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控制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控制方案

风险控制方案范文1

一、工作目标及基本程序

1、工作目标

1)建立风险分级清单

2)建立风险分级责任清单

3)完成西安区域风险防控手册

2、基本程序

成立组织机构——编制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案——召开启动会——初步培训——收集资料——编制文件(指南、台账、记录)——危害因素辨识培训——辨识危害因素——风险分析——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措施逐级评审与审核——划分管理责任——组织全员学习、落实控制措施——组织定期评审、更新风险信息——实施分级管控——实现持续改进。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成立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负责人

副组长:XX负责人

成 员:各职能负责人、项目负责人、EHS专、兼职人员、项目专业口负责人

组长职责:

1.负责领导构建、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2.负责提供构建、实施过程中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3.确定逐级责任,批准实施相关规章制度;

4.批准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5.督促并定期组织检查“风险分级管控”构建、实施效果。

副组长职责:

1.协助组长完成“风险分级管控”构建工作;

2.拟定年度工作计划;

3.具体组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构建、实施;

4.拟定构建、实施过程中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方案;

5.定期组织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结果的评审、修改。

成员:

1.积极配合组长、副组长的工作,完成交代的任务;

2.积极组织各分管单位完成危害因素辨识;

3.统计、汇总各分管单位的结果并上报“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

三、具体实施步骤

(一)筹划部署阶段

1、工作对接,制定标准,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委派专人与第三方机构完成对接工作,收集必要的资料,制定工作计划。

2、召开启动会,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召开公司风险分级管控构建工作启动会,由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办公室主任宣贯《风险分级管控构建工作方案》,要求方案切实可行,会议内容全员参与学习。

3、初步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参与由第三方机构组织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基本概念、构建办法等基本理论,要求有通知、有签到、有考评、有总结。

(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构建阶段

1、收集完备公司基础信息,组织人员列出资料清单,并对现场进行勘察、收集资料。

2、在第三方机构指导下,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形成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编制完成后,组织相关人员就风险辨识的相关方法、辨识要求进行培训学习,要求有通知、有签到、有考评、有总结。

3、选择典型项目构建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机制

(1)选定两到三个部门、项目成立示范点,由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指导,被选定的项目积极落实风险排查工作,要求建立安全风险基础档案。

(2)对排查出的风险进行评分、分级,建立风险辨识分级台账。

4、编制形成阶段性工作汇总报告,西安区域组织其他项目对示范点进行观摩,并在公司范围全面推广,要求各部门、项目全面开展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后将各自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方案及成果统一报至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风险控制方案范文2

【论文摘 要】目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使一些传统的文件载体不断消失,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正逐渐被很多企业推广运用。办公自动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信息档案的建立,这种记录信息的手段对企业来说更加方便和快捷,避免了传统的纸张档案的弊端。但是有利必有弊,计算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这一手段时也存在一些弊端,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在运用此技术时一点要做好风险的防范措施,力求使风险降到最低。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如下: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3]邹生.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4):28~29

风险控制方案范文3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导向;监督要素;实施方案

一、内部控制中落实监督要素的重要性

根据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如MOTOROLA总裁加力・土克所说,“内部控制能帮助我们绕过途中的陷阱,到达目的地。”内部控制是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控制,从而帮助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提出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这不是一个循环有序的过程,而是相互交叉,持续不断的过程。一个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随着时间而变化。曾经有效地风险应对可能会变得不相关;控制活动可能会变得不太有效,或者不再被执行;主体的目标也可能有变化。这些可能是由于新员工的到来、主体结构或方向的的变化或者引入新流程所造成的。面对这些变化,管理层需要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是否持续有效。这个时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控制监督的流程设计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其健全性和有效性,发现和认定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的过程。COSO委员会于2009年1月了《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南》,该指南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理念,以将监督有效地植入公司的持续控制过程为根本目标,从而能最小化内部控制失败并提高决策所需信息的可靠性,它在实质上推动了内部控制监督要素的应用性发展。内部控制监督的主要目标在于,当监督有效时,认可并最大程度地利用它;存在改进的可能时则加强之。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在一个企业中是动态的、持续演进的过程。COSO委员会内部指引中指出内部监督的流程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建立监督基础。(1)关于内部控制重要性的高层基调。对于每一个内部控制要素,管理层和董事会表达他们对于监督重要性的看法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直接的影响。管理层的基调影响了员工们执行监督和对监督的反应的方式;同样,董事会的基调会影响管理层执行监督和对监督的反应方式。这种高层基调可以通过沟通期望和必要时采取行动来表达。(2)恰当的组织结构。要考虑管理层和董事会在监督中的角色,管理层应建立系统,执行监督来确保控制在持续有效运行。董事会的作用是治理、指导和监督。董事会在履行监督职责时,有效的内部审计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监督者和他们的信息提供者必须具备恰当的胜任能力和客观性。(3)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基准的理解。控制基准是这样一个点, 即组织拥有有说服力的信息来支持这样一个结论: 为实现组织内部控制目标, 已经设计和执行了贯穿于整个企业或某个领域的控制。控制基准为有效的控制监督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起点,企业通过变化识别和变化管理形成新的控制基准。

2.设计和执行监督程序。(1)将风险进行优先排序。监督是以风险为导向,把焦点放在评估应对重大风险的那些控制。重大风险是那些通过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要素确定的,在一个既定的时间范围内可能对企业的目标产生一系列影响的事项。(2)识别关键控制。企业通过了解内部控制系统如何应对或减轻重大风险以及确定哪些控制对监督结论贡献最大来确定关键控制。(3)识别有说服力的信息。一旦选择了关键控制, 评估者就要识别那些能够支持与这些控制是否被执行和在如期运行的结论有关的信息。识别这种信息必须知道控制失败可能怎样发生,以及在确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在有效运行时哪些信息是有说服力的。(4)实施监督程序。它包括持续监督和单独评估,前者为管理层提供关于控制有效性的日常信念,后者提供定期的确认。当在持续监督中使用的信息是有说服力的情况下,这种结合的方式是最好的。

3.评估和报告监督结果。通过考虑监督的目的和缺陷的严重性对潜在的控制缺陷进行排序,有助于确定所要报告的层级。同时,对外报告的要求也会影响企业实施监督的类型、时间和范围。企业实施内部监督所使用的信息质量、评估者的客观性都会影响外部评估者使用内部监督工作的程度。

4.形成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实施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后,企业应当根据监督结果排序、报告和纠正情况,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写出检查报告,找出缺陷,提出修改意见。

三、监督流程实施各环节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

内部控制有特定的流程,每一环节的实施都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实施内部控制监督本身也面临诸多风险。为提高内部监督的效率结果,企业应加强内部监督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识别各环节的风险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评估其对监督要素的影响。以下总结了监督环节的风险点及相应控制措施:(1)高层基调。主要风险点:高层传达了不正确的价值观;高层对监督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关键控制点:高层培训;企业文化建设。采取以下控制措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高层进行相关培训。(2)监管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主要风险点: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权责配置不清晰;监督者业务胜任能力不强;监督者道德操守问题。关键控制点:监督独立性评价;监督人员能力操守评价;监督资源或范围的评价。采取的控制措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高层职责权限;为监督机构配备业务胜任力强、道德操守良好的人员;定期评估管理人员的道德操守和业务能力;为监督者和监督机构配备合理的资源。(3)理解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标准。主要风险点:缺乏内部控制有效性认定的统一标准;相关内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标准不认同。关键控制点包括: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认定标准;解读并培训有效性认定标准。采取以下措施:从认定和运行两方面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认定标准;举办会议解读和培训认定标准;通过宣传和考试统一标准。

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1)一般标准。内部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控制评价各个方面的标准,即内部控制制度整体设计和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被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内部控制为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越高,内部控制就越有效:反之,则无效。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可从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两方面考虑。(2)具体标准。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控制评价具体方面的标准,可分为要素标准和作业标准两个层级。

根据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观点,确定某一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需要在评估五个内部控制组成要素是否存在以及是否运行良好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为某个或某些相关的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合理保证。因此,这些控制组成要素就成为有效内部控制的确定标准。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按照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可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来制定。

参 考 文 献

[1]王清刚,李瑾.实施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要素应用研究[J].会计研究

[2]王清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3]韩洪灵,郭燕敏,陈汉文.内部控制监督要素之应用性发展――基于风险导向的理论模型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9(8):73~79

[4]来自网易博客.《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5]王海玲.关于优化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研究[J].企业导报.2009(8):70

风险控制方案范文4

控制设计,提出了在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和通风空调工艺要求的前提下,简化风机控制的方案。即:由原来的三级控制改为两级控制;风机的自动控制实现模式控制,主要用于地铁运营;风机的就地控制只实现单台设备的控制,取消了与风阀等设备的联锁控制。该方案有利于降低工程投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关键词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风机控制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中有许多风机,按功能分为隧道风机、轨道排风机、送风机、排烟风机、回/ 排风机、组合式空调器等。

根据通风空调工艺要求,大部分风机、风阀之间存在联锁要求。风机、风阀的联锁是一一对应的,即一台风机对应一动风阀。在启动风机时,先启动与之联动的风阀; 相反,在风机停止运行后,才能关闭联动风阀。

风机的启动主要采用软启动和直接启动。软启动主要用于容量较大的风机。大容量的风机启动电流大、启动时间长, 直接启动将引起电网低压(低压母线) 的下降,影响接在电网上的其他设备和系统的正常工作。小容量的风机均采用直接启动。

1  通风空调系统中风机的控制

广州地铁2 号线对通风空调设备的风机、风阀采用集中配电和控制,在地铁车站通风空调设备集中的地方设环控电控室。通常一个地铁车站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控电控室。风机的控制采用车站控制室控制( 简称车控) 、环控电控室控制( 简称环控) 及风机附近的就地控制, 典型的风机控制原理图如图1 所示。

从图1 可以看出,风机的三级控制是由设置在风机就地控制箱内转换开关1SA 和设置在环控电位置,操作就地控制箱面板上的启停按钮, 可实现风机的启停控制; 当1SA 打到“ 环控车控”位置, 同时SA 打到“ 环控”位置,在环控电控室低压开关柜屏前操作风机的启停按钮,可以实现风机的环控电控室控制; 当1SA 打到“ 环控车控”位置, 同时SA 打到“车控”位置,可以实现车站控制室控制。车站控制室控制是由机电设备监控系统(EMCS) 自动完成的。每一级控制都能在车站控制室、环控电控室、就地控制箱显示风机的运行状态, 如开机、停机、故障、控制方式等状态。

根据通风空调工艺要求,对于有联锁要求的风机,应把联动风阀中继常开触点串接在风机控制回路中,实现先开风阀后开风机的目的; 同时把风机一次回路中的接触器辅助常闭触点串接在风阀的控制回路中, 实现先停风机再关闭风阀的工艺要求。

2  控制特点及存在问题

目前采用的集中配电和控制便于管理,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实现了风机就地控制和远方控制( 车控和环控),并且远方控制可以通过操作转换开关1SA 解除。另外,当EMCS 系统发生故障甚至瘫痪时,系统还能在比较集中的环控电控室完成通风空调系统的手动操作。

但是,这种控制方式存在的问题是: 控制级数多,为三级控制,分别在三个地方实现;三级控制中就地控制优先,而环控与车控两级控制优先权不分先后; 二次接线选用了较多元器件,接线也较多; 就地控制箱、低压开关柜、EMCS 的监控柜之间通过控制电缆连接, 对于有联锁关系的风机, 风机与风阀之间还有一根控制电缆, 所以使用的电缆根数多、长度大; 从环控电控室出去的电缆包括电力电缆和大量的控制电缆,造成敷设困难;此外,低压开关柜内的接线也非常复杂。风机控制原理复杂、使用的元器件多、电缆量大,势必使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下降、可靠性降低、设备维护检修困难、工程投资增大。

图1  风机控制原理图

转贴于 3  改进风机控制设想

从上面分析得知,广州地铁2 号线对风机等设备的控制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降低控制级数

在满足有关规范的前提下,首先应降低控制级数。地铁中,由于设备多且分散设置,风机等设备的自动控制是必须的,所以风机必须设远方控制。远方控制由EMCS 实现。规范明文规定,除了远方控制还需设就地控制。就地控制主要用于设备的调试与维修,一般设在设备附近。目前,环控电控室虽然设在环控负荷中心,但与环控负荷还有一段距离,通常为几米到几十米甚至更远一些;且环控电控室与风机等设备不在同一房间内,所以环控电控室手动控制不宜作为设备就地控制,就地控制还是设在设备附近较为理想。

风机的控制可以采用两级控制:风机附近的就地(手动) 控制和车站级的自动控制(远方控制) 。就地控制的控制级别优先于自动控制。自动控制主要用于运营。

2) 就地控制取消风机风阀联锁控制

为了更进一步简化风机的控制,风机与风阀及其它环控设备的联锁控制可由EMCS 实现,就地控制只实现单台设备的手动控制。实际上,手动控制要实现复杂的联锁控制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地铁车站的通风空调与防排烟共用一套设备,并分区域设置,因此,地铁通风空调设备是按模式控制的。一个模式由一台以上风机、风阀联锁控制实现,一台风机可能涉及到几个模式。因此,用手动控制实现联锁控制是无必要的,且它只能实现模式控制中的一部分功能。

3) 取消控制回路的试验按钮和串接的断路器辅助触点

图1 二次回路中,试验按钮1SF 、QF 主要用于风机安装调试时检查控制接线是否正确,安装调试后基本上可以不用。检查控制接线的正确与否可以通过许多别的办法而不需要增加元器件。所以, 1SF 、QF 可以取消。

4) 就地控制由PLC 实现

对应图1 , 简化的风机控制原理图见图2(风机的一次接线图不变) 。一根控制电缆。

图2  简化的风机控制原理图

图3  用PLC 实现风机控制输入、输出接线图

图2 中,就地控制可以通过操作就地控制箱面板上的启停按钮SS′、SF′实现。当实现远方控制时,PLC 输出点使YKZ 接通,风机启动; 当YKZ 断开时,风机停止运行。风机的两级控制由设置在就地控制箱的转换开关1SA 切换实现。风机的启、停、故障状态,以及风机的控制方式,由PLC 通信模块经网络送至车站控制室的车站级控制系统显示,同时也在就地控制箱面板上显示。用PLC 实现风机控制输入、输出的接线图如图3 。从图2 、3 可以看出:风机控制原理图使用元器件少、接线简单。风机就地控制箱内主要安装启停按钮、状态指示灯、转换开关,PLC 安装在就地控制箱内或者独立安装。从就地控制箱至配电室只需就地控制。即由原来的三级控制改为两级控制。

4  结论

改进后的地铁风机控制取消了原来的环控电控室控制,只设车站控制室自动控制和风机附近的风机的自动控制按照通风空调工艺要求实现模式控制,主要用于地铁运营;风机的就地控制只实现风机单台设备的控制,取消了与风阀等设备的联锁控制,主要用于风机调试及维修。经过简化,风机控制接线简单,使用元器件少, 电缆使用量少,从而提高了系统可靠性,降低了工程投资。

参 考 文 献

1  刘小英,刘闽生. 中央空调系统的配电控制及节能. 建筑电气,1998 , (4) :36~37

风险控制方案范文5

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不但能够充分的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也

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平稳进行。本文对建筑施工现场常见

安全风险和控制方法做出了详细论述。

关健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控制方法

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迅速增多。在建筑施工的现场,安全是建筑工程的基础。近几年虽然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各别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顺利进行。现代建筑如何在保证质量与效益的同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每个建筑企业都关心的重点问题。本文将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常见安全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2建筑施工现场常见的安全风险

2.1建筑企业安全意识的不到位:目前在我国的建筑企业中,仍然存在着安全生产工作的形式主义现象,国家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指示中对提高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但是部分建筑企业的领导,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积极态度。在安全生产方面得过且过,依然只讲求形式主义,对安全生产工作只摆摆空架子,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没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到应该重视的位置,只重经营、重效益而轻管理,重质量而轻安全,对安全生产的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落实,甚至形同虚设。平常的一些规章制度只用来应付上级的突击检查。

2.2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落后:由于企业领导不注重安全意识培养,导致了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设置不合理,普遍存在专业素质较低,专业水平较差等现象。目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凭经验管理,抓事后处理等问题。过分的凭经验管理,使安全管理工作时紧时松,抓抓停停,很难做到对各类事故的有效预防。而形式上的安检工作只不过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表现手段,并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这种凭经验和后事型的管理模式不会从根据上避免事故的发生,更谈不上防患于未然。目前,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在改制过程中将安全管理部门或人员进行合并或精简,有的安全管理人员,甚至根本不具备应有的安全管理知识和技术水平,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起到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的作用。

2.3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不足:由于建筑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和对安全意识的淡薄,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完全不能满足施工安全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很多建筑企业认为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是在浪费资源,根本看不到效益,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甚至阵旧、老化。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大量的采用不合格的、甚至假冒伪劣的防护产品。(二)一部分特殊工种的工作人员,基本不具备从业资格,没有做到持证上岗,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又很淡薄,在进行施工时,经常出现违章施工,冒险施工的现象。施工人员往往处在一个充满事故隐患的生产环境中。(三)近几年来,有些建筑企业,为了在某个工程的投标中得到加分,将投入的力量集中在个别的工地,来达到创优的目的。有的甚至将其它工地的安全投入转移到一个工地,导致个别工地的安全生产水平提高了,而其它工地投入却产生了很大的缺失。(四)有些企业总是强调工程的造价低、资金缺乏、拖欠工程等客观理由,在压缩各项支出时,首先压缩的就是安全方面的费用支出。

2.4建筑企业教育培训不到位:建筑企业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机制,工人缺乏自我的安全防护意识,一般的建筑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或者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基本都是临时招收的农民工,这些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也普遍偏低。而建筑企业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又不够重视,缺少相应的培训体系,甚至连最基本的“三级安全教育”都不进行。目前来看,已出现的事故当中,大部分属于这部分人员。

2.5建筑市场管理的空白:目前随着建筑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一些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一、二级企业,已经过渡到纯管理型企业,虽然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较高,但大部分不具备过硬的劳务施工队伍。这些大型的建筑企业所承揽所有建筑项目,基本都分包给其它的施工队伍,企业只派出几名技术人员到现场配合管理,有的甚至根本不到现场,只是挂个牌做做样子。所以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当然达不到标准。

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控制措施

3.1科学的规划、精心的组织: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建筑企业要根据工程的特点、规模及质量要求,并结合生产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施工人员的基本状况、机械设备的配备情况以及物资材料的存放运输条件等。进行安全的管理措施和管理目标详细制定,并生成有效的文件,形成有效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条文。管理上要组建相应的机构,明确其责任,要具体落实到人。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施工现场必备安全控制措施。

3.2提高建筑企业领导的安全意识:只有企业的领导对安全的意识提高了,才能对安全控制起到根本的作用:(一)要加强企业法人及主管部门领导的安全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国家对于安全生产和重视,并强化学习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针以及法律、法规。让企业领导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树立起企业领导的导向作用。(二)把安全生产与企业领导的政绩挂钩。由企业领导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决定企业的资质和项目经理的资质,从而在企业的评级和招投标中,起到综合评定的参考作用。(三)加大对安全事故相关责任者的处罚力度,迫使企业的领导者提高安全工作的重视度。树立抓生产、更要抓安全的工作观念。

3.3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控制的最有效手段。建筑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把好监督关,对于一些特殊工种,没有专业技术水平和资格证明的施工人员不得上岗。对于普通的工作者,要进行基本的“三级安全教育”。进行严格的安全考核制度,并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

风险控制方案范文6

[关键词]农户信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结构方程;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3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95-02

[作者简介]姜莉(1977-),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经济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道德风险及其风险规避问题研究”(13YJC790085)。

一、引言

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除了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规范与指导,还需要考虑农户行为影响因素。由于农产品市场机制存在失灵的可能性,因此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既不能仅诉诸于制度,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数据,从制度和流通主体视角出发,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农户信用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国农产品生产问题,以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相关研究概述

从市场视角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Katherine Clancy(1986)首次提出食品安全问题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农户产生道德风险的动机解释。这些研究从经济学视角寻找农户非安全生产道德风险的来源与动机。如Sheriff(2005)等学者通过对美国农户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后认为,投入品间的替代弹性、政府标准的异议,以及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都会使偏好于风险规避的农户产生道德风险。同样,Starbird(2005),Bontems(2011)等学者也通过调研得出,安全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是激发农户非安全生产道德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2农户道德风险的衡量。国外多数学者认为,农户道德风险发生概率的差异取决于农户的风险偏好,风险规避型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较少发生,因此衡量农户道德风险应观察其保留效用值(Clancy,1986;Dubois,2011)。如Norbert(2004)等学者针对美国农户在政府规制下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其风险行为进行政策模拟,指出规制强度与农户道德风险的发生呈负相关,农户道德风险发生概率随政府规制强度不断调整。3农户道德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些研究多侧重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来寻找影响农户道德风险的具体因素。如Ramaswami(2003),Dubois(2010)通过对个体农户行为进行观察,认为保险契约的完备程度、农户风险偏好类型是影响农户道德风险的重要因素。同样,Mitchell(2010)等学者也对农户安全生产意愿进行了分析,认为降低安全技术采用成本、提高监控审查频率有助于减少农户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结构方程分析与数据检验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通过采用问卷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黑龙江省农户进行了调查。我们采用李可特5点法设计问卷,对陷阱问题进行了筛选,共回收392份有效问卷,还实地走访了哈尔滨市团结镇、松北镇等城郊地区农业生产者以及润恒国际食品交易中心的农户,以期获取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道德风险的详细资料。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对所得结果的真实性进行论证,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加强我国农户信用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渠道权力等理论,通过对我国农户信用状况进行分析,选出的检验变量指标分别为制度供给、示范效应、实施主体自我效用考量、农户道德失范成本、误导性市场导向、渠道选择自由度、侵略性渠道权力、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四、加强我国农户信用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一)加强宣传,营造生产安全农产品的环境

为了避免农户因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并更好地引导农户生产出令消费者放心的安全农产品,应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在已有的纸质媒介的基础上,多通过广播电视节目、专家讲座以及开通免费咨询电话等方式,提高农户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思想认识,唤醒农户的社会责任意识。基层组织应该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推动农业发展工作的核心内容,着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户介绍、推广安全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避免农户由于文化水平和技术等原因所导致的无意识的不安全农产品生产。

(二)完善制度体系,实现制度执行常态化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现实问题越是复杂,越应该加强正式制度的约束和实施机制的运行。制度约束属于外部控制力量的范畴,利用外部控制力量、加强制度约束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道德风险问题的必要且重要的手段。应对我国目前已有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填补,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从而避免制度缺失,这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道德风险防控的关键。

(三)规范制度细节,保障制度内容科学性、实用性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弱实用性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立项不能快速反映市场变化和需要。二是某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覆盖面窄。三是部分标准规定过严,脱离我国实际情况。四是标准制定缺乏验证。因而要制定具有真实指导意义的规范化指标,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时落实各项安全标准。首先,对农产品标准进行量化标示,如农药使用量等各项指标的具体数量。其次,在质量方面,应加强各项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四)打破制度供给垄断,决策主体实现多元化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多数农户认为在制度出台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邀请有关的农业组织或个人参与正式制度的补充细化,避免制定的标准与实际状况不相吻合。要充分尊重这些组织或个人的意愿,为其设立相应的权利。同时,鼓励其设立组织内管理制度,形成行业内、组织内的自律。

[参考文献]

[1] David E Dowall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Urban Land Market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67(4)