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风险管理举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风险管理举措范文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就是法律风险。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商业银行在境内外公开上市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拓展的手段包括境外收购、兼并和申设机构等多种形式,促进了金融创新与综合经营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这一体系要与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经营规模和结构上相适应,是识别、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重要体系,是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及维护商业银行良好的声誉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涵
1.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一些意外,或无法预料的原因,使得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的收益效果,可能会有承受经济损失或者获得另外的收益的可能。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多种多样,有效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现的各种风险,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安全保障是进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如果商业银行发生了经营的风险,那么波及的范围将会非常广泛,损失也会十分严重,这是由于它自身的业务属性已经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决定的。
1.2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信用风险是由于债务人获得银行卡的信用支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偿还,从而使银行受到了财产损失。
市场风险指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
内控机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是最大的操作风险,可能会造成银行倒闭。
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2 以规章建设防控商业风险
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的重要职能。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外部监管不断加强的进程中,商业银行要追随改革的进程,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加大风险防范力度。
2.1 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商业银行改革最重要的部分。加强制度约束可以降低内部关联交易和内部人员控制的道德风险,避免其违背规章制度。
2.2 建立集中化、扁平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对集中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要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在战略规划、营销、决策、信息等方面,要对业务进行集中规范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要做到覆盖多层次的部门和业务。为确保风险管理能够实行问责制,要以建立客户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和风险经理制为手段。
2.3 认清风险控制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为了使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得到加强,要对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合规人员实施派驻制,前移风险控制关口创造实施条件。
3 加大法律合规制度建设
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的方式是合规经营,国内外很多案例表明,给银行生存造成致命的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非法经营。完善的合规制度是一家先进的银行所必备的,是规范企业人员言行的重要规章制度。
4 加强银行合规建设的举措
4.1 加强合规制度建设
要以“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一项业务一本手册,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为原则和要求,评估梳理、修订和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对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进行健全和完善,以此为基础对操作风险进行有效完善。
4.2 健全监督纠正机制
一是健全和完善授权、授信体系,统一法人管理和授权;二是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和员工相互监督制度;三是经常进行内部评价,对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和要求进行评估,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四是以职能部门自律监管和内部审计为手段,运用多种形式追查各种违规违纪的现象,实行问责制,责任到人,加大管理力度。
4.3 完善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合规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其3大支柱性制度包括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合规问责制度和诚信举报制度。要想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到做到具备合规风险意识,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合规绩效考核制度。有机结合银行整体绩效、团体绩效和个人绩效,以合规绩效目标与岗位职责相联为手段,通过“合规创造价值”的目标导向,促进激励约束得到落实,使合规与惩处违规的价值理念在银行得到体现,真正做到奖惩分明。
5 对中国银行业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探索
5.1 将外部助力逐渐转化为内部力量
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是解决数据问题,对准确率进行提高的重要手段。将外部助力逐渐转化成内部力量的重要举措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关键技术的创新,自主开发,建立符合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规则。
5.2 通过经济创新来创建金融风险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市场等新兴市场可以创造无限商机,为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平台,为新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份强大的助力。
5.3 借鉴国外的管理方式
国外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为我国开发国际市场提供了模板和经验。经济全球化的手段之一就是将中国的国情与国外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架构融合在一起,并且对风险管理手段的可行性用压力测试进行检测。国际市场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对开发更好的风险管理手段起到了促进作用。
6 结语
银行风险管理举措范文2
中心词汇:商业银行、片面风险管理形式、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整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明天,面对国际金融情势的跌宕坎坷,特殊是弥蔓全球的庞大金融经济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风险管理形式与其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存在严重失衡,无论短期、临时来看,都曾经和将要对其运营和管理带来进一步的风险隐患,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竞争才干和内部管理水平。本文从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片面风险管理形式的视角动身,在总结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形式演化开展的基础上,分析其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状况,最终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片面风险管理形式下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整合的基本思绪,以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的片面风险管理才干。
1商业银行片面风险管理形式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同金融自在化、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开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不时深化,衍生金融工具被普遍运用,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出现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向。特殊是20世纪中前期以来,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标明,风险末尾表现为包括信誉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要素交织而成的片面风险。人们对风险的看法愈加片面深化,银行风险管理和技术有了进一步创新,一系列创新思想和技术逐渐运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出台,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准绳体系基本构成。1999年和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又先后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范围末尾转向片面风险管理形式阶段。2004年6月正式经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代表了世界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方向,反映了当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最佳实际和指引。2004年9月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委员会公布《片面风险管理框架》以来,国际外银行业都在探求片面风险管理之路,力图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到达一个全新水平。
2商业银行片面风险管理形式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状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运作必需高度注重数据搜集、数据处置、信息传递以及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平安管理。以后中国商业银行的片面风险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尚处于树立之中,目前尚局限于信誉风险管理,风险数据搜集、处置、传递以及系统平安管理均处于测试、运转之中,该系统的内涵与外延都需求不时空虚、拓宽并加以重复完善。
2.1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搜集
风险信息经过信息载入模块加以过滤和验证后,构成牢靠的数据信息加以分类保管,等候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置。数据搜集要区别数据种类和信息的特征。内部数据普统统过商业银行内部的业务数据仓库取得,此外还可经过客户化的数据采集软件或添加对前台业务的数据搜集需求来完成数据的拼接和转换。外部数据普统统过推销从专业数据供应商取得。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搜集主要经过内部的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取得,局部风险管理数据经过客户化的数据采集软件或添加对前台业务的数据搜集需求来完成,外部数据主要由有关部门和人员搜集,外部推销少。
2.2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处置
数据处置环节为处置少量数据和信息,理想的是在各环节设置自动化操作、自动生成信息处置形状和异常形状报告,并在必要状况下停止人为干预。主要环节包括处置输入数据(含中间计量数据和组合结果数据)和信息存储操作。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处置未完全树立,集中在一般风险范围的风险管理数据处置处于尝试形状,基本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处置属于真空。
2.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传递
先进的、企业级的风险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普通采用B/S结构(BROWSERSTRUCTURE),操作人员以IE方式完成远程登陆。风险分析信息经过预览和这两个步骤。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传递主要经过内部企业网,有些采用B/S结构(BROWSERSTRUCTURE),操作人员经过IE方式完成远程登陆。就技术层面而言曾经完成风险信息传递,并予以和预览,但系统性的、先进的、企业级的风险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尚需进一步整合和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传递的途径与组织体系还未最终成型。
3商业银行片面风险管理形式下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整合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时强调增强风险管理,一方面,每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依然居高不下,银行案件频发。另一方面,银行也在自动寻觅新的手腕和措施,在管理结构、制度、组织设置等方面停止革新,强化风险管理。虽然在各方面付出庞大的人力物力本钱,但银行案件频发说明上述举措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面临市场开放和自身革新的双重压力,商业银行构建片面风险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乃至片面风险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目前商业银行已树立了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主要针对信誉风险。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缺少相应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支持。依据对国际外商业银行的统计分析,40%左右的损失事情由信誉风险招致,25%的损失事情由操作风险惹起,30%左右的损失事情由市场风险惹起。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快构建基于片面风险管理思想的风险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推进风险管理片面晋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形式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必需及早整合,强化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的支持和固化,并经过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设计树立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透明化、精细化,实理想时监控。
银行风险管理举措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体制转轨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推进,我国金融风险呈现出日益加大的趋势,在此形势下,健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是稳定国内金融形势的关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这是多年累积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无论是从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来说,还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来看,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构建更为合理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都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将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现状出发,参照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技术,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形式、组织结构、风险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安排以及风险的度量技术等方面。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形式分为“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模式和“自下而上”的分散管理模式。风险集中管理由总行统一管理风险,管理体系与整个银行的管理体系配套,风险管理效果取决于汇总后的风险信息质量及相关分析人员水平。其缺点是风险管理决策层远离一线,决策者难以保持对风险的高度敏感,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线风险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好风险的积极性。风险分散管理对控制风险的权限下放,由分支机构根据各自面临的风险实施管理。其不足是如果相应制度缺失,风险管理的责任、权利和利益难以有效统一,就可能使风险控制流于形式。
(二)风险组织结构
风险组织结构一般包括:对风险负最终责任的董事会、被授权管理风险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政策实施与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监控风险管理政策实施的稽核部门和业务风险经理。董事会最终承担财务损失或股东权益减少等责任,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是董事会的重要职能。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负责制订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对那些能够量化的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对内部评估不易量化的风险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行使日常的监督、衡量和评价量化风险的职责。其职责是:批准衡量财务风险的方法体系;监控风险限额的使用;审核风险的集中情况;衡量非正常市场状况的发生对银行体系的影响;监控投资组合价值的实际波动与预测值之间的方差;审核和批准信贷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所使用的定价模型和风险评估系统。稽核委员会通过内部和外部稽核人员来保证已获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负责本部门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其职责是确保业务部门贯彻风险管理政策,并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提供日常报告。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风险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是现代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保证。二是明确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以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中交叉监督和双重控制的效果。三是严密谨慎的授权审批制度。在内部建立针对贷款权限、风险限额和审批程序等内容的授权、审批制度。四是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安排
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是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重要保证。包括:一是风险管理政策督导。制订下达授信政策导向、授信资产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政策及相关规章制度;审核分支机构制定授信业务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确保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一致性;对各分支机构在执行中的具体授信管理问题给予指导。二是客户统一授信风险监控。负责制订授信业务授权管理办法和授权方案,明确各分支机构的授信审批权限。三是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信贷业务部门受理的所有授信项目都要经过风险管理委员尽职调查小组的调查和集体审议,才能报送决策层审批。四是资产质量监控和后评价。监测、分析和管理资产质量整体状况,监督各项授信规章制度的执行,监控其授信资产质量及授信执行情况。
(五)风险度量技术
1.风险价值法fvaR)。VaR把银行的全部资产组合风险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数字,并以货币计量单位来表示风险管理的核心——潜在亏损。VaR实际上回答了在概率给定的情况下,银行投资组合价值在下一阶段最多可能损失多少。
2.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是收益与潜在亏损或VAR值的比值。在对其资金使用进行决策时,不是以赢利的绝对水平作为评判基础,而是以该资金投资风险基础上的赢利贴现值作为依据。银行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也是RAROC的宗旨所在。决定RAROC的关键是潜在亏损即风险值的大小,该风险值或潜在亏损越大,投资报酬贴现就越大。
3.信贷矩阵(CreditMetrics)。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通过VaR数值的计算力图反映出银行某个或整个信贷组合一旦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拖欠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积极致力于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但与国外先进银行比较,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在意识层面
尚未形成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要求的风险管理文化。当前,银行普遍增强了风险意识,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战略的执行还缺乏一致性,尤其是基层行在贯彻风险管理方面还多少存在被动消极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防范的难度。
(二)在体制层面
尚未确立科学、严谨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如何使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体现发展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的要求,并在风险管理方面最终实现价值最优化,在内控体系建设上存在不少制度空白或制度落实不到位,风险责任的划分和追究还缺乏较明确的管理举措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在机制层面
尚未建立高效、流畅的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一方面,银行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风险管理系统很难在信息传导和共享、数据分析以及管理决策等方面发挥快速反应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基本的机制构建上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制度和规则的操作性不强,风险评估的手段不够。
(四)在技术层面
还处于对现代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探索准备阶段。从硬件上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系统建设、数据收集与信息管理等工作还远未成形。从软件上说,对
于国外先进银行已普遍使用的先进风险管理方法或计量技术,各银行内部还在积极摸索;在风险控制上,国内银行更多依靠计分模型、财务比率分析以及主观经验进行管理,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以及满足风险计量要求的数据支持,资产评估的准确性不高,难以进行更深入的风险细分。
(五)在人才层面
适应现代风险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还相当缺乏。建立风险管理的信息平台以及引进和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人才不足是国内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瓶颈。如何引进以及建立自身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质量与效率,是目前国内银行亟须加强的一项工作。
三、如何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一)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
积极培育成熟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促进商业银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确立牢固的风险管理理念,有鲜明的风险管理主题,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其次要坚持人本观念,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让每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可能存在的风险,使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在每个机构和每位员工心中扎根,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再次要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全员风险识别和防范的技能和水平;最后,要注重工具创新,强调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注重对风险的量化分析,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二)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
一是从制订和完善制度出发,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性。首先,要适时废除过时的有关制度,对新制度不断加以完善,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其次,要防止前后重复,让基层执行者无所适从。再次,要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时候、任何层次上都不得有特权化阶层。最后,要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各级要严格执行制度,充分体现制度的严肃性和不可抗拒性。二是建立权力监控制度,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内部控制对银行员工的约束力会随着职位的升高而减弱,表面化的集体决策制度,看上去是降低了决策的风险,实则缺乏责任控制,易使权力失控。责任牵制是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明确责任,才能使当权者谨慎使用自己的权力,实现相互之间横向与纵向的有效控制。
(三)建立全面、流畅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构建全面、流畅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一是要培育先进的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建立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以实现对各机构风险统一管理;三是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对各类风险实现全面管理;四是通过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实现全过程管理;五是确定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协调联动管理。
(四)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体系
贷款业务是银行的重要业务,也是银行取得最大利润的业务,其面临的风险也是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1.强化贷款防范风险机制。首先,要建立一套信贷的审贷分离机制,将贷款的审查与批准分开,相互牵制,形成贷款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其次,要建立权责结合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完善贷款管理责任制。
2.设定定性考核指标,搞好贷前调查工作。银行在贷前应由专业人员对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资金结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前景等设立相应的考核指标进行审查,以明确企业的资信程度、偿还能力,从而决定是否进行贷款。
3.选择适当的贷款方式。对新发放的贷款,采用适当的贷款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贷款的风险,要全面地实行抵押、质押、保证贷款,尽量少或者不发放信用贷款,对已经发放的旧贷款逐步进行补人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4.跟踪、监测贷款的使用情况。要根据贷款的额度、方式、风险程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测贷款的使用情况。
5.加强对贷款的收贷工作。对于已经到期的贷款,银行应主动从借款人的账户中扣除。而对于已经形成的呆滞、呆账贷款要实行专户管理、定期催收,还要采取债权保全措施,依法清收。对于保证贷款,应主动在保证企业一位账户中扣收或向他行办理无条件委托收款,最大限度地收回贷款本金。
6.实行贷款损失补偿机制。银行对于一些已发生的数额较小的贷款损失,可以直接摊人经营成本。对那些数额较大的贷款损失,银行应建立隐性储备,适当提高每年利润中提取的贷款风险基金,来冲销数额较大的贷款损失。
(五)充分利用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
在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进行量化管理,实现经营过程中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活跃银行主流的风险管理理念。如J.PMorgan(JPM)银行于1997年开发的度量信用风险的CreditMetrics模型、衡量银行全面风险的RAROC绩效考核模型等。这些模型几乎均以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风险价值(VaR)技术为载体,把风险损失程度与银行经济资本的配置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数据充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能够根据不同的适用模型测算出相应的风险损失状况,进而采取合理的处置措施。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注重学习和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为风险模型的开发运用,风险量化系统以及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培养造就一批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风险管理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最稀缺的资源,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战略发展的高度,逐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的人才开发体制,确立人才培养的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要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要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革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大力选拔懂经营管理、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到银行的管理岗位,特别是高级管理岗位。引进、充实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适用于全面风险分析的专业化人才团队,使各个岗位人员在整个风险管理系统内默契合作。
银行风险管理举措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金融不良资产之成因,结合巴赛尔体制、公司治理原则及西方银行风险管理经验,从社会学层面,讨论了金融风险管理,银行内控制度与银行监管制度。
一、金触不良资产之现状与成因
(一)金触不良资产现状
1999年底,国家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目的在于协助消化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19001)亿元不良贷款。2001年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指出,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已达18001〕亿元左右。截至2003年底,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已达20001〕亿元。据统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1990年为2952亿元,1996年达9500元亿,6年间增加了两倍多。至1999年高达18001〕亿,3年间几乎又翻了一番。国有银行在近五年间消化了将近15001〕亿元不良贷款(尤其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新出现的不良贷款总量几乎保持在原有水平上。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我国借鉴国际经验和方法,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重大举措。但是,五年过去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量却有增无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从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金融不良资产的成因。
(二)金融不良资产现状的成因
1.国家所有“虚位”、具体责任“真空”、金融风险意识淡薄、银行经营管理不善。
2.银行体制弊端、金融监控缺漏、银行职员素养缺失、金融犯罪问题严重。
3.银行有法不依—法治观念淡薄。
4.国企效益低下—债务转嫁银行。
5.诚信观念缺失—逃废金融债务。
6.人情关系文化渗透—银行借贷关系扭曲。
二、金触不良资产之法律规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西方银行管理经验,健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一)巴塞尔原则及经脸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88年7月通过、于1997年4月补充修订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通称《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低目标标准比率为896,其中核心资本成分至少为4 96。该协议出台之后,德国为首的欧共体各国纷纷响应,英国、日本等国银行均严格达标。美国银行不仅确保资本充足标准,并创造性地建立了资本风险预替系统,从而保障监管机构防患于未然,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条件、审批程序、持续监管手段以及监管权力等有关方面的25项原则。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9月针对银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颁布的《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先后在内控文化、风险识别评价、内控措施与责任、信息及其沟通和内控制度监测等方面,规定了13项原则。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在吸取一些银行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了《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关于银行透明度的建设》等文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上述一系列原则之所以日益得到其成员国与众多的非成员国的高度重视并适用,就在于这些规则和要求是巴塞尔委员会聚集了大批业内专家,针对银行金融业务数年开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深人研究的结论、对策和成果,符合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具有内在的科学性和外在的权威性,是巴塞尔委员会与许多国家和国际性组织共同合作的结晶。
(二)西方银行风险管理
金融业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对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讨和深人研究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力地促进和稳定了美国银行制度,亦先后为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等国家所借鉴。目前,许多国家均建立并完善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创立和完善,丰富和发展了银行监管体系,已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德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VAR( Value at Risk)风险度量法以及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多管齐下的策略,加强金融监管,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步人金融市场可谓是刚刚踏上征程。我国加入WTO之后,商业银行无疑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市场中运作、经营和发展。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控制、减少、避免不良资产,应当认真汲取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措施,逐步提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水平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三)确立风险防范理念
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管理经验,牢固树立风险防范理念。金融风险防范应是整个国家、银行系统和银行全体职员共同的事业。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控制的观念和意识,应根植于整个银行系统内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位职员的灵魂深处。正如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所要求的,董事会、管理层与全体员工应该在银行内部营造一种“内控文化”。银行的所有职员都应该了解各自在内控制度中的作用,全面投人内控制度建设。
(四)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借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原则、规则、标准和建议,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银行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应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减少、避免金融不良资产的系统性工程。巴塞尔内控基本原则强调,内部控制是需要董事会、高级管理以及全体职员不懈努力而实现的过程,是一个能够不断进行风险控制信息反馈并能进行自我调整的动态过程。巴塞尔委员会在《有效监管核心原则》中指出,在有效银行监管体系中,监管者必须具备操作上的独立性和实施监管的能力和手段,必须全面了解各类银行业务性质,并尽可能确保银行自身适当风险管理,使各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得以评估,确保银行具有充足的资源承担风险。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必须具有统一、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必须具有银行监管的适当法律框架,包括银行机构的许可规则和持续性监管规则,监管者实施法律和执行审慎监管权的规定以及对监管者的法律保护,还应建立监管信息分享安排及信息保密制度等。根据巴塞尔委员会上述有关原则及其精神,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应是有效的银行监管与银行内控制度的有机结合。
(五)健全银行内控制度
从银行内控制度而言,首先应建立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机构。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监控全面风险的、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决定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和风险管理程序,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监督评估执行管理层控制风险的管理状态,提出风险管理的改进建议并监督其在限期内完成改进任务。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下设独立于银行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跟踪监督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执行,开发风险管理技术,监管授信业务的授权和受信决策程序,识别评估银行风险,分析确定可控性风险与不可控性风险,并对可控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程序和措施,向有关业务部门提出;对不可控风险,要及时报告风险决策机构,以便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所有各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制度。实现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杜绝任何一个不受制度约束的职员,避免任何一项不受规范监控的业务。第三,要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措施,积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风险规避、风险分数、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风险处置策略和经验,建立健全配套规范的风险处置制度。第四,要造就整体优化的员工队伍。1995年1月,巴林银行因资不抵债,被荷兰国际集团以1美元的价格收购。几代人为之努力了200多年的一座金融大厦,被一个普通操盘手毁于顷刻之间。因此,“当银行行长就像坐在火山口上。任何一个普通员工的一个违规操作,都可能诱发火山爆发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说法不无道理。这正是金融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别之处:企业安危不仅仅系于管理层面,而且系于每个普通员工的手里。因此,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务必整体优化。首先要创新队伍建设理念,确立“员工为主人为本”、“我与企业共长久”的队伍建设战略,促使企业与员工目标一致、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着力营造了解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的人文氛围,给予员工自我发展的空间,满足员工施展才能的需求。每一位员工均有成就感和归属感之时,也就是商业银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之日。其次要有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业务持续性地对不同岗位的职员进行系统性地培训,以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日益增强每一位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廉洁敬业意识,不断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三要建立合理规范的工资福利制度。通过对不同岗位绩效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确定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辅助以奖励机制。第四要创立科学的业绩测评和职务晋升制度。针对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层次以及不同的类别,分别确定相应业绩质和量的指标,定期对每位员工的业绩和潜能进行客观全面的测评。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念,建立公平竞争、因材施用的人事制度,拓宽晋升渠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
银行风险管理举措范文5
一、转变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理念
为使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监管逐步与世界接轨从而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其风险监管理念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1.实现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转变。在上个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严格的金融市场监管受到诸多指责,因此我国金融监管的重心逐渐向金融机构具体业务活动倾斜,主要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但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了以流动性为主要监管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除了应该重视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微观审慎监管,还应重视对金融产品创新所导致的银行机构流动性风险进行宏观审慎监管。
2.实现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和前瞻性监管转变。回顾西方国家的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演变历史可发现,其监管历程都先后经历了“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危机—加强监管—金融活动萎缩—放松监管—金融创新”的多次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金融监管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创新与监管是一种追求平衡的博弈,目的是将金融创新作为金融深化发展的原动力的同时,利用金融监管将风险降到最低。因此为防止金融监管的被动性和滞后性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将创新活动纳入有效监管,应加强监管的前瞻性。
3.实现由机构监管向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并重转变。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尤其是表外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不断发展,很多金融创新产品业务范围已涵盖证券、保险及银行等各行业,当存在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产品的交叉业务时,仅仅依靠机构监管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只有釆取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对金融产品创新实施有效监管。
二、加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监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得作为危机导火索的以信用衍生品为首的金融创新产品市场遭受重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不力,使得金融衍生品市场泛滥发展,对金融危机的爆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监管,具体实施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实行分类监管。目前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有三类:一是创新活动为竞争驱动型创新,是指各商业银行为夺取市场份额,增加企业利润而釆取的创新举措。二是创新活动为风险转移型创新,是指银行企业为了转嫁或分散金融风险而采取的创新举措。三是创新活动为监管规避型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利用监管政策的漏洞而采取的创新举措。对于第一类创新活动,应引导商业银行识别其中的金融风险,只要风险可控且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可采取定期检查和审慎监管的原则。对于第二类创新活动,应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予以鼓励和支持,并积极在业内进行推广。至于第三类创新活动,应果断采取措施调整和修改相关监管条款,发现违规行为,立即严肃处理。
2.完善监管手段和提髙监管技术水平。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完善各种监管手段,对金融产品创新活动既可以使用政策指引、窗口指导、道义规劝和诫勉谈话等柔性监管手段,也可使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等量化管理手段。当前,监管部门应注重提高量化监管水平,在此基础上,与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接触和交流,了解内部模型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加以指导和监督。此外,应完善创新产品监管信息系统和各类征信数据库,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以此对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非现场检查,对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及其防范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控。
3.完善金融创新相关立法。目前,我国现行金融法律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公司法》等。这些法规都未明确提出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问题。由于缺少统一的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由金融衍生产品所导致的各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无法加以监管。因此,应加快有关立法,从而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明确政府监管部门的责职和权利,规范金融产品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
三、完善风险监管协调机制
银行风险管理举措范文6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分为两重含义,一则是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财务结构问题,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运作中的不安全因素;二则是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状况的所有主客观因素给银行的运行造成的安全隐患。
一、目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
(1)侧重业务处理功能,忽视信息化对于决策功能的影响。传统观念中的银行管理往往将财务管理信息化视与先进技术的信息处理等同起来,这种观念实质上是存在一定误区,因而也就导致了只注重财务信息化对于数据的处理功能,而不注重运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手段辅助判断和分析银行的财务决策。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财务管理信息化较以往的财务管理多了信息决策系统和信息分析系统,这样也就使得其具备了为银行风险运作提供参考数据和信息的功能。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运作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到这一功能。(2)财务管理的软件功能不够完善。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部门和技术部门一般具有专门的软件专业知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懂得如何使软件的运作更加适应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需要,而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相关的软件方面的知识,一旦遇到操作上的困难没法及时解决,影响了系统的运行。使得研发和使用相脱节,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软件的应用功能得不到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水平上不去的矛盾境地。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1)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商业银行的运作风险存在于各种不断变化的金融因素当中,所以商业银行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这些因素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并且全面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制,给财务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个可靠依据。(2)会计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落后。随着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较以往相比已经更加科学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个环节的内控制度的相对独立,没有做到各项工作的结合。这样非常不利于内控信息化的建设。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的举措
(1)创建行内的统一数据平台,方便行内各部门统一数据标准。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加强各方面的部门的运作时的联系,使各个部门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要搭建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处理方式。这样各个部门的数据可以达到无障碍的交流,不仅方便了数据的统计,也密切了各个部门的联系。(2)建立相关模型库、方法库,逐步完善分析决策。所谓商业银行的模型库,就是对各类银行运作现象的数据模拟,所谓方法库,就是为系统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办法的系统。二者虽然作用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二者都是一种相关数据的集合形式。市场上常见的模型主要有这样几种,即商业银行经营计划系统模型以及各种市场动向预测模型。功能模型库和方法库共同为商业银行的系统信息化更好的运行服务。(3)加强商业银行的外部审计,完善金融监管模式。我国的审计部门的发展状况还不完善,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但是商业银行的发展又离不开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与国际接轨,采用更新的更先进的审计方式。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将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交付给专门的审计机构来完成,这样可以实现银行审计的专业化,提高准确性和效率。另外,外部审计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外部审计可以做到将商业银行的整体情况与本行业进行对比,客观的反映银行的运作水平处于行业的层级和水准。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一审计结果制定银行的财务管理方案。(4)培养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是直接管理和操作银行财务工作的人员,所以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银行的运作。要想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就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使财务人员掌握影响银行的因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上的调整。另外,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的预测,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防止银行风险给银行的财务造成损害。要将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尤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文化中,使得财务工作人员能够从潜意识里形成自动自觉的风险意识。(5)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所有财务活动围绕的中心。所以,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强化各种财务活动的管理,当然财务风险也包括在内。这种从财务管理的整体入手的方法,也可以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财务管理的新形式,可以配合财务管理的人员素质的提高,共同完成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共性的财务管理制度上制定一些特殊的有针对性的举措,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作用。(6)加快个人和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银行涉及的各项活动中有很多都关系着信用的评价和考核,这种信用和评价的考核可以帮助银行更好的掌握用户信息,可以据此来指导有关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加强信用的考核工作,并应用于各种财务管理工作的分析活动中,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决策方案。(7)建立财务预警监控信息化体系。所谓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在综合分析财务的各项资料,结合相关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理论知识,对一些商业银行的潜在的危机和风险进行预测,以便帮助银行的各种部门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当然,预警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在金融风险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和准备,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它的准确性并不是百分之百,一些情况下会出现预测失误或者偏差,所以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加强预警监控信息化系统的完善,尽量减少这种预测的不准确性。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必须及时分析资料和做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财务风险档案,为防止类似风险的再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一是要对无法规避和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记录,便于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为以后的预防做好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已采取的风险防范对策进行评估、总结,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不合理的状况,并将其最终方案和结果写入资料库,以备随时提取。另外,要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完善财务风险的管理,调险预防的方向,由于财务风险是不断变化的,新的财务风险的出现,旧的财务风险可能减弱或消失,应根据环境变化,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进行动态调整。(8)构建内部风险控制信息化体系。商业银行应按照国际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创新财务管理流程,切实提高财务风险的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从源头上遏制财务风险。此外,还应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便于权责分明的管理。要规范财务信息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上,整合业务和信息流程,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提高财务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大融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信息化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客观地分析商业银行的各种财务风险的原因,并找出对应的措施来防范,使其在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从而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长远的发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花峻梅.会计活动与银行风险防范[J].审计与理财.2008(1)
[2]冉苒.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8(3)
[3]高宇峰.试论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南方金融.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