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扶贫项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的扶贫项目

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1

一、按照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局工程,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次,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农业生产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循环中,把农村发展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要按照《贵阳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贵阳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指导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委作为规划编制的主要部门,要督促各职能部门认真抓好落实,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合理部署城乡再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生产资料,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向农村倾斜,力争多安排教育、卫生等农村社会发展项目,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在通村公路、“三小工程”等方面,增加投入比例;在安排项目资金时,多安排农业项目,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

二、努力筹措建设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今后几年需努力的一个方向。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大力加强以公路和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以“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形成通畅、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这些项目点多面广,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一方面,地方财政资金需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另一方面,我委要进一步抓好项目库建设,做好项目储备,多渠道、多层次争取项目建设资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项目和资金保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尽快获取国家和省投资信息,争取国家、省支农扶农资金和项目向贵阳市倾斜,力争最大的投入,要加强与中国农业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部门的联系,争取更多信贷支持。

三、提高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目标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对我市农村来说,要围绕服务城市的目标,发挥城郊农村的功能,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我委在这项工作中,一是要推动创新农村经营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建设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农户的形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的发展,以基地的发展促进农民的增收。二是要协助有关部门大力抓好养殖小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扶持加工企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养殖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销售渠道,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三是扶持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1*国道晚番茄种植基地、白云、乌当、小河花卉苗木种植基地、花溪辣椒种植基地以及其它各区、县(市)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特色占市场,以规模促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放在重要位置。有效调控公共资源,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进一步发展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和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争取农村社会事业项目和资金,完善农村服务网络和基础条件。协助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2

关键词:农村;扶贫战略;实施;治理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农村地区的社会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扶贫战略的实施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当前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仍然有很多,加上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灾害等,从而严重的农村扶贫战略实施,对此,分析我国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理念的转变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农村的发展动力是农村制度的改革,对于极端的农村贫困人群,是采用救济的方式来扶持的,但是这种方式很难调动贫困人群自身的积极主动性。随着农村扶贫的深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理念也发生了深入的改变。在以往的农村扶贫中,是采用单一的“输血式”做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很多,而国家的经济实力比较弱,为了解决贫困地区人们的温饱问题,国家会将大量的资金调到贫困地区,这种单一的输血式只能短暂的解决农村贫困人群的生活问题,并不能提高贫困地区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对此,在新环境下,提出了采用开放式农村扶贫策略,也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支持农村贫困地区自主开发当地资源,发展产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从而提高农村贫困地区自身的生产力,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

三、当前我国农村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扶贫问题,是世界各国长期解决的一个难题,我国农村扶贫问题既与世界各国扶贫现象有共同的特点,如扶贫农民素质比较低,扶贫发生在自然灾害时期,扶贫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等,也有一定的差异。在我国,由于我国的地域比较辽阔,农村贫困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就目前而言,自然环境条件差、经济水平落后的中西部连片地带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比较集中的地带。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在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数字脱贫、政绩脱贫等,这就对我国农村脱贫战略的实施造成极大的影响。政府部门经常会采用行政体系来推动扶贫的深入,在农村扶贫过程中,过于注重物质的投入,忽视了对贫困人口的精神、思想观念方面的扶持,由于贫困地区的人口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养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过多的物质投入,反而引起了贫困地区人口“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从而影响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扶贫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策略,扶贫攻坚阶段,最快的措施就是寻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这些项目虽然在短期内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从长期看,并没有提高贫困者的劳动生产能力。

四、我国农村扶贫战略的实施策略

(一)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扶贫治理

中国农村反贫困成果表现为经济均衡增长、经济结构逐渐完善和经济健康发展,一般情况下,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保障为整体经济发展,若贫困地区的经济不能很好的发展,那贫困人口就没有低于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反贫困的主要难题为“返贫”。整体经济发展不仅能保障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对建立健全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内在机制具有一定作用。经济的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区域间的发展空间,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使得贫困人口的生活及质量得到改善。除此之外,整体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也具有显著作用。经济整体发展给农村反贫带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增加贫困人口的福利。(2)改变产业结构布局,进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力布局状况。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状况对经济增长的利益具有严重影响,关系到人们的获利程度。(3)基础设施状况同减轻贫困和增长经济均具有一定影响,并呈正相关关系。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来反贫,主要是建立一个能增强贫困人口抵御风险能力和惠及贫困人口的保障。因此,农村反贫的战略目标为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治理

在扶贫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返贫方面,能将发展和贫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能有效的解决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眼前的脱贫不是根本性的脱贫,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返贫。真正的返贫是指持续稳定的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提高贫困地区硬件素质和软件素质为可持续发展返贫的根本方法,该种方法主要是改善贫困地区的通讯、交通、邮电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科技文化水平,进而使得贫困地区具备创新型人才,有效改善贫困地区人们现状,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同时,可持续发展在返贫中的工作重点为提高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并将扶贫工作中的输血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进而彻底改变贫困地区人口生活现状,提高生活质量。该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返贫治理制定相应的目标,其目标基础为实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方法为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贫困地区人口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进而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整体持续发展,真正脱贫,完成返贫治理的近期目标;返贫治理的最终目标为让已经完成的扶贫成果得到巩固、让贫困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人口。

(三)完善财政扶贫机制

将定点和区域扶贫相结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经济发展方针为区域带动或区域扶贫,该种方针对改善贫困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他们还需要特殊的救助和支持。在扶贫过程中,处理好关系,安排好地区扶贫资金和选择相应的扶贫目标,将其真正落实到位。落实到村并不是将扶贫金平均分给每家每户,而是应该根据扶贫项目效率科学合理的安排扶贫金。在解决少数贫困人口问题前,不能将扶贫范围向更大范围转移,应真正的将少数贫困人口问题解决,再向大范围扩展。在使用扶贫金时不仅要统筹安排,还要同其他支农资金整合使用,合理规划,进而使得扶贫金真正落实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上。

(四)制定反贫困法

对于贫困和反贫困,是一项综合性社会问题,在新环境下,我国政府应该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反贫困法,通过法律制度来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从而保证贫困治理效率。在扶贫治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的现象,对此,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以此保证农村扶贫治理的法治化。

五、总结

在新环境下,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农村扶贫逐渐进入到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要特别注重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保证农村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稳定建设。(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小云.我国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3(07):101-106.

[2] 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J].开发研究,2015(13):56-59.

[3] 林翰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29):12-14.

[4] 陆益龙.构建精准、综合与可持续的农村扶贫新战略[J].行政管理改革,2016(02):141-142.

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3

目前,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农村中贫困人数较多、农村人口的贫困程度较严重、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贫富差距严重、农村扶贫资金的利用率太低,尤其是农村扶贫资金。作为农村扶贫中的一项重要方式,在农村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扶贫资金不能及时的拨付,以致于扶贫项目受到影响;扶贫项目的立项不科学,不能正常发挥扶贫资金的原本目标;随意扩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不按照扶贫资金的使用规则,扶贫资金的使用政策不到位;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管理不严格,存在挪用、私用和私扣等现象,使得扶贫资金原有的经济效益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严重的被制约,从而影响了云南农村扶贫资金的运用效率。

许多扶贫工程在投标过程中存在着“暗箱操作”,不严格执行招标规定,存在着严重的以权谋私的现象。个别乡镇的群众对于农村扶贫资金的监督力度不够,村集体单位中没有专门负责人来公布扶贫工程的实施状况,群众对扶贫工程进度等监督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扶贫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浪费的问题,比如很多扶贫项目变成了“烂尾工程”。扶贫资金在发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群众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领取扶贫资金,应该领取多少扶贫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扶贫资金被村干部及其家属挪用、贪用的现象。

二、制约云南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因素

1、扶贫中存在理念障碍

云南农村现存的扶贫理念的侧重点是扶持三农项目,过多的将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到扶持三农产业的项目中。现存的扶贫理念是去解决村民现在收入水平的低下,而不是如何用于提高村民稳定的获取较高收入的能力。云南农村大多数地区还处于发展小农经济,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模式和手段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受扶贫理念的制约,很多可以带来更高收益的扶贫项目没有被支持,这种“输血式”扶贫更多的是和“三农问题”捆绑在一起,没有发挥出其原有的持续性扶贫功效。

农村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理念是纯经济指标考核。扶贫绩效考核的指标偏向于单一的经济指标,比如农民纯收入等经济考核指标,这种方法忽视了农村居民贫困原因的多元化特征。各级政府投入农村扶贫资金用于农村扶贫项目中时,没能够综合的运用各种手段来治理农村居民的贫困现状,其综合运行效能没有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来。云南农村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虽然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都相对落后,但其生态环境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是云南农村地区摆脱贫困的一个重要法宝,但在现行的农村扶贫问题中,农村经济项目获得了大量的农村扶贫资金的支持,这不仅忽略了云南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势,而且这些项目对于生态环境也会带来了一定的破坏。

2、管理中存在流程问题

随着云南农村扶贫力度的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但是由于权责不对称而大大制约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农村扶贫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扶贫项目工程的投资审批属于一个部门,但扶贫项目工程的实施管理属于另外一个部门,权利和责任的严重不平衡以及缺乏监督等原因使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地方政府重复的申报扶贫项目以获取较多的扶贫资金,或者说把同一个扶贫项目工程的子项目再一次进行单独申报。

农村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监管强度不够,从而忽视了农村扶贫项目工程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农村扶贫项目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相关部门在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上所需要的资金没有确定的预算和有效地监督。

3、监督中存在管理问题

云南省农村财政资金运营效能的真实性缺乏有效地监督。云南省农村扶贫资金是为了缓解云南贫困农村的农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些原因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建设一些云南扶贫项目的时候,需要购买一些物资或者设备时,可能取不到正规的发票或者收据就无法得到正规的报销手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小的配件适合从当地直接购买,然而由于实际原因的限制我们无法取得正规的报销凭证,因此不能进行有效地常态化监管。现在的云南政府部门对云南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的监管主要是依靠审计和纪检等方法来监督,有效地社会化监督体系还没有形成。对于那些随意浪费扶贫资金或者挪用贪污的行为也没有形成有效地惩罚制度。因此,我们必须要形成有效地社会监督体系和有效地奖惩机制。

4、使用中存在方式问题

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过于单一,没能把云南连片地区扶贫作为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进行跨区域合作有效地和邻近地区形成有效地合作机制。在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只是将扶贫资金投入到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的投入回报率不高。云南是一个生态环境资源优厚的城市,但在扶贫过程中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没有形成良好的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云南农村扶贫资金的融资方式也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环境优势来吸引更多渠道的融资,没能够积极扩展集资融资的手段和途径。

三、关于提升云南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

1、强化制度建设为根本

在云南省政府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应该完善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管理体系。《云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各级人民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巩固温饱成果,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而设立的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在使用农村扶贫资金的过程中应该分工合作,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各部门职能交叉的问题,完善政府在扶贫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流程问题,以强化制度建设为根本,严格按照《云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来开展工作,切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从而更好地推进和开展农村扶贫资金工作。

2、规范流程控制为前提

关于现存的云南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各级部门应该简化扶贫资金使用申请的流程与步骤,切实控制其制度成本,简化审批流程,优化财政资金的运用方向。杜绝原有的“暗箱操作”,定期“晒一晒”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都有助于加强各部门在使用扶贫资金时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将农村扶贫资金按照相应的流程进行审批操作,切实可行的运用到与农民息息相关的项目中去。例如云南省某大姚县政府就将扶贫资金运用到与村民有关的公益性生产建设中,积极地为当地贫困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建设,修建村组道路以及对小流域区域进行治理,整改村容村貌,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因地制宜的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

3、完善监督体系为保障

对农村扶贫项目的招标过程应公开化和合同化,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阳光操作”。在公示过程中必须包括前期项目基本条件和资金预算、上级审批结果、项目实施过程等重点条件,积极公示项目进度。尽可能快速有效地建立一支有贫困村民、政府工作人员、相关专业人员代表的监督队伍,设立一套监督管理办法体系并严格按照该监督管理办法,发现问题后必须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对那些积极举报问题的举报人进行保护和奖励。对扶贫资金要采取专户管理实行分账核算,按照财政资金结余结转管理办法对财政资金进行管理,对于扶贫资金的利息所得积极上缴国库。在贫困资金的预拨付比例中严格遵守以下规定:对补助资金在20万元以下的项目;预拨付资金比例不能超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助总额的50%;对补助资金在20万元以上的项目,预拨付资金比例不能超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助总额30%;其余资金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实行财政报账回补。

4、创新扶贫方式为平台

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的贫困特性从区域性、整体性趋向于边缘化、个体化,这启示我们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应该以个体扶贫、家庭扶贫为主的精准扶贫模式为主。由于现存的扶贫方式过于单一,不仅降低了云南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还使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漏洞。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要与当地的扶贫资源相结合。云南是一个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都很丰富的地区,在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与生态建设紧密相连,尽可能地支持贫困地区的居民从事民族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输出进行技能培训,对贫困地区的居民实行“党员帮扶”计划也是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先富带动后富”不仅可以对贫困村民地生活、思想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帮助,而且可以促进村民间的和谐交往。

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4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扶贫计划 IT人才培养

IT教育作为互联网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教育方式、发展和培养IT人才、增强创造性思维、塑造新兴人才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山区贫困小学由于师资短缺,没有必需的教学配备和专业教师,也没有开设IT类的课程,加之信息的闭塞和贫困,导致孩子们从小就与IT教育无缘,不知道电脑,更不知道互联网。但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对多媒体以及互联网充满了渴望。贫困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西方国家为了解决贫困问题,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参与扶贫。例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声势浩大的反贫困运动,当时的约翰逊政府就大力提倡“最大化参与”和“志愿者服务”。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扶贫活动,通过宣传动员、实施各种优惠政策以及大量的财政投入引导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参与扶贫。例如,马来西亚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开发,提高扶贫开发的效果;印度政府在扶贫开发中,也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广泛参与的扶贫开发方式。”“扶贫计划”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其倡议也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和各地IT专业人员的支持。“扶贫计划”的开展,必将提高山区农村孩子们的IT水平和学习积极性,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一、六安市金寨县中小学IT教育现状

(一)IT类师资力量缺乏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发展IT教育,离不开夯实的IT教育基础,必须要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硬件做保证。然而现在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计算机专业出身的IT教师更是少得可怜,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村小学几乎为零。六安市金寨县几所中小学中,只有城区的几所小学和稍微大点的几所中学有配备专业的IT教师和电脑设备,其它学校都是有这方面技能的老师代替上课或者没有。比如六安市金寨县暖流中学850余名学生,15个班级,全校多媒体专职教师却仅有2人,并且是由非计算机专业的师范毕业生担任,其余则是由电脑专长和技能的老师兼任。这所小学在六安市金寨县是属于中上等水平的农村中学,IT师资都是如此,其它山区中小学就更不用说了,贫困的师资扼杀了很多山区孩子们的学习机会。专职IT教师水平不高,专业素养欠缺,无法正确的激发学生的IT兴趣,也在很大层面上抑制了农村学生的IT才能发展和天分的发挥,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培养和解决贫困山区孩子IT学习刻不容缓。

(二)IT师资失衡

在中国教育体制的背景下,由于各种应试的压力,学校和老师主抓语文、数学等课程,对于计算机科目的教育只能望而兴叹。稍微好点的学校会专门配备师范生担任专职多媒体教师,差的学校都是兼任或者专长任教,贫困山区学校多是没有计算机课。据调查,一般情况下,办学条件稍微好点的学校会有一到两名IT教师。普通山区学校只安排一名甚至没有。农村中心校的艺术教师一般是专职,其余小学都是教师兼任。部分学校甚至连电脑设备都没有,更别说专业教师。在农村,IT教育师资与暖流中学这类学校大致情况都相似。一个教师同时代课许多门,上课效率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启蒙学习阶段,部分学校为了追求教学质量,甚至将本来仅有的多媒体课挪作其它课程,将孩子们仅有的多媒体课也霸占了。

(三)基础条件差

六安市金寨县位于六安市西南,皖鄂豫三省结合部。是个集合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的国家重点贫困县,全县26个乡镇、1个办事处、总人口约66万人。由于地区经济贫困,很多地方都是吃财政饭,县级政府对本地教育的投入仅能做到“保运转”,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扶贫资金中,只有不到60%的资金投入到了重点贫困村,44.5%覆盖了富裕户,20.2%的覆盖了中等户,仅有35.3%覆盖到贫困户。农村教育资金的流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经济基础的薄弱,导致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地方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聘用不合格的教师,减少教育基础设施的购买,教学质量堪忧。中小学除了课桌椅以外几乎一无所有,没有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学生们能接触到IT教育的可能几乎为零。

二、IT扶贫计划活动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相对降低农村IT师资的压力

IT扶贫项目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最大的优化IT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解决贫困农村IT师资力量薄弱重要手段和方式。开展IT扶贫后,大量有计算机专长的学者、老师和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IT扶贫行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IT教学压力,使农村的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参加IT扶贫的老师们都是免费、义务的开展教学工作,这样也减轻了农村学校聘用IT教师的经费,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将城市多余教师资源更加合理化的应用。

(二)农村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得到拓展

IT扶贫计划的开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注入一股信息时代的强大动力,使没有IT教师、没有设置多媒体课的学校的学生有了更多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机会,这样学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IT行业,积极投入到IT学习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三)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在扶贫项目中,虽然很多IT志愿工作者,他们的教学经验有不足,有的甚至没有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对IT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教学同样也有着自己的方式。在扶贫期间,志愿者能把先进的理念、技巧带进农村中小学,从而改变农村以往陈旧、不合理的IT教学理念和方法,这对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很大的作用。而IT志愿者在深入IT扶贫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使农村IT教育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IT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志愿者越来越多,团队越来越强大,使IT扶贫工作得到提升,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省内外不少学者、在校大学生和其他各界人士纷纷表示愿意加入到IT扶贫队伍中来,志愿者和学生们的笑声充满了整个校园。这些社会力量的参与,使IT扶贫切切实实成为教育的一大亮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农村IT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IT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IT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一直进行的不错,受到老师和学生及家长的好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IT扶贫任务不认真的志愿者,他们对这项工作的开展和意义认识不够深刻,缺少大局意识,把IT扶贫当成了一场“走秀”。使扶贫工作不但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扰乱了受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二)经验不足

尽管我们的IT志愿者有专业的知识,对IT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师范类毕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方法不佳,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表现的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调动起来。

(三)时间冲突

参加IT扶贫工作的志愿者,一般整体素质都比较强,平时的工作也比较繁重,他们在工作之余可能已经剩下不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时间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将会对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应对IT扶贫工作的策略

(一)需要长期的坚持

IT扶贫工作从表面上看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实则不然,对于每一位志愿者来说是短暂的一段时间进行的志愿活动,但扶贫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更是如此。想要改变农村的教育是一项漫长而持久的工作,绝对不是上几节课写一份报告如此简单。扶贫教育工作就像马拉松式的接力赛,需要更多有爱心有激情的志愿者参与到当中来,如此这样才会生生不息。

(二)动员更多志愿者的参与

扶贫工作光靠一个一些一群志愿者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地大物博,贫困学校分布于全国各地,2000年生活在贫困县的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总贫困人口的54.3%;有大约一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非贫困县。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出一支数量足够且质量合格的强大IT扶贫团队,为贫困山区的农村中小学输送更多的教师资源,引导全社会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志愿者投入到IT扶贫项目中。

(三)解决师资问题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IT扶贫工作的本质,学生扶贫是远远不够的,解决师资才是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简单的学生扶贫治标不治本,在城市的IT教育资源充足,师资力量雄厚,而农村因为条件有限,教师工资待遇差等原因,教育行业也一直不景气。尽管国家也制定了扶持农村的相关的教育政策,但是短期扶持难以解决农村长期遗留下的教育问题,因此,扶贫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我们的农村教师,只有解决了根本的问题才能彻底的解决农村多年遗留下来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庆安.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贫困运动及影响.历史学问题,2010(6):58.

[2]郭新力.政府扶贫开发的国家比较.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3):58.

[3]李菊兰.关于非政府组织扶贫方式的探讨.陕西农业科学,2008,(3):188.

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5

摘 要 农村小额信贷是当前国际组织一直推广的反贫困的经验,它是一种不需要担保,而资金可直接到达贫困户,并帮助它们进行经济开发,并摆脱贫困一种信贷方式。但是我们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了众多的问题,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农村 小额信贷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小额信贷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原因分析

毋庸置疑,当前的小额信贷制度来存在着一些重要问题,这就造成了以上不良的现状并且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对可放贷主体的金融监管问题

当前我国小额信贷可根据放贷的主体,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以国际资助为资金的来源,以民间与半官半民组织为运行的机构的小额信贷的试验项目集合;第二类是以国家的财政资金与扶贫贴息贷款作为主要资金的来源,并以政府机构与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较小额的贷款扶贫的项目;第三类是以农村的信用社存款与央行的再贷款作为资金的来源,并以农信社作为运作的机构农户相关小额信用贷款与联社贷款。而当前两类都存在着金融监控的一些问题。

(二)小额信贷利率的问题

小额信贷作为第三类的项目,也就说以农信社作为放贷主体的相应贷款项目,可在整个小额信贷业务之中处于最重要主力军的地位。然而当前农信社存在着产权不清与法人治理结构相对薄弱问题,而且其资产的运作状况也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如果还需要进行以扶贫作为目的的小额信贷相关项目,对于当前广大农信社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因此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问题,这也是当前各地不少地区在小额信贷的试验项目成功经验在推广之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成功依靠的就是优秀的人力资源与信贷员认真的奉献负责精神,但这并没有形成整个商业的运作有效奖励机制。而在不能有效赢利的情况之下,很多人便可能把小额的信贷资金投放到了其他的领域进行逐利。

(三)小额的信贷担保责任问题

我国一般的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都是需要担保的。而且根据有关金融的法规,当前金融机构经营的贷款业务,都应以有担保作为原则,且以无担保作为例外。我们坚持有担保原则,对于保障贷款债权的安全,一直以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行小额信贷原则上是不需要任何抵押担保且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相关形式。而且我们灵活的抵押担保条件,都是为目标群体服务的关键的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大量的贫困农户可能抵押物,而且即便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的形式,比如组成连带小组,而小组成员互相担保各自的贷款,从而起到了相互监督与连带责任的作用,但是因为我们贷款对象都是最为贫困的农民,而其担保作用与当前一般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担保相比起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二、当前对加快发展小额信贷的初步构想

农民是需要贷款,可以说金融借贷在农村经济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这从活跃在民间借贷与高利贷中可得到印证,可以说农村借贷市场有利可图。而如何让正规的小额信贷尽快进人广大的农户,并且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则成为了重要的命题。

(一)可以以适度的政府贴息与适当扩大的利率浮动,排解当前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

我们提高利率是有利于农信社的盈利,而这些作法会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而不利于农民现状的改变,更是有悖于扶贫的目的。因此利率问题成为了小额信贷可否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关键问题之一。然而我们在当前小额信贷处于萎缩的状态之时加大干预的力度,更是一种阶段性的试验的方法。而与此同时,也可以开始试验利率比较高的小额信贷业务,适当的扩大小额信贷的相关利率浮动幅度。这使得小额信贷实现了真正的商业运作,而在市场经济之中独立地持续地发展。

(二)引导其他的资本进入农村的金融领域,并建立多层次农村的金融服务相关体系

在当前的农信社已成为小额信贷的主力军情况下,正确的引导其他资本进入农村的金融特别是当前的小额信贷领域,并且开展此项业务已成为小额信贷发展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且在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建立并完善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相适合的多层次的较完整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到了势在必行。

(三)建立行之有约束力的信誉制度,以缓解担保机制的缺失造成了不良贷款的问题

现行的小额信贷之中担保机制的缺失,更是造成信贷人员的惜贷,而放贷顾虑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借贷的农户应设立严格的账户管理机制,并建立健全准确的账户信息。而对其将来欲再取得的小额信贷与他金融贷款的款项进行了约束。而在还款约束机制之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良的贷款逐步减少的情况之下,小额的信贷贷款额度的放开、放款期限的问题也会逐渐的放开。

三、结语

可以说,开展农村小额信贷,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使贫困农户尽快摆脱贫困的好路子,值得推广。本文以当前我国在实施农村小额信贷进程中还存在着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与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小额信贷:民间力量唱主角.中国经济周刊.2009.16.

[2]刘丽君.建设新农村,钱从哪里来?.中国总会计师.2011.3.

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6

一、抓重点,做亮点

一是突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典型示范村和移民示范点建设重点,打造扶贫开发工作亮点。全力推动好每个乡镇(街道)抓好1个整村推进典型示范村建设,整合资源,倾斜扶持,打造扶贫和移民工作亮点。二是突出避灾移民工作重点,以避灾移民集中安置点为抓手,打造好移民搬迁工作亮点。

二、聚全力,抓落实

一是抓实好扶贫和移民村整村推进典型示范村(点)建设。按照“沿线树风格,村庄有特色”的要求,落实好贫困和移民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示范点相结合,把青东公路沿线的受扶村建设成有庐陵文化风格的秀美幸福新农村,做实扶贫和移民工作的亮点。二是全力抓实好产业扶贫。根据“十二五”扶贫和移民规划,按照全区农业产业化的布局,抓实贫困村和移民重点村1-2个自然村“一村一品”的产业培植,使扶贫和移民村产业发展有看点,扶助力度上有重点,产业壮大上有规模,辐射带动上有能力,逐步推进“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形成。三是落实并推动好定点帮扶工作和非公有制参与扶贫工作。社会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支撑和有力举措。我办将全力推动好、发挥好定点扶贫单位的优势和作用,使其在定点扶贫工作中帮扶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更快发展,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