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第二课堂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第二课堂总结

大学生第二课堂总结范文1

北京林业大学从1998年开始着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将党校、团校的学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并入“第二课堂”,交由学院团委负责。“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认证从2001级新生正式开始实施。经过10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是以量化的形式对“第二课堂”实施效果进行考量的体系,它将学生的“第二课堂”表现予以分数定量,与学积分共同构成综合素质得分的评价制度。其量化结果与“三好学生”评比、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荐、毕业分配等有机结合。体系评价内容由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德育)、学术竞赛和科技创新(智育)、文体艺术和身心发展(体美)、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学生组织)等部分构成。

二、“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影响

笔者以北京林业大学2007、2008和2009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校学生“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执行情况以及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问卷共设置10道问题,涉及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认识、看法、影响、收获等,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存的价值和意义。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74份。通过对问卷原始数据的整理,分析出现存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一)“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1.大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总体认识对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的学生分别占10.3%、82.8%、6.9%。对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关注程度,12.6%的学生很关注,因为跟评奖评优、推研直接挂钩;72.4%的学生一般关注,平时参加活动不会受其影响,但还是希望分数高一些;剩余15.0%的学生不关注,觉得分数高低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对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存在的必要性,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能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超过7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可以考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自己不会刻意追求分数的高低;1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评奖评优以学积分为准就好了。大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必要程度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3.1%、85.0%、82.0%,由此可见“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大学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多数学生也肯定了其在大学成长阶段的积极作用。

2.“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影响当被问及平时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想法时,17.2%的学生首先会看“第二课堂”是否有加分;50.6%的学生选择以喜欢为主,但如果有加分就更好;32.2%的学生完全凭自己的喜好,不在乎是否有加分。当被问及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初衷时,29.9%的学生是为了提高“第二课堂”分数,而选择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打发课余时间、挣点“外块”及其他的学生分别占48.3%、20.7%、4.6%和3.5%。当被问及“第二课堂”分数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所占比例的看法时,有40%的学生认为应提高比例,40%的学生认为比例不变,只有20%的学生认为应该降低比例。“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促进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影响很大,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活动的选择。多数学生希望参加课外活动能够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能带来“第二课堂”的加分。部分学生认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占综合素质的比重应该加大,至少应该维持不变。

3.“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影响当被问及“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积极影响时,24.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综合素质,在学习之外促使自己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10.9%的学生认为综合名次上升,在评优时获得了更高的奖学金;18.4%的学生认为心理得到满足,平时的工作和活动受到了肯定和认可;19.0%的学生认为学会了更好地管理时间,学习和参加活动互不耽误;22.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还保持着自己一贯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

(二)“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影响

当被问及希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获得什么时,被调查的大一学生中64.5%的人选择了展示自身才华;大二学生中57.8%的人选择了培养组织、协调和策划能力;大三学生中超过80%的人选择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大四学生中90.6%的人选择了就业能力提升以及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好地认识社会。当被问及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各项分数设置的看法时,被调查的大一学生中78.6%的人认为应该提高体育比赛等体美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兴趣和爱好;大二学生中95.3%的人认为应该提高学生组织工作考评的比重,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大三学生中67.4%的人认为应该提高学术竞赛、等智育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以学业为重;大四学生中57.2%的人认为应该提高献血、志愿活动等德育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当被问及在所有计分项目中哪一项得分最高时,不同年级学生的答案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2008级某班学生(共29人)的调查样本为例,得到如下分析结果从表1中可见,在2008—200年(大一学年)“第二课堂”评价体系计分项目中,29名学生中有10名选定体美项目分值最高,8名选定德育项目分值最高,这两项合计占62.1%;在2009—2010学年(大二学年),学生组织项目分值最高的学生占55.2%;在2010—2011学年(大三学年),学生选定分值最高的是智育项目,占37.9%。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大学生活存在不同的期望和需求。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刚入校,更希望在同学中展示自身才华而渴望被认知;大二学生更希望在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而渴望被认可;大三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专业技能,更希望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得以应用,在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而渴望被认同;大四学生面临人生选择和就业压力,更希望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实习中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而渴望被认证。

(三)“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影响

“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具有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调查人员在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2007级、2008级、2009级中各选取一个班的学生为调查样本,运用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第二课堂”与学积分排名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分析出2007级、2008级、2009级“第二课堂”排名与学积分排名均显著相关,学积分排名越高,“第二课堂”排名就越高。可见,学习成绩越优异的学生越会关注自己的“第二课堂”成绩,“第二课堂”排名相对也较高。这并不难理解,因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直接与评优、推研等挂钩,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肯定不希望因为“第二课堂”分数不理想而失去机会。同时,由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综合素质中所占比例有限,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即使取得较高的“第二课堂”成绩也很难改变局面,所以他们往往并不寄希望于“第二课堂”的分数。

三、加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应突出评价体系的教育性高校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第二课堂”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载体,运用教育评估的理论和系统管理的方法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检查、总结、判定和反馈,为学生综合发展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第二课堂”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提供平台,同时还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协调发展。

(二)“第二课堂”应满足学生多元化思想的需求,突出评价体系的普适性“第二课堂”的活动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意追踪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满足学生在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需求方面的需要。既要重视参与者在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社会实践、学术科研上的实际目的,又要重视参与者在发展个性、蕴藉感情、闲暇愉悦、人文关怀上的需要,形成自发参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活动氛围。各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教育对象,适时转移工作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年级中开展以激发广大同学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纠正不良学习习惯为目的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

(三)“第二课堂”要抓住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突出评价体系的导向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年级的教育重点,“第二课堂”教育要确定相应的侧重点:一年级新生以适应性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学生干部培训、党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为主;三年级学生以科研素质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活动为主。基于不同年级,“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各项目内容、比重可以有所不同,把综合素质认证与丰富、灵活的教育内容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处于什么阶段就做什么打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管理时间和规划生活的能力。“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应兼顾科学性、合理性、广泛性,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身心素质、审美修养等,又要预防引导失灵,避免“因为分数,所以活动”现象的滋生蔓延。

大学生第二课堂总结范文2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易班;延伸

高校肩负着培育人的使命,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力量。在当今社会思想和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的环境下,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贴近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引导青年学生的热情参与,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是高校发挥好育人功能,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由于新老校区的分离、活动设备的欠缺和投入不足、活动场地大小的限制等原因,参与学生的人数和规模都有局限性,活动的关注和影响力还不够高,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如何更好的改进和推动第二课堂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功能的作用,是我们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调研与分析

易班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校园活动的开展变得更加新颖多样,本文以西华大学易班为例,将传统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和利用易班网络社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一)活动参与主体

以往的校园活动大都是以学生会、班委团支部、社团组织开展,大都采用组织通知动员的形式,通过学校团委、学院团委和班级团支部安排参加,参与的人也大部分是学生干部和活动积极分子,大多数的同学很难有机会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去。易班的出现,将校园活动搬上易班网络互动社区,线上线下互动,给更多的同学提供了参与校园活动的机会。以西华大学在易班上开展的美寝大赛宣传海报创意征集为例,其参赛作品数为287幅,较去年传统征集作品的数量增长了5.8倍,参与人数达到8000多人次,是去年参与人数的4倍。通过易班开展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活动都由学生组织动员的模式来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给愿意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让第二课堂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同学关注和喜欢。

(二)活动的宣传方式

西华大学易班正式成立以来短短几个月,现已拥有注册用户42500人,通过实名认证用户38000人,已开展推广活动121项,发表博文9500余篇,活动推广所引发的论坛话题数6431类,论坛发帖量64319条,日均点击量约290000余次,已经成为了我校第二课堂活动重要的宣传推广阵地。与传统的校园活动宣传方式相比,西华易班将BBS论坛、社交网络、博客、微博、邮箱、网盘、手机应用、即时通讯等功能融为一体,具有覆盖面广,宣传形式多样化、立体化等特点,全校的学生可以在易班上及时了解校园活动的第一手资讯,实现了我校每位青年学生都能通过易班了解校内各项第二课堂活动,打破了之前传统活动开展宣传平台的狭隘性、单一性。

在校园第二课堂活动推出前后,西华易班将会在首页第一时间活动通知,以便每位用户能及时了解校内近期活动开展情况;随后,易班微博将及时跟进活动进展情况,引发同学们的关注;为了真正了解同学们的第二课堂需求,并让更多同学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易班在论坛投票区和灌水区大量发帖,以引起同学们的讨论;保证最大程度地宣传推广第二课堂活动,易班还将给每位好友发送活动通知及易班短信。除此之外,西华易班发起的各类活动的抢票、投票等活动对于活动也起到了极大的宣传推广作用,在我校青年学生中间具有极高的参与度。

(三)活动开展的场地形式

以往的校园活动、班团活动的场地很受局限,要做活动往往申请场地都需要很长时间,而现在通过易班将活动与网络社区融合,按活动的内容不同,划分了不同的活动区域,让不同的校园活动都可以同时在易班上举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活动。易班上建立校园活动的创意区和发起区,让更多有活动创意的同学为校园活动出谋划策,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聪明才智,并且引导同学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更好的实现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更多新的活力。

(四)活动参与方式

第二课堂活动是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也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所有的在校同学都应该是我们活动的参与主体,我们的任何一个活动都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在校接受教育的同学成长成才而设计的。传统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校园诗歌征文大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舞蹈大赛等等。这些活动在没有易班之前开展方式主要采用地面展板宣传加上文件通知的方式组织广大同学参与,同时在这类活动开展的时候现场的参与人数受活动场地的限制,同时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非常缺乏观众的参与性以及无法对整个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无法快速的将活动的意义更多方位的进行传播。参与的学生面很窄,而且还会出现不愿意参与的学生却被组织参与,想参加的反而参加不了。而易班活动的推广,建立了活动自荐区,让那些有意愿展示自己的同学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开展了跟贴抢票,微博互动,网络投票,在线直播等新的参与方式,让第二课堂活动影响和服务更多的同学。

(五)活动评价意见

活动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大学育人战略中占有非同寻常的重要位置。活动的策划、宣传、开展以及活动的事后的总结是每次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高质量的校园活动是培育高质量人才,展示学校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活动,不断的反思活动的开展方式是我们提升活动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传统的形式下我们的活动评价往往来自于领导的肯定,活动开展人的自评,以及为数不多的参与活动的同学口头的评价,这种传统的方式往往不能全方位的对我们开展的每一次活动进行正确真实的评价,我们也很难在这种缺乏营养的评价中总结出经验,也很难持续性。

有了易班之后我们的方式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通过易班我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变得非常的容易,同时我们通过易班能非常直观、便捷和真实的感受到同学们对我们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最直接的看法,同学们往往会在自己的微博和自己的易班论坛里发表自己对活动的看法以及建议,这无疑给我们对活动的总结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借鉴。

(六)活动成果展示

传统的校园活动成果展示通过简报、画册,喷绘、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能看到了解的人不多,展示的效果也不是很好,而且历年的活动资料很多,储存和查找也不是很方便。而易班上网盘空间资源丰富,可以永久储存校园活动的资料,也很方便查找,只要是作为西华易班的成员就可以在易班上搜索到西华历年的校园活动的策划、简报、图片和成果展示,让更多的师生关注和了解校园活动,也让校园活动更好的服务学生成才成才。

二、结论和探讨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到,易班的出现使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有了更好的延伸。易班作为高校第二课堂新的载体,如何更好的加强易班网络互动社区育人平台的建设,更加有效发挥易班网络互动社区在思想政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等方面的作用,对高校易班工作者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易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的作用发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

高校是为社主义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围绕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其中最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高校传统“两课”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已经出现了一些不足和局限性。易班学生网络活动社区的出现,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宣传新阵地。要充分发挥易班网络活动社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类别众多,形式多样,传递速度快,互动式交流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易班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让第二课堂的活动载体更加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化,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学生喜欢参与和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吸引和抓住青年学生的眼球,只有吸引青年,才能引导青年,才能更好的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强音,才能更好的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更好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培育高校第二课堂的校园网络文化,孕育和打造易班网络活动品牌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育人的主要途径。青年大学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去,在参与中独立思考探索,充分展示个性才能,培养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结识更多的有兴趣爱好的朋友。大学生在参与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会被校园文化所倡导的文化精神,所孕育的文化氛围熏陶和感染,并把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易班的出现,让第二课堂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开阔,活动形式上更加多样,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把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易班网络活动社区,用时下最流行也最为大学生所接受的宣传形式和交流方式,在网络活动社区中去开展和推广,让更多的同学可以参与进来,可以在现实活动与网络虚拟中进行互动,使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面不断扩大。一方面使第二课堂活动在易班网络活动社区上能够得到很好的延伸,通过易班的功能特点,更好的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开辟主题活动月、互动交流区,经验分享区等主题板块,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推广“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开展社团活动易班网络活动社区成果展示、校园巡演等品牌活动,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校园网络活动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易班建设孕育校园网络文化,用大学的校园文化精神去感召和激励大学生,在网络上开展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活动,打造网络文化建设的示范群体和个人,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

大学生第二课堂总结范文3

Abstract: From the reali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high colleges of Shaanxi,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high college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and proceeding to promot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nd its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 education 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haanxi, even the national high education.

关键词: 陕西省;第二课堂;教育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 second class;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53-02

作者简介:宋红生(1982-),男,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0 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陕西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目前有本科院校39所、专科院校39所、独立院校12所、民办高校18所。所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主要议题,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实践教育视域来研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相对单一的课堂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及智力成长的要求,第二课堂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越来越受到高校大学生的欢迎,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第二课堂含义

“第二课堂”是一种教育同现实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结合以及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同个人理想融合的综合理念,建立教学同交付科学关联,从而把交付工作的主动作用发挥出来。“第二课堂”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亦或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其能够达到教和学的共同参与和双向沟通,共同设计,进而促进学生工作。“第二课堂”不但是个人成长空间同与之有关联的综合制度结合体,而且是学生成才的标准以及培养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导向。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来讲的。假如我们将第一课堂定义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照教材和教学大纲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则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所进行的同其有关的教学活动就称之为第二课堂。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其来自于教材却又不局限教材;其不必考试,却又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其具有生动性和多彩性,其学习空间很大:教室或操场,家庭或社会。

2 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形式陕西省高校以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形成自身特色

2.1 第二课堂,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力、思维力、想象力、调研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从而提高整体素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形式内容广泛有围绕学生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实用技能等综合素质开设的一系列活动课程;有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而设置的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活动课程。其次,有必修类和选修类。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组织一组或多组的核活动课程。例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举办各类科研讲座、赏析名著选读。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人人参加的活动课程,讲座,志愿者活动,征文活动等,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人文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综合选修类则是学校开设的一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包括实用技术类、人文与艺术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等。

2.2 鉴于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陕西省高校在课程选择上要凸显出多样性,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活动课程的设置,这些活动课程应有不同的方向、层次以及基础,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的目的。一方面,陕西省各各院校加大了综合选修类课程的比重,充分地显示出教学中的主体就是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这些课程内容成为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或延伸。例如,围绕学习技能的培养开设“大学礼仪培训”、“办公软件训练”、 “青年创业大赛”等。在国外,某些著名大学在各学期能够对学生提供百项之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学生自主选择和参加。另外,第二课堂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相对更多一些,在设置第二课堂内容的时候,能够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层次进行分阶段的设置,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状况分阶段选择完成。

2.3 注重创新创业项目。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这是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中的要求。院校应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其创新精神为中心,从而设置同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进而加强学生的竞争能力。设置此些活动课程的同时要注意和第一课堂的专业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基于学科前沿领域设置相应的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充满信心地参加技术开发等竞赛。陕西省市各类竞赛设置有关的课程,例如开设“青年创业大赛” 等活动课程,把竞赛所需要的方案、申报以及立项等流程假如教学活动的计划中,竞赛组织管理部门通过教学管理动态地、全程地管理与监督活动课程。

2.4 开发特色活动项目。陕西省作为高校聚集的地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活动特点开设一些特色活动课程,打造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精品项目。“不同类别的院校有不同的特色项目。陕西省各高校在合理开设第二课堂的前提下,认真总结归纳具有本校特色的传统项目,鼓励热忠于学生活动指导并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教师开设选修活动课程。

2.5 动态调整活动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生的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陕西省各院校对课程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用新的活动课程代替学生不太喜欢的活动课程,这样就能够密切地了解学生喜爱的活动课程,同时按照社会的需求添设活动课程。对第一课堂的课程调整状况进行不断地探究,切实地达到第一课堂同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3 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

3.1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方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二课堂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样能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作用。

3.2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业务素质的广度和深度 当代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驾驭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要密切地联系学生的业务学习,让学生在参与素质拓展等活动课程中加深对自身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提高感性认识。

3.3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和不足,其中人文精神的教育相对薄弱。针对这一凸显情况陕西省各高校在开设第二课堂中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第二课堂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而校园文化则又对学生产生示范、教化、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向上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增强了校园文化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吸引了广泛的学生参与,增强了活动的育人功能。大学时期是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生对社会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方面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要面对社会种种竞争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作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为陕西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源泉第二课堂应在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陕西省乃至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进展,乃至于关系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为此,陕西省各高等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活动平台。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格,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能够以科学的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从多方面、深层次提高素质与能力提供积极有效的平台。开展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彭绪琴,胡钟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58.

[2]严军.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102.

[3]侯亚辉,苏兴仁.关于在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思考[J].经济师,2005,(9):94.

[4]张科.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0,(24):190.

[5]张德.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教育动力功能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3):66,65,66.

大学生第二课堂总结范文4

论文摘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模式,从教学设置、组织和管理、教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等方面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针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特别注意科学地组织管理,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应联系学生思想的实际、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对教育目的进行分层设定:第一,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二,引导学生正视社会发展变化给自身带来的各种影响;第三,引导学生关注、认可社会的发展变化,树立坚定的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工作,对象是现实的人,是蕴藏体力和智力、现实和未来的劳动者,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和艺术,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通过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第二课堂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二课堂指的是课外教学,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利用课余(课外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在校内或者校外进行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深化、拓展和延伸,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

2.1教学设置。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计划和设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针对社会现实中与主流思想理论不合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及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与偏差,可以组织讨论、辩论赛、演讲会、专题论坛、对话等活动,通过各种思想观点的交锋碰撞,辨明是非曲直,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针对提高大学生学术水平的问题,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引导、支持各种大学生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针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薄弱的问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勤工俭学、社区服务、技术服务、便民服务等活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可通过各种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指导活动,既可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又可为大学生道德问题提供预防作用;为使大学生消除对第一课堂正面理论引导的疑惑,更全面地了解国情,可以组织社会调研,使大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调查,感受社会上积极、进步、健康的一面,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总之,要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科学计划、精心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的机会。

2.2组织和管理。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效果,要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科学指导和严格管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非一分为二,各不相干,而是互相渗透、交叉进行的,因此,“第二课堂”作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整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活动必须置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与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互相补充,形成体系。在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中,尤其要重视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为保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将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假期进行,依照课程的基本理论确立调研课题,让每个学生在家庭所在地深入机关、下厂、学校、街道、乡、村等围绕调研课题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为确保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制约理论教学结束后暂不给学生记考试或考查成绩,而将该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放在下一学期,待学生提交调研报告教师批阅后,把调研报告作为评定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这项改革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单纯进行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考查方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不仅搞活教学,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政治影响。学生们在调研中对所调研的一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大学生在政治上的成熟,促进教与学互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国情,真实感受社会上积极、进步、健康的一面,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学生返校后相互交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学生的调研报告也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社会实际材料,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的统筹安排和严格管理,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落到实处。

2.3教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评估及信息反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与教学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办法和评估程序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成效进行评估;还要与学生管理部门合作,构建迅捷畅通、灵敏准确的反馈机制,以便使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及行为,以及就业后一定时期的思想状况、社会行为等有关信息。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把握有关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优的育人效果。

2.4“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第二课堂”方式、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就理论层面的问题,可以案例讨论、辩论赛、演讲会、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方式;就社会实践层面或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便民服务、勤工俭学、智力扶贫、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差距、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4.1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某个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典型案例选取、案例下发、学员阅读并撰写个人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汇总、课堂交流,思想碰撞、教师总结等程序。在案例讨论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是“我是如何理解的?”和“如果是我,我怎么做?为什么?”要求学生的答案必须是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来引导学生的思路,逐步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习过的概念、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因此,案例讨论比仅仅看教科书,听教师课堂讲,更加生动、真实,便于理解。

2.4.2情景模拟。这是一种由老师围绕教学目的,设立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中的角色,生动再现现实生活的具体活动。情境模拟教学的突出特点是:真实、典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通过情景模拟,能够使学生跳出自我,看到自己认识上的偏颇与不足,解开自己认识上的疑难,矫正自身的不良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全面地看问题,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模拟教学,包括以下6个环节:设计情景模拟教学方案(必要情况下准备模拟器材)、公布模拟课题与背景资料、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模拟演练实施、模拟效果(结论)交流和教师讲评。

在教学准备上,要充分周密而且富有创造性。教师在课前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相应的模拟活动,同时要熟悉模拟事件发生的一般过程,能够预见到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对于比较复杂的模拟教学情景,还应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及应当具有的能力。

模拟教学法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变的,这种教学法的实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从教学目标上看,模拟教学法可以是通过设置模拟仿真情景使学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结论的知识再造式,也可以是通过设置模拟仿真情景使学生在模拟演练活动中对所学知识的自觉运用(学以致用式)。从服务于教学内容的需求来看,模拟教学法可以是角色模拟法、决策模拟法等。角色模拟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新情景,让学生模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练习方法。

模拟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而且学生感兴趣的模拟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可以用“头脑风暴法”,发挥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创造适应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模拟教学活动库,实现资源共享,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而努力。

2.4.3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休息时间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决心。学生将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写成调查报告,交任课教师评出等级,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社会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在老师帮助下,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含义、作用、基本原则、特点、一般过程和调查的技巧等。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来进行现实的调查。通过社会调查的实践环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调查方法,更能够使学生通过调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校应把第二课堂提高到与第一课堂并重的地位,而不是把第二课堂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要充分认识到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针对现在教师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欠缺积极性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划拨专项经费,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状况进行竞赛、评比、奖惩,教师在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时要记入其工作量,第二课堂教学的报酬应与第一课堂的报酬保持一致,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大学生第二课堂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06-03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进一步转型,不仅是国家、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辽宁省教育厅确定的全省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我们沈阳大学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向转变。全校上下致力于教育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为辽宁地方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

在“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第一课堂外,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动手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学习之外所从事的活动,即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按其类型大致可分为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学术科技、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学生社团、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1]。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第二课堂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等特点[2],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余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而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示与锻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创新教育模式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起创新过程所需的理论储备,但其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精深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呆板等问题。而第二课堂内容形式多样,强调互动交流和发挥创造,相对于第一课堂,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3]。

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一些高校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没能很好地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活动缺乏计划性。由于对第二课堂特点和价值认识偏颇,没有将其纳入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因此,虽然也有第二课堂,但与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教学活动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等问题,对活动内容、形式、方法的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方面做得很差,缺乏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和管理措施。

2.活动缺乏创新性。由于对第二课堂不够重视,一些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从活动场地到教学设备,从活动内容到教学手段,都处于陈旧落后状态,如活动场所简单或不足、活动内容单调枯燥、现代化手段采用少、科技含量不够高等等。因为缺乏创新性,所以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远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活动缺乏可持续性。由于一些院校忽视第二课堂对学生素质提高、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其结果往往是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忽略校企合作和双创基地建设、师生积极性不高,活动举步维艰。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得不到保障。

4.活动缺乏规范性。由于一些院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进展较慢,所以目前可能还处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没有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没有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师生参与活动的激励机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

三、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专业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方式方法,努力为学生构建学习专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打造创新创业活动的优良环境。我们认为利用第二课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有:

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方案。每学期都要在制定第一课堂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周密严谨、切实可行的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方案。这里不仅包括各类课程与活动的设计,而且对活动的内容、时间、场所、设备、资金、人员进行统筹安排,要有计划性、可行性,减少盲目性与随意性。第二课堂活动必须与第一课堂教学密切衔接,充分发挥各自在创新教育中的优势,二者相得益彰。同时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与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不断创新相关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地推进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3]。

2.设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内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着重于解决第一课堂无法完成的教学问题。诸如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视野的开阔,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职业技能的训练,科学研究、参与社会能力的提高等等。教学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综合类活动课程、专业类活动课程、创新活动课程、职业训练课程等方面内容。综合类活动课程,主要由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和信息技术等课程构成。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类活动课程,以实践课为主,是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而开设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专业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创新活动课程,主要是建立创新创业活动小组和科研活动小组,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以及科研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职业训练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这里包括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课外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学生能力培养的引导者来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第二课堂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以及情境教学等等。如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注重主体性、自觉性、选择性的教学。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师生信息交流与评价反馈,运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开展富有趣味、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4]。应用多媒体或超媒体技术等方式,在不断拓宽实际情境的同时,创设虚拟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

4.建立长期稳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全面推动以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要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放实验室等活动场地。同时通过联合办学、校企共建等方式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创新创业实习、实验基地。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基地,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如我们专业与辽宁电视台、东软培训中心等单位建立了长久的合作联系。我们聘请辽宁电视台多位资深专家和媒体人作为我们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和实践指导;学生也经常到辽宁电视台实习,到关东影视基地考察和实地演练。

5.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要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并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要安排老师与学生一道走进企业、走到生产一线,接触新设备,学习新技术,拓宽新视野。只有“双师双能型”教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导师制是体现师生互动关系的一个有机模式,应由第一课堂教师与第二课堂教师共同组成导师组,确保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序性和连贯性。我们所有专任教师都承担了导师的重任,分工负责若干本专业学生,每月至少两次面对面的沟通,附加随时随地的微信平台互动联系。导师制的建立,增加了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机会,也使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6.探索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第二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重点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5],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新性给予评价,同时还要评价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在评价重点上,要注重过程评价而不是结果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逐步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的状况。第二课堂评价体系要不断提高和完善,既考查学生的满意度、活动的丰富程度、学生的参与面、各种校内外活动或竞赛参加情况及获奖情况,又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考查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培养的整体效果[6]。

7.构建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模式。建立第二课堂教学管理网络,形成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各级管理体系,具体负责第二课堂的设计、管理、考核、评价工作。依托校园网设立第二课堂信息平台,实现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网上选课、教学、评价和成绩记载等功能。要采用学分制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还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在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时,把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表现和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作为主要指标。同时,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技术开发以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我校长年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学校每年都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科研活动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

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通过第二课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科技创新素质都得到较大提高。概括说来,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主要有:

1.第二课堂可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通过第一课堂,学生只能够获取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第二课堂则可将这些知识继续充实、巩固和深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将一些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考核内容划分到第二课堂进行。如在《视听语言》、《影视作品分析》课程中有一些需要讨论、自学的内容,要学生到第二课堂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摄影》、《影像拍摄艺术》课程中部分拍摄练习也要求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一些课程期末考核内容是创作作品,那么,我们安排学生在期末前4~5周开始,利用第二课堂分组、自主来完成。这样的做法,教学效果非常好。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实践性比较强,学生可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理解更深,动手能力更强,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产生理论实践上的升华,从而使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2.第二课堂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第二课堂因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具有较第一课堂更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征,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价值[6]。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的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镜头语言在校园风光片中应用的研究与尝试》,就是利用第二课堂来完成的。历经整整一年的时间,学生用到了他们学过的所有拍摄、编辑技巧,囊括全年各个季节气候带来的景色变化,涵盖校园每个景点的风光。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不仅进一步掌握了第一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

3.第二课堂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第一课堂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的学习受到学时、内容等方面的限制,而第二课堂却是学生张扬个性、发挥聪明才智、展现创造力的平台。第一课堂的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展开的,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则包罗万象,很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在这里,教师主要通过设置问题、与学生探讨问题来引导学生向创新方向发展。而学生则置于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以课外科技创新为主体的活动,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方式进行,大家共同研究、彼此激励、相互启发,在知识、技能、能力等多方面进行互补与合作,在争论与切磋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最后以集体的智慧取得创新性成果。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我们专业部分学生拍摄制作的作品,在国家、省、市大学生微电影节、广告大赛中均获得了很好的名次。

实施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7]。作为地方高校教师,我们要主动适应学校转型发展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积极探索“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姿态去投身于学校发展建设的宏伟大业之中。

参考文献:

[1]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45C46.

[2]曾德芳,王B婷,骆新容.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93C96.

[3]魏培徵,马化祥,马莉萍.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99C102.

[4]于波,李秀双.参与式教学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4,(4):111C113.

[5]魏昌东.第二课堂: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江苏高教,2010,(6):58C60.

大学生第二课堂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教学改革 大学外语教学 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7-02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发展,和世界各国交流更加频繁,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包括外语水平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目前老师和学生的需求。外语教学如何突破传统模式,进一步让学生在非本土化的语言环境下,进一步提高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而第二课堂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方式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符合高校教学改革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模式。

1 大学外语第二课堂开展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美国的教育方式相比,着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相对缺乏平等性。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听为主,有时死记硬背老师教授的知识。而在美国的课堂中,学生则是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随时向老师提问,参与讨论(Huang, 2009)。中国传统外语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应试教育,如CET4,CET6,还有其他的外语等级考试等(Wollf, 2010),并不能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在总结过去国内外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外,我们要不断探索大学外语教学如何同国际外语教学接轨的新方法。外语第二课堂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单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模式,实施个性化教学,避免大多数高校班级过大,学生不能发挥个性、特长的劣势,突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保证英语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同时,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拓宽其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大学外语第二课堂开展的意义

外语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母语环境对于外语学习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第二课堂的开展,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外语学习平台,形式多样,外语学习氛围浓厚,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轻松学习外语。其次,外语第二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课堂内容、形式多样,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强烈兴趣和欲望。再次,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第二课堂的开展,帮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外,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根据全班同学的平均水平,安排授课内容和进度,而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并不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而在第二课堂中,教师可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专项培养,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自,对于学生的教材和练习也有针对性,便于因材施教。最后,外语第二课堂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融洽的师生关系,排除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总之,外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对外语教学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3 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和内容

第二课堂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外语程度,以及学校的自身特点安排内容。如西亚斯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综合型本科院校,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外语精,知识新,技能强”。外语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外语有英语和日语,其他专业也设有双语教学,如国际金融,涉外护理,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外语方面,全校都开展了有外教担任的口语课,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外语学习平台,第二课堂的开展更是丰富多彩。

3.1建立外语角

外语角由外语学院组织,外教参与,学生会具体实施。每学期初在全校范围内公布外语角活动时间,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和活动地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感兴趣内容参加活动。在外语角,可以和外教或中方老师一起讨论,也可以一起做各种游戏等,用一种轻松、自由的方式,让大家用外语进行交流,便于有些学生突破不敢说,怕说错的心理障碍,鼓励大家大胆练习,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2举办记单词比赛

为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按专业举办记单词比赛,鼓励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各班先举行,选出成绩优异者参加全院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外语,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律性。

3.3外文歌曲大赛

外文歌曲大赛也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之一。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学唱英文歌,加强学生在课外的听力练习,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特长。而比赛的形式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

3.4外语短剧大赛

外语短剧大赛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举行的比较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我校已经成为外语学院的传统活动。每学期伊始,在新生中宣传,每个新生班按班参加。并在迎新晚会中,上演去年学生表演的获奖作品,让学生有所参考。表演作品内容各班自定,也可自创剧本,学生自己决定演员和排练时间。但在剧本内容和语言表达,以及表演方面,老师配合参与,给予建议或指导。短剧大赛在外语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的锻炼机会,开拓学生的视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激情。同时,短剧大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组织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体。

3.5成立外语学习小组

学校成立了各种外语学习小组,如英语、日语演讲队,翻译队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积极参与。学校会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校外的各种竞赛活动,如省大学生英语以及日语演讲比赛等,通过比赛锻炼学生,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巩固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概况、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科技知识等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内容和社会接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极大兴趣。

外语第二课堂形式灵活,以学生为主体,在大学生外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符合高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和要求,但我们在开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开展外语第二课堂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让学生随意进行,避免盲目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和自身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外语水平不同,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难易适中,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我们要坚持第二课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下开展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辅助,建议和指导的作用。避免把第二课堂搞成课堂教学的简单延续。再次,第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相同的,它的开展要和课堂教学相配套。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而第二课堂主要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机会消化、吸收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不能把第二课堂开展成课堂教学的复制品,但同时也不能安排过重,避免学生因第二课堂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再者,第二课堂不能强制学生参加,更不能作为增加的课时。参与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主见,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Hung, J. What happens when two cultures meet in the classroom[J].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009.36(4),335-342.

[2]Woff, M. China's English mystery: the views of a China 'foreign expert'[J]. English Today, 2010.26(4), 53-56. DOI:10.1017/S0266078410000350.

[3]黎秋艳.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外教育研究,201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