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1
在传统的企业(商业)运作模式下,交易过程以纸质原始凭证的形态呈现于会计人员面前,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以会计的方式将纸质原始凭证所记载的交易过程再现,呈报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因此,会计处理过程是以取得原始凭证(纸质)作为起点的。同时,企业交易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判断也常常依赖于纸质原始凭证上的各种签章的存在。因此,在传统会计核算过程中,各类原始凭证的“原件”是进行会计人员从事工作所要求的首要的条件。然而,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却以“无纸贸易”取胜[6],各项会计处理所需的业务数据则是直接记录在电子存储设备上(磁盘或光盘),成为了电子数据。这样,电子商务会计处理过程就面临了两个问题:一、电子数据在法律上能否被认同,成为交易的证据?二、若电子数据得到法律认可,如何实现企业与企业的数据无缝对接,从而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一、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参加交易的各方通过电子数据的的交换表示交易的达成。电子数据代替传统的书面票据证明交易的存在。这些电子数码信息流,作为一种传达民商事主体内在意思表示的介质,其存在依赖于电脑硬盘或磁盘,呈现依赖于电脑显示器,不能直接地被感知。这就使得电子数据不具备传统法中书面数据的各项优点,如易于长久保存,可配合手书签名等。进而也就影响到其对交易当事人订立合同意向以及此种意向性质及订立合同后果的证明能力,即其法律效力[1]。
对于电子数据法律效力的认定问题,需要从法律规定中寻找依据进行解决。事实上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早于1996年就颁布了一部关于电子数据法律效力的法律制度——《电子商业示范法》。该法针对“非书面形式传递具有法律意义的信息可能遇到的法律障碍及信息法律效力的有效性”提出了“功能等同”的方法,这种方法将法律对传统书面信息的要求及书面信息可达到的的目的和作用作为应用的前提,即将对书面信息的要求作为标准,若电子商务模式下产生的电子数据达到了这些标准,就可以同书面文件一样享受法律上的认同。
同时我国的《合同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还对前文提到的书面原始凭证中用于证明交易合理、合法及有效性的各种签章进行了电子数据方面的规定。对于书面信息而言,并非“书面形式”本身即具有法律效力,还必须配合交易当事人的签章及书面原件等条件才能够达到法律的要求,起到证明法律事实的作用[4]。交易当事人的签章不仅是对当事人身份的认定,还表示了当事人在缔约时与合同事项的相关性。然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电子数据信息以信息流的形态存在,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交易当事人在电子合同中进行亲笔签名并加盖印章是不可能的实现的事情,因此我国《合同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对此做出了规定。《合同法》第11条:"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一章第二条第一款:“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这些规定实际上从正面对电子签名、数据电文以立法的形式对其法律效力进行了肯定。
电子商务模式下,交易当事人进行电子签名时持有以电子数据密码表示的密钥,他可以在电子商务中,利用密钥对发送的电子数据进行加密,形成数码形式的字母、数目字或其他符号的值,附着在被加密的电子文件中。它代表了该电子文件的特征。如果有第三人对电子文件进行篡改,但他并不知道发送方的私人密钥,那么在文件发生改变时,电子签名的值也将随之而发生改变,不同的文件得到的是不同的电子签名数码值[2]。
二、电子数据的安全性
电子数据的安全性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然而处于网络环境的电子数据却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安全威胁。
首先,电子数据的生成过程有伪造的可能。传统业务数据存在于纸质凭证,纸质凭证经由经办人、批示人、签约人亲笔签名才能生效;电子数据在描述业务过程时,也采取同样的模式。但是计算机中所有的数据表示都是以符号(0,1)进行[5],无法识别某电子签名出自何人之手,使签名丧失了对业务数据的证实作用。业务数据的真实性也就少了一层保障。
其次,电子数据的传输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电子商务交易通过网络完成,则交易各方的数据传递也是在网络环境中完成的。但是由于各交易方的信息处理平台不尽相同,会使数据传输过程不流畅以致拖延传输时间,降低信息时效性。同时也存在数据传输通道堵塞,网络瘫痪的可能性,这对整个交易过程更会造成关键性的影响。例如目前我国各个国有专业银行网络选用的通信平台不统一,就不利于各银行间跨行业务的互联、互通和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另外,数据传输可能会遭到黑客拦截,致使商业机密泄露。
最后,电子数据的存储过程难以控制。电子数据的存储介质以光盘、磁盘及服务器硬盘为主[3]。但数据存储以后却会遭到黑客和病毒的攻击,光盘磁盘物理外观完好无损,但却无法打开,其中的数据也无法读取,信息遭到破坏。而服务器硬盘一旦被格式化,全部数据则毁于一瞬。
针对以上问题,唯有从技术手段上减少系统漏洞进行预防。如,应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访问人群、存取人群加以控制和锁定;亦可对数据进行加密,使数据在日常以密文状态存在,获取授权后再解密为文本状态。应用授权技术对访问数据的内容、数据操作权限进行控制。针对外部访问者,应设计引入防火墙的应用加以限制。对于数据使用者所做的每一次操作诸如修改、查询、删除等,应进行系统审计,由系统详细记录每一用户的过往操作。同时还要设计数据备份与恢复方案,防止以外的数据毁损。总之只有全面解决了以上的电子数据安全问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得以保障。
三、结论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2
关键词:媒体;商业模式;述评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一词源于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关于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学者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关于媒体商业模式的讨论多为策略性的案例研究,少有从学理角度对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清晰界定。Morris(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在战略、结构、经济等领域做出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抉择,从而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中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将商业模式的定义分为经济层、运营层和战略层三个层面。其中经济层关注企业如何产生利润,运营层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战略层关注企业愿景、市场定位、竞争优势、价值创造等。基于Morris对于商业模式的分层,笔者拟将目前国内媒体商业模式及其创新方面的研究予以梳理,并归纳出媒体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见表)。
第一,经济层,关注盈利逻辑、利润来源、成本结构等,如方琦(2007)认为报业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是在继续发展平面纸媒优势的基础上,再次或多次利用报业特有的新闻信息开辟新的数字化盈利模式和渠道,为报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其关键是一次采访多次利用,多次销售;刘学义(2010)认为免费与收费并存、广告与用户并重的商业模式是未来报纸网站的主流,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网站为例,说明具有利基市场、专业市场或者垄断市场特色的报纸网站向收费转型成功的概率较大。李洪洋(2015)认为数字时代的媒体形态是文化轻资产,纸媒新的商业模式应寻求把内容、品牌、用户和流量、资源和数据变现。从这一层面分析商业模式,优点在于清晰呈现价值如何实现,企业如何通过产品赚钱;缺点在于将商业模式限定在过于狭窄的范围,不利于从宏观角度实现长远发展。
第二,运营层,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如张金海、林翔(2014)指出信息流已不足以支撑网络媒体未来可持续发展,网络媒体要建立整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网络交互式平台商业模式;余莉等(2014)聚焦于商业模式的运营层面,发现我国立体电视频道存在业务发展乏力、节目内容资源缺乏、频道定位不清等问题,提出要完善商业性生产机制。从这一层面分析优点在于指导性、可操作性强,易于在企业实践中落地;缺点在于企业日常经营繁杂琐碎,容易模糊重点。
第三,战略层,关注企业愿景、价值主张、市场定位、竞争优势等,这一层面上学者或多或少都会提到“价值”。如郑豪杰(2011)建构了一个通过实现方式来连接价值主张、业务系统、盈利模式三个维度的商业模式创新框架。价值主张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起点,现代出版可以从出版者转型为内容提供商、平台服务商;业务系统是核心,出版企业要识别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自身资源与能力,确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盈利模式是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之间比较的结果,传统出版企业需要提高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刘冰、游苏宁(2011)认为重构商业模式是我国科技期刊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以Elsevier等国际出版集团为例,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打造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全球性网络化销售、建立战略投资体系等,打造了扩张型商业模式。建议国内科技期刊应借势资本,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多形式发展数字产品最终提升品牌。任健(2012)以波特的价值链分析为基础,认为“三次售卖”的理论实质是以信息服务提供为载体的“价值塑造-价值整合与放大-价值延伸”过程,价值塑造要以内容为先导,价值整合与放大要以期刊内容为基础整合其他资源创造多业态产品,期刊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就是根据不同消费需求、不同的业态将期刊的既有信息进行相应产品化的创意与设计。肖玉琴(2014)认为户外媒体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价值主张,构建了包括广告主、商业合作者、受众、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在内的多元化价值主张的户外媒体商业模式新框架;窦毓磊(2014)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企业围绕着“创造客户”所进行的一系列价值创新过程,提出了针对社会化媒体企业的3V(价值主张、价值构建、价值体系)2E(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研究体系,从创新的角度挖掘社会化媒体企业商业模式的驱动因素。廖小刚、周国清(2013)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一种战略创和制度集合,在分析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之后,整合企业、顾客、价值链伙伴等利益相关者,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从这一层面分析优点是利于顶层设计促进长远发展,缺点是过于宽泛不利于执行。
从表可以看出,出现最多的要素有盈利/收入模式(7次)、顾客/受众关系(7次)、产品服务(7次),其次是企业资源(5次)、伙伴/合作(5次)、技术(4次)、业务/运营流程(3次),另外还有环境方面提到了社会公共价值、市场公平竞争等。目前的研究从战略层面出发的较多,说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多是对某个案例的描述性分析,尚未形成一个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理论研究框架,对媒体商业模式的具体形式未有合适的分类。
基于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媒体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基于内外部资源,采用相关技术改进业务流程,优化合作伙伴关系科学配置资源,为客户提供独特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利润的持续转化机制,是战略决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盈利机制等的一系列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包括用户价值(产品/服务、用户关系),企业价值(核心资源、业务流程、盈利模式)、伙伴价值(伙伴关系)。企业价值实现是基础,也是最终目的;客户价值实现是核心,也是必要条件;伙伴价值实现是保障,合作共赢(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Morris, M. M. Schindehutte, and J. Allen,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6): p.726-735.
[2]方琦.论我国报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J].新闻前哨,2007,(5).
[3]刘学义.“广告中心”还是“用户中心”?--美英报纸网站商业模式转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3).
[4]李洪洋.互联网思维下的纸媒商业模式[J].新闻战线,2015,(1).
[5]张金海,林翔.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的构建[J].现代传播,2012,(8).
[6]余莉,范金慧,李睿,薛婧贤,童蔚闻.探析我国立体电视频道商业运营模式[J].现代传播,2014,(12).
[7]郑豪杰.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出版,2011年3月上.
[8]刘冰,游苏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9]任健.从“三次售卖”到信息服务多业态平台化集成提供--对期刊商业模式创新中支撑因素的探析[J].新闻大学,2012(1).
[10]肖玉琴.基于价值主张多元转向的户外媒体商业模式分析[J].编辑之友,2014,(9).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3
美国《新闻周刊》于2012年10月18日宣布将在年底结束80年的纸质印刷历史,2013年全面转入数字版。从《基督教箴言报》到《西雅图邮报》,再到《新闻周刊》停出纸质印刷版,美国诸多传统媒体纷纷转型,以求在当下恶劣的媒体环境中求的生存。
从第一张数字报纸诞生,数字出版的技术应用历史已有20多年。在最近几年里,数字出版加快进入出版业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其势头锐不可当。现如今,传统出版业已陷入滞胀状态,而数字化出版之风却越吹越劲儿。
据资料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只有213亿元,2007年为362.42亿,2008年为556.56亿,2009年为799.4亿,2010年为1051.79亿,2011年已经达到1377.88亿元。2011年总收入约是2006年总收入的6倍,平均年增长速度为49.37%。中国数字出版行业未来发展之路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更有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网络出版的销售额将占到出版产业的50%;2030年,90%的图书都将出版网络版本。
为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也表示,“2011年传统出版业经历了寒冬的考验,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数字出版业继续加速发展,技术创新和信息服务优势进一步显现。可以说,在更新理念、革新模式、创新技术的过程中适应市场,国际出版业进入了真正的、根本性的数字化转型阶段。加快传统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新兴数字出版产业,成为当前国际出版业的共同选择和追求。”
据了解,世界主要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营收,在2011年都呈现出较大幅度增长。培生集团来自数字服务的营收同比增长18%;兰登书屋电子书销售额在英国占到总体销售的15%,在美国占到总体销售的21%;哈珀柯林斯英国公司去年上半年电子书销售额同比增加7倍。
如此增长速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字出版的前景值得期待。不过在数字出版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其发展出现的问题仍需业内和社会的认真解决。万事俱备,再借力几道东风,方能把数字出版发展之势吹得更火更高远。
完整产业链之风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中国数字化出版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头,但还远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完整的产业链。
数字出版作为出版产业的新兴业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产业技术也已经不是难题。只是中国还欠缺一个能广为产业链认可的、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要找到这样的商业模式还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商业模式就是要求各环节在进行商业模式设计时要以全产业链视角,充分照顾到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利益需求。一个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商业模式应该同其他环节的商业模式紧密联系,协作共生,共同为产业链的整体战略服务。
美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相对较为完善,例如其电子书产业链上各相关企业基本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所谓术业有专攻,各司其职,每个企业才能探索出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的相对固定的商业运营模式。
美国的电子书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以亚马逊商店为代表的零售模式和以苹果iBook Store为代表的代销模式。这两种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定价权的归属不同。
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的面市,为美国电子书产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Kindle将美国的电子书产业推向了一个高峰。亚马逊采用的是自己定价模式。即上游出版商为亚马逊提供内容产品并授予销售权,然后由亚马逊将内容产品制作成固定格式并定价后在亚马逊商店销售。这个模式由亚马逊主导,无论在格式上、定价上还是在销售上出版商都无权干涉。
反观中国,目前国内数字出版产业还延续着“上游冷、下游热”的局面。受到版权、赢利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国内数字出版产业链上存在着上游掌握大量关键内容资源的著作权人缺乏积极性,与中游技术、平台服务商热情高涨的不对称景象。而现有的商业模式多是以中游平台服务企业为主导,非常缺乏上游出版企业的广泛参与,这导致国内的数字出版产业至今仍欠缺基于全产业链角度考虑的可颠覆传统业务的成熟商业模式。
对此,中国出版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副主任张立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传统的出版业态和观念一时难以改进,二是传统出版行业对数字出版物是否会冲击传统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出版物心存担忧,三是数字出版领域的版权保护问题成为制约出版社和作者进入的主要障碍。
国内数字出版经常被大家提及的几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有:汉王的电子书模式,方正、超星等的数字图书馆模式,网络小说模式,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模式等等。从这些商业模式中很难觅得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商业模式设计理念。
终端厂商与运营商们一心要做全产业链的思维,也给中国数字出版市场埋下“深水炸弹”。花费巨资做市场推广,但提供给读者的电子图书内容还停留在免费阶段,还是以公版书、网络文学和免费小说为主,其商业模式没有真正的市场概念,这也导致了内容拥有方的强大封杀力,如果缺乏出版单位强大的支持,国内曾发生过的“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局面必将重演。
在图书资源没有形成有效规模的时候,消费者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到底需要购买多少台不同厂商的阅读设备才能看到市场上主流的图书,而初期一些平台运营商与出版社合作过程中也会在短期获益和长期合作方面出现目标不统一的状况。在我们看来,只有保证全产业链企业尤其是出版企业的合理正当利益,才能保障作者和出版社有足够的热情和信心去继续支持数字图书市场。在这个方面,美国同行们坚持的利益分成和分工合作等产业分工模式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加强版权保护之风
图书的销售仅仅是出版链条中的一个环节,选题策划、内容创作、宣传营销、客户反馈都是出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现在越来越多由出版人自主建设运营的专营电子书销售平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如九月网以及承载原创、在线编辑、版权管理、销售全流程服务的数字出版平台,如大佳网。这些专业出版人的加入,值得我们关注。
2012年电子书销售市场,如同纸质图书的专业书店、卖场图书角、直销店、展会等多种方式的销售,电子书因载体变化也同样存在多种销售平台形式,根据其创作方式的不同而出现全新的销售方式,唯一不变的是当文化产品以低价抛售,将严重伤害创作及版权人的热情与利益,也将会同时伤害整体市场。
由于国内现行的《著作权法》,对加强著作权人权利保护的内容一直没有做出实质性的修订,对网络版权、网络传播权难以界定,不能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授权方式、稿酬计算标准、版权纠纷以及版权保护技术等新问题。特别是纸质版权与数字版权的分离,对传统出版业在数字出版中的发展极为不利。出版社从选题、设计、编辑、审校等方面的大量投入将为人作嫁,损害了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出版业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日益猖獗的侵权盗版的挑战,同时因没有数字版权的授权而错失电子书产品的收益。这些电子书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亟须解决。
第18届北京国际图博会组委会副主席吴伟说,“真正的数字出版还是在美国。在互联网技术方面,中国与世界应该说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与美国相比,从硬件上说也不差什么。但是中国的数字出版为什么不能快速发展,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们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据资料显示,美国的数字化程度已达到80%,这得益于美国版权保护做的好,线上线下的版权都形成了较好的收益。与之相比,中国在数字出版仍处于探索盈利模式的阶段,版权保护力度和意思远远不够。例如盛大文学网站给作家的数字稿酬是2分钱/千字,可是不到半天,这篇文章就会被其他论坛或相关网站贴到论坛里供读者免费阅读。
目前电子书免费阅读氛围依旧存在,值得欣慰的是在33.3%增幅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中,超过一半的读者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这为付费阅读提供了无限前景。多看科技副总裁胡晓东认为,“虽然免费阅读是主流,但如果正版通过精致的印刷、美观的版式为读者带来的优雅阅读体验,读者还是乐于接受付费阅读的。”
构建技术标准与人才之风
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人们对版权保护的程度也相继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内容的表达形式、传播渠道、销售业态、阅读习惯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又不显著地变化。
数字出版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传统出版单位信息化程度不高,自身业务的流转没有完全信息化,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储备,以文科为主的编辑队伍还有一个很长的再学习过程。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使得传统出版进入数字出版的成本过高,集约化程度较低,影响到产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人才的匮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一个亟待破解的瓶颈,对于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法律甚至适应国际化、标准化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地方新媒体的主要人员是传统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就技术方层面来说,是典型的“三无”特征:无技术高管、无软件团队、无开发能力,其使用的系统、邮件系统、论坛系统、iPad&iPhone客户端等等,几乎一切都是买的。在网站、无线互联、手机出版等方面的资源整合、技术规划、技术支撑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劣势。
人才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因素。数字出版行业和各企业应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专业人才市场和人才资源库;人才选拔考核、培养提高和合理流动、综合利用的人才拔擢使用机制、体制对于蒸蒸日上的数字出版来说也显得迫在眉睫。
另一个值得业界重视的问题是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建立,包括内容质量标准、内容格式标准、内容平台标准、版权保护标准、质量检测标准、利益分配标准等,涉及整个产业链的方方面面。目前数字出版的很多关键技术、标准掌握在技术提供商手中,如电子书的格式标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等,但技术提供商的标准各异,又互不兼容。统一行业技术标准能给出版社的内容数字化工作降低成本,给使用者带来方便,也有利于数字出版市场的推广。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商业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博弈之下,纸媒商业模式基因重组
对于报业而言,多年来的商业模式一直依靠“发行”和“广告”这两条腿走路。但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诞生后,纸媒唯一的核心优势――内容,受到了严重冲击。由于经营思路和经营模式的单一,让纸媒在发行量已经触顶的现实下,面临着广告经营雪上加霜的困境。在种种因素促使下,传统纸媒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全球报业对于数字化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并在业内掀起了一股热潮。
从目前报业与新媒体的博弈进程来看,报业进行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绝不是要取代传统报纸,也不是将报纸的原创内容移植到互联网上占领舆论阵地,其核心则是在纸媒优质内容基础上,通过多次利用和多元开发对原有盈利模式进行拓展,从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换言之,纸媒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能否很好地利用数字化深度开发技术,让纸媒原创内容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服务获得多次销售的机会,从而实现传统报业商业模式的基因重组。
(一)“付费墙”的利与弊
美国及欧洲报业最早进行了数字化盈利的探索,1995年1月22日纽约时报推出网站是其代表性事件。但数字化真正进展则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最权威的发行量统计单位美国报纸发行稽核局(ABC)从2010年10月起改变了其发行量计算方式,将报纸的印刷版和数字版订阅合计发行量,
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也让人们享受到了免费的“新闻大餐”,但对报社而言,却意味着印刷版订户和广告收入的下降。为此,越来越多的报纸通过网络或移动媒体开始向读者竖起“付费墙”(Pay Walls)。1997年1月,华尔街日报网站设立付费墙,成为美国主流大报网站在内容收费方面的先驱,并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赢得20多万订户。默多克也于2009年5月12日宣布对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新闻集团旗下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宣称设立“付费墙”,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
由此可以看出,改变原先内容免费的战略,通过对内容收费并让其产生效益,已经成为许多报纸不约而同的选择。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付费墙”并非是所有纸媒的救命稻草,从目前看来,效果有好有坏,不少报纸在收费后流量大减、广告额下降,被迫恢复免费的案例也不在少数。2005年9月,纽约时报网站首次没立付费墙.然而却带来了网站访问量大幅下降,对当时主要依靠广告盈利的报纸网站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存2007年9月该网站暂停了对绝大部分内容的收费。
通过梳理全球报业在新型商业模式上的探索,可以看到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之中,几乎所有最大型报业集团都在建设付费墙之列,而且它们也无一例外地采取了一种可进可退的收费方式,以便必要时回到原有免费形式或进行必要调整。
(二)延伸价值链条,提供资讯服务
不少纸媒开始寻求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型商业盈利模式。由于纸媒在经过多年累积后拥有庞大的原创内容资源,因此,将所有资源重新整合,在新型移动终端上,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定制或是提供及时、有效的资汛内容服务成为一种新型的盈利模式。
2002年开始,日本读卖新闻就和出版印刷株式会社合作推出了“读卖PDA”业务,向无线局域网PDA用户提供24小时的新闻服务,这项业务的收费为每月600日元。另外读卖新闻还和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一起与奥林巴斯合作推出“H-Studio”,向手机用户传送各大报纸新闻的语音版。这成为早期纸媒通过延伸价值链条,创新盈利模式的经典案例。
我国的纸媒也开始了以资讯服务为核心,对新型盈利模式进行探索。如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夕,南方都市报在iPad上推出“广州亚运指南”客户端。结合移动互联网地理位置服务,为用户提供亚运赛程、参观、赛事资讯,还有亚运场馆周边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信息。根据动态位置调用GPS路线导航,有查询电话拨打,同时具备中、英、韩、日四种语言。这款资讯服务类应用在iPad上收费1.99美元。在苹果商店上架不到一周,跃升体育收费类销售榜第一位,成为南方都市报第一个实现收费的产品。
(三)分羹新媒体广告市场
新媒体广告颠覆了报纸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报纸广告份额不断被蚕食鲸吞。在此背景下,纸媒开始打响自卫反击战。纸媒可以学习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优势,打造专业细分的网络信息平台,极力促成分类广告向网络平台的转移,或通过网络的二次传播提供增值服务,稳定客户资源,创新盈利模式。
在新媒体这一开放的网络空间中,用户通过超链接、搜索等穿梭于各大网站、各种服务和应用中。而互联网广告投放强调利用cookie等技术建立庞大的用户数据库,并针对目标受众进行跨媒体的、跨网络平台的跟踪性的、精准的整合营销。这种跨网络平台的互联网广告投放模式是与传统报业相对封闭式的广告营销完全不同的。
因此,报业流失的印刷广告大部分并未转投报业控制的新闻网站,而转向了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目前,部分美国报纸已经开始与顶尖级的互联网企业、广告网络公司展开合作,如纽约时报与GOOGLE公司合作进行网上广告经营活动。但是,这种利用互联网技术、针对受众的报业数字营销才刚刚起步,数字化报业是否能在互联网整合营销平台中分得一杯羹,仍是一个未知数。
(四)基于数据挖掘的盈利模式
在分析纸媒广告收益时,不免要涉及到“二次售卖理论”。报纸的二次售卖指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于读者数据的处理和重视将推动传统纸媒的巨大变革。而这正是报纸的软肋。读者是谁,在哪里,有何需求,是否变化,怎样变化,变化的过程、趋势等此类问题,基本上凭借一种定性式的估计。但现在,人类社会已从信息时代进入数字时代,并向智能化时代迈进,对纸媒传统的盈利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于一些高端报纸或者专业化明确的报纸,比如金融财经类报纸,在确保一定读者数量的前提下,更需要强调的是读者的质量和边界感。因此,纸媒需要对自有的数据库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通过数据库技术锁定核心读者,对行业或区域综合信息进行系统的整合,建立起分级管理使用的强大专业化数据库,可以大大提升报纸的营销能力。
而美国媒体研究机构PEJ也发现,2011年中,半数以上的报纸都开始做起数据生意,如根据报纸自身多年的数据积累,开办咨询业务,为商家、个人用户等提供网上咨询服务。盈利虽然不多,但是报纸能够借此成功盈利的比例却很高。
因此,要想通过数据库进行盈利,笔者认为纸媒首先需要构建读者数据库,要掌握详细真实的读者信息,并对行业或区域综合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建立起强大且专业化的读者数据库。利用品牌影响,报业机构在向社会提供专业数据库销售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读者共享数据资源,为其提供无偿服务。
其次,运用数据库技术,可以按照地区、收入、职务、年龄等条件,分类挑选需要的目标群体,对于广告主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例如,杭州19楼正是通过深度挖掘数据库资源,对所有用户通过年龄和需求这两个维度进行细分,让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效果更加精准,无论是对广告公司还是广告主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最后,在深度挖掘数据的基础上,纸媒可以对核心信息资源适当收费,以此聚合出庞大的数据库使用人群和数据平台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读者数据库,锁定核心读者,实现报纸的经营、广告商的诉求与读者偏好的三环重合。可以说,读者数据库是纸媒实现数字化盈利模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完备的读者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基于传统的报纸发行、广告,提高报纸精准发行率和广告有效达剑率;也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读者人群,准确设计数字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项目,吸纳高粘度用户;还可以与其他行业如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机构展开信息资源合作,实现数字化背景下的精准营销,从而带来更多的利润。
但是,对于报纸来说,要想依托数据而实现真正盈利,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面对:首先,纸媒需要整合各种渠道,为读者随时订报提供便利,提供全方位的订阅模式。其次,要解决数据挖掘的精准度问题,将订阅者信息进行细分,通过打标签的方式使数据库在构成和使用上更为方便,这对数据挖掘者有很高的要求,因为需要整合各种技术平台、数据平台,以及广告公司与广告主的需求。虽然面临两大障碍,但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盈利模式一但建立,除了广告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具备提供更细分的增值服务内容。因此,对于纸媒而言,这条路是一条金光大道,只是有待于更好地挖掘和探索。
二、商业模式创新,悲观与乐观的争论
传统媒体的广告垄断地位已被新媒体打破,而广告主在做预算以及购买时,也更加注重多种媒介形式的组合,以此谋求传播效果最大化。而数字化是否能够拯救目前报业经营危机,最终还是要看其带来的利润是否能够弥补纸媒传统收入的不断下跌。
虽然学界对纸媒新型商业模式有不少悲观论调,如建议报纸向非营利或者低盈利的公共机构转型,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应当将焦点放到如何促进纸媒数字化带来更多利润上。美国新闻研究所在关于报业转型的大型报告《下一代报业:转型的蓝图》认为,大部分报业的数字化转型都只是“用新技术复制旧产品”,忽视了“非媒体消费者”的需求和“媒体消费者”的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报业必须采用新技术,增加互动功能、搜索功能、可扩展功能、可定制功能等,掌握数据库、网民交流、网上社区.-三种新的基础建构能力,生产“新闻之外的内容”来吸引受众。
虽然全球报业涌现出了不少新型的商业模式,但在最关键的、最深层的数字营销层面尚未突破。目前看来,无论新旧商业模式,广告始终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受众付费阅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美国皮尤数据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微博等新兴媒体出现后,直接通过报纸等阅读新闻的受众数量在降低,但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获取新闻的人数却在上涨。而这类新媒体凭借新监测体系使得广告商对广告投放的精准度、收益更加关注,这也成为付费报纸发展的方向。但确定收费内容一定要慎重,要能准确判断哪些内容对核心受众来说最具价值,然后才能收费。读者细分也至关重要,既要划定核心读者,又不能将收费人群扩大化,流失潜在读者。
其次,对于传统展示广告来说,网络并非理想的传播环境。但网络也有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比如通过强大的数据库建设,能够使广告受众定位更加精准,内容高度对象化。与此同时,广告受众还能够一定限度地自主选择广告内容,有利于减低对广告的抵触。
综上所述,对于传统纸媒而言,在激烈的内容同质化竞争的今天,必须要提高信息质量、突出报纸特色、明确未来发展定位、打造不可替代的品牌才能够克服整个报业衰退期中的收费困境,寻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而在新型商业模式探索中,也必须要有清晰的发展路线和良性现金流,才能熬过这场没有硝烟的内容大战。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5
研究广告经营生态环境变化:广告经营创新的立足点
在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之下。报业广告经营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广告投放渠道多元化。新媒介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广告主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广告传播平台,借助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新的科学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通信卫星等渠道,使新媒体个性化、细分化、互动化等传播特点得到全面凸显,一些新媒体的广告价值也因为媒体本身价值的进一步开掘而大大提升,为它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注意力资源。
广告受众碎片化。现阶段,媒介数量上的扩张和质量上的细分化导致广告受众注意力的分散,而媒介市场受众高度细分化和碎片化,导致受众的广告接受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媒介经营的目的是在受众破碎下,重新聚合一定数量的受众,从而产生注意力经济,为媒介的广告经营生产大量相对单一的受众。
以“融合经营”实现资源整合:广告经营创新的必然路径
首先,融合经营应该是技术上的融合,即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新传播技术。以手机报为例,它以手机彩信技术为基础,把传统报业的文字及图片内容发送到用户手机中。又如手机二维码广告。它将手机需要访问、使用的信息编码到二维码中,利用手机的摄像头识读。其次,融合经营应该是内容上的融合。数字化使各媒体产品有了共同的平台基础,这给媒体产品的整合带来了便利。各个媒体的内容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并根据各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例如。分类信息广告在报纸和网络上同步刊登,网络分类广告易检索,报纸分类广告可信度高,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再次,融合经营还是产业上的融合。一些报纸媒体企图通过单一的“报纸+网站+手机”的形式实现数字化转型,把媒介融合简单地理解为报纸内容的数字化,等同于多媒体叠加和报纸内容的多向。
建构新商业模式:广告经营创新的核心
变革传统的商业运营模式的必要性。传统的报纸运营模式是以新闻内容生产为基础,以吸引受众注意力和广告主广告投放为手段,通过广告,报纸印刷、发行等渠道完成新闻销售和广告销售的双重目标。这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商业运营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一方面使报纸自身各个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严重阻碍了报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例如去年以来新闻纸价格的骤增,使国内一部分报纸纷纷提价,增加了报业经营的成本。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下。报业自身经营已遭遇透明天花板,要开挖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得借助新的商业模式的建构。而一种商业模式就代表着一种盈利方式,一个好的盈利方式不仅可以使报业经营长期获利,还可以为报业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蓝海市场。
借助与新媒体的融合,建构报业新商业模式。新媒体近些年来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是凭借其技术的优势。还有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全新商业操作模式。例如,互联网在订阅、第三方支持、按产品或使用次数收费、服务等商业模式的推广应用上,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收益。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报纸与新媒体的经营融合将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新媒体的商业运营模式尽管还不够成熟完善,但已被证明是高效的。或许它能为传统报业发展走出网境提供一些发展的参照。
首先。传统报业相对封闭的运行态势必须打破。从新闻内容生产到广告经营,再到印刷、发行这一系列环节,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必须做到与其他媒体、与市场的结合。所以说,传统报业新的商业模式必须建立在一种开放式经营的基础之上。例如,报业经营性资源的剥离以便市场化运作,对资本市场的参与以便募集更多的发展资金,这些都将为传统报业建构新商业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工程建设;商业模式;经济分析
1背景
大数据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在互联网和商业智能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国务院2015年9月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大数据的发展方向。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数据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资料,用数据量化方式重构企业的管理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这种生产资料不同于石油、天然气等消耗性物资,它是越用越多、越用越好的增量型生产资料。同时,在传统行业的一些先进企业的大数据应用,也出现星火燎原之势。
2工程建设大数据的特征
工程建设行业属于整个工业系统的一环,起到承上启下的串联作用。工程建设数据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工程建设数据表现为种类多、数量大、抽象性、异构性、非结构化,更多表现为静态数据;而与之对应的工厂企业中生产监控数据更多表现为时域上的动态数据。种类多体现在现代工程建设领域的分工细化,参与工程建设的企业多、专业多,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用数据表达,是典型的高维数据。数量大体现在设计文档、供应商资料、施工记录、完工与开车等环节将产生大量的有效信息,其中供应商的随机资料还包括其分包商、原材料商、系统提供商的数据,换句话说将牵涉到整个产业链的数据。抽象性体现在工程与工业系统往往是复杂的人造系统,是理论、技术、经验的结合,其中融合很多概念,没有与之对应的数据语义描述。相比之下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更容易理解。异构性体现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专业采用多种不同的软件,造成数据异构化和碎片化严重。不同的软件意味着不同的数据产生、存储和组织方式,由于历史和商业竞争的关系,很难形成统一,给数据整合带来很大困难。非结构化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很多结果资料都以图纸、表格、说明、记录的形式为载体,很难自动转换为结构化数据。近年来,国家陆续起草和工程建设行业和领域的工程数字化标准,包括石化、电力、建筑、制造业等,希望统一工程建设行业数据规范,明确建设方向,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大数据的特殊难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工程建设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物理交付逐步转向物理与数字化的共同交付,将工程建设期的信息交付给企业,帮助其运行、维护、检修。
3需求内因与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国内建设行业整体增长日趋平稳,工程建设企业需要新的业务以维持运营和增长。同时,工程建设企业开始注重对数据的应用,从工程研发、工程设计、供应商采购、施工与安装、项目管理与完工、现场试车开车等,提供给用户工程期间完整的数字化交付。从服务用户的角度来说,工程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结合工厂企业的生产监测数据,使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工厂成为可能[1]。传统的模式,工程建设企业一般负责工程设计、采购服务、施工安装,有些项目会涉及到试车和开车。作为工厂全生命周期的一环,通过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将利益相关者组织起来,通过合同和规范达到完成项目的目标。工程企业对于工厂企业,一般通过现场解决问题、项目定期回访来提供后续的服务,与用户很难建立紧密的关系,难以将工程建设服务延伸到后续的技改技措中。工程企业要面对众多同类型供应商,很难深入影响产品的制造和服务。供应商与工厂企业之间,主要是检维修或机电设备故障下的抢修。因此,在传统模式下整个产业链难以产生有效的合力[2]。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以大数据技术为中心沿行业纵向架构衍生,通过平台建立对利益相关者的数据链接,充分挖掘各类需求,尝试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服务并产生价值。其中包括:对于纷繁复杂的档案资料,工厂企业需要大量准确的工程建设期数据。创新模式通过工程期的数字化交付与目标用户建立数据联系,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生产期的技术和咨询服务,包括改扩建、检维修、设备可靠性、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市场驱动下,工厂企业需要生产工艺的优化。创新模式通过工厂企业运行历史数据,将工程期工艺流程模拟的机理模型与生产数据模型相融合,进而提升工艺流程模拟整体的可靠性,并进行全厂优化应用。工厂企业需要预测设备的可靠性,从被动检修到主动检修。创新模式通过数据分析大型机电设备运行数据,结合对机电设备的合理操作的数据分析,进行数据可靠性预测。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下,工厂企业需要节能减排。创新模式通过数字化工厂的三维模型,结合工厂环保传感器检测数据,对企业整体排放进行数据建模,有针对性地解决系统性排放问题,为工厂节能降耗。面对新时期的企业定员或减员增效,工厂企业需要更有效的工作。创新模式通过工程系统的知识与经验,结合现场安全预警记录,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减少频繁的安全预警对于操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减少预算和采购风险。创新模式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实施供应商采购,比如中石化的易派克,提供基于“互联网+供应链”模式的采购、销售、金融、综合服务,通过数据积累,消除信息不对称,减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预算和成本问题。同时对供应商进行征信,规范招投标过程,降低项目未知风险。同时工程企业通过建立工程期与生产期的数据链接,可以更快得到目标用户的数据反馈。利用相同装置在不同企业的大数据分析,分析已知问题,发现未知问题,再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研发、工程设计,使在以后类似的装置中有更好的工程建设服务。引导国家或行业协会建立专业领域的大数据,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利用基于数据的动态项目风险分析,对海外项目工程造价与项目执行风险进行深度控制。
4新模式的经济分析
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多种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可用来说明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以及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来开拓市场、传递价值、创造关系资本、获得利润并维持现金流。对于创新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业务系统、定位、交易结构、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商业价值等方面进行经济学的理性分析。1)业务系统:国内工程企业的角色,由于历史原因,其承载的内容远大于国外企业。因此无论在工艺研发、材料应用、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制造攻关、专家会诊等,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都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交集。2)定位:工程企业可以利用技术与经验积累,通过大数据解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其新商业模式在整个产业链利益相关者中的机会成本最低。3)交易结构:工程企业咨询服务与现场处理的业务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4)盈利模式:从传统的物理工厂单独计价,到同时交付物理和数字工厂的组合计价模式。同时数字工厂的大数据服务,可以为全生命周期提供咨询服务与解决方案,使单次计价模式变为连续性收益模式,更重要的是增加在后续工程和服务中的用户粘性。5)关键资源能力:工程企业聚集业务领域专家,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产化技术攻关、重要工程建设等。现今国内工程企业已经进入到垄断竞争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比拼逐步从工程建设规模和速度转向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业务基本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是支撑新商业模式交易背后的重要资源。6)商业价值:从整个工业体系看,工厂企业的投资是高固定成本的、生产是低边际成本的,对于企业影响最大的就是设备与系统故障,甚至带来的停工,而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预见的。新的模式是利用知识、技术、分析的综合无形资产,通过大数据技术将不可预见的问题可见化,降低工程与生产的项目风险与人力成本,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带给用户更多的价值,同时创造社会经济价值。
5结论与展望
随着大数据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经成为一种生产资料,如何将其转变成生产力,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深入研究。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当同样的资源能力被不同利益主体拥有时,机会成本不同,应把资源能力配置到能发挥更高效率的利益主体,实现整个交易结构的价值增值。由工程企业来承担信息化发展的这部分社会责任,使其实现的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是经济分析的理性选择。大数据的应用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如互联网行业就非常依赖大数据技术。本文提到的商业模式创新虽然有其经济分析支撑,然而在工程建设领域,人们还需要经历从整合数据、到认识数据、再到应用大数据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