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行业现状分析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行业现状分析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合理用药;对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020-02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近半数的患者不能用药,已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如何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已经成为全世界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也存在较多的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据有关报道显示,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占整个用药者的13%~30%[1]。当前,我国大约有2000万听力残疾者,而其中大约70%左右的患者是由于未能合理使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所导致[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曾从部分一线城市中抽取了26家医院进行儿童水样腹泻的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药不合理率达94.6%。在肺部感染的治疗中,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率达50%[3]。本次研究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回顾,初步分析了我国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1.1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①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药物选用不当,该类现象在临床用药上较为普遍,特别是对抗生素的使用更加不合理,部分医生缺乏对药物的全面了解,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没有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使用药物的适应证,忽视了药物使用的禁忌,往往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药物,该药物能够影响软骨的发育,当儿童使用该类药物时,可能会影响其骨骼的发育,严重的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4]。②重复使用药物或使用了无效的药物,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医师在设计给药方案时,未能充分结合治疗的需要和药物特殊性,进而导致了给药的不合理、重复或没有必要的使用多种药物,大大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该类现象常见于抗感染的治疗中,部分医师对药物的了解不够全面,往往会并用多种具有相同作用机制或相互拮抗的药物,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5]。③药物剂量使用不正确,主要包括用药量不足和用药量过大两种情况,用药量不足现象常见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或缺乏临床经验的医师中,他们往往畏惧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者认为病情已痊愈而减少用药或过早的停药,进而导致了疗程的不足,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耽误病情,极易出现耐药性的细菌;用药量过大现象常见于联合用药中,部分临床经验缺乏的医师在用药后发现效果不是很明确,在没有对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检测的情况下加大了药物使用量,极易导致药物中毒现象。④用药途径选择不当,过度依赖注射剂,特别是在部分农村地区,该地区的患者往往缺乏消毒意识或乡村诊所的消毒条件较差,常常会出现重复使用注射器、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注射器等现象,极易引起血液的感染和传染病的流行,注射剂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率较高,尤其是在使用成分较为复杂的中药注射剂并配伍其他药物时,常常很难预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现象。⑤无适应证用药,常见于外科围术期,该时期对部分没有抗生素使用指征的患者,医生往往会预防性的使用抗菌药物。⑥中西药的不合理使用,医学上一般认为中药没有任何副作用,但事实上中西药配伍的禁忌情况有很多。例如,麻黄和洋地黄类的药物不适合联合使用,这是由于麻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其能够兴奋激活心脏的α受体和β受体,进而大大增强了洋地黄强心苷的作用和毒副作用。另外,中西药的配伍使用也有可能发生络合反应、中和反应等,联用时也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进而产生有毒化合物[6]。
1.2 不合理用药的危害
①药物的疗效大大降低:耽误了病情,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例如,当患儿出现急性腹泻脱水时,若医师错误的大量使用了止泻药物和抗菌药物,并忽视了对患儿进行及时的口服补盐液,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脱水甚至死亡[7];②药物不良反应率增加:导致患者病情加重;③耐药菌株和临床致病菌种增多:对于抗生素的过渡使用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但若不使用抗生素,则就不能保证许多外科手术的正常进行,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往往会延长患者的病程,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8];④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了医药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过度使用药物会增加医药费用,极大的加重了患者和医疗保险系统的负担,但若药物使用不足,则会耽误患者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造成有限的医药资源的浪费,大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9-10];⑤导致患者消极情绪的产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和社会影响,该现象最主要体现在对静脉输液方式的滥用方面,由于错误的用药宣传和医师临床经验的缺乏,导致患者在使用注射用药时过多的要求静脉输液,造成了临床不合理使用注射剂[11]。
2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2.1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滞后
我国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及不健全的医疗保险机制极易导致药品监督管理的不到位,特别是许多医院或药房未能严格遵守特殊药品的管理和药品的分类管理制度,使得药品不合理使用现象泛滥,尤其是医疗体系中普遍存在以药养医的现象极易出现医师为了个人利益滥用昂贵药品的现象。
2.2 制药企业对药品的功效进行夸大的宣传
部分制药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夸大药物的作用和疗效,并极力掩盖不良反应现象,这极易误导患者和医生的用药行为。
2.3 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欠缺
{1}由于部分医生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缺乏,未能做出最佳的诊断,并缺少对患者的随访,这极易导致药品处方及配发不合理;{2}部分医学院校没有全面系统的合理用药课程,并且该方面课程往往脱离临床应用,使得新医生缺乏相关的知识;{3}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决定,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合理用药的意识,使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频发[12]。
2.4 无限制的获得药物
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我国许多地方对于处方类药物管理不严,人们可以随意获得大量的药处方物,从而导致自我用药的不合理现象的发生[13]。
2.5 患者无法承担昂贵的医药费
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由于无力承担昂贵的药费,往往会通过网络或别的途径购买廉价但无质量保障的药品或使用朋友过期的药品进行替代,该类替代的药品往往得不到质量的保证[14-15]。
2.6 国家药物政策不合理
国家药物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重要政策,主要是为了指导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及保证合理的药品价格。但当前,国家药物政策还存在许多不合理性,未能全面合理的协调医药各方的利益。
3 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对策
合理用药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其不仅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还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及社会多方面的配合,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一个系统进行研究,结合多方面的观点、方法和技术,采用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合理用药工作的进行[16-18]。
3.1 制定全面合理的国家药物政策
众多的经验表明,如果仅仅针对医药行业单个问题提出政策进行解决,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不同的政策目标可能会出现矛盾,也有可能会引起不同利益方的冲突[19]。因此,药物政策的制定需结合整个医药行业的具体情况,从总体上确定医药卫生的目标,综合各方面的利益,保证政策的正常实施,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3.2 加强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和宣传
通过大力的宣传,增强群众和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意识;加大对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证药物的合理使用。
3.3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加大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力度
国家和社会需不断的推进深化医药行业的改革,完善基本药物推广、特殊药品的管理和药品的分类管理制度,加快医药分业管理进程,加大对药物流通秩序的整顿,禁止处方药品的宣传和推广,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规范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不断创造临床合理用药的良好社会环境[20]。
[参考文献]
[1] 刘学理.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1):1059-1060.
[2] 王青,兰奋,肖爱丽,等.不合理用药问题及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3,19(1):75-78.
[3] 唐镜波.我国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对策[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8):449-450.
[4] 薛彦宁. 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的现状及管理模式探讨[J]. 中国药业, 2012,21(24):91-92.
[5] 沈文恒,黄捍东,杨玉华,等.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8):2237-2238.
[6] 聂毓恬.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对策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3.
[7] Otoom SA,Sequeira RP.Health care providers′ perceptions of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irrational use of drugs in two Middle East countries[J].Int J Clin Pract,2006,60(5):565-570.
[8] 赵凯,丁勇,袁玉华,等.抗生素规范化使用与我院综合效益影响分析[J].中国医院,2004,8(8):30-32.
[9] Maj GV,Chaturvedi P.Rational drug use-as common as common sense?[J].Med J Arm Forces India,2012,68(3):206-208.
[10] 余江平,谢婉容.对2万余张处方中不合理用药的分析[J].中国药房,2001,12(11):674-675.
[11] 刘晓琰,施安国.我院2003年度门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浅析[J].中国药房,2005,16(3):209-211.
[12] 段宁,张石革.做好药学服务,加强医院用药安全——医院合理用药管理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4): 289-290.
[13] 李亚权. 教育、制度、监管和惩治措施并举,加强合理用药管理[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44-145.
[14] 张益民.浅谈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对策分析[J].北方药学,2011, 8(6):85-85.
[15] 赫媚雅.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与处理对策[J]. 当代医学, 2012,18(19):28-29.
[16] 邓益暖. 本院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与对策[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5(14):137-139.
[17] 赵利. 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以绵阳市中医院为例)[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1):100-101.
[18] 林小凤,李静玲,林汉华,等.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及预防对策[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0):75-76.
[19] 尚秀芝. 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及医院对策研究[J]. 中国药事,2011,25(12):1250-1252.
医药行业现状分析总结范文2
关键词:医药销售;企业运营;资金管理
资金短缺、运营能力不高是医药销售企业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严重者甚至会对企业的生存产生威胁。因此,对其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并予以有效解决,对资金使用率的提高意义重大。较之于外资企业,国内医药销售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企业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转变经营理念,重新梳理企业,尤其是企业资金,更需加以重点改进。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壮大。本文就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对其运营资金管理现状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加以探讨。
一、公司简介
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为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其于1997年由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后成立。当前,该公司已拥有22个分、子公司,连锁网点达2000多个。和平药房从事的主要经营项目包括中西药、中药饮片、成药、医疗器械、保健品、药妆便利产品等,经营品种达20000多种,属中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销售十强之一。和平药房将零售发展作为企业核心,并构建了电子商务与实体店两大平台,将信息技术、人才及内部管控作为支撑,目前已发展成将药品零售、电子商务与分销三大业态集为一体的药品经营企业。
二、运营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1)费用预算欠缺或执行力度不够。我国医药销售企业起步大多比较晚,现阶段尚未构建相对完善的运用资金预算体系,使得企业内费用预算欠缺、执行力度不够等限制十分常见。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对进货费用进行科学控制;对日常经费支出缺乏合理预算;资金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对重大支出缺乏有效预算。现行的医药销售企业重大项目若事前科学预测、事中有效执行、事后监督评价均较为缺乏,长此以往极易造成恶性循环,使企业蒙受严重损失。(2)信用政策缺乏合理性。随着医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部分企业为对现有市场进行巩固,对潜在客户进行进一步挖掘均通过应收账款信用政策,进而使得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对企业运营资金持有量被不断吞噬,坏账呆账风险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一措施为企业带来短期的表面盈收与繁荣,但长此以往则会使企业损失惨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企业运营资金存在限制,因急于占领市场而未对赊购方基本信用缺乏调查;另一方面,企业收账政策不够积极,对到期货款不敢频繁催促,且部分赊销方无力还款。(3)存货资金的不合理占用。因目前国内大部分医药销售企业属中小企业,因而赊销尚未真正实现现代化,故难以进行高效管理,对相关药品的购销存储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但医药企业属于特殊行业,销售好坏同政策、产品特点、季节、有效期等存在密切关联。若采购前未能对库存市场情况加以详细掌握,再加之企业缺乏必要宏微观调控,使得无效采购存货占用过多运营资金,而部分药品未能及时采购进而失去销售机会。当前我国医药销售企业在运营资金管理方面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便是存货资金被不合理地过多占用,故需予以重视以尽量避免该现象的发生。(4)资金管理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得医药行业利润逐渐下降,资金的集中管理便成为医药销售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因和平药房医药销售遍布全国多个省市地区,涉及范围广、成员机构存在较大差异、财务管理体系相对复杂,使得企业资金进行集中管理难度相对较大。(5)融资渠道过于单一。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技术密集是医药销售企业的四大特征,其在药品采购与市场开拓等诸环节均需大量的流动资金。但目前国内医药销售企业其资金来源主要为股本金与银行贷款,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限制。因此,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财务成本的有效降低已成为解决医药销售企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任务。
三、管理策略浅析
(1)强化预算管理力度。强化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调控与考评,预算整个过程须严格按照控制流程相关规定执行,以事实为基础,及时分析与调整,力争对大小事务、各种状况充分熟悉并做好应对工作。如中国医药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预算工作流程进行优化,稳步提升预算水平,重点管控年度重点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予以掌握并进行有效解决,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从而实现对公司运营资金的高效科学管理。(2)提升信用政策的合理性。赊销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一项必要营销手段,在销售总额中所占比例也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可借鉴国外做法,通过建立健全的收账款管理制度,促进应收账款控制重心从财务方面向商务方面的转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新分配管理责任,大部分企业贷款催收均由财务部分负责,但若将赊销问题交由销售部门,便可有效对因提高业绩而随便赊销此类情况加以控制;对赊销所带来的成本费用与收益进行权衡对比,对赊销最佳规模进行科学合理预测,从而对应收账款规模进行有效控制;赊销对象须科学确定,可通过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在赊销前对其信用情况加以全面深入调查,对风险等级进行科学评估,并进行相应的等级设置,从而有效减少损失风险,最大化地将账款收回;严格限制信用期,通过合同等有效形式来对信用期限加以严格规定;合理利用信用折扣,以吸引客户还款;尽可能地减少挂账现象,提倡使用票据,以凭票索账;建立科学合理的坏账准备机制,减少呆账坏账。(3)注重库存管理。库存管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零库存被认为是当前存货流动资金最为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我国当前环境企业需加强采购产品的计划性与预测性,将市场、政策等因素纳入计划安排考虑范围,尽量缩短时间差,以有效减少存货资金占用,有效管理库存。如某连锁医药销售企业通过应用创联医药流通行业药品管理系统通过对企业人、财、物等多方面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成功实现库存的降低,有效地降低了购销链这一过程的成本。(4)不断丰富融资渠道。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已成为医药销售企业的一大发展阻碍,故需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比如,2013年,贵州省某医药销售企业通过集资、吸引外资投入、制定资金有偿使用制度等来丰富其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筹集更多可用资金。
四、总结
现阶段国内医药销售企业在运营资金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发展空间仍较为广阔。和平药房作为跨区域经营的连锁医药销售企业,需对本企业现行运营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可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稳健发展。
作者:彭敏 单位: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现状分析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不合理用药;文献研究;原因;干预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018-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就医条件和健康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医药行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医药科技的空前繁荣,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链条上的逐利意识被无意激发;同时,相对于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医药知识的爆炸式增加,部分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意识、敬业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甚至缺失,导致了医疗机构中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当性难以保证。普遍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直接影响医疗安全和质量[1]。WHO 报道,全世界>50%的药品是以不恰当的方式处方、调配和销售的,同时有50%的患者未能正确使用[2]。全球死亡患者中有1/3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死亡,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有1/7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3]。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同样严重。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初步分析了临床不合理用药的一般因素及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1.1 医师方面引起的不合理用药
一方面由于医师本身因素造成不合理用药。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医生是下达医嘱、临床用药的直接责任人,因此,临床医师用药是否合理是临床用药是否合理的关键和核心。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在临床合理用药的过程中,医师方面的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1)用药习惯的不合理,如很多抗生素的滥用是由于医生对某种药品的特殊用药习惯造成的;(2)忽视药物的禁忌证;(3)未对症用药,如给心脏病患者开具滴眼液等;(4)给药剂量不足或过高[4];(5)未按个体给药;(6)不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7)缺乏新药知识;(8)医德不良。
另一方面,部分医药代表的不正当销售方式影响了医师合理用药。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引起耐药性和药源性疾病增加;另外也浪费了药品资源,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秩序,使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增多[5]。
1.2 患者方面引起的不合理用药
患者自身引起的不合理用药主要为:(1)自行停药或换药是最常出现的不合理用药原因之一[6-9]。一方面,部分患者医药知识缺乏,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将疗效较好,但价格较贵的特效药换成它药,或干脆停药不服;另一方面,患者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造成患者停药的原因。服药疗程过长、药物气味难闻等因素也是造成患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2)迷信新药和特药,片面地相信药品的宣传广告,给医生合理用药造成困难[9-10]。(3)追求贵药和新药,患者对于药品价格的趋向总是认为价格越高,质量越好,药物疗效越显著,甚至一些患者主动要求医师开具某种药,不顾及长期、大量使用某种药物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这些给临床合理用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3 市场引起的不合理用药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入市新药种类剧增,给临床治病救人提供了有力武器,但因市场行为的影响干扰了临床的正常处方行为,加重了不合理用药现象[11]。且合理用药大多针对医师用药,很少对药师的服务内容进行考察和评价,药师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军师,是否也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究。
2 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因素
2.1 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
临床药师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2],临床药师的介入与干预对于有效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意义重大[13]。2002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首次提出了“临床药学工作者要直接面向患者,在药物治疗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品”、“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实行医药结合”等规定[14]。2011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临床药师对合理用药的责任,“实施处方点评与超长预警,促进药物合理使用”、“向公众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与医师共同对药物治疗负责”。临床药师在药学专科这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加强临床药师的介入与指导,可弥补医生对于药学专科方面存在的知识结构缺陷,能及时处理纠正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
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药学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适应证用药;(2)联合用药不适宜;(3)重复给药;(4)药品的用法用量不适宜;(5)遴选的药品不适宜;(6)适应证不适宜;(7)溶媒剂的选择不合理;(8)患者有不良反应[15-17]。
此外,临床药师对患者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提供用药信息与药学咨询服务,使患者明白合理用药的意义及不合理用药的后果也可达到干预目的。
2.2 行政管理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
行政管理干预是指用行政手段强制性的制止和干涉不合理用药[18]。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颁布实施了与合理用药相关的法律法规,《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对行政管理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医疗机构方面来讲,行政干预主要为:(1)建立合理的临床用药的工作制度和程序;(2)对临床合理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进行公示或通报;(3)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奖惩;(4)建立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组织,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等;(5)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临床药师,如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加强临床药师的专业能力。
2.3 信息管理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
一方面,信息管理通过监督医嘱、规范医师用药行为达到干预不合理用药的目的。在信息管理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过程中,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医嘱审查功能、患者信息查找功能、药品信息查询功能辅助临床合理用药。PASS为临床药师和医师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临床药师可以通过PASS及时地分析、评估处方中所用药品的风险和个体用药,一旦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可以和临床医师进行交流,能有效地规范医生用药行为,减少药品费用,可以达到事前干预,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经济、方便,从而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
另一方面,信息管理通过收集、汇总某一时间段的医疗机构的药品费用比、每日药品费用比等指标并反馈给机构的相关部门,使管理者能够及时地掌握该机构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出现并需要注意的问题,据此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进而达到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目的。
3 小结
除本文提出的原因外,临床不合理用药还受护士的执行能力、药师的监督能力及药物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信息管理干预还仅局限在医疗机构内部之间的一种信息共享和管理,往往忽视患者作为不合理用药因素的存在,信息管理也应包含针对患者的合理用药咨询平台。此外,临床不合理用药还包括医疗机构药物遴选的合理性。解决临床不合理用药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临床不合理用药还需要国家宏观政策、卫生体制和药物价格的系列改革,同时需要民生知识的普及等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孟威宏,史国兵,赵庆春. 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对策[J]. 中国药房,2011,22(5):385.
[2]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Promoting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core components[S]. Geneva:WHO,2002.
[3] 李青,曾繁典. 制定我国国家药物政策的紧迫性及其建议[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6):281.
[4] 杨旭权.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51.
[5] 文彬,王子红. 加强药品使用管理,确保临床合理用药[J]. 辽宁药物与临床,2002,5(增刊):1081.
[6] 贾桂英,郭延符.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504.
[7] 朱耀明.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分析及对策探讨[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3):34.
[8] 陶霞,钟泽青,陶平德,等. 慢性疾病老干部患者不规范服药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2007,7(12):14.
[9] 田丽娟,于培明. 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 中国药房,2005,16(16):1205.
[10] 张国平. 最新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适用全书(下卷)[M].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832.
[11] 王建平,贾云花,王慎鸿,等. 我院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干预调研[J]. 中国药房,2008,19(35):2795.
[12] 梁竹,董淑荣,原爱玲. 我院开展临床药师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J]. 药学学报,2007,23(2):79-80.
[13] 陈蓉,杨黄莉. 临床药师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J]. 中国药房,2007,18(20):1590.
[14] 陈莉,刘松青,林晓芳,等. 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在我院合理用药中的应用[J]. 中国药业,2010,19(13):61.
[15] 褚燕琦,王育琴. 临床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干预的研究[J]. 中国药房,2009,20(34):2716.
[16] 谭森,易多奇. 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 求医问药,2012,10(2):260.
[17] 贾萍,卿轶,刘辽,等. 我院临床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干预分析[J]. 中国药业,2010,19(13):60.
医药行业现状分析总结范文4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恢复性复苏。各国政府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对外投资政策,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制造业回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等,这促使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活动呈现活跃趋势。跨国公司在此背景下也要调整其并购战略。因此,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探讨其并购特征,指出其并购过程中的问题,对我国有效地利用外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
1.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现状。联合国贸发组织和商务部贸易研究院的《2016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跨国并购金额从2014年的4 320亿美元增至7 210亿美元。从数据来看,发达经济体的跨境并购有了较大增长,致使2015年FDI流向发达经济体的数额从2014年的5 220亿美元增长至了9 620亿美元。
第一,跨国并购活动恢复活跃。跨国并购活动经过两年连续下跌后,于2014年出现反弹,2015年达7 210亿美元,以净价值计比上年增长了28%。驱动这种交易的重要因素一是由于跨国公司着眼于寻求新的增长点,二是跨国公司出于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的考虑来降低成本。大型跨国并购交易是跨国交易活动价值增加的一个关键要素。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4年,多国企业收购价值大于10亿美元的数量飙升至223个,而2013年只有168个。同时,多国企业也有过几次大的撤资,相当于收购总价值的一半。
第二,从行业领域看,跨境制造业并购创新高,引致FDI增长较快(见图1)。2015年跨境并购制造业金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 880亿美元,超过了此前最高的2007年记录。这就使得制造业在2015年跨境并购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需要指出的事,从全球层面来看,采掘工业FDI的减少对FDI的总额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服务业投资主导的长期趋势持续增强(见图1)。由于服务业占全球附加值的70%,因此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比例有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2.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现状。跨国公司于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在内的外资企业开始大量涌入。21世纪初期至金融危机之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也呈上升趋势。金融危机之后,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状况如下:
第一,外商投资增长势头良好。总体来看,中国吸引外资额持续稳定增加。2014年,中国吸引外商投资额为1 285亿美元,比2013年的1 239亿美元增长4%,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FDI目的地,在国际投资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活跃。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5年外商跨国公司以并购的方式在华投资的企业数目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有增长迅速。其中:并购设立的企业数量为1 466家,增长14.4%;并购实际到资的外资金额是177.7亿美元,增长了137.1%;跨国并购在实际使用外资中所占的比重由2014年的占6.3%上升到2015年的占14.1%,增大幅度较大。
2016年前两个月,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交易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 41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跨国并购金额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由2015年同期的24.6%上升到28.1%。这表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十分活跃。从并购行业来看,第三产业的比重保持稳步上升,并购趋势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二、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特征
各国政府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对外投资政策,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制造业回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等,这促使跨国企业并购交易活动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第一,并购发起者主要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境并购活动中的跨国公司母国或地区主要是美、日、欧,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对华并购也有增长。随着中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发达国家的对华投资及并购力度不断加大,上海和香港正逐渐成为更多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与此同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增强了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
第二,并购方式以协议收购为主。总的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方式有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收购、二级市场收购(含产权交易所)、吸收合并、要约收购、增资、取得公众公司发行的新股、间接收购、资产置换、继承,但以协议收购为主。在2015年,入境并购数量共86个,交易规模为664.40亿元,其中:协议收购63个,金额457.04亿元;增资11个,金额73.70亿元;二级市场收购6个,金额103.09亿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3个,金额10.09亿元;要约收购、间接收购、继承各1个,金额合计20.48亿元。2011年~2015年期间,从数量来看,在wind资讯的371个入境并购样本中,采用协议收购方式的有294个,占79.2%。排在其后的依次为增资和要约收购,分别为26个和22个。从金额来看,371家入境并购企业的并购总金额为4 298.35亿元,其中采用协议收购方式入境并购金额达到2 966.11亿元。
第三,并购行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转移。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在2011年~2015年期间,入境并购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电信服务、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公用事业、材料、日常消费、医疗保健、金融、工业和能源。从并购数量来看,金融行业入境并购数量最多,为3 386个,其次为工业行业,为3 293个,之后依次为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和材料行业,分别为2 418个、2 104个和1 935个。从并购金额来看,金融行业入境并购规模最大,为34 512.41亿元,其次为工业行业,为19 445.29亿元,之后依次为材料、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行业,分别为14 026.98亿元、12 396.96亿元和12 066.03亿元。
第四,并购地域集中于华北和华东地区。总体上看,2011年~2015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金额呈现下降趋势。根据wind资讯报告,2011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金额为263.923 8亿元;2012年出现大幅度下滑至0.61亿元,2013年和2014年有缓慢恢复,分别为34.354 1亿元、55.783 4亿元。但是,2015年又下降至0.473 3亿元。从区域分布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其中华北地区2011年~2015年并购金额254.342 2亿元,居各区域首位;其次是华东地区为85.744 1亿元。这表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着眼点仍然在中国基础设施良好、市场潜力大、劳动力素质高,以及运输条件便利、已经具备相当竞争优势的地区。尽管跨国公司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南地区的并购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仍呈现“东重西轻”的格局。
总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主要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美、日、欧的跨国公司为主;在华并购方式以协议收购为主;并购行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并购地域主要集中于华北和华东地区。
三、 后金融危机时期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存在的问题
1. 从跨国公司本身来看。
第一,并购战略缺失。企业要用并购方式进行业务扩张,没有很好的并购战略,很容易导致并购失败。比如,庞大集团与萨博的并购由于没有很好并购战略而以失败告终。
第二,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与东道国的本土情况不相符。很多跨国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中通常存有战略惯性思维,其产品、服务、商业模式无法与中国本土进行精准匹配,进而忽视了中国快速变化的市场状况,也缺乏对中国的市场和客户的深度了解。另外,中国实力强大的民营企业的崛起,也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展开了竞争。它们相对更加熟悉本土市场的消费文化,能够采取低成本策略生产替代性产品,更为关注分销策略,无论是其研发的新型产品,还是独特化的营销模式都能够对激活本土消费者需求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第三,忽视中国中西部市场。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基本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再加上当前国家的东北老工业的升级改造政策,使这些地区的市场拥有巨大的利润潜力。而许多跨国公司忽视了这些市场,或者有的已经意识到,但是还没有施以良好的操作。
第四,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才缺乏。跨国公司的总部与其分支机构之间通常难以形成有效沟通,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跨国公司交易成本有所增加且运营效率有所降低。因此,随着中国区域高管人员的频繁调整,跨国公司总部并不能准确了解中国市场的发展以及公司战略的实施情况,从而诱发了跨国公司的战略定位不当。据经济学人调查显示,为尽可能熟悉中国市场运营情况,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约40%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倾向于向中国地区派驻非常高级别的高管。
2. 从东道国来讲。
第一,我国产业发展风险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扩大而呈加剧态势。由于跨国公司并购的对象主要是我国重要产业的龙头企业,而且并购的条件日益苛刻。如家电行业外商控股的合资企业约占75%,双方各控制50%股份的占10%;合资企业几乎控制了医药行业,其外商注册资本比例多为70%以上。这增加了产业发展的风险,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第二,从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虽然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利于我国产业的发展壮大,但是这些大多属于非尖端技术甚至是落后技术。一些跨国公司还在成功并购中国企业取得第一大股东身份后,为了强化其技术垄断优势,将企业原有的技术研发部门予以取缔,而改由其母公司直接提供技术,使我国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我国的本土企业和品牌在并购中逐渐消失。参与在华并购的跨国公司与国内本土企业相比,享有许多优惠政策,再加上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导致许多本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逐渐缩小,品牌资源逐渐消失。如欧莱雅集团收购我国护肤品品牌小护士后,在对其旗下品牌进行整合时,使小护士品牌退出中国,这样小护士品牌随之消失。
3. 从母国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全球资本流向有了新的调整。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和MIT的调查结果,跨国公司受母国相关政策,以及东道国劳动力成本、生产质量、营商环境、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正将业务从中国撤回母国。这导致了多国的跨国公司出现较大规模的减资或撤离中国,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在金融危机后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有所下降。如,美国的微软、优衣库,日本的西铁城、松下,德国的Bilstein等公司以及大量海外人才也陆续回流本土。
四、 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策略
第一,优化外资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据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应在利用外资方面通过差异化政策实施引导,重点鼓励外资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调整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特别是外商投资来带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完善法律和法规等各类制度性建设,确保投资环境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制定适合跨国并购趋势、符合我国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增强我国吸收外资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完善跨国并购的中介服务体系,减少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中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与监管,使其成为我国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监管主要应从关联交易的审计、信息披露机制、不正当交易等方面入手,约束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可能产生的垄断行为和其他负面行为,引导外资并购的健康发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要加强防范跨国公司的非法撤资行为。
第四,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中国品牌的美誉度。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中国品牌升级,“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品牌自信和软实力。然而。所有的品牌都是和自己的创新能力、产品的适应能力、服务的能力相联系的。企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与要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加快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创新发展成效和企业发展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有效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
第五,培育中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考虑到我国当前资源与能源的约束,应当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盘活供给存量,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入国际领先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公司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战略联盟等方式,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和壮大中国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 “促进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政策”课题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投资:意义、趋势及应对战略[J].管理世界,2001,(3).
[2] 陈佳贵,黄群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并购[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16).
[3] 陈佳贵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动向[J].经济管理,2001,(2).
[4] 范黎波,王肃,张菲菲.跨国公司在华战略演进分析――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和摩托罗拉实践[J]. 财经问题研究,2010,(4).
[5] 刘春宏.美国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6,(9).
[6] 王国栋,陈丽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7] 王宇露.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战略解析及其风险防范[J].学术交流,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