的作用。在建筑进行建设的时候,没有加大力度对建筑智能化管理人才的吸收和引进,不知道一个好的技术背后还需要一个好的管理。在设计方面,由于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设计无法达到现场施工的技术要求,在土建和设计时的协调不够,甚至减低设计要求等方面,使标准的判断受阻,无法及时进行辨别和处理。
最后,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时候,没有对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不管是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还是在检验、安装,以及验收过程中,都无法进行有效控制。虽然建筑工程注重高新技术的融入,但是它并没有从实际的建筑条件中考虑和实行优化的设计,使投入使用的时候出现很多后遗症与困难。在管理的实际中,开发商多注重的是以最低的投入完成筑造,因此,使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与目标不相符合。由于建筑过程中的弱电系统多而复杂,不仅施工难以协调责任安排,还造成了施工现场在管理上的一片混乱。甚至由于没有较好的监督设备交货,使工期延误,造成质量问题不断的返工重整问题的出现等。
三、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方案
其一,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专业技术准备的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并注重专业技术学习。主要是对客户和工程本体的加强。让客户全面了解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优势和功能,以及带来的效益。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施工的工序。例如:利用书面的文字和图画等方式,对客户进行介绍,在获取客户信任后,严格按照施工和施工管理的要求完成整个目标工程项目施工。随着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和需求逐渐增多,不断研究新的功能和工艺等技术就需要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所以,只有不断的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才能够为日后的管理工作做出铺垫。
其二,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协调不同工种的工作配合,并对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实际工作的沟通。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与以往的系统不一样,属于综合性的工程,因此,在管理上也会不一样,它的每个系统都由专门的系统进行管理,例如:保安系统是由公安系统来管理。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要进行工作配合的协调。同时通过不断的沟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使管理工作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完成工作。
最后,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进行管理。做好施工准备和总进度的计划工作,与相关单位进行工作进度计划的协调,根据实际的计划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出现特殊情况时做出适当调整。利用组织和技术方式、经济和合同方式,以及信息管理等方式进行进度管理。同时对工程的质量做好记录工作,并严格监控。对做出的质量信息进行整理和比较,对不合格的地方做出及时处理,定期进行收集信息做出改进。
总而言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因为各种因素,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一项新的技术,虽然发展的时间较短,但是随着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为了能够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根据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制定合适的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杜昀;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控制智能化支持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智能建筑方案范文5
【关键词】安防监控;智能建筑;网络化
一、前言
研究安防监控在智能建筑的应用,是为了对安防监控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安防监控的技术,将安防监控的使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将安防监控作为建筑中的一种主要使用的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他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将不断的提高他的质量,同时也增广了他的使用的范围。
二、概述
概述部分主要介绍安防监控的主要的特点,了解安防控制技术的主要操作的原理和安防的概念以及需要遵循的原则。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才能理解他如何在智能建筑中的使用和应用效果。1、数字化。区别于以往的监控技术,现在的安防监控技术,是数字化的。之前的使用的监控系统是将得到的视频资料进行数字的转化之后,对数字进行信息的传播。现在的安防监控区别于以往,他将得到的数字成像进行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测算。然后将数据进行转化。得到的信息可以在每一个不同的系统进行分享,这样的数字化,得到的数字可以传播更多的信息。进行每一个子平台的信息共享,这样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数字化带来高效率的传播,带来了快速的监控,同时全方位的监控带来了全面的监控系统。2、网络化特点。现在的监控技术,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之下的监控技术,因此监控技术就夹杂了网络化的特点。网络化的监控技术,是利用了监控与网络的结合,扩大了监控的范围,将得到的信息进行网上的传播,使得信息的覆盖面更广,于此同时,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在全网共享的时候,得到的数据很多时候都会得到破坏,但是于此同时,数据的传播也会得到一定的扩展。因为数据具有一定的准确度的考验,因此在数据的测算的时候,需要网络化的技术的保护。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得到了集散式的传播。在传播的时候得到的数据成为了一个更宽广的内容。控制的功能更加完善,也很通用,适用于广泛的用户使用。对数据的处理也更加的快捷和方便。同时,因为网络的特点可以进行不同的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就可以在同时满足多用户的应用广的特征。
三、安防监控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1、生物识别。智能安防就是使用智能的技术对建筑进行监控和保护。安防监控的使用是一种区别于普通监控技术的新型监控,因此他会引用很多的新型技术。其中一种比较特别的是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控制。在生物技术使用的时候,需要将生物的特性应用到实际的监控技术中的设计之中,包括仿生物技术。学习一些动物的特性,对声音的敏感,对图像的敏感,采用先进的识别系统进行与生物特性的结合。生物识别是一种奇特的技术。仅通过对生物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一定的数据,进而得出结论。它对人体的结构的了解比较透彻,因此会对人进行识别。2、行为识别。行为识别是对人做出的行为的反应,将人的行为进行拍摄之后,对得到的视频进行数字化的解读,得到一定的行为的意义,然后做出结论,理解此时发生的活动所代表的意义。在监控中的一种意义就是对监控范围内的行为的出现进行分析,推导下一步的行为的发生。因为你这种行为的分析还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现在的行为分析还不够好。在设计的时候,装有内置芯片。芯片中输入了很多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意义。从而帮助监控系统进行识别。3、高清摄像技术。高清摄像技术,是监控的关键。无论是哪一种监控的模式,对于监控的摄像的清晰度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因此在提高技术的方面,需要做的一点就是提高高清的摄像的技术。随着摄像技术的逐渐的进步,在监控的发展的过程中,监控得到了进步。监控使用的是高清的摄像的技术,可以进行人脸的更清晰的识别,得到了清晰的画面之后对于实际的监控的影响很大。
结束语
在人们的生活中,监控存在的意义就是对个人财务、对社会秩序、社会安定的保护。因此,监控对于任何建筑的意义都很大。安防监控作为现在的新型的科学技术与传统的控制技术的结合,在建筑的设计和制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以替代的。他的生物识别、行为识别、高清摄像技术,对于监控的意义更大。将安防监控应用到智能建筑中,利于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叶腾;;浅谈智能小区建设[J];山西建筑;2014年36期[2]2014年智能建筑专业技术系列培训课程[J];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年07期
[3]2014年智能建筑专业技术系列培训课程[J];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年03期
[4]张培;;安防未来地产关键词?[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5年05期
[5]陈鹏;纪晔;;监理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作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5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5年
智能建筑方案范文6
关键词:智能化系统消防监控系统
1、项目介绍
某国际公寓为开放式(无周界围墙)商住一体的高层电梯公寓。建筑物分成地下两层,地上三十层结构。地下负一、负二为地下车库及酒店后勤管理办公用房,地上一、二层为大型商场、超市或其他商业用房,地上三、四、五、六层为酒店用房,地上七~三十层为商品住宅用房。
智能化系统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弱电系统:1、电视监控安防系统,2、停车场管理系统,3、门禁管理系统,4,可视对讲系统,5、电视、电话、网络系统,6五方通话系统。下面分别对上述1,2,3系统进行简述。
2、电视监控系统
2.1、系统设计需求
根据项目部提出的监控系统仅考虑地下室部分。±0.000以上的室内、室外部分不在此次设计范围。
以上要求提到的±0.000以上部分不考虑监控,但我认为还是应该考虑设计电梯轿箱内的视频监控点。所以,以下视频监控系统表述包括本大楼电梯在内的地下室部分视频监控。
地下室的视频监控实际上就是地下停车场环境的(停车车位及车辆运行)监控,其中还包括地下室的电梯前室出入口的监控。因在电梯轿箱内的摄像机在面对电梯门时往往因电梯外的强烈逆光造成进入电梯的人的面部黑暗,无法分辨人的面部轮廓,在电梯前室安装摄像机可以作为电梯轿箱内摄像机的补充,有利于事后录像资料的调阅及上报。由于周边环境因无围墙隔离,任何人都可以在周边活动,安全隐患也随即产生,所以,增加必要的视频监控就可以增加一道安全屏障,也有利于事后对录像资料的需求。所以,其电视监控点位设计在:1、地下室电梯前室,2、电梯轿箱内、3地下一、二层停车场。
2.2、系统具体设计
地下室电梯前室监控:电梯前室包括负一层、负二层。电梯前室摄像机的设计主要以尽可能清晰的显示并记录进出电梯的人的面部轮廓为目的进行的摄像机位置及数量设计。
电梯轿箱内:电梯均安装电梯专用飞碟型摄像机对电梯内部进行监控,摄像机监视电梯进出口及数码显示区域。
地下停车场:地下负一、负二层为地下停车场,停车场内的监控目的在于汽车停车位状态和车辆的运行轨迹,摄像机采用固定方式。
3、停车场管理系统
3.1、系统需求
停车场收费管理系统仅考虑地下室部分。入口控制可设计在入口通道的半坡处,出口位置控制设置在地下一层地势平坦处。采取一进一出配置系统1套,配收费电脑,车辆出入口的控制、图像对比联网。
3.2、具体设计
根据图纸中设计的行车路线是经过认真思考和结合整体布局后综合考虑的一个路线。以下系统功能介绍均按此路线进行阐述。
(1)、车辆进出流程
进出本大厦的车辆包括内部业主、外来消费者(含住宿、购物、访客等)。
A、入口
①、内部业主
当业主车辆准备进入时,车辆靠近入口读卡机时会提示“请取卡或刷卡”的语音,此时业主使用由物业管理处统一发放授权的IC卡靠近停车场系统的入口读卡机,读卡机识别卡的权限后驱动自动道闸抬杆并放行车辆。车辆经过横杆下方的地感线圈后经过车辆检测器的判断自动放杆,车辆在经过时横杆是不会放下的(避免砸伤汽车)。
②、外来消费者
当外来消费者车辆准备进入时,车辆靠近入口读卡机时会提示“请取卡或刷卡”的语音,此时消费者通过按压读卡机面板上的取卡按钮,读卡机会自动弹出1张IC卡,出卡的同时自动道闸抬杆并放行车辆。车辆经过横杆下方的地感线圈后经过车辆检测器的判断自动放杆,车辆在经过时横杆是不会放下的(避免砸伤汽车)。
B、出口
①、内部业主
当业主车辆准备出去时,车辆靠近出口读卡机时会提示“请刷卡”的语音,此时业主使用由物业管理处统一发放授权的IC卡靠近停车场系统的出口读卡机,读卡机识别卡的权限后驱动自动道闸抬杆并放行车辆。车辆经过横杆下方的地感线圈后经过车辆检测器的判断自动放杆,车辆在经过时横杆是不会放下的(避免砸伤汽车)。
②、外来消费者
当外来消费者车辆准备出去时,车辆靠近入口读卡机时会提示“请取卡或刷卡”的语音,此时消费者将IC卡交与保安,保安验卡并显示费用金额,消费者缴纳停车费后由保安控制自动道闸抬杆并放行车辆。车辆经过横杆下方的地感线圈后经过车辆检测器的判断自动放杆,车辆在经过时横杆是不会放下的(避免砸伤汽车)。
4、门禁系统
门禁系统设计按要求仅考虑地下室部分进行门禁控制设计。同时在系统设计时也充分考虑了门禁卡、停车场卡、IC卡电梯控制相互兼容的一卡通用的问题,所以,本设计以一卡通系统为基础进行总体规划与方案设计。
4.1、系统需求
住户进入住宅楼可通过门禁的密码、IC卡的感应方式开锁(其中门禁的IC卡可与停车场管理系统中的停车IC卡和电梯控制IC卡并在一起用)。当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所有门禁系统都自动打开,让人们逃生。消防通道可随时保证人员逃生时使用且外部不能进入,此功能实现需借助消防通道锁来完成。
因此,门禁需求有两大部分。一是正常出入口的门禁控制,二是消防通道口的门禁控制,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4.2、系统设计
从以上系统需求并结合项目提出的需求,1、地下室负一、负二层的电梯前室进出口设置门禁控制点,2、消防通道控制采用消防专用通道控制锁。
所以,此次系统设计严格按工程范围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和配置。
(1)、门禁系统实现功能
此次门禁系统设计根据需求的使用功能进行具体细化。
第一,业主、临时访客将车辆停放在负一或负二层后通过刷卡进入电梯前室,入电梯后再刷卡,电梯将根据卡的使用权限自动将业主或临时客载到相应楼层。
第二,酒店工作人员专用门禁点2个,只允许酒店工作人员进出使用,业主或临时客没有使用这两个门禁点的权限。
第三,业主和酒店工作人员进出的门禁采用刷卡或密码的方式开门,消费者只允许刷卡(此卡通过停车场入口自动出卡机出卡或由酒店前台服务员手工发卡)。这中间可能会存在消费者会同时领取2张卡后有可能造成消费者的使用不变或遗失卡情况发生,那么只需要将今后的酒店门禁管理设计成感应式而非通常使用的插入式即可。这样可以做到真正的一卡通。
(2)、门禁设计的作用
通过以上系统设计后,商业与住宅各自的安全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不会出现重度控制困难,不好管理的局面。
设计门禁控制后,可以严格控制进出电梯人员,从而相应提高住宅业主的安全性。
(3)、门禁控制锁的选择
锁的种类有电控锁(防盗门)、电插锁(玻璃门)、磁力锁(金属门或木质门)。具体使用何种类型锁将视门的结构具体而定。
5、IC卡电梯层控系统
5.1、此公寓项目设立国内最先进的技术系统:IC电梯层控系统。
5.2、项目有几部电梯,楼高有30层,1-2楼是商场,3-6楼是星级酒店,7-30层是住宅公寓,故需要几部IC电梯层控系统。
5.3、实现住户或酒店客户凭IC卡操作使用电梯,到达用户所住楼层。 住户在忘带卡的情况下,通过在读卡键盘上输入指定楼层号和密码,也可进入指定楼层。而酒店客户则需刷卡直达所住的客房楼层。
5.4、对于小区物管:可配置1张可到所有(或部分)楼层的卡,进梯刷卡后,再按某楼层键,即可。
5.5、对于访客:有3种使用方式:①可通过大厦保安发放用于临时访问的住户卡。②户主通过楼宇对讲告知访客楼层密码后,由访客操作密码来使用电梯。
5.6、住户串门:住户间串门可由主人提供密码的方式实现,同时也可由管理员用接待卡开放指定楼层的访问权限来实现。
5.7、地下停车场:对于非住户,通过设置,使其只可到达地面楼层,不能进入住户层和地下停车场;
5.8、顶层观光:对于非住户,可通过设置使其只可到达观光楼层,不能进入住户层;
5.9、特殊情况:由于IC卡系统可实现与消防信号的联动,故启动消防信号后,电梯自动不受IC卡控制,以确保电梯在紧急情况下的紧急使用。
6、建议及注意事项
6.1、可在地下停车场出入管理口各安装1只摄像机用于监视进出车辆内正、副驾驶位置上的情况(摄像机采用具有强光抑制功能的宽动态摄像机)。
6.2、消费者的IC卡是预先经过授权的有一定权限的卡片。
6.3、停车场管理系统使用与IC卡电梯控制系统兼容产品。
6.4、建议公寓消防通道口安装专用消防通道锁。
6.5、鉴于公寓的停车场管理、门禁系统、IC电梯层控系统为卡片互相兼容的一卡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