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1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认为一个完成的商业模式应当包括消费者,顾客,联盟,供应商,产品,信息和现金流等六个要素。AltandZimmerman(2001)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包括使命,结构、流程、收入、技术、法律。Afuah和Tucci(2005)则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了客户、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连接活动、实施、能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OsterwalderandPigneur(2005)认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从收入、产品,商业主体和网络,市场细分等三个方面来体现。MarkJohnson认为构成商业模式包括了客户价值主张﹑资源和生产过程﹑盈利模式三个主要因素。Shafer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由价值网络融入、战略选择、创造价值、瓜分价值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ZhenyaLindgardt和MartinReeves等(2009)认为,商业模式囊括了价值定位和业务模式两个基本部分。Mahadevan(2000)则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其事业伙伴,将商业模式看做是一种在新经济背景下,进行价值创新的模式,是企业或者商业系统进行价值创造的一种逻辑范式。是买卖双方之间的三种“流”,即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交集。Hamel(2000)将商顾客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是构成商业模式的四大要素。Lee(2001)认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成本、收入、价值创造战略等三种模型。

商业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AmitandZott(2001)把价值链理论作为商业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依据价值链的概念和扩展的价值体系,把商业模式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又是通过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来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价值链理论涉及到企业所有的价值创造活动,因而企业可以借此对价值链上各环节所涉及的价值创造活动进行细分、选择和定位,以及对企业内外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设计、重组、整合,以实现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最终帮助企业持续获利。但价值链理论又与企业的资源论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价值链理论将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的活动体系,价值链各项活动的完成,都需要相应资源作支持。而资源论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揭示了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赢得超额利润的源泉。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领域。由于商业模式概念是一个包含企业在内的更广泛的价值创造网络,因此,其理论基础离不开战略网络理论。Jarillo(1988)在《战略管理》上发表了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提出了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是企业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Yip(2004)基于战略定位理论(波特1985,波特1996),指出战略是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而与商业模式紧密相连。Tmimers(1998)认为企业的营销模式包括商业模式与市场战略,因而商业模式隶属于营销模式。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从认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能够创造价值;区隔市场;定义价值链结构;估计成本结构与价值潜力;为公司在价值网络中寻求定位并形成竞争战略。Amit和Zott(2001)则基于交易成本理论,通过对企业与与上、下游交易活动的观察,提出商业模式是用来开发事业机会、创造价值的内容、结构与治理架构。威廉姆斯(1985)和Thorelli(1987)则在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了管理效益,考察了网络组织的形式,认为网络的组织形式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进而提高组织效率。学界普遍认为,商业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多样的,没有一种单一的理论能够解释企业价值创造的潜力。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2

关键词:营销策略;商业模式 ;长尾理论;挑战

截至2011年1月奇虎360安全卫士活跃用户超过3亿、360杀毒活跃用户超过2.4亿,2011年3月30日奇虎360公司正式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交易,成功上市。目前奇虎360公司市值保守估计已经超过了40亿美元。[ 资料来源:baike.省略/view/288073.htm]从2005年9月奇虎360公司开始创立,到目前也就短短的五年多时间,但却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这些成绩无遗令同行业大跌眼镜。这样的成绩也使其他的互联网杀毒软件企业开始求新求变,继奇虎360公司实行“免费”的营销策略后,以瑞星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杀毒软件企业不得不开始面对挑战实行“免费”的营销策略。奇虎360公司到底采用了何种商业模式,使得公司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发展成为了很多企业和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理解互联网企业产品营销的新商业模式

(一)互联网企业产品营销的新商业模式

奇虎360公司所实行的营销产品“免费”的策略,其实并不是奇虎360公司的首创。在奇虎360公司实行产品“免费”营销策略之前,已经有多家企业实行了产品“免费”营销策略,而且这些企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腾讯、淘宝等等。从这一点上来看,也坚定了奇虎360公司做杀毒软件“永久免费”的决心。互联网企业产品营销的新的商业模式,是基于互联网网络技术这一基础平台,通过向互联网用户提供免费的产品,在用户对于免费产品的价值认同后,形成对产品的忠诚度及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在此过程也是互联网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过程,进一步使互联网企业的用户变为互联网企业的客户,最终使客户购买企业的其他产品或者增值服务实现盈利。当然互联网企业也可能在赢得用户和客户的认同之后,采用广告模式或者交叉补贴模式获得盈利。下面我们对这一新的商业模式做一简单的分析。互联网企业之所以提供免费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用户,用户通过使用企业提供的免费产品,会对产品做一个评价,如果普遍的评价都较好,就会形成对产品的认同、对企业的认同,然后就会促使小部分的用户变为客户,由于用户的基数很大,所以虽然只是小部分的客户仍然有很大的基数,这部分客户会选择购买企业的其他增值服务,这样企业也达到了盈利的目的,企业就会不断改进产品,形成新一轮的循环。这就是互联网企业产品营销新商业的基本模式。

(二)互联网企业产品营销新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企业新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其理论基础就是长尾理论。长尾理论是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在网络的兴起提出的。其理论认为:当商品各个环节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 [美] 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长尾理论认为产品的数量(收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体区域、一部分是长尾区域,传统企业和个人关注主体区域,认为主体区域才是企业盈利的部分,而很少关注长尾区域;而按照长尾理论模式,在互联网行业应该是关注长尾的区域,因为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其产品成本也特别低廉,并且拥有极多的消费群体,因此互联网行业符合其理论,其产生的效益甚至可以超过主流产品的数量(收益),这就是互联网企业新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奇虎360公司也正是基于这理论,大胆进行企业战略改革,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和战略高度使用产品“免费”的营销模式,目的也不是为在杀毒软件本身获益,而是为获得主流产品外的其他增值服务效益。

二、新的商业模式作为企业战略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新的商业模式作为企业战略需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战略的相对性

奇虎360公司所开启的新的商业模式,虽然既有长尾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也有像腾讯、淘宝等成功实践经验。但是企业的战略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当真正运用这一模式并且作为企业的根本战略时,在战略实施时,可能面临的实际情况并非和预想的一样,现在似乎正确的战略,到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就不一定全部正确。奇虎360公司是否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在不偏离新的商业模式下的企业战略得到贯彻,并且获得企业的预期成果。

2、企业战略的风险性

奇虎360公司选择了新的商业模式那也就必须面对所带来的风险。市场的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能否长久,虽然目前用户、客户对于这种经营模式相当满意,但是市场的可变性特别大,奇虎360公司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战略。奇虎360公司所实施的企业战略,还必须考虑来自竞争对手、企业成本、创新导向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竞争对手也可以对其战略进行模仿或者实施新的企业战略进行竞争,而更为重要的是奇虎360公司所采用的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并为真正的实现盈利,如果企业长期不盈利,企业不可能实施这种企业战略,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另外企业也应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方能在这一行业保持技术的竞争力。

3、企业战略的长远性

企业战略的长远性对于企业发展有着特别重要作用。奇虎360公司以杀毒产品“永久免费”为企业营销的策略这一新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适应企业战略的长远性。未来的环境并不能完全预测,现在就开始以“完全免费”为口号,如果企业一旦遇到发展问题,出现不盈利,再改变为“收费”产品,可能就会一败涂地,因为这时用户和客户会觉得企业的不够诚信,对于他们进行了欺骗,到时可能要挽回用户就难上加难。奇虎360公司考虑了公司的发展长远性,但似乎又忽略了企业战略的长远性。

(二)新的商业模式面临的挑战

1、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

奇虎360公司采用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虽然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颠覆性改变,但由于现在传统的“收费”的商业模式还是占据着主要地位,新的模式在挑战传统模式时候,必然会遭到空前的反对,在各自的利益下,双方如果一旦较真,必然导致双方两败俱伤。好消息是瑞星等一些传统杀毒软件也开始实行“免费”的营销策略,这看上去无遗是对新商业模式的“支持”。但还是有一大批传统企业并不愿意实行这种模式,而且以瑞星为代表的这些企业也是处于无赖之举,并非心甘情愿。如何应对这些强劲的对手,当然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加强保护,但更应该的是赢得用户的心,只有赢得了潜在的消费者方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2、来自本身技术的挑战

奇虎360公司以“免费”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奇虎360公司是一个新兴的企业在技术上本身就相比其他传统老牌企业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免费”的隐患是不能进行杀毒,其实奇虎360公司本来也是想通过提供用户简单的保护,如果想对电脑进行更好的保护就需要购买其相关服务,这也是其盈利的重要一个方面,如果只能提供最初级的、最简单的电脑保护,那消费者或者用户可能会更愿意选择更为专业的杀毒软件。而如果奇虎360公司直接提供更为高级的产品无遗会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那企业发展也会存在瓶颈。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3

[关键词] 建构主义;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70-02

高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如何开展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是摆在多数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建构主义视角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从而证明了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能力体系是可以被构建的。

一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主要以及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与认知建构主义者相反,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定位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因此,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的过程[1]。社会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情境的作用, 它认为个体知识的建构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 知识建构是个体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2]。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 来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 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超越外部信息本身; 另一方面, 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 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 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3]。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相反, 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得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 而是由认识主体主动建构的, 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授, 但传授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建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建构主义教学论和学元论是截然不同的观点:二元论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学习只是主体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认识并了解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第一,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历时的经验基础上的;第二,认知功能的适应性在于对经验世界进行组织,而不在于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存在。建构主义观念认为:主体不是要发现客观现实的必然性,而是以某种概念化可生成的未来方式参与现实世界,然后以某种与可生成性认知相一致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

二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一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融创业理论、创业实践、企业家精神培育于一体的全新的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旨在启蒙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增进其对创业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4]本课程的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课题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问题出发,提出了任务驱动、团队学习、项目引导、实践运作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如著名的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就鲜明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不是认为“告诉”学生知识就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而是将其作为能够体现“在我们经验世界里能够做什么、处理物质对象的成功方式以及思考抽象概念的成功方式” 的东西[5]。

约翰・斯图尔特・ 密尔在《自由论》中说到: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 了解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看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创新创业教学中,首先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每位同学都肩负任务的主体,有任务驱动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整个学习过程,要组建学习团队,团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创业者访谈、项目调研等方式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出问题,给出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宏观背景,然后开始基于项目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团队的负责人总结讨论结果,汇报讨论成果。

在此,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来阐述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在“商业模式是什么”一章的学习中;教学目标主要是:(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2)如何构建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

在教学中不是首先给出商业模式的定义,而是列举一些成功商业模式的案例:如“蒙牛的抓两头放中间的杠铃模式”、“深发展的产业链金融模式”等;然后抛出问题:让同学们经过讨论,认真分析构建商业模式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按照已经分好的团队(团队保持在6~10人左右)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后各小组选派发言人代表本组阐述观点,当所有小组观点阐述完毕,教师总结点评,同时提出商业模式构建的4个视角和9个关键要素,为同学们介绍商业模式分析的工具:商业模式画布。

在第一个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o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每个团队结合本团队的创业项目,讨论分析出最适合项目发展的商业模式,并通过商业模式画布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自身项目的讨论中,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商业模式调研等形式认真制定项目的商业模式。该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努力通过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构建新的能力与知识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掌控课堂让讨论有效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学习的效果,因此它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且是寓于过程之中的。对于创业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答辩方式进行,各小组通过答辩,展示本小组的知识构建成果和意义,同时获得相应评价。

三 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效果检验就是有效性。要判断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首先应确定评判的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不关联的技能和片段性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完整地了解知识结构,发展他们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可以分析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效果,创业基础教学根本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去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这种构建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不断有机叠加,通过情景的设置、问题的提出、自主或者协同进行问题的解决、再到能够用流利的语言和良好的台风通过上台答辩展示给大家,同时能力相应提高。创业基础教育要纠正两个方面的认识误区:第一,创业教育不是让学生去成立自己的公司,注册自己的企业,而是培养学生事业心和开拓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创业是优秀学生行为,而不是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的无奈之举;第二,创业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不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意识到培养,让学生构建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观,使学生在创业选择上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和环境,不至于盲目地做出选择。从课程的出发点来看,本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就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知识的构建基础之上,而不能通过知识二元论采取“刺激―反映”原理机械进行课堂教学,如果学生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基础进行构建,形不成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观,创业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的创新是必须的。

四 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视角下创业教学的有效性在理论上已得到了证明,教学方法要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还需要具备其它的前提条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所要求的条件更苛刻,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和高级伙伴,深刻理解并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是一种考验,对于创业基础教育来说,是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的很好的尝试,创业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知识不具有专业性、但是要求知识的广泛性;教学过程没有教材,但要准备参考书;资料的查阅主要通过互联网,这些特点已经让创业教育具备了教学基础;任课教师只有广泛了解当前的创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创业的实践体验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成为真正义以上的创业导师。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需要开放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还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调研 、创业者访谈等形式开展教学,只有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创业价值观。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强化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本文利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深刻挖掘学生认知的普遍规律,从建构主义学习论出发,打破了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采取情景再现、项目贯穿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在体验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沈映珊.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在学习观的分析比较[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2]张玉平.关于建构主义的几个问题[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6).

[3]文萍.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互动教学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7).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4

现代物流业是我国新兴的产业,近些年来快速发展,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当前,我国物流业所处环境较之前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国内外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时期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经济体均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水平回落,国内外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深度调整时期。我国在国际大环境影响下,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外部需求明显收缩,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我国GDP增速继续下降达到7.3%。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给物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虽然物流规模持续增大,但是增速有所降低。

(二)物流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当前,我国市场低层次物流需求,即传统的运输为主的基础物流服务需求基本趋于饱和,服务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油价、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物流要素价格成本的上升使得基础物流服务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单纯的依靠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和大量的资源投入已经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受到中国物流需求市场的吸引,国际一流物流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如UPS、TNT、FEDEX和DHL[1],而在中国本土也成长起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如中远、中外运、中铁快运、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宝供物流、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顺丰快递等。国际上一些已经形成较为完善体系的物流企业开始进入中国,本土物流企业不断成长,受到来自于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我国物流业的高竞争格局开始形成。

(三)客户需求趋向于多样化

就物流需求市场而言,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升级,工业企业将加快资源整合和流程改造,专注于专业化,对于物流功能多数会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分离外包,第三方物流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企业对物流服务、成本、柔性和准时性要求更高,客户的物流需求将不再仅仅停留在运输等基础物流服务方面,精益化、差异化、专业化、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需求将会有新的增长。多样化的物流需求也让物流企业面临更多的变化[2]。

总的来说,我国物流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物流企业将面临着高竞争的格局。但是同样应该看到,我国物流需求市场仍然拥有巨大的潜力。物流企业如何在变革时期拓宽视野、抓住机遇,创新商业模式是每个企业更应关注的问题。在新经济形势下,发掘适应新环境、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商业模式对我国物流企业极其重要。创新商业模式将成为实现我国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

二、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概念

(一) 商业模式概念研究综述

国际上开始对商业模式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那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互联网企业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赚取了丰厚利润的现象,进而专家学者展开了对商业模式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商业模式的初步概念最早于1957年由贝尔曼提出。泰默1998年对商业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他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3]。莫里斯等(Morris et al.)对商业模式提出六方面组成因素,分别是: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方式、市场、内部能力、竞争战略、盈利模式和增长模式[4]。走特等(Zott et al.)对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近期的发展和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认为商业模式强调的是系统性、整体性的企业商业运作,是公司为利用商业机会,设计交易的结构、内容和治理方式以创造价值[5]。约翰逊等(Johnson et a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商业模式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客户的价值定位;利润模式,包括企业在对客户价值定位基础上,设计企业与外部交易方的交易内容、交易方式;以及所形成的盈利模式和收益模式。商业模式概念出现不过短短十多年,其理论来源虽然深厚,但是比较统一的商业模式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研究范式尚未出现[6],对于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比较稀少。本文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商业模式以及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 商业模式概念

综合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其资源、能力价值化的核心逻辑和思维方法,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为了创造价值。因此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和过程来说,商业模式是在合理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定位、提出价值主张、营造价值实现方式,发掘价值潜力,最终实现企业、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商业模式的架构如图1所示。

商业模式具有以下几点特性:

1、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组成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一个优秀的商业模式能够达到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进而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2、商业模式的动态性。商业模式的存在总是有一定前提的,即为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商业模式将不再适合企业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对商业模式进行调整、改善或者重构。

3、商业模式的差异性。商业模式形成后,是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对于企业而言,商业模式就是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独特的价值创造方式。

(三)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概念

物流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生产制造等产业的特征。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商业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下,识别企业核心能力,合理配置资源,提出价值主张,营造价值实现方式,发掘价值潜力,高质量地满足客户物流及其衍生需求,进而实现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价值。

随着竞争环境的加剧、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个企业对物流服务、成本、柔性和准时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整个物流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阶段,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应注重形成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

三、 我国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从我国物流业所处宏观和行业环境来看,传统的商业模式显然不再适合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今天高度竞争的环境,物流企业应该认识到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商业模式进行调整或重构。本文基于对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的分析,提出我国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

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主要是做好客户定位,提高公司对某一行业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供应商、分销商甚至竞争对手形成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整合供应链上游资源、内部资源和下游客户资源,为核心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并通过服务从采购、物流、分销等多项增值服务中获取利润。这种商业模式的特点在于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集成商的角色,能够有效地获取供应链上游资源,并且能够快速地分销产品,协助客户更专注的从事核心业务,实现了多方“共赢”,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需要物流企业掌握大量的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对所从事行业供应链具有较好的掌控能力,能够高质量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实施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所供应链管理总成本降低、所服务企业准时交货率提高,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库存降低资产运营业绩提高现金流周转周期加快[7]。

当前国内已经有一些物流公司开始采用这种商业模式。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这种商业模式的公司。怡亚通深入挖掘企业发展需求,整合供应链优势资源,在中国率先构建全程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通过不同的供应链服务模式,帮助不同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实现从研发、采购、生产到市场营销、分销终端等各环节的全程供应链管理和优化,最大限度促进所服务企业价值增值和提高竞争力。怡亚通目前所从事行业包括了电脑、通讯、服装、百货等多个不同行业,其网络覆盖了国内外。怡亚通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约116亿元,同比增长53.85%;实现营业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80.33%[8]。

(二) 以物流金融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以物流金融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其客户主要定位在进行物流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中小型客户,这一类客户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信贷资金的缺乏和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能力的缺乏,资金不足的风险成为这些企业的发展瓶颈[9]。金融服务能够解决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使企业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品开发和快速扩张方面、有效地盘活物流过程中的资金沉淀、提高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10]。物流企业作为客户和金融机构的纽带,通过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帮助减少客户交易成本,通过增值服务从中获得收益。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方式包括:质押、担保、垫资、租赁、信托、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等,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是多种模式的混合,物流金融为主的商业模式将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未来开展的热点。目前,我国开展物流金融实践活动的物流企业包括中国储运公司、中远、中铁物流、宝供物流、深圳怡亚通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于有些公司,物流金融已经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

中储于1999年开始开展质押监管等物流金融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物流金融业务的领军企业。公司发展物流金融在客户定位方面选择定位在中小客户,这类客户数量众多,亟需缺乏资金支持,因而较易发展成为稳定的客户群。在探索的过程中,中储物流紧抓客户需求,不断尝试新的物流金融模式,为公司赢得了发展先机和发展空间。截止到2010年,中储质押业务已经推广到全国27个省份,年质押监管规模超过了600亿元。监管品种具有保质期长,质量检验标准通用,用途广泛(主要为原材料方面产品),价格稳定,易保管,流动性较好,易变现等特点,包括黑色金属材料及其矿产品、有色金属材料及其矿产品、煤炭、石油、化工、汽车、家电、轮胎、玻璃、化肥、纸业以及农产品等十二大类。中储物流的主要物流金融模式有动产监管、质押监管、抵押监管、贸易监管,并在原有的提单模式、保兑仓模式和供应链模式融入到其中,进行物流金融模式的创新[11]。

(三)平台商业模式

平台商业模式起源于平台经济。徐晋等认为平台是一种现实或虚拟空间,该空间可以导致或者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12]。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平台商业模式开始出现,如苹果、淘宝、亚马逊、中国移动、各类超市等。物流行业中,各类大型交易和流通市场实际上就具备了平台商业模式的雏形。

物流企业平台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多边市场实现资源的集聚。平台可以将需求方、供给方、信息提供商、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咨询机构及软件商等各类主体聚拢在一起,满足各主体物流、资金、信息等各个方面的需求[13]。物流企业通过经营平台或者直接为平台上主体提供服务获取收益。平台商业模式的特点在于其价值潜力,当平台用户超过一定规模时,其网络外部性将大大增加,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对用户进行收费来获取巨额的收益,同时物流企业也可直接提供平台客户各种服务,如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获取收益。平台商业模式因其网络外部性而受到瞩目,在多个行业都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但是,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平台商业模式的要求也很高,在资金、客户资源等各方面都需要一定的积累。在平台商业模式建设初期,如何增加客户规模,让平台良性运转将是物流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公司“双平台”商业模式是平台商业模式中比较成功的范本。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公司通过构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中心的“双平台”打造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圈。在早期的经营中,国际物流集团积累的丰富的客户资源,具备了良好的融资平台,在客户和资金方面得到了保障。国际物流公司逐步将原来只对上游,或者只对下游的单边市场拓展成为同时面对多类型客户的多边市场,并且,在运营过程中,国际物流公司通过一系列相关联的业务运作,如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物流金融、贸易等高端物流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持续吸纳新客户。 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构建平台商业模式,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亿,利润超过了6亿元。

(四)生态圈商业模式

生态圈商业模式是平台商业模式的一个升维度状态。多个平台的建设和整合,就形成了生态圈商业模式。生态圈商业模式业务范围很广,能够实现从客户需求开始到库存计划、订单下达、仓储运营、干线调配、末端配送、线下运营、全国仓储圈地、线上协同、信息平台建设、大数据战略、金融服务、延伸到制造代工等等的全方位可视化完全供应链服务[14]。生态圈商业模式对于物流企业的规模、在供应链上的影响能力、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人才等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构建难度很大。当然,如果物流企业能够建立一个状态良好的生态圈,带来的收益也是不可估量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5

现在成为时尚而流行的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是互联网经济(Internet Economy) 或互联网经济学(Internet Economics)。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网络经济有着许多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与传统经济背道而驰。

自我膨胀性。网络经济的自我膨胀性突出表现在摩尔定律(Moore’s Law)、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 Law)、 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以及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四大定律上。其中根据马太效应,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讯系统的总带宽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每比特传输价格朝着免费的方向下降,费用的走势呈现出“渐进曲线”(Asympototic Curve)的规律,价格点无限接近于零。这个定律也为下文所论述的“免费”这一网络经济下的商业模式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边际收益递增规律。边际效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显现出不同的增减趋势。在工业社会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边际效益递减是普遍规律,因为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都具有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与此相反,网络经济却显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增性。

(1)网络经济边际成本递减。信息网络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网络建设成本,二是信息传递成本,三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由于信息网络可以长期使用,并且其建设费用与信息传递成本及入网人数无关。所以前两部分的边际成本为零,平均成本都有明显递减趋势。只有第三种成本与入网人数相关,即入网人数越多,所需信息收集、处理、制作的信息也就越多,这部分成本就会随之增大,但其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呈下降趋势。因此,信息网络的平均成本随着入网人数的增加而明显递减,其边际成本则随之缓慢递减,但网络的收益却随入网人数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网络规模越大,总收益和边际收益就越大。

(2)网络经济具有累积增值性。在网络经济中,对信息的投资不仅可以获得一般的投资报酬,还可以获得信息累积的增值报酬。这是由于一方面信息网络能够发挥特殊功能,把零散而无序的大量资料、数据、信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从而形成有序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信息使用具有传递效应。信息的使用会带来不断增加的报酬。举例来说,一条技术信息能将以任意的规模在生产中加以运用。这就是说,在信息成本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信息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带来不断增加的收益。这种传递效应也使网络经济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

外部经济性。一般的市场交易是买卖双方根据各自独立的决策缔结的一种契约,契约履行产生的后果却往往会影响到缔约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个体或群体)。契约履行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可好可坏,分别称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非经济性。通常情况下,工业经济带来的主要是外部非经济性,如工业“三废”,而网络经济则主要表现为外部经济性。正如凯文•凯利提出的“级数比加法重要”的法则一样,网络形成的是自我增强的虚拟循环。增加了成员就增加了价值,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成员。形成螺旋型优势。

直接性。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趋向薄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而降低了传统的中间商层次存在的必要性,从而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管理经济学知识,可以看出网络经济从理论上虽然与传统经济学理论有相符合的地方,但是也有向传统经济理论提出的挑战。首先,网络经济学遵循了学习效应和范围经济。学习效应是指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经理等人员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可以积累产品生产、技术设计以及管理工作经验,从而通过增加产量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对于依靠知识和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经济主体---网络企业,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完善其建立网络平台的成本也会逐渐降低。范围经济是指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当网络企业在同一网络平台上提供一种以上的服务时,因每种服务有着关联成本而范围经济出现。其次,网络经济学也对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边际收益递减和规模经济提出了挑战。上一标题中已经对网络经济中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进行了一些阐述;而规模经济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对于网络经济来说,传统经济所倡导的扩大产能、增加产量而降低成本并不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唯一途径。在Google的例子中将详细阐述。与传统经济学相比,网络经济学的最主要的差异就在于“免费”这一特殊的商业模式。以上阐述的网络经济学的各种特点成为了“免费”商业模式建立并实行的理论基础。下面以全球搜索引擎领导者Google为例,更细致地对网络经济下“免费”这一商业模式进行探讨。

以Google为例解读网络经济下的免费商业模式

Google作为世界第一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向全世界上亿用户提供免费的搜索服务和其他网络服务。在网络经济下,“免费”这种商业模式从何而来?Google这样互联网时代典型的公司如何盈利呢?真的存在“免费”的商业模式吗?

结合上述“网络经济的特点和‘免费’商业模式的产生”中的阐述和分析,Google公司所构建的信息网络的平均成本会随着其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减少。网络平台不同于传统行业中生产要素的投入,网络用户的增多并不会使信息网络的平均成本有所上升;有研究表明,网络的收益会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现指数增长;因此,信息网络的总收益不断上升的同时平均成本在下降,产生了上文中提到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其次,根据美国技术理论家乔治•吉尔德的预测,通讯费用将无限趋近于零。再次,在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作为主要资源的知识与信息具有零消耗的特点,新信息技术把产品多样化的成本推向零。这些为Google等网络公司盈利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与可能。

那么Google公司又是如何创造收入的呢?从Google公司的年报可以看出,其98%的营业收入来自点击付费广告,而这个比例高于同类竞争对手,如雅虎搜索营业收入中只有68%来自点击付费广告。这种模式的好处使得成本转嫁给了需要做广告的企业,不仅网站的使用者不用花费任何成本,还能享受到个性化服务。转嫁成本是互联网行业常用的商业模式,也是互联网能够在全球掀起产业革命的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提品和服务的Google并不是这条产业链的起点,他们通过成本转嫁和需要做广告的企业的广告竞价来赚取收入,以维持公司的盈利。由于广告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过高,为了保持盈利性和增长性,Google就必须不断完善其服务并将其服务扩展到与一般搜索业务相关的一切业务。而由于标题一中提到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和范围经济的存在,Google不断吸引更多网络用户、扩大容量、向其他网络服务延伸也成为了可能和必然。Google的搜索服务除了提供网页图片等一般搜索之外还提供学术、财经等专业搜索。另外,除了提供搜索引擎服务之外,Google还提供电子邮件、协作平台等服务。这些除搜索以外的网络服务都是在Google的网站平台上搭建的,因此Google的这种系统操作平台的想法符合范围经济理论,即由于有着关联成本,Google的电子邮件、协作平台等服务不必另外建设,利用Google现有的资源即可完成搭建。

根据Google公司的战略发展意图,Google将会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和范围经济理论建成Google的网络操作平台,而搜索引擎仍然是其核心的优势业务,广告仍是其收入主要来源。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6

关键词:服务外包;理论分析;实践指导

中图分类:F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149-05

一、服务外包概述

服务外包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rr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供应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业务流程外包)和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知识流程外包),以跨国公司为实现主体。服务外包商务模式是企业基于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整合、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资源,优化价值链,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增强企业的环境 应变能力。

根据服务外包承接商的地理分布状况,服务外包分为三种类型:离岸外包、近岸外包和境内外包。服务离岸外移代表着全球生产活动转移的新潮流,开辟了新的服务生产国际分工的前景。随着市场不断成熟及服务承接方掌握更多的流程和商业知识,目前的服务外包由最初的数据录入、采购委托、销售等发展到广泛应用于IT服务(应用开发、编程、测试及网络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金融、会计、客户服务、研发、产品设计、数据处理及管理等众多领域,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更为复杂的从头到尾整个流程的离岸服务外包也有了快速发展,服务附加值明显增大。

服务外包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内容,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由著名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主笔、亚太总裁协会与国际外包中心联合的“2008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认为:服务外包已成为当今世界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在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服务外包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1~8月共执行服务外包出口合同金额19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7%。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6673家,就业人员121,5万多人,累计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42.4亿美元(国际服务外包占94.9%)。全球服务外包市场2005年规模达到6000多亿美元,估计2008年达到1.5万亿美元。2009年1~6月,我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409家,新增从业人员29.7万人,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9亿美元(国际服务外贸占77.8%),同比增长42.4%。

国际金融危机在重创我国货物对外贸易和外资的同时,却为服务外包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服务外包的理论分析综述

服务外包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持与引导,以往的文献中通常只提出了服务外包是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趋势之一,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针对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所涉及的国际产业转移问题及劳动力部门转移论、“中心一”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认为服务外包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可从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中的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现代企业理论中得到理论解释与支持。

(一)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服务外包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外包双方获益的理论基础,能有效地解释离岸服务外包现象。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进行商品贸易时是出口自己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口自己生产率较低的产品。服务外包产生的最初动因就是降低成本,而服务外包的主要成本为人力资源成本。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过程的分解可以按照生产过程对劳动技能水平需求的不同进行,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禀赋结构及相对价格存在显著差异,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且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强,可实现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将不同劳动生产率水平需求的生产服务模块转移到与其需求相匹配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企业将服务生产外包到低成本国家进行,可实现比较优势带来的成本节省或效率提升。经济全球化使得阻碍自由贸易的因素相对减少,信息技术的进步则使跨国使用别国人力资源简单易行,从而使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服务外包得以快速发展。印度就是凭借劳动力的高性价比优势,在短短20年内发展成为软件接包大国。

(二)服务外包发展中的规模经济效应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认为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动力。假设企业不同流程的最佳规模存在差异,把所有生产流程纳入同一空间进行,则整个系统规模可能受制于某个关键环节的最佳规模;而外包可以在不同空间安排不同的生产工序,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互相交换,多种工序流程可同时达到最佳规模,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与工业品生产类似,很多服务生产部门也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通过服务外包,把自身非核心技术的业务外包出去,从而把其他企业的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资源为我所用,以较低成本享受专业化服务,使本企业节省巨额投资用于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而降低成本,取得成本优势。例如,专业服务提供商配备有齐全的技术专家团队,构成了规模经济的来源。在某些经济领域,只有大规模运作的服务提供商才有能力在大范围内提供标准性能和质量稳定的服务,这种能力一般公司难以企及,因而这类规模经济效应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爱立信公司将手机生产外包给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Flex-tronics公司,实现了更专业化、产品价格更具竞争优势的目标。

(三)交易费用理论对服务外包的阐述与分析

1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对服务外包的分析阐述

交易费用思想由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1937)提出。服务外包的交易费用指与外包商的缔约费用和管理费用,其高低对服务外包发生广度和深度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科斯认为,通过签署长期合同,企业就可以避免寻找伙伴、谈判等费用,进而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假设下,企业内部提供服务会增加组织成本,外部购买要支付交易成本,企业的外包决策取决于由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降低与交易成本的权衡结果,理论平衡点在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交易成本相等的那一发包环节。当交易活动的市场成本大于内部交易成

本时,则该项活动应全部或部分地在企业内部进行,否则就应在企业外部进行。

与服务外包相关的交易费用包括:

(1)商务旅行、信息交流费用。服务外包合同具有难以准确事先陈述的特性,服务生产过程中常需技术和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派生出了商务旅行成本和信息交流费用。

(2)服务项目移交费用。在行使合同的最初阶段,发包企业需花费时间帮助接包方掌握企业的业务。外包的业务越复杂,发包企业的移交费用越高。

(3)潜在的风险费用。在缺乏约束机制的交易过程中,服务发包企业面临服务提供商潜在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风险,例如,发包企业不能直接控制流程的风险、商业秘密和技术外泄的风险等,从而构成了发包企业的费用(成本)约束。

(4)其他交易费用。离岸服务外包中还存在服务贸易项目下壁垒因素限制而产生跨境活动的交易费用;不同国家相对制度和商业标准不同、对承接服务外包的政策差异、文化差距等构成了离岸服务外包的交易费用。

2 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与企业的外包决策

威廉姆森(Williamson)发展并完善了交易费用理论。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外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本源就在于外包这种企业活动的重复性、长期性和合作性;企业业务外包与否,取决于交易的三个维度:交易频率、不确定性以及资产专用程度。威廉姆森讨论了“三方规制”和“双边规制”等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混合治理结构,如外包、战略联盟等;进而假设不确定性不变,根据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的程度,确定了四种交易类型和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如表1所示。

交易三个维度的改变对服务外包决策的影响:

(1)资产专用性的改变。远程通讯和控制技术的提高,使得企业服务提供的地点特殊性下降;发展中国家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使提供服务所需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有形资产专用性下降;离岸国家雇员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使人力资本专用性日益降低,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使服务的资产专用性水平不断下降而导致服务更倾向于外包。

(2)交易频率的改变。信息技术和沟通系统使得企业服务外包每次交易的变动成本较小,主要是固定成本的分摊,从而增加了企业对服务外包的采用频率。

(3)不确定性的降低。服务外包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包括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合作关系中断的风险)和内部的不确定性(供应商不按承诺达到要求)。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迁,服务外包所涉及的交易三维度的改变,推动了服务外包的发展。当交易存在不确定性且交易频繁时,企业就应该选择内部化外包,反之,当交易的不确定性不高,交易频率不高时,外包或战略联盟就成了企业的最好选择。交易费用理论可以作为企业探讨企业与市场的边界进行外包决策的工具,但因缺少从企业战略角度的考虑,对外包现象的解释并不完全。

(四)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服务外包发展的解释

近年来,服务外包的动因已从经济层面转向了管理层面,企业服务外包的动力由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追求提高经营绩效,价值链理论对此现象给出了合理解释。

价值链理论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主要用于分析单个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价值链理论及其管理思想是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有不同的成本投入和相应价值增值,价值链管理就是发现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地控制这些驱动因素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最终在整条价值链总增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由于企业拥有的资源有限,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其应在价值链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上配置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不同企业应展开合作,使用各自的核心能力组成新的价值链条,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波特认为,提出价值链可以作为分析评价企业竞争优势新的战略工具,强调价值链分析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分析,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分析;通过成本分析和差别分析,发现公司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利弊。

全球价值链理论在价值链理论和全球商品链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解释了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使得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向价值体系和价值网络深入发展,并在全球延伸;认为跨界生产在理论上要么垂直一体化进跨国公司内部,要么通过贸易等方式垂直分离出去;随着贸易的发展,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这就使得发达国家发现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和服务业务分离出去,使发展中国家有了融入全球价值链条中的机会。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行为正是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价值链的手段,体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企业价值链的优化和跨企业集成管理的理论要义。

(五)资源基础理论对服务外包发展的贡献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meffelt)“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该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有价值、稀缺而不可完全模仿和替代的战略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资源属性是作出外包决策的出发点,企业的资源层级如图1所示,其中核心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应准确识别并重点培育;非核心资源包括外包资源和市场资源;外包资源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关联度强,影响核心产品的质量和绩效,有一定的专用性;市场资源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无特殊作用,可通过市场购买到质优价廉的标准资源。

邦尼(Barney)(1991)在《企业资源与持续的竞争优势》一文中指出,如果资源能够使企业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利用机会或抵御威胁,则这种资源对企业来说就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其评判标准为资源的稀缺性(专用性)、非完美模仿性和非替代性。格兰特(Grant)(1991)提出整合利用外部资源的观点,认为企业不仅要关心现有资源和能力的部署,而且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并提高竞争优势,必须从外部采购互补资源和获取能力要素,因为任何企业无法掌管和拥有所需的所有资源,资源的稀缺性会促使企业发展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充分利用外部组织的资源和力量。

依据资源基础理论,资源的开发、积累、整合与配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对构成企业竞争优势所需的关键资源具备识别和管理能力,资源的稀缺性会促使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外包来填补其资源缺口。资源基础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外部资源的必然性。结合泰吉(T.T.Tyehjee)和奥兰德(G.E.Osland)等人所提出“战略缺口”假设,(跨国公司的竞争环境客观要求它们必须取得的战略目标与它们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间存在的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服务外包是跨国公司在分析内、外部环境并识别战略缺口后,借助信息网络平

台,整合、利用全球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全球网络运营的有效手段。

(六)核心能力理论与服务外包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 Hamel)(1990)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指出,核心能力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常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核心能力具有稀缺性、延续性、价值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点。企业间的竞争取决于核心能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三个层次。

根据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与新业务发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的战略焦点,企业具备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持久的领先地位。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市场环境以及技术创新的变化,生产和经营的高度专业化,使得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愈加复杂,企业立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企业的能力与资源有限条件下,企业必须整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和力量,在具有核心能力的业务上进行重点投资,发挥自己核心竞争力所在领域的技术优势或其他方面的优势,将不具备强竞争力的领域进行外包,将相对有限的内部资源集中在实现更能增值的核心业务运作上,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第三方服务供应商产生了更广阔的需求,无疑促进了国际服务外包成长。

服务外包可以使本企业人员集中精力在核心技术或业务上保持前列。例如,NEC公司的数字技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系统集成技术是公司的立足之本。爱立信详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在无线电话网络设备方面,所以便从手机生产上脱身,解放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并将其用于自己擅长的通讯领域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理论对服务外包解释局限性体现在难以界定“核心能力”;困难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对核心能力的识别是管理者对企业的定性分析,必然带有主观性因素;其次,环境不断变化、核心能力也在不断变化,需随着条件和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识别。

(七)商业模式转型理论与服务外包

根据发包企业目标的不同,可以将服务外包大致分为效率外包(利用供应商的规模运营降低成本)、增强性外包(优化业务流程,使公司功能优化)、转型性外包(改造商业模式,获得更大收益)。其中,改造商业模式的转型性外包是最高层次的资源利用关系,直接触及公司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工具。

威尔(Weill,2001)等从模块重组视角对商业模式转型理论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商业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若干模块的不同组合,企业可以通过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中添加、更换新的模块或改变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进行商业模式变革。他们提出了“原子商业模式”的概念,并且指出每个原子商业模式都具有战略目标、营收来源、关键成功因素和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这四个特征。原子商业模式组合方式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原子商业模式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力不同,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原子模式结合后的商业模式会产生强大的竞争力,互不兼容的原子模式组合成的商业模式则可能导致商业冲突而互相消耗,企业可以变换组合原子模式,并评估其可行性以建构最适当的商业模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企业对自己的原子商业模式进行不断地更新与重组。

在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变化中,企业以往的盈利模式需要适时改革。跨国公司必须将外部环境与内部战略需求相结合,通过服务外包,优化其全球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外包商的经验和即需即用的服务,精简组织结构,实现企业向柔性化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竞争能力,这是服务外包潜在利益的来源之一。

服务外包中正在兴起的属于服务外包的高端环节的知识流程外包是商业模式转型理论的典型实践,就是企业基于自身的发展战略,依靠外部的专业服务外包团队,获得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企业架构优化和整体升级的战略决策。

三、服务外包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及其实践指导意义

上述理论从不同视角为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揭示了服务外包发展的动因。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了企业服务外包的最初动力――降低成本;交易费用理论旨在找出外包的逻辑规律,用于分析企业是否应选择外包这种治理模式;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则说明了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强调企业应识别关键资源和能力,注重分析产业竞争环境,同时借助外部资源以增强竞争优势。这几种理论是对企业自身的分析,属于静态和局部的解释。价值链理论强调企业在关键环节的增值能力和跨组织提升整条价值链的集成能力;全球价值链理论则将企业置于全球价值网络体系中,将局部分析拓展为一般分析;商业模式转型理论将外部环境变迁和时间动态因素纳入研究范围,分析的主体是处于价值网络中并处于演进状态的企业,是动态的分析。

企业的外包决策取决于众多因素,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长期战略来评估这些因索,然后作经营决策。而这个过程又是动态的,随着企业自身发展变化,外包的策略选择也要随之变化。由此可见,上述理论对服务外包的分析载体由企业自体扩展到处于价值网络中的关联企业,再到处于演进状态的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扩展,对国际服务外包作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性的分析。

上述理论对服务外包的解释具有层次性,如图2所示。

从现实分析,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成为现实,市场环境的变迁增强了服务外包的必要性,而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使服务外包成为企业在竞争中的必然选择。

(一)服务外包现象的多元性,决定了单一理论不能对其发生发展和运作机理做出全面的解释

建立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可全面、系统地阐释服务外包的运作机理和决策要素,既能避免单个理论的片面性,又能运用相关理论的互补性。图3为服务外包机理和企业进行服务外包决策的模型。

企业基于上述理论所解释的服务外包带来的众多效应和优势,通过识别关键资源和能力,分析产业竞争环境,权衡服务外包的成本和收益,经过多步骤的分析与评估过程作出外包服务业务的决策,服务发包企业与接包商建立起委托――的契约关系。信任是服务外包的基础和共生机制。但是,企业的外包决策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性质、管理水平、成本优势等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决策。双方利益的分割和目标的冲突、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以及由于服务外包涉及地域广使双方的合作关系变得复杂。可以根据不完全契约关系的观点,通过确定长期合作方式并设计适当的协调与激励机制,对双边关系进行有效治理,以此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使发包企业与供应商服务外包形成持续信任,保证服务外包顺利实施,实现双赢。

(二)服务外包相关理论对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