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1
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造过程。在生产、管理、运营、营销方面上应用数字化,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然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在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国有企业经济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国企管理者需要积极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1.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1数字化转型给国有经济带来的机遇
激发国有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消费的效率和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字化转型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很多国家都将数字经济提高到了较高的战略地位,政府部门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政策,能够为国有企业开拓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大的拉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投资的活跃度,在建设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在研发前沿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于需要投入较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会增加投资的数额,提高资本的流通速度。为国企经济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时空上的限制,使得国际经济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加快了经贸往来交易的速度,能有为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
1.2数字化转型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的挑战
跨行业、跨区域的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经济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传统国有企业会面临被替代、被淘汰的经营风险,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比传统国有企业更优的服务和商品,因此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经济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例如现代市场经济中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给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挑战。从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式来看,传统实体经济的消费额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信息服务业、咨询行业也处在被替代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中经济融合、跨界业也加快了竞争格局的变化,在传统经济市场背景下企业探索的相关领域也不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例如谷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无人驾驶、导航、地图开发等领域的研发,也提高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信息传统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准确的信息来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机遇和风险进行合理的把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也对国企辨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关国企的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会变快,因此国有企业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形象。与传统渠道传递信息一点对多点的模式相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播信息具备多维度、多点的特征,因此传播负面信息的速度也较快,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有较大的应对能力。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失真、虚假的信息,对判断和分析经济环境的能力起到了负面性的影响,开发互联网环境中涉及到大量复杂的信息,也存在着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信息失真、扭曲严重影响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正确性分析,会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生偏差。延缓了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不能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
2.数字化转型下国有企业经营的难题
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数字化转型既是对技术进行的更新,也是全方位对经营理念、战略、组织和营运进行的变革,主要是从全局的方面来谋划。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但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和战略目标并不是很清晰,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生产端引入相关信息系统,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进行综合性的谋划,高层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能达成共识。同时,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新的要求,一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重塑组织和完善相关制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职责,激励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数据资产应用范围不广泛:数字化转型从实际上来看是国有企业对数据资产不断积累、应用的过程,在数字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如何对数据价值的合理利用、加工。现阶段对数据应用方面,很多一部分国有企业还处在感知阶段,并没有进入到行动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工业数据链;在内部各个业务系统中散落着分布不同数据资源,在过程控制层和底层设备层之间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引发了“数据孤岛”的问题出现;融合外部数据的能力不高,不能对数据的更新与分布进行全面、及时地感知。目前由于受到数据的质量、规模、种类方面的限制,一部分国有企业应用数据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方面还缺乏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从决策性和预测性的分析,不能都会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进行合理的挖掘。缺乏数字核心技术和第三方服务: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也会面临供给数字核心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战略架构设计、咨询和数据运营等任务方面缺乏应该有的承担能力。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大数据、软件和云计算服务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加大了国有企业选择的难度。明显的数字鸿沟:传统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并不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水平,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对数字化转型有着比较强烈的意愿,但是有时会受到资金、人力方面的限制,这就会严重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在功能完整性、行业覆盖面、模型组建系统性等方面还不够先进,在行业内还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
3.国有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思维: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员工对数字化的认识,现阶段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通过数字技术就能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因此就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技术与人才的合理搭配是比较重要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技术,不能简单地认为数字转型就是机器代替人工,而是要综合考虑到人工和机器相互配合,调动起员工在更新产品、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国企管理者也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服务,重视消费者体验,培养国企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国企社会形象,带动消费者消费。鼓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出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并积极吸取员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国企的生产经营能力:一方面对风险和创新进行正确的衡量。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的交易结构、运作结构和成本结构带来的较大的创新和改变,使得传统国有企业从原来以服务和生产为核心体系向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体系转变,因此,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国有企业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国有企业决策者应该具备较强应用数字思维的能力,创新性数字化思维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建设高效的数字技术供给体系:国有企业在数值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建设一个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特别是提高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和原创创新技术水平,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研究力度。对全球平台和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加大与全球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推进融合性创新和数字技术原创性研发。制定任务明确、目标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国有企业设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要组织企业员工、管理层和董事会召开座谈会,聘请新兴数字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参与数字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选择数字转型路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选择自上而下的局部尝试和顶层规划并行的方法,在发生局部突出的时候,要坚持“客户优先”的基本原则,积极采纳客户提供的合理解决方案。国有企业可以应用联合项目组的方法,来制定出一个统一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政府服务进行优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对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进行统筹研究,对土地、人才、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政策力量进行整合,全面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取得财税支持上,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加大对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国有企业需要探索成立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投资子基金;积极落实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惠企政策,确保落地见效。
4.结语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数字教育;出版;编辑;核心素养;专业成长
众所周知,在传统图书出版和电子音像出版领域,教育出版一直是产值比例最大的板块。可以说,教育出版实现转型升级是传统出版业完成转型升级的关键。《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数字教育市场总体上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传统出版单位正在加快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和模式创新”。再观现实情况,当前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面临产品核心价值不明确、产业链话语权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等诸多困难,且缺乏大量人才。有学者认为,缺乏复合型人才是阻碍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1],数字出版专职人员少且多来源于内部转岗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2]。由此,文章立足于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难点,对数字教育出版编辑的核心素养和专业成长路径进行分析。
一、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与人才需求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用于支撑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其产品的核心特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以内容为核心,围绕内容配套相关教育功能与服务,这是其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和系统的根本特点;其次,以学生为核心用户,兼顾教师、家长等相关群体;再次,在内容、功能、服务等方面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和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技术实现需要符合网络传播业态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从实际看,传统教育出版以教材、教辅产品为主,而数字教育出版则除了数字教材、数字教辅出版外,还增加了数字化课程出版和教育资源数据库出版两大新形式,并且关系到出版平台、商务平台、课程教学平台、版权管理平台等各类配套系统。可以说,数字化教育产品在出版过程中,内容、产品形式、发行渠道和应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当前阶段,数字教育出版的有效业态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包括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结构体系、管理方式、盈利模式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许多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仍在探索中,各种数字技术如何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产品设计、开发、运营方面均存有较多难点等待攻克,需要编辑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数字教育出版强调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融合发展。理论上讲,其编辑应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实现融合应用。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每一个领域均包含复杂的知识、能力体系,且具有各自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加之当前从事数字化教育产品出版的编辑多为传统编辑转岗而来,同时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并实现跨领域融合应用绝非易事。以教育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为例,早在20多年前,将传统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多媒体化呈现就已经是教育出版数字化的一个主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科书内容的数字化已从多媒体升级到富媒体、智能交互、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而这种采用“新媒体技术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的教育出版产品设计方法在近年来一直广泛存在于教育出版行业。该类产品看上去改变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已经结合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个领域,但编辑在策划产品时对各领域的认识深度不足,仅做了形式上的改变而无法从融合的角度对产品的内在教学逻辑进行系统设计,即并没有触及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认知需求,因此无法被教育工作者视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有效促进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笔者认为,对多数正在从事或想要从事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编辑来说,应在具备一定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专业学习途径,逐渐成长为能够驾驭一些数字教育出版项目的专门人才。
二、教育出版转型中编辑的核心素养
在综合了能力、知识、素质、态度等要素后,人们提出了在评价人才时可使用“素养”这一概念[3]。在传播、教育等领域,“competencies”“skills”“literacy”等单词都在不同场合被译为“素养”。从这些词的含义和词源不难看出,“素养”本质上是人们胜任某一领域工作时必备的能力、技能、知识等的综合体。所谓的核心素养,则是各类素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根据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编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从事数字教育出版的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可概括为社会责任和人文底蕴;第二,具有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即融媒思维和学习能力;第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即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核心素养处于编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体系的底层,支撑着编辑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建构,也引导编辑长期、持续地进行专业发展。
(一)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社会责任、人文底蕴
社会责任是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化的责任方式两个层面。在社会责任意识中,最为关键的是政治坚持。数字教育出版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和育人的职责,读者以未成年人为主,其产品的政治方向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国家认同等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甚至影响到未来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编辑必须坚持新闻观和教育理论,这是工作的基本方向。同时,由于数字教育出版工作具有多领域融合的特点,合作担当是有效的社会化责任方式。对编辑来说,应该认识到数字教育出版需要分工合作,以团队方式完成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和运营。人文底蕴是编辑的必备素养,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出版工作,一个编辑的人文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普通编辑学认为,编辑活动的本质就是从原有的社会文化出发,缔构并产生新的社会文化[4]。数字教育出版的编辑工作实质也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将已有的社会文化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产品。在这之中,编辑的人文底蕴对内容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并能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二)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融媒思维、学习能力
教育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出版实施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出版的内容、形态及传播途径都需有相应的变革。传统编辑工作多受限于纸张载体进行平面思考,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应树立多媒融合观,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和立体思考模式,主动探究不同媒体的教育功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信息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编辑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广博、系统、复杂且在不断发展。因此,具备学习能力是教育出版转型现状对编辑提出的必然要求。学习能力既指编辑应该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同时又强调编辑应具备合理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比如,编辑应该积极尝试各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对编辑来说,自身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会直接影响到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无论从教育出版转型的发展阶段,还是从编辑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来看,学习能力无疑都是编辑的必备素养。
(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创新意识符合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且在教育出版转型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前,无论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还是作为出版服务对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都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填补空白、完善产品设计与应用,才可能进一步推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在教育出版的转型过程中,融合创新、集成创新、改进创新都是可以尝试的创新方向,包括将新技术以合理的方式应用于教育出版中并形成新型的产品,应用不同的技术,以创新集成方式为教育出版服务,依据教育和出版的实际需要对已有技术进行改进等。而所有创新的前提是,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表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所涉及的已不仅限于手工业者应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各行各业的通用素养[5]。在教育数字出版中,工匠精神是指敬业态度、乐业情怀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甚至可以认为,工匠精神是上述各项核心素养能够可持续发挥作用的保障。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都只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才具有持续、深入发展的可能性。上述三方面六项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对编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编辑实现进一步发展并推进教育出版转型的关键。
三、编辑的发展途径
如上文所述,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由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彼此融合、交叉形成,并且领域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两个或多个领域知识与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重构了一种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形成新的专业领域。由此,上述新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编辑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以实现核心目标是各教育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具备三方面核心素养的编辑可通过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等方式逐渐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一)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
在教育出版机构中,编辑都已具备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大多数编辑拥有与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包括宏观的教育学、课程论、教育心理学专业或具体的学科专业。少数编辑则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或数字出版专业。无论编辑本身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首先立足于自身专业,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加深对自身专业的认知。
(二)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
某个具体的数字教育出版项目,并不会要求编辑具备覆盖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教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单一项目往往只涉及与产品定位相关的一小部分知识或技能。在这些项目的预备或启动阶段,编辑可以通过定向学习集中攻克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基于对自身专业的深度理解在项目范围内实现跨领域融合。在一些项目中,编辑只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话语体系、了解其基本原理,遵循社会化责任分工,与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而这一过程本身需要编辑具备社会责任、善于学习、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是教育出版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数字教育出版目前存在太多需要研究的空白领域;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是普通编辑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必要方式。编辑参与的科研工作一般直接与出版产品相关,属于实用研究。科研的成果将成为提升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品质的直接因素,而科研的过程则是编辑内化知识、创新突破,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当然,对于任何编辑来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参与科研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更需要编辑具备善于学习、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
(四)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
创新意味着对旧的、常规事物的超越和突破。由三大领域融合而成的数字教育出版行业,更加需要编辑善于创新,从而推动数字教育出版的发展。但融合创新的本领并非一蹴而就,也没有哪所高校或研究所可以直接培养出符合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要求的创新型编辑人才。那些具备核心素养的编辑,只要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并在一定范围内敢于融合创新,实现跨领域的知识、能力融合,就可以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四、结语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其对传统出版行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有着重要影响。编辑人才的遴选和培养在这一阶段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核心素养和编辑专业素养提高途径,意在尝试解决当前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编辑人才缺失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看,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有着巨大潜力。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出版不同于其他传播领域,教育出版的受众对信息掌握深度有刚性需求。这也是技术与内容浅层结合的方式不适用于数字教育出版,以及数字教育出版产品设计、开发、运营面临诸多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需要编辑们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李莉.山东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21.
[2]雷鸣,湛冠琼,冯英.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出版广角,2021(18):39-42,53.
[3]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4]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18-20.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3
拓展数字印刷的需求
纵观近5年全球印刷工业的发展,可以清晰地发现,印刷市场、设备构成、技术工艺、作业方法以及营销手段都聚焦在“数字化”这个焦点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印刷企业都在积极主动、持续不断地采用专业导向、数字再造和管理增值的方式推进企业从传统印刷向印刷数字化转型。
笔者经多年行业研究分析后,认为传统印刷企业向印刷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层面:印刷数字化转型、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以及全媒体数字化转型。
其中,传统印刷企业的印刷数字化转型已历经了10余年的发展,全球发达国家的传统印刷企业早在2005年前后已经基本实现了转型,并转入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或全媒体数字化转型。再看国内,少数技术领先的印刷企业已率先展开全媒体数字化转型,如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一些技术先进的传统印刷企业正在着手进行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如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很多传统印刷企业也在一边加快印刷数字化转型步伐,一边思考跨越式地推动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
1.向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集成转型
2010年后,印刷产品的高品质、个性化、内容与功能集成化逐步成为印刷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印刷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核心,从而迫使传统印刷企业依托所完成的印刷数字化,通过嵌入或扩展数字印刷设备来解决印刷产品个性化以及内容与功能集成化不足的瓶颈问题,进而引发了传统印刷企业引进数字印刷设备的热情和动力,推动了传统印刷企业新一轮的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集成转型的速度,这也将是未来10年传统印刷企业无法回避、关乎其生死存亡的转型。
这种由印刷市场及其产品需求所导引的传统印刷企业向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转型,相比单独应用数字印刷制造印刷产品的转型来说,其目标更明确、突破点更清晰、解决方案更全面,而且重点聚集在“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的集成”这个节点之上,是一种应用数字印刷设备进行印刷制程再造以及产品工艺完善的过程。它不仅充分解决了传统印刷个性化不足、内容与功能集成缺乏的产品创新的难题,而且全面发挥了数字印刷设备服务于数码打样与样书制作等传统印刷流程优势,提升了设备综合应用率,降低了印刷生产成本,从而使数字印刷真正成为传统印刷企业拓展市场、优化制程、精细服务的必要手段,加快了传统印刷企业不断主动地增加数字印刷设备的步伐。
2.向全媒体数字化转型
在国家将传统印刷和现代网络新媒体、移动多媒体作为国家文化大发展重点支持的发展领域的背景下,传统印刷企业的全媒体数字化转型将是印刷企业从制造业涅为文化产业或内容服务业最重要的转型,也是未来传统印刷企业实现自我构建全媒体产品链,还是被整合为全媒体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而失去主动性的重要择决。但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传统印刷企业来说,这种转型还很遥远,还有漫长的征程需要跋涉,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理解。
集成数字印刷的技术途径
传统印刷企业在技术环境的数字化、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服务目标的产品化的发展背景下,其传统产品的外部需求增速趋缓、内部产能过剩的格局逐步显现,而对个性、创意、智能、精致的高附加值新产品的需求快速扩展,因而集成数字印刷技术是传统印刷企业承袭传统印刷技术精华,实现印刷产品创新的最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传统印刷企业需要遵循“预先规划是前提、数字印前是龙头、传统数字集成是保障”的原则,从产品链和市场拓展两个方向展开。
1.基于印刷企业产品链的数字印刷集成
对于基于所拥有的产品链来集成数字印刷的传统印刷企业,引进或集成数字印刷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从剖析现有产品设计、印刷制程、品质缺陷以及服务不足着手,发现企业目标和用户需求的不同、理解与控制方法上的差异,归纳出所要集成的数字印刷设备和技术能够突破哪些技术瓶颈,解决哪些产品制造的短板,补充现有设备与软件的哪些不足,改变产品制造中的哪些工艺方法。
(2)要比较各种数字印刷技术在成像机制、产能效率、数据兼容、过程控制、品质稳定性、耗材成本、维护可靠性以及作业难度上的优势与劣势。
(3)要解决数字印刷设备与软件嵌入传统印刷工艺流程、过程控制和作业方法的匹配方式,使新增数字印刷设备既能够与传统印刷集成应用,又能够相对独立形成新产品拓展的体系。
(4)要实现创新产品链和产品创新的途径,充分展示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集成的新优势与新特点,推动产品设计人员创意的实现。
还有一点必须引起重视的是,要根据印刷企业主要业务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对于以折页产品,如出版物、商业目录印刷等为主的传统印刷企业而言,在引进购置数字印刷设备及软件时,要特别注意考察以下几点:①数字印刷机的质量水平、持续生产能力和使用成本;②数字印刷机作为数码打样输出设备的可行性以及产品适应范围;③传统印刷所采用的数据与数字印刷机采用数据间的兼容性及其数据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④传统印刷数字化生产流程,特别是色彩管理与数字印刷机之间相互转换的可行性与精度;⑤开本、折页、材料的适印性;⑥形成差异化优势的可能性以及供应商的评价。
而对于以艺术品复制、影像印刷为主的传统印刷企业来说,数字印刷设备的购置与软件的添加需要特别考虑:①不同成像机制(静电成像+色粉、静电成像+液体油墨、喷墨)数字印刷机的色彩再现能力和印刷质量;②对承印材料的印刷适性以及印刷稳定性;③与传统印刷生产流程与色彩管理的兼容性;④折页方式以及正反面套准精度。
对于以包装、个性化文化产品以及礼品印刷为主的传统印刷企业,购买数字印刷机及软件时要注重这几个要素:①对专色、特别是高饱和度、高亮度色彩的再现能力;②印刷幅面及承印材料的利用率;③承印材料的适印性以及材料损耗;④与传统印刷工艺及其印后加工方法的配合度。
2.基于市场拓展的数字印刷集成
对于以拓展市场为目标的传统印刷企业而言,添置数字印刷机则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1)要从提升印刷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增值服务模式以及增加传统印刷的业务量着眼,重点从前端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产品需求和潜在需求着手,分析归纳新产品的共性特征和制程难点,比较新产品在市场中其竞争对手的优势与不足,思索自己能够为新市场、新产品和新需求提供最可行服务的能力与不足。
(2)要针对市场、产品、竞争对手以及自身能力,以产品制造为导向来制定典型目标样本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3)要通过测试分析和典型目标样本的试制来发现目标设备的长处与短处,筛选适合市场和产品需求的数字印刷机,考虑不同数字印刷机的合理配置以及引进周期和预期目标。
(4)要考虑用所引进数字印刷机弥补传统印刷机及其制程中短板的可行性与方法。
具体来说,对于传统书刊印刷企业而言,数字印刷机引进的首要目标是瞄准出版社数字出版、微小批量再版绝版图书的印制、样书印制以及个性化收藏图书的印制;其次,还应注意配合数字出版以及出版社的新图书品种来研发印制工艺及其印制流程控制方法;再次,要注重用数字印刷机服务传统图书印制流程,将其作为数码打样输出设备使用,提升作业效率,降低打样成本。因此,要重点关注数字印刷机的产能、可靠性、质量稳定性、易用性、印刷幅面、材料综合利用率以及终端用户品牌认知度。
对于商业印刷企业而言,数字印刷机引进的首要目标是面向国内高端产品,特别是国际品牌产品的市场营销需求,与其电子商务平台配合,构建服务高端客户的定制商业宣传产品的印制流程和技术工艺;其次,要筛选和分析高端客户的商业印刷需求,依托数字印刷机特性研发高附加值的数字印刷商业产品,推动市场的占有率和产品利润率。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数字印刷机的专色、材料类型、细节表达、批量色彩一致性以及与多种印后加工的适配性。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平面媒体 生存
平面媒体的数字化进程
“数字化”对于平面媒体而言含有两层内容:一是指平面媒体中个别环节或某个领域采用了数字技术:另一层内容是指整个平面媒体所有的流程,即从采编到印刷再到媒介产品全部实现数字化。
平面媒体通常包括采编、印刷、媒介产品等环节。数字化产生后,数字化产品快捷便利的形式,特别是电子纸的产生,很快颠覆了平面媒体和平面媒体产品的制作过程,它毫不犹豫地去掉印刷等环节。直接将内容奉献给受众,引起了受众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这是个划时代的变革。
数字化进程与其他技术普及过程一样,也依循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局的规律发展。纵观平面媒体数字化历程.大致有如下几个阶段:一是电脑普及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报社进入了电脑普及时代。在这一时期.报社采用电脑编辑激光照排系统。印刷环节淘汰铅活字.编辑记者逐步以电脑为工具,取代了手中的笔。二是电脑互联网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入电脑互联网时期。在这一阶段,报社各部门组成计算机信息网络,综合新闻业务网(NISN。News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的建立和运作成为报社的数字化平台.并且与外部的信息网络及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内容产品生产、传输的数字化达到更高的程度。三是平面媒体建网站阶段。报纸媒体网站已在中国网络媒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四是全部数字化阶段。就是平面媒体取消印刷的纸媒形式,完全实现了数字化。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报纸网络电子版。2008年11月25日,美国一张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迎来了自己的100岁生日。然而.该报纸宣布将于2009年4月起停止出版纸质日报.专注于自己的网络版报纸。从而成为美国首家以网络版替代纸质版的报纸。目前,在美国许多媒体采用电子报纸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报纸的发行.其中包括《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等报纸。二是手机报、电子光盘和电子纸出版物等。北京日报和北京青年报光盘出版物.以及烟台日报电子报刊都属于这一范围。随着新的传播介质“电子纸”和其他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不断诞生,将把平面媒体的发展空间拓展得更宽更广。平面媒体数宇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将平面媒体出版业推向了历史性的变革关头。平面媒体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中国报业发展战略的普遍共识。但是.从数字报业的现状来看,还只是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何时能够真正成为产业还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2009年7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参展企业比上届增加了55%.展位面积比上届增加了20%。但亮相数博会的50余家企业中还是以技术供应商居多,报业方阵参展的屈指可数。许多报业集团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传播形式,纷纷向数字媒体进军。但至少截至目前,报业数字化依然停留在投入阶段,除手机报发展稍好之外。其他基本无利润可言。平面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
一些平面媒体人理念落后.是这种困境的主要表现之一。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定数字化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的观念:必须从整体、全局的角度考虑报业的转型和发展,将数字化作为整体转型的方向。而非设立一个新部门、增加几个新岗位,或者象征性地搞几个网站或手机报等等。从世界报业的情况来看,国外的大传媒集团在观念和思路上要比我们超前得多。早在2005年夏天,75岁的默多克就强势进入互联网市场.新闻集团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收购,其中最为抢眼的交易是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社交网站MySpace;2006年11月.新闻集团义高1蒯对外宣布,计划在中国与本土公司合作建立中国版的MySpace。另外,新闻集团收购《华尔街日报》后,将平面媒体的数字化发挥到极致。继苹果公司宣布iPad上市仅用28天就突破了100万台的销量之后.iPad的《华尔街日报》电子版应用软件推出首月.活跃用户已超过64000人。默多克表示.新闻集团正与一些出版商、设备制造商及科技企业进行最后的协商,他们将很快开发出全新的注册模式,使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够通过iPad的《华尔街日报》电子版获取想要的数字内容。反观国内。互联网时代的联合、共赢观念并未深入人心,闭门造车者众,放眼世界者寡,资金雄厚的报业集团收购有成长性的互联网企业之类的动作.或者和大企业数字化技术合作的动作,至今鲜有所闻。其实,改革开放30年使国内一批报业集团迅速发展,积聚了可观的财力、人力等资源.现在正是利用这些既有优势以大眼光、大视角谋划大格局、大思路的良机。报业数字化转型既是传统报业面临的危机也是机遇。如果我们今天动作慢三拍,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30年里使我们前30年积聚的优势消失殆尽。国家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报业的“数字发展战略”问题,为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事实上.平面媒体纸媒电子化后,平面广告与网络广告能否自然衔接,商业模式如何转换。也是平面媒体数字化转型后所面临的困境之一。纸媒消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平面媒体赖以生存的平面广告,是否会随着平面媒体的电子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网络广告。对此,广告主更多的是观望而不是立即行动。这从传统平面媒体的网站广告量非常少可以看出。这就给平面媒体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传统平面媒体靠单一的广告生存的商业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必须创建数字化时代内容为王的新的商业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因此,传统报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
平面媒体数字化生存策略
平面媒体要想在数字化时代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转变思维理念,迅速采取行动.进行一场平面媒体的数字化革命。近些年来,国内外已有很多平面媒体在不断尝试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回报,其创新路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网络为核心,开展全方位经营。全方位经营不等于过去我们所说的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时代,各个报业都有企业,但是没有几个赚钱的,最后还是回到媒体上来。但是,到
媒体上来.不是办一个单一的媒体,必须走全方位的综合媒体的发展道路。以中国黄金报为例。中国黄金报的全方位数字化经营的转变,主要采取了如下作法:一是开辟了报刊社网站和中国黄金网网站。从1997年创建中国黄金网,目前访问量是55万次,可以保证50%以上目标做黄金珠宝和贵金属投资的人主业是中国黄金网。二是利用自己在中国黄金行业的公信力.与国际著名珠宝电子商务运营商合作.打造中国首家P2P珠宝首饰网络电子交易平台,扩大新的赢利增长点。三是开发手机短信服务,并且推出全球贵金属实施行情手机导航平台.可以24x7给客户发放。四是开发多媒体产品。与国际合作,出版了《世界黄金年鉴》和《铂金年鉴》及全文检索数据光盘,这是他们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针对高端用户定制性的市场分析电子读物。五是开发贵金属电脑终端软件。就是放到客户电脑上.给他做一个终端的看盘器和行情分析器。数字化的转型给该报带来了可喜的收入。
第二,创建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对我国平面媒体来说,在新闻信息资源占有量上仍具有很大的优势.问题是这些新闻资源往往处于一种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由于缺乏重新加工和整合,这些信息既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没有创造经济效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个平面媒体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数据信息库。在这方面,龙源期刊网和新知网做得比较好。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5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落实《关于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紧盯前沿、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培育壮大,打造生态、集群发展”工作部署,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推动产业链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效应及行业带动作用,提高中小企业质量效益水平和为大企业配套能力,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加快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长制”推进机制,以工程化、项目化方法抓好产业链规划设计。加强重点项目策划,聚焦产业链创意设计、品牌营销、高端面料等短板弱项,省市一体化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集聚资源要素、完善产业链条。举办产业链领航龙头企业、关键节点企业、重点配套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基金、智库、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支撑服务机构对接活动。成立山东省纺织纤维产业链联盟、山东省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联盟等更多行业组织,依托联盟和协会开展常态化行业服务。
二、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建立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沟通交流、分工合作、产品配套等协调机制,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开展产业集群观摩暨能力提升行活动,挑选省内外知名度较高、发展程度较好,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进行调研观摩,促进相互学习、交流提升。重点支持培育壮大滨州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青岛市即墨区中国童装名城、淄博市淄川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烟台市海阳市中国毛衫名城、潍坊市昌邑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潍坊市高密市中国家纺名城、枣庄市市中区中国针织服装名城、滨州市惠民县中国绳网名城、菏泽郓城县中国棉纺织名城9个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培育六大产业基地。基于各市产业基础与优势,依托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增强产业链配套协作能力,重点建设6个全国知名产业基地。(一)研发创意、品牌运营、展会赛事基地。依托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等市的研发、品牌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技术研发、时尚创意、品牌运营基地。(二)新型纤维材料基地。依托烟台、潍坊、济南、泰安、威海、青岛等市技术与产品优势,重点发展芳纶、石墨烯纤维、莱赛尔纤维、海藻纤维等新材料,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纤维材料基地。(三)高端纺织研发制造基地。依托滨州、淄博、德州、济宁、烟台、泰安等市产业优势,加快多纤混纺纱线、多组分机织坯布的技术研究,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纺织研发制造基地。(四)智能绿色印染基地。依托泰安、青岛、滨州、淄博、烟台等市在智能化印染以及印染关键技术的领先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化印染产业基地。(五)时尚家纺服装基地。依托威海、潍坊、淄博、济宁、烟台等市设计及品牌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服装产业基地。依托滨州、潍坊、烟台等市创意设计及产品开发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床上用品产业基地;依托聊城、潍坊、滨州等市毛巾行业的全国领先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毛巾产业基地。(六)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基地。依托德州、泰安、东营等市产品及技术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基地。
四、提升创新创意能力。发挥大企业科研与人才优势,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引领带动行业科技创新 能力提升。支持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研究成果在我省转化。积极培育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人才引进、品牌孵化、成果转化、服务共享等途径,打造全省纺织服装产业 资源聚集高地。举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纺织服装分赛,办好中意服装设计大师班和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成立山东省时尚产业联盟,推动纺织服装与鞋帽配饰、珠宝首饰、文化艺术等时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到2022年,全省力争培育壮大纺织服装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12个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个以上,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10个以上。
五、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重点项目库,瞄准原创设计、新型纤维、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附加值高、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健全服务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定期组织重大项目专题推介,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纺织服装产业项目。树立产业链招商思维,集聚资源、集中力量、集成政策,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到2022年,第一批重点跟踪协调并支持推进20个产业链重大项目(总投资202亿元)。
六、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工程,支持引导企业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应用,实现管理、设计、制造、营销等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推广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和精准化营销。建立企业与数字化服务商常态化对接机制,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保障等。开展行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活动,一企一策制定数字化建设方案,指导企业进行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大力培育推广纺织服装行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重构,促进企业间结成更紧密的生态伙伴。到2022年,全省诊断培训纺织服装企业500家以上,重点培育推广纺织服装行业互联网平台5个以上。
七、深入推进“三品”战略。深入推进纺织服装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组织企业参加春秋两季上海五大联展,集中展示和推介山东省纺织服装优势产品,提升“山东纺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利用天猫、淘宝、京东、必要商城、亚马逊跨境电商平台等网络购物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直播带货平台,重点客户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快速、精准、高效营销。到2022年,全省累计培育纺织服装行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100个以上,重点培育品牌企业50个以上。
八、强化人才培训。举办纺织服装产业高端人才培训班,针对纺织服装行业董事长、总经理、二代接班人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从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化培训,持续提升企业家能力素质。利用中意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班线上线下授课及大赛赛前专题辅导等方式,高水平培训指导企业及高校设计人才3000人次以上。针对互联网经济时代行业发展趋势,依托山东省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联盟,开展“蒲公英百千万”数字化人才培训活动,就3D数字化设计研发、柔性快反智能制造、智慧零售等方面进行培训,到2022年,联合30所高校,赋能200家企业,为行业培养超过3000名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现状;发展趋势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逐渐步入数字媒体时代,从摄影文化传播的整体上看,摄影手段和摄影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对摄影文化的传播产生了诸多影响。摄影文化传播如何更好地适应数字媒体时代成为多数人们关心的问题。
二、数字媒体时代对摄影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摄影文化传播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并逐步改变了摄影文化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在分析大量摄影文化作品后可知,当今的复制技术和数码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摄影文化的传播形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顶遵新的《摄影与快餐文化》,杨晓军的《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摄影生态》等,这些作品充分说明摄影文化的传播方式已经逐渐向信息化转变,更多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对摄影文化传播的方式。其次,数字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们对作品的观念,让人们能够深度挖掘摄影作品的内涵和文化意义。例如,李璐的《数字化时代的摄影传播和个案分析》,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新时代的思考和反思,这样有意义的作品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层次。此外,摄影艺术的传播思维受到了数字媒体时代的影响,观照影像传播的价值取向,以及摄影的图像学意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三、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
摄影文化是一个相对广泛的定义,其主要包括肖像摄影、新闻摄影、时尚摄影、广告摄影,其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状况也不尽相同。首先在肖像摄影方面,数字化手段丰富了摄影的视觉效果,从而让作品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摄影精神,提升了肖像摄影的整体价值,目前在肖像摄影方面技术理论较为成熟,能够满足人们对摄影文化传播的需求。在新闻摄影方面,摄影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新闻摄影的环境和拍摄方式,数字影像能够有效提升作品价值,凸显摄影作品的情感倾向,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如何在摄影文化传播和理论道德之间选取一个平衡点还尚未解决。在时尚摄影领域,数字摄影表现出了更大的魅力,逐渐成为时尚摄影的核心部分。分析作品可以看出时尚文化的差异和形态意识的转变,正如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时尚摄影逐渐左右了人们的思想,摄影师的柔焦镜头更是为这样一个消费的时代推波助澜,形成了一道最接近大众的时代风景。在广告摄影方面,数字化技术能够提供更多国际化、社会化的信息,从而使其更加多元化,广告摄影属于商业摄影,其能通过复杂的场景设置表现出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形式,是人们较为常见的摄影艺术传播方式。[1]
四、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应当接受这个现实,在其对传统摄影文化造成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帮助。在未来的发展中,摄影文化将会借助信息数字的相关技术,完善表现手法和相关技术。当代摄影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将有新的发展,摄影文化传播逐渐趋于商业化,更多地同经济挂钩,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纪实摄影更具备艺术感和美感,不再是以前枯燥无味的记录摄影。在未来的发展中,摄影文化的传播还将影响到政治的意识形态,并反作用于自身,导致摄影文化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渐形成国际化、商业化的摄影形态。因此,相关学者要加大对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的研究力度,利用辩证思想看待不一致的思想和问题,从而得出更加具有价值的结论。[2]
(二)对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发展的一些建议
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摄影文化传播造成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应当积极转变思想。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完善技术提供了有利的帮助,这就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提升摄影作品的创造力,更多地关注人类的整体层次,将文化精神融入作品中。数字摄影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摄影作品同现实的差距逐渐拉大,人们应当接受这种形式上的转变,让摄影文化的传播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文化、时尚文化。数字摄影是一个新领域,其在传播层次上非常广泛,因此其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很多具体创作问题和创作现象属于摄影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待探索的问题远多于现成的答案,诸多学者应当提升自身修养,以新的思维模式进行探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3]此外,摄影的数字化生存问题是一个相对而言较新的研究领域,而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对社会场景以及人类社会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思考,涉及当代社会的文化转型以及后现代话语的讨论。而后者,对其界定现今尚存一定的模糊性,未获得学术界的一致认定。对于把握缺乏系统和恒定的理论体系的问题,在研究中要注意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途径和成果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关系。特别对细部研究,要运用哲学辩证思维的方法寻找正确的诠释途径。
五、结语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摄影文化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在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数字化媒体时代,摄影文化的传播属于一个新的领域,当前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相关学者要创新研究的立意,增加研究的深度,使研究更具有社会价值。当然无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研究的相对理论,都应当坚持以科学为原则,这样才能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田欣欣.数字媒体时代摄影文化传播研究现状与趋向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11):144-145.
[2]方明瑛.人文纪实摄影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探析[D].山东艺术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