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1

本学期通过10周的课堂知识的学习,为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第17周我们在学院老师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房屋建筑学的课程实习。在大学生活中,实践是极为重要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强化和发展的源泉,也是大学生锻炼成熟的最佳途径。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因此对于房屋建筑学的课程实习,也就是土木专业的认知实习我们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对这次实习的收获与感想做详细的总结,特此报告如下:

一、实习目的

通过参观典型建筑、施工工地、生产车间,使我们对所学《房屋建筑学》知识有一个立体的认识,同时进一步的扩大了本专业的知识涉及面,有助于我们对《房屋建筑学》所学知识与实际施工状况的认知结合,提高我们掌握巩固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具体目的及任务是:

1、通过参观实际建筑场地以及生产车间,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生产以及建筑结构实体的认识,同时将书本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与知识的融合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2、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将所学房屋建筑的基本理论与在建工程进行现场比较,从而进一步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实际施工过程方面的认知能力。

3、通过实习,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注意事项,熟悉房屋构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4、通过实习,培养我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具体安排

1、实习时间:

2、实习计划及进度:

三、实习期间主要的内容

(一)建筑部分上。注意观察建筑物外观及内部,了解各层平面格局及房间布置,观察建筑外观特点,以及建筑的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2

“你们知道自己居住的小区属于哪个居委会吗?你知道你所在的社区为小区居民做过哪些事吗?”在高一年级学习《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共建幸福生活”一课时,教师的这些问题得到的是学生一脸的茫然。一些学生认为“政治生活”对他们来说陌生而遥远,他们不清楚政治生活与自己有什么关系,甚至在想:难道我一定要参与政治生活吗?

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政治生活其实就在他们身边,我们组织学生走进自己生活的社区,去亲身感受、体验身边的政治生活——“民主管理”。

一、活动设计的依据

1.思想政治课课程发展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我们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连接思想政治课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桥梁之一,“走进生活的社区,了解居委会”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政治生活》的理论与现实的紧密关系,在活动中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2.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人才观要求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而现实生活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接触社会较少,对社会的认知不全面,因此,需要学校和教师设计多样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进生活的社区,了解居委会”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引领学生体验和参与身边的政治生活,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思想政治课教学发展的要求。

如果说课程标准告诉教师用什么培养人,那么“怎么培养人”就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了。目前,对学习和学习者的聚焦和研究,已成为全球教育变革的强劲潮流。因此,政治课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还要关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

实践活动因其生动、鲜活和真实,因而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走进生活的社区,了解居委会”的实践活动,能够把“居委会”的具体工作与“民主管理”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零距离地面对社区工作人员,获取教材和课堂无法给予他们的内容,从而会大大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活动实施的流程

(一)确定调查主题

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很多,教师不可能将每个理论观点都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典型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活动。选择“公民的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的教学内容,设计“走进生活的社区,了解居委会”的调查课题,是因为这个主题与学生生活更为贴近,学生对身边的居委会既熟悉又陌生,有着诸多的疑问和要求解答问题的需求。这一调查主题的确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做好组织筹备

1.教师的工作。

(1)设计方案:教师拟定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方案从活动主题、目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形式、作业形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加以阐述,并上报校方批准,保证活动的计划性。

(2)资料准备:教师拟定并下发给家长的通知书、给社区的介绍信、给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求等资料,保证活动的安全性。

(3)知识储备:课堂上师生共同学习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已有的理论基础,有针对性地做好调查,保证活动的学科理论指导。

(4)问题设计:拟定好调查问题,是整个社会调查过程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为了避免社会实践活动的走马观花,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讨论、设计实践活动中的调查问题,以及如何面对可能突发的问题,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2.学校的工作。

学校审批活动方案后,年级组、教学处和德育处等部门协调确定活动时间、组织动员、安全保卫等各项具体工作,保证活动的安全性。

3.学生的准备。

学生活动前是否做好充足准备,是影响调查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一名同学是这样总结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的:

在正式前往社区调查前,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了商议:

第一,确定自己的采访目的和采访方向。也就是对于居委会,我们不了解什么,想了解什么,精选几个具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要求自己掌握一些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技巧。我们小组商量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怎样介绍自己能够让对方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要不断提醒自己面带微笑,让对方感觉到我在认真倾听;引导采访对象想起某件很典型的事例,需要哪些技巧。

第三,心理准备也是必要的。毕竟是与一些不熟悉的人交流,刚开始未免会显得尴尬,特别是有些同学内心比较忐忑、慌张,看起来就很紧张。首先要克服自己心理上的障碍,还要做好遭到拒绝、冷遇的准备。

第四,细节的准备。带好笔本做好记录,穿好校服表明身份,仪态大方以示尊重。我们做这些准备为的都是得到更多的有效信息,但是从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从那些能想到一些很细微却很重要的问题的同学身上、从我们自己的思考摸索中学会了很多,获得了很多。

(三)把活动引进课堂

社会实践活动是政治课的实践环节,可以说是政治课的第二课堂。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开辟第二课堂,是对理论内容进行检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加工处理后的学生反馈信息引进课堂,不仅能够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起到拓展和延伸的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科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地争相发言,情绪饱满地介绍社区居委会的所见所闻,阐述自己的认识与感想,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所涉及的范围。

二、活动的多元评价

本次实践活动采取了不同主体、不同方式的评价。

(一)问卷调查

我们通过问卷的方式,从活动的意义、三维目标的实现、活动的遗憾等方面对全体学生做了调查,从中分析学生对此次活动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此次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关于活动的意义。95. 3%学生认为本次活动有意义。

2.关于三维目标的实现。91. 7%的学生表示此次活动对社区居委会有了更加具体、全面的认识和了解;93. 7%的学生认为活动有助于提高与人沟通、交往、合作的能力;85. 3%的学生认为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70. 0%的学生认为此次实践活动对他及家庭今后的日常生活有一定帮助;55%的学生选择了对没有了解清楚的问题有再去调查的愿望。

3.关于活动的遗憾。12. 3%的学生选择了工作人员不配合;12.7%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问什么;11.3%的学生选择了自己沟通能力差;25. 7%的学生选择了时间短,还有没有了解到的问题;38%的学生选择了没有遗憾。

(二)撰写感想

本次实践活动后,我们要求学生撰写活动的感想与建议,从中分析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

1.激发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

“希望多组织开展类似的活动,让我们了解社会。充分提供各种社会资源,让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开展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平常学习的课本知识,教材内容也更容易理解了,希望以后可以开展更多更丰富的活动。”

“政治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实际价值,然而如何再挖掘它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老师在设计时所要关注的,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发展应该去思考的。”

2.对居委会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社区,就是一个让居住于此的每个公民感受到温暖的地方,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亲人的爱,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但还有他们,可以让我们依赖……”

“居委会的任务就是为了给居民们提供方便,看到居民们相安无事幸福快乐的居住着,大概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我因此而动容,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收入绝对算少的,但是他们仍然在岗位上尽职尽现,这真是一种奉献精神。”

“背多少居委会的性质和意义的知识,都不如真真切切地进入居委会去了解它。你会发现它不再是课本上说的枯燥和抽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而是时代的微光,每当‘黑暗’来临,他们便会扑棱扑棱地飞到你身边,带着自己特有的小小光芒,在这个无边的世界里,为你照亮,哪怕只有一平方厘米。”

3.领悟了学习政治课的方法。

“实践,与理论相对应,就是要以我们的所学为基础。如果不能首先把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起来,在实践中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已知的还很有限,就让我们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索未知。实践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在课堂上学过的、在书本上看到的,要在实践过程中有所体现,才能通过活动真正地领悟、体验,最终达到融会贯通、自主探索。”

(三)信息反馈

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学校的实践活动,在反馈表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学生很关心社区情况,也很关心社区的发展,体现了小主人翁精神。”

“认真负责,能够大胆提问,对居委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希望和欢迎同学们到社区来,参加和组织活动,共同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四)活动反思

实践活动结束后,任课教师通过阅读、评价学生的感想与建议,从中反思此次活动的收获与不足。

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原因在于选题突出了以生为本,选择了学生生活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选择了贴近学生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居委会”作为调查内容,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活动前的充分准备,为有效地实现活动的三维目标打好了基础;多元的评价方式,让活动成果更加丰厚。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3

关键词:师生学习共同体;活动方案;旅游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共同体”理论与实践

收录日期:2016年7月8日

一、“师生共同体”的概念、目的、构成要素

(一)概念。共同体本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裴迪南・滕尼斯在1881年的社会学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随着“共同体”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1995年博耶尔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他指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帮助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其成员经常在学习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彼此之间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它提倡学习者在集体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协作、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师生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它提倡学习者在集体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协作、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导师制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师(包括导师和专家)生(包括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它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研究进行全面指导与促进。导师制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中能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主体能动意识,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形成。

(二)目标。师生共同体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增进师生关系,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研究和成才的全面咨询和指导;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同学们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增进师生间的互信、互谅、互助,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三)构成要素。导师制: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共同体成员:导师、学生;学习任务:共同愿景。应以导师课题、项目作为共同体成员的最终目标,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统一意识与情感,共同协作,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学习资源的开发:网络媒体,学术沙龙、课题组组会,共同体成员积累下来的与任务有关的作品、反思日记、经验等。

(四)基本特征。成员构成的异质性;学习目标上的共同愿景;身份转换的灵活性;活动时间的持久性;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人际交往的主体间性。

(五)实施过程。提出问题、明确任务阶段;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阶段;相互讨论、共享信息阶段;整理文件、形成作品阶段。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共同体”活动方案

(一)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科学研究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旅游系“导师团队辅导”工程于2012年3月29日正式启动。首次启动的八个团队小组,各个导师认真组织,系统设计小组研讨的形式、内容与要求。报名学生按时参加各自小组活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并就如何有效开展这项活动提出看法。

“导师团队辅导”工程是河北师范大学旅游系创建优良学风的又一举措,为此,旅游系两个教研室拟定了十七个课题,涵盖旅游、烹饪、食品营养三个大类,内容涉及“旅游名著导读”、“旅游观摩与调研”、“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女性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和餐饮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等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教研室指派专业教师对课题小组的研究加以指导。

旅游系导师团队辅导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专业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学习领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形成课外师生探究式学习的长效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旅游系于2013年4月11日下午成立并启动了26个“师生共同体”,如“飞机主题餐厅设计”、“石家庄市大中型餐饮企业职位现状及需求”、“手工皂制作”、“消费者对餐饮产品的偏好性调查”等。“师生共同体”是基于导师制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活动,是旅游系2012年启动的“导师团队辅导”活动的继续和深化。

2014年3月17日下午启动第三批基于导师制的师生共同体活动,共9个小组。题目有: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开发与品牌建设研究、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中成功的案例及对河北省发展的启发、河北省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模式分析、酒店管理案例的汇总与分析、河北省(或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与旅游开发、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旅游示范点导游词编写、石家庄旅游景区游客非生态行为的调研与分析、“模拟导游”与“导游业务”等等。

根据《河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学校将于2015年3月开始启动第二课堂特色活动项目。目的是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组织形式机动灵活的特点,突破通常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局限,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展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各学院、各专业申报开展的特色活动项目必须紧紧围绕并切实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成长。特色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依据对培养、培训目标的分阶段任务,确定相应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及组织实施过程。特色活动必须针对预期目标提出相应的效果检验与评价方法,且预期效果明显。特色活动项目经费预算合理。获准实施的活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定期反馈活动开展情况,接受学校的监督和检查。

为迎接河北师范大学要求各个学院开展第二课堂特色活动的需要,2015年3月26日,旅游系第四批师生共同体项目,题目有:京津冀藏传佛教素食文化时空格局演化研究、河北师大在校大学生微店创业活动调研、生命周期与职业生涯选择、航空餐饮文献检索与研究综述、空乘形象塑造与模拟面试、看美剧学口语、奥斯卡英文电影赏析、读《红楼梦》学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精选等等。

为了保证师生学习共同体活动能持续有效开展下去,旅游系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先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培训,并组织各教研室进行专题研讨,明确了师生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意义、形式、内容、措施,特别是导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强调导师的“导向”、“导学”和“导心”作用,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

“师生共同体”的成立和启动,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旅游系师生共同体活动自2012年以来,已先后进行了4批,共组建了58个师生共同体,共有300多名同学参加了共同体活动。活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坚实的专业基础。师生共同体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师生,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二)参与人员。每个共同体由1名以上教师和10名左右学生构成。学生主要为大学二年级旅游管理专业、空中乘务专业、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

(三)导师职责。导师的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导向”、“导学”和“导心”,以“导学”为主。关心学生思想进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和制定人生规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指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愿景计划,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社会需求等,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并定期举办读书沙龙和读书报告会,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要认真负责,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效果。期末要会同辅导员写出学习、学业评语,指出学生努力方向,调整指导计划。

(四)学生任务。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导师联系,汇报学习、工作、思想状况等;服从导师的安排,积极参与学习、科研活动;各小组在导师组织的活动以外,可随即开展活动,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五)活动内容。以导师课题、项目、所教学科、研究方向等组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成长共同体、师生学术共同体。

(六)活动形式。(1)主题报告式。即邀请一位或几位专家就相关问题做报告。听众可在报告后提出问题、发表观点;(2)热点讨论式。即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就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是某些成员的研究专长或兴奋点。通过对发言的精心准备,成员掌握大量文献,进而促进了个体水平的提升;(3)调研报告式。共同体成员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就行业、企业或社会问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4)技能实训式。进行技能实训、社会实践、策划设计,提高师生综合素质。

(七)组织实施方式。征集、项目双向选择(师生学习共同体活动项目申请表)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展示评优表彰。

(八)活动周期。题目确定之后,导师应高度负责,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每年3月举行旅游系师生共同体启动仪式;随后按期开展活动;6月份进行中期检查;12月份各共同体汇报交流,总结评比。具体活动时间由导师和学生商定,利用课余时间活动。每1~2周1次,本年度不少于20次。

(九)评价方法。给每个“师生共同体”建立活动档案,记录活动情况和成员的闪光点和不足。评价时各共同体小组提交活动日志、总结、感想、反映活动的照片(不少于10张);召开经验交流会,PPT汇报;进行共同体活动满意度调查;年底评选表彰优秀师生共同体,颁发证书并奖励。

(十)考核与奖励(教师方面)。对于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各项课外活动的教师,学院将依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奖励。同时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对导师工作的考核,从指导学生的工作态度、被指导学生的学业情况和学生对导师的评价等方面综合评价;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作为立项项目的指导教师,结项后结合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学院给予一定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技能比赛活动,获校级及其以上奖励,学院根据情况给予适当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训练项目,结项后结合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学院给予一定奖励。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4

高中地理课的学习由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内容组成,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整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这两板块既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度所在,又是进行迁移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的重点所在。通过必要的迁移,实现了自然、人文地理的“理”与区域地理的“地”有机联系、有机渗透,从而实现“地”“理”的有机统一,这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精神,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而获得意义。一切新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形成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并不存在。……”“温故而知新”。所以,高中地理课的教学离不开迁移。

一、在知识的新授中迁移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在课堂创设积极的情境,开展迁移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老师具体、生动、亲切感人的情感‘移情’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来,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钻研,同老师一起探索‘地理课王国’的奥秘。”0如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太阳光照图是自然地理中最难的部分,也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有初中地理中的经纬度分布、高中地理中的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等,必须要对这些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对这类图形进行有效迁移,才能解决这类困难。

二、在知识的比较中迁移

通过对相似点、重点、难点知识的比较,再辅以典型例题的分析,在比较中迁移,以提高学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什么不同?在知识比较中,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候的因素,实现气候知识的迁移。再如“长三角”与“珠三角”比较,通过比较,对课本“珠三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的知识实现了迁移,从而加深了对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经济的再发展的认识,理解了我国东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自觉地顺应了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在练习、试卷的讲评中迁移

作为高中毕业班,实际学习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大搞题海战术是不对的。在练习、试卷的讲评中,要注重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迁移。在知识迁移前,要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为下一步的知识迁移做好准备工作,以典型例题的讲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并做好练习、试卷的复评工作,对练习、试卷要反复体味,加深理解。比如在讲气候类型的判读这一类练习时,先要学生复习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再归纳、总结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然后再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生就能自己很快掌握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觉得轻松。

四、在第二课堂中迁移

1 开展调查分析和社会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容易出现有“地”无“理”和有“理”无“地”这两种不良现象,如何更好地使“地”和“理”有机结合?开展调查分析和社会实践活动,能使理性认识实现迁移,达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统一,真正的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比中工厂、家庭生活中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发展中的有机农业等均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内容列入调查分析中。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考察,还是从事社会调查、走访等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搜寻、分析……这样迁移既能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的转变。

2 积极撰写小论文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5

论文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教育实践活动 从教能力

本文为2002年安徽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

目前,三年制高中起点和五年制初中起点美术教育专业同时并存,它是在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面对广大农村中小学和农业地区县级小学开展教学,培养师资。

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历层次美术教育在全国一定范围普遍存在,且具有发展空间和意义。就此而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这里,就我们课题组近年来研究的情况和成果与各位同行交流,愿有所益。

一、初中起点美术教育专业生源特点(概要)

1.入口的生源质量较低

我们对03、04、05、06、07级548名新生进行接受美术教育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 33%的小学和23%的中学没开过美术课;43.4%的小学和39.4%的中学开课不正常;96.2%的小学和58.1%的中学没有专业或专门美术教师。只有2﹪的入校新生进校前接受过初步的美术基础训练(考前训练)。

2.对自己前途不明朗

在对入学后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状况调查中,90%以上的同学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其中学历问题,就业问题是最为焦虑的事;80﹪以上的同学没有考虑过将来要当一名教师。其中一个班30名学生,表示愿意做美术教师的8人,不愿意的9人,处在两可之中的13人。

二、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及主要课题

1.改革美术教学,确立美术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

2.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的有机结合;

3.加强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探讨全程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三、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及主要做法概要

1.调整课程结构,“四大模块’交会融通

专科层次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任务就是要为基础教育培养适应、胜任课程改革需要的美术教师,为此,我们将课程设置为“四大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调整课程结构:1、五年制课程模式采用2+3,即前两年完成高中课程的学习任务,后三年完成高师专科层次课程的学习任务。2、提高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约占总课时数的15%,同时降低理论难度,加强教学技法的训练,设想学生“出口”时,既要美术专业学历合格,又要教师资格合格。3、增设选修课,使课程更加适应学生。4、加强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时间由过去的6周提高到14周,占总课时的15%,并且明确了课程标准,建立了全程、有序、科学的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加强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生活方式的熏陶、演练,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产生职业情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

2.学科专业课程,突出教育性

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要具有示范性,教会学生会学会教。

在素描、色彩等绘画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素质差异分为若干个小组,为其提供交流、研讨的机会,并促使其形成探究、互动的习惯。成绩好的同学有义务,帮助后进生;成绩差的学生有压力,主动钻研。每次写生或专业课结束前,要求学生谈个人体会,总结自己本阶段或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并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引起全体同学的思考,引起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合力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之后还要求学生写绘画学习日记,谈自己学习的感受,谈自己的想法和未来目标。当学生完成绘画作业之后,我们又开展评画活动,学生互评,教师参评,鼓励推出不同观点和个性的评论。在绘画、质疑、讨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

专业课上,在对学生进行绘画技法、技巧的训练过程中,我们指出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的参照,使其学能为了教。如色彩课,我们在技法训练上更趋向服务于小学美术教学,更倾向适应儿童绘画的学习;强调儿童美术的特点,充分理解儿童审美心理。比如,不过分强调比例、结构、透视,而提倡个性的张扬,色彩的夸张。

其次,把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观摩、评价中发现教育理论知识,运用教育理论知识,进而学会教。主要做法是:1、观摩、评价成功与失败的教学案例;2、模拟教学;3、请小学特级教师上示范课,了解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

3.活动课程,苦练基本功

基本功分教师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两类:前者包括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一话(普通话)、简笔画、教学挂图制作等活动;后者包括速写、素描、色彩等。各项基本功都要在第二课堂上由教师指导,自主训练,学期考核,计核学分。学生掌握了基本功,还要鼓励他们美化校园、美化教室和寝室,为学校及其他系科设计、布置墙报、黑板报、橱窗、海报等,锻炼其美化校园和生活环境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美术系列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运用美术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4.教育实践活动与时俱进

我们认为,教育实践活动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观照下进行的旨在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的现实活动。就活动范围说,有校外校内之分;就活动内容说,有教育、教学之分;就活动形式说,有参观访问、教育调查、教师基本功训练、模拟教学、见习实习;既有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也有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活动全程化,分三个步骤进行,即:校内实践、阶段见习、集中实习。教育实践的整体构思、布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经过“实践一体会一再实践一再体会”这样一个不断实践和反馈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明确作为一名未来教师将过一种怎样的职业生活。校内教育实践是职业生活的积累阶段。通过入学教育,教材演习、观摩国内外优秀的美术教学资料、模拟教学、举办学生的教学技能竞赛(书画比赛),组织各种学术报告、毕业生座谈会等活动,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教育观摩、教育见习。教育观摩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教师职业,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实际,在观摩中学生可进行参观、考察、访谈等个体活动并初步验证教育理论。

具体操作:每学期进行一次“一日见习(教育观摩)”,分散到各学期中。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写出体会、反思。

教育见习是教育实习的重要过度和准备。见习时间大于4周,分阶段进行,贯穿于职前教育的全过程。学生见习的主要任务:协助教师进行课外辅导、课外艺术活动、批改作业、班级日常管理和组织工作、听见习指导老师的课等。通过教育见习,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实习。课堂教学实习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以及绘制教学挂图、幻灯片、课外辅导、批改作业等等,使实习生得到全面、严格的专业训练,使其具备小学专业美术教师应有的业务知识、技能及教学能力。

关于课堂教学,我们的做法是分阶段进行,抓问题解决,稳步推进。

第一阶段的主要课程内容:1、组织实习生听示范课(示范教师主要由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同科教师担任)、观看优秀教学录象资料:2、模拟教学,试讲、试教,听课、评课;3、进行微格教学培训。

第二阶段进入实地上课阶段。我们的做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开展问题研究。如,针对实习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障碍----心理障碍,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站住讲台,引起注意、调动学生。这个问题三周后基本解决。又如,小学生班级人数多,课堂秩序混乱,而实习教师又年轻、没经验,往往上课无法进行。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具体做法是:1、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寻找内在原因,2、树立教师形象,外严内温,3、精练课堂导入方式,精彩课堂内容,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阶段:教法研究阶段。主要课程是:研究多种教法和学法;研究教学挂图制作和教具的使用;研究教师语言表达技巧;研究板画和板书设计。同时有计划地集中听课、评课,开展案例研究。

第四阶段:集中总结,个体反思。集体诊断教学疾病,个体反思教学行为、教学实践中的体察、体会、体验,将经验升华为个体化的理论知识。

四、在反思中成长

第二课堂感想及总结范文6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国内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引发了多元社会价值观的碰撞和交流,一方面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道德素质下降,变得功利、自私、浮躁、褊狭;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却仍然停留在唯应试教育上,沿用着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致使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生硬、枯燥划等号,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实践探索中确立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实现“教化”向“内化”转变,最终促成学生知行统一,已成为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2]为此,笔者总结自身多年思政课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意见。

    一、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通过制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激励全体教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德育工作,并要求部分党政和学生党团政工干部必须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学任务,寓德育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学生开展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政治思想品德、意志品格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通过挖掘不同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所蕴涵的丰富伦理道德、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等内容,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间使学生敬畏并遵守社会公德、规章秩序、宪法法律等,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学校党政人员、各科专任教师的互为补充,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还可聘请校外有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等相关人员担任兼职思政理论课教师,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指导或是开设专题讲座,进一步充实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和结构。

    二、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以学校党委行政为领导、思政课教研室为核心、整合教务、学工、团委在内的相关部门力量的组织管理系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各自为政”的问题,从领导体制机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机构的组织建设,突出其教学主体地位。可由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教研室负责人,成立“大思政”教研部,由专兼教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心理健康与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等任务,教研室负责教学任务中课程方案及标准的制定、选配教师、编写或选订教材、排课、考核等具体工作,教务处全程督导教育教学质量。

    三、增强学生考核科学性,建立多元化复合型考评机制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遵循思政理论课既重考知识,更重考能力的理念,实施中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思维方式的考核,围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设置考试目标;二是突出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核,围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考试目标;三是突出日常道德修养的考核,围绕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设置考核目标。具体操作应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成绩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社会考核相结合,以实现考试的实效性与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机统一。

    为杜绝少数学生最后几周通宵加班靠“死记硬背”过关,忽视平时学习的日积月累和良好道德规范的日常养成,应加大日常考核、实践考核的权重。同时,参与学生考评的主体除了任课教师外,还应向两头拓展,即相应减少任课老师在考评中的权重,适当增加同学互评和社会评价的权重。课程成绩考核权重可设置为3∶3∶4。第一个“3”即平时考核占总绩的30%。内容包括单元测试、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出勤等。为体现学习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根据大纲要求,平时考核适当增加综合应用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个“3”即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与其他课程配合,将学生日常遵守行为规范、参加市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以及完成诸如调查报告、课堂教案制作、参观感想写作、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等实践作业的情况量化计入思政理论课考核成绩。对于那些在校内违反校纪校规并被处以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实践课成绩被视为零分,但本着惩前毖后、教化育人的目的,允许犯错的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参与公益爱心活动、义工活动等进行品德补偿式自我教育,以重新获取实践学分。“4”即理论考核包括期中、期末考试总计占成绩的40%。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只有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用学生易懂爱听的语言,整合生动鲜活的案例,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启发学生思考,才能让学生真心喜欢上政治课,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息息相关,对促进自身全面成才具有推动作用。

    (一)教学手段现代化,拉近师生关系

    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实现每班都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几名学生就配置一台电话,课堂上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皆宜的PPT课件,使整个教学过程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增强教学的情感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将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主要方法、重大事件牢牢“入耳”、“入脑”和“入心”。针对目前学生家庭大多配有电脑的现状,思想政治课老师还可延伸校外“第二课堂”,通过组建班级或年级QQ群、MSN群等,围绕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设计、制作各种学习栏目,展示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自主安排和选择学习内容,同时通过即时聊天、电子邮件、语音聊天等形式,师生间进行信息交流,打造一个针对性、个性化、开放式的网络学习空间。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在校时间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度过的,因此,抓住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就能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要上好思政理论课,老师应抛弃以往手拿教学大纲从头到尾满堂灌的单一陈旧模式,在课外做足功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理论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与案例式教学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1.理论讲授。要求讲授围绕核心观点、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做到重点突出,讲解精辟,让学生很快抓住篇章要领,掌握理论精髓。2.讨论教学。选择学生普遍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以学生述评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如:就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这一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由各组派出学生代表做“阳光体育助我们腾飞”的演讲。通过对活动目的和意义、面临的困难、解决办法以及对自身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层层剖析和观点陈述,既培养学生关注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又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陈述问题的能力。3.案例教学。结合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以及教学要求等,精心选择案例,将理论观点融入生动可感的典型案例中,通过先亮出观点再举例说明或是先举例再阐述论点来印证和说明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真正掌握知识点,并通过案例引申鼓励学生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