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第二课堂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第二课堂存在问题

第二课堂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第二课堂;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人一岗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研究探索多侧重于常规的课堂教学,而忽视了第二课堂在高职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认为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仅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它对丰富校园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是学生丰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第二课堂活动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师生能充分实现互动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教育优势。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增长知识,拓宽眼界,提高社交能力。而且第二课堂活动又能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呈现。所以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第二课堂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以下就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分析。

一、目前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第二课堂在高职教育中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认为第二课堂只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主要是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不够重视第二课堂的发展。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第二课堂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当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出现冲突时学校首先保证第一课堂的正常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将不能进行,这样既会影响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又会令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热情降低。

2.社团众多,发展不平衡,管理不到位

现在高校中学生社团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文体娱乐类社团发展迅速成员较多,而其他一些社团就比较冷清,社团成员积极性也不高。第二课堂经常搞一些活动,但现在的情况是,大一时最积极,在讲台上慷慨激昂,但缺少领导及教师的支持,很多活动不能很好地展开,所以很多人坚持不到一年激情退去了也麻木了,一个学期下来他们明白了工作原来只是做些“体力活”应付差事,而自己得到的却很少。

3.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不足

第二课堂活动经费紧张对很多学校来说是普遍存在的。社团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支持,这部分经费要看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学校的财务状况。由于社团众多,就算学校拨一部分资金但分摊到各个社团也就很少了;二是部分社团在招收新成员时会收取少量的入会费,当然这部分经费收入有限;三是和一些企业合作争取得到赞助,但这一来源存在很大的变动性,同样也不是那么好争取的。同时大多数活动没有固定场地,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很大地限制。

4.不能很好地处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其中的一些能力是常规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必须通过第二课堂来提供锻炼机会。但是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须齐头并进,出现了为了活动不顾常规课堂的专业理论学习或为了专业理论学习而放弃第二课堂。

二、优化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使其具有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1.正确认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应认识到相对于第一课堂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课堂则是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其优势在于第二课堂更贴近实际,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由于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的知识,所以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要让这些个性特点发展成为特长与优势,只凭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必须依靠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方面的优势

第二课堂活动在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为与第一课堂相比较,第二课堂活动具有下列优势:(1)教育应该在与学生互动中完成,而不应是单向的输入过程的理念,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得到充分实现,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对于参与过程有充分的选择权、自,学生在活动中大都表现出高度的主动参与热情。(2)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因为不同的学生个体通过自主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以及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以获得不同的教育效果,达到了教育结果的差异化、个性化。

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创业教育,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基础上开设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税务、财会、法律等方面创业必需的课程,配合创业计划大赛等平台,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项技能和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无疑,这些都是在创业当中需要用到的,虽然不能使学生马上创办一个企业,但是从侧面来看这对其树立良好的创业心态十分重要。

3.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规范的管理体制

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从社团成立到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取消一些意义不大的社团,从而解决社团杂乱、发展不均衡、活动层次低等问题。

4.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衔接

第一课堂侧重于专业理论的学习,而第二课堂则是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阵地。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必须在不影响第一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对于只倾心于第二课堂活动而忽视常规课堂专业理论学习的要予以劝离社团,同时对于只醉心于专业理论学习而从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也要进行引导教育。

5.立足专业,培养高技能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第二课堂的开展要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并要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立足专业,体现品牌意识,凸显特色。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旨在培养“知识+技能+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以技能为核心。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经验的总结,采取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受益最多的活动项目等办法,展示第二课堂的魅力,营造交流互动的氛围。

因此,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经验的总结,采取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受益最多的活动项目等办法,展示第二课堂的效果魅力,形成交流互动、提升的局面,让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独具特色,成为学生成人成材不可缺少的阵地。

参考文献:

[1] 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

育与职业,2008,(7).

[2] 余喜文.高校学生社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3] 丁玉莲.乌尼日.论高校社团的特点、作用、存在问题

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2003,(6).

[4] 倪秋梅.试论构建高职院校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第二课堂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第二课堂;军队院校;素质

随着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深入推进,部队后勤对学员的综合素质与任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适应培训目标、培训任务的新变化,培养适应现代军事斗争后勤准备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初级后勤人才,已成当前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展现学员特长,推动第一课堂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大舞台,是院校教育中促进学员素质形成的最佳练兵场。因此,我们必须把科学引导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作为进一步促进军队院校学员综合素质提升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1 科学设置第二课堂内容,夯实活动之“源”

在设置第二课堂内容时,应根据学员各阶段的学习训练任务、专业技能需求等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使学员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参与第二课堂内容。首先,设置的内容应贴近军队任职需要实际。要让学员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学习目标,并自觉参与进去,所谓贴近实际,就是尽量与第一课堂知识相吻合、相适应,达到有效消化和巩固提高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真正让学员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消化和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要让学员在第二课堂中找准切入点,弄清知识点,真正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和运用到工作中去。其次,设置的内容应形式多样。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应具备普及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群众性,最大限度地吸引更多的学员参与。应灵活多样,充分运用广播、网络等媒体工具,强化活动效果,广泛开展学员喜闻乐见、积极、健康、向上和高格调的活动。要积极鼓励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尤其是尽量给予他们有利场所和自由发挥个性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再次,设置的内容应着眼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自行拟定计划,自行组织评定,自行讲评,自行对活动结果实施奖励,真正使学员掌握开展活动的方法,提高组织指挥和管理部队的能力。要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员的兴趣和爱好,给他们提供发挥个性特长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素质。要让学员学有所成,真正在参加和组织各项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 严格落实各种制度要求,夯实活动之“绳”

各种制度和规定是第二课堂发挥其功用的重要保证和准绳。只有通过严格的贯彻落实,才能真正实现第二课堂所要达到的目的。第一,要做好统筹工作,科学制定与第二课堂活动有关的规定。在计划第二课堂活动时应根据学院、系、学员队的实际,尤其是学员各阶段学习训练任务的不同,制定好相关制度,统筹好相应时间,做到每日有安排、每周有活动、每月有竞赛。要注重选拔有特长的学员成立计划小组、评定小组,通过定期培训,使他们在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时既能公平、公正又能提高能力,使活动有序开展。同时还要制定好第二课堂的奖惩制度,奖惩要与学员学期成绩、素质评定、评功评优、入党分配等挂钩。第二,要加强管理,严格抓好各种制度的落实。要搞好第二课堂活动的教育引导,真正从学员素质提升这个利益出发,加强宣传;要做好监督检查,领导通过到场检查,一方面可起到指导作用,监督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情况,及时了解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为下一步的改进与提高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起到鼓励学员、和谐官兵关系的作用,领导参与和指导能够使学员积极性和热情更加高涨,尤其是提升学员的关注度;要提升执行的科学性,对计划小组、评定小组要教育他们在学好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计划与评判方法,讲原则、重标准,使他们在组织和评判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保证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序有效;要增强学员的参与感,引导学员积极参与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每一名学员的个性与专长,激发参与意识,提高其能力素质。同时还要教育学员能够正确处理第二课堂时间安排的矛盾关系,在制度规范的情境下,当其它工作与第二课堂活动发生冲突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科学调整,使学员能够既按抓制度落实,又不影响其它工作。第三,正确实施奖惩,激发学员活力。有效的奖惩机制是提升第二课堂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一是对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中指挥得力、方法有效、创新意识强的学员以及最终评判名次较好的学员和集体要给予适应的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辅以适度的物质奖励,如在评选优秀学员、优秀党员和毕业分配时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对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故意滋事,扰乱活动正常秩序的学员要实施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处分。应注意在实施奖惩过程中各级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真正做到通过正确的实施奖惩,表彰先进,鞭策后进,鼓舞斗志,激发活力。

第二课堂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词:第二课堂;电子设计;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95-02

高等学校第二课堂的设置目前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支持,课程内容随意性明显,常常不能与第一课堂有效地衔接,内容不规范,培养目标不明确,计划性差,有的只是第一课堂的知识的补充和延续,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培养,有的则是偏于素质教育和培养,忽视了与专业结合,有的是开展娱乐和趣味性的活动。因此,要通过第二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必须要系统研究。本文针对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以实践为基础,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作了深入的研究。

一、第二课堂电子设计课程设置研究

电子设计作为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与第一课堂的知识有效衔接,不但可以深化对第一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所创新。但实际要达到好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效果,必须首先科学地设置课程。电子设计以模拟电子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为基础,学生必须先掌握这两门课程,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才有能力进行完整项目的设计。因此电子设计课程必须先开出这两门课程,而且要考虑开出的先后顺序。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比如噪声、接地方式、强弱电隔离等,而这些因素往往是无法统一定量分析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就会觉得模电太难掌握,往往一个实验花很长时间都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把模拟电子技术作为第二课堂电子设计的第1门课,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因为模电琢磨不定,实验做不出来,结果丧失信心,无法坚持学习。而单片机则相对较简单,实践也容易出效果,把单片机作为第1门课,学生会在看到实验结果时获得成就感,从而建立信心增强对电子设计的兴趣。学完单片机然后再开始学习模电,有了之前建立的信心以及一些实践的方法,学生就有勇气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学习完前面提到的两门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之后,要把模电和单片机结合起来,安排两个培训项目:(1)语音采集与回放系统;(2)简易数控电源设计。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培训,可以建立系统的概念,掌握一个完整项目的系统设计方法。考虑到电子设计不同项目对微控制器的不同要求,后续课程再安排FPGA相关课程及实验项目。前面各阶段培训之后,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电子设计的专业能力,之后的培训课程安排就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力求把每一个电子设计的作品做到高指标、高精度。因此我们挑选一些难度较大,指标较高的电子设计题作为后一阶段的强训课程内容。第二课堂电子设计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由简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粗到精的原则。

二、第二课堂培训方法研究

第二课堂课程设置好之后,还必须注重培训方法。由于学生是刚开始接触电子设计,对很多东西都不懂,碰到问题也不知如何去解决,再加上刚开始跟学长们也不是很熟,也没怎么交流,导致在最开始的几个星期里会像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基本上拿到一个问题都不会自己独立地去思考,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的方案甚至去实施自己的方案了。那么培训时,老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电子设计的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环境和实验条件,为了确保每一课程项目的培训都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一定要有合适的培训方法。电子设计重实践,但培训时一定要注意实践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从理论入手,通过实践验证理论设计是否正确,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又要上升到理论,补充理论知识,最后解决问题。培训过程中,切忌全程灌输,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下面以模电的实践培训为例,探讨第二课堂的培训方法。学生刚开始对模电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用分立元件实现10W的低频功率放大器,经过这个项目的培训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大幅提高,而且能建立对模电的具体认识。但这个项目难度也是很大的,培训时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免学生长时间解决不了问题时丧失信心。根据题目要求,将5mV信号放大为■=8.94V,电压放大倍数为1788倍,单级放大电路不能满足要求,必须采用多级放大电路。因此,本次设计要用到差分放大电路,集电极输出的共射放大电路和乙类功率放大电路。培训时,首先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模拟电子技术》课本理解这三种电路的基本原理,包括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当学生具备理论基础后,指导学生确定直流电源电压及进行器件选型,各级三极管的型号根据UCEO,ICM和PCM三个参数确定。三极管型号确定后,学生就可以结合电路指标和三极管的放大系数确定各级静态工作点及动态范围,最终独立设计出完整的低频功率放大器电路图。此时的电路设计还完全停留在理论设计,由于学生理论水平有限,设计出的电路多少都存在问题,不过经过后面的调试后,电路会逐步得到改善,所以老师不必在这个阶段指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要求学生按自己设计的电路先焊接输入级差分放大电路,调试好后再焊接调试中间放大的共射放大电路。当这两级电路联调时,大部分同学会发现电压放大倍数比两级单独设计的放大倍数的乘积要小得多,但每级单调时又与理论设计符合。出现这个问题后,学生往往无法找到真正原因,自然也无法把问题解决。其实问题在于学生对多级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计算没有理解清楚,他们只知道整体放大倍数等于各级放大倍数的成绩,而这里各级放大倍数已经不是每级独立的放大倍数了,还要考虑前后级输入输出电阻对各级放大倍数的影响,所以这时要提醒学生查阅多级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了这一点后,学生就知道了问题所在,进而找到办法,通过增加射级跟随电路把两级电路隔离,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基本上可以简单地去分析一些问题了,尽管分析得还不是很全面,但至少不会像最开始进实验室的那种碰到问题无从下手的问题了。拿到题目,首先就是将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将题目要求做的系统分成若干个小的模块,再逐个完成。在完成各个小模块的同时,学生会碰到很多之前还没有考虑到的一些细节,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时就需要去网上找相关的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每个模块完成后,需要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来完成想要完成的功能,在此过程中又会碰到两个模块之间相互影响、参数不匹配等问题,这又需要我们去解决匹配与相互影响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培训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题目,在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懂的知识可以去学习,硬件、软件调不出来,只要有耐心,认真分析总能找出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问题时应保持冷静、沉着,不应急躁,急躁也不能解决问题,说不定还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是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做项目时非常需要团队精神,三个人必须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在顺境时小组成员要相互提醒保持冷静,逆境时要相互鼓励共度难关,出现问题时不能相互埋怨一个实验能否顺利地做成功,取决于每一个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比如,做硬件的告诉写软件同学的思路,以及硬件上面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否在软件上面可以得到弥补,如果可以,就让软件去弥补弥补。如果软件弥补不了的,就去解决硬件上面的问题,争取让软件和硬件相辅相成。大家都减轻负担。同时也应该充分认清楚自己小组之间的强项,比如,小组在软件上面存在着一些不足,那么做硬件的就尽量去为软件的减轻负担,让实验能够顺利地进行。或者当软件比较简单的时候,负责软件的同学就告诉在软件上面哪些地方可以弥补硬件上面的不足,这样做到软硬结合。随着所做项目的增多,经验积累增多,后面所做的项目也越来越难,每个项目给的时间也越来越紧,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不能像之前那样拖拖拉拉,而且单凭个人能力是无法做到的,这时学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合作。最开始同学们本打算自己都尽快地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然后争取提前两天完成每个项目,然后每个组员再将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讲给小组其他成员听,以及在这过程中应该避免什么问题,让小组其他成员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并消化,争取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尽可能多地学到东西。但在实际中,或许是题目太难,又或者是配合得不够好,总是在每个项目快要截止的那天才能做出来,甚至有的项目在超过截止日期之后还没做出来,又由于时间紧迫,所以每个项目做完之后也没什么时间进行小组内部交流,小组内部成员学到的东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预示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学,丝毫不能有半点松懈。

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基于良好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要达到好的培养效果,首先,必须合理地设置培养课程,遵循由简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粗到精的原则。其次,要注重培养方法,培训时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后,还要强调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小组队员要有一定的分工,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提高。这样,项目设计和制作才会更顺利更快完成,专业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存在问题范文4

摘 要 实用性体育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造必要的环境,既增强学生体质、利于健康,还能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乐观精神,发扬个性心理特征,同时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运动中结交朋友,融洽关系,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职业需求 导向 实用性体育 第二课堂 重要性

一、体育第二课堂的特点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体育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技术了解、练习掌握、改进提高、不断巩固练习等几个阶段形成的。而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达到动作运用自如是难以办到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课的基础与延伸。所以只有通过在第二课堂的学习才能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体育课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只要积极地自主地加入体育锻炼,才能更好地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技术人才。

二、体育第二课堂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校园体育生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许多的高职学院许多学生在没有课的情况下,或者在课余的时间的时候,就不知所为,无所事事,从而经常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学校开展多彩丰富的第二课堂,其一对学校的教育有很大的控制分流作用,其二给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帮助学生找到在学习中失去的自信,让好大一部分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组织,积极加入到学校第二课堂中来,充分发挥施展自己的才能,寻求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仅搞活了学校的第二课堂的气氛,而且还可以为学校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三、开展体育第二课堂的模式

(一)以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体育教学为对象进行改革阐述体育第二课堂实施的重要性,设想主要以“俱乐部和社团并举”的模式进行

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共同体育爱好、兴趣、特长的学生基于生理、心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为增进健康,促进相互间的协调和睦,以学校场馆为依托,围绕体育项目自愿选择和参加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打破原系别、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限制,根据教学课程及体育场馆和教师分设多个项目的俱乐部,每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至二个项目上课,课后学生到俱乐部去参加锻炼和接受指导,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和“教师所长”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体育俱乐部以功能为导向结合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各项运动项目划分为健身俱乐部可开设网球、攀岩、健美操,太极拳等、娱乐俱乐部开设羽毛球、乒乓球、围棋、排球、轮滑、体育舞蹈等和技能发展俱乐部保健学、体操,跑、跳、投等技能技巧项目。使课内、课外体育合二为一,为学生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进行体育教学俱乐部选择创造了条件,使学生建立起科学体育锻炼的理念,对挖掘体育课程的教育内涵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通过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与交往能力,完善了大学人才社会化发展的培养机制,为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社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载体,而且增强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活力,另外,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俱乐部,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项目,这也就是我们学院的活动课的特色和意义之所在。比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健身俱乐部,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多锻炼下肢力量,酒店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娱乐俱乐部,了解各项运动项目的知识,特别是新兴项目的学习在酒店康乐服务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的学生可以选择技能发展俱乐部,了解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学习理论知识和保健知识为今后在工作上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身心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还有艺术设计的学生、音乐教育的学生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择业、就业、从业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二)社团的开设

社团是培养学生身心,发扬个性,培养合作与竞争,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健全个性品质的又一个重要平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所以教师在俱乐部培训学生骨干并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也就不容忽视。体育教师可以对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特别的指导,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将社团开展起来,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其协助老师进行指导,互帮互学,全面提高,同时减少了老师指导的片面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该项目更好地在学校开展。在我们学校刚刚开展羽毛球社的时候,真正会打、水平很高的人全校屈指可数,但是就是通过发挥这部分人的骨干作用,从而带动了很多人加入羽毛球社、再通过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会打球的人越来越多,喜欢羽毛球球的人也越来越多,社团还通过学生自己的能力多次举办了羽毛球比赛和一些联谊活动,在学院和学生中产生了在学生中的影响更大,更可喜的是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去看比赛,从而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还有我们的健美操社团、街舞社团活动也十分火热,受到社会影响,被聘请成为市篮球协会、篮球联赛宝贝,其对学生素质各面培养有着重要的地位。

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基地,自然要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角度来看,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适应了学生兴趣多样性特点,为学生发现、发展、挖掘自己的兴趣、潜质、特长创造了条件,为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拓展空间。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能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减轻心理压力,他们在活动和交往中,有高度的心理自由,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有利于其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挥,能促进学生情感和健康人格的养成,激发起上进心和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学生社团一个活动的设计、一个项目的策划以及一次成功参与的体验,都能极大地丰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个性潜能、素质和修养。其次,社团走出校园,直接与校外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在社会上吸收了资金、先进的理念、有用的信息,为社团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帮助大学生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之广泛地接触社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结论

体育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的重要环节,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体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第二课堂才会经常持久。通过我们学校体育现状,开展第二课堂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希望体育第二课堂能在全面推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应有的效能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远航.浅谈现代教师职业素质结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第二课堂存在问题范文5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起便提出了以大教育观的理念构建人才培养的框架,构建了基于大教育观的课程体系“二维”模型,如图1所示,从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整合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综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本素质教育体系与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两个系统相互促进渗透,两个课堂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才培养系统,明确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定位以及关系。在课程体系的“二维”模型中,技能竞赛定位是在专业课程有效的延伸补充,并且将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开展。通过专业职业技能大赛,首先,促使教学与职业技术能力要求有效衔接,使教学更贴近企业需求,贴紧职业岗位要求,并促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勤于钻研、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其次,通过技能竞赛,检验教学成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并及时改进;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继续安排他们参加省市级和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选才”目的。

二、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展开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设计

技能竞赛作为专业课程的延伸补充,必须围绕专业课程体系来展开,对竞赛项目系统化,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竞赛项目应该突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要求,引领教学改革,注重展示与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吸纳企业的参与,要兼顾技能教学与生产技术要求两方面的因素,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下面以笔者所在系部的制造类专业为例,探索技能竞赛的内容设计思路。为了有效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阶段实践教学的实施,促进学生学好相关专业技能,我们将专业技能竞赛按专业课程阶段分“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两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按照对应的专业技能学习进程来设计比赛项目。此外,为了使技能竞赛体现企业要求,在设计竞赛项目时,我们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为载体来设计竞赛项目,并参照企业、行业和国家相应标准,由校企专家共同评价,实现技能竞赛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

三、围绕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形式

(一)发挥专业社团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兴趣与普及面

目前我们学院对于省级以上技能竞赛的组织形式,更多的是在命题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成绩有选择的挑选部分学生,并由教师设计竞赛训练方案及过程监控等,这样的方式学院耗财耗力,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让大量学生能感受竞赛带来的学习动力,技能竞赛作为专业课程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就应该交予学生专业社团来组织。专业社团是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引领者。通过专业社团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广泛动员同学积极参加各类科学技术活动,加强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参与开放式实训室的管理与使用,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笔者在浙江大学做访问学者曾听一门本科生的课程,其教学方式新颖,深受学生欢迎,老师采用多媒体授课、实验、设计制作同时交叉进行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次课就布置设计制作题目,由学生自由分组选择,也可以自己选题,结合课程内容和利用实验室条件,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每一组在期中和期末时把自己的进展和完成情况进行汇报,任何学生有问题可以在老师授课下课后提出,老师给予回答和讨论,并提出建议。这样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同时完成了一个小项目的制作,把所学的知识马上予以应用,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和培养,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潜力,便于在技能竞赛中进行选拔提供了参考。学校开放式实验室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另外,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既是一项专业技术活动,也是一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学生通过参与技能竞赛的设计与组织,从中也锻炼了学生交流与组织管理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参与技能竞赛,在开展技能教学同时强调生产技术的要求

第二课堂存在问题范文6

引言

在新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趋势中,我国正成为世界制造产业的重要基地,杭州作为长三角的地理中心和中心城市,既要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城市之间更为直接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及进步,缺少不了一批具有善于沟通、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也要注重学生软能力的养成[1]。这两种能力要相辅相成,专业技能或许能在一定时期起到关键性作用,但只是在某一阶段中,而软能力的作用则更加深远,更适应于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2]。

一、软能力的内涵及现状

各个国家和地区对软能力名称的说法不一,如关键能力、软技能、基础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等等,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软能力,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四所大学共同创立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四个单词缩写)教学模式[3]。而国内有不少高校及学者也相继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如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张仁贵博士提出基于“四大能力平台”和“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引入开邦定国、个性发展、循序渐进等实施方法,将软能力融渗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并作为示范课程带动其他课程改革[4];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杨启尧等学者把软能力与水文化相结合,以SWH-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电力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改革,专门设立三级教学项目并形成CDIO鱼骨图,将软能力培养贯穿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1];重庆文理学院李才俊等学者提出三个构建,分别为软能力培养目标、成长成才机制和软能力形成平台,希望大学生健康成长,注重自学、自强、自治[5]。

二、高职院校软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于2014年下发的《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增强课堂育人的重要性,而育人包括德育、体育和智育,若单纯只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很难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融入软能力的培养,而这一能力并非像技术技能一样,只需通过相关实训、练习就可以掌握,相反,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认识、学习、内化、修炼的过程,在当前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对软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软能力的认识不够清晰,平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较多地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传授学生相应专业的技术技能和软能力,学生大多只能被动地接受,特别是对原本就更倾向于学习实践操作课程而不喜欢接触枯燥乏味理论课程的高职学生来说,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就无法高效地掌握知识,技术创新、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信息获取、自我管理等能力就更加没有条件实施。

2.软能力的评价标准较难落实

高职课程都有其考核评价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百分之九十的分数往往放在专业技术技能的考核,对软能力的考核很少,即便有大多也只出现在考核表的某一简短内容,这从某种程度上淡化学生素质养成的要求,更不可能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软能力是胜任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体,不像专业技能一样,可以有具体的考核细则并附有具体的评分标准,当前的评价方式大多只停留在教师自己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且只能对学生进行大致好坏的分类,而繁琐的评价过程又使得教师的教学实施不够彻底,造成评价不够准确的现象。

3.专业软能力培养未整体规划

许多授课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融入相关软能力培养机制,但软能力的培养并非一门课程或者一个实训就能达到要求,其培养过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计划性和层次性,需要整体的安排和设置。此外,培养的过程只停留在第一课堂,没有很好的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把学校社团、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学术研究等涵盖进来,若忽略第二课堂,学生将很难延伸软能力。

三、高职学生软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软能力一般可分为三层,即基础层、拓展层、延伸层。基础层软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认知能力等;而拓展层则是通过一定时间软能力的积累和修炼才能达到的;由于先天个体的差异性和后天生存环境的不同,部分学生所获取的软能力也有所不同,这决定延伸层软能力的学习效果。因此,高职学生软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这一特点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软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中心,两个课堂协调发展的培养对策,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软能力

2010年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教育应着力提高学生软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古语有云“名师出高徒”,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促使学校不断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建设,以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师资建设则是培养学生软能力的关键环节。

教师应首先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明确学生软能力的培养目标,以便将不同层次的软能力穿插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按照企业岗位工作流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若教师自身软能力还需改善的,可选择参加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教师培训班,通过基础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以提高。

2.推动顶层设计,规划教学软能力

高职教学过程均执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中心,推动顶层设计。软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融入,规划并实施课程软能力。一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中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以高职三年教学周期来说,学生在大一时间可重点培养基础层软能力,大二则是拓展层软能力,大三则是延伸层软能力。学生认识规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软能力的培养也要符合这一规律。

在整个教学进程设计中,并非所有课程都一定要融入软能力,可挑选本专业一些合适的课程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这也是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若每门课程都进行开发,非但无法保证开发课程的质量,学生学习也会比较困难。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大一期间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能力,如可在应用高等数学、职业英语、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中实施;大二期间重点培养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能力,如在产品建模、机电检测技术项目实践、电气控制与PLC技术项目实践等课程中实施;大三期间重点培养执行力、营销能力、演讲与口才能力等,如在机电综合实训与考证、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中实施。课程与课程之间各有其软能力培养的侧重点,理论课程以注重自我管理、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以注重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整个人才培养由点连线,最终覆盖教学过程的全过程中。

3.落实课堂教改,注重学生软能力

在开展具体课堂教学改革之前,应开设相应导论课程,作为先导知识,让学生理解软能力的内涵、作用和提高软能力的方法等,使学生清楚软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在后续第一课程学习过程中实施软能力改革课程。

软能力改革课程的课程标准需要涵盖软能力培养内容,在具体教学任务中包含针对学生软能力提升的项目或学习情境,做到教、学、做一体,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教师通过预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抛出讨论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项目,学习如何获取信息、整理总结,组内如何自评和互评等。教师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起到指导、解释作用,为增强实训效果还可进行虚拟工厂模拟,让学生有兴趣、有时间、有精力去思考问题,及时表达心中的疑问,提高学生软能力水平,增强第一课堂的学习效率。

4.重视第二课堂,拓展学生软能力

第二课堂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利用课外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的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各类竞赛、职业技能证书考取等素质拓展活动,这些活动很好的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人才培养起到升华的作用。如社团活动,社团有包括专业性社团及非专业性社团,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专业性社团中,每个社团都会有对应专任教师指导,所完成的项目大多来自第一课堂或者企业真实项目。较为典型的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创新设计社团的融合,在该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方法,在第二课堂就可以验证所述机械原理的机构,实施具体机械制作。此外,参加社团的学生还将参加每年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机械设计大赛,按照大赛要求,完成所要求的机械创新设计,以赛促学,以学促赛,让学生真正接触设计、采购、制造、装配、试验等这一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学生除了掌握设计校核、尺寸公差、热处理等专业技能之外,还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人际交流能力和激发创新创业潜能,而学生为完成项目的执着也为今后的克难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创新创业活动,作为良好的学习载体,可在校园内培植孵化基地,对于具有强大创新创业精神的高职学生,已可以做到将课堂中所学的电子商务应用到网店;物流管理应用到校园快递;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到校内汽车美容服务;程序设计应用到3D数字化打印等等。第二课堂的引入并将其作为学分获取的途径,必将激发学生强大的求知欲,学生软能力的提高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