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教育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教育的问题

智慧教育的问题范文1

第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首先需要明20确一个重要概念——文化。我们认为:“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体现。精神、思想、理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可称之为观念文化,除此还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政治文化、文学艺术、生态文化等。人们对于文化的研究,如果离开本民族的实体和民族生衍发展的历史,或者离开文化的核心,就难以抓住文化的重心所在,如果只是限于思想、理论、价值观的研究,而忽视文化结构的其他方面,就不能理解文化的全貌。”(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1页)由此可见,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同时也有核心,即思想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讲述丰富多彩的文化,不能离开思想、理论、价值观这个文化核心,同时还要注意说明文化的民族特色,并把文化放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进行阐释,使学生了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对文化有客观的认识,进而作出恰当的评价。

第二,讲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要在深入浅出上不断努力,尽量避免抽象的概念灌输。例如,在讲到“哲学”这个概念的时候,不能从现成的哲学教材或论著中摘录关于哲学的定义。而要结合自己的思考来谈对哲学的理解。哲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它以问题为核心,以论证为内容,以理性为解释原则。它不仅仅是学校里的一门专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用清晰、简洁、易懂的现代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捍卫或者反驳某种观念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进行哲学活动了。哲学应该被看作一个动词或一种具体的活动,而不应被看作一个名词或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每个人在幼年时问父母“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等问题时,哲学思维就已经萌芽了。根据笔者的体会,这样讲解要比向学生列举概念好一些,如果同时再介绍几本简明的哲学概论书籍,以便学生阅读参考,效果会更好。

第三,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读书体会,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化经典。每一种有历史积淀的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经典。经典是文化的结晶和精髓,反映文化的本质和价值追求;经典具有无可替代的代表性,是民族智慧和思维方式最集中的表现;经典还经过了历史长期的检验,经久不衰。因此,文化素质教育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文化经典。从笔者小范围的调查来看,大学本科生对中华文化经典的阅读和了解是很不够的。在30个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中,询问有多少人读过《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金刚经》等经典。结果是通读过《论语》的有1人,通读过《老子》的有1人,通读过《孙子兵法》的有2人,其余几部经典只是读过一些片段或完全没读过。对西方文化经典了解的就更少,只有1人回答通读过柏拉图的《理想国》。由此可见,文化素质教育课应向学生介绍并引导他们阅读文化经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应向学生介绍《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中华文化经典。笔者向学生介绍《老子》书时,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自学。开始时,根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介绍老子生平。然后,向学生说明阅读《老子》书,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老子》书的语言特点是“正言若反”(《老子》第78章),老子经常正话反说,提醒学生注意老子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二是《老子》书反映出的行为上的特点是勤勉、谨慎,《老子》书中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第41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64章)等说法。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常以为道家思想提倡无为,偏于消极,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明白上述两点后,再讲老子有无统一之道的含义和老子根据道的原理修身处世的观点,以及《老子》书对君主治国理政的影响等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文化经典,要循循善诱,步步为营,似不宜一上来就直奔主题,讲主要概念和理论体系,而忽略经典产生的文明史背景,那样做很有可能使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知难而退,对经典敬而远之。

智慧教育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有效;提问;智慧;金钥匙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24-02

作为语言知识传授的英语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学生单纯接受的过程,而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课堂有效提问是指能引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合适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它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得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案头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初中英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这一规律。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如在讲到《Go for it 》九年级Unit 6“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导入第一课时,采用先让学生听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问:Do you like this piece of music?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I like music that is gentle.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论,在很浓的学习兴趣中转入正题。积极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尝到劳动和收获的快乐。而学习的进步是进一步积极学习的有力的强化物。

二、明确提问要求,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提问时只有分阶段、分时机提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中学生有时对学习的知识指向目的不太明确,所以有些问题可以在学前提问,即在讲授新课之前,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例如在教九年级Unit 5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时,我先收集一些学生的学习用品,如notebook,dictionary,pen,backpack,etc.用我自己的钱包问学生:What’s this? Whose is it? 学生回答:It’s a wallet. It is yours. 然后我引出新的句型:Yes, it belongs to me. 接下来用学生的物品来问:Whose is this notebook?导入本节新的内容:表示猜测的词must, can, may, can’t. 通过这种问答形式,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有些问题要在学中提问,即在讲授的过程中提问,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难的语言现象。在阅读课中尤为可行。如在教九年级Unit 6的Reading 中,等新课导入之后可以先问学生两个问题找出Main idea:How many people are talking in the passage?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然后read again完成下列表格。

再读第三遍,做以下True or False题目:

(1)Peter prefers too much fried food.

(2)Tony doesn’t eat sugar.

(3)Some types of oil are bad for us.

(4)Laura eats meat.

(5)Burnt barbecued meat might cause cancer.

通过教师的课堂指导和评论,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所以一些需要进行归纳概括的抽象问题要在学后提问,如九年级Unit 8 Section A 3a教完后,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Do you like to be a volunteer? Why? What can you do? 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三、把握问题难度,满足个体需要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见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所以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起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问题太难,学生思考不出,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比较聪明的和自信的学生回答稍难一些的问题;让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学生回答稍容易的问题。比如在学习《Go For It》八年级上的Unit 1时,可以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Will people have robots in their house in a hundred years?(适合中下学生)What will robots do in a hundred years?(中等学生)What will robots be like in a hundred years? What will happen if there is a robot in every house?(适合中上学生)。这样,程度好的学生会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认为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程度差的学生会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

四、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师生互动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提出了“读书须有疑”的观点,他主张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要穷根究底。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由此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从“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增长了,能力也就加强了。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教学《Go for it》九年级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 section A 第一课时,通过展示各地迷人的风光图片,创设去各地旅游的情景,直观地呈现新词,让事先预习好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在阐述自己的预测之前,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猜测,给他们真正的“说话权”和“提问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善于激发学生思考,多思善想,质疑问难,从被动的“哑巴英语”转为主动的用英语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了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使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作者单位:黄岩新前中学

作者简介:王君玫,女,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中学,本科,中学一级,从事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保罗・D.埃金(美).《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7.

智慧教育的问题范文3

对于儿童观其实我也一直有我自己的一点见解,我认为孩子是古灵精怪的,是需要多彩世界的,不应该一成不变,而且孩子一个自然的成长,不应该有大人的包袱。

在家长们之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热门词语,等待孩子们的又是学这学那,还要不停地参加各种兴趣班和测试等等,没有多少玩耍的时光。家长又特别希望孩子认识很多孩子和有好的算数,其实这些都扼杀了孩子的童真

就像董老师所说教育不应该为儿童的未来牺牲儿童的现在,而应该重视儿童的现在,我感觉很真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说我们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却把孩子的童年扔了。

董老师说人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是啊我们每个成人都是从幼儿时代过来的,应该最清楚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学前教育,但学前教育首先是一种身心成长的教育、快乐的教育,绝不应是把孩子小学化。对幼儿强化知识灌输、强制学习,不仅容易压制幼儿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育。

智慧教育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就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日渐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教无定式,贵在得法,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根据自己的实践与探索,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综合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依靠语言表达,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学科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二)较高的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能力。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做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科精神,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简言之,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

(三)较强的组织能力是一个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保证。缺乏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这需要教师具备组织教学的能力、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等。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掌握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的氛围。

(二)设计问题请教。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运用直观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三)给予学生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保持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提高

合作学习使新课标要求的主要学习方法之一。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以往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应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要调动多种感官,围绕学习目标积极地进行看、听、说、议、答、辩、画、读、背、演、写、思等语文活动。在学生个体充分自学,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议论,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议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建立起以个人自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交往型”“开放型”课堂组织形式。通过议,可以帮助学生检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扩大语言文字训练的参与面与训练量,提高训练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竞争的精神等。在议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编排好小组,培养学生骨干去具体引路带动,发挥小组长的核心作用和组织作用。

四、关注学生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毫无疑问,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网络的普及,实现了学生的愿望,推动了教学发展。我们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中,确实发挥出了它的诸多优势,但是,也有的教师由于过分夸大,走进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合理使用,认清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一方面,多媒体是一种教学辅助的工具、教学手段,而不是唯一。教师不能走形式主义,让多媒体唱主角,取代常规教学。课堂上板书没有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减少了,学生只要看着多媒体就完成了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却让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从以往的灌输知识变成了灌输多媒体。我们要把多媒体和常规教学结合起来,适时、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在多媒体的制作上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不能盲目的“拿来主义”。把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内容过于丰富,追求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内容。学生好像在看大片,一节课下来,都不明白与课本的内容有什么关联。多媒体课件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与教学目的以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相切合。

以上几点仅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和总结。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方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紧跟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步伐,灵活地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智慧教育的问题范文5

我曾经为一个在班上喜欢打闹的大班幼儿进行过心理辅导,以下是我和他就一幅绘画展开的谈话。在画中,这个男孩画了一座房子,屋顶上有一个烟囱正冒着黑烟。奇怪的是,这些黑烟不是向天空飘去,而是落到了地下。落在地上的黑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密密匝匝地将一只小蚂蚁围在了里面。

我:你的这幅画很特别,我很喜欢,能给我讲讲吗?

男孩:小蚂蚁本来住在这个房子里,后来被赶了出来。

我:它被谁赶出来了?

男孩:被黑烟呀!黑烟越来越浓,越来越重,它们掉到地上就变成了一块块大石头,小蚂蚁本来想逃走的,但是大石头追了上来,将小蚂蚁团团围住,小蚂蚁快闷死了。

从这番对话中,我意识到这个男孩的内心深处似乎有着某种担忧和令人窒息的压抑。我决定利用这幅画和他沟通,帮助他摆脱恐惧。

我:那这只小蚂蚁无处可逃了吗?

男孩(摇了摇头):没有了,一点都没有了。

我(思考片刻):知道吗?有一天奇迹发生了,一辆大型铲土机开到了这里。它挖开了大石头,解救了小蚂蚁。

男孩皱起眉头好像在想。

我拿起纸,在纸上画了一辆铲土机,正在运石头。并将这幅画放在男孩的那幅画旁边。

男孩(还是有些忧虑):没有用的,黑烟还会继续冒出来,变成大石头追着小蚂蚁,小蚂蚁逃不走的。

我:可是,黑烟影响了周围的环境,邻居们都提意见,所以用铲土机将烟囱拆除了。黑烟今后再也冒不起来了,小蚂蚁又回到了它的房子里,快乐地生活着。

(我又画了一幅小蚂蚁在屋子里的图画,屋顶上已经没有烟囱了)

男孩(有点怀疑):真的会是这样吗?

我:当然,一定会是这样的。这些画就送给你吧。

男孩脸上挂着微笑,拿着画走了。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男孩有一位脾气暴躁的伯父,经常训斥他太过调皮,致使他有时不敢回家。年幼的他无法用语言诉说,但在绘画中却将他的恐惧透露出来,传达了寻求帮助的信号。

恐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包含害怕、担心、焦虑等。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藏有某种恐惧。如:害怕陌生的环境、担心被老师批评、害怕亲人的离去……当这种恐惧得不到抑制、化解而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形成孩子的问题行为。

这类孩子的心理状况处于病态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干预,则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因此,我们应及时关注这类孩子,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在对这类孩子进行辅导时,有两个方面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方面是孩子意识的两个层面:深层是孩子没有意识到的滋生问题行为的根源;表层是孩子有自觉意识的,显示出问题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孩子周围的环境因素,幼儿园、家庭等环境的梳理与改善。下面结合一个实例进行说明:

1、幼儿姓名:胡军(男,3岁半)

2、问题行为:在班级里频繁出现攻击,推搡小朋友;上课时踩别人的脚;无端地发出怪声来;不接受老师的要求……

3、背景资料:胡军出生半年后由祖父母抚养直至两岁半上幼儿园。父母由于工作很忙,和他沟通很少。祖父母十分娇惯他,如果祖母与他生气的时候,祖父会故意打祖母为他出气。在胡军犯错误的时候,爸爸也会以“不听话就打”来提醒他。另外,胡军平时喜欢看带有暴力色彩的动画片。

4、绘画分析:第一幅:胡军害怕“最高最高的妖怪”,代表着他内心有一种不安全感和外在威胁,而他喜欢“机器人”,因为“它能打败妖怪”,则表示着他想寻找一种可以使自己免受伤害的力量。他为“小人”取名“害人身体”,显示着他的攻击性,以外显的攻击掩饰着内心的恐惧。第二幅:胡军画了一个蜗牛的家,他住在蜗牛家的中心,是一只小蜗牛。“爸爸和他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小蜗牛好冷”,表达着他极度渴望和爸爸相处,希望得到爸爸强有力的保护。第三幅:在画对家庭的认识时,胡军又画了一只蜗牛代表自己,说“这就是我耶”。他的绘画中反复出现蜗牛的形象,不得不让人思考蜗牛所代表的意象。它有一层坚硬的壳,可以抵挡外界的风雨,这层壳让人感到是那么强硬,正如孩子表现出的攻击性一样,而蜗牛真正的身体却是那么柔软、弱小,就像孩子渴望爱的内心一样。从这些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胡军内心缺乏安全感,感到自己弱小,会受到欺负。为了让自己不受伤害,以向外攻击来保护自己及掩盖心里的虚弱。

5、矫正策略:

(1)矫正重点:弥补缺失的父母之爱,增进社会交往技能,克服自我中心,控制冲动性。

(2)矫正形式:辅导师集中训练、父母养育技能培养以及班级老师的配合。

(3)逐周辅导方案:

家长篇:

第一周:

①收集资料(出生、养育情况……)。

②家庭作业:家长每晚和孩子交谈,多关注孩子。

第二周:

①询问家长一周来和孩子相处的新感受。

②就家长和孩子做的绘画进行分析和交流。

③家庭作业:家长填写“好行为记录本”,让孩子用“请”字开头请别人做事。

第三周:

①询问家长一周来孩子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就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②教家长“正强化”教育技巧。(您在家中表扬孩子吗?在什么情况下?是如何表扬你的孩子的?阐述表扬的原则和方法,举例说明、演示。)

③家庭作业:告知家长和孩子已经签定契约,让家长继续填写“好行为记录本”,每天用正确的方法表扬孩子一次。

第四周:

①询问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解答疑问。

②家长学习处理儿童“自我中心”现象的对策。(您认为什么是自我中心行为?您以前处理过吗?有哪些方法?您认为有效果吗?辅导师提供几种方法。)

③家庭作业: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在“好行为记录本”上增加一条契约。

第五周:

①询问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就教育中的难点进行讨论、提炼方法。

②家长学习“负强化”技巧。(在家里您是如何批评孩子的?在什么情况下?如何批评的?阐述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演示并让家长在模拟情景中表演。)

③学习运用“代币制”方法。

④家庭作业:“代币制”方法的实施,当发现孩子好以及不好的情况下,及时表扬或批评。

第六周:

①继续就一周来的教育难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②学习“以儿童为中心”的陪伴孩子游戏的方法。(重点:跟随、支持、肯

定)

③家庭作业:每晚安排一个陪伴孩子游戏的时间,注意在家中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第七周:

①回顾一周情况,鼓励家长在孩子行为倒退时仍保持耐心和信心。

②学习一些训练控制力的游戏。(“说不动就不动”“小和尚念经”等等)

③帮助家长为孩子安排有序的作息时间。

④家庭作业:游戏和各种训练的正常开展。

第八周:

①幼儿、家长、辅导师一起参与。

②就孩子一个阶段来的表现进行总结,给予孩子鼓励,大家一起合作画“优秀的我”的展示画,并把画好的作品留给孩子作纪念。

幼儿篇:

第一周:

①收集资料:绘画测试。

②手偶续编故事。

③食物分享,填写计次表。

第二周:

①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游戏。(本次他选择的是油泥)

②手偶故事《他们为什么不理我》,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③角色扮演:向别人借东西。学习说礼貌用语。

④交代“好行为记录本”如何记录。

⑤食物分享、填写计次表。

第三周:

①朗读“好行为记录本”,肯定孩子取得的进步。

②自由选择游戏材料。(这次他仍然玩油泥)

③继续上次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不理我》,让幼儿了解只想到自己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④角色扮演:向人家道歉。

⑤在“记录本”里增加一条契约,并让孩子明白“契约”的含义。

⑥食物分享、填写计次表。

第四周:

①朗读好行为记录本,对照契约奖励给孩子礼物。

②继续自由选择材料玩。(他选择了绘画)

③手偶故事:《森林动物园》。让幼儿扮演老师。了解老师的想法、做法。

④游戏训练:吹泡泡。教幼儿放松的方法。

⑤在契约里再增加一条,并和孩子说明。

⑥食物分享、填写计次表。

第五周:

①对照契约,给幼儿发给奖品。

②自选材料游戏。(这次他选择的是油泥的模具)

③续编上次的手偶故事,了解和感受他人内心的想法。

④游戏训练:吹泡泡(5分钟左右)、小和尚打坐(4-5分钟)。

⑤向孩子介绍“代币制”,告诉他在家里妈妈将和他玩“积星”游戏。

⑥食物分享、填写计次表。

第六周:

①询问孩子“积星”的情况,鼓励孩子继续加油,争取得到更多的奖品。

②选择材料自由玩,了解孩子最近的情绪状态。

③游戏训练:吹泡泡、小和尚打坐、填色格游戏(在填涂完六个格子以前不许抬头,否则扣一颗星,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④食物分享、填写计次表。

第七周:

①和幼儿一起翻阅“积星”本,对孩子的进步进行赞扬。

②游戏训练:小和尚打坐、吹泡泡、填色格游戏(在填涂完六个格子以前不许抬头,否则扣一颗星,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想象游戏”(跟随辅导师的语言进行想象,放松自己,4-5分钟)。

③食物分享、填写计次表。

智慧教育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社会评价 质量 效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75-02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需求多元化和科学技术专门化的发展,具有突出专长的人才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我国目前一方面由于人口和社会的压力,就业形势趋于严峻;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双翼。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弥补了普通教育专长不突出、培养周期长、成本高以及忽视技术操作与实践的缺憾,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大量有具体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必须重视和研究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评价问题。从一定意义上看,职业教育评价是促进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让职业教育评价发挥应有的功能和效率。①具体来看,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之功能在于引导职业教育的教学、发展方向。与普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首要功能在于培养实践操作类人才,而非知识、科研类人才。因此,社会对于人才实践操作技能的需求成为职业教育的首要评价指标。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其自身目标所在。因此,社会对于职业教育评价的好坏,反映了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少。而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评价,则成为了引导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式。

职业教育社会评价的效率,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从其内部视角来看,要求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准确评价。不准确的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可能会扭曲职业教育的目标,从而无法培养出合格人才。其二,从外部视角看,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的重要目标,是引导职业教育更快速、有效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避免职业教育“走弯路”。

一 职业教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与普通教育不同。普通教育更多的评价指标在于其知识性、理论性和科研能力。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社会评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技术性

职业教育更多强调对于专门技术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能力。它一般不强调理论上的思辨,而重视具体的应用。因此,职业教育社会评价的重点,也不是其科研水平与能力,而是具体知识反馈于实践的能力,更多的是对“无言之知”的熟悉和使用。②

2.功利性

功利性又可称为目的性。职业教育是具有明确现实使用价值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核心也在于培养人才的现实可使用性,而不在于其科研潜力和理论分析、概括能力。这种功利性并不是贬义的,恰恰相反,职业教育能否满足社会实际的需求,成为了其社会评价的核心指标。

3.短期性

与普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同的是,职业教育更加快速和有效。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往往需要十余年时间,而高等教育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普通教育的目的往往在于引领科技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职业教育却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具体专门的学科领域。往往数年时间就能培养出合格的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周期更短,而培养效率更高。

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近几年来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社会也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将之视为普通教育的重要替代教育类型。然而,职业教育的评价也存在着起步晚、评价单一等问题。③为了具体研究职业教育社会评价,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职业教育社会评价的原则。

过去,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主要是从功利性出发,即评价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了社会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对于培养人才的效率要求逐渐被质量要求所取代。而这种质量要求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包含了思想、观念上的要求。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使得传统职业技能的需求有了更专业,也更高深的要求。另一方面,除了专业的理论、技术外,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也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崇高品德的技术人才。过去的“一招鲜,吃遍天”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决定了其社会评价的好坏。同时,大量公益性、社会性的实践,也要求职业教育不能单纯从财富、地位等传统指标评价学生,而应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培养中的德育问题。因此,质量优先、兼顾效率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社会评价的核心原则。

二 职业教育社会评价的主体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主体有:政府、企业(用人单位)与民众。国外社会主体的多元参与成为了职业教育评价值得借鉴的经验。④三个主体各有侧重,但综合成整体的全方位评价,有利于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

1.政府评价

政府评价反映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与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评价具有权威性和参考性。因为,政府评价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质效评估之外,还包含了国家权力对于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态度。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政府评价。与企业评价和民众评价中的“软性评价”、“口碑评价”不同;政府评价更多的是“硬性评价”。这种评价具有官方性和强制性。政府评价所能采取的手段更具有决定性,也更多种多样。具体来看,可以有以下方式:(1)对职业教育进行扶持或直接建设。鼓励职业教育行业发展,优先引导社会急需人才培训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对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领导与示范性评价。(2)设置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设立基本的职业教育门槛,以学校和教师作为对象,建立学校和教师两重准入与退出机制。例如,通过职业学校的注册、检查机制,规范职业学校的设立;对于不合格的职业学校进行清退;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规定职业教育教师的上岗培训与考核,保证职业教育师资的合格。(3)进行政府奖惩。对于职业教育的奖惩,可以以官方的权威性,对职业教育的好坏进行国家层面的评价。

2.企业(用人单位)评价

企业(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具体的需求主体。它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也更直接。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职业人才需求。因此,不能把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实际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评价割裂开。⑤具体来看,企业(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如下形式对职业教育进行评价:(1)人才招募与考核。企业(用人单位)最主要的职业教育评价形式就在于其招考新任职员。对于具有良好培训声誉以及优秀职业技能的学校与学生,企业(用人单位)均较为看重。长久来看,具有良好办学能力,培养人才合格率高的学校,其就业率自然高;反之,则就业率低下。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从而达到优胜劣汰的效应。(2)校企合作。企业(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和职业教育学校合作的形式,对职业教育进行评价。对于能够培训合格人才的教学机构,企业(用人单位)优先考虑定点、定向培养。⑥一方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率;另一方面,也方便企业(用人单位)早期介入培训,以利于更有效率地培训人才。(3)职业教育公益性实践。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功利性,还需要公益性。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经济与社会地位的评价已不能全面评价个体。而具有广阔视野和社会道德的新型人才更得到重视。因此,参与企业(用人单位)组织的公益性实践,也能评价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指标。

3.民众评价

民众评价更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口碑评价”。由于社会观念因素的影响,过去职业教育往往被民众视为“差等教育”;而普通教育才是真正的“读书”和教育。尽管随着社会发展,这种观念已有所改变。但客观来看,目前职业教育还存在不规范、质量不高以及生源质量复杂等问题。民众是职业教育的对象。父母以及学生自身是否选择职业教育、选择哪一类职业教育,以及选择哪个职业教育学校,成为了职业教育更具社会性的评价方式。

注 释

①李洁坤.职业教育评价有效实施的策略分析[J].职教论坛,2010(22)

②〔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37

③李义丹、马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困境及其消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④孔凡成.简述国外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及特点[J].世界教育信息,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