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品研发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品研发行业分析范文1
(一)宏观政策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下,国家政策鼓励产业整合,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国家食药监总局2011年3月启动了新版药品GMP认证。根据相关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生产车间一律停止生产。那么,未来数月内,医药行业的并购整合可能会掀起新一波。
(二)行业格局和业绩增长
国家新版GMP认证的实施,不能满足认证的中小企业逐步淘汰,被优质的企业并购。通过并购和整合,使企业摆脱价格无序的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影响,使得整个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有序,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专注于研发竞争,品牌竞争。未来我国医药企业将面对全球一流药企的竞争,竞争层次的提升能使我们更好的应对国际竞争。
医药行业在我国整体上还处于成长时期,行业集中度低,并购重组是必经之路。对于优势企业来说,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新的优质药品和新的生产线,从而拓展产能、获得新的优质药品生产批文,扩大市场规模,致力于完成整个产业链的布局,拉动业绩增长。
二、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一)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是指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必须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指在企业并购中,并购方采用何种方式筹集到并购资金以及筹集的资金对并购后企业财务产生的不确定性。在并购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大量的资金。无论是企业选择现金并购还是债务并购,都存在着一定的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数额的大小都会导致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加重并购方的财务负担,而且容易使并购后企业因债务本息偿付困难而面临财务困境的风险。
三、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基于华润三九并购桂林天和案例分析
(一)并购双方简介及并购动因
华润三九是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健康服务。主要产品999感冒灵、999皮炎平、参附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免煎中药、三九胃泰颗粒、正天丸在国内药品市场上具有相当高的占有率和知名度。但骨科领域较为薄弱。天和药业是中国最大的膏药专业生产企业,其中“天和牌骨通贴膏”是在中国膏药品类中单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全国知名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持续年平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
2013年1月16日华润三九公告称为落实公司发展战略,不断丰富产品线,拓展骨科业务领域,公司拟收购桂林天和药业97.18%的股份,交易价格约为人民币 5.83亿元。
(二)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1.定价风险。根据华润三九的公告,被评估单位拥有较强的研发力量和团队,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未来盈利能力较强,本次评估增值率 136.93%。
分析人士表示,虽然天和药业再贴膏市场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天和药业是否潜在价值,很多业内人士保持怀疑。而此次收购的产品技术含量一般,收购价格偏高。另新版GMP的大限迫近,将有大批中小制药企业无法通过改造验收而被并购重组,可以压低收购价格。
2.融资风险。公告称公司现金较为充裕,本次收购天和药业资金为公司自有资金。但是2013年5月,公司发行为期五年的公司债券5亿,这预示着并购后的存量资金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公司需要通过融资途径获取长期、稳定资金以适应、支持业务发展。这也表明并购方的问题在于可能由于举债过多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警惕负债过高可能导致无法按时偿还应付本金及利息,最终会连累公司经营状况。
以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并购支付的全是现金,另一方面又举债,这样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公司不得不为发债支付利息,从而提高了财务费用,不利于公司成本费用的节俭。可以采用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采用支付对价方式,这样可以减少现金的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调节资本结构。
四、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并购价值风险评估
在并购过程中,并购企业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如专业的并购团队、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等,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给出合理的并购定价,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评估风险。
药品研发行业分析范文2
我国医药企业大多是以生产仿制药为主,专利药集中到期,无疑为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ca。但国内医药企业迎来发展良机的同时,国外原研药企业也在通过多种途径,确保未来药品市场中的话语权。因此,掌握药品专利到期状况,了解国外跨国企业应对策略,制定正确合理的发展战略对于国内仿制药企业把握发展机遇尤为重要。
1跨国公司专利药到期状况
1. 1全球药品到期专利状况通过从FDA橙皮书查找到期药品,2014 - 2020年面临专利过期的药物共有739种,包括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结合WPI全球专利和CPRS中国专利数据库,检索到与739种药物相关的同族专利1 058项。2014 - 2020年,平均每年有151项原研药专利到期,涉及106种药物(包括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各大制药公司到期专利量和相关药品数量的统计。
1. 2中国药品到期专利状况通过进一步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检索,与739种药物相关的同族专利1 OS 8项,其中494项在中国有同族申请,共计693件公开专利。其中目前仍处于有效状态的428件,无效状态的265件。428件有效专利共涉及原研药物262种,其中涉及化合物的专利120件,其他专利308件。
跨国公司未来几年在中国的药品专利到期状况, 2014~2020年,平均每年有61件原研药专利到期,涉及37种药物。
各大制药公司在中国的到期专利量和相关药品数量的统计。诺华、阿斯利康、礼来、辉瑞等医药巨头依然在前列,但与全球到期数据相比,一些制药巨头在中国的到期专利量明显偏低。分析发现,全球同族专利大部分是制药巨头和相关技术研发公司合作申请;全球同族专利进入中国后,制药巨头并未在这些专利中出现,而是相关技术研发公司成为专利的申请人。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合作申请专利在区域权利上的分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制药巨头试图隐藏在中国的专利布局,其实私下己与技术研发公司达成许可协议。
2原研药企业应对专利悬崖的措施
越来越多的原研药专利到期,使仿制药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具有侵略性。任何一家原研药企业都不希望失去对原本专利药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因此,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巩固对药品市场的话语权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延长专利保护期和补强收购促进业务多元化,直接参与仿制药生产等措施是近几年原研药企业普遍采取的措施。
2. 1延长专利保护期事实上,所谓的专利药到期,通常指药物的基础专利,如化合物专利到期。基础专利到期,才有可能进行仿制。但原研药企业会想方设法延长专利保护期。通过对药物不断进行研发改进,通过更新换代,不断申请新的专利,以延长药物专利保护期。在原研药专利保护到期前,企业会对上市药物进行多方位的后期开发,以形成螺旋扩大的专利保护空间。比如,最先研制出来的药物可能剂型比较简单,后来又不断改进剂型和配方,或者在合成途径、工艺、盐等衍生物、新晶体、旋光异构体、组合物、新用途等方面进行研发,寻找新给药途径,并申请新的专利。一种药物除了基础专利保护外,可能有很多外围专利对可能仿制的途径进行了布局保护,使仿制者难以下手。
另一种延长专利保护期的措施是购买竞争对手有价值的专利,或者并购具有一定研发实力的竞争对手,并进行研发改进,申请新的专利,进而使药物的实际专利保护期延长。辉瑞制药曾购买印度南新公司环丙沙星的一件专利,并将其成功研发上市,使环丙沙星制剂专利保护期大大延长。
2. 2补强收购促进业务多元化通过一系列的补强收购,以使公司业务多元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及对市场的话语权。跨国制药企业辉瑞、赛诺菲、默沙东、诺华、葛兰素史克、罗氏、阿斯利康、强生、礼来和雅培等大多出现了大规模的兼并重组热潮,这些收购无不与大量热门专利到期有关。如赛诺菲在2011年初完成对健赞的收购,明显提升了自身的生物制药能力,并有效促进了公司营业收入。
2. 3直接参与仿制药生产在原研药专利到期,被仿制的命运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直接参与仿制药生产,抢先争夺仿制药市场也是原研药企业经常采取的措施。收购一些本土药厂,在仿制药市场增加竞争力是一些外企现在采取的策略。如近期葛兰素史克完成对南京美瑞的并购,辉瑞与浙江海正合作,施贵宝、默沙东与先声药业集团达成合作协议等,都是众多原研药抢占仿制药市场的手段。
除了与仿制药企业合作或并购外,授权仿制药也是原研药企业参与仿制药竞争的另一重要手段。原研药药厂商在专利悬崖期前后发行授权仿制药,利用这其与独立仿制药在仿制药市场上进行竞争。对患者来讲,授权仿制药具有较高性价比。对原研药厂商来讲,授权仿制药的注册审批比独立仿制药的更加便捷。并且在上市时间不存在法律上障碍,甚至可以在专利到期前上市,这有利于品牌药厂商抢占仿制药市场。不管是授权仿制药还是独立仿制药,第1个上市的仿制药将会获得最丰厚的利益,原研药厂商可以让其授权仿制药成为仿制药市场上第1个产品,为原研药厂商在仿制药市场进行布局提供时间优势。由于第1个上市的仿制药可以获得较高比例的市场份额,因此授权仿制药会使多个潜在的独立仿制药竞争者气馁。有研究表明,在仿制药开始竞争5年内授权仿制药能够占整个仿制药市场销售额的大约25%。
3国内仿制企业的专利策略
为了尽量降低专利到期影响,获取最大利润,不少原研药企业都会依据其研发、营销、知识产权、资本的优势,采取各种手段保持市场竞争力。其中原研药企业利用基本专利和后续专利策略、核心专利和外围专利策略,延长专利保护期,设置专利壁垒的策略需要中国仿制药企业重点关注。未来中国企业如何发掘自身的多方面优势,突破品牌制药公司设下的专利壁垒,需要形成一系列完善的专利战略。
3.1提前专利布局,争做首仿药由于原研药通常都有严密的专利保护网,因此仿制药企业需要在目标专利药到期前的很多年就开始做专利分析工作。需要对目标药物的基础专利做深入系统的分析,对可能进行改进的方面及时进行二次创新,并及时对改进的技术申请专利保护。理想状态是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前,形成仿制药专利布局,防止原研药企业的授权仿制药,阻止其他仿制药企业仿制,确保企业占领首仿药地位。
3. 2实时跟踪原研药企业专利动态,防范专利风险在仿制药项目立项、研发、生产及上市过程中,要密切、动态、持续关注原研药相关剂型、工艺等其他改进型外围专利,也包括仿制药竞争对手申请的专利。做到知己知彼,才能避免自己的仿制行为侵犯他人的专利权。
药品研发行业分析范文3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国际比较分析
(一)创新投入总体不足
从生物医药R&D资金投入来看,尽管我国近年有显著增长,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仍比较大。与美欧R&D资金投入历年总量相比,我国生物医药R&D资金投入仍比较低,仅为美国同期的2.7%—10.4%,日本的7.9%—16.5%,欧盟的2.9%—14.6%。同时, 我国生物医药R&D资金投入强度(研发资金投入强度=研发资金总投入/总销售收入)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比较大,一直徘徊在1.0%—2.5%之间,无显著增长。
尤其是近四年,尽管R&D投入总量实现了显著增长,投入强度却不增反降。而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资金投入强度稳步上升,保持在18.0%—20.0%之间。欧盟尽管近年来有所下滑,也一直保持在14.0%以上。
从研发人员总数来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人员总量与欧盟的差距逐步缩小,目前已初具规模优势。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人员数量2011年达到11.9万人,比1990年增长近8倍。2011年欧盟生物医药制造业研发人员为11.6万人,比1990年增长52%。从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总数/从业人员数)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有缩小。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已由1990年的3.4%缓慢上升到2011年的6.6%,表明研发人员日益受到重视。同期,欧盟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一直稳定在15%—19%之间,比我国高2—3倍。
(二)企业研发支撑能力较弱
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拥有的科研机构比较少。2011年仅有25%的生物医药企业拥有科研机构,表明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仍未成为行业创新主体。
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企业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力量,尤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美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全球占据统治地位,研发投入占全球的3/4。欧洲生物医药企业也表现不俗,在销售、科研投入和上市新药等方面都有一些企业位列前茅。在全球研发投入排行前50名生物医药企业中,几乎全被美国(18个)、欧盟(20)和日本(9个)所占据。
(三)创新成果产出较少
从新药获批情况来看,我国在创新药物研发产出方面远远落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在世界10大重磅炸弹药物中,6个来源于美国,4个来源于欧洲。我国上市新药多是进口或合资企业产品,少有的新药也多为仿制产品,表明我国生物医药创新产出能力比较弱。
从生物医药专利申请数量看,我国生物医药专利申请量在经过1990—1998年缓慢增长后,自1999以来开始快速增长,至2008年已达1588件(占当年全球总量的20%)。总体看我国生物医药专利申请基数仍较小,目前仅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7%(11011件),美日欧分别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53%(79989件)、14%(20565件)和19%(28646件)。
二、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一)医药体制制约严重
一是国产新药不能及时进入医保目录。我国卫生部原全国公费医疗办公室所制定的《全国公费医疗报销目录》中规定,国家一、二类新药自动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规定了相应政策。后来修订《医保目录》时,这些政策没有延续下来,导致原创药品难以进入医院主流市场。
二是药品定价机制不合理。目前,以降价为导向的我国医药招标制度使得原创药利润和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药品近八成的利润都被流通环节占有,能够用于研发的利润少之又少。目前医药定价模式,未能充分考虑医药创新研发的成本,不利于鼓励新药研究与开发。
(二)新药审批政策不够完善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新药在新药临床前、临床研究阶段和注册审批的过程中就审批,并针对性地出台了激励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政策。与此相比,我国新药药品审批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信息沟通不顺畅、审批周期冗长、审批主体的责任缺失等问题,对我国生物医药创新造成较多的不利影响。
首先,信息沟通不顺畅。我国新药申报人与审评机构之间只能进行文件往来,不利于良好的沟通。新药申请企业都要求多次不断的补充、修改申报资料,甚至有时还会增加不必要的争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申请人无机会向审评机构询问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因此也不可能得到具体的指导意见。
其次,审批周期冗长。在美欧日韩印等国,新药临床试验审评时限都在1-2月左右。而我国审评时限通常在八个月以上,对于新生物制品,甚至长达一年以上。两者相较,仅仅临床申报这一环节,国内审批时间比国外耗时5倍。这严重推迟了新药进入临床研究的期限,进而延长创新药物研发的周期。
此外,审批主体的责任缺失。我国新药审批结构及专家更多把自身定位是“审批者”而不是“审批者+指导者”,目前药品注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尚未出现新药研发指南文件,这也加大了我国新药研发的盲目性,进而导致我国药物研发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
(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我国专利等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对创新药物研发的保护和激励作用仍不够。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不但阻碍了新药品的开发创新和技术交流,而且导致违法违规仿制药品的泛滥。我国药品侵权案件普遍存在审判周期长、维权成本高、处罚力度不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企业对创新预期的自信心,从而影响资金投入力度。另外对于国外企业而言,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也不利于国外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转让。
其次,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不利于创新药物的保护。《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实施以来,虽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宣传和普及措施,但成果不大。仍有不少医药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知之甚少,重成果,轻产权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发明和创造得不到有效的申报。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了专利。
再次第三,药品专利审批时限和公开制度有待完善。我国专利审批期限过长,对申请人来说费时费力,亦不利于申请后、授权前对技术秘密的保护。与美国《专利法》相比,我国《专利法》对于医药专利的保护尚趋于保守,限制性的条件很多,不利于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另外,我国采取“早期公开,延迟审查”的制度,导致如果专利申请最终不能获得授权,申请人的技术秘密则因已经公开而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且容易被他人仿制。
(四)产学研创新体系尚待完善
在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的主体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主要从事基础研究。而在我国,生物医药研发的主体是国家所属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企业多是出资方和参与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制药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合作,导致了创新药物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研发成果得不到产业转化。
一方面,科研机构难免重学术轻市场,导致新药的研究开发很难把握市场方向,容易出现研发上市的新药与患者需求错位的问题,部分科技成果缺乏产业化的意义和可行性。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由于资金短缺或项目往往以单纯完成科研任务为主,致使项目进展较慢,市场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
此外,研发主体错位导致基础研究经费过少,不利于生物医药行业原始创新的产出。据统计,2000—2011年我国科研机构在医药基础研究阶段的支出占总支出平均为16%,应用研究为25%,试验发展为59%。按照国际惯例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例分别应为55%和41%。
三、政策建议
(一)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
一是鼓励创新药物纳入医保目录。一方面,开辟创新药物绿色通道。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药优先进入医保目录的相关政策,提高企业从事新药研发的积极性。科学制定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标准和时机,争取一类新药和国内独家新药品种以最短时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药品引入谈判机制。加快研究制订药品谈判机制的有关规则和办法,建立由政府、保险部门、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工作组织体系。促成多方博弈,确定谈判准入的条件,推动创新药物进入医保目录,为创新药物实现市场扩容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二是完善药品定价机制。首先应加大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力度。规范药品流通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违法违规行为,削减不正当的价格差异和虚高价格,消除流通企业虚高利润,创造利于医药企业创新药品的外部环境。其次完善专利药品单独定价政策。在全面参考药物经济学证据的前提下,为新药的额外价值制定合理的额外价格。
(二)完善新药审批机制,促进新药市场转化
一是提高“新药”标准。严格新药定义,提高药品标准,从实质上鼓励生物医药创新。明确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对新药的界定,逐步与国际通行的NCE标准接轨,提升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国际化水平。
二是完善创新药物上市审批的程序。细化特殊审批药品遴选原则,缩短特殊审批资格审批时限,以期更好地达到激励创新制度设计初衷。适当加快对新药一期临床申请批件的审批时间,争取做到与国际接轨。
三是加强申报信息有效沟通。一方面审评机构重视高效的沟通交流,建立多种沟通交流平台,为新药申报交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新药申报人适时提出待沟通的问题,明确关键问题。充分准备交流双方内容,促成有效沟通。
四是加强新药审批科学指导。积极制订全面、详细、有可操作性的新药研发指南。指导企业及时了解新药研发的国际最新技术要求及标准,促使企业新药研发更具针对性,避免新药研发的盲目性和低水平。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药物研发
一是加强专利司法保护力度。尽快建立侵权行为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专利侵权赔偿体系,加大专利司法保护力度。降低医药企业维权成本,加大药品侵权处罚力度。同时,强化现有生物医药行业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重点积极引导科研机构管理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使之提高防范意识。
二是细化专利审查标准。建立针对药品各领域自身特点的审查标准,明确生物药品审查。简化创新药物专利申请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激励企业从事创新药物研发活动。
三是完善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强与生物医药强国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密切关注世界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方面的动态。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立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等。
(四)理顺产学研创新体系,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一是深化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首先,加强与医药生产企业合作。根据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实际的经济、技术、合作历史及风险承担能力,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以共担分险,互惠双赢甚至多赢。其次,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和评价机制。设定适度的科研目标,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规定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实现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最佳结合。激发科研人员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科研成果中长期效益。
药品研发行业分析范文4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传统的周期性行业将进入低迷期,而非周期性行业将成为避险的上任选择。在非周期性行业中,医药板块无疑最值得看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今年有可能实施的全民医改方案也会让医药板块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兴业证券分析师指出,医改的影响是全行业的,政府投入加大、基层医疗市场构建、全民医保的建设等因素均将刺激整个医药市场的发展。行业内的公司也将不同程度受益,并为资本市场带来投资机会。具体来讲,拥有规模优势、区位优势和较高运营效率的医药商业企业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生物制药、创新型化学药、中药及OTC、普药等子行业也将不同程度受益。
据分析,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未来医院将更多地采取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加速医药流通业的集中。目前,我国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到3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医疗改革等因素催化下,医药流通企业将迅速成长为行业的“巨无霸”,从医药行业业绩情况来看,去年1~~11月行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增速分别为23%、53%和51%,各子行业均呈利润增长快于收入的态势。2007年度业绩预增情况显示,双鹭药业、华东医药、恒瑞医药、海正药业、华兰生物、双鹤药业等个股预增幅度均在50%~100%之间,行业的高增长将推动板块在年报行情中有较好表现。
世纪证券认为,我国人口多、消费水平低、人口结构正在向老龄化转型、收入逐渐提高,因此蕴含着庞大的医药需求潜力,医疗保健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从这一点来说,看好直接受益于新“医改”和农村及城镇基层医疗保健体系建设与消费提升带来的医药需求增长的化学制剂药行业、中成药行业和医药流通行业,以及与此相关的生物诊断产品企业。
成长性中小盘股可关注
从2008年的情况来看,医药板块的表现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在市场近期出现震荡之后,下一步的投资策略应是:对于优质医药公司,战略性长期持有意义大干战术性短期减持,部分公司还存在短期战术性投资机会。对此长江证券认为:一是可以伺机买入价格调整到位的优质公司及研发类公司,这些公司的经营不确定性较小,只需考虑估值是否便宜;二是认真评估并购重组带来的影响。另外,年报行情、高送转预期、股权激励实施、中短期外延扩张的实质性进展等因素,也将为个股提供短期投资机会。从总体来看,综合医药板块的整体评估和分析,以下几只个股特别值得广大投资者留意。
马应龙(600993)
1月15日,该公司公告,经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07年度累计实现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85%以上(上年同期净利润为7187万元),由此也使投资者对其2007年的业绩有了更多的期待。马应龙的前身是创建于公元1582年明朝万历年间的马应龙生记药店,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马应龙药厂,1966年更名为武汉第三制药厂,1993年改制为武汉马应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通过国有股股权协议转让,马应龙药业由中国宝安集团(即深宝安,000009)控股经营。马应龙为中华老字号,公司主导产品为治痔类药品和止咳类药品,产品的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去年12月25日,马应龙、武汉马应龙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达安基因达成协议,共同出资设立武汉马应龙达安基因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对于马应龙而言,该投资可使其产品由治疗性制剂领域向其前端即诊断医疗领域延伸。
西南药业(600666)
日前,该公司首批入选了国家“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分析人士认为,医改如能取得成功,最直接的受益者将是普药生产企业。而公司作为西南地区普药生产龙头企业,将充分享受政策带来的市场放大效应。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西南药业产品品种多达200多个,并且绝大部分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完全吻合医改对药品种类、属性等的需求。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美菲康及所属药品类别――麻药。由于国家实行麻药定点生产政策,公司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麻药定点生产企业,充分享受到该政策的保护,使得产品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市场也非常稳定。预期公司今后销售收入保持25%左右的增长,并且随着医改的推进,公司的规模优势、地域优势以及“纯普药”的品种优势都将逐渐体现,长期发展值得看好。
双鹭药业(002038)
根据公司去年的三季报,预计2007年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范围在150%~200%之间。双鹭药业成立于1994年,最初由徐明波博士创立,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投资成立,经过10年的发展,成长稳健。目前公司产品逐渐聚焦于抗肿瘤、心血管、肝病三大领域,是国内重组蛋白药物领域的领先者,最突出的研发优势在于“上下游垂直一体化”。公司利用现有资源已创造多个利润增长点,从2006年底已有立生素等产品实现出口。随着公司产品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的注册、认证有条不紊地进行,未来几年国外市场将陆续打开,前景值得期待。另外,公司参股的星吴医药已挂牌三板,后期可能实现转板,股权具有较大的增值潜力。公司是典型的成长性企业,未来股本可能持续扩张,建议买入并长期持有。
科华生物(002022)
根据公司去年三季报,预计2007年净利润与上年相比增长50%~60%。公司是生产生物制品的企业,其产品市场的发展空间较大,企业发展前景良好,目前公司42个生化试剂已获得规范市场的认证,相当于获得了进入规范市场的“身份证”,有利于公司生化产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另外,公司日前已有3个生化仪器获得CE认证,将来还会有更多仪器产品获得规范市场认证。该股在前期的市场反弹中表现强劲,近期在市场下跌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抗跌性。目前市场有望企稳,该股将再度发力士行,值得积极参与。公司未来仍面临多方面的爆发性增长:1 公司三联核酸诊断试剂有望首家获得批文进入市场销售;2 公司全自动生化系列,在二级医院及县级各类医院拥有广泛的需求;3 与法国生物梅里埃确立互相代销对方产品的合作模式以后,公司产品有望迅速进入海外市场。
药品研发行业分析范文5
摘要:通过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整,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学位论文评定标准以及合理设定职业发展方向等手段,实现并优化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达到真正适应该行业快速发展的目的,实现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40-02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囊耘嘌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药学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药学硕士等专业学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面向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职业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好掌握药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中山大学是全国较早开展全日制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8年9月,中山大学药学院对硕士研究生按照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实行分类培养。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在我校药学院多年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新药研发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扩展。新建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与原有科学学位研究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相对来说专业学位的课程更偏向于新药研发实践,以优质高效完成新药研发的需求而设定,但同样要求具备与科学学位一样的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可以说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是建立在药学院业已形成的较完备的研究生培养系统下,适用于不同需求的两个重要分支,与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总体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根据专业建设的现状以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由双方各自指定指导教师协商制定培养计划,安排好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资格考核等教学工作,共同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新模式。借鉴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院在应用型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已取得的前期总结,拟重点从以下6个方面就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展开深入探讨。
一、优化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针对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应在药学专业原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一方面,在保证学生获得药学专业完整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药物合理使用和评价的能力。为此,在保留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可对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如细胞培养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应尽量在学生接触相关实验操作后,也可边参观实验室边讲解相关知识,这样起到的作用会很大,也符合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应适当增加应用型药学课程,完善学生的相关知识结构,强化学生与相关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为今后可能从事的药物研发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增加《新药注册与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解读》课程主要讲解新药注册的流程、法规及与注册相关的部门和注意事项等,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结合实践经验与学生一起探讨新药研发的思路、过程及方法。本课程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医药科研技能,也可以使学生更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和竞争性,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实践。
二、强化学生文献检索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各种检索工具查找所需文献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应强化文献检索技能培养,并理顺文献检索、阅读与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关系。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是专业设置成功与否的关键。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研究生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高水平,还需要有熟悉市场并具有丰富经验的相关企业高级人员的辅助指导。对于以科学学位为基础开设的专业学位而言,在师资队伍方面,后者往往是短板。如何引进在新药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参与指导,并与相关企业的研发人员合作,进行从学术到研发的系列师资队伍建设,是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是专业设置成功与否的关键。药学院已有研究生导师在学术方面具有较强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将聘请在新药研发方面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专家、企业高级人员参与指导,与国内最著名的药物安全评价机构(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北京新药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天津药物研究院安评中心)签订了药物评价方向研究生实践基地协议,并与多个广东本地企业(如中一药业、珠海丽珠制药集团、白云山制药有限公司)等的相关研发人员进行合作,以增强在新药研发实践的能力。
四、建立药学实践教学单位
与5至10家药厂和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的药学实践教学合作关系,要求每个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6-12个月的药学实践活动,使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及实验室的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为真正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高校与高水平企业和研究院(所)联合进行研究生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参与科技研究与生产转化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加强企业与研究生就业需求间的相互沟通。并聘请药厂和研究院(所)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通过药学实践合作关系的确立,进一步增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双方寻求更多层次的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五、调整学位论文评定标准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实用性的高级人才,因此,在学位论文方面将不以学术创新为主要目的,而是以解决新药研发中的问题或环节为突破口。学位论文的选题则应紧密结合药学及相关领域在科技转化、新药注册与申报、药品生产与技术改造、药品推广与流通、药学服务及药品监管等实际问题,并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学位论文将体现出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设定职业发展方向
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从自身拥有的技能来看将更偏向于新药研发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职业发展方面,应侧重指导他们在新药研发企业、研究所等单位发展自己的事业。近年来,随着新药研发的成本不断加大,外许多制药企业正陆续向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转移(如我国),此类与新药研发相关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产生,而这些企业对于药学专业硕士的研究生来说将是很不错的就业场所。当然,药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就业并不仅限于制药企业,而应适合于与新药研发有关的任何单位。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的实贵践依赖性等特征。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已成为一种重要产业,并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药品的不断研制与开发,对新药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有效、创新是发展新药的基本要求。但目前我国新药研究水平、仪器设备及实验条件、人才素质、国际化程度与我国综合国力和用药需求很不相称。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诸如GMP、GSP、GCP、GLP、GAP等药品管理规范的实施,给我国医药研发和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依据新药研发和注册中的主要内容,并从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对药学专门人才需求的角度,大力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药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在药物研发实践中具有丰富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能适应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整个药物研发(R&D)行业急切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进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体系研究很有必要并势在必行。同时,从长远发展来看,为了保证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而更好的服务于药物研发行业,进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6):52-59.
收稿日期:2016-12-02
药品研发行业分析范文6
报纸广告的衰退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媒体广告投放总额分别增长25%和15.9%。2005年上半年电视、电台和户外广告的增速达到了17%、49%和81%,远远超出同期报纸广告经营的表现。③实际上,报纸广告的衰退既有宏观调控、新媒体冲击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外部原因,也存在广告经营思路缺乏创新等内部问题。在报纸广告收入的绝对数量仍然较高,现金流尚未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报纸需要改革目前的广告经营体制,整合广告资源,应对新一轮的媒体变局。
报业广告进入“份额竞争”阶段
2005年上半年,综合都市类和生活消费类报纸广告增速相对较高,但是财经、文化影视、计算机行业和社会新闻类报纸广告增速则有所下降(见图1)。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都市报广告增速较高,但如果考虑到2005年很多都市报大幅提高刊例价的现象,实际广告收入并不乐观。在报业广告高涨时,竞争者可以从不断增加的市场蛋糕中获得利益,彼涨不意味着此消;随着报业广告的整体增幅下降,报业市场从原先的“共生共荣”步入“你增我减”的份额竞争时,彼涨就意味着此消,报业广告竞争从“友谊赛”转向“淘汰赛”,未来数年广告市场角逐的残酷性将更为显著。
宏观调控政策、受众媒体接触习惯的变化是推动报纸广告经营进入“份额竞争”阶段的主要因素。从行业广告投放额增长率变化来看,2005年上半年药品、医疗服务机构、药品、保健食品三行业广告增长率下降最为明显。医药保健行业是报纸广告的重要来源,但是其中存在着大量的违规投放,监管也日益严格,这些行业的报业广告投放增长率出现了大幅下降。
与宏观调控政策相比,受众媒体接触习惯的变化是推动报纸进入份额竞争的更为内在,也是更为重要的因素。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成长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受众读报时间和结构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央视市场研究的调查,虽然报纸版面不断增多,但是近几年读者读报时间却不断下降。2001年读者日均读报时间约为52.4分钟,而到了2004年已经下降到43.2分钟,降低了9.2分钟。读报时间的减少意味着读者深度阅读报纸的程度下降,直接影响到报纸广告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报纸受众结构出现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降低了对广告商的吸引力。2001年15~24岁的受众到达率和读报时间分别为72.2%和40.6分钟,2004年的到达率和读报时间已经下降到63%和31.8分钟。老年人的日到达率和读报时间则有所上升,2001年65岁以上受众的到达率和读报时间分别为50.5%和46分钟,2004年的到达率和读报时间上升至60.3%和46.5分钟。⑥
报纸广告经营机会/威胁预警矩阵
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报业广告的衰退要求报纸建立系统的预警机制,持续跟踪广告经营的发展趋势,甄别可能出现的机会和威胁。具体而言,报纸需要从品类广告投放、品牌广告投放、广告集中度(CR4指数)、广告占版、广告投放转换比例以及广告新资源开发等6个方面,对自己和竞争对手定期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系统的机会/威胁甄别矩阵。
机会/威胁甄别矩阵主要从静态监测和动态观察两个角度分析报纸广告经营。静态监测主要包括品类广告投放、品牌广告投放、广告集中度、广告占版四个纬度。
品类广告投放额用来监测报社和竞争对手的主要广告客户分布在哪些行业、哪些行业自己占有优势、哪些行业是竞争对手领先我们;我们占有优势的行业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通过哪些手段可以保住并扩大自己占有优势的行业。
通过品牌广告投放额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和竞争对手相比有哪些主要广告客户,哪些主要品牌和业主要投放我们,哪些主要品牌和企业主要投放竞争对手。对于长期主投竞争对手广告的企业,需要分析原因,争取主要品牌。
广告集中度主要用于优化报纸广告结构,避免某一个行业的兴衰导致报社广告收入出现大幅度波动。同样的广告收入额,客户分散在多个行业远比集中在一个或少数行业更有利于报社防范风险。2005年房地产市场遇到宏观调控后,广告收入较为依赖房地产,客户资源单一化的报纸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行业广告投放的CR4指标评估广告结构,即行业市场中占前4位的行业在报社广告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之和。
广告占版可以反映出广告客户主要投放哪些版面、哪些专刊,广告占版率是否高于竞争对手,改版时应该增加哪些版面、专刊,压缩哪些版面和专刊等。实际上,受众读报时间的下降一方面反映出越来越多的读者采用浏览而不是细读的方式阅读报纸;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更多的读者拿到厚厚的报纸后,采用分叠阅读的方式,有选择地接触自己较感兴趣的专刊、专版。很多广告主也希望广告和版面内容能够匹配,从而到达目标消费者。通过分析广告版面数量和结构可以发现哪些版面、专刊更有市场价值,为改版提供参考意见。
静态监测往往反映的是某一个时点上,报业广告经营的状况。而动态观察则主要是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分析报纸广告经营,主要包括广告投放转换和广告新资源整合开发两个纬度。广告投放转换涵盖了品类广告投放转换和品牌广告投放转换,主要监测哪些行业和品牌的广告投放从本报转向竞争对手,转换的比例有多高,是什么原因。同时,报纸广告经营需要开发新资源,在传统硬广告经营的基础上,探索事件营销、植入式广告等广告经营的新增长点,评估广告新资源产生收入的比例。
“六轮驱动”的整合创新
报纸广告收入取决于读者规模和结构、报纸形象、客户关系管理、广告资源开发、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广告预算等六轮驱动的结果(见图4)。读者规模直接决定了广告到达率和千人成本的高低。理想的读者结构可以为广告客户提供更高的有效发行比例。很多一类品牌和行业领先者经常投放品牌广告,不是着眼于短期销售,而是长期的品牌塑造,报纸的品牌形象往往成为吸引广告客户的重要因素。通过广告资源的开发和创新,报纸可以为客户提供广告效果更为显著的投放形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分类广告市场逐渐转移到网络平台时,而传统报纸硬广告的效果有所下降后,广告新资源的开发变得非常重要。同时报纸需要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优化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同时,报纸广告需要细致分析近年来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广告优势,强化与电视、互联网的互动,分享企业的营销预算,而不只是企业报纸广告投放的预算。
很多报纸在高速增长时期形成了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甚至互相冲突的广告经营状况。广告资源开发方面,在缺乏补偿和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广告占版较多容易损害编辑部门的利益;改版往往视为编辑部门的工作,与广告经营缺乏沟通,对于读者规模和质量的把握与广告客户的需求不完全一致;报纸品牌形象维护整体性考虑不足,广告推介和品牌推广往往仅仅依靠市场部或广告部,无法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在报纸广告进入份额竞争时代之后,仅仅依靠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或者仅仅着眼于提高读者规模等某一方面的驱动,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建立广告经营的整合“罗盘”,全方位、立体化地提高报纸广告价值,在广告经营上形成“多个部门,一个动作”。
报纸的读者定位、重大改版、发行促销、品牌推广应建立在机会/威胁甄别矩阵分析的结果上进行,充分考虑采编、发行和广告等部门的意见,提高读者规模,优化读者结构。而不是将改版仅仅视为采编部门的事情、发行视为发行部门的工作。采编和广告部门可以共同商量开发广告资源,有效利用版面空间,长期没有广告或投放额较低的版面应予以压缩,广告额投放较高,需求较为强烈的版面应及时增加。
全球品牌内容营销协会美国分会主席辛迪・凯洛普(Cind yCal lop)曾经表示,营销沟通正在从打扰观众时展到品牌内容植入时代。随着信息传播渠道和受众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的传统硬广告的效果在下降,事件营销、直销以及促销等传统非主流的开支在企业营销预算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报纸需要强化事件营销、植入式广告等新广告资源的开发,培育新的广告增长点,推动企业将更多的营销预算投向报纸。
整体上来看,报纸广告应当根据整合经营“罗盘”,理顺广告经营环节,实现“一站式”广告经营。在不断提升读者规模和读者结构,树立报纸品牌形象的基础上,横向上,对传统硬广告、植入式广告、事件营销等广告资源进行“一站式”管理。纵向上,整合广告价格管理、广告监测、广告效果评估和广告投放形式研发等内容,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增值服务,从传统报纸广告经营的“发行决定论”、“客户关系决定论”、“品牌形象决定论”转向整合“六轮驱动”力量的立体化、系统化运营。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①姚林:《报业广告何以衰退》,《广告大观》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