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设备行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设备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设备行业分析

医药设备行业分析范文1

建筑原材料业本周排名28,一个月来变化不大。3月份以来,各地水泥价格开始出现显著上涨。联合证券分析师认为目前水泥价格的涨幅已超出单纯季节性波动的范围,关于“行业供需形势好转,增大的卖方话语权使得在煤价大涨、全面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背景下水泥价格超预期上涨成为可能,毛利率将获得提升”的判断正在被事实证明。分析师同时指出:“价格超预期上涨带来的利润增长是08年水泥行业表现超越大盘的最主要动力,一季度末将是最佳的投资机会”。近期水泥板块随大盘回落,前期估值偏高的风险已得到较大释放,而水泥价格开始发力,最佳投资机会已经如期出现。维持行业“增持”评级。

制药业排名在30名附近徘徊。中信证券分析师表示,医药行业是非周期的(除原料药外)。它的发展更多地是受到行业政策的影响。医药行业政策面上来说与07年相比没有本质变化。整个行业正在经历新的医疗体制改革,而这场改革也注定将给医药行业带来新的面貌、变化、机遇和发展。从行业政策面上讲,医药行业目前正沐浴在行业政策的春风中。国信证券分析师表示,医药行业前景继续向上的趋势不变,维持“谨慎推荐”评级。

百货业由一个月前的52名上涨到当前的34名。海通证券分析师给予该行业“增持”的投资评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在CPI拉动下创出新高,年内对商业股账面收益有积极作用(一季报和中报可能更加明显);经济增长路径(主动或被动)向内需型转换,中长期利于媒介消费的零售行业的成长;业绩增长稳定加速:08年一季度,商业股业绩可能超预期,预计08年覆盖的商业A股净利润增长同比有望超过40%。零售A股未来五年25-30%的复合增长率支持较高的PE水平,近期来非理性下跌创造了好的投资机会;股权激励的解决对零售公司业绩释放意义重大。

航空业排名由一个月前的13名大跌到当前的69名,调整主要是由于利空因素有所超预期:国际油价持续高企压力和大盘重心明显回落对航空股趋势性投资产生抑制等。长城证券分析师表示,既定的利好因素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国内航空需求依然旺盛;民航当局对飞机引进速度、航班总量及严格市场准入的运力调控值得肯定;本币加速升值符合预期;行业整合虽然曲折但故事仍将继续;两岸三通希望重燃;奥运会等事件刺激尚待释放。中期来看,行业仍处于量增价涨的阶段。

医药设备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医药经济 医药发展 创新管理 审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F4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9-0048-04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JIN Lianya

(China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orporation, Beijing 100190,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rein. Moreover, it analyzes in detail that in order to reach bet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good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are required. Various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aud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dispensibl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medicine economy; medicine developmen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uditing management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地提升,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空间也非常之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要把内部管理做好、做新,做出自己企业的特色。所以,我们要对现在医药行业的现状和所处地位,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医药企业经济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好。

1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地位

1.1 经济产业特性

医药行业是公认的世界化的行业,它的经济产业也有一定的特性,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药行业的产业特性显得尤为突出,第一,医药行业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医药工业在经济上的价值可以通过医药新产品的销售额与我国GDP比例看出来,几十年来,医药产品总的销售额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呈上升趋势的,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现出动态稳定性特征。第二,医药行业是朝阳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国际性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永不衰落的产业。第三,其产业特性为高投入,高风险,当然同时也是高回报的,并且有垄断性质。高投入体现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上,制药企业新药的研究开发费已占其销售收入的15% ~ 20%。医药行业的高投入也导致其高风险,一旦企业开发失败,就会使其巨额投入血本无归,但是一旦成功,那么医药行业的利润是巨大的,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高达30%,而且医药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垄断的产业,利润巨大且具有垄断性。

1.2 医药行业现状

医药行业按国际标准划分,是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1]。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制药机械、药用包装及医药商业。我国只是一个制药大国,并不是一个制药强国[2],回顾中国医药行业近年的发展情况,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现状很理想。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不断壮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大约有5 000家大大小小的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有200多家[3]。制药企业的产值,以每年平均16.6%的速度增长,在我国GDP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达到了4%。与此同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整个医药行业呈现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1.3 机遇与挑战

我国医药行业的经济发展将迎来黄金的10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的需求使得医疗药品市场迅速增大;新医改到2020年实施完成,医保全覆盖及大健康计划,会带来医药市场扩容及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对医药行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而且,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卫生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显示了国家对医药行业将进一步加大管控和扶持力度,目的是尽快实现医药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研发决定未来,得专利者得天下。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配套政策的加快推进和全面实施,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会很激烈;新颁布相关政策与制度对市场的掌控;各地区政府地方保护的设置;制药企业小而多、低水平的竞争等。

1.4 医药行业现有的地位

医药行业的地位十分重要。医药行业是一个融合保守与现代的综合高科技行业,也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民群众非常重视健康、保健、看病等问题,所以它是保护民生的特殊重要行业,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它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享受的医疗水平直接相关。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2.1 发展趋势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经济发展到底是呈怎样的方向,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当今世界医药经济已经趋向于全球化[4],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需求的基本因素,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健康及生存质量提升的要求,加大了对药品的需求。药品价格渐趋合理,使得医药经济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药物制剂,生物药物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医药行业有着深刻的影响,据专家预测,在未来3年里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为9%,而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为20%。同时,非处方药的迅速增长趋势很明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物,一般都是非处方药,比如感冒药、抗过敏药、止痛药、胃肠道药和维生素等。全球老龄化时代来临,在未来十几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会加剧,所以,老年用药市场将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市场。2013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也将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医药大国。

2.2 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2.2.1 制药企业小而杂,竞争激烈

我国大型的企业少,行业集中度低,使得产品经济效益太分散,中型尤其是小型企业太多,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而且这些企业还无法达成规模经济优势。

2.2.2 创新体系不完善,效率低

我国创新体系不完善,新药产力不足,医药科技投入不足,我国产权品种很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新药的预期回报率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医药企业很少甚至不愿意投入资金去研发新药,从而导致研发新药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2.2.3 医药市场体系不健全,竞争体制不完善

在旧的体系格局被打破后,新的市场流通体系还没有形成。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药品低端而且重复,供应的量太多而卖不出去,流通秩序混乱,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医药市场治理任务艰巨。

3 医药企业的创新管理

3.1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纵观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我们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也有很多的机遇,只是医药企业的规模,流程管理有些问题,作为医药企业,要想做得很成功,企业管理是不可少的,管理有了系统的体制,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科研、生产、营销管理上台阶是企业成长中的重要环节。其深远意义不仅是资源合理的配置,全面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从中获取最大利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强化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制药企业经济技术管理学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构架的公司必须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一般认为“小企业是权威管理、中型企业是制度管理、大型企业是文化管理”。

随着国内众多制药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强化企业的制度建设及管理上台阶已是迫在眉睫。在多项日常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环节。这也是国外许多发展中的制药公司管理中所重视的。内部审计,也叫内部控制,与公司组织机构设置、质量管理、经营控制、生产控制、研发系统控制、财务控制、物资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控制等8个方面的合理化对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审计、生产、研发和物资这4个方面又是一个制药企业的命脉。

3.2 审计管理

在管理系统中,综合审计部(有称“综合计划部”),这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也是一个复合型人材相对集中的部门。它不但要对生产计划、设备检修计划、基建、技改工程计划、营销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科研计划进行全面制订、审计,而且要对相关图纸、材料预算、费用预算、各类合同进行审计、把关,不是简单扼要的文字条理性审校或靠“一支笔”签字能解决的问题。

审计部直接向公司领导汇报,犹如质量管理一样,是对一个制药企业的监管。一个优良的管理系统应该是“事事有人负责,人人勤于工作,减少管理层次,加快经营决策,强化内部控制,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不能有空白、也不能有重复、不能有交叉”。

为了强化管理体系的控制,应采用多种方式建立报告制度。保障信息及时、信息准确、信息共享、信息互补和综合。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最重要的信息是财务分析月报、销售分析月报、库存分析月报、生产计划月报,这些将有利于正确及时地决策。管理系统既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要有利于内部监督控制,也有利于贯彻企业的政策方针。

3.3 研发管理

近年来,研发管理在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而实际运作中,研发管理与企业中各项管理有着共性,也有个性。研发工作一定要重视信息工作,确定自己的优势,把握研发定位点。

在信息时代,审视确认研发的系统流程,完善职能系统建设。特别是对所开发的新项目的国内外市场、新产品专利、工艺路线调研后做出开题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立题并制订通过草案。经审计后纳入计划,其中包括了人员投入、计划指标、技术指标、工时预算、材料预算、设备预算、设备考察、成果监定和结题报告等。

3.4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力和机器的合理配置及充分利用。为了保障批量的适宜性,要充分力求合理、经济地生产。对每个品种、每个批量要计算工时和设备运行台班,逐渐推行和完善工时管理制度。从这些基础数据出发,合理配置人员和设备,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设备的闲置或隐性浪费。

虽然是以销定产,然而营销预测常常不准确。受一些政策性和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非人所能预料。虽然营销的预测按月滚动,计算机系统也会及时地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调整。

实践证明,如能综合考虑到营销预测,以及前三个月平均销售业绩和未执行的合同,则生产计划会比较切合实际,可以纠正单纯营销计划所产生的误差。尤其是公司不是静态生存的,而是年年在发展,要采用动态管理,GMP实施必须量化,细到各个环节,而审计是保障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

3.5 物资管理

物资、物流要科学管理。库存管理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美国FDA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验收物品要求实物清点,任何收发料、舱位转移等过账,都有单据备查,专人核对。计算机系统有过账审计报告,以此核对单据和系统的一致性。

负责计算机输入的人员和物流管理人员要各负其责。避免帐物一人管理,造成帐物不清。发料和发货遵守先进先出原则,避免库存的积压和货品过期。物品应按日期的先后编制流水号、批号和供应商批号,以便跟踪。成品、药检报告、原料、包装材料、退货、不合格品、宣传资料、礼品、办公用品、设备、备品备件、废品等均需分类管理,进入不同的会计科目,以使电脑的查询功能更为实用。

仓库管理中,原辅包装材料、成品都要有状态。即待验、合格、不合格、销毁等,状态可划分区域和贴标签。不合格品要严格管理,一般由QA负责。从GMP规范来看,标签的管理要特别重视。用计算机管理的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机过账和实物移动要同步,包括出入库和移仓。计算机管理库存中,有很多信息要能充分共享。总之,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代化物流管理,它与生产、科研、营销具有同等重要性。

4 结语

现代医药制造业成为技术创新最坚实的依托,无论是行业管理或是经济学家都无法将研发和制造业进行分割。生产与技术创新的相辅相成,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当前,发达国家出现随着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研发也随之转移的现象是为了效益与利益的最大实现。中国医药制造业走过了一个个里程碑,而要走的路依然漫长。虽然任重道远,在《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医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 李思成,温德良,冯燕丽.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药房, 2003, 14(3): 132-133.

[2] 孔学东, 干荣富. 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挑战及相应对策[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1, 42(1):76-78.

[3] 杨广林.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浅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15(15): 211-213.

医药设备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比较研究;实证分析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巨大,因此,高技术产业也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地位突出,研究这两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的规模、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意义重大,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优势和劣势,即能促进两省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又能为其他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性指导。

二、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实证分析

(一)产业规模比较

江苏省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的产值水平都有所增长。由时间序列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总产值规模由2000年的1271.7亿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19487.8亿元,是2000年产值的15倍之多;而浙江省从2000年到2011年之间,总产值规模由2000年的522.6亿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3722.4亿元,是2000年产值的7倍之多。江苏省不仅总产值要高出浙江省,而且涨速迅猛,是浙江省的两倍。另外,从2000年到2010年,两省高技术企业近些年来在数量和规模方面也有提升,江苏省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企业从2000年的1144家,2010年有4868家,增加三倍多,但2011年减少至4061家;而浙江省高技术企业发展得也不错,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企业2000年只有861家, 2010年发展到3339家,是2000年的3.8倍,但2011年减少了近一半,只有1923家。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江苏省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迈入第二个十年,各相关政策都有调整,淘汰了一些实力不够的企业,使得两省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企业在2011年锐减,但高技术企业的产值反而增长,说明这些高技术企业在改善后的环境中发展良好,创造的价值更大。

(二)产业贡献能力比较

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没有明显变动,维持在5%的水平;而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比重稳步上升,从2000年12.2%一路增加到2011年的22%,将近翻了一倍,远远超出浙江省的水平,可见近年来高技术产业在江苏省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且发展速度较快,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未来可以给江苏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在利税水平方面,浙江省的利税额从2000年的66.2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475亿元,增长将近7倍,但利税能力几乎没有变动,一直维持在6%左右;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的利税能力有波动,2000年利税额为117.1亿元,所占比例为11.3%,2011年利税额增长到1474.4亿元,是2000年的12倍之多,所占比例为18.8%,2008年到2011年四年间利税能力有小幅滑落,从2008年的23%逐步降到18.8%。从整个发展情况来看,浙江省的利税贡献较小,而江苏省的实力很强,贡献显著,可见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对整个省的经济收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产业结构比较

在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值从2000年的725.9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278.2亿元,是2000年的14.15倍,所占比例2000年为57%,而2011年下滑到52.7%;计算机和办公设备产值从2000年的257.1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87亿元,是2000年的18.6倍,2000年所占比例为20.2%,2011年所占比例为24.6%;这两大行,2011年在江苏省的整个高技术产业中达到77%,可见是江苏省的优先发展的行业。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产值从2000年的106.8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422.7亿元,增长将近22.7倍,是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中增长最为迅猛的;医药业产值从2000年的158.8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10亿元,增长将近11.4倍,医疗设备制造业和医药行业所在比重在2011年不足22%,这两大行业在江苏省并驾发展,属于第二层次的行业。航空航天制造业是江苏省的劣势产业,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在2011年所占比重不足1%。

浙江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值从2000年的281.8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51.9亿元,是2000年的6.6倍,由2000年的54%小幅跌落到2011年的50%,但仍然要遥遥领于其它行业;医药业产值2000年为151.8亿元,所占比重为29%,2011年涨到850.6亿元,是2000年的5.6倍,所占比重下滑到23%;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产值从2000年91.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71.6亿元,翻了六倍有余,所占比在17%-18%之间变动,这三大行业发展速度比较一致,各自在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中的地位变化不大;计算机和办公设备产值2000年不到3亿元,到2011年的产值为345.2亿元,以上百倍的速度在增长,2000年的比重不到0.5%,2011年达到9.3%,是五个行业中成长速度最快的;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起步晚,直到2004年才见成绩,到2011年产值接近3亿元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从产业结构的比较的结果来看,两省都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江省将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制造业作为第二发展的产业,在两行业后面的是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制造业的产值都要高于浙江省,但这两大行业在江苏省明显没有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发展好,说明各省根据自己的地缘以及发展条件不同,选择的发展方针也有较大差异;两省的航空航天制造业都是劣势产业,对两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贡献不大。

三、结论

21世纪以来,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在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中仅次于广东省位列第二,浙江省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水平上都赶不上江苏省,但能从第六位越到第五位,进步明显。就产业结构而言,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发展的中心,以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支撑,扶持医药业和医疗设备产业,带动整个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浙江省也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核心,极力发展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使得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上升,但是与江苏省还有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多借鉴其他发达省市的发展经验,更好的发展本省的高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孙静娟,戴忻.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分析[J].特区经济,2007(12):32-34.

[2]王利政.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科学管理研究,2011(10):70-77.

医药设备行业分析范文4

论文关键词:R&,D效率,高技术产业,大型企业,DEA方法

研发活动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其效率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这些产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使用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大型企业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的研发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R&D绩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主观评价法、文献计量法、投入评价法、多层面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等[1]。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研发效率,该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1)DEA方法无需假定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仅仅依靠分析实际观测数据,采用局部逼近的方法构造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工商管理论文,就可以对生产单元进行相对有效件评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2)DEA不要求所有的被评价单元采用同一生产函数形式,故它满足“多元最优化准则”,每一个被评价单元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来达到效率最大化,而一般参数方法则追求“单一最优化”,相比之下非参数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3)对于无效单元,参数方法仅仅能说明无效程度即效率大小,而DEA方法不仅能计算出生产单元的相对效率,还可以指出无效的根源以及改进目标,给决策者提供较多的经济管理信息[2]。

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法在用于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免费论文。首先,它不需要投入与产出变量的价格信息。一般来说,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较易获得,而要素价格信息往往不够完善,该方法避免了价格的失真或不可获得导致的困难;其次,它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生产效率的变动和技术的变动两个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够测算出效率和技术变动的情况工商管理论文,从而进一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缘于生产前沿面的移动效应还是效率提高的追赶效应;此外,它不必事先假设生产函数,从而减少了模型假设误差的风险。

2.数据来源

按照数据选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选取了1995-2007年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五个高新技术行业大型企业的研发数据,以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作为输入变量,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作为输出变量,运用DEAP2.1软件对其研发效率进行了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3]。

二、相对效率分析

DEA方法可以在按规模报酬可变以及规模报酬不变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投入法中的规模可变的情况下,并通过多阶段的方法进行的相对效率分析。

1.以行业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分析

(1)相对效率

从综合效率看,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三个行业的综合效率达到了DEA最优(见表1)。其中,除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之外的四个行业纯技术效率达到了最优;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的规模效率达到了最优;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表现为规模收益不变,航空航天器制造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减。

表1 行业相对效率分析

样本次序

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

医药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0.887

0.896

0.990

irs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0.893

1.000

0.893

drs

平均值

0.956

0.979

0.977

注:irs, crs,drs,分别表示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

(2)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

表2 行业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行业

投入冗余

产出不足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R&D经费内部支出

新产品销售收入

专利申请数

医药制造业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1434.639

56290.174

37.68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平均

1434.639

56290.174

37.683

从行业的角度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中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外,都达到了DEA有效(见表2)工商管理论文,即不存在DEA改进的余地。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在产出既定时,应增加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434.639万元,或者在投入既定时,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56290.174万元,专利申请数增加38项,才能达到DEA有效。

2.以年份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分析

从年份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研发相对效率有效年份为1995、1997、1998、2000、2004。根据DEA有效(C2R)既是规模有效也是技术有效的原理,对这五年目前的R&D投入来说,除非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投入,否则无法再增加产出量,或除非减少某些种类的产出,否则无法减少投入量。根据DEA理论的“投影”定理,可计算出使非DEA(C2 R)有效的各决策单元转变为DEA有效的目标改进值(表3)。1996年在保持现有产出水平的前提下,应减少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43361.809万元,同时减少R&D经费内部支出19206.876万元,或者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523012.716万元,增加专利申请数77项,才可使决策单元的R&D投入绩效转变为DEA有效。在出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年份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冗余占全部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最大的年份为1996年,投入冗余占到了12.96%,,其次是2002年,投入冗余占比为3.65%工商管理论文,其余年份均在1%左右。也就是说,1996和2002年应大幅削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才有可能达到DEA有效。对于R&D经费内部支出的冗余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最大的年份为1996,占比为2.19%,其次为2002年,其余年份占比都相对来说较低免费论文。因此可以看出,在1996和2002年出现了大量的投入冗余,应大幅度削减这些年份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R&D内部经费支出。对于产出不足问题,1996年和2002年出现了明显的产出不足,尤其是新产品销售收入。

表3 年度相对效率分析及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年份

综合

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

投入冗余

产出不足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R&D经费

内部支出

新产品销售收入

专利申请数

1995

1.000

1.000

1.000

crs

1996

0.278

0.524

0.531

drs

43361.809

19206.876

523012.716

76.290

1997

1.000

1.000

1.000

crs

1998

1.000

1.000

1.000

crs

1999

0.886

0.938

0.945

irs

8019.430

121932.234

3.399

2000

1.000

1.000

1.000

crs

2001

0.569

0.678

0.839

drs

3526.611

3273.362

229501.027

52.333

2002

0.153

0.369

0.415

drs

53837.601

48457.798

749082.579

100.822

2003

0.699

1.000

0.699

drs

2004

1.000

1.000

1.000

crs

2005

0.633

0.663

0.955

irs

1327.376

184607.76

23.359

2006

0.567

0.805

0.704

drs

10776.720

10581.807

168204.741

31.543

2007

0.211

0.455

0.464

drs

42849.723

36542.523

574193.639

87.532

平均值

0.692

0.802

0.812

三、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解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效率malmquist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1.1%(见表4),这说明在13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效率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上升了2.6%,除此之外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时间序列来分析,2000年malmquist指数增长幅度最大,平均增长率为73.8%,1998年下降幅度最大,为44.6%工商管理论文,这可能成为全国malmquist指数增长幅度不大的原因之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malmquist指数波动幅度较大。

表4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

年份

效率变化

技术进步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1996

0.941

1.248

0.960

0.980

1.175

1997

0.907

0.618

0.939

0.966

0.561

1998

1.218

0.455

1.134

1.074

0.554

1999

0.950

1.614

0.945

1.005

1.533

2000

0.953

1.823

1.052

0.906

1.738

2001

1.033

1.255

0.966

1.069

1.297

2002

0.966

1.339

0.955

1.011

1.293

2003

0.892

0.712

0.904

0.987

0.635

2004

1.116

1.495

1.148

0.973

1.669

2005

1.093

0.617

1.051

1.040

0.674

2006

1.001

1.209

0.993

1.008

1.211

2007

0.822

0.984

0.940

0.874

0.809

平均值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注: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规模效率变化指数。

我国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R&D活动的技术进步率平均增长了2.6%,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了1.1%,规模效率平均降低了1%,纯技术效率平均降低了0.4%。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五大行业R&D活动取得了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小幅提高,但企业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出现小幅下降趋势。五大高技术行业中,除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R&D活动的技术进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R&D活动的技术进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取得了明显提高(见表5)。

表5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行业Malmquist指数

行业

效率

变化

技术

进步

纯技术效率

规模

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医药制造业

1.000

0.972

1.000

1.000

0.972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0.970

0.931

1.009

0.961

0.90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966

1.052

0.978

0.987

1.016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0.984

1.081

0.994

0.990

1.064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1.009

1.103

1.000

1.009

1.113

平均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三、结论

采用相对效率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中主要是技术进步的贡献[5],全要素生产率年度间波动幅度较大,反映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甚至出现效率低下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军.中国各地区R&D投入效率评估[D].重庆大学.2007

[2]师萍.科技投入制度与绩效评价[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马京奎,张为民.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盛昭瀚.DEA理论、方法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6

医药设备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 FDI 产业集群 识别研究 长三角

本文将研究吸引FDI较多的地区,是否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基于FDI的产业集群,以及这些集群涉及什么产业。由于统计年鉴的限制,本文只选取2004年吸引FDI较多的江苏、上海和浙江,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参考赵鹰(2004)的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修改,通过构建一系列量化的指标,筛选出这些地区跨国公司重点投资的关键产业和产业集群的情况,以期对其他地区有借鉴意义。

一、量化指标的构建

1.FDI产业比重分析。FDI产业比重分析反映了外资企业在特定地区各行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这里我们以总资产作为衡量标准。计算公式:FDI产业比重=(某行业外资企业总资产/该行业所有企业总资产)*100%;跨国公司在集群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基于FDI的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认为FDI产业比重大于50%是集群形成的前提。

2.从业人员比例及其变化。当地从业人员比例是识别和理解某地区跨国公司集中投资的关键产业的第一步,该数据能帮助我们决定:(1)行业在特定地区的重要性;(2)行业在特定地区的竞争力;(3)哪些行业正在成长,哪些却在衰退。

计算公式:

当地从业人员比例=地区制造业各行业的从业人员总数/地区制造业部门从业人员总人数

当地从业人员变化=[(各行业最近年份从业人员数量/基年各行业从业人员数量)-1]*100%

3.行业产值比重及其变化分析。行业产值比重分析是对从业人员比例分析的有效补充,它可以反映每一个行业的规模及其在特定地区的地位,并与从业人员比例分析相互验证。行业产值比重变化分析可以检验各行业规模的变化情况,将它与从业人员比例分析相结合判断关键产业将非常有效。

计算公式:

行业产值比重=(某制造业行业总产值/制造业总产值)*100%

行业产值比重变化=[(最近年份行业产值比重/基年行业产值比重)-1]*100%

4.区位商及其变化。区位商通过将特定地区某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与全国水平做比较,来衡量特定地区某产业相对于全国的集中度水平。它是识别特定地区产业集群的有效模型。计算公式:

区位商=(当地某制造业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当地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全国某制造业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全国制造业行业从业人员总数)

区位商变化=[(最近年份区位商/基年区位商)-1] *100%

二、样本和数据说明

在下面的量化分析中,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江苏、上海和浙江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所幸的是在这些统计年鉴也可得到制造业的30个大类行业的相关数据,因此本章将研究对象扩大为制造业的30个大类行业,来考察在这些地区跨国企业重点投资的关键产业和产业集群的情况。

三、量化分析结果

1.FDI产业比重分析。在2003年,江苏省外资占主导地位的制造业较多,其中较为明显的行业有:造纸及纸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加工回收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外资占比都在65%以上,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的外资占比在50%~55%之间。

统计显示,外资在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年末资产占总额的77.37%,其中电子及信息领域又是外商投资的重中之重,而且近年来外资仍有向该产业集中的趋势。而浙江省,同以往相比,在吸引外资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外资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多。其中橡胶制品业的外资占比为58.3%,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加工回收业、家具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的外资占比在50%~55%之间。

2.从业人员比重及其变化。从业人员比例指标可以反映外资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在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而从业人员比例变化可以反映这些行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增长潜力。在江苏外资占主导地位的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地区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04年其从业人员比重为10.09%,排名第二位,而且从2000年~2004年其保持着161.05%的增长速度。而其他几个外资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从业人员比重不大,增长速度也不是很快。

统计表明,外资占主导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上海的制造业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该行业从业人员比重至2004年达到10.05%,在各制造业行业中排第一位,而且表现出迅猛地增长势头,增幅居各制造业行业之首,达到94.78%,表明该行业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相比之下,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小,而且没有明显的增长。在浙江,外资占主导地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一定的地位,2004年其从业人员比重达到了6.44%,排名第五,而且该行业以92.35%的速度较快增长。

3.行业产值比重及其变化分析。行业产值比重分析是对从业人员比例分析的有效补充,它可以反映每一个行业的规模及其在特定地区的地位,并与从业人员比重分析相互验证。行业产值比重变化分析可以检验各行业规模的变化趋势。

根据统计,我们发现至2004年底,在江苏的各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已达到了17.53%,高居首位,而且自2000年以来该行业的产值比重高速增长,其速度高达333.84%。而其他几个外资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产值比重不大,并且其增长速度低于江苏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行业还没能发展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统计显示,2004年外资占主导地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在上海的所有制造业行业中高居第一位,达到了22.39%,而且从2000年以来,该行业的总产值高速上升,增长速度高达259.68%。而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在上海整个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大,其增长率也低于上海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因此还没能成为上海的关键产业。而浙江外资比重较大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在所有制造业中的比重已升至第六位,外资比重较大的其他行业的总产值比重都不大。

4.区位商及其变化。区位商是将各行业从业人员占某地区从业人员的比例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用以衡量各行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度。而区位商的变化可以使我们了解行业集中度的变化情况。通过它我们可以来识别地区的产业集群。

在江苏外资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区位商大于1.15的行业只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值为1.58,并在不断上升,这说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成为推动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行业之一。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区位商从2000年的1.87降到2004年的1.08,且还在继续下跌。

2004年,在上海外资占主导地位的制造业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为1.57,并且也在上升,所以该行业属于高区位商(>1.15)而且正在不断成长的行业。同时结合前三项指标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认为该行业已经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并且形成了基于FDI的产业集群。相反,医药制造业的区位商只有0.91,但自2000年以来,区位商以4.35%的速度上升,因此我们初步认为医药制造业虽目前还没形成基于FDI的产业集群,但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004年浙江外资比重较大的橡胶制品业的区位商达1.39,明显大于1.15,并且以20.71%的速度快速上升,所以浙江的橡胶制品业已经形成基于FDI的产业集群,但是该行业的规模占地区经济的比重还不大,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行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仅有1.72%和1.1%,因此该行业还不是浙江的关键产业。另外,家具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均已略超1,分别为1.1和1.01。

四、结论

根据以上的量化分析,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江苏,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并已成为当地的关键产业,且处于上升趋势,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虽也形成了产业集群,但尚未成为江苏的关键产业。

2.在上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并已成为当地的关键产业,且处于上升趋势,而医药制造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也尚未成为上海的关键产业,但该产业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短期内有形成集群的可能性。

3.在浙江,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等已经形成产业集群,虽说该三种行业均处于上升趋势,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当地的关键产业,而家具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尚未成为浙江的关键产业。

参考文献:

[1]赵鹰:FDI集群研究:以长三角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5)

[2]江苏统计年鉴,2001,2004,2005

医药设备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SCP理论;医疗器械;供给侧改革;行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4

1导言

医疗器械行业是连接医药工业、医疗服务和健康产业的重要经济部门,其核心技术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检验医学、血液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是我国的医药卫生系统中保障临床治疗活动有效、安全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政策导向之下,由于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措施陆续出台,加之医疗器械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多、小、散、乱”格局,政府干预不当和企业经营费用率高等问题,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分析范式对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改革建议。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2.1产业规模分析

根据Evaluate MedTech的统计,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规模从1200亿元增长到30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而同期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增速仅为1.90%,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生产和消费国,并已经成长为拉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如图1所示。

2010年至今,在医疗器械销售领域销售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国医疗器械批发企业数量始终维持在1.3-1.6万家之间,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数量明显偏多,市场呈现出离散化竞争特点,如图2所示(数据来源:IMS Institute)。

2.2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分析

行业集中度指标CRn表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情况,其公式为:

CRn=∑ni=1Xi/∑Ni=1Xi

经济学家贝恩(Joe S. Bain)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分类研究,依据行业集中度指标CR4和CR8,将产业结构类型分为寡占I型,寡占II型,寡占III型,寡占IV型,寡占V型和原子型(竞争型)6个等级。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中度指标CR3、CR4和CR8分别由21.64%、24.64%和3185%上升至28.59%、31.57%和37.78%,但全国市场整体上的原子型结构没有改变(如表1)。对照部分发达国家,我国的前3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CR3)明显偏低。

数据来源:商务部《医疗器械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0-2015)。

然而,由于我国医药卫生监管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加之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庞大且地域广阔,医疗器械市场并非是全国统一。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及税收,为本地药品流通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视外地医疗器械企业为掠夺市场资源的“搅局者”。典型表现是在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要求中标企业必须选择当地经销商进行配送,一些地区甚至规定只有成立县级医药公司才能获得该地医疗器械的配送权。从全国范围来看医疗器械领域为完全竞争的原子型市场结构,但随着市场按照行政区域分割,本地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也随之增强,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成为了医疗器械行业资源整合最大的体制机制障碍。

2.3产品结构分析

根据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统计,从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影像诊断设备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近几年均保持在40%左右,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次是各类耗材,占据20%左右的市场份额;骨科及植入性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剩余的市场份额被牙科及其他类器械所占据,如图3所示。而在占我国医疗器械25%的高端产品市场中,70%由外资占领,在绝大多数领域外资企业在技术和质量上遥遥领先于国内企业,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外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

2.4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美国产业经济学家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为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产生原因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和法律规制等。医药行业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特性,即企业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前,对于单位产品(服务)将付出较高的平均成本。此外,依照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开办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必须通过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两项行政许可,其中,2014年和2015年先后出台的新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均被称为“史上最严”,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软件、硬件方面要求大大提升,成为进入医疗器械行业最严格的政策法规壁垒。

2.5产业政策分析

2015年,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被确定《规划》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同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报资料编写指南》,在政策上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种种迹象表明,国家正在为医疗器械特别是高性能医疗设备领域推进国产化进程,这无疑将χ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带来利好。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下,医疗器械将拥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国外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42%的份额来对比,国内医疗器械份额仅仅只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对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自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规模增速下降、市场集中度低、行业进入壁垒提高等情况。应针对上述问题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医疗器械行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特征,行业未来必然走向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因此,推进医疗器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应从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入手,整合行业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淘汰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然而,由于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仅依靠企业自有资本积累开展行业的兼并重组必定困难重重,必须充分借助资本的力量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资源的整合。在“新医改”政策完善落实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利用医疗器械领域刚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整合后的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投资者关注。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积极谋求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将企业做大做强,使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成为医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可借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资本,逐步形成企业融资-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成本节约-效益提升-吸引投资的良性发展循环。

应破除一切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应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性贷款,并通过实行市场化重组和企业破产等方式加速淘汰行业的落后产能供给。

参考文献

[1]李先国.药品供应链的整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0,(5):177.

[2]孙乃强.医疗器械行业等待政策助力[J].中国卫生产业,2005,(10):3033.

[3]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