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建筑的主要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建筑的主要功能范文1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施工质量,设备,安装工程
1 智能化施工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 线管敷设问题
线管敷设是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的基础工程,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自然也比较大。在施工中发现由于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规范不熟悉,对线管敷设技术要点不牢记,施工中存在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问题。现场管理人员对工序施工质量把控不严格,监督力度不够,使得线管敷设存在问题较多。
1) 对于工程中需要过路的或者特殊要求需要敷设钢管的场合,所使用水煤气管壁厚达不到规范要求,没有按施工图的要求选择管材,经常出现使用薄壁钢管或者随意使用其他管道相互替代;
2) 在施工中还有一个非常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钢管不接地或钢管与钢管之间、金属管盒之间,不考虑管径大小一律采用A6圆钢做跨接线,导致无法达到接地效果。
1. 2 金属线槽安装问题
线槽同线管所承担的功能一样,作为智能化系统线缆的走线渠道,在施工中也要注意其施工质量。尤其是在系统复杂,线缆较多的时候,线槽安装质量对施工进度和整体工程质量影响较大。在线槽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 金属线槽质量有好有坏,主要表现在进入现场使用的线槽厚度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安装完成后刚度达不到要求,产生扭曲变形现象,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2) 金属线槽接地保护线线径在选择上比较随意,基本上是在施工过程中将使用剩下的线头作为保护线使用,线槽之间的跨接线没有跨接在专用接地端子上,施工时较随意。这将导致线槽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静电保护接地效果,影响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运行;
1. 3 分配箱、接线盒安装/预埋问题
在建筑智能化施工过程中避免不了要使用分配箱、接线盒,这些箱体有的是室外安装、有的是室内安装,有的是明装、有的需要暗装,需要根据规范要求的不同、使用场合的不同、业主要求不同而灵活安排。
1) 室外分配箱的安装常常出现的问题有: 箱体选择不符合要求,室外安装的箱体往往需要有防雨水功能加强型箱体,而在施工时发现有些箱体并不符合要求,尽管如此施工人员并不关心这个问题,只要有货就安装,安装完成就算完成任务的心理比较突出; 安装时不考虑与周围建筑、绿化的协调性问题,一味追求按图施工,有些室外箱体在能够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是可以考虑安装位置与周围环境协调性问题的,这样的施工效果会大大提高; 箱体基座稳定度不够及进线空间预留不满足施工使用要求,有些位置的分配箱进出线较多,进出箱体的预埋管和基座底部预留足够的施工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后续施工带来极大方便;
2) 室内分配箱安装问题: 室内分配箱安装多以暗装或壁挂为主,安装时水平度不符合规范要求,随意较多; 同时与其他专业的配合较差,谁先安装谁就占据有利位置,而不考虑其他专业安装问题; 与室内分配箱息息相关的进线线槽布置没有规律性,安装杂乱,出现各专业间互相影响的混乱现象; 分配箱还出现不接地的不规范现象,给设备运行及人身安全带来较大安全隐患。
1. 4 设备安装问题
设备安装环节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中关键一环,在施工过程中不允许有过多不规范,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问题出现,然而在很多施工现场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安装前运输、现场搬运环节将设备随意丢、没有做到轻拿轻放,存储仓库湿度、粉尘高。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都属于精密设备,在搬运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避免剧烈震动,防止内部部件脱落,螺丝松动等造成的设备不正常工作;
2) 设备安装过程中时有粗暴现象,如某些接口不易连接,就用蛮力、外力,有些设备装不进去就用各种办法强行安装等等。这些情况都会使设备受到不应有的外力,导致设备本身受力不平衡等,内部产生变形,产生应力疲劳损坏;
3) 设备安装完成后不注意成品保护,尤其是室外设备安装后在没有防雨、防风措施时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1. 5 调试及验收问题
当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这个过程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系统调试、试运行和竣工验收。在这三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系统调试过程中不能全局考虑,对出现的系统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主要是技术人员对系统的掌握较差,技术不全面,大部分技术人员只掌握其中的一两个系统,然而智能化系统是一个系统的集成,只有在全面掌握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做系统调试工作; 试运行方面,主要是为了尽早交工,虚填试运行时间,缩短系统试运行周期,使系统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试运行时间,有些系统问题无法表现出来; 竣工验收环节很多是虚设,参加验收人员走过场、看表象现象比较严重,给系统交工后的运行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2 应对措施
在解决施工过程中不规范的问题上应该从材料进场、施工技术交底、规范施工管理、现场巡查、安装调试、竣工验收等环节齐抓共管,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施工现场材料员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材料的进场与领用管理,严把质量关,不符合项目质量要求的管材不准进场、不准进入施工环节,不办理材料进场交接手续; 各工序施工前施工技术负责人向施工班组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重点对施工技术要求、施工工艺、质量验收标准进行交底,交底要有记录、被交底人和交底人在交底记录上签字确认,同时应做好与土建、装饰装修、水电、风景园林等专业互相配合工作,使设备安装更好的为建筑服务; 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项目质检员应对现场施工质量负起全面管理责任,做到天天下工地,时时管质量,出现问题立刻整改,绝不能将不合格的工序带入下道工序中; 系统调试过程中应全员配合,及时发现问题,商定解决策略,不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应深挖问题本质,防止只解决表面问题而不深究其因现象; 严格按照设备试运行时间要求进行试运行工作,试运行时要做好记录,对出现的试运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跟踪解决效果; 竣工验收不能走过场,参加验收人员不能都是领导,要有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
3 结语
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环节的问题。只有全员动员,从施工的各个环节入手,齐抓共管才能做出更好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韩冷. 刍议水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3( 34) : 78-79.
[2] 罗伟铭. 电气工程施工存在问题及对策[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3( 11) : 116-117.
智能建筑的主要功能范文2
关键词:建筑电气;电气工程;智能化
前言
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其中,也包括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建筑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表现在改善操作者作业环境,减轻工作强度;提高作业质量和工作效率;一些危险场合或重点施工应用得到解决;建筑整体向环保、节能方向发展;提高了工程或系统装置等的整体可靠程度,提高运行速度,加强装置系统或设备的自我保护能力等。
1. 建筑电气智能化的应用特点
1.1高精度高效化。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中,精度和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智能化技术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使得电气工程的精度和效率越来越高。
1.2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智能化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工序和辅助时间。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上的运用正超着多轴多系统控制功能方向发展。
1.3科学的计算可视化。能够高效的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信息的交流也不再局限于文字和语育的表达,有了更多的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
2.建筑电气智能化的重要性
2.1在进行数据处理时的一致性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控制器对所有的输入数据进行处理,同时进行快速而精确的判断。而由于被控制的对象具有很强的变换性,可能会对控制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于多样化的控制对象,即使应用了智能化技术,也很难彻底解决自动化控制中的问题。因此,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智能控制的一些缺陷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于有效的寻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智能应用技术,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2.2对电气系统进行调整与控制更便利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特点之一就是可以通过鲁棒性变化、反应的时间等实现对电气系统的调整与控制,以便于更加有效的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工作性能,保障自动化控制的顺利进行。
2.3减少进行建立控制模型
在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过程中,不仅需要控制器的控制,还要事先建立控制模型才能够真正实现系统的控制。而由于被控制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比较复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办法保证能够达到精确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无法预料的问题,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管理的效果。而智能化技术的提出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不仅有效的避免了建立控制模型,使其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从根本上减少了很多比可控因素的出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自动化控制器的精密系数,有效推动电气工程的发展。
3.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中主要运用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控制系统、出现故障之前的预测和出现故障之后的位置分析以及建筑电气工程建设中的设备优化等方面,可以使用智能化技术来进行建筑电气工程的故障分析、故障预测、设备改建等,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的运用:
3.1在建筑电气化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预期之外的故障和问题,所以,在修建建筑电气工程系统的时候也需要建立相对应的自我防御和保护系统,用于事故发生之后的检测和排除。在建设这些自我保护系统的过程中便可以充分使用智能化技术。具体的使用办法是通过智能化技术中的定位系统确定整个电气工程中设备、装置和线路的位置,通过效果良好的传感技术将整个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和情况输送给计算机,计算机将这些具体的运行转化成相应的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总结,并将结果和原本储存的数据进行比较,保证整体工程的顺利运行,一旦发现了不符合常规的情况便要及时地发现所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解决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科技化的系统处理,对建筑电气工程进行自动化的控制。
3.2在建筑电气化工程的故障分析中的应用
在电气工程系统的运行中,不可能永远都是顺畅运行的,总是会出现一些故障和毛病。而很多时候,电气设备出现故障前会有预兆,但是预兆与故障之间却具有不确定、非线性的特点。将智能化技术运用于电气设备中,可以对电气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诊断。在电气设备中由于变压器的重要性,因此经常要对变压器进行检测和维修,减少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运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及时的将故障检测诊断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的对故障采取相应的正确的办法来维修,促使电气系统能迅速的正常运行。
3.3在建筑电气工程设备优化中的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设备的优化中主要会使用到的智能化技术是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这两种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智能化技术的关键性技术,对这两门技术的专业掌握和科学使用,对于建筑电气工程建设有极大的好处和意义。
电气设备的设计经常会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出现,设计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不仅需要设计人员对电路、电气、磁力等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正确的应用,还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使用经验和试验合理结合的手工设计完成的,所以这种方法所设计出的方案在修改上有较大的难度,达标率较低。现在的设计方案是使用CAD技术和计算机的辅助软件来完成的,既减少了设计时所需要的时间,又可以保证设计方案的质量,使设计方案的使用性能较为理想。遗传算法是设计中智能化技术的一种体现,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设计进行优化处理。
3.4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照明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化电气照明系统成为目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筑的电气照明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应包括照明控制、现场控制、火灾控制、集中控制等。照明控制可以从灯具、光源和照明控制系统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利用智能化的照明灯具、采光材料,充分利用自然光、提高电能利用率,能够减少电能的消耗,达到智能化照明控制的目的;现场控制即是在照明系统内部安装一个信息接收器,质疑一些重点区域安装智能开关,采取交流电源直接控制的方式,通过遥控器实现对现场的控制;火灾控制,就是利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对应急照明进行控制,以计算机监控系统对火灾事故进行应急照明控制,使得火灾区域的应急照明系统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自动启动,同时注意强行关闭普通的照明回路;所谓集中控制,即在照明系统中设置一个中央监控设备,对电气照明耗能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调节,为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提供依据。另外为了提供节能、便捷的照明系统,在建筑的电气照明系统中,可以在卫生间和楼梯通道处设置声控或红外控制的灯具。
4.结语
总而言之,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控制技术,不仅为人们创造出舒适、便捷、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能够设备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有效的排查与处理,对电气设备进行及时的优化与升级大大的提高了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了一定保障。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大力推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以促进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智能建筑的主要功能范文3
关键词:建筑节能;施工;监理;质量控制
0前言
目前我国能源形势相当严峻,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炭和水力资源,但采储量和可开发的水电量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能源增长的速度长期滞后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高耗能建筑大量兴起,预计到2020年底,我国房屋建筑面积将达到686亿平方米,其中城市为261亿平方米,这些房屋在大约100年的使用期内,需要不断消耗大量的能耗,如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等,预计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72亿,城市人口将达到8.39亿,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能源和资源需求将迅速扩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势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1建筑节能措施
1.1总体规划节能措施
(1)居住建筑南北向布置,充分利用日照和主导风向;
(2)居住建筑的日照间距>1.1H,满足城市规划要求;
(3)居住小区绿地率35%,可减少太阳辐射影响;
(4)小区住宅布置以行列式为主,有利于室外气流组织。
1.2建筑节能措施
(1)建筑体型系数
(2)屋面―――推广应用倒置式屋面、种植屋面和蓄水屋面;
(3)外墙采用外保温、内保温、自保温系统;
(4)合理的窗墙比;
(5)外墙的结构性冷(热)桥部位,采取特殊的构造处理。
1.3设备节能措施
(1)采用能效比高的采暧空调设备;
(2)采用低温(水媒)辐射采暖地板等。
1.4电气专业节能措施
(1)采用节能型灯具及开关;
(2)楼梯间采用声光双控节能照明灯;
(3)使用太阳能草坪灯、太阳能楼牌号照明系统、小区指示系统、太阳能时钟等。
2节能建筑工程施工特点
(1)由于节能建筑物的功能要求更高,施工难度增大;
(2)节能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工种间更复杂的相互配合、协调施工,要求总承包商具有更高组织管理能力。
3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控制
3.1审查建筑节能设计图纸的完整性
图纸的完整性即包括图纸的设计深度和主要节点大样图,尤其是外墙飘窗节点、屋面保温节点及保温与装饰材料的连接点大样图等。在工程设计中,往往仅考虑了外墙的保温措施,而忽略了在围护结构的整体节能设计中,还应当包括屋面、窗户及底层楼板的节能设计。
某大型医院住院部大楼工程,设计上采用了外墙内保温技术,即涂抹保温砂浆,该大楼的通长型铝合金单层玻璃窗却未采用任何保温隔热措施。鉴于此,监理工程师向业主建议,或者采用双层玻璃窗或者取消保温砂浆,业主在权衡了经济利益和施工周期后,取消了保温砂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由于当时业主与监理工程师对节能建筑认识不够,再加之节能设计的不完善,使得节能建筑未能尽早地在成都地区推广应用。
3.2搞好设计施工交底工作,组织有效的施工图纸会审
(1)弄清节能建筑的主要节能措施;(2)检查承包商项目班子的配备情况,节能建筑相关规范规程、标准图集和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3)要求承包商在审阅图纸时,要从节能建筑的整体出发,各专业配合协调,统筹一致,尽早发现图纸的错、漏、碰、缺,避免节能措施不到位、工期拖延等现象的发生。
3.3根据保温材料与装饰材料的施工特性,统一选型
在某一节能示范建筑工程施工中,外墙同时采用外保温和内保温技术。在施工检查中,卫生间靠外墙内侧的瓷砖大面积空鼓。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保温材料的容重较轻,在保温材料外表面上的相对较重的瓷砖附着力较小,必须增加砂浆厚度才能粘接牢固;二是因为保温砂浆的厚度再加上粘贴瓷砖砂浆的厚度,使得整个砂浆层增厚,砂浆的收缩变形增大,造成瓷砖空鼓。
因此,统筹兼顾保温材料与装饰材料的施工特性,科学合理地选用保温装饰材料,或者充分考虑材料性质,在构造设计和施工工艺设计中,加以妥善解决,严格保证节能建筑工程的质量。
3.4严格认真地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关节能建筑的施工措施
在节能建筑施工中,很多重点部位、关键工序大量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按照规范要求,施工单位都应报送相应的施工工艺措施和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如节能外窗构造节点施工措施、节能屋面保温防水层施工措施以及新型采暖空调设备的安装施工措施等。
在施工准备阶段,监理工程师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时,应重点审查其中有关节能建筑施工的内容,了解施工单位对节能建筑施工特性的理解程度、施工管理水平和技术协调能力。了解施工单位为保证对节能建筑的施工质量拟采取的施工措施。监理工程师还应重点审查节能建筑设计施工所采用的新材料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的节能材料标准;节能建筑设计施工所采用新工艺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满足节能建筑设计施工要求。
3.5组织相关专业的监理工程师认真编制节能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并椐此指导工作
为实现“节能”目标,建立协调会议制度,紧紧围绕“预防为主、措施落实、严控过程”开展工作。根据节能建筑的设计施工特点,结合各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认真编制确实能指导项目监理工作的监理细则。设立节能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点,制定节能建筑施工监理工作流程,并与业主、设计单位和承包商一道,明确节能建筑中间环节施工验收检验标准,有效地进行节能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
4施工过程质量的监理控制
4.1严格材料的进场检查
外墙内保温体系及屋面倒置保温层体系,由于多数保温材料及施工工艺属于新材料、新工艺,材料进场时必须报验,审查其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建筑材料质量保证书,并应按要求进行复验。对于科研试验性材料,应由有关科研单位出具证明材料和质量保证。不合格材料或未经报验的材料不得用于工程。
4.2外墙保温与装饰的协调施工控制
节能建筑施工工序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就是外墙保温,但对装饰工程而言,外墙装饰也是装饰装修工程的最主要“亮点”,如何把二者的设计施工协调一致,做到既美观又节能,是一个摆在监理工程师面前的新课题。
(1)要求节能建筑设计方,尽可能地在设计时选用既美观又节能的装饰材料和保温构造方式。如果在外墙保温层上直接粘贴面砖,必须要有专项的技术交底和施工措施,并加大面砖粘贴强度现场检验的力度,确保建筑安全。
(2)图纸会审时,认真审查外墙装饰与保温施工的构造大样,深入领会设计意图,并要求施工单位编制节能施工专项技术措施。
(3)严格隐蔽部位的检查,加强装饰与保温施工的工序交接工作。填充墙和框架梁、柱交界处铺设钢丝网;墙面清理干净;脚手架眼用同种墙体材料分层封堵等。
4.3外窗是节能施工监理控制的关键和难点
外窗的构造和造型很重要,需具有采光、视线、通风、气密性、水密性、隔音保温等功能,因此,要求进场检查时,比照设计要求,检查窗户应有的保温构造等技术指标。鉴于节能防水,因此,要求节能窗的横竖挺与窗扇的密封性和开关的灵活性,窗外框与墙体的防水、断冷(热)桥构造节点,要合理简洁,并易于施工。
在实际施工中,对外窗侧洞的封堵,要按设计要求,分层封堵捣实注密封胶,不能采用水泥砂浆直接填塞,并对此进行分段验收。
4.4屋面防水保温工程的隐蔽验收工作
常规的保温屋面是防水层在保温层的上面,一是为了防止保温层浸水失去保温作用,二是便于防水层的检修。现在推广采用的倒置式保温防水屋面,就是将防水层敷设在保温层的下面,保温材料选用轻质防水的聚苯挤塑板,同时兼顾保护防水层和方便施工的优点。这就要求屋面保温材料应具有较强的保温节能性能。最好能选用于保温防水一体的复合材料,一来减少施工程序,二来防止倒置式屋面保温层浸水,影响防水效果及增大屋面荷载。
在实际施工中,必须严格保温、防水材料进场的报验手续,加强分层分段施工的隐蔽验收。
(1)出屋面管道、设备基础和风道周边空隙处理:用膨胀细石混凝土分2次封堵严密,插捣密实。水泥砂浆找平层:基层表面清理干净,配合比及厚度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平整2次压光。屋面四周墙脚和管道周边向上抹成圆弧面等。
(2)卷材防水层施工:细部构造的加强措施;卷材搭接方式和搭接长度符合设计要求;敷设平整等。
(3)保温层施工:保温层厚度、坡度及施工方法符合设计要求。
4.5施工过程的现场同步设计与原主体设计间的协调
在施工现场,要经常与设计人员接触交流,虚心向设计方学习,熟悉节能施工工艺流程和先进的节能设计理念,要求各相关专业的监理工程师必须了解节能设计意图。如遇到设计遗漏、施工条件限制、施工难度较大、图纸表达不清楚或不周之处,集中在图纸会审时解决,尽量在施工前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往往随着施工的深入,设计未考虑到的以及影响施工进度和投资的问题逐步暴露。针对这些不断出现的情况,施工中往往需要设计人员在现场进行处理补充、设计变更等。这些新的变更,也会造成投资的大幅增长,建设方也会提出新的设计要求,需要与设计、监理、施工等有关方面协商,使变更做到经济合理。
4.6做好样板引路工作
在保温和装饰工程中,应对主要工序、控制点和项目作出样板,作为大面积施工的依据;对节能保温工程中的各种粘结、钉结、拉结和抹灰的工艺及外墙阴阳角、窗户等部位,均应先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做出样板,通过制作样板,明确各道工序的做法,调整材料用量,摸索相关规律等。在节能建筑的装饰工程中,做好样板间显得更为重要,它是进行全面装修、统一保温和装饰标准的重要方法。监理工程师应按样板间的材料、做法和装饰保温效果进行大面积验收。
4.7各专业对隐蔽工程进行会签
不论新建还是改建的节能建筑,往往在原水电、通风空调设备安装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管线和设备,或者拆除原设备管线重新施工,工作量较大,往往与土建装修相互干扰。尤其是进门、开窗处的侧墙和天花板内,设备管线数量大,种类多,各专业施工相互交叉,施工单位也不止一家。为保证节能效果,不影响工期,避免返工,在各部位隐蔽前由总包单位统一组织会签,各专业施工单位完成工作并经自检合格后,在会签单上签字,签字齐全后,由总包单位报验,监理工程师进行隐蔽验收。会签制度能减少各专业施工单位之间的交叉和矛盾,保证各专业管线安装齐全、到位,避免返工损失。
智能建筑的主要功能范文4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
由于智能建筑具有舒适、高效以及节能等优点,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视。一栋大厦实际的智能化程度大小,不能只看该大厦所有器械、设备的先进程度,更重要的是看该大厦是否能够满足业主的需求功能。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已不仅仅是高新技术、产品、设备的简单组合、单纯配备,而是利用高科技来提高以及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好的满足人的各方面需求,为业主更好的服务。我国的智能建筑尽管发展时间较短,但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就实际来看,我国的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存在着大大小小、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智能建筑进行电气工程施工常见的问题以及施工技术要点
(一)灯具安装部分的施工技术要点
1、灯具施工所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选取灯具。
(2)灯具没有根据设计要求安装三根线,从而导致金属外壳不能接地。
2、解决问题途径
(1)需严格根据施工规范以及设计要求选用消防灯具以及地下室人防灯具,不能任意更改。
(2)现在大部分照明线路均是使用三根线,所以不管灯具类别以及安装高低都需要配三根线,若灯具为金属外壳则需要将外壳接地保护工作做好。
(二)电线电缆套管敷设部分的施工技术要点
1、电线电缆套管敷设部分的施工所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根据设计要求选用管材,电管管径选用尺寸往往变小,同时各种电管随意替代,特别是钢管焊接施工中往往出现管壁偏薄等情况,在连接时常出现对接焊或者是大管套小管等不正确行为。
(2)在施工过程中电管弯扁度过大,管路尽管已经超过规范但仍旧为预埋接线盒,多管进盒但是盒子偏小。
(3)没有遵守相关要求选取了PVC 管做套管设置吊顶,金属管道存在消防要求但是仍旧没有根据规定涂刷防火漆。
2、解决问题途径
(1)预埋时需和土建专业相互配合,严密对照建筑图的墙厚以及墙位,如需在楼板对混凝土进行浇捣,则需要派专人看护,以防止预埋电管出现移位或者是漏错埋现象。
(2)严格遵守相关施工规范规定以及设计要求施工,现场有关管理工作人员以及监理需严把质量关,如果管材不合格坚决预以退场。
(三)防雷接地部分的安装技术要点
1、防雷接地部分的施工所存在的问题
(1)建筑屋面存在部分接闪器不能保护的非金属物,这部分非金属物并没有根据规范规定安装防雷装置。
(2)如果利用屋内的金属栏杆安装避雷网,常会出现壁厚偏薄的情况,同时栏杆转弯处角度很少有建筑会设置跨接,并且屋面法兰联接处以及金属管道仲缩器处没有做跨接。
2、解决问题途径
(1)严格根据设计要求以及规范规定选择适当的避雷网所需金属管道厚度同时进行反复审核。以避免任何一个需设计漏掉接地以及跨接的部位。
(2)如果建筑物的接地极需要用基础钢筋,那么必须使用地梁两底筋,如此就能够让接地电阻更加轻易的满足设计以及规定,如果面筋埋深不足,一旦遭受雷击则会出现强烈反应,同时出现跨步电压,很容易伤害到人身或者是机械设备。
二、有效开展智能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手段
(一)适当安排交错施工
需仔细安排跨专业之间的调试以及施工,协调进行,及早分析。比如说在对电磁屏蔽工程进行施工时,由于施工每一部分的进行均需要专业不同人员的相互配合。像电磁屏蔽在进行挂网这步时,需要电气专业人员、水利专业人员、风力专业人员以及土建专业人员相互配合,如果各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只顾自己的进度,只为了使自己施工更加方便而不进行技术交底,极易导致不同专业领域人员互相埋怨。所以监理人员以及甲方人员需定时或不定时的深入现场,及时掌握各不同专业的具体施工进度,开展细致、耐心的工作。比如说土建施工时监理人员以及甲方人员需督促电气专业人员、水利专业人员以及风力专业人员,积极配合土建施工,在进行电磁屏蔽施工时需组织所有的专业施工队进行会签。
(二)设备安装步骤要保证材料
因为电气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再加上智能建筑施工的质量要求比较高、作业面比较宽、时间比较紧、投资较少、工程比较繁杂,如果不划分轻重环节,极易导致物力、人力以及财力均受损失。在监控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学习、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实时分析,降低施工出现系统混乱状态以及偷工减料情况的发生几率。
(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内部装修
在砌筑隔墙时相关施工人员需和放线员以及土建工长共同核实隔墙线以及水平线,这是由于开关插座、各种灯具的标高以及位置,管路预埋位置均需按照隔墙线以及水平线确定。在建筑抹灰之前,建筑电气施工人员需根据内墙上弹出的墙面线以及水平线核实全部的电气工程预留孔洞,查看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是否满足设计图纸要求,如果墙面线以及水平线均符合要求,则需检查所有的暗配管路,同时将管路扫通,把带线穿好,将管盒堵好。在进行抹灰这部分的施工时,需与土建相配合,共同做好配电箱的箱盒以及贴门脸部分的收口,同时需将箱盒处抹灰抹平。
总结: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公众对电气施工工艺以及质量等认识与要求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因为每个建筑工程的特点都不同,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特殊性,这就导致了电气安装工程的复杂、多样,所以想要真正做好每一项智能建筑电气工程都不是一件易事,就此只有更好的掌控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所有的施工要点,电气安装工程水平才能够得到最终的提升,智能建筑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居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文军,闪华光,靳涛. 智能建筑及其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4)
[2] 桂垣,徐志明,孟凡莉. 建筑电气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03)
智能建筑的主要功能范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request of registered engineers, and then analyzes the purpose and reform idea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in the e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
Key words: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Engineering Economics;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44-02
1 《工程经济学》课程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能力要求的关系
随着建筑行业工程师注册制度的推广和执行,注册工程师成为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能力认可的途径和标志之一。建筑行业注册工程师作为专业人才,除具备工程技术能力外,还应具备工程管理能力,包括工程项目的投资融资决策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方案的比选能力等。工程领域涉及的这些经济类问题都是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解决的。此外,《建设工程经济》也已成为注册建造师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仅要对他所提出的方案的技术可能性负责,还必须对方案的经济合理性负责。在我国现行的诸多建设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中,工程经济学都是一门必考的基础课程(见表1)。通过学习,为合格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履职搭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目的与改革思路
2.1 教学目的 《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技术与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熟悉工程技术方案选优的基本过程,全面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进行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通过对《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资金时间价值的基本原理、资金成本的含义,方案经济效果评价等章节对工程项目投融资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方案的不确定分析主要实现对未来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设备更新的内容与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直接相关。价值工程原理有利于项目管理者以最小的寿命周期成本来实现最佳的功能。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工程项目的经济决策方法,对从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过程中的投融资管理、项目的后评价等工作奠定基础。
2.2 工程经济学的特点与分析方法 工程经济学的特点:①综合性。工程经济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大类。②实践性。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来源于实践。③系统性。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集合体。工程经济学分析的对象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工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①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运用工程经济学分析方法,必须正确地把握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运行过程。②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工程经济学对问题的分析过程,是从定性出发,通过定量,再返回到定性。即首先从工程项目的行业特点、分析的目标要求、基本指标的含义出发,通过资料的搜集、数据的计算得到一系列判别指标,最后通过实际指标与基准指标的对比,不同方案之间经济指标的对比,对工程项目各方案作出优劣判断。③系统分析和平衡分析:工程经济分析的过程需要计算成本、收益和费用,其目的在于寻求成本费用与目标的平衡点、成本与功能的平衡点、技术与经济的平衡点。④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对工程项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动态评价为重点,多练习多实践。
2.3 改革思路 ①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将本课程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注册工程师考试联系在一起。②改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尤其是与注册工程师相关的知识点要重点讲解。③增加案例教学,以工程实例来介绍工程经济的概念,强化工程领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性。
3 《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措施
3.1 教学方法改革 ①精心策划绪论课程,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都十分重要。在第一堂课上,要把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阐述得清清楚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好本课程的自信心,为教学双方的和谐促进奠定基础。具体措施主要有:首先要依附于实际工程案例来讲理论,最好是众所周知的大项目或身边熟悉的小项目。其次,通过问题来引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要真实而且不陈旧。②基本概念要准确详细讲解。本课程中有些概念贯穿始终,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如资金的时间价值、方案比选、不确定分析、价值工程等内容。因此,这些概念要细讲,直到学生掌握。③基本公式要讲透,这里主要指常用的复利公式、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举一反三,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课时。④灵活组织教材内容,避免课堂教学内容单一、乏味,更要避免长期使用一本教材进行教学。博采众长,多利用参考书和优秀教材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极大丰富教学内容,也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工程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学与投资项目评估学、工程经济学与投资效果学等课程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相关知识进行对比讲解。⑤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解决好课时减少与学科知识容量成倍增长的矛盾。既要有细讲,也要有泛讲,还要有学生自学内容。⑥强化案例教学,增加课程实践学时,将复杂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工程案例中进行介绍。
3.2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本课程的计划学时数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特点,对课程群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综合考虑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设置最实用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3.3 考核方式改革 由于本课程具有实用性比较强,所以本课程的考核应该以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为主,既可以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项目财务评价练习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件编制、专题研究论文等非考试方式进行,或多种考核方式同时采用。
4 《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根据以上教学改革措施,进一步加深了相关教师对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考试、注册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二级建造师资格考试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促进了专业教师对《工程经济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得到了丰富、考核方式得到了改进。
本课程的教学已获得的广大学生的认可、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日后的注册工程师考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琳,鲍学英,王恩茂.工程经济学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04).
智能建筑的主要功能范文6
关键词:女子;网球;进攻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4-0069-06
纵观世界高水平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她们的进攻能力往往主导着比赛的结果,其击球的速度、落点和深度往往一击致命,因此有必要加强攻击能力的研究。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对网球进攻能力进行量化研究的文章。很多网球学者从理论上分析了网球进攻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结合实际比赛对选手的主要进攻能力进行量化分析,也没有确定能够代表女子网球单打选手主要进攻能力的各项指标, 因此要想在比赛中去评价一名球员主要进攻能力就会有难度,只能是依靠主观上判断而无法得到数据支持。如果结合世界高水平女子运动员在实战中的进攻特点,建立部分反映选手主要进攻能力的指标,并通过这些指标来衡量一名女子球员主要进攻能力的话,就可以以量化的指标准确地判断出不同球员主要进攻能力的强弱。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八强选手的7场比赛。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网球的专著与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录像观察法
观看了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八强之间的比赛录像,总计7场,获得制定优秀职业女子网球运动员主要进攻能力评价体系的原始数据。
1.2.3 专家访谈法
为了更加客观地确定优秀职业女子网球选手主要进攻能力的诊断标准,本研究聘请了网球方面的教授学者11人作为专家团,共对专家团成员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在第一轮问卷调查中,专家团成员对第一轮问卷进攻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初评,并给出了各自对进攻能力指标的各种看法,在结合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后,制定了最终的问卷调查表。
1.2.4 问卷调查法
将编制的《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主要进攻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问卷调查表》发放给专家团成员,让其按照5个等级对各项指标进行1~10分的赋值,将专家赋值的结果换算成权重系数。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将赋值结果按照5个等级进行了内部一致性程度检验,其中w=0.604,P=0.028
1.2.5 数理统计法
在获得原始数据的基础上,依据各项指标的数值的高低顺序换算成百分位数,并建立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评分标准,评价结果表中的分值是原始数据通过百分排位处理后所得到的数据。
2 分析与讨论
2.1 主要进攻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2.1.1 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的定义
为了便于对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进攻能力的研究,通过询问相关专家和查阅早期文献,特将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界定为在某一时间段WTA排名能保持在100名以内,并有能力进入四大满贯公开赛正赛的女子网球选手。对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的界定,限定了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主要进攻能力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1.2 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主要进攻能力概念的定义
通过查阅早期网球关于进攻方面的研究和请教网球相关的专家,最后将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选手进攻能力定义为:“网球比赛中,在脚步能有效到位的前提下,可以击打出以下几种击球效果并通过比赛效果直接体现的一种综合能力:(1)直接影响我方选手得分或对手失分的击球;(2)可以造成对手大范围跑动的击球;(3)可以使对手身体重心和平衡造成较大程度改变的击球;(4)能迫使对手在回球的速度、角度和深度上大幅下降,间接为下一拍的有效进攻取得主要优势的击球。这种进攻能力是相对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技术性能力而言的。结合陶志翔等人早期关于网球击球原则的研究,网球进攻的攻击性和进攻的稳定性是进攻能力两方面的内容。”
2.1.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及优化
为了保证选取的指标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的主要进攻能力,根据网球的相关基本理论和已有的研究基础,首先对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主要进攻能力的评价体系进行初步构建,然后通过专家调查法对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具体步骤如图1。
图1 网球进攻能力指标筛选2.1.4 确定指标权重
权重系数是表示某一指标项在指标项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它表示在其他指标项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指标项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权重系数的大小与目标的重要程度有关。本研究通过事先设计好问卷,把各项指标项列出来,以1~10分为10个等级让调查对象进行选择,分数越高,重要性越高,再将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计算,以此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计算权重系数的公式为(j为调查的专家数量,i 为指标的数量,X i为指标的加权平均数,mj-1xi为该级指标加权平均数之和) 。
如分别确定一级指标中正反手进攻的攻击性和正反手进攻的稳定性的权重系数,其计算过程如表1。
为了便于客观地对单打运动员主要进攻能力进行评价,本研究将网球场地划分为14份,以此来对应运动员的击球位置和击球落点(如图2)。
确定其余各级指标权重的方法如上,故不再赘述。随着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得到确立,构建评价体系的条件基本成熟,最后建立出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主要进攻能力评价体系(如表2)。
2.2 制定评价标准
2.2.1 原始数据的获得
通过观看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八强间的7场比赛录像来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得出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三级指标击球(无三级指标则统计二级指标)的情况,分别找出8位选手各项指标的取值大小或范围。
2.2.2 评定方法
为了能够客观地揭示和反映出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选手主要进攻能力的优势和不足,需要制定一个可以进行比较的统一评价标准,以使差异得到客观的反映,本研究采用百分位数法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单项指标评分标准)。百分位数法是将所有的原始数据按照一定顺序排序,分成100 等分,每个等分点对应的数值,就是一个百分位数。根据等分位置,可以计算出每个等分位相对应的成绩。具体过程可以用EXCEL软件包的PERCENTILE函数获得,这里不做赘述(表3、表4)。
2.3 评分评价结果
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出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选手的主要进攻能力,根据可以观测的指标从统计所得出的数据(表3、表4)中找出对应的分值,再根据各指标在进攻能力中的权重计算出主要进攻能力的总分(见表5)。
计算公式为: M=jmiβi
其中m为各项指标得分值,βi为各项指标的权重值。
2.4 评价结果的检验
为了验证优秀职业女子网球运动员主要进攻能力评价体系的可靠性,笔者对该评价体系进行了检验,即检验由该评价体系得出运动员主要进攻能力的总体得分和主要进攻能力的排名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因为早期的研究认为,网球选手的进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比赛的结果。由于所建立的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进攻能力的评分标准是从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八强的比赛中获取的,因此通过体系得分所获得的排名也必须和这一阶段的排名进行相关性检验才有意义。然而,澳网的比赛并没有对女单八强进行整体排名。因此只能通过在特定阶段所研究的8名运动员获得的相应积分来获得8名运动员的相对排名。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时间是从1月16日至1月31日,通过WTA官网获得了2011年1月10日和1月31日的WTA积分与排名,以两者积分的差值来推导出在这一阶段比赛选手的相对排名(如表6、表7)。
3 结论
3.1 本研究构建的优秀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主要进攻能力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体系包含6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和20项三级指标以及各指标权重值。对权重体系中所涉及的各项进攻能力指标利用SPSS软件包中的肯德尔W系数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检验,其中W=0.604,P=0.028
3.2 通过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进攻能力评价体系所得出的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前八(按评价体系排名)的得分分别是64.8分、63.7分、62.9分、59.7分、56.7分、55.1分、50.2分、43.1分,且将评价体系得出的排名与1月10日-1月31日这一阶段的相当,对排名进行了肯德尔等级相关检验,其中r=0.643,P=0.026,认为评价体系所得出的结果基本能反映在这一阶段运动员的攻击能力。
3.3 虽然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的主要进攻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但一位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综合能力绝不仅仅靠其主要进攻能力来体现,它是由心理、体能、适应性、伤病、场地和天气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因此,在注重进攻能力的训练外,同样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和调节。
3.4 所研究的优秀职业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主要进攻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以2011年澳大利亚女子网球公开赛女单八强的比赛数据为依据,通过评价体系得出的结果和这一阶段运动员的相对排名是基本相符的。然后,该评价体系能否适用于不同阶段、不同场地条件下或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比赛周期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5 在评价体系的操作上,对各项指标的统计和综合得分的计算会略显复杂和繁琐。如何使操作更为科学、简洁和准确,将是日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海明.女子网球竞技水平诊断指标体系的构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54-57.
[2]王海明.女子网球后备队员体能诊断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2):58-62.
[3]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学智.优秀女子排球主攻手技术性进攻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 中国体育科技,2010(6):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