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扶贫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扶贫总结范文1
2019年以来,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茶桑产业扶贫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切实将行业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现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将2019年本中心行业扶贫工作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帮扶村基本情况
按照县扶贫工作统一部署,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结对帮扶全县两个重点贫困村,漫水河镇平田村和东西溪乡杨树口村,2019年安排19位干部职工参与结对帮扶55户183人。2018年度结对帮扶的平田村和杨树口村两个村已出列,结对帮扶对象已脱贫53户172人,还有2户6人拟2019年度脱贫。
(一)平田村辖23个村民组,606户,2228人。2016年建档立卡在册贫困户87户276人,贫困发生率12.8%。至2018年已脱贫73户2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85%,2019年计划脱贫13户19人。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现安排9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帮扶对象24户88人,2018年底已全部脱贫。
(二)杨树口村辖20个村民组,398户1460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394人,贫困发生率26.9%。至2018年度全村已脱贫120户35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以下,2019年计划脱贫3户11人,2020年脱贫3户7人。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现安排10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帮扶对象31户95人,2018年已脱贫29户86人,2019年拟脱贫1户3人。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全县43个贫困村都确定了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种养业专业村全部达标,其中确定特色主导产业的是茶叶的有37个村(杨树口村和平田村在列),15个贫困村实现了“一村一品”达标认定,其中十一个村是茶叶,占比73%。
二是2016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1801户、32102人, 2019年实施特色种养业项目贫困户6589户,项目覆盖率达76%,其中2019年茶叶产业发展占比79%。产业奖补23368亩茶园。截止目前,共采购良种茶苗桑苗819.49万株,新建良种茶园桑园基地3210亩,15个乡镇,2401户贫困户受益。其中茶苗747.72万株,新建茶园2492亩,12个乡镇,55个村(社区),2205户贫困户受益;桑苗71.77万株,新建桑园718亩,
2019年杨树口和平田两个贫困村累计免费发放茶苗76.8万株,桑苗5000株。
三、帮扶举措
1、组织有力,责任明确。成立领导小组,安排专人分管负责,制定年度扶贫工作计划和帮扶工作制度。明确包保工作任务,定期研究部署扶贫工作。
2、定期开展调研。主要领导定期到村开展扶贫调研,认真查找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并形成调研报告,为结对帮扶村出谋划策。同时包保干部定期开展走访,扶贫领导小组根据走访反馈情况,认真开展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全体扶贫帮扶干部业务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中心脱贫攻坚工作。
3、主攻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农业产业扶贫总结范文2
关键词:连片特困区;农业产业链;农业
贵州省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国家划定了14块连片特困区中,贵州省包含了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大连片特困区域,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贵州省精准扶贫面临着现实挑战。当前,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是提升贵州省农业生产效率,形成扶贫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维持产业链稳定则对贵州省特困地区农业产业链构建有着关键性作用。农业产业链是多个经营主体通过利益机制连接成的综合经营体系,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产业链处于动态调整中。由于贵州省连片特困区属于经济后发展地区,农业资本存量低、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等情况突出,因此农业产业链存在着多元化的不稳定因素。构建农业产业链稳定机制对于促进贵州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农户增收成效机制尤为关键。
一、农业产业链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贵州省是自然灾害发生率较高的省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品质下降,农业收益直线下跌,农业再生产投入不足,进而使农业产业链发生断裂;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农用设施或农户生活设施发生损毁,农业生产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开展。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培育需要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农业专有资产的投资不可或缺。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政府加大了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专用性资产存量。但是,在自然灾害的冲击下,农作物会严重减产,农业设施也容易发生损毁,农业生产经营的再循环难以持续,进而使农业产业链发生断裂。
(二)市场波动
市场波动对农业生产影响最直接的是农产品价格波动。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价格波动也是影响农业产业链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价格的波动会通过市场机制传导使产出和收益发生变化,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农业经营主体往往根据上一期农产品价格决定生产规模,当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时,农户来不及对市场信号做反应,可能会导致农业生产失去稳定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市场供给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就农产品市场而言,传统的以粮食产品为主要类别的已经供大于求,但特色农产品、天然、绿色有机农产品却具备较强的需求潜力。然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在产业链的消费端出现调整,而供给端没有变化,也容易造成农业系统性风险,使农业产业链发生断裂。
(三)利益联结
在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贵州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多采用公司加农户,或者公司加合作组织加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这种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农户接受技术指导进程规模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农户形成稳定的销售市场,减少农业经营风险。在双方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达成的契约具备完整性,双方能对所有的环节和风险进行预期安排,产业链中各经营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契约中能充分体现,农业经营利益在产业链各环节分配合理,农业产业链可以持续性发展。但是,完整的契约模式在现实经济运行中难以存在。一方面,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分工越来越细,不同的分工群体对其他领域信息掌握是不完全的,在产业链上农户、供应商、龙头企业、经销商这些不同的群体掌握着不同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常态;另一方面,贵州省龙头企业多为外生龙头企业,农户和企业间并未构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可能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
(四)政府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政策发生变更而使农业生产经营遭受损失的情况。在精准扶贫中,政府在产业、财政、金融、土地及民政等方面的政策输入,是助推农户脱贫解困的基本途径。但是,政府政策有零和博弈性及滞后性的特点,在不可预期因素的作用下,政府政策的实施可能存在风险。即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调整农业发展相关的金融、土地、财政政策,虽然这些政策出台的意图在于促进农业发展,但是在贫困地区实施时,因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性,政策变革可能带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进而形成政策性风险。同时,政策的不可持续也是导致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在扶贫进程中,可能因为财政、人力、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扶贫产业项目不能持续,而先前的投资已经形成农业专用型资产,后续投资乏力会形成农业经营风险。
二、农业产业链稳定性机制构建
机制一词可以解析为在事物各组成部分客观存在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运行方式使各部分的关系更为协调,事物的效能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根据机制内涵的推演,农业产业链稳定机制指协调农业产业链系统内各环节关系,维系农业产业链平稳发展的组织运行模式。依据供应链理论,可以从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市场工具运用和农业经营元素组合3个层面,探讨构建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机制。
(一)政府政策扶持与农业产业链稳定性
1.完善贵州省贫困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农业生产的规模、品种、质量标准都要以市场反馈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实现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策,介绍农业经营的市场风险。对此,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贵州省贫困地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减少无宽带服务区域。同时,打造区域性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农民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农民信息技术水平培训,抓好针对农民的信息服务。
2.加强山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保障
政府要建立专项性资金,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资金的使用途径,重点投向贫困地区基础性、长期性的农业设施工程,在精准扶贫进程中,要保证对农业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能够保持持续性。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山区易发自然灾害,一直是造成贵州贫困地区农业损失的重要因素。因此,贵州省贫困地区要把加强防灾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予保障,增强贵州省贫困地区的减灾防灾能力。
3.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针对贫困地区农业市场化滞后、抗风险能力差、农户资本实力弱的特点,积极探索实施农用资料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产品差价补贴、保护价收购等农业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资料补贴从供给端保障农业生产的有效开展,确保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差价补贴和保护价收购从消费端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障了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再循环能够顺利开展。
(二)市场工具运用与农业产业链稳定性
1.探讨农产品期货和期权,化解农业经营的市场风险
针对贫困地区农业市场风险高发的态势,贫困地区可以探讨采用农产品期货、农产品期权、天气衍生品等市场工具来有效化解农业经营的市场风险,维系农业经营体系的稳定性。对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农产品,贵州省贫困地区可以探索引入期货公司,通过与期货公司订立契约,采取保护价的形式保障未来收购农产品的价格,减少因为价格波动给农户带来的损失。而期权工具的应用则可以进一步保护农户的利益,农户通过付出一定的成本购买期权,在未来依据市场行情,农户既可以选择依期权合约交易,也可以选择放弃期权合约,进而农户可以依据市场行情选择利益最大化战略。
2.发展农业保险也是增强农业从产业链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由保险公司为其建立保险基金,当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各类约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而蒙受经济损失时,可以有保险公司来弥补农户的损失。在精准扶贫进程中,贵州省政府在完善农业自然风险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引导、支持保险公司不断创新保险产品,逐步发展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形式多样的保险产品组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稳定器的效用,促进贵州省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
(三)农业经营元素组合与农业产业链稳定性
1.依托生物多样性特征进行组合种植,提升农作物的产出效率
对贵州省农户而言,可以依托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的特征,通过不同农作物在种植空间、品种、时间上的组合,增强农作物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同时提升农作物的产出效率。在贵州省贫困山区一些世代沿袭下来的生物防治、间耕、轮作等多样性的生产技术,对这些优良的农业传统技术农业管理部门要算于总结,提炼其精华,在农业生产区域推广,增强农业防灾能力,减少农业化学污染;同时也可依托传统技术生产绿色、有机、天然的农产品,增强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保持契约关系的稳定性
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体系中,契约关系的稳定性尤为重要,其依赖于与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对此,贵州省一方面可以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在人才、资金、信息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经营模式,升级经营层次;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成长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内生龙头企业,形成稳定契约关系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引导外生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利润返流、二次分红、合作奖励等多元化的形式,使企业与农户间的契约关系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曾玉珍,穆月英.农业风险分类及风险管理工具适用性分析[J].经济经纬,2011(2):128-132.
农业产业扶贫总结范文3
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律令村地处边远山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过去由于信息相对闭塞,严重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存在“生产容易外销难”的问题。律令村党支部书记刘义杰说:“以前我们村群众的思想保守,加上各方面条件落后,导致大家对致富的信心不足。所以,要加快发展,推进产业富民,就得支部领头,为群众引路。”针对现实问题,律令村党支部积极充当起农村经济发展的“经纪人”,负责帮助创业大户解决土地、公路、水利、电力等实际困难,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创业户抓好农产品外销。为打消群众顾虑、树立发展信心、鼓励务工青年回乡创业,村党支部成立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抓好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
2014年底,村党支部组织创业青年到重庆、四川等农业较发达的地区进行考察,认真学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考察结束后,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代表召开了“农业产业发展研讨会”。经过认真分析,村党支部认为山区有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富足等特点,非常适宜种植绿色果蔬。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果蔬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只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抓好绿色果蔬产业发展,将来一定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所以,村党支部决定以“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模式,由党支部牵头,积极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积极性高的农户投资创业,先创建1至2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认真总结发展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村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重点扶持,创建基地
律令村党支部通过对农村产业发展模式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提出改变以往“漫天散花”的扶持模式,集中精力创建好农村产业精品示范基地,让“基地辐射效应”促使广大农户加入到新型农业产业发展行列中来,达到产业富民的最佳效果。2015年,村党支部积极主动与交通、水利、电力、农业、扶贫等部门对接,争取产业扶贫项目,修建农业生产便道12公里,修建农业灌溉水渠1200米、小型防旱池10口,安装变压器1台,将电力设施延伸到示范基地,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在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中,土地问题是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村党支部多次组织村民会议讨论,最终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并解决入股农户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和支持。在技术服务方面,为确保种植出优质的海椒,村党支部派出一名支部委员专程到外地学习海椒种植技术,然后上门蹲点为创业户提供技术指导。为打通产品销售渠道,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考察,与遵义辣椒商会签订了“韩国优质海椒”种植订单合同,确保产品产得出、销得走,为创业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优化服务,产业强村
农业产业扶贫总结范文4
增收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总结完善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投入机制和形式多样的开发方式。特别是实行经营性开发,将国有资本以参股的形式投入,是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的一项有益探索和尝试。对贫困地区来说,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性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
修水是一个革命老区,又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XX年底全县尚有7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特别是还有4.47万人仍处于极为贫困的状况,扶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继XX年1.1万贫困人口脱贫后,XX年全县又有8000余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农业产业扶贫总结范文5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今天召开扶贫攻坚阶段性小结会,其实就是一个工作督查会,同时也是一个大家相互交流的一个学习会。稍后,辛书记、蹇区长还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我也会和大家一起来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扶贫攻坚的“3+1”领导机制和“1261”工作机制基本形成。6月23日市委第135次常委会、7月3日市委武隆扶贫攻坚会以后,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全区上下紧急动员,先后两次组织开展深入的调研和实地摸排,基本上摸清了底数,包括基础设施短板在哪里、真正的贫困户有多少、致贫的症结在哪里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3+1”领导机制和“1261”工作机制。具体来讲,“3+1”领导机制就是:以部门和镇街为主体的责任机制,以区领导牵头、帮扶部门、龙头企业和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包帮机制,一周一简报、半月一分析,每月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听取一次汇报的工作机制。“1261”工作机制就是:“1个靶子”:就是要精准脱贫;“2个轮子”:《潼南区农业产业扶贫实施办法》和《潼南区贫困救助管理暂行办法》;“6条路子”就是: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困难救济、教育帮扶、法律援助、低保兜底;“10个方子”就是:自种自养、联户带动、土地置换、入股分红、托管代养、退地入保、扶持农场、订单采购、贷款贴息、农业保险。
(二)主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基本上实现了全面启动。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的欠帐不多,主要是完善和提升基础设施,以及赢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交委152公里公路,100万元以下的全部开工,其余标段全部完成了招标。农委承建的320公里人行便道中,有46个村已经开工。扶贫办负责的300公里泥结石公路,100万元以下的全部开工,12个标段在100万元以上,9月10日可实现开标。水务局负责的山坪塘和管网延伸等,也已陆续启动。其它各部门按照职责任务,加紧推进。交委、水务、农委、合作联社等部门主动作为;组织部、文化委、卫计委、商务局等部门自加压力;工商局、金融办等部门创新举措;国土局、林业局、建委等部门深入实际,低调务实。
(三)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农业产业发展基本上得到关注。首先是动员了103家龙头企业与50个贫困村对接,土地流转力度更大。其次是各镇街对1484个贫困户制定了帮扶措施,基本上实现了户户有产业,确保了土地不撂荒。
(一)存在侥幸麻木、敷衍了事的情况。是否能脱贫?脱贫质量的好坏,短期脱贫与长效机制关系,有些镇街、部门、单位还存在大而化之、不细不实的情况。在工作的过程中,层层传导压力不够,有的村支书、村主任连基本情况都说不清楚,贫困户家里有些什么人都不知道。
(二)存在送钱送物、一送了之的情况。7月31日,“两个办法”出台后,我们及时召开了培训会,明确了“三个纪律”:捐款纪律、工作队纪律、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纪律。但我在调研中还是发现:有的部门、有的企业把送钱送物当成是主要手段,“6.30”洪灾时直接送钱送物的教训值得深思,要举一反三。这里,我再通报几个数据:14家龙头企业捐款22万,平均每户1826元;社会力量捐款,67个企业捐款91.3万,涉及446户,平均每户2047元。下来后,区扶贫办要摸清情况,给个说法,弄清这些钱到底在哪儿去了?
(三)重项目建设、轻产业扶贫。大家看一下督查通报:送种苗只有3985株,折合起来能覆盖多少亩土地?不到100亩。土地流转仅仅只有260亩,联户捆绑的只有13户,置换土地的15户,入股分红的2户,订单采购的更是为0!在区级层面上,这几个数据确实太小,或许说明我们工作根本就没有开展。
(四)项目质量和资金监管存在风险。不到100天的时间,要完成300公里泥结石路、152公里硬化路、320公里人行便道,整治273口山坪塘,改造194户危房,建设7个便民服务中心、14个标准化卫生室,贫困村广播要社社响。项目多、资金投入量大,关注度高,监管的难度和风险都很大,有的单位甚至打着部分主要领导名义打招呼、揽工程。
(五)按部就班的多,开拓创新的少。特别是对照“2个办法”,没有认真理解、消化,结合贫困户实际,创新的想办法,出经验的不太多。比如:龙头企业包村、联户捆绑、置换土地、入股分红、托管代养这些,目前为止,还没有多少拿得出可示范、可推广、可总结的
成功案例。有的心中无数、不甚了了,说不出个一二三。有的连上报资料,选几个给领导调研的点,都焦头烂额。 (一)必须保证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得到落实。各镇街、部门、单位还要/!/再动员、再落实,要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分解任务,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亲自示范、亲自督查,不折不扣的落实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各项扶贫政策。
(二)必须保证精准脱贫的时序进度。8月底的时序进度要求是:建设类项目全部开工,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对接全部落实;9月底的时序进度要求是:建设类项目进度完成40%以上,贫困户的在土作物全部落地;10月底的时序进度要求是建设类项目基本完工,要完成对巩固提升户的区级验收。
(三)必须保证农业产业扶贫政策和模式落地开花。我们明确了10条政策,都是真金白银的干货。区农委和区合作联社,务必细化落实,分类指导。2000万的产业扶贫资金,目前的通报中用出去不到200万。各镇街要抓住这个机遇,真正在机制上、长远发展上为贫困户考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走出几条有特色、可总结的产业扶贫模式。特别是企业包村、联户捆绑、入股分红、托管代养模式等等。下一次要召开专门的产业扶贫现场会,好的、差的各选2-3个镇街,请大家来比一比、看一看。
(四)必须保证各类项目的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各镇街、部门、单位一定要落实主体、监管、属地管理等相关责任,尽职履责,进一步加强对工程安全生产、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加强资金管理,严格程序,严明纪律,确保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决不允许出现贪污截留扶贫专项资金,决不允许出现“豆腐渣”工程。
农业产业扶贫总结范文6
我村位于__镇东南,与金城乡、仪陇大仪镇接壤,距镇3.5公里,幅员面积达5.2平方公里,辖19个社,人口1468人,耕地1385亩,农业产业大多以粮作为主,全村8个社通公路,现有68个小微水利设施,只有18处水利设施可用,给农户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村上无集体资产。
由于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落后,对于农业产业发展、农副产品运输、农产品销售带来极大因难,大多农户只能靠天吃饭,许多青壮年在家发展生产很少,都以外出务工创收为主,留守的都是老年人和儿童,造成许多耕地闲置荒芜,严得影响了我村社会经济发展。
我村建档立档贫困户90户,259人,其中己纳入低保41户,残疾人32人,70岁以上老人46人,导致我村农户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地理条件限制,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差,无主导产业;二是社会原因,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大部分都是老、妇、幼,而且部分贫困户家中有重病患者,这类人都不能在家创造经济收入。
为了精准脱贫工作推进有序、顺利实施,根据我村实际情况、贫困原因分析,召集了贫困户精准扶贫项目座谈会,对他们自身脱贫的计划和到户项目征求意见,公益项目的选择等做了全面的了解。经贫困户、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对公益项目实际需求排序、到户项目进行了确认,到户项目要坚持一村一品,选择己有种植经验的辣椒产业。
1、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估算
表格略
2、落实国土部门土地整理项目资金470万元。其中:土地整理130万元,水利建设120万元,田间产业道路220万元。由村支书李绍荣牵头负责。
3、拟新建文化室50㎡,文化院坝200㎡,新建阅报栏1处,建设农村电商村级服务站点1个,鼓励符合条件的7名青年参加中职高职培训,帮助期申报相关培训补贴,为符合条件的25户贫困户提业扶持周转金12.5万元。
(一)组织协调到位。精准帮扶驻村工作对要积极争取各类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加强与项目涉及部门的对接协调,统筹解决好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村两委是项目组织实施的主体,负责协调处理好群众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二)综合帮扶措施到位。对具备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实施转移培训和产业扶贫,联系相关部门开展贴息贷款帮扶措施,对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人口,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边远贫困人口,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对无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协调民政部门实施社会保障,从分发挥金融与市场的作用,引导扶贫资源、资金向贫困组、贫困户聚集。
(三)项目监管到位。驻村工作队要会村项目监督组监督项目的质量和资金的监管,坚持从设计、材料、施工等源头抓起,严把项目建设的质量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四)宣传总结到位。通过走访入户、手机短信、召开群众会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真正达到家喻户晓,使群众有信心去战胜贫困,消除贫困魔鬼之路。认真总结精准帮扶工作的好经验,提取好做法,凝聚强大力量的正能量,战胜一切困难,克服一切困难,共同构建和谐美丽的新村。
结合我村实际与广大贫困户意愿,采取了“支部+专合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贫困户利用支部的凝聚力、响召力、向心力,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一村一品的原则,便于统一产业管理、统一销售,降低了贫困户产业展上的经济成本,利用专合社在市场上销售渠道和农产品初加工能力,解决了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上的后顾之忧。
基层组织服务到位。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精准帮扶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组建设,让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发展生产、减贫摘帽的主力军,让基层组织建
设在群众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让群众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脱贫致富。(一)经济效益。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到2016年末,可使全村生产总值达到90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由现在的5250元增加到6000元,使90户257人脱离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