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产业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产业综述范文1
>> 北京地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模式研究 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现状及展望 北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北京地区P2P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 红豆挺进生物医药领域 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渐趋细分 在生物医药领域自由驰骋 生物医药领域平台促进创新 北京地区银行业交叉销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倍道兼进,腾飞的北京生物医药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园区现状及发展模式 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北京地区大学生网购风险认知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热点与前沿分析 北京郑氏润慷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 增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OL]. http://.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3134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OL]. 2006-02-09. http:///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 htm.
[4] 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 叶仙蓉.药学人才培养与国家自然基金人才项目的概况分析[J].科研管理,2013,10(10):142-144.
[7] 王长锐,孟宪平.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9,(1):34-36.
[8] 彭英,姜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4~2013 年药理学资助项目的回顾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485-1492.
[9] 付剑江,毕明刚,陈君,等.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0-13.
[10] 陈治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夯实基础研究,谋求源头创新――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J].科技潮,2010,(12):12-19.
[11]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14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网站.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OL]. 2014-07-10. http:///cms/jh/106695.htm.
[13] 陈斌.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1,(44):21-22.
[14] 马廷灿,曹慕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看我国各省市基础研究竞争力[J].科学通报,2011,56(36):3115-3121.
医药产业综述范文2
关键词 政府功能 政府行为 医药工业园 结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R40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3-0048-0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产业集聚式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医药产业的强政府监管、高技术、高投入、无法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等特点,使得医药产业集聚的形成有其自身特殊性。我国医药产业的集聚大多依托于政府建立的医药工业园(医药产业园),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政府主导已成为我国医药工业园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形式,例如张江药谷、泰州医药城等。
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波特认为,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真正作用在于影响集群的四个基本要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从而对集聚的竞争优势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尽管其作用可能是有限的,但非常重要[1]。结合我国国情,政府在医药产业集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国外工业园区发展的经验表明:市场对园区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当市场出现失灵时,政府将发挥积极作用调节市场。为了进一步了解政府在园区所发挥的作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园区政府功能进行定位,探索政府行为在园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医药产业升级的政府干预提供新的思路,丰富政府行为研究。
1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1.1 医药工业园区政府行为指标的初步选取
医药工业园区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药监等多个政府部门,涉及的部门机构较多,因此筛选指标比较困难。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反应政府行为内涵,通过和领域内专家的深度访谈,结合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选取出了17个指标作为本次实证调研的初始指标(见表1)。
1.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首先,我们根据初始指标,编制了一份医药工业园区政府作用调查问卷。问卷形式为5维度李克特量表,调查上述17个指标在医药工业园区中的实施效果。该调查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医药工业园区,调研区域涉及山东、浙江、上海、湖南、福建、江西、江苏7个省,20个医药工业园区。调研对象是医药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单位人员。此次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80份,有效问卷269份,有效率为89.7%。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1.3.1 问卷信度检验
问卷信度检验主要是检测问卷调研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一般常用克朗巴哈(cronbach)的α系数法来检验问卷信度。α系数取值在0~1之间,α系数越高,信度越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越好。经验判断,问卷的α系数在0.8以上该问卷才具有使用价值。运用SPSS对样本的信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 955,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1.3.2 问卷效度检验
文本采取因子分析法来验证问卷的结构效度。一般因子负荷值越大,通常在0.5以上,表明收敛度越高;且每一个项目在所属的构面中,出现一个大于0.5的因子负荷值,符合这个条件的项目越多,则量表的区别效度越高。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SPSS中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经验判断,KMO在0.9以上,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0.8~0.9,很适合;0.7~0.8,适合;0.5以下,不适合。本样本KMO值为0.959>0.9,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从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值为3 262,自由度为136,达到显著,说明样本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选择最大方差旋转方式,获得更加清晰的因子。观察旋转后的矩阵,发现G17在各成分上的因子负荷值都小于0.5,将该指标剔除。然后,对剩余的16项指标重新进行因子提取,发现所有的因子都满足在同一构面中,有一个大于0.5的因子负荷值,说明本问卷构建效度良好(见表2)。
1.4 因子提取与因子命名
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了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56%。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分别用4个维度来表示4个因子,维度1包含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等,将其命名为制度供给;维度2包含建立公共平台、引进金融机构、医药类人才吸引等一些园区的公共基础方面建设,将其命名为公共产品供给;维度3包含药品审批和监管、环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将其命名为园区监管;维度4包含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等软环境设施建设,将其命名为软件配套支持。
2 构建模型
2.1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本文采用了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提出待检验的模型,其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
在模型比较时,卡方自由度比x2/df越小的模型拟合越好。当x2/df3表示模型适配度不佳,其值介于1~3之间表示模型适配良好。该模型x2/df为2.01,表示模型适配良好。GFI为拟合度指标,范围一般在0~1之间,一般可接受的模型的GFI>0.9,该模型的GFI为0.92,表示拟合良好。RMSEA为根均方误差,一般RMSEA
2.2 因子间的因果关系
2.2.1 模型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政府功能定位,所以有必要对政府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前面的分析确定了政府功能的4个因子。我们认为,政府行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制度供给,园区公共产品供给、监管、软件配套支持都是在其基础上开展而来,因此,本文假设四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建立如下假设关系,如图2。
2.2.2 模型修正
应用LISREL软件对上述假设模型进行参数拟合。为得到更理想的模型,笔者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的原则:① t值
2.2.3 模型分析
从修正后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制度供给对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系数为0.93,t值为12.27,说明制度供给对公共产品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制度供给对园区监管的路径系数为0.83,t值为10.87,说明制度供给对公共产品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制度供给对软件配套支持的路径被修正删除,表明制度供给对软件配套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关系,只能通过公共产品供给、园区监管路径对软件配套产生间接影响关系,通过公共产品的路径系数为:0.93×0.61=0.57;通过园区监管的路径系数为:0.83×0.37=0.31。公共产品对软件配套的路径系数为0.61,t值为6.67,说明公共产品对软件配套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园区监管对软件配套的路径系数为0.37,t值为4.34,说明园区监管对软件配套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见表3)
3 结果与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医药工业园区中的政府功能主要可以分为制度供给、公共产品供给、园区监管以及软件配套支持4个方面。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来推动园区的发展,一方面,政府会加大对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H1),引服务机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园区建设,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网络。同时,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影响园区的上下游支持产业,直接影响园区的产业链构成;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中介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进驻园区,构建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物流仓储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等,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创新激励政策,激发企业、科研机构的创新热情,提高园区创新能力,增强园区持续竞争力。另一方,政府依靠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园区活动进行合法管理与监督(H4),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政府还通过各种监管措施,根据园区的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制定有效的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管理新局面。
同时,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还得出政府对于园区的软件设施不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H3),只能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园区监管来间接对其产生影响(H2、H5)。其主要作用方式主要有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促进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立;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等。软件配套主要是园区自身的市场运行建立起来的。完备的公共产品资源,良好的市场环境,更有助于推动配套软件的建立,如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在内的配套服务,加大对人才的培养;重视园区文化的营造,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团结协作能力;为员工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并鼓励尝试、挑战风险,创新气息浓厚,有力支撑园区的健康发展等。
4 结语
我国医药工业园区是由政府设立园区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园区的基本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管理等工业园区运转中的一些活动,与市场和企业相比较,政府对工业园区的建立无论是方向还是速度上都起到主导作用。同时,政府还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特点的医药工业园区,从而更好地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医药产业。本文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对政府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并尝试对以上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索,丰富了我国医药工业园区的政府行为研究。但是,文中并没有涉及到政府功能对医药工业园区发展的具体影响,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 邱如美,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2: 67.
[2] 侯杰泰, 温忠麟, 成子娟.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5-47.
[3] 白景锋.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政府行为研究综述及展望[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7): 1-6.
[4] 张涌.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探析[J]. 甘肃理论学刊, 2007(1): 70-73.
[5] 窦虎.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政策研究[J]. 东岳论丛, 2005, 26(5): 80-83.
[6] 万春霞.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J]. 理论与改革, 2006(5): 104-106.
[7] 李姚矿, 余其礼, 阮美梅, 等. 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的定位与功能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 2008, 22(6): 4-7.
医药产业综述范文3
[关键词]泸州;区域中心;产业
[DOI]10.13939/ki.zgsc.2017.08.094
1前言
泸州市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是国家、四川省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泸州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0万人,城市建成区200平方公里。泸州届时将是成渝城市群中仅次于成都和重庆双核以外的第三大城市和四川第二大城市。泸州市“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的奋斗目标。笔者认为必须重点加快培育六大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二、三产互动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有力推动城市与产业的良性互动、融合共生,为泸州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2泸州市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的紧迫性
目前泸州产业发展的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对支撑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泸州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量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泸州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而言,还显得不大不强。从白酒产业看,主要指标与“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另两角遵义、宜宾比仍有差距。从化工、机械产业看,升级换代任务艰巨。从能源产业看,产品单一,有待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从服务业看,布局不合理,角色不明确、集聚效应和链条效应缺乏。
2.2泸州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还较弱
集聚辐射功能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核心要素。泸州市现有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其自身的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内外部环节缺乏深度融合,集聚集群集约效应不明显;区域内产业布局趋同,企业各自为阵,小而弱、多而散现象严重,存在低档次恶性竞争,产业内部整合力不够;与周边地区产业的合作机制不健全。
2.3对具有潜在集聚和辐射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力度不够
泸州在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定位上存在重现有特色优势产业,轻具有潜在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重全面开花,轻重点突破;重企业独立竞争,轻产业集群出击;重固守传统产业,轻新兴产业培育;重产业粗放扩张,轻产业功能培育。政府推动与企业引领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政企合力有待增强。招商引资方面,从支撑区域中心城市长远发展出发,专门针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招商引资的意识、规划和措施等都有待加强。
3泸州市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泸州市要加快培育白酒产业、化工产业、能源产业、机械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
3.1加快培育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发展区
国家将名优白酒列在四川和黔北区域,四川省规划将名优白酒列为川南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四川省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为此,泸州作为“中国白酒金三角”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托泸州白酒行业优势:拥有泸州老窖(浓香型鼻祖)、郎酒(酱香型典范)两大国家名酒,全国唯一;2015年,全市白酒产量132.6万千升,占全省的35.8%、全国的10.1%;销售收入714.7亿元,占全省的37.6%、全国的12.9%;是全国白酒行业品牌密度最大、品牌层次最高的地区等;加快培育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发展区,建设全国最大、综合配套能力最的千亿元白酒产业集群。
第一,加快培育中国优质白酒核心产能区,形成全国最大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标准化基酒产能区,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酒业园区、酒庄。
第二,以泸州老窖、古蔺郎酒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中国白酒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平台、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博览会等一批国家级水准、行业性领先的高端功能服务平台体系,大力争取更多的涉酒中心落户泸州,抢占中国白酒行业功能性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第三,建设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酒类产业综合交易中心。大力发展酒类产品特色物流,实现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加强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等建设。
3.2加快培育全国重要循环型化工基地
泸州要立足化工产业基础,依托泸天化、川天华、北方化工、北方硝化棉、中海沥青等骨干企业,传统化工向着煤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全国重要的资源优化配置、规模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链条有效衔接的循环型化工基地。
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化工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富余产能的合理化应用,强化技术引进合作,新建大型化工项目主要布局在长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环保产业园区,推动化工产业大型化、基地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等项目的建设,推动天然气化工向煤气油结合的化工转型。加快煤层气、页岩气资源的开发,适时引进和培育煤层气、页岩气的化工项目,优化化工产业原料结构。
第三,以化工园区建设为发展平台,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以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为抓手,依托化工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泸州化工产业园区、泸州军民结合园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三大化工园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硝酸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纤维素产品链、有机硅产业链、硫磷钛产业链、石化深加工产业链八个市场潜力大、有竞争力的化工产业链,形成链条有效衔接的产业集群。
3.3加快培育西南地区重要装备制造基地
国家规划明确定位泸州为装备制造基地,四川省规划将装备制造列入川南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这是泸州机械工业崛起的重要政策支撑。泸州要依托长起公司、国机重工、邦立重机、长液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引进机械行业重点领域的重点企业,加快培育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装备制造基地。
第一,大力发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工程,推进传统机械制造向智能化制造、服务业制造转型。
第二,加强与国机重工、厦门海翼等整机装备和总成龙头企业战略合作,促进国机重工西南(泸州)产业园建设,促进玉柴(邦立)西部基地建设。振兴发展工程机械、液压元件、油气装备等传统优势产品;培育发展智能立体停车库、海洋装备、化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装备等潜力性产品,引导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3D打印、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新兴产品,形成工程机械、油气钻采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系统集成、设备成套和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着力建设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利用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首批液压产业基地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技术平台,加大研发力度,实现产品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运用。积极申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大力推进长机公司等企业“智能工厂”建设。
3.4加快培育成渝经济区重要能源保障基地
川滇黔结合部是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国家规划沿长江经济带布局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其中将泸州定位为能源基地;四川省规划明确强调推进古叙矿区综合开发,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这些政策势必带来泸州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一,优化发展煤炭及深加工、电力等传统能源产业,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第二,加快推进古叙矿区煤电路化综合开发,加强古叙矿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洁净煤、煤气化及下游产业,支持煤电联营和煤化一体化发展。
第三,积极创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强与壳牌、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加快永川―富顺区块、叙永―古蔺区块页岩气开发,打造西部页岩气开发基地。实施白酒丢糟循环利用项目,中海油、中节能酒糟制天然气项目,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深化与中广核、中电投、华润等企业合作,推进古蔺、叙永、合江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
3.5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基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本地优势产业资源和周边地区相应资源,抢占新兴产业高地。
第一,加快培育西部地区重要现代医药产业基地。依托“西南医科大”、医药企业、化工技术和周边地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等;围绕“川滇黔渝结合部医药产业制造高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目标,实施“百亿医药产业培育计划”;依托百草堂、宝光、步长、海正等企业的领军作用,积极培育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
第二,加快培育西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机遇,用好列入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市机遇,全力推动西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建设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第三,加快培育西南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天华公司、北方公司、浙江合盛硅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
3.6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支撑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泸州作为川渝合作桥头堡和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将日益扩张,具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因此,泸州必须坚持优势优先原则,以区域性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第一,加快培育区域性最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国家规划泸州“商贸物流中心”。四川省规划川南经济区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此,泸州要依托自身优势,2015年泸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7亿元,增速居全省第2位,区域内排名第二,加快培育区域性最大商贸集散中心;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白酒产业综合交易中心,统筹布局区域性最大的化工、机械、能源、新兴产业等专业现代物流中心。
第二,泸州要立足金融服务业的坚实基础,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健全完善金融体系,加快培育区域性次级金融中心。
第三,泸州要依托“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自身旅游资源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加快培育区域性旅游组织中心。
第四,泸州要依托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
第五,泸州要依托医药产业园、泸州市医教园区两大平台,整合本地医卫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创建全国健康城市,建成区域性医卫养老服务中心。
综上所述,泸州市必须加快培育白酒、化工、机械、能源、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二三产互动的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泸州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的支撑力和产业集聚辐射的整合力,从而实现“泸州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中心城市”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医药产业综述范文4
[关键词]医药企业;整合;药品创新;影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51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02
近年来,中国药品市场规模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并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但市场规模的扩大并没有使医药企业更加强大,据统计,我国百强医药企业主营收入之和只相当于一个辉瑞公司全年的总销售额,中国医药产业大而不强成为共识。医药企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其药品创新能力与自身的成功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我国医药企业长期以生产仿制药品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我国医药企业药品创新能力是医药企业及医药研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对已有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分析中,笔者发现企业的内外部整合对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Dorge指出,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跨部门的团队合作有利于提高产品创新的速度和其他产品创新绩效的提升。李纲、刘益分析和总结了企业知识获取与共享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品创新的影响,王伟龙、李垣 等人则探讨和分析了信息交流,组织能力与企业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推动着世界各地之间、企业之间的资本流动、知识流动以及技术流动,世界知名医药企业纷纷开展合作创新。许多实证与理论研究也证明了成功的产品创新需要企业加强内外部整合,走合作创新之路。
1 医药企业内外部整合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隐藏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背后,决定着企业竞争优势的是企业的知识以及与这些知识密切相关的学习。企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那么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就决定了其对资源的配置能力,从而在产品及市场能力中体现出竞争优势。药品的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开发到生产需要涉及多个学科与行业。而医药企业的内外部整合恰恰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整合机会,可以帮助创新主体从企业其他部门以及供应商、顾客、合作单位那里获得新的技能与知识。企业内外部整合已经成为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间知识和技术转移的有效手段。
2 医药企业内外部整合有效降低了知识与信息的粘性
基于知识的观点(Knowledge-based View,KBV)认为,知识是具有粘性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知识在不同主体中的转移和获取是困难的、不确定的,并且具有一定成本的。所以说知识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学者把这种获取、转移和使用都需要成本的这一特点的信息称为粘着信息。基于这一原因,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存在,企业应建立正确的知识整合与信息整合机制,这一观点也认为,信息整合也是企业组织整合的基础。因此,医药企业的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可以有效降低知识与信息传递粘性与成本,提高企业知识与信息的获取效率。
3 医药企业内外部整合有效促进了隐形知识的获取与学习
学者指出,企业的产品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在创造新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将它们运用到产品中并推向市场。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新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创新过程,即需要用到显性知识,也需要用到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又叫缄默知识,这种知识是不能言传,不能明确表述和定义的。不管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科学实践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都是普遍存在的,并且隐性知识的数量要远远多于显性知识。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使显性的技术和知识很容易获得和掌握,所以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的关键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医药企业的内外部整合不仅可以帮助工作者了解和学习其他部门与企业的显性能力,而且还提供了更多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来学习合作者的隐性知识与能力。
4 医药企业内外部整合有利于降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对于医药企业的产品创新,首先仍然是新药研发,但医药企业的产品创新也必须面向顾客和患者的需求,只有满足顾客和患者需求的产品才能取得成功。医药企业的产品创新模式往往是技术推动型,而在此过程中用户及市场反馈仅仅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新药品的被动接受者。医药企业的内部整合无疑大大增加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市场、患者需求信息的共享。而医药企业的外部整合,可以快速有效地把顾客对企业药品的使用情况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这些都大大提高了企业对药品需求与发展预测的准确性,从而降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有正影响作用,其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第一,医药企业内外部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对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获取和利用能力。第二,企业内外部整合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知识与信息的传递粘性,大大降低了企业产品创新的成本,提高了产品创新的速度。第三,医药企业通过内外部整合不但提高了企业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有效地促进了隐性知识的传递、获取与应用。第四,医药企业的药品创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和风险高的特征,通过医药企业的内外部整合,合作部门与合作企业之间可以有效地共享市场信息,从而降低医药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医药企业产品创新的成功率。因此,医药企业要逐步提高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其药品创新能力。
图1 医药企业内外部整合对药品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施伯琰,王英.我国医药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师,2008(8).
[2]Droge C,Jayaram J,Vickery S. The Ability to Minimize the Timing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ntroduction: An Examination of Antecedent Factors in the North American Automobile Supplier Industry[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0(1).
[3]李纲,刘益.知识共享、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的关系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
[4]王龙伟,李垣,刘益.信息交流、组织能力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4).
[5]张飞燕,王英.我国医药产业合作技术创新问题分析[J].中国药房,2002(10).
[6]Galunic CD,Rodan S. Resource Recombinations in the Firm: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Schumpeterian Innov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2).
[7]叶兴波,刘景江,魏梅.粘着信息与用户创新工具箱:一个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4(3).
医药产业综述范文5
关键词:生态;产业化;湖南;林业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07-03
1 生态林业产业发展模式
森林的“生态”与“产业”两大功能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森林的生态功能为人类创造了生存环境,森林的产业功能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难以替代的林产品。生态林业产业即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与产业和谐发展。
完善的生态林业产业其内涵在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在于依生态规律优化的森林生态结构和经营目标,在于生态环境优化、系统良性循环的林业生产体系[1]。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在确保生态环境优良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在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下,大力发展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群;在节约型社会发展思路下,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高效利用型产业。
2 实施生态林业产业发展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林业六大工程,除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工程兼有产业属性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态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生态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完全寄希望于各项财政公益性支出及国际组织的资助是不现实的。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林区工人及退耕还林地林农的生计问题,培育林业产业。生态建设的长期性与资金供给的短期矛盾性的解决,需要林业产业的发展[2]。
另一方面,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由于“相持阶段”的脆弱性、反复性,要按照已经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深入扎实地抓好落实,最关键的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重视林业产业的开发,增加林区工人和林农的收入,这样才能巩固生态建设的成果,不至于出现“反弹”,使林业步入“良性循环”的 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3 具有湖湘特色的生态林业产业发展优势
湖南是林业大省,林业发展在湖南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林业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3.1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面积21.18万 km2。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51.25%,丘陵盆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田土”的格局。年平均降雨量1400 mm,平均温度16℃~18℃,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自然地理条件适宜林业发展。
3.2 丰富的森林资源
2004年度湖南全省林地面积1002.9万 hm2,森林覆盖率高达54.32%,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重点商品林基地,人工林木材资源丰富,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386亿 m3,其中杉木、马尾松面积及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现有杉木264.3万 hm2,总蓄积量高达1.4亿 m3,马尾松总蓄积量1.07亿 m3,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1.37%。竹林面积为75.4万 hm2,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总立竹株数16.7亿株[4]。
湖南是全国油茶、油桐、柑橘、茶叶、生漆、白蜡、木本药材的主要产区。现有油茶面积133万 hm2,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柑橘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油桐则是全国4个重点省区之一。攸县、慈利、常宁分别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油茶之乡”、“杜仲之乡”、“金银花之乡”称号。
3.3 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战略部署中,湖南占有重要的地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圈的建立,也给湖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湖南要实施好“中部崛起”战略及“泛珠三角”合作,离不开林业的崛起。而林业的崛起,并不是简单的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的增加,而是要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湖南林产工业应抓住自身比较优势,发挥整体互补性优势,积极融入到大经济圈中,推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营造区域经济中的多赢局面。
3.4 雄厚的人才、技术优势
湖南人力资源丰富,2003年全省仅从事木材加工的人数就达到50万人,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从事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业的数量也很大。随着珠三角等地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湖南等内陆省份梯级转移,湖南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了劳务回流。在外从事林产工业的湘籍民工中既有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也有经验丰富的林工企业管理人员,他们更乐于在家乡创业,这为湖南发展生态林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4 发展湖湘特色生态林产工业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全省为将湖南从森林资源大省转变为林业强省做了不懈的努力,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湘办发[2004]46号文件提出:“突出发展人造板、竹木制浆造纸、木竹家具地板、林产化工、森林食品(含油类)、林药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这为湖南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5]。
4.1 发展以人工林木材、竹材为主的人造板及家具制造业
湖南是人工林资源大省,而人造板及家具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年生产能力及产值均与林业大省地位不相匹配。仅有少数木、竹人造板企业规模较大,如湘阴福湘木业、怀化瑞邦、郴州创兴、湘潭恒盾、湖南金裕竹业等企业发展较快。湖南应大力发展以林区“三剩物”、“次小薪材”和人工林等资源为原料的人造板工业,重点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着重开发有市场前景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结构刨花板、新型竹材人造板等产品,努力培育家具制造业,鼓励国内外家具制造企业来湘兴建家具工业园,打造家具品牌,延长人造板加工产业链。逐步淘汰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标准低的小型人造板企业,做到优材优用、劣材不浪费。实现“资源―产品―废物”转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产品”循环发展[6]。湖南益阳实施的“两南”(南抗杨、楠竹)特色林业发展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4.2 发展以大型造纸企业为主体的林纸一体化产业
重点培育以泰格林纸集团为龙头的木、竹制浆造纸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组建规范化林纸结合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湖南造纸企业进行集群化发展。形成在湘西南以松、桤木为主的,湘南以速生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基地和以中密度纤维板、木浆造纸及利用现有杉木生产细木工板的产业集群;在湘北及洞庭湖地区发展以杨木、楠竹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基地和以木、竹制浆造纸、中密度纤维板、胶合板为主的产业集群。
4.3 发展以林副产品化学利用为主的林化产业
湖南的林化产品历史悠久,涌现出了许多知名林化企业。株洲松本林化有限公司的氢化松香、无色松香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张家界贸源化工有限公司的单宁酸、末食子酸也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改造力度,开发新的林化产品,实现产品的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多元产品转变[7]。例如,有“蜡中之王”美称的虫白蜡,学名Ericerus pela (Chavannes)就是沿自法国汉学家沙畹于1848年用“白蜡”的湖南音最早命名的,具有许多蜂蜡、矿蜡无法相比的优点,在食品、医药上也有特殊用途。湖南芷江被称为“中国白蜡之乡”,在虫白蜡的开发与利用上大有所为。
4.4 发展以林特产品为主的森林绿色食品(含油类)加工业
目前湖南的油茶、柑橘、茶叶、木本药材年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比例,油茶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40%,年产油茶9万吨,资源优势明显。但加工利用率不高,加工质量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应用高新技术以促进油茶、竹笋、食用菌等林特产品的深度加工,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打响绿色食品品牌。
4.5 发展以植物深加工为主的中医药产业
湖南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总面积达12万hm2以上,种类2300余种,药材总产量超过17000多吨,现有42个专业药材生产基地和两个国家级的中药材大市场。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的天然有机化学产品作为医药中间体,已经成为化工、医药行业的热点。发展以杜仲、黄柏、厚朴等湖南优势资源为原料的中医药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及经济效益。
5 结 语
实施生态林产工业发展战略是对我国新时期林业建设与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经济社会从增长型进入和谐发展的历史必然。本文以实现生态与产业和谐发展为主线,结合湖南的实际,探讨了发展具有湖湘特色生态林产工业发展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徐孝庆,刘明,高文广.中国生态林业发展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1995(6):53~56.
[2] 张 蕾.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J].绿色中国B,2005(6):9~12.
[3] 何洪城,周上游.湖南生态林业与农村经济发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湖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湖南省2004年度森林资源统计年报.2005,1.
[5] 罗振新.新世纪湖南林业产业的发展道路问题(二)[J].湖南林业科技,2005(2):52~56.
[6] 张久荣.森林―人工林―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03(2):16~18.
[7] 童新旺,何洪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林业[J].湖南林业科技,1999,26(3):1~6.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orestry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
Liu Wenwen1,Hu Wei2
(1.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医药产业综述范文6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法律保护制度已成为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已成为衡量国家、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大部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制约着整个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产业集群必须采取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1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显著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以中小型企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依托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案例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得到了实践,比如:“第三意大利”、美国的硅谷和128号公路附近的信息技术集群,丹麦的家具集群、巴西的陶瓷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集群等等。在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经济发达的省份。
近几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目前,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辽宁省本溪市产业集群取得了快速发展,有代表性的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等。
2产业集群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
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产业集群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
(1)产业集群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认识不深、贯彻不够
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是完善和齐全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国务院、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但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意识,不熟悉计算机软件、未公开信息等知识产权新主题,甚至对于知识产权的概念都是陌生的。不少企业把本单位掌握的技术,独家引进的专有技术理解为“自主知识产权”,企业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更不用说利用知识产权获得超额利润。
(2)产业集群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才紧缺
产业集群中的诸多企业,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的所占比例较低,实践中,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由企业的科技开发部门甚至行政管理部门兼任。下面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截止2009年末,本溪市钢铁深加工制品产业拥有各类人才总量为6886人,占职工总数的40.5%。其中经营管理人才255人,占职工总数的1.5%;工程技术人才1059人,占职工总数的6.2%;管理岗位人才663人,占职工总数的3.9%;技能型人才49o9人,占职工总数的28.88%。可见,管理人才奇缺,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更是微乎其微。产业集群中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专门管理人才,就不能依法保护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更谈不上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3)产业集群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低,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不高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知识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水平。我国大多数的产业集群的(R&D)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远远不能适应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的要求。产业集群中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大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靠购买专利技术和商标许可使用来维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这样的企业不仅要付高额的使用费,而且企业的生产没有生命力,受制于他人专利技术的限制,企业没有发展前途,甚至是死路一条。
(4)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拥有量少,技术含量低
产业集群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品牌、缺少自有技术,尤其是缺少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是不少产业集群的一个不容轻视的缺陷。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失,使中国不少产业集群存在技术空心化的危险。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广东所生产的芭比玩具在美国市场卖9.9美元,自己仅得加工费0.35美元;作为信息产业大省,广东组装的电脑,只获得不到3%的利润,而拥有电脑芯片制造技术的国外公司,税后利润却高达20%。大量事实证明,知识产权拥有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企业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3产业集群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对策
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产业集群如何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明确产业集群中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摆脱这种现状必须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就产业集群而言,应结合自己的集群生产重点和产品特色,明确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加快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效益的速度。产业集群中属于高新技术行业的,对其而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是发展之本。在技术上领先的应向跨国公司学习,通过专利战略取得国际市场,当技术不占优势的企业和其他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合作时,应确定哪一方将拥有该项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并采取妥善措施保护知识权。同时,要重视与专利有关的技术合同的管理。
(2)加大产业集群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提高自主知识权的数量和质量
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全社会对产业集群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方各级政府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应低于5%。为了鼓励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各级政府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培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2009年,本溪市共有19个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列入省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计划,争取省贴息资金5316万元。此外,市政府每年还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项目的贴息,2009年,共有22个民营企业项目获得市政府的贷款贴息资金扶持。通过加大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人,可以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
(3)实施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开展知识产权的管理
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产业集群为了获取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所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和信息,谋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体性谋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倡导者”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模式对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从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发展也许能得到启发。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得益于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地方政府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府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从而使政府间接进入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本溪市为了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决定》、《关于本溪市主导产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暂行规定》、《本溪市人民政府加快本溪钢材加工产业园发展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医药产业集群、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2)产业集群应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工作部门
各级政府构建三个层面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第一层面:知识产权局专设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处,负责全市企业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和指导工作;第二层面:各产业集群分别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对侵害所属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采取联合对抗的行动,利用企业群体的力量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第三层面: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隶属于企业决策层负责,主要从事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工作。对内负责和技术、市场部门协调,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并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如专利商标的申请、知识产权文献的检索分析培训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等;对外则主要负责监控他人的侵权行配合进行调查取证、诉讼等工作。
(3)实施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