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文献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文献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针对高压电缆接头故障进行综析,并就各类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防范对策。
一、前言
在铁路供电网路中交联电缆接头状况,对供电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经实际运行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随电缆长期等效使用的。交联电缆由于载流能力强,电流密度大,对导体连接质量要求就更为严格。对接头所要求机械的电气的条件越来越高,特别是输配电电缆,各种接头将经受很大的热应力和较长持续时间的短路电流的影响。
所以,交联电缆附件也不是附属的,更不是次要的部件,它与电缆是同等重要,是必不可少的部件,也是与安全运行密切相关的关键产品。
二、交联电缆接头故障原因综析
交联电缆接头故障原因,由于电缆附件种类、形式、规格、质量以及施工人员技术水平高低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另外,电缆接头运行方式和条件各异,致使交联电缆接头发生故障的原因各不相同。交联电缆允许在较高温度下运行,对电缆接头的要求较高,使接头发热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接触电阻过大,温升加快,发热大于散热促使接头的氧化膜加厚,氧化膜加厚又使接触电阻更大,温升更快。如此恶性循环,使接头的绝缘层破坏,形成相间短路,引起爆炸烧毁。由此可见,接触电阻增大、接头发热是造成电缆故障的主要原因。造成接触电阻增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工艺不良。主要是指电缆接头施工人员在导体连接前后的施工工艺。
2、连接金具接触面处理不好。无论是接线端子或连接管,由于生产或保管的条件影响,管体内壁常有杂质、毛刺和氧化层存在,这些不为人们重视的缺陷,对导体连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铝表面极易生成一层坚硬而又绝缘的氧化铝薄膜,使铝导体的连接要比铜导体的连接增加不少难度,工艺技术的要求也要高得多。不严格按工艺要求操作,就会造成连接处达不到规定的电气和机械强度。实际运行证明,当压接金具与导线的接触表面愈清洁,在接头温度升高时,所产生的氧化膜就愈薄,接触电阻Rt就愈小。
3、导体损伤。交联绝缘层强度较大剥切困难,环切时施工人员用电工刀环剥,有时用钢锯环切深痕,因掌握不好而使导线损伤。在线芯弯曲和压接蠕动时,会造成受伤处导体损伤加剧或断裂,压接完毕不易发现,因截面减小而引起发热严重。
4、导体连接时线芯不到位。导体连接时绝缘剥切长度要求压接金具孔深加5mm,但因零件孔深不标准,易造成剥切长度不够,或因压接时串位使导线端部形成空隙,仅靠金具壁厚导通,致使接触电阻Rt增大,发热量增加。
5、压力不够。现今有关资料在制作接头工艺及标准图中只提到电缆连接时每端的压坑数量,而没有详述压接面积和压接深度。施工人员按要求压够压坑数量,效果如何无法确定。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压力连接,接头电阻主要是接触电阻,而接触电阻的大小与接触力的大小和实际接触面积的多少有关,还与使用压接工具的出力吨位有关。
6、压接机具压力不足。压接机具生产厂家较多,管理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机械压钳,压坑不仅窄小,而且压接到位后上下压模不能吻合;还有一些厂家购买或生产国外类型压钳,由于执行的是国外标准,与国产导线标称截面不适应,压接质量难以保证。
7、连接金具空隙大。现在,多数单位交联电缆接头使用的连接金具,还是油纸电缆按扇型导线生产的端子和压接管。从理论上讲圆型和扇型线芯的有效截面是一样的,但从运行实际比较,二者的压接效果相差甚远。由于交联电缆导体是紧绞的圆型线芯,与常用的金具内径有较大的空隙,压接后达不到足够的压缩力。接触电阻Tt与施加压力成反比,因此将导致Rt增大。
8、产品质量差。假冒伪劣金具不仅材质不纯,外观粗糙,压后易出现裂纹,而且规格不标准,有效截面与正品相差很大,根本达不到压接质量要求;在正常情况下运行发热严重,负荷稍有波动必然发生故障。
9、截面不足。以ZQ-3×240油纸铜芯电缆和YJV22-3×150交联铜芯电缆为例,在环境温度为25℃时,将交联电缆与油纸电缆的允许载流量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ZQ2一3×240油纸铜芯电缆可用YJV22-3×150交联铜芯电缆替代。因为YJV22-3×150交联电缆的允许载流量为476A;而ZQ2-3×240油纸电缆的允许载流量为420A还超出47A。如果用允许载流量计算,150平方毫米交联电缆与240平方毫米油纸电缆基本相同,或者说150平方毫米交联电缆应用240平方毫米的金具连接才能正常运行。由此可见连接金具截面不足将是交联电缆接头发热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10、散热不好。绕包式接头和各种浇铸式接头,不仅绕包绝缘较电缆交联绝缘层为厚,而且外壳内还注有混合物,就是最小型式的热缩接头,其绝缘和保护层还比电缆本体增加一倍多,这样无论何种型式的接头均存在散热难度。现行各种接头的绝缘材料耐热性能较差,J-20橡胶自粘带正常工作温度不超过75℃;J-30也才达90℃;热缩材料的使用条件为-50~100℃。当电缆在正常负荷运行时,接头内部的温度可达100℃;当电缆满负荷时,电缆芯线温度达到90℃,接头温度会达140℃左右,当温度再升高时,接头处的氧化膜加厚,接触电阻Tt随之加大,在一定通电时间的作用下,接头的绝缘材料碳化为非绝缘物,导致故障发生。
三、技术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增加连接金具接点的压力、降低运行温度、清洁连接金属材料的表面、改进连接金具的结构尺寸、选用优质标准的附件、严格施工工艺是降低接触电阻Rt的几个关键周素。提高交联电缆接头质量的对策由于交联电缆接头所处的环境和运行方式不同,所连接的电气设备及位置不同,电缆附件在材质、结构及安装工艺方面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但各类附件所具备的基本性能是一致的。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接头质量:
1、选用技术先进、工艺成熟、质量可靠、能适应所使用的环境和条件的电缆附件。对假冒伪劣产品必须坚决抵制,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应重点试验,不断总结提高,逐年逐步推广应用。
2、采用材质优良、规格、截面符合要求,能安全可靠运行的连接金具。对于接线端子,应尽可能选用堵油型,因为这种端子一般截面较大,能减小发热,而且还能有效的解决防潮密封。连接管应采用紫铜棒或1#铝车制加工,规格尺寸应同交联电缆线芯直径配合为好。
3、选用压接吨位大、模具吻合好、压坑面积足、压接效果能满足技术要求的压接机具。做好压接前的截面处理,并涂敷导电膏。
4、培训技术有素、工艺熟练、工作认真负责,能胜任电缆施工安装和运行维护的电缆技工。提高施工人员对交联电缆的认识,增强对交联电缆附件特性的了解。研究技术,改进工艺,制定施工规范,加强质量控制,保证安全运行。
四、结束语
古典文献论文范文2
一、第一轮专家评估结果的对比
可能导致损失的风险因素很多,课题组在第一轮调查问卷中,共挑选了21个“关键风险因素”供专家评估,如表1所示。这些风险因素涉及机构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中1.1、1.2、2.1是外部环境因素,其余主要是机构内部因素。
为便于专家评估,课题组将风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分为5个等级,对应着5个分值,最高危险等级为5,意指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且波及范围较大”;其次为危险等级4,意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危险等级3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有限且一目了然”;危险等级2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极为有限”;最低的风险等级为1,意指风险因素“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每位被调查的专家需要分别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确定分值。
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根据危险等级平均值(以下简称评估值)的高低,将被评估的风险因素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极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5以上:第二组为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0~4.5之间,第三组为较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3.5~4.0之间,第四组为中度风险,评估值在3.0~3.5之间。
中外专家的第一轮评估结果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专家们的评估结果表示电子文件风险客观存在。虽然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专家个人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评估者皆为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资深专家,故结果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电子文件风险的一般认识。中外专家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的评估值都在3以上,所有风险因素评估值的平均分为4,这说明课题组挑选的风险因素切实存在于电子文件管理之中,它们带给电子文件管理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确系关键风险因素。
2.相对而言,国外专家的风险意识要高于国内专家。国外专家评定的危险等级超过4.5的极严重风险因素有4个,其中有2个风险因素的评估值为4.83,另外2个为4.6。国内专家评定的极严重风险因素只有2个,且评估值仅为4.5。这也许是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时间长,电子文件管理不当的惨痛教训较多的缘故。
3.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缺失(1.2)、系统功能缺陷(3.13)、未迁移(3.18)是双方共同认定的危险程度很高的风险因素。国外专家评估结果表示,“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排名第一,评估值为4.83,系最严重的风险因素;“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排名第二,评估值为4.6,是极严重风险因素;“3.13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没有完整捕获文件内容、结构或者背景信息的功能”排名第四,评估值为4.3,属严重风险因素。
国内专家对这三个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为4.38,并列排名第二,属于严重风险因素。
双方专家给这三个因素的评估值都大于4.3,排名靠前。这三个因素都和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缺失有关。其中,管理标准为电子文件远离风险指明了关键的管理步骤和管理方法;而设计合理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则是满足电子文件管理需求的终极手段,①电子文件管理最终要依赖以软件系统为中心的综合性管理方法;②信息系统的频繁变迁给具有系统依赖性的电子文件的阅读输出造成极大的障碍,这是电子文件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迁移是应对该难题的一种解决办法。中外专家对这三个风险因素危险程度的共同认定,反映了对科学有效的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迫切需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国外专家对威胁电子文件可读性的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高于国内专家。除了给3.18打了高分之外,国外专家对另外两个威胁电子文件可读性的因素的评估值也明显高于国内专家。这两个因素分别是“3.14没有规定文件的格式”和“3.19未保存生成电子文件的软硬件”。
表1关键电子文件风险因素及其评估值
编号关键风险因素国外专家国内专家国内专家
评估值第一次评估值第二次评估值
1.1政府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同3.004.134.38
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4.834.384.75
2.1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3.504.004.13
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4.004.254.50
3.2资金严重不到位3.504.133.88
3.3机构内各有关部门、人员文件管理的职责不明确3.834.254.38
3.4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4.603.383.75
3.5文档人员素质不高,技术、管理能力差(如错误操作等)3.503.883.88
3.6机构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文件操作程序4.174.134.00
3.9未采用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3.673.883.63
3.10未定义各类用户的存取权限或定义不当3.834.003.75
3.12未采用有效的病毒实时监视软件3.304.003.88
3.13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没有完整捕获文件内容、结构或者背景信息的功能4.334.384.38
3.14没有规定文件的格式3.673.003.25
3.15没有对文件生成、管理、利用过程进行监控、审计4.174.004.13
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4.004.504.63
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3.834.504.25
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4.604.384.50
3.19未保存生成电子文件的软硬件4.173.383.25
3.20没有文档保管场所安全保护措施4.834.134.38
3.21没有针对本地易发天灾的防范措施4.403.884.00
.国内专家对威胁电子文件完整性的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高于国外专家。“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和“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是威胁电子文件完整性的风险因素。国内专家将最高评估值??4.5给了这两个因素。而国外专家的评估值并不高,分别为4和3.83。这种差别反映了中外文件管理工作对文件质量的不同追求。相比而言,我国更重视电子文件的完整,而国外更重视可读和可用。
6.国外专家对自然因素的评估值明显高于国内专家。在21个风险因素中,有两个风险因素是与自然因素直接相关,分别是“3.20没有文档保管场所安全保护措施”和“3.21没有针对本地易发天灾的防范措施”。国外专家对这两个风险因素危险等级的评估值分别为4.83和4.4,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三;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只有4.13和3.88,危险等级排名为第五和第七。
出现这种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9?11事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冲击。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倒塌,位于这座大楼中的许多公司,因为其所有业务数据被毁,无法继续业务活动,只得申请破产。世界著名的摩根?斯坦利银行的总部及其数据也毁于这次事件中,但是该银行采用了数据备份系统,在数英里外的新泽西州的蒂内克保留着备份数据,在重新安装好硬件系统后,第三天就恢复了营业。③
国内专家给自然因素打低分的理由是,虽然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环境风险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毁灭性的,但是发生的概率比较低,而且风险应对方法比较简单,比较容易防范。根据以往历史记录,这种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损失不是很突出。
7.国内专家对法律、体制和资金因素的评估值远远高于国外专家。在所有风险因素中,中外专家对“1.1政府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同”的评估值差别最大。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仅为3,排名最后;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高达4.13。对电子文件实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就是承认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即电子文件是电子的真实记录,是政府行使职能合法、有效的凭证,是政府记忆得以延续的手段。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尽管《电子签名法》颁布,但是现实世界中电子文件的凭证效力仍然备受怀疑,绝大多数单位采用了双套制、双轨制作为电子文件管理的解决方案,忽视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与长久保存。而没有单轨制的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就不可能有全面的电子政务战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将双套制、双轨制作为电子文件管理的解决之道,所有的研究与探索都以电子证据的长久保存与资源共享为目标。国内外评估值的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尚不够深入。
与体制相关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2.1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和“3.3机构内各有关部门、人员文件管理的职责不明确”。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为3.5、4、3.83,危险程度不高;国内专家的评估值则为4、4.24和4.25,都属于严重风险因素。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文档管理的宏观体制以及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相对完善。不过,从评估值来看,国外专家也较为认同领导重视的重要性。
无论是开发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配置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施、购买存储载体,还是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换代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内外专家对资金因素(3.2)危险等级的判断也截然不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为4.13,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仅为3.5。
可见法律、体制、资金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风险因素。
8.国外专家对业务人员责任心缺失这一风险因素的评估值高于国内专家。中外专家在“3.4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评估值差异也极为明显,分别为3.38和4.6,分别被判断为“中度风险因素”和“极严重风险因素”,仅次于法律风险的评估差异。也许在法制传统比较悠久、制度规范相对健全的环境中,人员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便会凸现。
二、第二轮专家评估结果的分析
第一轮调查之后,课题组仔细研究了专家们的评估结果和研究建议,调整了调查问卷的结构,将风险因素按照发生的层面不同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新增了5个分布在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因素;在个别问题的描述上也略有改动。
为使本文主题集中,我们仍然以原始的21风险因素作为比较对象。在本轮评估中,大多风险因素的评估值有变化,不过变化幅度并不是太大,未出现颠覆性的意见,上一轮评估结果中显示的中外差异仍然存在。由此可见,由于管理体制、信息化水平、观念等方面的差别,我国的电子文件风险确实与发达国家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纵向比较,国内专家第二轮评估结果显示:
1.就总体而言,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增高。无论是最高值、最低值,还是平均值,第二轮专家评估值都高于第一轮。这说明专家们对电子文件风险的认同度增加了。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变化肯定了电子文件风险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2.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缺失(1.2)的评估值升至第一。“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由第一轮中的第二攀升到了榜首,评估值增加了0.37,是评估值增幅最大的两个风险因素之一(另一个是3.4),这再次说明该问题的重要性。随着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的纷纷出台和推广应用,相比而言,我国在标准制定与贯彻方面的缺陷愈发令人心焦。
3.法律、体制等软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继续走高。法律风险因素1.1,体制风险因素2.1、3.1、3.3在本轮调查中的评估值高于第一轮。其中“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更是以4.5的得分由“严重风险因素”晋升为“极严重风险因素”。
4.资金、技术等硬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普遍降低。在整体评估值增长的前提下,资金、技术等硬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除了“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这两个技术因素之外,资金因素3.2及技术因素“3.9未采用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3.10未定义各类用户的存取权限或定义不当”、“3.12未采用有效的病毒实时监视软件”、“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的评估值均低于第一轮的评估结果,3.3、3.10、3.12更是由“严重风险因素”降级为“较严重风险因素”。
5.自然风险和保管场所风险的评估值有所增长。自然风险和保管场所风险直接针对的是文件的物质实体,带来的危害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第二轮调查结果显示风险因素3.20和3.21的评估值都有所增长。
6.“人本”意识有所增强。“3.4业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是在法律风险因素2.3之外评估值增幅最大的另一风险因素,由“中度风险因素”跻身于“较严重风险因素”,人员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程度在本轮调查中有所提升。
三、对评估结果的综合分析
中外专家评估结果的异同反映了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国家在电子文件风险认识上的异同,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了依据。通过本次专家的评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必要组成。专家评估的结果表明,电子文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被评估的风险因素中,超过一半的风险因素的危险级别都高于4,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当今社会,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的常态性工作。将风险管理方法引入电子文件管理领域,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内容。
2.电子文件风险来自多个方面,必须构筑起全方位的应对体系。为中外专家所承认的关键风险因素多种多样。无论是极严重、严重、较严重还是中度风险因素,都有来自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的风险因素。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高管理质量,必须构筑起全方位的应对体系,关系到政府机关、主管部门、研究团体、软件提供商等多种机构,文件生成、处理、管理、利用的各类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保管场所、信息基础设施、文件管理业务、系统设计、规范体系、人员素质和观念等多个方面。
3.克服法律、体制、标准方面的障碍,是我国应对电子文件风险之路上的当务之急。电子管理标准是中外专家公认的极严重风险因素。但同时,中外专家对于体制、法律风险因素的评估却截然不同,中方的评估值远远高于外方,而且在得知国外专家评价结果的情况下,在第二轮评估非但没有降低评估值,反而加大了分值。这个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社会条件。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发达国家纷纷建立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并凭借着其坚实的法治传统,通过软件的标准认证、标准咨询服务等手段推动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而同样的路径在我国未见得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这是因为我国法治化、规范化管理基础较为单薄,而法律、体制的障碍不除,即便标准得以制定,由于欠缺制度上的保障,标准的贯彻实施过程必定充满艰辛。因此,法律、体制、标准的完善必须齐头并进。在某种意义上,法律的健全、体制的完善更为重要。
注释:
①赵屹,陈晓晖.电子文件管理的终极解决之道.档案学通讯,2002(2)
古典文献论文范文3
提示“该频道未授权”。1)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用到期。必须到营业厅缴费才能正常收看。2)如果只有一些频道显示无有效授权,可拨打当地有线电视咨询电话核实该节目缴费情况,查看该频道有没有缴费授权记录。3)授权信息掉包。如果正常缴费频道提示无有效授权,经咨询未欠费可将机顶盒频道切换到该频道,告知营业厅收费人员对相应智能卡重发授权信息,将能正常收看。
2开机无节目信号
提示“系统无信号,请检查连接线”或图像出现严重马赛克、某些频道提示没有信号。1)有线电视信号线与机顶盒接触不好,可将有线电视信号线与机顶盒接好并保证接触可靠。2)输入有线电视信号技术指标差,可拨打维修电话报修,维修人员将及时上门服务。3)经维修人员上门维修,检测信号指标正常,节目信号仍异常,说明机顶盒损坏,送维修处维修处理。
3只有图象没有声音(或只有声音没有图象)
1)音视频线断路或电视机的输入端子有故障(断路或氧化)。检查电视机与机顶盒之间的音频线是否正确连接(黄色线接视频,红色线接右声道,白色线接左声道)。2)操作错误。检查机顶盒是否处于静音状态。3)电视机没有基本音量。将电视机音量提高到适当位置。4)节目源故障。拨打咨询电话进行咨询。5)机顶盒设置错误。进入机顶盒菜单系统设置自动收索环节,进行自动收索。
4图像没有色彩
1)电视机视频制式设置错误。将视频制式切换到自动或PAL制式上。2)视频线(黄色线)接触不良。重新插入视频线或更换音视频线。
7遥控器按键无响应
1)操作错误。确认遥控器操作距离和角度满足要求(一般要求10米以内,正对遥控器左右角度不超过15度);2)遥控器故障。检查遥控器电池是否有电,电池接触是否良好,更换电池后仍无反应,可考虑更换遥控器。3)机顶盒故障。重新启动机顶盒,如遥控正常工作,而机顶盒仍无反应,可将机顶盒送到营业厅检修。
5音有交流声
机顶盒和电视机接地电位不等(尤其是采用三相插座的液晶电视机),可用一个两相插板来同时接机顶盒和电视机,该故障一般能解决。
6机顶盒死机现象
机顶盒画面停滞,无伴音或遥控失灵。该现象类似于计算机的死机,这是由于机顶盒的CPU或RAM在处理数据时发生阻塞造成的。处理方法:关闭机顶盒电源片刻后重启,如果经常出现该现象可将机顶盒和智能卡送维修处检修。以确定故障原因。10机顶盒漏电现象在安装机顶盒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机顶盒“电人”的现象,这是由于电视机的地线和有线电视网的地线不是同一地线,因此,当两者相互接触时会产生几十伏的电位差。当电视机与已连接射频信号线的机顶盒在带电状态接拔AV插头时,就会引起电人现象。应避免在机顶盒与电视机带电的情况下连接AV和RF信号线。若需带电操作时,应先连接AV信号线,后接机顶盒的RF信号线。
古典文献论文范文4
1.1静态风险评估
静态风险评估是根据传统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对较短时间内系统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估的整个过程并不连续,评估的对象主要选择相对静止的系统。
1.2动态风险评估
动态风险评估是对网络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并研究系统变化的过程和趋势,将安全风险与具体的环境相互联系,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整个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把握风险的动态变化,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电信网络而言,客观准确的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是整个电信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电信网络仍然采用传统静态评估的方式,最终对安全风险的评估只是针对特定的时间点。但是,静态风险评估不能有效的体现评估风险各种变化的趋势,评估结果相对比较滞后。动态风险评估加强了静态风险评估的效果,能够反映较长时间安全风险具体的变化情况。在动态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如果系统出现安全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展现了整个风险评估的变化过程,保证了网络的安全。对电信网络实施动态风险评估,具有非常复杂的过程,评估的结果具有参考价值。
2电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具体的实施过程
对电信网络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其对象可以针对电信网络的某一部门也可以是整个电信网络。风险评估的内容包含技术的安全问题以及网络管理的安全问题。技术安全主要包括网络安全以及物理安全等,管理安全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以及人员管理等。对电信网络实施安全风险的评估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
2.1风险评估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之前,首先需要获得各个方面对安全风险评估的支持,相互配合,确定需要评估的具体内容,组织负责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做好市场的调查工作,制定评估使用的方法,只有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才能为接下来的安全风险评估奠定基础。
2.2对资产的识别工作
在电信网络中的资产主要包括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资源,电信网络的资产也是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对象。资产存在多种形式,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还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例如,一些网络的布局以及用户的数据等。做好资产识别的工作能够确定资产具体的安全情况。对资产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可以综合分析资产的价值以及安全状况,还可以考虑资产具有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指资产一旦失去安全的保障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影响。
2.3威胁识别工作
威胁的识别是指对电信网络内部资产存在破坏的各种因素,这种潜在的破坏因素客观存在。对资产产生威胁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环境以及人为。技术因素是指网络自身存在的设备故障或者是网络的设计存在疏漏。环境因素是指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人为因素是指人为造成的威胁,包括恶意和非恶意。通过对威胁的动机以及发生几率描述网络存在的各种威胁,威胁识别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判断出现威胁的可能性。
2.4脆弱性识别工作
网络资产本身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包括网络存在的各种缺陷。只有网络存在各种缺陷和弱点才有可能出现各种威胁的因素,如果没有威胁的产生,网络具有的脆弱性并不会损害资产。但是只有系统较少自身的脆弱性才会较少资产被威胁的可能性,使系统的资产更加安全,从而有效的较少损失。对电信网络进行脆弱性识别工作可以从技术和管理上展开,主要以资产的安全作为核心内容,针对资产的不同特征,进行脆弱性的识别工作。
2.5确认具体的安全措施
对电信网络进行的安全风险评估需要做好安全措施的确认工作,保持有明显效果的安全措施,对失去效果的安全措施予以改正,避免内部资产的浪费,杜绝重复使用安全措施。一旦发现不合理的安全措施需要及时检查安全措施能否被取消,并制定更合理的安全措施。确认安全措施的工作主要分为预防性和保护性两种。预防性措施主要负责减少威胁性因素产生的可能性,保护性措施是为了减少资产的损失。
2.6风险分析工作
风险分析工作主要对电信网络的资产识别、脆弱性识别、威胁识别以及存在风险对资产造成的损失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最终得出准确的风险值,结合制定的安全措施。分析资产承受风险的最大范围。如果出现的安全风险在资产承受的范围之内,需要继续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果安全风险超出了资产承受的范围,这就需要对风险进行控制,制定更可靠的安全措施。
2.7整理风险评估记录
对电信网络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整个过程,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准确记录,包括评估的过程以及评估的最终结果,制定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为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3结束语
古典文献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针对高压电缆接头故障进行综析,并就各类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防范对策。
一、前言
在铁路供电网路中交联电缆接头状况,对供电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经实际运行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随电缆长期等效使用的。交联电缆由于载流能力强,电流密度大,对导体连接质量要求就更为严格。对接头所要求机械的电气的条件越来越高,特别是输配电电缆,各种接头将经受很大的热应力和较长持续时间的短路电流的影响。
所以,交联电缆附件也不是附属的,更不是次要的部件,它与电缆是同等重要,是必不可少的部件,也是与安全运行密切相关的关键产品。
二、交联电缆接头故障原因综析
交联电缆接头故障原因,由于电缆附件种类、形式、规格、质量以及施工人员技术水平高低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另外,电缆接头运行方式和条件各异,致使交联电缆接头发生故障的原因各不相同。交联电缆允许在较高温度下运行,对电缆接头的要求较高,使接头发热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接触电阻过大,温升加快,发热大于散热促使接头的氧化膜加厚,氧化膜加厚又使接触电阻更大,温升更快。如此恶性循环,使接头的绝缘层破坏,形成相间短路,引起爆炸烧毁。由此可见,接触电阻增大、接头发热是造成电缆故障的主要原因。造成接触电阻增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工艺不良。主要是指电缆接头施工人员在导体连接前后的施工工艺。
2、连接金具接触面处理不好。无论是接线端子或连接管,由于生产或保管的条件影响,管体内壁常有杂质、毛刺和氧化层存在,这些不为人们重视的缺陷,对导体连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铝表面极易生成一层坚硬而又绝缘的氧化铝薄膜,使铝导体的连接要比铜导体的连接增加不少难度,工艺技术的要求也要高得多。不严格按工艺要求操作,就会造成连接处达不到规定的电气和机械强度。实际运行证明,当压接金具与导线的接触表面愈清洁,在接头温度升高时,所产生的氧化膜就愈薄,接触电阻Rt就愈小。
3、导体损伤。交联绝缘层强度较大剥切困难,环切时施工人员用电工刀环剥,有时用钢锯环切深痕,因掌握不好而使导线损伤。在线芯弯曲和压接蠕动时,会造成受伤处导体损伤加剧或断裂,压接完毕不易发现,因截面减小而引起发热严重。
4、导体连接时线芯不到位。导体连接时绝缘剥切长度要求压接金具孔深加5mm,但因零件孔深不标准,易造成剥切长度不够,或因压接时串位使导线端部形成空隙,仅靠金具壁厚导通,致使接触电阻Rt增大,发热量增加。
5、压力不够。现今有关资料在制作接头工艺及标准图中只提到电缆连接时每端的压坑数量,而没有详述压接面积和压接深度。施工人员按要求压够压坑数量,效果如何无法确定。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压力连接,接头电阻主要是接触电阻,而接触电阻的大小与接触力的大小和实际接触面积的多少有关,还与使用压接工具的出力吨位有关。
6、压接机具压力不足。压接机具生产厂家较多,管理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机械压钳,压坑不仅窄小,而且压接到位后上下压模不能吻合;还有一些厂家购买或生产国外类型压钳,由于执行的是国外标准,与国产导线标称截面不适应,压接质量难以保证。
7、连接金具空隙大。现在,多数单位交联电缆接头使用的连接金具,还是油纸电缆按扇型导线生产的端子和压接管。从理论上讲圆型和扇型线芯的有效截面是一样的,但从运行实际比较,二者的压接效果相差甚远。由于交联电缆导体是紧绞的圆型线芯,与常用的金具内径有较大的空隙,压接后达不到足够的压缩力。接触电阻Tt与施加压力成反比,因此将导致Rt增大。8、产品质量差。假冒伪劣金具不仅材质不纯,外观粗糙,压后易出现裂纹,而且规格不标准,有效截面与正品相差很大,根本达不到压接质量要求;在正常情况下运行发热严重,负荷稍有波动必然发生故障。
9、截面不足。以ZQ-3×240油纸铜芯电缆和YJV22-3×150交联铜芯电缆为例,在环境温度为25℃时,将交联电缆与油纸电缆的允许载流量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ZQ2一3×240油纸铜芯电缆可用YJV22-3×150交联铜芯电缆替代。因为YJV22-3×150交联电缆的允许载流量为476A;而ZQ2-3×240油纸电缆的允许载流量为420A还超出47A。如果用允许载流量计算,150平方毫米交联电缆与240平方毫米油纸电缆基本相同,或者说150平方毫米交联电缆应用240平方毫米的金具连接才能正常运行。由此可见连接金具截面不足将是交联电缆接头发热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10、散热不好。绕包式接头和各种浇铸式接头,不仅绕包绝缘较电缆交联绝缘层为厚,而且外壳内还注有混合物,就是最小型式的热缩接头,其绝缘和保护层还比电缆本体增加一倍多,这样无论何种型式的接头均存在散热难度。现行各种接头的绝缘材料耐热性能较差,J-20橡胶自粘带正常工作温度不超过75℃;J-30也才达90℃;热缩材料的使用条件为-50~100℃。当电缆在正常负荷运行时,接头内部的温度可达100℃;当电缆满负荷时,电缆芯线温度达到90℃,接头温度会达140℃左右,当温度再升高时,接头处的氧化膜加厚,接触电阻Tt随之加大,在一定通电时间的作用下,接头的绝缘材料碳化为非绝缘物,导致故障发生。
三、技术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增加连接金具接点的压力、降低运行温度、清洁连接金属材料的表面、改进连接金具的结构尺寸、选用优质标准的附件、严格施工工艺是降低接触电阻Rt的几个关键周素。提高交联电缆接头质量的对策由于交联电缆接头所处的环境和运行方式不同,所连接的电气设备及位置不同,电缆附件在材质、结构及安装工艺方面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但各类附件所具备的基本性能是一致的。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接头质量:
1、选用技术先进、工艺成熟、质量可靠、能适应所使用的环境和条件的电缆附件。对假冒伪劣产品必须坚决抵制,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应重点试验,不断总结提高,逐年逐步推广应用。
2、采用材质优良、规格、截面符合要求,能安全可靠运行的连接金具。对于接线端子,应尽可能选用堵油型,因为这种端子一般截面较大,能减小发热,而且还能有效的解决防潮密封。连接管应采用紫铜棒或1#铝车制加工,规格尺寸应同交联电缆线芯直径配合为好。
3、选用压接吨位大、模具吻合好、压坑面积足、压接效果能满足技术要求的压接机具。做好压接前的截面处理,并涂敷导电膏。
4、培训技术有素、工艺熟练、工作认真负责,能胜任电缆施工安装和运行维护的电缆技工。提高施工人员对交联电缆的认识,增强对交联电缆附件特性的了解。研究技术,改进工艺,制定施工规范,加强质量控制,保证安全运行。
四、结束语
古典文献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梯安全管理;限速器;安全钳
现代建筑物在建筑高度方面越来越高,在新施工兴建的建筑物中高层建筑占了很大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电梯也就成了建筑物的必备设施。电梯的出现能够有效的解决因为楼层过高带来的上下楼问题,但因为电梯运行过程中高度落差极大,所以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现代电梯都具有限速器以及安全钳联动的安全结构,在发生电梯下降速度过快的时候能够有效的控制电梯下降速度。由此安全联动结构也就成了关乎使用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装置,需要工作人员给予高度关注。
1 限速器D安全钳的工作原理
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装置包括限速器、安全钳和张紧轮三个部分。限速器的钢丝绳围绕着限速器绳轮和底坑中的涨紧轮形成一个闭环,其绳头部与轿厢紧固在一起,并通过机械连杆与安全钳连起来。如果轿厢超速,限速器立即动作,触发夹绳装置夹紧钢丝绳,钢丝绳拉动安全钳使安全钳对导轨产生摩擦力,把轿厢迅速制动在导轨上,停止运动。
对于限速器来说,限速器是一种超速探测装置,可以对电梯的运行速度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它一般是安装在电梯的机房或者是电梯的井道顶部位置。电梯运行时,钢丝绳将电梯的垂直运动转化为限速器的旋转运动。如果电梯的速度达到了规定的电气动作速度时,则限速器可以在在电气开关的作用下,迅速切断相应的安全回路,从而将电梯停下。
安全钳属于制动装置,安装在电梯轿厢或对重装置的底部位置。安全钳由提拉机构和制动机构两部分组成,前者的作用是把限速器的机械动作及时的传输到安全钳并使其制动机构动作,在制动机构产生动作后它的内部楔块会把电梯卡在导轨上,使其减速并停止,从而避免了电梯的进一步的坠落,这样的话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设备损坏等的危险事故。为了防止出现安全钳动作后曳引机继续旋转,专门设置了安全钳开关,安全钳动作时,其开关动作并切断控制回路电源,使电磁制动器失电制动。
为了保证限速器的速度反应准确,在井道底坑设有限速器涨紧装置。一般在轿厢下行超速的情况下会动作,如果对重也设有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装置,工作原理相同。
2 验收检验中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
2.1 动作速度的确定
确定动作速度:由于限速器动作速度进行了调试和通验,而且安全钳动作时多吸收的能量也通过了型式试验的验证,因此,在交付使用前进行安全钳的联运试验就是为了证明限速器的开关动作速度是不是达到动作速度之前的动作和安全钳是不是安装对,安装调整是不是合格及安全钳和建筑物之间的连接是不是牢。
2.2 联动试验的整个过程及安全标准
在电梯机房,人为动作限速器的机械开关,操纵电梯检修速度下行,促使限速器的电气安全开关关闭,进而会使曳引机停止工作。链接限速器的电气安全开关,操作电梯继续检修下行,让限速器的强硬钢丝绳制动并拉升到安全钳的装置,此刻安全钳装备的电气开关动作使曳引机停止工作,安全钳装备动作,夹紧导轨,让轿厢停下来。
安全标准:第一、在安全钳动作之后,其应继续检修往下,此时曳引钢丝绳将会在曳引轮上打滑,由此证明安全钳已经把轿厢刹在导轨之上。第二、保C安全钳楔块在导轨上的轨迹一致性。
依据《电梯监督检验规程》的要求,在电梯进行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时,每一种的安全钳必须在轿厢空载检修下行,并且其试验速度也必须在平层速度一致或在检修速度往下进行。
2.3 相关问题
如果安全钳在联动试验当中停止了工作,需要从如下方面去检测:
第一,测试限速器钢丝绳的张力是否够,限速器绳轮上的油污,这两个因素会造成钢丝绳不能可靠拉升安全钳。
第二,测试安全钳的提拉机构灵不灵活,有没有锈蚀。
第三,测试安全钳是否安装错误,调整是否错误。尤其在钳口与导轨之间的间隙是不是大了。
第四,安全钳提拉的行程是不是小了。
3 限速器以及全钳联动装置检查中常见安全问题
3.1 限速器灵敏度低
限速器失灵甚至失效是影响电梯安全的主要因素,限速器灵敏度降低就是指的:电梯在运行的过程当电梯的下降过程中,其下降速度超过了设定的基础下降速度,限速器却没有发生减速动作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为电梯椎坠梯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
3.2 限速器部件生锈
在检查过程中还会发现的问题就是,限速器构成部件中的甩动部件发生锈蚀。因为铁锈电阻较高,所以当这一部件发生锈蚀之后,就会影响到相关部件电气触点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锈蚀也会影响机械正常运行的灵敏度,不利于电梯的稳定运行。
3.3 限速器牵引绳打滑
在电梯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限速器牵引绳的不断使用,在限速器绳槽之内就会逐渐的累积大量的油污,而当油污继续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对限速器绳索产生类似于油的效果,使得限速器绳索出现打滑的情况,影响电梯的正常使用。
3.4 限速器钢制绳索变长
虽然限速器所使用的绳索是钢制绳索,但金属都有着一定的延展性,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钢制绳索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拉伸变形。
3.5 安全钳楔块与导轨间隙不当导致的误动作
有些安全钳在安装中由于一些安装误差导致了楔块与导轨侧向间隙的不一致,为了保证楔块与导轨的间隙一致,采用了调整2个楔块的高度的方法,造成了楔块的高度不一致。这样,在使用当中由于位于楔块下的导靴衬套的磨损,减低了轿箱导靴的侧向定位性,而使安全钳楔块与导轨侧向间隙增大或减小。再加上长期运行使一些杂物、灰尘与导轨油混合在一起,堆积在楔块与导轨之间,没有及时清除,造成了楔块随轿箱同步运行时,与导轨之间产生阻力。阻力达到一定值时,致使间隙小的一侧楔块动作而造成轿箱卡在导轨上,从而使安全钳误动作。
4 限速器以及安全钳联动装置相关安全问题的分析、思考
4.1 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电梯限速器出现灵敏度降低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电梯的使用过程中,电梯的保养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所导致的,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做好电梯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只有抓好日常维护工作才能够将出现故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2 限速器的除锈工作
限速器作为电梯安全保障的主要机构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电梯使用的过程中较容易发生生锈的情况,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定期进行限速器的除锈工作。同时工作人员也要注意定期在限速器及相关装置中添加油,这样也就能够促进限速器甩块动作顺利进行,从而更好限速器的使发挥限速作用。
4.3 定期清理限速器绳索凹槽
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还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定期对限速器绳索的凹槽进行必要的清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有效的降低因为凹槽内杂物过多所导致的打滑问题。
4.4 对绳索长度的控制
在电梯长时间使用之后,绳索变长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了使绳索变长的问题不影响到电梯的正常运行,就需要工作人员对电梯刚绳的长度能够有一定程度的把控,当发现电梯绳索长度不利于电梯运行的时候,能够进行必要涨紧轮触地操作,从而保证电梯绳索长度的安全可控。
4.5 安全钳楔块与导轨间隙不当导致的误动作问题的应对
在安全钳安装的时候,安装必须到位,尽量减少楔块的高度差,若是低端的楔块影响到了其下方的导靴衬套,必须调整到位。
5 限速器-安全钳的检验方法分析
作为高层建筑中非常重要的设施,电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极其关键的角色,做好电梯安全检验,保证电梯的稳定安全运行,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电梯安全检验中,限速器-安全钳的检验是不容忽视的,需要相关检验人员的重视,重视安全检验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具体工作中,检验保养工作需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5.1 电梯限速器要勤检查
旋转轴销,张紧装置轮轴与轴套每周应挤加钙基油一次。张紧装置的张力应一致,旋转轴销部分每周注油一次,每年清洗一次,铅封处不得拆卸,离心甩动装置应定期清理上油,保持动作灵活。电梯限速器的绳索伸长超出规定范围时,应截短绳索。每2年要经有关部门校验1次日立电梯限速器动作速度,确保其动作速度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5.2 安全钳、连杆机构每月应加机油1次,同时紧固,保证提拉力迅速传递到安全钳拉杆上,且不超过300N。调整松动的弹簧、螺钉、销轴等零件。楔块、钳座每月涂少量凡士林1次。定期清洗调整安全钳楔块,清除里面沉积的油污,保证钳块的动作灵活。
5.3 严格按照安全钳误动作产生的七点可能性,检查限速器是否调整好或偏心凸轮与橡胶轮接触表面是否有油腻;在验收和定期检验时,不但要检测楔块与导轨侧面间隙符合2~3mm的要求,而且要测量两侧楔块的高低差,若是低端的楔块影响到了其下方的导靴衬套,要责令其整改;注意安全钳的提拉杆是否转动灵活,是否会碰到别的物体;检查张紧轮动作是否灵活;检查限速器钢丝绳是否松弛;检查轿厢导靴是否卡有异物等。
5.4 检查电气安全开关是否能够动作,或者复位是否合理
由于现在维保市场的恶性竞争,有些维保人员的技术不强,安全钳试验后,仅将电气安全开关拨出来,而没有复位完全,下次安全钳动作,电气安全开关就不能起作用。
5.5 检查维保单位的维保记录,看其是否做好安全部件的维护保养,特别是那些会导致安全钳误动作的部件的维护保养。安全钳装置能否安全有效动作,不仅取决于安全钳的设计规范,加工工艺,更取决于日常的维修和保养。
5.6 修正数据误差
当校验限速器的动作速度时,有可能这个动作速度的实测值刚刚超过GB7588-2003的规定上限值,因此导致不合格,这个时候就应该选用X系列仪器的速度来测量误差,对限速器动作速度实测值需要进行修正才可避免误判,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6 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15年9月,某宾馆一台9层/9站客梯在进行安装监督检验过程中,当短接限速器的超速开关和安全钳的联动开关时,限速器机械动作,检修下行,限速器钢丝绳在限速器轮上打滑,安全钳不能使轿厢制停在导轨上,试验失效。
通过进一步的检验确认,限速器没有任何的问题,从资料上看,安全钳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再进一步检查安全钳及其提拉机构时发现,安装的安全钳实物与电梯使用的导轨不配套(安装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对安全钳的实物和资料进行核对),安全钳适用于导向面宽度为16mm的导轨,而电梯使用的导轨的导向面宽度为10mm,所以在限速器机械动作后,安全钳提拉机构将安全钳楔块提升到极限位置时,也不能使安全钳的楔块接触导轨面而使轿厢制停。
整改方案:经更换安全钳后,试验合格。
案例二:
2016年在对一台4层/4站的某电梯进行定期检验过程中,当短接限速器的超速开关和安全钳的联动开关时,限速器机械动作,检修下行,限速器钢丝绳在限速器轮上打滑,安全钳不能使轿厢制停在导轨上,试验失效。
在进一步的检验中发现,安全钳楔块与导轨面间隙偏大,有锈蚀现象,人为推不动安全钳楔块(楔块锈死在安全钳钳套中,不能灵活活动)。
解决措施:安全钳楔块除锈、、调整间隙,再次试验合格。
案例三:
概某单位新装一台速度为1.75M/S的电梯,验收检验时,该电梯发出强烈的撞击声,同时停止运行,检查时发现轿厢歪斜。
该故障是发生在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做完后,电梯恢复正常向下运行时。因此,检测人员对限速器、安全钳系统进行了全面检查,但一切正常,只是发现上梁中形成开关动作,显然是安全钳误动作。一般来说。安全钳误动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安全钳钳块与导轨之间进入异物导致误动作;(2)限速器调整不当导致的误动作;(3)安全钳楔块与导轨间隙不当导致的误动作;(4)楔块动作不灵导致的误动作;(5)张紧轮故障导致的误动作;(6)限速器钢丝绳张紧力不够导致的误动作;(7)安全钳提拉杆动作不灵引起的误动作。检测人员进一步检查发现,安全钳与导轨之间全部被水泥灰尘等污物塞满,并牢牢卡住,导致电梯出现故障,停止运行。该电梯使用的为渐进式安全钳,安全钳的固定楔块后装有缓冲弹簧,能使楔块逐渐对导轨施压,使轿厢下降速度减慢直至停止,避免轿厢急停止引起剧烈震动。因导轨上的灰尘污物较多,因此联动试验做完后,虽然安全钳已恢复正常,但由于一部分污物黏在楔块上,导致楔块于导轨间隙变小且不均匀,因此当电梯启动后在极短时间内引起安全钳误动作,产生了震动及激烈的撞击声,电梯停止运行,并造成电梯轿厢歪斜的后果。
解决措施。查清原因后,将安全钳上的污物清理干净并进行重新调整,同时清理了轨道上的污物,调正好轿厢,电梯又恢复了正常运行。
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增多,使得电梯使用情况也日渐增多,保证电梯安全运行也就成了安全管理的关键点。作为电梯系统中重要的安全保护装置,限速器-安全钳在使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些比较常见的故障,需要相关检验人员的重视,了解限速器D安全钳联动系y的工作原理及失效原因,加强安全检验工作,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电梯高效、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晏洪财.电梯限速器安全钳试验失效原因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