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风险评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理风险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风险评价

风险管理风险评价范文1

关键词:风险管理审计准则 适用范围 界定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04-02

一、问题一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第3条为:“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具备较高审计、会计专业水平的人员,而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应仅仅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使企业各个层次的员工都涉及得到。其中:(1)董事会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负监督职责――了解管理者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风险管理的程度、获知并认可企业的风险偏好、符合企业的风险组合观并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相比较、评估企业的首要风险并评估管理者的风险反应是否适当;(2)管理层确定风险管理的基调,对企业风险管理最终负责;(3)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管理者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来帮助管理者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4)企业的其他员工都应提供风险管理所需的信息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管理风险,并及时向上报告风险。

一个企业通常将其战略目标分解成相应的子目标,再将子目标层层分解到业务部门、行政部门和各生产过程。在制定战略时,管理者应考虑与不同战略相关联的风险。即确定障碍或可能出错的事情,以及为了提供最大成功概率而不得出错的关键成功系数。然后管理层决定哪些方案、程序或行动能用于积极、有效地管理风险。并且将风险管理过程应用于企业内部每个层次和部门,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应有一个总体层面上的风险组合观――从总体层面上考虑企业的各项活动。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考虑组织内所有层面的活动,从企业总体的活动(如战略计划和资源分配)到业务部门的活动(如市场部、人力资源部),再到业务流程(如生产过程和新客户信用复核)。

风险管理过程的概念很简单,但落实起来又是另一回事,要特别注意在管理人员之间就一目了然的事项达成一致意见。要取得期望的效果需要应用多种方法,在许多时候需要举办协调讨论会,将关键人物聚集在一起,以获得必要的“赞同参与”,使风险管理过程顺利付诸实施。

二、问题二 风险管理过程的界定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第2条对风险管理做了如下定义:“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第6条则描述了风险管理包括的主要阶段:“风险识别(根据组织目标、战略规划等识别所面临的风险)”、“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以及“风险应对(采取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在该准则的第4条中,还特别强调:“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

可以看出,该准则所称的“风险管理”是狭义上的风险管理,即风险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为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而广义的风险管理不仅包括上述的具体实施过程,还包括其他起辅助作用的要素:风险预测与预警、风险控制、信息沟通以及风险监督等等(下文会做具体的论述)。按目前狭义前提下制定的准则去执行,风险管理审计就会忽略这些起辅助作用的要素,以至于发现不了组织风险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1.风险预测与预警。“风险识别”中说“识别所面临的风险”,即近期的、已发生或存在的、企业所感受得到的风险。但风险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应该增加“风险预测与预警”,即先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然后全方位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危机意识,提高风险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的效率。企业还应设立风险评价指标控制体系,同时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之后,在预测到的风险范围内,根据组织目标、战略规划等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风险识别”,将最有可能发生的几种风险进行评估与应对。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从企业战略和目标的角度进行。首先,应对企业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已确定的固有风险反应模式确定对固有风险的管理措施。其次,管理者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关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

由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的风险,有的会相互叠加放大,有的则相互抵消减少。如前文所说,风险的考虑不能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出发,应将风险组合起来处理。因此,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预先找到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使企业避免被放大的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并减少处理已抵消了的风险所发生的费用。

3.风险应对与控制。“风险应对”可以分为回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和分担风险。对于每一个重要的风险,企业都应全面考虑风险反应方案。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选择可以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的风险反应方案。选定某一风险反应方案后,管理者应在残存风险的基础上重新评估。

在选择好风险应对方案后,应该增加“风险控制”环节,即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程序,来保证风险反应方案得到正确执行。

4.信息沟通。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要确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执行情况的反馈,对风险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反应,这就要求有“信息沟通”环节。即将企业内外部相关信息以一定的格式和时间间隔进行确认、捕捉和传递,以保证企业的员工能够执行各自的职责;加强企业内部横向和纵向的沟通,并将相关的信息与企业外部相关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换,如供应商、客户、行政管理部门和股东等。这也是风险报告环节,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5.风险监控。为了评估企业风险管理的执行质量,就要有一个监督过程――可以设立一个风险监控系统,通过持续监控、个别评估,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在企业内务管理层面和各部门持续得到执行,并通过风险管理记录来保证监控的有效性。当企业管理者打算向外部相关方提供关于企业风险管理效率的报告时,他们应考虑为企业风险管理设计一套记录模式并保持有关的记录。

6.其他。通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风险范围,使管理者分清组织可接受风险和个人可接受风险。否则,会产生严重后果,若管理者个人拿公司资产进入超出公司短暂经营范围的高风险领域,则是将整个企业做赌注。这就需要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然后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使管理者或项目执行者清楚地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同时,再通过风险监控系统监控,确保企业风险最小化或损失最小化。

基于以上分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审计准则中的风险管理概念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广义的基础之上。即风险管理不应仅仅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环节,更包括风险预测与预警、风险控制、信息沟通以及风险监控等环节。从广义上理解风险管理的涵义,全盘考虑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及其运作方式,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短板。

三、总结及观点――企业如何加强风险审计管理

1.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可以在企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决策机构,负责拟定、执行控制程序;审计委员会主要负责风险监督与评价,督促管理层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将修正控制意见反馈前者,以完善控制体系。

2.加强对企业领导者的审计监督。企业领导者在风险管理审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加强对企业领导者的审计监督,把好“总舵手”这一关。弄清企业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特别是更换负责人的企业,通过审计使离任的企业领导走得明白,继任的领导者接得清楚。要特别注意离任审计,避免出现“一个企业搞不好,换个企业当领导”的怪象,从而使企业健康发展。

3.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要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和企业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完善各项业务的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规范风险控制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守,做到违章必究。并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发展、规划、人事制度、财务会计等建立公开制度,增强透明度,为风险监管创造条件。

4.建立风险调节系统。董事会需要确信管理层不仅已确定并管理现有风险,而且已建立有效的、随时可以发现新风险的过程。此系统不是凌驾在现有管理程序之上的单独的过程,相反,它应该与管理层运营公司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充实管理过程并使之以风险为重心,确保风险得到恰当的管理。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本准则对风险评估方法界定模糊。第13条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定性方法,是指运用定性术语评估并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定量方法,是指运用数量方法评估并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可见,准则只是做了概念性介绍,可能出于准则简洁之考虑。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风险评估方法上所做的创新并不多,风险的定量计量方法更是捉襟见肘。风险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欲将其定量计量难上加难。如何能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度量模型,并使企业有效根据自身特点作出选择?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十分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2005.

风险管理风险评价范文2

[关键词] 风险管理;介入护理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163-02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Intervention Nursing Management

GU Rongfang

Shaoy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Shaoyang 422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pplication effect evalu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100 cases of outer periphery intervention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February 2013,All patients to accept voluntary survey and obey all the criteria,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Risk management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general nursing to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Observ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clinical symptoms and complication rates in different care measures,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research.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complications rates have essentially differenc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s By carrying on the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in nursing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risk to the patient.The other hand, can also has a good preventive effect on some of th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therefore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clinical use.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 Involved in management; Application

目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疗科技的全面进步,公众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逐年提高[1],加之不断增强的维权意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临床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为重要内容,是确保患者获得优质护理服务、推动医院及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2]。外周介入的诊疗项目包括肿瘤栓塞,脑动脉造影,咯血的介入治疗,动脉瘤的填塞等等。为了探究风险管理在介入护理管理当中的应效果,对此该院做出以下研究,选取该院在2012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外周血管介入患者100例,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护理措施后的临床症状以及并发症率,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外周血管介入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5.5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5年。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8.1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4年。

1.2 风险管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介入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风险控制管理,具体方法如下:成立专门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综合患者本身、护理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应用、消毒隔离等因素,评估护理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并负责全程实施、监督、跟踪及效果评定。

1.2.1 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法律意识,注重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 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对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进行培养,与相关事例结合,加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并对风险管理计划、防范措施进行制定,实施风险管理。

1.2.2 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仪器管理制度。定时安排护理人员对各种仪器物品检查,若出现损坏或者缺失,立即维修或者补充,并及时做好登记记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三查八对”,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②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在整个风险管理中,设置风险控制小组,使风险管理体系得到建立和健全,是工作的重点内容。以科室为单位,建立小组成员、组长、护士长组成的3层管理结构,从而形成风险监控体系及风险呈报管理体系[3]。风险控制小组依据护理的常规职能可加以细化,具体分为抢救物品及药品管理小组、消毒隔离检查小组、综合质量监测小组,并成立考核小组,由护士长定期考核。定期召开小组例会,依据问题制定相应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③对护理人员进行集中考核,并实行绩效与工资之间挂钩等措施。④在对外周血管介入病人进行手术护理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遵守无菌操作,此外还必须将无菌区,缓冲区以及有菌区进行分隔,防止发生医院感染[3]。

1.2.3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如针对老护理工作者和年轻护理工作者的培训重点则不同。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使得患有特殊疾病的几率也相应的增加,对此必须将老护理工作者和年轻护理工作者进行相互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②由于外周血管介入患者病情变化较为复杂,有些病情恶化较快,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学会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及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4]。③定期对每组护理人员进行考核,(一般为2次/月),同时每周对护理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学习,进而可以相互交换护理理念。④对于对外周血管介入患者使用的一些药物,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其性能及常见的不良反应,在医师使用后,将其进行归类和科学的摆放,若发现药物不够则必须立即进行补充。抢救病人时,当医生在口头医嘱用药时,护理人员必须大声的重复一次并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进而可以确保药物无误[5]。

1.2.4 对外周血管介入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性的评估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必须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研究,从而来根据患者这些临床特点来进行重点性的预防。此外必须将手术的目的,手术的风险,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患者,如果同意实行该手术,则必须进行签字。当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时,此时护理人员必须提高风险意识,认真履行操作前被告知的义务等等。此外当患者家属在向护理人员打探患者病情时,护理人员必须如实告诉患者的病情[4-5],并与医生口径一致。

1.2.5 对外周血管介入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 在对外周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必须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护士从患者利益出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护理人员通过细心、周到、亲切的工作态度使患者放心、安心以及舒心。

1.3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措施效果比较,效果显著,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措施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临床护理风险管理目前已广泛引起重视。外科介入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个体差异大、疾病复杂等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体制上仍存在缺陷和漏洞,加之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与动态性[6],伴随着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仪器不断应用于临床诊治,使得护理工作的难度及风险逐渐增高。风险管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内容之一,已经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0%)显著高于对照组(68.0%),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腹部感染率、血肿率(0%、2.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16.0%),两组比较,P

需要指出的是,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需不断在健全护理管理机制、提升护士护理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等方面有效推进,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通过对介入手术护理中加入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产生风险的几率,另一方面还能够对一些并发症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以及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介入手术室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孙莉,王海燕,汤雁玲.冠脉介入术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191-2192.

[2] 邱菊芳,廖新彬. 介入手术室医疗风险的防范[J]. 全科护理,2010,8(12):1101-1102.

[3] 徐素彬,宋芹,彭,等. 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54-155.

[4] 孟晓琴.风险管理在综合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0上旬刊):83-84.

[5] 张娟,高丽虹. 心内科介入患者风险管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197-198.

风险管理风险评价范文3

【关键词】 奥美拉唑;安全评价;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50-02

奥美拉唑是临床上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药。临床经验表明奥美拉唑可广泛用于由胃病及十二指肠病病变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氏综合症等,且有显著疗效。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奥美拉唑有多家企业生产,关于不良反应的说明较为明确,临床应用中如何规范药品使用法则值得每一位医务人员自省并注意。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药品的使用说明书,通过对奥美拉唑的安全性评价及风险管理提出了一套风险管理建议,为临床上奥美拉唑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借鉴。

1 奥美拉唑的适应症及说明书对比分析

71.1 奥美拉唑的适应症 对于奥美拉唑的适应症,我国和国外的表示批准不一样,比较奥美拉唑药品说明书发现,原研药品说明书中各种适应症的病因,描述得更为详细更为准确。美国奥美拉唑的口服剂型适应症为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和胃十二指肠糜烂;预防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糜烂或消化不良症状;与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治疗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十二指肠溃疡;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烧心感和反流的对症治疗;亦用于慢性复发性消化性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的维持治疗;用于卓-艾综合症的治疗。相比较而言,国产仿制药品的说明书大多为概括性医嘱,内容简单,且通过批准的适应症少于原研产品医嘱。FDA批准的奥美拉唑适应症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人群不但有成人还有儿童,治疗成人和儿童的糜烂性食管炎,对未满一岁的儿科患者,其药用安全性和药效好坏尚未确定。

1.2 说明书分析 将不同厂家奥美拉唑的说明书做以比较,不难发现,在药品的性状描述、具体用法与用量、特殊人群的用药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在用药注意事项这些方面,差别倒是不大,重要信息都有详细说明,但是需要完善有关药品性状的描述、不良反应的监测等方面,尤其对于肝功能肾功能不太健全的老人,要特别注意,正确用药;除此之外,在用法用量方面,原研药的说明书要具体些,可以帮助医务人员顺利开展工作,但有些说明书由于信息繁杂,患者不能自行阅读,可以采取信息设计等方法传达给患者。

2 奥美拉唑的配伍禁忌

侯晓青等对奥美拉唑与利巴韦林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注射用甘草酸二铵、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注射用阿糖胞苷、注射用生长素、注射用乙酰谷酰胺、华蟾素注射液体外配伍稳定性,结果显示稳定性较好,由于该研究报道中未提及对溶液的外观观察情况,由此有待进一步分析其配伍的合理性。但该研究并不代表奥美拉唑与其他药物不存在药物禁忌。研究表明,奥美拉唑与维生素类、抗菌药物、中药及其他类药物均有配伍禁忌,有关奥美拉唑的配伍情况及配伍禁忌总结如表1所示。

3 奥美拉唑的风险管理建议

首先要弄清楚适应症的类别。由于不同剂型的奥美拉唑药品来自于不同厂家,适应症也明显不同,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应弄清楚适应症的类别,以免弄错,保证对症下药。

其次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方法。由于有些仿制药奥美拉唑说明书里面,有关特殊人群怎么用药的说明有些含糊,就算是原研奥美拉唑,相关说明也过于简单,如果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身体伤害。因此,对于那些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妇女还有儿童,特别是肝功能、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要权衡利弊,在有积极意义的证据支持下,保证安全使用。美国FDA在2009指出,奥美拉唑药品能抑制CYP2C19酶的酶活力,降低氯吡格雷代谢物的代谢水平,从而降低了氯吡格雷本身的活性。所以,在奥美拉唑临床应用中要充分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潜在不良影响。

再次,要严密关注其不良反应,并实行定期申报制度。有关奥美拉唑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大多数情况下可自行缓和或经过治疗后消除,对于过于严重的不良反应,经过分析,产生原因为静脉注射给药时出现的,如过敏性休克,所以,第一次给病人注射奥美拉唑时,要密切关注病况,及时处理。也有少数不良反应,极为罕见,一旦出现也较为严重,比如间质性肾炎,一般出现在治疗后的2周至5个月,所以,长期服用奥美拉唑的患者,要定期去医院做有关肾功能的检查。

最后,对于奥美拉唑的注射剂的溶剂的选择最好选用0.9%的氯化钠溶液,注射器采用单一吸取,不与其他药物交叉配制,在静脉滴注前,要用氯化钠注射剂冲管,避免在注射器内发生配伍变化,不能通过莫菲管注入给药。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风险评价范文4

ICU集中收治各类重症病人,抢救机会多,急救仪器复杂,护理人员操作多,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尤其在目前ICU存在严重护理人力不足及护士缺少常规化、系统化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的情况下,同时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风险管理在医疗、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我科在遵循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基础上,实施ICU风险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确认和识别ICU常见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问题:组织各级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管理识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识别,可以防患于未燃,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通过不断培训,让护士了解自己在目前工作中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时常在其出现前警钟长鸣,降低风险的发生[1]。护理风险主要包括:科内业务培训滞后;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低;急救仪器的操作不熟练、仪器保养维修不善;抢救药物不熟悉;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仔细;各种管道处置不合理;新药的不断出现;危重病人转运存在风险;抢救物资设施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

1.2 针对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1.2.1 健全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如: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制度、仪器检查登记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等等。同时规范各种操作流程。例如:在以前科内遇到抢救病人,大家一哄而上,显得杂乱无序,同时延误病人抢救时机。针对这种状况,护士长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制定抢救定位流程,现在通过对抢救定位的培训,人人皆能熟练掌握该项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1.2.2 组织各级人员学习风险管理制度、责任心教育、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学习。科内建立业务学习制度、外出学习报告制度。凡外出学习的人员回来后均要组织讲课和示范,每月组织考核,与奖惩挂钩。

1.2.3 作为管理者要组织科内护理人员一起讨论和调查分析,确认存在问题,做到全员参与,集体制定相应措施。人人明确本月或本季度科内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问题是什么,如何执行。

1.2.4 提高管理者本身的风险意识和业务素质,管理者本身要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同时通过继续教育和自学相结合,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1.2.5 管理者要有预警计划,在人力安排和医护协同服务等方面协调管理。发生缺陷及时查找原因,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2]。

1.2.6 采取走动式管理,对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较差的护士、新护士、实习护士等到高危人群尤其要加强检查、督促、指导。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快速制定简易操作的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每天提前和推迟半小时上下班,检查下级护士对科内制定的制度措施落实执行情况。同时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了解各危重病人的病情,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如我们曾经遇到给一位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的病人翻身和肺部物理治疗时,气管套管突然滑出,造成病人窒息,经抢救挽回生命。事实上在操作前评估到窦道未形成的病人,护士长经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提出防范措施,同时与医生沟通,引起大家重视。与此同时,护士长利用场景训练,培养年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1.2.7 充分借鉴他科科学管理的经验,对每季度护理部各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与科内自查的问题,进行归纳终结,查漏补缺,制定防范措施。如在以前护士使用心电监护仪时,经常会出现病人电极片长时间不换、使用血管活性药时自动测量血压袖带与氧饱和度放在同一肢体测量,影响数值准确性等等。现在通过培训后人人明确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注意事项。

1.2.8 重视家属探视机会,利用此时间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由于ICU病人病情重、变化多、各种侵袭性操作频繁,有时病情需要须用约束带固定。家属会不理解我们的做法,往往会提出异议,这就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取得理解与配合。

1.2.9 着重抓好低年资护士的业务培训,指定高年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低年资护士值夜班后,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实行弹性排班制。

1.2.10 成立六个质控小组,如:仪器检查维护小组、药物检查登记小组、院感控制小组、管理小组、病历检查小组、业务培训、带教小组。制定各小组职责及建立检查登记制度,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各小组工作落实情况。

2 效果评价

我科自对ICU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以来,取得病员和护士互利的效果。各级护士风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责任心加强了,病情观察到位了,近年来医疗纠纷发生率也下降了;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有创操作时均能事先告知家属或病人该操作的危险性,并记录在病历上;医疗收费投诉率为零;在岗的护理人员对ICU仪器操作和检测熟练;交接班制度落实到位。

3 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方法,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并提出新的方案,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医疗风险,无处不在”的特点,决定我们如何认识和防范医疗风险,尽早尽快预见、识别风险,鉴定、评估风险。努力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从根本上堵塞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渠道,健全管理机制。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医疗风险,有效地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在全体护理人员的支持和参与下,完成对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和护士安全。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明确ICU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参照医疗护理流程和规范进行检查,不断改进和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风险评价范文5

一、中央银行风险管理

中央银行风险管理是对影响央行实现管理目标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其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使内部风险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当前,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都以内控制度建设活动为中心工作,按照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操作流程重新制订各部门内控制度,其宗旨是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从根本上构筑防范风险的屏障。

二、内部审计在中央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一)对系统性、全局性风险预警作用

风险在中央银行内部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传递到其他部门,影响具有关联性。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整个系统综合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受专业的局限较难做到,而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这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预警管理部门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二)对风险控制指导作用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行长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长期风险策略和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参与工作计划编制与实施过程的监督,可以调控、指导风险管理策略,是否能够根据监管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是否能够依法、合规操作。指导全行风险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科学管理,多层次、多视角地做好风险预测分析,达到对内部风险检查、监督、评价、预警等一体化管理的目标

(三)对风险控制的评价作用

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评价。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层采取降低风险和加强控制的活动,并评价其有效性。首先是评价内部各部门的执行力度与控制制度。以专业能力发现问题,做出相关结论。其次要做到细微之处,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发现问题,规避风险。

三、内部审计对中央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监督评价过程中,要加强沟通的力度,拓宽沟通的层面,丰富沟通的渠道。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制度、规定新变化,力求准确、客观、清晰、简洁、完整、及时。不仅要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更要减少因沟通产生的风险,导致不适当的管理行动。

(一)评审内部控制系统

1.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首先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做出一定的测试。然后运用一定的综合技巧来整理、分析调查与测试到的证据,查缺遗漏。最后得出结论,先进的给予肯定、表彰,落后的则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力。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调查、测试及分析,了解掌握内部控制的整体状态;检查各环节的实际执行力情况,由实际得到的情况做出正确评价,内部各控制环节能认真有效地遵守制度规定的予以肯定;相反不能有效执行的要找出原因,进行提示,做出风险预测。

3.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科学性。内部审计人员通

过对关键控制点的测试,评价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制约与控制作用,或者是否取得了应有的管理效果。科学性测试是解决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如何,效果如何的重要问题。

(二)评审系统性关联风险

内部审计不仅要审视监督内部管理过程中每个风险的节点,更要理清关键性的风险和风险的关键性环节,对风险的估计要有整体的把握,要考虑风险管理对组织的价值具有前瞻性。同时,既要了解本行内部的风险,又要关注系统性的风险态势。要组织建立起由管理层、流程参与者、存在风险的相关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所使用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流程组成的风险监督框架,以便提供及时和富有前瞻性的风险信息。

(三)提高监督与评价技能

技术风险管理已作为内部审计一个新的涉及领域,内部审计人员要想成为风险管理监督与评价专家,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精通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通过精湛娴熟的专业胜任能力来协助组织预防和减少的风险,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四、构建对中央银行风险管理监督与评价的新机制

(一)加强风险管理宣传,提高风险意识

采取各种方式宣传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知识、方式、方法,让大家了解风险管理的目标、程序和组织,如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回避,不断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这是风险管理与内审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和保障。

(二)把握工作环节的重点

内审部门应充分把握行领导重点关心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从风险的角度出发,协助行领导堵塞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同时,突出监督评价重点,关注风险问题和重大问题,对规范性问题只检查是否存在该类现象,不投入更多的时间检查和统计笔数,不泛泛地检查。

(三)改进监督与评价方式,全方位提高风险管理效能

要通过成立联合检查组对行长履行职责审计和离任审计,实现内部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尝试开展“参与式”管理。即内控监督部门在检查过程中努力与被检查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共同查找存在的问题,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管理,防范潜在风险等方面的“保健医”作用。

(四)风险导向性审计与规范性审计并重

风险管理是从风险的角度看待问题,不是以行为是否触及制度、规章作为定性的唯一标准,其涵盖更广、范围更宽、把握问题更准确。要积极开展风险导向性审计,进行详细介绍、重点分析,指出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发展形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多种解决方案,呈报行领导,进行专题解决。

(五)加强监督综合分析工作

内审部门要善于“抓住典型,解剖麻雀”,在查深、查透问题的基础上,从大量分散、零碎、表面上彼此孤立的问题表象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具有突出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并从制度、机制上进行深入剖析,及时向行领导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风险评价范文6

关键词: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

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非故意地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1]。跌倒是住院患者(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发生的常见意外事件之一,据报道,由跌倒造成的死亡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死因的第一位,直接的医疗费用在50亿元以上[2]。同时,研究显示,跌倒发生还可能降低患者对医疗机构安全的信任[3]。因此,中国医院协会在其制定的《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中,将"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作为目标之一,纳入到其安全防患目标范围之内。同时,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也提出"安全管理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4]。防范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评价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有资料报道[5],在医院发生跌倒的患者中,52.38%的患者在跌倒时有家属及陪护人员陪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患者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性估计不足,未做好相应有效的防护措施造成的。护理风险管理[6]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与经济损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患者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对2011年1月~12月住院的存在跌倒风险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1年1月~12月,选取在我院住院的2571例老年患者(年龄≥65)作为量表干预组,一般资料显示:男性患者1249例,女性患者1322例,平均年龄为(73±2.4)岁。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283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一般资料显示:男性患者1056例,女性患者1227例,平均年龄为(72±2.8)岁。

1.2方法

1.2.1《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设计 在2006年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制定的《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7~9]报道,设计出适合老年患者的《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该评估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意识状态、跌倒史、年龄、陪护者、视听情况、依从性、肢体活动、体能状况、药物影响和疾病因素。每条目均有相应分值,分值越高说明跌倒危险度越高,见表1。同时该量表还新增了《跌倒预防护理干预表》,安全"十知"告知书表格化,表格内设置签字栏,护理措施落实栏,整个跌倒预防护理干预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实填写,在相应的资料上划勾,见表2。

1.2.2量表干预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对纳入的新入院老年患者,由其主管护士对其跌倒发生风险进行评估,若跌倒危险因子总分≥4分,则将其列为高危险性伤害/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要注明评估日期,按评估项目各选项评分选择评估分值,所评的分数越高,表明跌倒发生风险越大。同时,在预防跌倒护理干预表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十知"告知,落实相应护理措施,患者或家属、宣教护士签字。在电子病历系统、患者一览表及床头牌上标识 "警防跌倒"标记。评估时间:首次评估以后,评估1次/w,根据评分调整护理对策,若病情改变(意识、肢体活动改变、加用影响活动或意识的药物时)由负责主管护士重新评估。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率、跌倒发生类型、跌倒损伤程度情况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如表1所示。量表干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跌倒发生情况比较 量表干预组患者住院期间共发生跌倒12例(其中床边跌倒3例,如厕时跌倒5例,走廊跌倒4例);跌倒后果严重者2例(1例尾骶骨骨折,1例耻骨骨折);轻度者10例(6例皮肤擦伤,其余4例无不良后果);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跌倒31例(其中床边跌倒11例,如厕时跌倒12例,走廊跌倒5例,下楼梯时跌倒3例);跌倒后果严重者15例(1例枕部硬膜下血肿,6例肢体骨折,8例皮肤裂伤),轻度者16例(13例皮肤擦伤, 3例无不良后果)。对两组患者跌倒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见表2。量表干预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发生率为0.47%,明显低于对照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跌倒属于突发事件,无固定的模式和地点,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10],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中,30%以上的患者1年内会出现一次以上的跌倒现象。加强防范意识,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是目前医院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已有研究报道 [11],对存在跌倒风险的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即通过评估患者的跌倒风险,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是预防跌倒发生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国内也有学者进行跌倒量表研制[12,13],但主要是针对专科疾病和一般人群,缺乏专门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量表,且项目侧重不一,以致实际临床使用中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跌倒的评估、护理干预方面缺乏系统化。

本研究在2006年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下发的《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的文献,设计出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存在跌倒风险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结果显示,使用量表干预组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干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患者,理论上具有更高的跌倒发生风险,因此,应用本研究设计的《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应用《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护士可以在老年患者入院当天了解其潜在的跌倒危险程度,从而有助于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的患者制订出相应完善的护理措施,对存在跌倒的老年患者迅速实现护理风险管理。其次,本量表增加了既往跌倒风险评估量表中没有的评估项目,如患者依从性等;也细化了评估项目危险因子具体内容,如体能状况等,突出了量表的实用性和适宜性。再次,本研究针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设计出了《跌倒预防护理干预表》,把安全"十知"内容表格化,使护理人员在宣教指导上更具有条理性,通俗易懂,便于患者及家属理解,也有助于护士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指导,同时对安全意识薄弱的低年资护理人员起到指示作用。另外,护士通过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评估,对患者存在及潜在的健康问题有了总体认识,能促使护士预见性地对患者存在的跌倒风险进行重点防范,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了护理问题的遗漏或偏倚。同时,本研究在跌倒风险因素评估中,强调家属及陪护人员对跌倒防范措施的配合,护患家属三方共同参与防范,层层把关,加强了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融洽了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Oliver D. Britton M. Seed P.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vidence based risk assessment tool (stratify) to predict which elderly inpatients will fall: Case-control and cohort studies[J]BMJ,1997,315(7115):1049-53.

[2]李林涛,王声湧.老年跌倒的疾病负担与危险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04):28-30.

[3]崔妙玲,应燕萍,邓家忠.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广西医学,2007,(09):1346-1348.

[4]曾琨.前馈质量控制在老年患者防跌倒中的应用与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4):74-76.

[5]钱萍,刘金妹,陆洁,等.对21例住院患者跌倒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07):9-11.

[6]谢少华,赵力红,余儒,等.风险管理培训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工作综合满意度的作用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6):83-84.

[7]朱胜春.3个专科住院患者跌倒高危因素比较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1,(19):32-34.

[8]孙莉萍.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2):3650-3651

[9]姚丽文,侯黎莉.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与评估表的建立[J]上海护理,2005,(03):1-3

[10]Tromp A.M. Pluijm S.M. Smit J.H. et al. Fall-risk screening test:A prospective study on predictors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J]J Clin Epidemiol,2001,54(8):837-44.

[11]林凤英,陈俊新,冯燕英.护理风险管理预防住院跌倒高危患者跌倒的实践及成效[J].现代临床护理,2012,(0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