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总产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产业总产值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1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19-03

近年来,关于地区差距问题,特别是我国三大地区(又称三大经济地带)发展的各种差距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1]。本文采用评价国民经济区域性研究中常用的收敛性分析方法探讨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异。

医药制造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各地区发展较不平衡。以往对医药产业的研究多侧重于主体需求影响因素、产业集中度的探讨,对于发展地区差距测算、发展变化态势及其产生原因的解释上明显不足,对医药产业的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探讨也不太充分[2]。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态势,运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对医药制造业发展收敛性特征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 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演变态势

1.1 数据来源及选择

数据来源为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省级医药制造业数据,时间段为1999—2009年间。考虑这11年的价格影响,以1999年为基期采用CPI进行平减处理。

1.2 地区差异演变态势

在进行收敛性检验之前,首先简要描述下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演变状况。描述地区差异大小可以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进行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3]。其中Xi为各省份(及直辖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表示全国各省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平均值,n表示省份数量。根据以上公式可测算出1999—2009年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变异系数,还包括东、中、西部地区的变异系数。这里,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采用的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将全国各省分为东、中、西部三地区的划分方法,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份。

从图1可以看出,全国和西部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差距的变化趋势同全国整体的地区差距变化趋势最为相近,两者波动近乎一致。西部地区的差异在前六年较为平衡,后五年在一个短暂的下降之后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与近些年来愈加深入的西部大开发有关,这种开发的地区不均,最终导致差异不降反升。中部地区的差异变化不大,有升有降,趋于一种平衡。

2 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及解释

收敛性概念来源于新古典增长模型,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共同偏好和共同技术是其基本理论假定。有学者研究探讨了两种收敛性概念[4]。第一种是σ收敛,它强调地区间的某项指标实际差距。如果地区间的某项指标差距缩小,就认为相关地区实现了收敛。另一种是β收敛,它描述了某项指标初始值与其后期增长之间的反比关系。如果一个初始指标值较低的地区比初始指标值较高的地区增长得快,就认为存在β收敛行为。应该强调的是β收敛是σ收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换言之,σ收敛包括β收敛,反之则不成立。

将这种收敛性引用到医药行业中来分析我国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的平衡情况。对应地,σ收敛指的是各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缩小。一般用各地区总产值对数的标准差来衡量;β收敛是指各省总产值与省均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指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富裕地区。σ收敛、β收敛分别从总量(绝对)和增量(相对)两个角度对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变化进行分析。

2.1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σ收敛检验

检验是否存在σ收敛,主要是通过对σ收敛指数的测算来进行的。按照计算公式:

σ=。若σt+1

其中ln xi表示i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自然对数值,ln表示i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平均值的自然对数值,n表示地区总量。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1999—200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的σ收敛指数。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总体上不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和西部地区的σ收敛状况很类似,σ收敛指数的变化基本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收敛和发散趋势;东部地区的σ收敛曲线在11年时间以来一直有微弱的发散趋势,中部地区则是在前六年时间有微弱的σ收敛,后五年明显呈发散趋势。

出现上述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各省每年的医药产业统计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各地医药产业的地域差距也较大。由于医药产业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此没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产业利润,就无法积聚起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跃迁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需的资源。一些医药大省集结地域优势、规模优势等,发展速度会快于一些资源贫瘠、初始条件落后的地区,不同省份之间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离差随时间推移反而加大。东部各省份的σ收敛指数呈较明显的发散状态就是上述原因所导致的。东部地区所涉及的11个省份中有制药业总资产占前五的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等地,也有发展较为一般的其他省份如福建、海南等地,产业集群、发挥优势使得其σ收敛曲线呈发散状态[5]。

2.2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β收敛检验

β收敛分为两种,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其中β绝对收敛指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具有相同的参数值和生产函数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和初始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这就意味着所有地区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都收敛于相同的稳态,无论各地区的其他各个影响其增长要素的初始状况如何。β条件收敛则认为各个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初期水平,而且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上述公式即为检验β绝对收敛的模型。对于地区而言,如果简化公式中的估计系数β为负且在统计上显著,则说明医药制造业地区发展存在β收敛,即总产值较小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增长比总产值较大的地区更快;如果该系数为正,且统计上显著,则不存在β收敛,即总产值较小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增长比总产值较大的地区更慢,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呈现发散趋势。为简化起见,本文只分析β绝对收敛情况。

运用上述公式进行β收敛检验。1999年至2009年期间,β=-0.000286

在1999—2004年和2005—2009年间所得到的β值均为正值,分别为0.012911、0.012958,说明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医药制造业不存在β绝对收敛,而11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也只是存在非常微小的β收敛。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医药制造业几乎不存在β收敛,11年来各省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处于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各省的差距几乎没有得到缩小。医药产业是一个依赖已有发展基础的企业,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这就导致医药产业发达省份的医药事业蒸蒸日上,而本身就不发达的省份停滞不前,这就是11年来医药产业的差距没能逐渐缩小的原因。

2.3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俱乐部收敛检验

俱乐部收敛[6]理论认为,由于经济体系中存在多重稳态均衡增长路径,只有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主要结构特征相似的国家或地区才会收敛于同一稳态,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可能各自内部存在着收敛,但它们之间却不存在收敛。

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地区差异β收敛检验结果

从俱乐部收敛的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中部地区的收敛较为明显,而西部地区只存在非常之微弱的收敛性。俱乐部收敛描述了三大地区中各省份在医药产业上差距是否缩小。很明显,中部和西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收敛,而东部存在发散现象。因为东部地区本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相对于其他两大地区高出较多。东部医药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上好几个省份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各省份的差距逐渐加大。而西部和中部在政策、环境和条件等方面有较明显的相似处,其总产值存在了一定程度的收敛。

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收敛性特征总结如下:(1)1999—2009年,地区差异不存在σ收敛。只有1999—2004年间中部地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σ收敛特征,东部地区存在发散趋势,而西部水平和全国水平也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呈较为平缓的波动状态;(2)1999—2009年间,地区差异存在β收敛,但收敛系数较小,收敛速度很慢;1999—2004年,2004—2005年两段时间均不存在β收敛,且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发散趋势。(3)1999—2009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其中中部和西部存在较为明显的收敛,而东部不存在收敛。

3 医药产业区域差异化的对策建议

尽管各省医药制造业和GDP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正等级相关,但是医药产业还是有着其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医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以及投资,对规模、地域环境等也有一定的要求。从医药产业收敛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医药产业并没有如各地GDP一样有趋于最终稳定状态的趋势,差距并没有逐渐减小。因为对于医药工业来说,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产业集群、政策以及现有技术基础的优势,继而可以促进地方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还可以减少成本,避免重复投资以及资源的再利用。但是为了使得医药产业获得更长足的进步,还是应该给医药产业相对落后的地区一定的扶助,使其有更好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

第一,提高区域开放程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可以加强同邻省安徽、江西的经济合作,从而增强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带动邻省的医药制造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第二,充分突出各个地区的产业优势,使得医药制造业发挥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

第三,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同时实施医药产业导向政策,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工业尽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更好地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和自然资源的优势。

第四,加大对落后地区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并且在我国对外开放新的发展阶段中,各地区应把注意力放在基础设施和人才基础等环境条件的改善上,而不应过度地开展区域间优惠政策的竞争。

第五,认识差异,承认差异,但并不是要消除差异。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地的医药制造业,走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医药产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朝先.我国三大地带俱乐部收敛了吗?[J].经济管理,2006,(21):76-80.

[2] 秦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收敛性分析[J].上海医药,2011,(7):347-351.

[3] 金雪军,金建培,卢佳.中国FDI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9,(1):84-88.

[4] 徐现祥,李郇.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J].经济研究,2004,(5):40-48.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2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 现状 问题 政策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属当今世界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规划和指导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我们对近5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并对未来7年(到2020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谋划和思考。

1.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制造以及生物技术的产业链。

1.1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税总额稳步增长。2008―2013年间,衡阳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由17.62亿元增加到67.0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5%,工业增加值由5.44亿元增加到14.2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01%。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占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43%和1.63%。

2008年至2013年间,衡阳市生物、医药企业的利税总额由1.83亿元增加到13.53亿元,年均增长62%。税收总额由0.71亿元增加到4.65亿元,年均增长46%。

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95%,从业人员数量为6182人,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1%。

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优势企业逐步崛起。从地域分布来看,衡阳市的医药企业主要集中在白沙工业园、衡阳县、衡东县和祁东县。从细分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中成药制造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各项指标均排在首位,其总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88%,中药饮片加工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次之。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处于萎缩的发展状态。

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市总产值过亿的生物、医药企业共有11家,累计总产值为29.37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4.61%。尤其是通过近年来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大量民营资本被引入医药行业,一批优势企业快速发展。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研发能力提升较快。从研发人员队伍情况来看,衡阳市医药制造业拥有的研发人员数量从2008年的302人增加到2013年的337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由855人增加到903人;从实验平台的数量来看,医药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截止到2013年底,医药制造业拥有的省级技术中心2个,占比为11.11%。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占比为50%。湖南省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1个,占比为100%;从专利申请和授予情况来看,也是比较可喜的。

医药服务业加快发展,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目前,衡阳市医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零售与批发领域。2013年全市医药流通企业商品购进总额为21.42亿元,较上年增长18.5%,商品销售总额约为22亿元,较上年增长21.6%。衡阳市现有药品流通企业有1320家,其中零售企业有1296家(含县市区),居全省之最。由于企业个数的不断增加,医药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尤其是限额以下的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限额以下的批发及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2421人增加到2012年的5532人,年均增长22%;限额以上批发及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1221人增加到2013年的2071人,年均增长12%。

1.2 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实力不强。目前,衡阳市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业整体实力也不强。2013年医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4.23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63%,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2.9%。2013年湖南省重点医药企业有51家,而衡阳市仅2家,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占比最少。衡阳市最大的医药企业是紫光古汉,2013年销售收入也仅为2.56亿元。目前一批“低、小、散、差”的企业生存相当困难,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可以说,医药产业是衡阳市的弱势产业。

专利授予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2013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专利申请量25件,仅为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1.03%。专利授予量5件,仅为全市专利授予总量的0.48%,专利授予量明显不足;从专业人才来看也相当匮乏。生物医药产业是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其涉及领域包括生物工程、机械工程、制药工艺、化工工艺等。而这样一种交叉产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正是制约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目前,发改委负责制定医药行业发展规划、经信委负责医药行业的立项,商务局负责医药行业的招商引资,而医药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看起来好像“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实则不然。由于这种“分块”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更愿意到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去“跑”项目,而忽视行管办对行业的统一协调和管理。而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又不是某个行业的管理机构,并不会重视医药行业的发展。

医药服务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2013年,衡阳市限额以上的医药服务企业仅14家,商品销售总额仅7.6亿元。衡阳市的医药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从批发业来看,8家限额以上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4.2亿元,户均销售总额5000万多一点。从零售业来看,由于医院门诊药房作为特殊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零售环节,占据了80%以上的药品零售市场份额,市区几家连锁大药房年销售在5000万左右,约30%的药店营业面积才40m2左右,全年营业额为200-500万,约70%药店全年销售额不到100万。

从经营管理模式来看,首先,衡阳市大部分的医药服务企业都没有属于自己的零售终端,或者是零售终端数量有限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其次,衡阳市大部分的医药服务企业都没有建立详实的上、下游客户档案,没有制定严格的客户管理制度和客户服务规范。

2.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目前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现状,未来7年(到2020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2.1实施五个重点项目

生物技术项目。衡阳市农科所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5.9亿元建设生物育种项目,包括建设南方农业种质资源信息库、创建湖南北大荒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档优质稻和双晚超级稻的研发等项目。

湖南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2013-2015年投资5亿元用于实施100万头无抗生猪冷链物流及无抗猪肉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和建设微生物发酵无抗生素饲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生物制药项目。南岳制药公司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10亿元,生产年投浆300吨,年生产2600万瓶血液制品。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2013-2020年间投资4亿元用于新建6个单采血浆站及其配套辅助设施,用于解决南岳生物生产原料紧张的困难。并着手基因工程重组人血白蛋白、纤维蛋白胶和疫苗研发。

中药新产品生产项目。紫光古汉集团中药公司立足开发滋补类中成药。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3.7亿元,建设口服液提取和制剂车间及锅炉房等配套设施,以达到年产4亿支口服液的生产能力;新建年产1500吨丸剂、2500吨颗粒剂生产线车间。

化学药品项目。恒生制药在衡阳县西渡镇投资6亿元用于生产青霉素类粉针剂、青霉素类口服固体制剂、部分头孢类粉针剂等产品。同时还将投资4亿元用于冻干粉生产线的续建。

爱民制药将投资8亿元建设生产感冒欣喷雾剂、甘花茶、加伊健等医药产品。

医疗器械设备项目。湖南乐福地医药包材科技有限公司将投资5亿元用于扩大软包装输液材料生产线二、三期产能、产量在原来基础上扩大10倍。

春天制药设备制造公司计划投资5亿元主要生产蒸馏水机、反渗透管、中药提取等方面的器械。

2.2构建支撑平台

积极构建科研机构支持平台。加快建设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衡阳中心,积极促进重大医学成果的产业转化,提高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积极促进新药GMP中试平台的建设,加大新药的研发和试用。加强对医疗实验系统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医疗实验系统软件服务水平。同时要支持中国科学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衡阳基地的建设,大力推广生物技术成果在医药产业中的转化实施。

重点构建企业支撑平台。构筑以项目孵化、设备共享、信息服务为主体的面向全国的技术服务中心,通过支持建设汉森制药企业技术中心、紫光古汉企业技术中心、湖南创新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湘南中药材研发中心,建立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平台。

促进集聚发展。依托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基地,建设1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并大力推动我市医药相关企业向医药产业园区集中,形成我市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

3.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3.1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一是成立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门管理机构,对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管理和指导作用,避免政出多门和管理真空的现象。二是建立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席协调机制,统筹各部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协调各领域要素资源投入,形成合力,促进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完善政策保障。一是加强产业发展政策指导。完善发展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结合衡阳实际,尽快出台《加快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在税费减免、土地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完善相关专项规划。在本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全市现代中医、新化学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医疗器械等专业领域相关产业指引。三是推进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积极研究与医改、新农合、政府采购等政策衔接,探索建立创新药进入医保基本目录的绿色通道和谈判、议价、定价机制,设立试点地区(五大城区),改革和完善医保准入制度,形成医保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提供投融资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二是争取社会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机制。三是支持企业拓宽资本市场,引导企业市场融资。

构建人才团队。一是引进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充分利用衡阳市关于引进人才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的相关政策待遇,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三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3.2政策建议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一是将医药企业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二是加强行业指导与服务。市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组织企业积极开展行业技术交流,收集产品、技术信息,推进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帮助企业包装策划,提升行业形象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抓好政策服务。

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大力度建设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促进衡阳医药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以品牌、品种、技术、市场为纽带,进一步整合市内医药企业和行业资源。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3

近年来,通化市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积极引导和扶持医药企业,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和重组,积极推进企业股权转移,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积极发展壮大医药产业经济增长点,使企业产能得到释放,效益得到提高。产值、利润连续23年居全省首位,成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医药名城”。

强强联合,高端重组,是通化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成功做法。修正集团收购东圣药业更名为修正通化东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由2007年产值4651万元到2010年底的3.6亿元的转变,年递增93.1%。通化东宝与利君国际就大输液项目共同投资设立吉林利君公司,做大做强软袋输液项目,助推企业长远发展。

优势互补,开拓市场,助推医药产业迅猛发展。万通集团兼并梅河涌源药业成立通化万通集团梅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实现产值6.3亿元,年均递增195%。博祥药业收购盛和药业,发挥博祥、盛和药业两药业营销和品种优势,企业发展势头突飞猛进。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4

“亦庄药谷”步入国际化之路

GE医疗、岛津医疗、第一制药......数十家世界500强和国际著名制药企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规模投资。

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国家863生物领域病毒基因载体研究基地等一批研究中心,ABO产业联盟等医药研发外包机构也纷纷在这里落户。

据开发区药监局介绍,2006年开发区医药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0%。其中,药品生产企业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制药工业的30%;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医疗器械工业的60%。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北京“药谷”,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国际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拜耳医药1995年入驻开发区,投资5亿6千万元建设医药生产基地。由于旺盛的客户需求,拜耳再次增资对工厂进行了扩建。预计扩建结束后,拜耳北京工厂的生产能力将达到现在生产能力的4倍。入驻“药谷”的企业在开发区获得了快速发展,生产和销售均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在增长。

目前,这些像拜耳一样在北京、全国,甚至世界医药行业的“亮点”、“明星”企业,已经在开发区投资并逐步形成了从研发到孵化器再到医疗器械和医药生产的产业集群。

亦庄医药园是北京市最早形成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经过十年的发展,医药园有意识地将生物医药和医药器械产业领域的企业集中进行聚集,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国际制药和医疗器械企业为主的专业园区。目前园区在聚集和服务国际制药和医药器械方面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园区服务于国际同类产业的产业发展环境已基本成熟。因此,在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园区定位于国际产业化区,发挥专业特长,形成特色化的企业集群,从而扩大北京生物生产,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产业集群发展,聚集效应不断显现──美国瓦里安医疗系统公司除本土之外的全球第一条生产线、中国最大的心脏瓣膜生产企业北京思达医用装置有限公司、外资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骨科生产基地林克骨科(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市最大医药研发外包机构实验基地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药谷”不断迎来新成员。

开发区药监局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药谷”共吸纳了45家药品企业和80家医疗器械企业,还有40家保健食品企业、13家医疗机构等,主要由国内外著名生物技术与医药企业组成。2006年,开发区药品、医疗机械等生产企业年产值达到了125.7亿元。

研发制造相结合的产业特点

近年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领域大型企业发展良好,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北京市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和制造基地。

一批国际著名的新医药和医疗设备跨国公司继续良性发展。2005年拜耳医药、第一制药、安万特制药、航卫通用、通用华伦、岛津医疗6家企业的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的53.08%和12.74%。

一批国家级研发中心,如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诺赛基因)、病毒生物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凯因生物)、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病毒基因载体研究开发基地(本元正阳)、异基因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等企业(机构)发展迅猛。

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企业,如神州细胞、昭衍生物等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由国际著名制药和医疗设备企业、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发机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内企业为主体的具有创新能力和规模效益的北京生物医药研发和制造基地。

与此同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药企业发展迅速,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均已进驻北京开发区,建立起3个车间,分别是1个年产胶囊 11.5亿粒、滴丸1亿粒的新剂型车间,1个中药片剂生产车间,和1个药材、提取物、同仁堂传统天然药物生产车间。2005年上述3家公司中药总产值达20亿元。目前,北京益芝堂现代制药有限公司也正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大型中成药生产研发基地,项目总投资为5亿元。

2005年9月,由市科委生物医药产业中心、中关村生物医药园与汇龙森公司投资入股的京师利源公司及区内企业凯因生物、诺赛基因、昭衍生物、本元正阳、国家药评中心等8家单位发起成立的ABO(Alliance of Biotech Outsourcing, China 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成立。联盟集中了国内优秀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机构,是中国第一个专注于生物技术领域的外包服务组织。2006年1月10日,北京市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专业委员会成立,其中近一半企业来自北京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的重要区域。

配套服务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药谷”的发展壮大,标志着开发区管委会的高效服务和产业引导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作为首家本土之外的大型设备制造厂,瓦里安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精心选址,最终确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因为这里的产业配套功能很让我们心动。”美国瓦里安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中国)总经理王小韵表示,开发区医药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了产业链条。这使瓦里安公司相信,在北京开发区,会得到更良好的发展。

的确如此,生物医药企业在开发区获得了可喜的迅猛发展。日前,以拜耳医药、瓦里安医疗、本元正阳、康龙化成、悦康药业为代表的十余位开发区医药企业的老总们,纷纷向管委会提出了一个共同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开发区的发展太快了!我们需要更大的空间!”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5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同时,广西还拥有一片宽阔的海域,蕴藏着大量海洋药物资源。资料统计,广西有中草药物种4623种,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中草药物种数量排全国第二位。目前广西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60多个,占地面积17876.4平方公里,其中汇集了大量中草药资源。如龙胜花坪、兴安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种类分别占林区植物种数的44%和33%。

广西不仅药种资源丰富,而且人工种植药材也颇具规模,现有各种种植药材的药场2.8万个,其中已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12个。全区种植药材面积有52万亩,约占全国栽培面积的1/5,年收购量曾达1800万公斤,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

目前,广西各市、县基本上都设有中药制药厂,共137家,在全区已形成一个较大的企业群体。其中大中型中成药工业企业11家,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和广西玉林制药厂更被列入国家重点中药企业50强。我国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中药生产企业有107家,其中广西有8家。广西现能生产中成药652个品种,保健药品288个品种,其中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的272个,占总数的33.45%。

2000年全国单品种产值上亿元的中药产品有30多个,其中属于广西的就有西瓜霜润喉片、金嗓子喉宝和肤阴洁3个品种。广西的药材生产、药材加工、中成药生产的规模都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广西中成药产值在全国排名第5位。广西现有医药、药材批发企业150多家,其中二级批发企业20家。

抱着“金山”讨饭吃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九五”期间广西中成药工业发展速度与全国相比明显减慢。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中,全国中药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9.93%,其中“八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17.74%,“九五”期间为22.16%。

虽然广西近10年中药工业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八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39.96%,而“九五”期间却大幅度下降为13.33%,仅为全国中药工业年均增长速度的60%,与广西“八五”期间相比,下降了66.69%。到“九五”期末,广西中药工业总产值已从“八五”期末占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的8.45%,下降到5.81%,在全国排名由原来的第3位退至第6位,可谓身在“金山”却过着讨饭吃的生活。

拿广西与其他省份进行比较,存在的差距更能说明问题。贵州和四川1996年至2000年中药产业固定资产原值分别以年均37.23%和29.84%的速度增长,比全国同行业平均分别高20.87%和13.48%,工业产值的排位由“八五”期末的第13位和第4位,跃至第4位和第1位。再如,广东、浙江、吉林和天津等省市的中药资源虽然远不及广西,但他们现在却是我国的中药工业大省(市)。

针对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为何滞后的问题,广西几位资深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专家认为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认识不够。广西壮、瑶民族医药有丰富的宝藏,但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各个相关部门、系统也缺乏高效率的协调配合,而在云南、吉林等省,是由一名副省长挂帅负责;

其次是科研力量分散,广西的中医药人才本来就很少,现在又都分散在南宁、桂林等地的高校和医院里,沟通交流很少,各自独立作战,产业发展的“3M”(人力、物力、设备)得不到集聚整合,也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三是没有一个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龙头基地,广西中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规模得不到提升,在西部省区中,宁夏已经投资15亿元建设枸杞基地;

四是市场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广西中医药产品的营销方式落后、销售网络不畅、销售市场较小,尤其是对国际市场的开发,广西的中医药企业更是做得远远不够。目前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逐步得到接受,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澳大利亚已取得合法地位,就连一直将中药制剂拒之门外的美国,也在两年前制定了“植物药上市批准法”。而广西所有出口的中药产品加起来,总量还不及天津天士力集团一个企业的出口量。

中药产业蕴藏巨大财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广西区党委和政府就把中草药资源列为广西优势资源之一。一直致力于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的广西人才协会专家顾问中心奔走于企业、科研所与政府部门之间,并集合了国内中医药学界的许多著名专家、教授,为广西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199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成哲忠同志专门写信给广西区党委领导谈到:发展中医药产业是广西的优势,应作为重点列入议程,建议组织力量研究开发。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峻山认为,广西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还比西部其他省、区多了一片海,要千方百计把它办成中草药大省。广西的正骨水、鸡骨草丸、三金片、中华跌打丸、桂林西瓜霜、蛤蚧定喘丸、金嗓子喉宝、两面针等,都是市场畅销的产品,说明有很大的产业开发潜力。专家顾问中心首席顾问张声震多次呼吁:如果广西不以极大的决心和魄力加大发展力度,加快发展步伐,那么,要不了多长时间,广西的中草药产业将被挤出全国前10名之外。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发展中医药产业,广西拥有的条件确实得天独厚。据统计,广西已开发应用的中草药物种为1078种,仅占全区中草药物种总数的23.3%,大部分资源还未开发。即使已开发应用的1078种中,大多数开发应用的水平也不高。广西是大西南的出海通道,而川、桂、滇、黔四省区是我国四大药材产区,从国际中药市场的格局来看,目前占世界中草药市场42%的是华裔市场,主要包括东南亚各国市场,港、澳、台市场,这是我国中草药的主要出口市场,而广西显然是走向这一市场最便捷的通道。

在科研开发能力方面,广西现有中高级中药科技人员2000多人,有如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等一批技术队伍较强、设备较好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

1956年建成的广西药用植物园,现栽培药用植物品种203科、715属共2500种,成为居全国同类植物园之最的“露天实验室”。而且,广西的壮、瑶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医药文化遗产,经过40多年的发掘整理研究,已经积累了民族药物栽培和产品开发的丰富知识。中华医史学会会长陈海峰教授在对广西民族传统医药进行考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民族医药是广西医药事业中的真正优势。因此,民族医药可以成为广西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发展中药产业尚未形成合力

中药产业是一个财富产业。为把中药产业发展为广西的一个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广西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广西由中药资源型大省向中医药产业大省、强省迈进,2003年4月,广西区计委组织编制了《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从战略的高度,明确了“十五”期间后3年及“十一五”期间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建设重点包括要新建一个中药材规范化良种繁育基地、一个现代中药工程研究中心,推进10家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速发展,以企业为龙头建设10个各2万亩以上的地道药材种植GAP(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力争2005年末广西的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2010年末达到150亿元。

记者在广西区计委采访了解到,规划实施近一年来,一些建设项目已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广西大宗地道及濒危稀缺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桂林天和药业有限公司年产5亿片新基质中药贴膏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两个项目,已得到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桂林集琦现代化中药开放式综合加工基地已经建成,可在最近投产;桂林三金、桂西制药、梧州制药等骨干企业的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改造已基本实现目标。

但是,广西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目前遇到的困难仍然很大。一些具有传统的特色药材资源,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得不到深层次的研究开发;大部分通过GMP改造的企业,也面临着资金短缺、达不到预期生产能力的问题,更多的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资金投入,被迫关门停产;10个GAP基地的建设,也是由于资金不到位,仍然举步维艰。

推进《规划》落实的专家们认为,发展中医药产业,政府的投入是必须要到位的。广西的特点是缺少中药产业的大企业,因此,在扶持大企业发展、建设研发中心、推动科技进步、引进外资等方面,都需要政府为此搭建一个能够整合各种力量的平台。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在政策、设施上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6

当前,北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世界城市”的新阶段,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成为首都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而生物医药产业在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北京作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策源地,在人才、技术、资金、环境和组织机构等环节,集中了全国最丰富的创新资源:集中了全国生命科学领域50%的院士、65%以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72家国内外知名的高校院所,汇集了全国40%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19%的医药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3%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0%的全国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和16%的国际临床研究基地。“十一五”期间,国家44%的重大新药创制平台落户北京,每年40%的生物医药成果诞生北京。“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又有43项落户北京,经费总额高达3亿元,占总费用的50%。

其次,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2006~2010年,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从204.3亿元增加到454.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1%,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5%上升到3.4%;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从76.9亿元增加到192.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7%,占全市工业比重由4.2%上升到7.1%,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3.2%;医药流通业销售收入从247.9亿元增加到628.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同时,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效益优势明显,各项效益指标均在全国同行业以及全市工业中名列前茅。

再者,北京拥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良好政策环境。2010~2011年北京市正式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简称“G20工程”)》、《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北京市《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中医药“十病十药”研发项目工作方案》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强力支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和措施。总的战略目标是:在“十二五”时期,要以“创新驱动、聚焦高端、融合发展、服务民生”为主线,努力将北京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全国高端制造基地、全国医药流通中心,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由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跨越。

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紧跟国际趋势,突出自主创新,克服制约瓶颈,改善发展环境 ,切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国际化发展,实现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大步跨越发展,使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