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流动 制度研究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流动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小学教师流动也成为必然的现象,合理的教师流动使教师资源在教育系统内外进行配置,有利于优化教师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着区域、行业、校际间发展不平衡,在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且有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流动表现出一种单方向、不合理的流动状态,这种单方向的流动愈演愈烈,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促进教师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学校教师均衡发展,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对目前中小学教师流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特点及社会原因

1.中小学教师流动特点及其影响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特点是教师队伍流失现象严重,离开教师队伍从事其它工作在教师流动中占很大比例,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师流失特别严重。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教师地位日益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教师队伍的流失现象大大降低,但流动却呈现出一种单方向的流动状态,从流向的地域来看,主要表现中西部地区向东南部地区流动,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地区向城市流动,差的学校向好的学校流动;从流动的主体来看,绝大多数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并且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流动多,外语、信息科学技术教师流动多。

从宏观角度看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流动的教师来说,能有机会到条件和待遇更好的单位工作;对进入单位来说,得到所需要的人才,这一切无疑都是有益的。但对流失教师的地区和学校而言,首先,是人才流失,培养一个骨干的教师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短时间内是无法替补的;其次,没有流动的教师也会受到不良影响,造成学校教师人心不稳定、不安心教学的局面,并且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另外,我国中小学教育系统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没有真正实行岗位聘任制,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中骨干教师以各种方式流失,但低水平的、不称职的教师又难以流出,这样就形成了“想留的留不住,不想留的出不去”的局面。这种中小学教师长期不断的单方向流动,导致发达地区学校、城市学校等师资力量愈来愈强,会出现人员严重超编甚至人才浪费的现象,而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学校因骨干教师大量单向流失导致师资力量更加薄弱,使原本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在地区和校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严重干扰了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成本效益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的劳动已经带有商品的属性,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不再终身依附某一所学校,而是作为社会人,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流动的障碍日渐减少,档案、户口不再是困扰人才流动的突出问题,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方式很简单,带着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到人才市场寻找工作,试讲合格后直接上岗,根本不考虑原单位的意见及损失,“不辞而别”的流动方式逐渐加强。对于发达地区好的学校也愿意从人才市场直接招聘优秀教师,不需要花费财力、物力进行培养和培训,就可以得到所需人才,对于流动的教师和招聘教师的学校来说是成本低效益高。但对于流失教师的地区和学校来说,却造成了优秀师资力量短缺、教师不安心教学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大了教师单方向流动的收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作为社会人,也需要追求富裕的生活、丰富的文化活动、子女的优质教育。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城乡之间教师收入存在很大的差别,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很高的经济收入,更能提供良好的教育设备和工作环境,让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的教师,学校的教育质量大大提高,也能够让自己的教师子女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彻底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这一切都能吸引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然流向能充分体现他们价值的地方。因此中小学教师向发达地区流动,不仅仅是经济待遇上的提高,更是关系到涉及工作环境、下一代优质教育等事宜,加大了教师单方向流动的收益,在这些高收益面前,无序、不合理的教师流动愈演愈烈。

4.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在我国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工资不能足额发放,而且经常被拖欠,办学条件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相当多的学校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由于经济因素和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参加工作后就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更谈不上脱产进修和学历再提升了。随着农村赴城市打工的中青年队伍的壮大,留守儿童在农村学生中占了很大比例,许多留守儿童生活在隔代家庭里,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再加上祖父母的溺爱,一些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问题较为突出,再加上部分家长对待子女读书的观念逐渐淡薄,教师与家长沟通难度加大,这一切均给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积极性。面对种种现状,一些优秀的的中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他们为了改变现状,为了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愿意选择发达地区学校从事自己的事业。

二、改革教师管理制度,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措施

1.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中小学教师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是一种主动流动,但向偏远、贫穷地区则是被动的流动,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执行下去,因此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工作的重点。日本和韩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设已经非常完善,其中小学教师身份为国家公务员,全国的教师工资待遇都是相同的,而且比一般公务员高,并有相关的法律作保障,这样就从政策层面保证了教师流动的成功实施。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但我国地域面积广大,中小学教师队伍非常庞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师流动制度难度大,也不切合实际,但可以在同一区域内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特点,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机制,从政策层面要求在同一区域内城乡教师定期相互流动,特别是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尤其是到贫困、边远地区的薄弱学校任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农村地区教师到城市学校进行锻炼,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开阔视野,提升农村教师素质,这种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要制度化、长期化地进行下去,才能切实有效地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

2.切实提高偏远、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建立区域内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是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和农村教育质量的一项主要措施,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真正解决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生活环境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的等主要问题。国家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经济状况和实际情况建立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制度,切实提高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待遇,尤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加大补贴力度。并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对农村学校的教师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创造机会让他们进修、学习,使农村、偏远地区教师不仅留得住,而且能尽快成长起来。同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偏远地区办学条件,让教师安心教学,乐于教学,这才是解决不合理流动的根本措施。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构筑中小学教师流动诚信机制

改革开放过程中,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市场经济和现实社会的冲击,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越来越淡薄,教师的诚信道德也同样受到强烈的冲击。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教师的素质尤其是道德观念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人才流动无可厚非,但要合理合法,在流动过程中,教师既有自主择业、自主选择单位的权利,但同时也应该尊重单位的利益、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仅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原单位的利益。作为教师更要要讲究道德规范,因此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师个人信用档案,构筑中小学教师流动诚信机制,把教师的诚信行为同待遇、评优、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规范教师的诚信行为,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

4.健全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

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首先,要继续推行教师聘任制;其次,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师考核制度;另外,健全教师退出制度,这种“三驾马车”的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势在必行。通过教师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使教师有了职业竞争和忧患意识;通过严格执行教师考核制度,从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多方位的进行考核,使教师权利与义务,能力与岗位相对应,对优秀、合格教师予以奖励或晋升,对不合格教师予以缓聘,彻底转变部分教师过去那种做好、做坏、多做、少做一个样的思想状况,彻底打破教师职业成为人们心中“铁饭碗”的这一局面,让老师感受到只有通过辛勤工作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使不合格的教师产生危机感与紧迫感,促使其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直至重新聘用;对于继续不思进取、不适合教师岗位、不履行教师岗位职责的教师,则要严格执行教师退出制度,予以解聘,使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持续提高,更好地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提出,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值,往往都要通过劳动力的流动来完成,劳动者通过从生产力相对较低的地区,向使他们的生产力更高的地区流动而使自己变得更富有生产力,劳动力迁徙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合理的教师流动符合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师队伍所必需。我们一方面要从我国各区域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摸索出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合理流动的对策与措施,让教师流动在遵守国家政策法律、不损害单位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北京市关于《城镇优秀教师赴农村学校任教的政策研究》教改试点项目已经获得教育部批复,将进行建立区域内教师流动制度和城镇优秀教师赴农村学校任教的政策等研究,完善现有的教师流动政策、程序和制度,促使教师流动合理化。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教师队伍考核制度,健全教师退出制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宜江.论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流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基础教育研究,2009,(12):3-5.

[2]李倡平,严伯霓,陈京军,肖化移.安徽铜陵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及借鉴[J].当代教育论坛,2010,(8):44-47.

[3]李朝辉,李海瑛.中日中小学教师交流制的比较及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9(3):42-48.

[4]吴麟麟,陈龙,周西安.高校人才流动中诚信机制的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2):12-15.

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解决对策;教育科研;问题

【中图分类号】G335.2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12-02

中小学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很多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科研在解决学校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理论建设等诸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科研整体水平仍不够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观念上来看,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误区。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部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了,但是,从整体而言,部分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

误区一,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是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事。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书匠,充其量“传道、授业、解惑”,搞教育科研只会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误区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校管理人员只是把教育科研与评先进、评优秀挂钩,把科研工作的进行作为考核教师的手段之一。这会导致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科研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工资的一种手段,是换取名誉的一种途径。

误区三,不少中小学教师把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的数量多少。他们盲目地通过在各种期刊上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为了增加的数量,不惜把钱花在不知名的期刊上。

(二)学校教育科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科研的管理方面来看,学校管理者忽视对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很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重视立项和结果鉴定时的管理,忽视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成功,获得立项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进入停滞状态,申报人员将其放置一边,学校管理者也没有进行指导和管理。直至结题阶段,申报人员才开始找资料,补记录,编写研究报告,东拼西凑,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个国家、省级或市级的奖状或证书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课题的监督、检查、成果的鉴定上。

2、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存在理论指导不足。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也正是因为此,中小学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一方面,他们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较少或者比较肤浅,难以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理论或方法,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也无法用他们所掌握的这些教育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

(三)科研经费不足造成教师参与科研主动性不高。

一般来说,对于各级规划的课题,相应的管理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但是,科研经费现状是,科研所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管理部门所给予的数量,中小学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研究成果价值偏低。

中国教育学者郑金洲曾经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

教育研究成果价值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许多重要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的还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科研的宗旨是要改进实践。教育科研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服务,真正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并不多。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体水平不高,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工作要求。

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论及的各种问题,结合国内外学者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我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走出误区,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应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型教师已成为新形势下对当代中小学教师的时代要求。所谓研究型教师就是把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实践与理论分析创新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向“研究型”转变离不开教育科研。

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既不同教育专家的教育科学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应该是在研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理论的充实和创新。这样,既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专家化、专门化,又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看作教学工作之外的附加工作。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在发展自身、发展学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摒弃科研是为了“晋级评优”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广大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我们认为,从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现状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从课题选择、评审、立项开始,到课题的检查、鉴定及奖励,整个教育科研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不能在一些教师刚开始申请课题时,学校表现很积极,整个科研过程却不闻不问,加上教师自身也很懈怠,使得整个研究过程极为松散,科研成为空谈。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整个科研的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督促,对不能按时完成研究任务的教师取消其研究资格,结题时不予上报。

严格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师资格。有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质量不高,考核成绩较差,但数量不少,申报课题很积极。对于这种教学工作考核成绩不好的教师,在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在课题申报或者验收时不应给予过高评价,必要时取消其上报资格。

可以设立专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同时打通科研、教学、教师培训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申报教育科研课题时得到必要的指导,从而营造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的科研环境。

(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培训,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科研工作。

中小学教育科研加强理论培训是指,中小学教师要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对教育实践遇到的问题或教育创新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随意的经验总结。具体说,中小学可以聘请教育理论工作者进校指导或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育培训,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以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事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教育素养。

(四)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

要改变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通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进行教育科研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

一方面,学校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来评价成果的价值,不能根据发表文章数量来评职晋级,否则会挫伤一部分真正想从事研究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研究结果的价值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支持,使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无后顾之忧,从而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科研成果价值偏低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未涉及或未作深入研究,大部分提出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口号式的,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可操作性很低,实用价值不大。事实上,评价一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应该看其对本校甚至中国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否有帮助,其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3

【摘 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极为普遍,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学校、家庭、教师自身四大方面。为此,经过多方调查,多方访谈,反复讨论,反复实践和总结,一致认为只有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极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适当的换岗机制,才能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兴趣,进而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研究

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作为酷爱教育事业的我真的是如坐针毡,所以决定下大决心、花大精力,发动自己能发动的力量进行调查研究,以求找到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工作兴趣、解决职业倦怠的策略。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归纳,我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社会、学校、家庭、教师自身四大方面,这个我已经专门写了《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调查报告》并已发表,在这里只把内容提纲列举出来供参考。下面我主要谈谈如何才能提高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1.社会原因

(1)教师职业地位还不够高。

(2)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3)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待遇过低。

(4)评聘职称难。

2.学校原因

(1)农村中小学的管理制度相对呆板。

(2)教育教学质量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

(3)人际关系失调。

3.家庭原因

很多农村教师,不仅在思想上是家庭的支柱,在经济方面也是家庭的主要来源。家,已经不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了,学校工作的烦恼不能够在家里得到缓解,相反的是,像大山一样繁重的家庭压力,累得老师上课是精疲力尽,苦不堪言。年轻教师结婚难、住房难,中年教师孝敬父母难、子女教育难,老年教师精神生活难。这些因素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4.教师自身原因

(1)新老教师的来源及工作表现不一。

(2)工作环境单一。

(3)教师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由以上因素可以得知,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极为普遍,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教育的发展,急需研究和制定相应的策略或机制。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极力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呢?我们研究小组经过多方调查,多方访谈,反复讨论,反复实践和总结,一致认为以下策略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解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对教师的成长和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重大影响。为稳定教师队伍,尽快消除职业倦怠感,各级政府必须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一是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教师工资,增强教师职业的待遇优势及吸引力。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工资、职务等倾斜政策和津贴补贴制度,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对在长期从教于边远山区且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三是研究制定教师住房保障政策,建设专家公寓和青年教师公寓。四是落实民办学校教师职务(职称)评定制度,保障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地位。四是进一步完善《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给教师一点教育学生的自,而且能够在社会舆上正面宣传各种教育事件,减少教师的人为压力,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们放下包袱,轻松上阵,心无旁贷地教书育人,改变教师的弱势局面。

2.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一个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作为学校,首先应该创造能够造就人的环境,要有优良的教育硬件设施,有舒心的办公室,有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公平的竞争平台,有令人信服的年终考核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一定要让老师们在心中接纳学校,接纳每一项工作,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要让他们觉得工作干的越多,个人的价值体现的就越充分。这样,他们就会渐渐没有了职业倦怠感。

3.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克拉克认为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压力源。一些教师不是说他们不爱教育,不爱扎实工作,而是他们压根就不会上课、不会教学生,甚至一进教室就浑身的不舒服,与学生交流稍有不顺心就火冒三丈。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就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因此,作为学校就要积极创造和搭建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提高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可以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进行师徒配对,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等。适当的机会也可以让他们走出去,领略先进思想,拓宽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水平,让他们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尽展自己的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进而削弱职业倦怠感。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为学校领导,一定要创造轻松的人际交往环境,打破领导与被领导的局面,通过各种方式近距离接触每一位教师,拉近关系,真心沟通,让老师们敢于说话,敢于献言献策,敢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每一位教师的所思所想所求所需,才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在平时,要多举行一些活动,如座谈、拔河、打篮球、唱卡拉ok等,让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增加教师间的亲密感,改变教师职业的单调、乏味和孤独感。当然,也可以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家长会,让学生和教师、家长和教师经常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人际关系,让学生、家长和社会理解教师,尊重教师,从而缓解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5.建立适当的换岗机制

长期从教于同一学校,老师们已经习惯了学校的旧有模式,生活就显得单调,因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所以,定期换换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操作可以制定《城乡教师交流计划和方案》《乡村间教师交流计划和方案》,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实行和其他单位互换工作的模式,增进交流,感受优质资源,享受不同生活,以提高工作热情,进而消除职业倦怠感。

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4

此次全面推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改变现行中学、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制度体系,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并促进城镇与农村、中学与小学教师的职称结构比例平衡。尤其是在中小学设置相当于教授级的正高级教师职务,捅破了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天花板”,这意味着中小学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显著提高,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必将极大地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一项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的实施,最终能否取得良好的成效,关键在于制度实施操作过程中的公平性如何。近年来,在各地开展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中,获评的正高级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城市教师这些教师队伍中的“贵族”。2013年,山东省第一批通过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的148名中小学教师,无一人是属于“平民”的农村教师。而笔者所在地区获评的4名中小学“教授级”教师,也分别是市级重点中学校长、市级教研员和区直中学教师。清一色的“贵族化”正高级教师再一次折射出职称评审这种好事被少数人“霸占”,农村教师当“教授”是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情况着实激发不起广大中小学教师关注职称改革的兴致,更使中小学教师评审“教授”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由于“教授”职称是教师职务晋升“金字塔”顶尖的殊荣,加之教师工资水平和职称挂钩,人人都想吃这块“唐僧肉”。可是僧多粥少,“贵族”教师们自然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挤破头“抢占先机”。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评先树优的名额总是被“上级”截留,无形之中形成了资源垄断,教师“贵族”们始终处于职称评审的强势地位,处在农村教学第一线的“平民”教师们只能“傻傻等待”,最后是等到花儿都谢了,也只有空悲切。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文件,都特别强调教师职称评聘要向乡村学校倾斜。而如何倾斜,在各地一直是一个模糊空洞的概念,缺乏一个可操作性的标准。很多地方设置评审的必备条件是中小学教师评高级至少要有在农村任教一年的经历。这种“低门槛”的一线“倾斜”自然阻挡不了没有农村一线任教经历的“贵族”教师们向上公关的步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盖个章,签个字,又有何难?其背后的权力寻租“易如反掌”。而那些默默在农村教学第一线坚守的乡村教师们只能是望洋兴叹。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称评定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上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切实走出“贵族”评选游戏的“怪圈”,考量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智慧和水平。笔者认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务院会议强调的“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要因地制宜制定有利于一线教师和乡村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和标准,并明确农村教师所占高级、正高级职称的比例。尤其要单独把农村任教年限纳入评价体系并提高评分权重,确保广大普通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与“精英”教师平起平坐、公平竞争。

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教师 继续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1.继续教育经费投入过散

“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并对此项经费作了硬性规定:“以学生人头计算,下拨费用的5%用于教师培训”。师资培训经费以学生人数计算到校,于是出现了县城学校、城郊学校生源足继续教育经费富余;偏远乡村、山区学校生源不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加之各级培训需要收取培训经费,偏远山区离培训机构较远,每位教师参加培训所用经费远远大于县城教师参加培训所用经费。导致一些乡村、山区学校不按计划或只派少数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事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2.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强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从大的方面来说“分学历提高培训和非学历培训”。在实施过程中重教师的学历学位提升,轻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教师的义务。然而在参加学习时,教师们只有参加上级组织培训的义务,没有选择学什么、什么时间学的权力。教师的兴趣、特长得不到兼顾。

4.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到位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教学”质量与“师培”问题上重视抓“教学质量”,轻视“师资培训”。把师资培训与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认为抓师资培训,耽误了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看到教师素质提高后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加之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教学质量评分占大头,师资培训得分占小部分,师资培训工作在学校受重视的程度不高。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1.加强学习,统一认识

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抓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应统筹规划好、管理好;培训机构应组织好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管理好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全过程和学习结果,把切实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各种素质和学识水平,视为自己应尽的职责;教师要把参加学习,提升自己学识水平和师德修养,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

2.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管理制度

参加继续教育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任何一名教师可以例外。在学时要求上应有区别,规范性学时应根据年龄层次制定不同的要求。使每位中小学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完成学习任务。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县统筹,统一管理和使用

县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统一规划安排每一周期的继续教育活动,确保每位教师都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为消除生源少的学校校长为筹措继续教育经费的烦恼,教师不能按时报帐的苦恼,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有保障,不管以学生人头计算还是以教师人数核算,都应以县为单位进行核算。政府应把核定的继续教育经费划入县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帐户,由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安排每一周期的继续教育活动。

4.加强县级培训机构建设,努力提高专兼职队伍业务水平

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应加强县级培训机构建设,硬件方面应具有满足培训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培训环境。软件方面要突出培训机构“三心”,即:信息咨询中心、教育教学教研指导中心、学习辅导中心。

5.全方位地设置培训项目

县级继续教育管理机构要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上级的要求结和本地实际情况,全方位地设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从纵向来说:以学历提升为主,要引导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兼顾个人的兴趣、爱好选取择学科学习。以保证后一阶段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为教育事业良性发展作好教师储备。从横向来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培训项目设置围绕这个重点进行设置课程。

6.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县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应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区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出一个周期内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将设置的课程系统全部公布于众。学校应根据县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构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学校实际情况与每一位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出培训规划,教师根据学习任务规划出某个时间段参加什么学科培训,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7.构建校本研修为主阵地的继续教育模式

学校应大力开展校本研修,研修课程与骨干教师、名优教师共同确定,并将确定后的课程报上级培训机构备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使他们带领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发挥他们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校本研修活动有效提高参研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2010,09,10。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7,30。

[3]黄忠 教师培训工作要具“八个力”.《师资建设》2001,2,46页。

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当地中小学总体建设的规划,结合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把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努力改善我县农村小学教师居住条件,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调动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农村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充分体现“艰苦性、边远性”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学校;

(二)坚持“经济、实用、适用”的原则,严格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今后的管理使用;

(三)坚持“产权公有,周转使用”的原则,确保周转宿舍的周转性质;

(四)坚持“享受对象优先”的原则,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支教和交流教师、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能够优先改善住房条件。

三、任务和要求

(一)建设任务

按照市发改委下达的投资计划,我县2010年新建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324套,每套面积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40平方米,全部由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统一规定图纸进行规划设计,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由中央预算内资金拨付。其中:每套按1500元标准配置生活用具,共计48.6万元;实际土建及水电安装资金为1251.4万元。

(二)建设要求

1、建设地址:2010年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涉及全县各乡(镇、场)共30所中小学校。建设地址原则上在校内,如有条件可与学生宿舍统筹规划建设,严禁与教师家属住宅混建。

2、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实际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与合同管理制,严格控制周转宿舍建设造价,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周转宿舍建设效益。

四、项目管理

(一)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

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由县人民政府负总责,各成员单位必须各尽其职、各司其责。

县教育局:负责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总协调,负责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和时间表,监督检查工程质量和进度,建立周转宿舍档案,编发工作简报,推广先进经验。

县发改委:负责统筹和安排工程专项资金,研究制定资金分配方案,负责对项目建设立项的审批和指导,做好项目的相关协调工作,及时落实投资计划,配合教育部门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

县财政局:负责对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和工程进度,及时拨付专项资金,制定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县建设局:负责落实校舍改造建设规费有关减免政策,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程序,对项目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管,督促有关部门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工程建设标准,监督检查工程质量。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协调有关专业技术单位为实施项目工程提供地质灾害排查、评估等技术支撑和保障,落实校舍建设用地及有关土地优惠政策。

县消防大队:负责项目工程的防火技术指导,提供相应的防火技术支撑和保障,落实项目建设有关消防收费减免政策。

县气象局:负责项目防雷击技术指导,提供相应防雷击方面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落实项目建设防雷击收费有关减免政策。

县监察局:负责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设立举报电话,积极参与和配合项目工程的实施。

县审计局:负责组织对项目建设及资金进行预决算审计。

县安监局:负责对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对项目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

各乡(镇、场)要负责落实建设所需用地,其他各相关部门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共同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二)加强招投标管理

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项目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制。鉴于该工程建设涉及全县13个乡(镇、场)、30个建设点的实际情况,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益,采取相对集中,分片组合,统一招标,学校管理的办法,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共设5个标段:第一标段为宏村片:即宏村中学8套,宏村中心小学16套,西城中学8套,西城小学12套,樟溪中学8套,樟溪中心小学16套,共68套。第二标段为德胜片:即德胜中学16套,德胜中心小学16套,社苹中学12套,社苹中心小学12套,共56套,第三标段为熊村片:即熊村中学12套,熊村中心小学8套,湖坊中学12套,湖坊中心小学16套,坊坪中心小学16套,共64套,第四标段为洵口片:即洵口中学12套,洵口中心小学8套,洵口石源小学8套,华山洲湖小学8套,厚村中学8套,厚村中心小学16套,荷源中学8套,荷源中心小学8套,荷源资福中心小学8套,共计84套。第五标段为龙安片:即龙安中学8套,龙安中心小学8套,龙安下村小学8套,东堡中心小学8套,中田中学8套,中田中心小学12套,共计52套。

五、资金管理

(一)建设资金: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总投资1300万元,全部由中央预算内资金拨付。

(二)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资金管理专户,做到专户管理、统筹安排、专款专用,接受审计和监察部门的监督。

(三)如果全县资金有部分结余,全部用于周转宿舍附属工程,如踏步、围墙、人行道等建设。

六、农村教师周转宿舍的管理

按照省制定的周转宿舍管理办法并结合各校实际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确保周转宿舍的“周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